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
七年级数轴动点经典例题
七年级数轴动点的经典例题
题目: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20、-10、10,甲、乙、丙三个动点同时从A、B、C三点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丙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当丙追上乙时,甲是否追上了乙?为什么?
解析:
确定初始位置:首先明确三个点的初始位置,A在-20,B在-10,C在10。
计算丙追上乙的时间:
丙和乙的相对速度是 3−2=1 个单位长度/秒(因为两者都是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
丙和乙的初始距离是 10−(−10)=20 个单位长度。
所以丙追上乙所需的时间是 120=20 秒。
计算在20秒内甲和乙的移动距离:
甲在20秒内移动了 1imes20=20 个单位长度。
乙在20秒内移动了 2imes20=40 个单位长度。
确定20秒后甲和乙的位置:
甲的新位置是−20−20=−40。
乙的新位置是−10−40=−50。
判断甲是否追上了乙:
比较甲和乙的新位置,发现它们并不相同(−40=−50)。
因此,甲没有追上乙。
答案:甲没有追上乙。
在丙追上乙的20秒内,甲移动了20个单位长度到达-40,而乙移动了40个单位长度到达-50。
因此,甲和乙的位置仍然不同。
解题思路总结:
确定动点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根据相对速度和初始距离计算追及时间。
使用追及时间计算各动点的移动距离。
更新动点的位置并比较是否追及。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动点的追及问题,需要灵活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中考数学压轴题----《与动点有关的计算》例题讲解
中考数学压轴题----《与动点有关的计算》例题讲解1.(2021•即墨区校级二模)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DAC的平分线交DC于点E,若点P、Q分别是AD和AE上的动点,则DQ+PQ的最小值是()A.3B.1.5C.3D.【答案】D【解答】解:如图,在AC上取AD'=AD=3,作D'P⊥AD于P,交AE于Q.∵AE平分∠DAC,∴∠DAQ=∠D'AQ,∴△DAQ≌△D'AQ(SAS),∴DQ=D'Q,∴DQ+PQ=D'Q+PQ≥D'P,∴D'P=AP=AD'=,故选:D.2.(2020•潮南区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BC=4,面积是14,AC 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E,F点.若点D为BC边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周长的最小值为()A.10B.9C.8D.6【答案】B【解答】解:连接AD,AM,∵△ABC是等腰三角形,点D是BC边的中点,∴AD⊥BC,∴S=BC•AD=×4×AD=14,解得AD=7,△ABC∵EF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M=CM,当点M在AD上时,DM+CM最小,最小值为AD,∴△CDM的周长最短=(CM+MD)+CD=AD+BC=7+×4=7+2=9.故选:B.3.(2021•枣庄)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 =6,BD=6,点P是AC上一动点,点E是AB的中点,则PD+PE的最小值为()A.3B.6C.3D.6【解答】解:如图,连接DE,在△DPE中,DP+PE>DE,∴当点P在DE上时,PD+PE的最小值为DE的长,∵四边形ABCD是菱形,∴AO=CO=3,BO=DO=3,AC⊥BD,AB=AD,∴tan∠ABO==,∴∠ABO=60°,∴△ABD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AB的中点,∴DE⊥AB,∵sin∠ABD=,∴=,∴DE=3,故选:A.4.(2022•赤峰)如图,菱形ABCD,点A、B、C、D均在坐标轴上.∠ABC=120°,点A(﹣3,0),点E是CD的中点,点P是OC上的一动点,则PD+PE 的最小值是()A.3B.5C.2D.【解答】解:根据题意得,E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BC的中点E',连接DE'交AC与点P,此时PD+PE有最小值为DE',∵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点A(﹣3,0),∴OA=OC=3,∠DBC=60°,∴△BCD是等边三角形,∴DE'=OC=3,即PD+PE的最小值是3,故选:A.5.(2022•广安)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E、F分别为边AD、DC的中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A.2B.C.1.5D.【答案】A【解答】解:如图,取AB的中点T,连接PT,FT.∵四边形ABCD是菱形,∴CD∥AB,CD=AB,∵DF=CF,AT=TB,∴DF=AT,DF∥AT,∴四边形ADFT是平行四边形,∴AD=FT=2,∵四边形ABCD是菱形,AE=DE,AT=TB,∴E,T关于AC对称,∴PE=PT,∴PE+PF=PT+PF,∵PF+PT≥FT=2,∴PE+PF≥2,∴PE+PF的最小值为2.故选:A.6.(2022•泰安)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AB=3,BC=4,点P是线段BC 上一动点,点M为线段AP上一点,∠ADM=∠BAP,则BM的最小值为()A.B.C.﹣D.﹣2【答案】D【解答】解:如图,取AD的中点O,连接OB,OM.∵四边形ABCD是矩形,∴∠BAD=90°,AD=BC=4,∴∠BAP+∠DAM=90°,∵∠ADM=∠BAP,∴∠ADM+∠DAM=90°,∴∠AMD=90°,∵AO=OD=2,∴OM=AD=2,∴点M在以O为圆心,2为半径的⊙O上,∵OB===,∴BM≥OB﹣OM=﹣2,∴BM的最小值为﹣2.故选:D.7.(鄂尔多斯)如图,直线y=﹣x+4与两坐标轴交A、B两点,点P为线段OA 上的动点,连接BP,过点A作AM垂直于直线BP,垂足为M,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A时,则点M运动路径的长为.【答案】【解答】解:∵AM垂直于直线BP,∴∠BMA=90°,∴点M的路径是以AB的中点N为圆心,AB长的一半为半径的,连接ON,∵直线y=﹣x+4与两坐标轴交A、B两点,∴OA=OB=4,∴ON⊥AB,∴∠ONA=90°,∵AB==4,∴ON=2,∴=•2=.故答案为:π.8.(2022•贺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6,E,F分别是AD,AB的中点,∠ADC的平分线交AB于点G,点P是线段DG上的一个动点,则△PEF的周长最小值为.【答案】【解答】解:如图,在DC上截取DT,使得DT=DE,连接FT,过点T作TH⊥AB于点H.∵四边形ABCD是矩形,∴∠A=∠ADT=90°,∵∠AHT=90°,∴四边形AHTD是矩形,∵AE=DE=AD=3.AF=FB=AB=4,∴AH=DT=3,HF=AF﹣AH=4﹣3=1,HT=AD=6,∴FT===,∵DG平分∠ADC,DE=DT,∴E、T关于DG对称,∴PE=PT,∴PE+PF=PF+PT≥FT=,∵EF===5,∴△EFP的周长的最小值为5+,故答案为:5+.9.(2020•广西)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C=60°,点E,F 分别是AB,AD上的动点,且AE=DF,DE与BF交于点P.当点E从点A 运动到点B时,则点P的运动路径长为.【答案】π【解答】解:如图,作△CBD的外接圆⊙O,连接OB,OD,∵四边形ABCD是菱形,∴∠A=∠C=60°,AB=BC=CD=AD,∴△ABD,△BCD都是等边三角形,∴BD=AD,∠BDF=∠DAE,∵DF=AE,∴△BDF≌△DAE(SAS),∴∠DBF=∠ADE,∵∠ADE+∠BDE=60°,∴∠DBF+∠BDP=60°,∴∠BPD=120°,∵∠C=60°,∴∠C+∠DPB=180°,∴B,C,D,P四点共圆,由BC=CD=BD=2,可得OB=OD=2,∵∠BOD=2∠C=120°,∴点P的运动的路径的长==π.故答案为π.10.(2021•威海)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2,E为边AB上一点,F为边BC上一点.连接DE和AF交于点G,连接BG.若AE=BF,则BG的最小值为.【答案】﹣1【解答】解:如图,取AD的中点T,连接BT,GT,∵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AB=2,∠DAE=∠ABF=90°,在△DAE和△ABF中,,∴△DAE≌△ABF(SAS),∴∠ADE=∠BAF,∵∠BAF+∠DAF=90°,∴∠EDA+∠DAF=90°,∴∠AGD=90°,∵DT=AT,∴GT=AD=1,BT===,∴BG≥BT﹣GT,∴BG≥﹣1,∴BG的最小值为﹣1.故答案为:﹣1.。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1. 一个匀速运动的点A,从时刻t1=0开始,以速度v1=20m/s向右匀速运行,另一个点B,从时刻t2=3s开始,以速度v2=30m/s向左匀速运动。
已知AB的距离为50m。
在何时和何处两点相遇?解析:假设两点在时刻t相遇,此时A和B的距离为50m,即20t=50-30(t-3),解得t=4s,代入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方程,得到相遇点的位置为A:80m处,B:-30m处。
2. 一个小球从山顶垂直落下,同时一架小飞机从山顶正东方向以恒定的速度飞行,计划以恰好与小球在同一位置。
假设小球到达地面时,小飞机飞行距离为5000m,小球落地时间为5s,小飞机速度为300m/s,请问小飞机飞行的距离和时间。
解析:小球落地时间为5s,根据重力加速度为9.8m/s^2,可以求出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49m/s,所以小球垂直落下的高度为h=1/2×g×t^2=122.5m。
小飞机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为300m/s,所以小飞机需要飞行的时间为122.5/300=0.408s,小飞机飞行的距离为0.408×300=122.4m。
3. 一个小球从高50米的平台上自由落下,同时在离这个平台250米的地面上有一个接力棒接球手张三,假设张三向上抛接球时的初速度为5m/s,小球和张三同时开始运动,请问小球和张三在哪个时刻相遇?解析:首先计算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到地面的时间t1=sqrt(2h/g)=3.19s,再根据张三所在位置与小球落地位置的距离和张三抛球的速度,计算出张三抛球到小球落地位置所需的时间t2=25s,因此小球和张三的距离一开始是250+50=300m,小球下落的距离为1/2*g*t1^2=784.5m,因此当小球运动了t=t2-t1=21.81s时,它的位置离地面为300-784.5+1/2*g*t^2=-215.09m,可以得到张三和小球在21.81s时相遇。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知识点例题解析)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知识点+例题解析)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是学习的重、难点,在三角形、矩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多个动点,探究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该类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解决动点问题常见的答题思路是:1.注意分类讨论;2.仔细探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与对应角的变化;3.利用时间表示出相应线段或边的长度,列出方程求解.【典例解析】【例1-1】(2020·周口市月考)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8,AC=4,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离开点A后,运动______秒时,△DEB与△BCA全等.【例1-2】(2020·江阴市月考)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的值为_____秒时,△ABP和△DCE全等.A.1B.1或3C.1或7D.3或7【变式1-1】(2020·无锡市月考)如图,在△ABC中,∠ACB=90°,AC=7cm,BC=3cm,CD为AB边上的高.点E从点B出发沿直线BC以2cm/s的速度移动,过点E作BC的垂线交直线CD于点F.(1)试说明:∠A=∠BCD;(2)当点E运动多长时间时,CF=AB.请说明理由.【变式1-2】(2020·河北灵寿期末)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0,m)、B(n,0),且|m﹣n﹣0,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O匀速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OA、OB的长;(2)连接PB,设△POB的面积为S,用t的式子表示S;(3)过点P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D,直线PD与x轴交于点E,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EOP≌△AOB?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2020·惠州市月考)如图,点C在线段BD上,AB⊥BD于B,ED⊥BD于D.∠ACE=90°,且AC =5cm,CE=6cm,点P以2cm/s的速度沿A→C→E向终点E运动,同时点Q以3cm/s的速度从E开始,在线段EC上往返运动(即沿E→C→E→C→…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时,P,Q同时停止运动.过P,Q分别作BD的垂线,垂足为M,N.设运动时间为ts,当以P,C,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QCN全等时,t的值为_____.【变式2-1】(2020·江阴市月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4,AB=CD,BD=6,点E从D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C→B→C 作匀速移动,点G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1)试证明:AD∥BC.(2)在移动过程中,小芹发现当点G的运动速度取某个值时,有△DEG与△BFG全等的情况出现,请你探究当点G的运动速度取哪些值时,△DEG与△BFG全等.【变式2-2】(2020·重庆巴南月考)如图(1),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cm 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线段AB上以1/们运动的时间为t(s).(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为改“∠CAB=∠DBA=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cm 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运动速度为x/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2-3】(2020·江苏兴化月考)如图,在△ABC中,∠ACB=90°,AC=6,BC=8.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折线BC—C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分别过P、Q两点作PE⊥l于E,QF⊥l于F.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当P、Q两点相遇时,求t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CP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当△PEC与△QFC全等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Q的长.【例3】(2020·惠州市月考)如图,在△ABC中,AB=AC=18cm,BC=10cm,∠B=∠C,AD=2BD.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2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 全等?(3)若点Q以(2)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变式3-1】(2019·山西太原月考)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AB=CD=5cm,BC=12cm,点P从点B 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PC=___cm;(用含t的式子表示)(2)当t为何值时,△ABP≌△DCP?.(3)如图2,当点P从点B开始运动,此时点Q从点C出发,以vcm/s的速度沿CD向点D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v值,使得某时刻△ABP与以P,Q,C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变式3-2】(2020·四川成都)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12厘米,BC=8厘米,CD=14厘米,∠B=∠C,点E为线段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_____厘米/秒时,能够使△BPE与以C、P、Q 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全等.【习题精练】=,BC6=,线段PQ=AB,1.(2020·江苏东台月考)如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点Q在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X上来回运动,点P从C点出发,沿射线CA以2cm/s的速度运动,问>,才能使△ABC≌△QPA全等.P点运动___________秒时(t0)2.(2020·江苏泰州月考)如图,AB =12,CA ⊥AB 于A ,DB ⊥AB 于B ,且AC =4m ,P 点从B 向A 运动,每分钟走1m ,Q 点从B 向D 运动,每分钟走2m ,P 、Q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_______分钟后△CAP 与△PQB 全等.3.(2020·常州市月考)如图, ADC 中.∠C =90°,AC =10cm ,BC =5cm .AD ⊥AC ,AB =PQ ,P 、Q 两点分别在AC 、AD 上运动,当AQ =_____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4.(2020·江西新余期末)如图,ABC ∆中,90ACB ∠=︒,8cm AC =,15cm BC =,点M 从A 点出发沿A C B →→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 点,点N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 点,点M 和N 分别以每秒2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分别过M 和N 作ME l ⊥于E ,NF l ⊥于F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要使以点M ,E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N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则t 的值为______.5.(2020·武城县月考)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12厘米,BC=8厘米,CD=14厘米,∠B=∠C,点E为线段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与以C、P、Q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全等?6.(2020·盐城市盐都区月考)如图,有一个直角△ABC,∠C=90°,AC=6,BC=3,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X上运动,问:当AP=________时,才能使以点P、A、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全等.7.(2020·四川青羊期中)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90°,AH是△ABC的高,AH=4cm,BC=8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3厘米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向远离C点的方向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请直接写出CD、CE的长度(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CD=cm,CE=cm;(2)当t为多少时,△ABD的面积为12cm2?(3)请利用备用图探究,当t为多少时,△ABD≌△ACE?并简要说明理由.8.(2020·郑州市月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A (m ,0),B(0,n ),且|m -n -3|=0,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O 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1)求OA 、OB 的长;(2)连接PB ,若△POB 的面积不大于3且不等于0,求t 的范围;(3)过P 作直线AB 的垂线,垂足为D ,直线PD 与y 轴交于点E ,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EOP ≌△AOB ?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2020·宜兴市月考)如图,在△ABC 中,∠BAD =∠DAC ,DF ⊥AB ,DM ⊥AC ,AF =10cm ,AC =14cm ,动点E 以2cm /s 的速度从A 点向F 点运动,动点G 以1cm /s 的速度从C 点向A 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求证:AF =AM ;(2)当t 取何值时,△DFE 与△DMG 全等;(3)求证:在运动过程中,不管t 取何值,都有2AED DGC S S =△△.10.(2020·江苏工业园区期末)如图①,将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EDF,其中AB=8cm,BC=6cm,AC=10cm.现将△ABC和△EDF按如图②的方式摆放(点A与点D、点B与点E 分别重合).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以2cm/s的速度向点C匀速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E出发,沿射线ED以acm/s(0<a<3)的速度匀速移动,连接PQ、CQ、FQ,设移动时间为ts(0≤t≤5).=3S△BQC,则a=;(1)当t=2时,S△AQF(2)当以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QC全等时,求a的值;(3)如图③,在动点P、Q出发的同时,△ABC也以3cm/s的速度沿射线ED匀速移动,当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EFQ全等时,求a与t的值.11.(2019·江苏期末)如图①,在ABC ∆中,12AB =cm ,20BC =cm ,过点C 作射线//CD AB .点M 从点B 出发,以3cm /s 的速度沿BC 匀速移动;点N 从点C 出发,以a cm /s 的速度沿CD 匀速移动.点M 、N 同时出发,当点M 到达点C 时,点M 、N 同时停止移动.连接AM 、MN ,设移动时间为t (s ).(1)点M 、N 从移动开始到停止,所用时间为s ;(2)当ABM ∆与MCN ∆全等时,①若点M 、N 的移动速度相同,求t 的值;②若点M 、N 的移动速度不同,求a 的值;(3)如图②,当点M 、N 开始移动时,点P 同时从点A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到达点B 后立刻以原速度沿BA 返回.当点M 到达点C 时,点M 、N 、P 同时停止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PBM ∆与MCN ∆全等的情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图①图②12.如图,ABC 中,90ACB ∠=︒,8AC cm =,15BC cm =,点M 从A 点出发沿A →C →B 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B 点,点N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运动,终点为A 点,点M 和N 分别以每秒2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点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分别过M 和N 作ME l ⊥于E ,NF l ⊥于F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要使以点M ,E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N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则t 的值为________.13.(2019·湖北襄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5),B(12,0),在y轴负半轴上取点E,使OA=EO,作∠CEF=∠AEB,直线CO交BA的延长线于点D.(1)根据题意,可求得OE=;(2)求证:△ADO≌△ECO;(3)动点P从E出发沿E﹣O﹣B路线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到B点处停止运动;动点Q从B出发沿B﹣O﹣E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到E点处停止运动.二者同时开始运动,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才能停止.在某时刻,作PM⊥CD于点M,QN⊥CD于点N.问两动点运动多长时间△OPM与△OQN全等?14.(2019·福建省惠安期中)如图,在△ABC中,BC=8cm,AG∥BC,AG=8cm,点F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4cm/s的速度连续做往返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线段AG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G运动,当点E到达点G时,E、F两点同时停止运动,EF与AC交于点D,设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1)分别写出当0≤t≤2和2<t≤4时线段BF的长度(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BF=AE时,求t的值;(3)若△ADE≌△CDF,求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15.(2020·无锡市月考)△ABC中,AB=AC=12厘米,∠B=∠C,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为_____厘米/秒,△BPD与△CQP全等.16.(2020·广东龙岗期末)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直线l过点C.(1)当AC=BC时,如图①,分别过点A、B作AD⊥l于点D,BE⊥l于点E.求证:△ACD≌△CBE.(2)当AC=8,BC=6时,如图②,点B与点F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BF,CF,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C边向终点C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F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F→C→B→C→F向终点F运动,点M、N到达相应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过点M作MD⊥l于点D,过点N 作NE⊥l于点E,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CM=,当N在F→C路径上时,CN=.(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直接写出当△MDC与△CEN全等时t的值.17.(2020·青岛市黄岛区月考)如图1,直线AM AN ⊥,AB 平分MAN ∠,过点B 作BC BA ⊥交AN 于点C ;动点E 、D 同时从A 点出发,其中动点E 以2/m s 的速度沿射线AN 方向运动,动点D 以1/m s 的速度运动;已知6AC cm =,设动点D ,E 的运动时间为t .图1备用图(1)试求∠ACB 的度数;(2)当点D 在射线AM 上运动时满足ADB S :2BEC S = :3,试求点D ,E 的运动时间t 的值;(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运动,E 在射线AN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间t ,使得ADB 与BEC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时间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参考答案及解析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是学习的重、难点,在三角形、矩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多个动点,探究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该类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初中数学中考动点复习(例题和答案)
A CQ图9—1图9—2AB C QP初中数学动点复习(例题和答案)例1.如图9—1,在△ABC 中,∠B =90°, AB =6cm ,BC =3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 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 、Q 间的距离等于42cm?(1995年山东省中考试题)分析:本题如果设t 秒钟后,P 、Q 间的距离等于42cm ,那么PB 、QB 都能用t 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解:设t 秒钟后,P 、Q 间的距离等于42cm . 则PB =(6-t )cm ,QB =2t cm .根据勾股定理,得(6-t )2+(2t )2=(42)2.解这个方程,得t 1=52,t 2=2.因为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移动到点C 以只需要1.5秒,所以只取t =52.答:52秒钟后,P 、Q 间的距离等于42cm .说明:本题抓住变化中图形的特殊位置关系:PQ =42cm ,直接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例2.如图9—2,在△ABC 中,∠C =90°, BC =8 cm ,sin B =53,点P 从点B 开始沿BC 向点C 以2 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CA 边向点A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B 、C 同时出发,第几秒时PQ ∥AB ?(1997年陕西省咸阳市中考试题)分析:如图9—2,假设运动开始后t 秒时,PQ ∥AB 根据这时图形的特殊位置,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解.解: 设P 、Q 分别从B 、C 同时出发,运动开始后t 秒时,PQ ∥AB . 则ACAQ BC BP =. ∵sin B =53,∴cos B =54,tg B =43.∴AC =BC ·tg B =8·43=6. ∴BP =2t ,AQ =AC -QC =6-t .∴6682tt -=.图9—3A 图9—4BQ P 解得 t =2.4(s ).∴P 、Q 分别从B 、C 同时出发,运动开始后2.4 s 时,PQ ∥AB .说明:本题抓住变化中图形的特殊位置PQ ∥AB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解. 例3.如图9—3,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 =6cm ,BC =12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设S 表示面积,x 表示移动时间(x >0).(1)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2)写出S △DPQ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出S △DPQ 最小值和S △DPQ 最大值,并说明理由.(1998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试题)分析:点P 、Q 在运动过程中,x 在变,S △DPQ 也在变,而S △DPQ 与x 之间可以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求解.解:(1)根据题意,得21·2x ·(6-x )=8. 即 x 2-6x +8=0. 解得 x 1=2,x 2=4.所以2秒或4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2)S △DPQ =S 四边形ABCD -S △APD -S △PBQ -S △DCQ=12·6-21·x ·12-21·6·(12-2x )-21·(6-x )·2x = x 2-6x +36.(3)S △DPQ = x 2-6x +36=(x -3)2+27.∴S △DPQ 的最小值是27,S △DPQ 的最大值是36.∵当|x -3|最小时,S △DPQ 有最小值;当| x -3|最大时,S △DPQ 有最大值, 又∵0<x ≤6,∴当x =3时,S △DPQ 有最小值;当x =6时,S △DPQ 有最大值.说明:本题第(1)小题是利用方程模型求解,它是P 、Q 运动过程中,△PBQ 处于特殊位置;而第(2)、(3)小题是利用函数模型求解.另外,在几何图形中求函数关系式,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对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认真考虑,一般需有约束条件.例4.如图9—4,在△ABC 中,AB =8 cm ,BC =16 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4 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经几秒钟△PBQ 与△ABC 相似?(1998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分析:在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运动的过程中,可能有两种状态出现:(1)BC BQ AB PB =;(2)AB BQ BC PB =. 因此,这两种情况都要考虑.解:设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后,经 x s ,△PBQ 与△ABC 相似. 则AP =2x ,BQ =4x ,PB =8-2x .(1)如果BC BQ AB PB =,那么可得164828xx =-. 解得 x =2.(2)如果AB BQ BC PB =,那么可得841628xx =-. 解得 x =54. 所以经过2 s 钟或54s 钟,△PBQ 与△ABC 都相似.说明:本题是一道需要讨论的质点运动型中考题,即在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运动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使△PBQ 与△ABC 相似.例5.如图9—5,在矩形ABCD 中,AB =12cm ,BC =6cm ,点P 沿AB 边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移动,点Q 沿DA 边从点D 开始向点A 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同时出发,用t (s )表示移动的时间(0≤t ≤6),那么(1)当t 为何值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四边形QAPC 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3)当t 为何值时,以点Q 、A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2002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分析:(1)只要把QA 、AP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利用QA =AP 求解;(2)可以分别求出△QAC 和△APC 的面积;(3)同例4一样,要分两种情况求解.解:(1)对于任何时刻t ,AP =2t ,DQ =t ,QA =6-t . 当QA =AP 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6-t =2t .解得t =2(秒).所以当t =2秒时,△QA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在△QAC 中,QA =6-t ,QA 边上的高DC =12,∴S △QAC =21QA •DC =21(6-t )•12=36-6t . ∵在△APC 中,AP =2t ,BC =6,A CB QD P 图9—5A 图9—6BCD A 图9—7 B C D F E∴S △APC =21AP •BC =21•2t •6=6t . ∴S 四边形QAPC =S △QAC +S △APC =36-6t +6t =36(cm 2).由计算结果发现:在P 、Q 两点的移动过程中,四边形QAPC 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也可以提出:P 、Q 两点到对角线AC 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3)根据题意,可分为两种情况来求解:当BCAP ABQA =时,△QAP ∽△ABC .∴62126tt =-. 解得t =1.2(s ).∴当t =1.2 s 时,△QAP ∽△ABC .当AB AP BCQA =时,△PAQ ∽△ABC .∴122126t t =-.解得t =3(秒).∴当t =3 s 时,△PAQ ∽△ABC .例6.如图9—6,正方形ABCD 中,有一直径为BC 的半圆,BC =2cm .现有两点E 、F ,分别从点B 、点A 同时出发,沿线段BA 以1cm/s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F 沿折线A —D —C 以2cm/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设点E 离开点的B 时间为t (s ).(1)当t 为何值时,线段EF 和BC 平行?(2)设1<t <2,当t 为何值时,EF 与半圆相切?(3)当1≤t <2时,设EF 与AC 相交于点P ,问点E 、F 运动时,点P 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请给予证明,并求AP :PC 的值.(2001年南昌市中考试题)分析:(1)当EF ∥BC 时,四边形BCFE 是矩形;(2)线段EF 与半圆相切时,EF = BE+CF ,可以过点F 作KF ∥BC 交AB 于K ,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3)可以利用正方形ABCD 中的不变关系AB ∥DC ,通过△AEP ∽△CFP 求解.解:(1)如图9—7,设E 、F 出发后运动了t s 时,有EF 和BC 平行. 则BE = t ,CF =4-2t . ∴t =4-2t .解得t =34.∴当t =34 s 时,线段EF 和BC 平行.(2)设E 、F 出发后运动了t 秒时,EF 与半圆相切. 过点F 作KF ∥BC 交AB 于K .如图9—8.则A 图9—8BCD FE K A 图9—9 BC D F E P BE = t ,CF =4-2t ,EK = t -(4-2t )=3t -4,EF = BE+ CF = t +(4-2t )=4-t . 又∵EF 2= EK 2+FK 2, ∴(4-2t )2=(3t -4)2+22. 解得t =222±.∵1<t <2,∴t =222+. ∴当t =34 s 时,线段EF 与半圆相切.(3)答:当1≤t <2时,点P 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证明:1≤t <2时,设E 、F 出发后运动了t s 时,EF 位置如图9—9所示,则BE = t ,AE =2-t , CF =4-2t .∴FCAE =21242=--tt .又∵AB ∥DC ,∴△AEP ∽△CFP . ∴21==FCAE PCAP .即点P 的位置与t 的取值无关.∴1≤t <2时,点P 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且AP :PC 的值是21. 练习1.解:(1)运动开始后第x s 钟时,△PBQ 的面积等于8cm 2.根据题意,得21·2x ·(6-x )=8.即 x 2-6x +8=0. 解得 x 1=2,x 2=4.所以2 s 或4 s 后△PBQ 的面积等于8cm 2. (2)运动开始后第t s 钟时,S =S 矩形ABCD -S △PBQ=12·6-21·(6-t )·2t = t 2-6x +72. (3)S =t 2-6x +72=( t -3 )2+63.))所以当t =3时,S 最小,S 的最小值是63 cm 2.2.解:当t =1 s 时,OE =1,AP =3. ∴OP =28-3=25. ∵OA =OB ,EF ∥OA , ∴EF =EB =28-1=27. ∴S 梯形OPFE =2)(OE EF OP +=21)2725(⨯+=26.S =228328t t -+-=-2 t 2+28 t=-2(t -7)2+98.所以当t =7 s 时,梯形OPFE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98. (2)相似.证明:分别过F 1 、F 2作F 1H 1⊥AP 2,F 2 H 2⊥AP 2,垂足分别为H 1、H 2. ∵∠OAB =45°,∴AH 1=F 1H 1=t 1,AH 2=F 2H 2=t 2. ∴AF 1=2t 1,AF 2=2t 2. ∴2121t t AF AF =. 又∵AP 1=3t 1,AP 2=3t 2,∴21212133t t t t AP AP ==. ∴2121AF AF AP AP =. ∵∠OAB =∠OAB ,∴△AF 1P 1∽△AF 2P 2.3.解:(1)当点Q 在OC 上时,坐标为(x 58,x 56),当点Q 在CB 上时,坐标为(2 x -1,3).(2)①点Q 所经过的路程为16-x ,速度为xx-16. ②当Q 在OC 上时,作QM ⊥OA ,垂足为M .则QM =53(16-x ).) ) ∴S △OPQ =21·53(16-x )·x 103 x (16-x ). 令103x (16-x )=18. 解得x 1=10,x 2=6.∵当x 1=10时,16-x =6,这时点Q 不在OC 上,故舍去.∴当Q 在OC 上时,PQ 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 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点Q 在CB 上时,CQ =16-x -5=11-x . ∴S 梯形OPQC =21·(11-x +x )·3=233. ∵233≠18, ∴点Q 在CB 上时,PQ 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 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
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动点轨迹经典例题(含答案) 易懂版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5.几何法: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点的坐标较简单。
6: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灯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
1. P 是椭圆5922y x +=1上的动点,过P 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 ,则PM 中点的轨迹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A 、159422=+y xB 、154922=+y xC 、120922=+y x D 、53622y x +=1 2. 圆心在抛物线)0(22>=y x y 上,并且与抛物线的准线及x 轴都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A 041222=---+y x y x B 01222=+-++y x y xC 01222=+--+y x y xD 041222=+--+y x y x 1:已知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sin 45sin sin C A B =+求点C 的轨迹。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1.解:(1)①∵1t=秒,∴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CQ v t ===厘米/秒.·······················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1532104x x =+⨯, 解得803x =秒.∴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 (12分)2、直线364y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2.解(1)A (8,0)B (0,6) ····· 1分(2)86OA OB ==,10AB ∴=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881=(秒)∴点P 的速度是61028+=(单位/秒) 1分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3t ≤≤)时,2OQ t OP t ==,2S t = ···································· 1分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8t <≤)时,6102162OQ t AP t t ==+-=-,,如图,作PD OA ⊥于点D ,由PD AP BO AB =,得4865tPD -=, ·········· 1分 21324255S OQ PD t t ∴=⨯=-+ ························ 1分(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3)82455P ⎛⎫ ⎪⎝⎭, ································ 1分12382412241224555555I M M 2⎛⎫⎛⎫⎛⎫-- ⎪ ⎪ ⎪⎝⎭⎝⎭⎝⎭,,,,, ·················· 3分5、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5.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 ∴14(3)25S t t =-⋅,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 =90°.由△APQ ∽△ABC ,得AQ APAC AB=,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经过点C .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图16P图4图5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经过点C ,如图7.22234(6)[(5)][4(5)]55t t t -=-+--,4514t =】6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6.解(1)①30,1;②60,1.5; ……………………4分(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A =300.∴AB =4,AC. ∴AO =12AC. ……………………8分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 ……………………10分(备用图)7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7.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AD ==.···························· 1分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 ∴CN CMCD CG = ····························· 5分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 ····························· 6分(3)分三种情况讨论:CM(图①)A DCB K H(图②)A DCBG MN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103t =······························· 7分 ②当MN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535t t -=解得258t = ······························ 8分解法二:∵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 ······························· 8分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ADCBMN(图③)(图④)AD CBM NH E(图⑤)ADCBH N MF即1102235tt -= ∴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 9分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0.解:(1)正确. ················· (1分)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EC =,连接ME . (2分)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AME BCF ∴△≌△(ASA ). ························ (5分) AE EF ∴=.······························· (6分) (2)正确. ·················· (7分) 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 =,连接NE .············ (8分) BN BE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FC GE B图1ADFC G E B 图2ADFGB图3AD F C G B M ADFN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 (10分) AE EF ∴=. (11分)1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11.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 与点A 重合, 则ACD BCD △≌△. 设点C 的坐标为()()00m m >,.则4BC OB OC m =-=-. 于是4AC BC m ==-.在Rt A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C OC OA =+, 即()22242m m -=+,解得32m =. ∴点C 的坐标为302⎛⎫⎪⎝⎭,. ···························· 4分(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 则B CD BCD '△≌△. 由题设OB x OC y '==,, 则4B C BC OB OC y '==-=-,在Rt B 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B C OC OB ''=+.()2224y y x ∴-=+,即2128yx =-+ ································ 6分由点B '在边OA 上,有02x ≤≤,∴ 解析式2128y x =-+()02x ≤≤为所求.∴当0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y ∴的取值范围为322y ≤≤.························ 7分(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且B D OB ''∥. 则OCB CB D ''''∠=∠. 又CBD CB D OCB CBD ''''∠=∠∴∠=∠,,有CB BA ''∥.Rt Rt COB BOA ''∴△∽△.有OB OC OA OB''=,得2OC OB ''=. ······················ 9分 在Rt B OC ''△中,设()00OB x x ''=>,则02OC x =.由(Ⅱ)的结论,得2001228x x =-+,解得000808x x x =-±>∴=-+,∴点C的坐标为()016.······················· 10分12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CE/CD=1/2时,求AM/BN 的值.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BN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 图(1)A BCDEFMN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 的值等于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 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12解:方法一:如图(1-1),连接BM EM BE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 和四边形FENM 关于直线MN 对称.∴MN 垂直平分BE .∴BMEM BN EN ==,.············ 1分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902A D C AB BC CD DA ∠=∠=∠=====°,.∵112CE CE DE CD =∴==,.设BN x =,则NE x =,2NC x =-.在Rt CNE △中,222NE CN CE =+.∴()22221xx =-+.解得54x =,即54BN =. ·············· 3分 在Rt ABM △和在Rt DEM △中,222AM AB BM +=, 222DM DE EM +=,∴2222AM AB DM DE +=+. ···················· 5分设AM y =,则2DM y =-,∴()2222221y y +=-+.解得14y =,即14AM =. ························ 6分∴15AM BN =. ····························· 7分 图(2)ABCD EFMN 图(1-1)A BCEFM方法二:同方法一,54BN =. ······················ 3分 如图(1-2),过点N 做NG CD ∥,交AD 于点G ,连接BE .∵AD BC ∥,∴四边形GDCN 是平行四边形.∴NG CD BC ==.同理,四边形ABNG 也是平行四边形.∴54AG BN ==. ∵90MNBE EBC BNM ⊥∴∠+∠=,°.90NG BC MNG BNM EBC MNG ⊥∴∠+∠=∴∠=∠,°,. 在BCE △与NGM △中90E B C M N G B C N G C N G M ∠=∠⎧⎪=⎨⎪∠=∠=⎩,,°.∴BCE NGM EC MG =△≌△,. ········ 5分∵114AMAG MG AM =--=5,=.4 ·················· 6分 ∴15AM BN =. ····························· 7分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 ,∠A =90°,AB =12,BC =21,AD=16。
第6讲: 动点问题解析版
第6讲: 动点问题解析版【例题1】甲、乙两人沿同一条直路走步,如果两人分别从这条直路上的A ,B 两处同时出发,都以不变的速度相向而行,图1是甲离开A 处后行走的路程y (单位:)m 与行走时间x (单位:)min 的函数图象,图2是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y (单位:)m 与甲行走时间x (单位:)min 的函数图象,则a b -= .【解析】从图1,可见甲的速度为120602=, 从图2可以看出,当67x =时,二人相遇,即:()6601207V +⨯=乙,解得:乙的速度80V =乙, 乙的速度快,从图2看出乙用了b 分钟走完全程,甲用了a 分钟走完全程,120120160802a b -=-=,故答案为12. 【例题2】如图1,在△ABC 中,∠A =30°,点P 从点A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折线A -C -B 运动,点Q 从点A 出发以a(cm /s )的速度沿AB 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某一点运动到点B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s ),△APQ 的面积为y(cm 2),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由C 1,C 2两段组成,如图2所示. (1)求a 的值;(2)求图2中图象C 2段的函数表达式;(3)当点P 运动到线段BC 上某一段时△APQ 的面积大于当点P 在线段AC 上任意一点时△APQ 的面积,求x 的取值范围.【例题3】已知,矩形ABCD 中,4AB cm =,8BC cm =,AC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D 、BC 与点E 、F ,垂足为O .(1)如图1,连接AF 、CE .求证四边形AFCE 为菱形,并求AF 的长;(2)如图2,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沿AFB ∆和CDE ∆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 自A F B A →→→停止,点Q 自C D E C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已知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t 秒,当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 的值. 【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 BC ∴,EAO FCO ∴∠=∠,AC 的垂直平分线EF ,OA OC ∴=, 在AOE ∆和COF ∆中,EAO FCO OA OCAOE COF ∠=∠⎧⎪=⎨⎪∠=∠⎩,()AOE COF ASA ∴∆≅∆,OE OF ∴=, OA OC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 EF AC ⊥,∴四边形AFCE 是菱形. AF FC ∴=,设AF xcm =,则CF xcm =,(8)BF x cm =-,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B ∴∠=︒, ∴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4(8)x x +-=,解得5x =,即5AF cm =;(2)显然当P 点在AF 上时,Q 点在CD 上,此时A 、C 、P 、Q四点不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同理P 点在AB 上时,Q 点在DE 或CE 上或P 在BF ,Q 在CD 时不构成平行四边形,也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只有当P 点在BF 上、Q 点在ED 上时,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PC QA =, 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t 秒, 5PC t ∴=,124QA t =-, 5124t t ∴=-,解得43t =∴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43t =秒. 【例题4】将一矩形纸片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0)O ,(6,0)A ,(0,3)C .动点Q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 向终点C 运动,运动23秒时,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相等的速度沿AO 向终点O 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OP ,OQ ;是否存在t ,使得PQ 与AC 平行?若存在,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POQ ∆面积的最大值.(3)如图,将POQ ∆沿PQ 翻折,点O 恰好落在CB 边上的点D 处,且点D 的坐标(1,3),求t 的值.【解析】(1)(0,0)O ,(6,0)A ,(0,3)C , 6OA ∴=,3OC =, 四边形OABC 是矩形,3AB OC ∴==,6BC OA ==,(6,3)B ∴,动点Q 从O 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 向终点C 运动,运动23秒时,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相等的速度沿AO 向终点O 运动. ∴当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时, AP t =,23OQ t =+,则6OP OA AP t =-=-;存在,PQ 与AC 平行, 当OP OQOA OC=时,//PQ AC ,即26363t t +-=,149t =; (2)22112181850(6)()2()22323239POQ S OP OQ t t t t t ∆==-+=-++=--+,Q 运动到点C 时,27333t =-=, P 运动到点O 时,6t =,102-<,∴当703t时,S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当73t =时,S 的最大值为112; (3)(1,3)D ,1CD ∴=,设OQ a =,则DQ a =,3CQ a =-,在Rt CQD ∆中,222CQ CD DQ +=,222(3)1a a ∴-+=,53a =,2533OQ t =+=,1t =.【例题5】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10cm ,动点M 从点B 出发,沿B A C B →→→的方向以6/cm s 的速度运动,动点N 从点C 出发,沿C A B C →→→方向以4/cm s 的速度运动. (1)若动点M 、N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MN 第一次垂直于AB ?(2)若动点M 、N 同时出发,且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即停止运动,那么运动到第几秒钟时,点A 、M 、N 以及ABC ∆的边上一点D 恰能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时间t 并请指出此时点D 的具体位置.【解析】(1)如图1, MN AB ⊥,60A ∠=︒, 30ANM ∴∠=︒, 2AN AM ∴=, 1042(106)t t ∴-=-54t ∴=; (2)如图2,当点M 在AB 上,点N 在AC 上时, 四边形AMDN 是平行四边形, 106AM DN t ∴==-,//AM DN , 60A DNC ∴∠=∠=︒,且60DCN ∠=︒, DNC ∴∆是等边三角形, DN CN CD ∴==, 1064t t ∴-=, 1t ∴=,4CD cm ∴=,∴点D 在BC 上,且离C 点4cm ;如图3,当点M 在AC 上,点N 在AB 上时, 四边形AMDN 是平行四边形, 410AN DM t ∴==-,//AN DM ,60A DMC ∴∠=∠=︒,且60DCM ∠=︒, DMC ∴∆是等边三角形, DM CM CD ∴==,410206t t ∴-=-,3t ∴=,2CD cm ∴=,∴点D 在BC 上,且离C 点2cm ; 如图4,当点M 在BC 上,点N 在AB 上时, 四边形ADMN 是平行四边形, 410AN DM t ∴==-,//AN DM ,60A MDC ∴∠=∠=︒,且60DCM ∠=︒, DMC ∴∆是等边三角形, DM CM CD ∴==,410620t t ∴-=-,5t ∴=,10CD cm ∴=,∴点D 与点A 重合,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运动到第1秒或第3秒时,点A 、M 、N 以及ABC ∆的边上一点D 恰能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点D 在BC 上,离C 点4cm 或点D 在BC 上,离C 点2cm .【例题6】已知,如图①,在▱ABCD 中,AB =3cm ,BC =5cm ,AC ⊥AB ,△ACD 沿AC 的方向匀速平移得到△PNM ,速度为1cm /s ;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匀速移动,速度为1cm /s ,当△PNM 停止平移时,点Q 也停止移动,如图②,设移动时间为t (s )(0<t <4),连接PQ ,MQ ,MC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Q ∥MN ?(2)设△QMC 的面积为y (cm 2),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S △QMC :S 四边形ABQP =1:4?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PQ ⊥M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在Rt △ABC 中,AC ==4,由平移的性质得MN ∥AB , ∵PQ ∥MN , ∴PQ ∥AB ,∴=,∴=,t =, (2)过点P 作PE ⊥BC 于E ,如图 ∵△CPE ∽△CBA , ∴=, ∴=, ∴PE =﹣t ,∵PE ⊥BC , ∴S △QMC =S △QPC ,∴y =S △QMC =QC •PE =t (﹣t )=t ﹣t 2(0<t <4),(3)∵S △QMC :S 四边形ABQP =1:4,∴S △QPC :S 四边形ABQP =1:4, ∴S △QPC :S △ABC =1:5, ∴(t ﹣t 2):6=1:5,∴t =2,(4)若PQ ⊥MQ ,则∠PQM =∠PEQ , ∵∠MPQ =∠PQE ,∴△PEQ ∽△MQP ,∴=, ∴PQ 2=MP •EQ ,∴PE 2+EQ 2=MP •EQ ,∵CE =,∴EQ =CE ﹣CQ =﹣t =, ∴()2+()2=5×,∴t 1=0(舍去),t 2=,∴t =时,PQ ⊥MQ .精品练习1.如图,在矩形ABCD 中,5AD =,3AB =,点E 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D 向点D 运动,同时点F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B 向点B 运动,当点E 到达点D 时,点E ,F 同时停止运动.连接BE ,EF ,设点E 运动的时间为t ,若BEF ∆是以BE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则t 的值为.【解析】如图,过点E 作EG BC ⊥于G , ∴四边形ABGE 是矩形,3AB EG ∴==,2AE BG t ==,5BF EF t ==-,|2(5)||35|FG t t t =--=-, 222EF FG EG ∴=+,22(5)(35)9t t ∴-=-+,t ∴=2如图,直线334y x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点P 是x 轴上一动点,以点P 为圆心,以1个单位长度为半径作P ,当P 与直线AB 相切时,点P 的坐标是 7(3-,0)或17(3P -,0) .【解析】直线334y x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令0x =,得3y =-,令0y =,得4x =-, (4,0)A ∴-,(0B .3)-,4OA ∴=,3OB =, 5AB ∴=,设P 与直线AB 相切于D ,连接PD ,则PD AB ⊥,1PD =,90ADP AOB ∠=∠=︒,PAD BAO ∠=∠,APD ABO ∴∆∆∽,∴PD AP OB AB =,∴135AP =,53AP ∴=, 73OP ∴=或173OP =,7(3P ∴-,0)或17(3P -,0),故答案为:7(3-,0)或17(3P -,0).3小王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小王的速度小于小李的速度,两人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匀速前进.图中的折线表示两人之间的距离与小王的行驶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请你根据图象进行探究:(1)小王和小李的速度分别是多少?(2)求线段所表示的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解析】(1)由图可得,小王的速度为:,小李的速度为:,()y km ()x h BC y x x 30310/km h ÷=(30101)120/km h -⨯÷=答:小王和小李的速度分别是、; (2)小李从乙地到甲地用的时间为:,当小李到达甲地时,两人之间的距离为:,点的坐标为, 设线段所表示的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得,即线段所表示的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边向终点运动;动点从点同时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边向终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1)直接写出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及的取值范围: ;(2)当的值;(3)连接交于点,若双曲线经过点,问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化,请求出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解析】(1)过点作于点,如图1所示.当运动时间为秒时时,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 ,,, .故答案为:.(2)当, 整理,得:,解得:,.(3)经过点的双曲线的值不变.10/km h 20/km h 3020 1.5h ÷=10 1.515km ⨯=∴C (1.5,15)BC y x y kx b =+01.515k b k b +=⎧⎨+=⎩3030k b =⎧⎨=-⎩BC y x 3030(1 1.5)y x x =-OABC (0,0)O (12,0)A (8,6)B (0,6)C P O OA A Q B BC C t 2PQ y =y t t 22580100(04)y t t t =-+PQ =t OB PQ D (0)ky k x=≠D k k P PE BC ⊥E t (04)t P (3,0)t Q (82,6)t -6PE ∴=|823||85|EQ t t t =--=-2222226|85|2580100PQ PE EQ t t t ∴=+=+-=-+22580100(04)y t t t ∴=-+22580100(04)y t t t =-+PQ =222580100t t -+=2516110t t -+=11t =2115t =D (0)ky k x=≠k连接,交于点,过点作于点,如图2所示. ,,. ,,,. ,.在中,,, ,, 点的坐标为,, 经过点的双曲线的值为.5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交于,,三点,其中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连接,.动点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作匀速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作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连接.(1)填空:, ; (2)在点,运动过程中,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3)点在抛物线上,且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求出点的坐标.【解析】(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OB PQ D D DF OA ⊥F 6OC =8BC=10OB ∴==//BQ OP BDQ ODP ∴∆∆∽∴2233BD BQ t OD OP t ===6OD ∴=//CB OA DOF OBC ∴∠=∠Rt OBC ∆63sin 104OC OBC OB ∠===84cos 105BC OBC OB ∠===424cos 655OF OD OBC ∴=∠=⨯=318sin 655DF OD OBC =∠=⨯=∴D 24(518)5∴D (0)k y k x =≠k 24184325525⨯=213y x bx c =-++A B C A (3,0)-B (4,0)AC BC P A AC C Q O OB B t PQ b =13c =P Q APQ ∆M AOM ∆AOC ∆M (3)(4)y a x x =+-将代入得:,, (2)在点、运动过程中,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如下:连结.在点、运动过程中,、始终为锐角, 当是直角三角形时,则. 将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 ., ,在中,依据勾股定理得:在中,依据勾股定理可知:在中依据勾股定理可知:,在中,,即 解得:,由题意可知:不合题意,即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是与的公共边点到的距离等于点到的距离即点到的距离等于 所以的纵坐标为4或把代入得,解得, 把代入得,解得, 或,或,13a =-211433y x x =-++13b ∴=4c =P Q APQ ∆QC P Q PAQ ∠PQA ∠∴APQ ∆90APQ ∠=︒0x =4y =(0,4)C ∴AP OQ t ==5PC t ∴=-Rt AOC ∆5AC =Rt COQ ∆2216CQ t =+Rt CPQ ∆222PQ CQ CP =-Rt APQ ∆222AQ AP PQ -=2222CQ CP AQ AP ∴-=-2222(3)16(5)t t t t +-=+--4.5t =04t 4.5t ∴=APQ ∆(3)AO AOM ∆AOC ∆∴M AO C AO M AO CO M 4-4y =211433y x x =-++2114433x x -++=10x =21x =4y =-211433y x x =-++2114433x x -++=-1197x +=2197x -=(1,4)M 197(M +4)-197(M -4)-。
二次函数动点经典例题+练习(附解析)
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总结: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在解题方法给以点拨。
例:如图①, 已知抛物线32++=bx ax y (a ≠0)与x 轴交于点A (1,0)和点B (-3,0),与y 轴交于点C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问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CM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 如图②,若点E 为第二象限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BE 、CE ,求四边形BOCE 面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E 点的坐标.注意:第(2)问按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分类讨论画图再由图形性质求点P 坐标----①C 为顶点时,以C 为圆心CM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②M 为顶点时,以M 为圆心MC 为半径画弧,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③P 为顶点时,线段MC 的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交点即为所求点P 。
第(3)问方法一,先写出面积函数关系式,再求最大值(涉及二次函数最值); 方法二,先求与BC 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点的坐标(涉及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再求面积。
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1.如图,已知抛物线1C 与坐标轴的交点依次是(40)A -,,(20)B -,,(08)E ,.(1)求抛物线1C 关于原点对称的抛物线2C 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1C 的顶点为M ,抛物线2C 与x 轴分别交于C D ,两点(点C 在点D 的左侧),顶点为N ,四边形MDNA 的面积为S .若点A ,点D 同时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分别向右、向左运动;与此同时,点M ,点N 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坚直方向分别向下、向上运动,直到点A 与点D 重合为止.求出四边形MDNA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之间的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MDNA 的面积S 有最大值,并求出此最大值;(4)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MDNA 能否形成矩形?若能,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 (1)点(40)A -,,点(20)B -,,点(08)E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40)D ,,(20)C ,,(08)F -,.设抛物线2C 的解析式是2(0)y ax bx c a =++≠,则16404208a b c a b c c ++=⎧⎪++=⎨⎪=-⎩,,. 解得168a b c =-⎧⎪=⎨⎪=-⎩,,.所以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是268y x x =-+-. (2)由(1)可计算得点(31)(31)M N --,,,.过点N 作NH AD ⊥,垂足为H .当运动到时刻t 时,282AD OD t ==-,12NH t =+. 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OA OD OM ON ==,,所以四边形MDNA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2ADN S S =△.所以,四边形MDNA 的面积2(82)(12)4148S t t t t =-+=-++. 因为运动至点A 与点D 重合为止,据题意可知04t <≤.所以,所求关系式是24148S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04t <≤. (3)781444S t ⎛⎫=--+ ⎪⎝⎭,(04t <≤).所以74t =时,S 有最大值814. 提示:也可用顶点坐标公式来求.(4)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MDNA 能形成矩形.由(2)知四边形MDNA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是AD MN ,,所以当AD MN =时四边形MDNA 是矩形.所以OD ON =.所以2222OD ON OH NH ==+.所以22420t t +-=.解之得1222t t ==,(舍). 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MDNA可以形成矩形,此时2t =.[点评]本题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结合动态问题、存在性问题、最值问题,是一道较传统的压轴题,能力要求较高。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带图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带图
1. 动点问题是什么?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它关注的是运动中的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特征。
这种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动点问题。
2. 例题及解析
题目:一只乌龟从a点出发,沿着一条2公里的直路到达b 点,然后又在b点开始沿着长2.5公里的大圆路到达c点。
乌龟从a点出发时的速度是2千米/小时,走到b点时,它停了下来休息了2分钟,然后以每小时1千米的速度继续向c点走去。
请问:乌龟到达c点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pic.leetcode-cn/-djbjoh-%e5%9b%be%e7%89%871.png"
alt="turtle">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将题目中所给出的影响因素提取出来。
由于乌龟在a点时的速度为2千米/小时,因此在第一段路段中走了2公里,需要用1个小时。
在b点停留了2分钟,相当于耽误了2/60=1/30个小时,因此从b点到c点需要用
2.5/1+1/30=2.54个小时。
累计起来,乌龟从a点到c点共用了1+2.54=
3.54个小时,即3小时32分钟。
3. 动点问题的应用
动点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
物理、计算机科学、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动点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比如计算从家到公司的需时。
此外,动点问题还常常与逆向思维有关,比如确定交通规划中的最短路径、找到行进途中的最佳休息点等等。
一次函数之动点问题(含解析)
一次函数之动点问题一、 框架套路和标准动作动点问题的特征是速度已知,主要考查运动的过程. 1. 一次函数背景下研究动点问题的思考方向:①把函数信息(坐标或表达式)转化为背景图形的信息; ②分析运动过程,注意状态转折,确定对应的时间范围; ③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研究几何特征,设计解决方案. 2. 解决具体问题时会涉及线段长的表达,需要注意两点:①路程即线段长,可根据s=vt 直接表达已走路程或未走路程;②根据研究几何特征的需求进行表达,既要利用动点的运动情况,又要结合背景图形信息.二、 例题解析(1)读题标注,整合信息(即研究背景图形)由直线AB 的表达式y +()(400A B -,,, 即4OA OB ==,8AB =,∠BAC =60°.又由∠ABC =60°, 可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AB =BC =AC =8,OA =OC =4. 如图:(2)分析特征,有序思考,设计方案(分析运动过程): 分析运动过程,核心是运动过程的四要素:①起点、终点、速度;②时间范围;③状态转折点;④目标.具体操作:①起点、终点、速度;动点P 从点A 沿AC 向点C 运动,可以确定点P 的起点(点A )、终点(点C ),速度为1/s ;动点Q 从点C 沿CB —BA 向点A 运动,可以确定点Q 的起点(点C )、终点(点A ),速度为2/s ,图示如下:AQ :BC (2/s)(1/s)A P :②时间范围根据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公式s =vt ,已知动点的速度,结合基本图形中线段长的研究,可以确定动点的运动时间.例如:动点P 的速度是1/s ,AC =8,故动点P 由A 到C 共经过8s ;动点Q 的速度是2/s ,CB =BA =8,故每段各走4s ,共8s ,综上0≤t ≤8.图示如下:AQ :B C4s(2/s)(1/s)(0≤t ≤8)A P :③状态转折点状态转折点即点的运动发生变化的点,常常为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或者是动点的速度发生改变.例如:动点P 从点A 到点C ,速度和方向均未变化,故点P 没有状态转折点;动点Q 从点C 沿CB —BA 向点A 运动,在点B 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故点B 为状态转折点,由状态转折点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图示如下:4 < t ≤ 80 ≤ t ≤ 4①②Q :C(2/s)(1/s)(0≤t ≤8)A P :④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正确高效解题的保证,是有序操作的重要一环.本题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用t 来表示△APQ 的面积S .图示如下:△APQ S (t )4 < t ≤ 80 ≤ t ≤ 4①②Q :C(2/s)(1/s)(0≤t ≤8)A P : (3)根据方案作出图形、有序操作(分段作图,求解)作图需要充分借助动点的运动路线图,利用运动路线图可以确定每段时间范围内点的位置. 例如:①当04t ≤≤时,点P 在AO 上,点Q 在CB 上,连接AQ ,PQ ;要求△APQ 的面积,先从表达开始,可以表达动点的已走路程,得到AP =t ,CQ =2t 。
数轴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数轴动点问题经典例题摘要:1.数轴动点问题概述2.经典例题解析2.1 相遇问题2.2 距离相等问题2.3 中点问题3.解题方法总结正文:数轴动点问题是一种常见的中小学数学问题,主要涉及到点在数轴上的运动和相关的距离、速度等概念。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典例题解析:1.相遇问题题目: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10,点b表示11,点c表示18。
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数轴负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解:由题意可知,p、q两点相遇时,它们运动的距离之和等于线段ac的长度。
设相遇时t秒,则有2t + t = 18 - (-10),解得t = 6。
此时,p点对应的数为-10 + 2 × 6 = 12,q点对应的数为18 - 1 × 6 = 12。
所以,相遇点m 的坐标为12。
2.距离相等问题题目:在点q出发后到达点b之前,求t为何值时,点p到点o的距离与点q到点b的距离相等?解:设t秒后,点p的坐标为2t - 10,点q的坐标为18 - t。
要使点p到点o的距离与点q到点b的距离相等,即|2t - 10 - 0| = |18 - t - 11|,解得t = 7。
此时,点p的坐标为14,点q的坐标为1。
3.中点问题题目:在点p向右运动的过程中,n是ap的中点,求2cn - pc的值。
解:设n点对应的数为x,则有x = (2t - 10 + 0) / 2 = t - 5。
由于n是ap的中点,所以cn = |x - 0| = |t - 5|。
又因为pc = |2t - 10 - 18| = |t - 9|,所以2cn - pc = 2|t - 5| - |t - 9|。
当t = 7时,2cn - pc = 2 × 2 - 2 = 2。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 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 H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 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 =1,点D,E在直线B C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 AC=30°,∠DA 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 AC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EDCB 图2H M NG PO A B 图1 x yC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 BC中,∠BAC =90°,AB=AC =22,⊙A 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相切时, △AO C的面积.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的长.AB C O 图8HAB CDEOlA ′(二)线动问题2,在矩形A 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 C上,直线l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 BCD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且AO=41AC,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面动问题3.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 (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C一、 特殊探路,一般推证例2:(2004年广州市中考题第11题)如图,⊙O 1和⊙O2内切于A,⊙O1的半径为3,⊙O2的半径为2,点P为⊙O1上的任一点(与点A 不重合),直线PA 交⊙O2于点C,PB 切⊙O2于点B ,则PCBP的值为(A)2 (B)3 (C)23(D)26二、 动手实践,操作确认例4(2003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在⊙O中,C 为弧AB 的中点,D 为弧A C上任一点(与A 、C 不重合),则(A)A C+CB=AD+DB (B) A C+C B<AD+DB(C) AC+CB >A D+D B (D) AC+C B与AD+D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例5:如图,过两同心圆的小圆上任一点C 分别作小圆的直径CA 和非直径的弦CD ,延长CA 和C D与大圆分别交于点B 、E,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AB DE = (B )AB DE >(C)AB DE <(D )AB DE ,的大小不确定三、 建立联系,计算说明例6: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 上,且DM=1,N为对角线A C上任意一点,则DN +MN 的最小值为 .BMND CBA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中,AC=5,BC=12,∠ACB=90°,P是AB边上的动点(与点A、B不重例1.在Rt ABC合),Q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当PQ与AC不平行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吗?若有可能,请求出线段CQ的长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习题)➢ 例题示范例1: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 -BC -CD 方向运动,到达点D 时停止运动.连接AP ,DP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当t 为何值时,△ADP 的面积为6.【思路分析】1.研究背景图形,标注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均为90°. 2.分析运动过程,分段①分析运动过程:动点P 的起点、终点、状态转折点,以及对应的时间范围.0≤t ≤62s2sDC(2/s) P :②根据状态转折点分为三段:02t ≤≤,24t <≤,46t <≤,需要对每一段分别进行分析. 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①当02t ≤≤时,即点P 在线段AB 上,PDCB A此时AP =2t ,AD =4,12ADP S AD AP =⋅⋅△,即16422t =⋅⋅,32t =,符合题意.②当24t <≤时,即点P 在线段BC 上,PDC B A AB CDABCDP DCB A此时1144822ADP S AD AB =⋅⋅=⨯⨯=△,不符合题意,舍去.③当46t <≤时,即点P 在线段CD 上,PAB CD此时DP =12-2t ,AD =4,12ADP S AD DP =⋅⋅△,即164(122)2t =⋅⋅-,92t =,符合题意. 综上,当t 的值为32或92时,△ADP 的面积为6.➢ 巩固练习1. 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AB =6,D 为BC 边上一点,AP且BD=4.动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A向点A运动,连接AD,B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求当t为何值时,△BPA≌△ADC.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点P不与点A,B重合),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连接AQ,交BD于点E,连接PE.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求当x为何值时,△PBE≌△QBE.3.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10 cm,点D为边AB上一点,AD=6 cm.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 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设CQBEPA DA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D与△CQP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 的运动速度.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2,BC=9,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则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则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 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5.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E,使CE=2,连接DE,动点F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F的运动时间为t秒.(1)请用含t的式子表达△ABF的面积S.(2)是否存在某个t值,使得△ABF和△DCE全等?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考小结1.动点问题的处理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运动过程包括4个方面(四要素):①起点、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根据_____________分段;④所求目标.3.当研究目标多变或问题情形复杂时,我们往往将问题拆解成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来进行考虑,动点问题也是如此.具体分析动点问题时,往往会先研究背景图形,再分析运动过程、分段,为最后表达线段长,建等式做好准备.因为动点运动方向的改变不仅会改变线段长的表达,还可能改变和动点相关的图形的形状,所以要先分段,然后逐段分析,表达线段长,建等式.【参考答案】1.当t为4秒时,△BPA≌△ADC秒时,△PBE≌△QBE2.当x为833. ①当t 为52秒时,△BPD ≌△CPQ ,此时Q 的速度为85cm/s .②当t 为3秒时,△BPD ≌△CQP ,此时Q 的速度为2cm/s . 4. (1)①全等②Q 的速度为4cm/s 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经过24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BC 边上相遇. 5.(1)034351258432t s tt s t s t <=<=<<=-+≤≤,,,(2)t 为1秒或7秒时,△ABF 与△DCE 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 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 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专题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专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例1.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D =8,CD =4,点E 从点D 出发,沿线段D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方向移动,同时点F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当t 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设四边形BCF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求当t 为何值时,以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求当t 为何值时,∠BEC =∠BFC .ABCD E FO例2. 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 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证明:Rt Rt ABM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此时x 的值.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09年济南中考)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如图,在Rt △AOB 中,∠AOB =90°,OA =3cm ,OB =4cm ,以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 、Q 分别为AB 、OB 边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 、O 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 /秒,设P 、Q 移动时间为t (0≤t ≤4)(1)求AB 的长,过点P 做PM ⊥OA 于M ,求出P 点的坐标(用t 表示)(2)求△OPQ 面积S (cm 2),与运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t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是多少?(3)当t 为何值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4)若点P 运动速度不变,改变Q 的运动速度,使△OPQ 为正三角形,求Q 点运动的速度和此时t 的值.例5: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CBDMA BCN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例6.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HM NG PO AB图1xyAEDCB 图2(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7.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点练习题答案例1. 解:(1)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2所示.………(1分) AB C图8H由题意可知:ED =t ,BC =8,FD = 2t -4,FC = 2t . ∵ED ∥BC ,∴△FED ∽△FBC .∴FD EDFC BC=. ∴2428t tt -=.解得t =4. ∴当t =4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分)(2)∵ED=t ,CF=2t , ∴S =S △BCE + S △BCF =12×8×4+12×2t ×t =16+ t 2. 即S =16+ t 2.(0 ≤t ≤4);………………………………………………………(6分)(3)①若EF=EC 时,则点F 只能在CD 的延长线上,∵EF 2=222(24)51616t t t t -+=-+,EC 2=222416t t +=+,∴251616t t -+=216t +.∴t =4或t=0(舍去); ②若EC=FC 时,∵EC 2=222416t t +=+,FC 2=4t 2,∴216t +=4t 2.∴t = ③若EF=FC 时,∵EF 2=222(24)51616t t t t -+=-+,FC 2=4t 2,∴251616t t -+=4t 2.∴t 1=16+,t 2=16-.∴当t 的值为416-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9分)(4)在Rt △BCF 和Rt △CED 中,∵∠BCD =∠CDE =90°,2BC CFCD ED==, ∴Rt △BCF ∽Rt △CED .∴∠BFC =∠CED .………………………………………(10分) ∵AD ∥BC ,∴∠BCE =∠CED .若∠BEC =∠BFC ,则∠BEC =∠BCE .即BE =BC . ∵BE 2=21680t t -+,∴21680t t -+=64. ∴t 1=16+,t 2=16-.∴当t=16-BEC =∠BFC .……………………………………………(12分)例2. 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 AM MN ⊥, 90AMN ∴∠=°,90CMN AMB ∴∠+∠=°,在Rt ABM △中,90MAB AMB ∠+∠=°, CMN MAB ∴∠=∠,Rt Rt ABM MCN ∴△∽△,图2ABDEFNDACBM(2)Rt Rt ABM MCN △∽△, 44AB BM xMC CN x CN∴=∴=-,, 244x x CN -+∴=,()222141144282102422ABCNx x y S x x x ⎛⎫-+∴==+=-++=--+ ⎪⎝⎭梯形·, 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 (3)90B AMN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MN BM=, 由(1)知AM ABMN MC=, BM MC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例3.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 ∴43310BC BK KH HC =++=++=(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图①)A D CB K H(图②)ADCB G MN∴1037GC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90C C MFC DHC =∠=∠=︒∠∠, ∴MFC DHC △∽△∴FC MCHC DC = 即1102235tt-=ADCB MN(图③)(图④)AD CBM NH E(图⑤)ADCBH N MF∴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1)由题意知:BD=5,BQ=t ,QC=4-t ,DP=t ,BP=5-t ∵PQ ⊥BC ∴△BPQ ∽△BDC ∴BC BQ BD BP =即455t t =- ∴920=t 当920=t 时,PQ ⊥BC ……………………………………………………………………3分 (2)过点P 作PM ⊥BC ,垂足为M∴△BPM ∽△BDC ∴355PMt =- ∴)5(53t PM -=……………………4分 ∴⨯=t S 21)5(53t -=815)25(103+--t …………………………………………5分∴当52t =时,S 有最大值158.……………………………………………………6分 (3)①当BP=BQ 时,t t =-5, ∴25=t ……………………………………7分 ②当BQ=PQ 时,作QE ⊥BD ,垂足为E ,此时,BE=2521tBP -=∴△BQE ∽△BDC ∴BD BQ BC BE =即5425tt=- ∴1325=t ……………………9分 ③当BP=PQ 时,作PF ⊥BC ,垂足为F, 此时,BF=221tBQ =∴△BPF ∽△BDC ∴BD BP BC BF =即5542tt-= ∴1340=t ……………………11分 ∴14013t =, 252t =,32513t =,均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