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 是“负国”呢?
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
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了苏武
对汉朝忠贞不渝,国家利益至上的品格。
13:52
6
思考:苏武的自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 反响?
1、“剑斩虞常已”“举剑源自文库击之”“复举剑拟之”(杀虞常,降 张胜,吓苏武)恐吓
2、“副有罪,当相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威逼
苏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 跟我与国家没有关系。“本无谋” 言外之意是:汉朝是清白的, 体现了他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3、“幸蒙大恩,赐号封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利诱)
不穿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 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
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 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 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 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苏武使团到达匈奴后,被强行扣下,匈奴想 尽办法劝降……
班固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
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
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
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
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
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什么样的核心事件?
波涛自气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势这之三个大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13:52
5
1、讲解“自杀”情节
思考: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齐读3、4两 段,苏武的形象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他自杀的 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他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 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
第二次自杀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 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 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
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时时提醒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以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 力量的强大。
恐吓、威逼、利诱
“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
形象1。3:52
8
当劝降不成,他们采取了幽禁,流放的方式逼降。
那么,请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 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3)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乎”。)
(4)何以复加。
(“以何复加”,又称“介宾倒置句 ”)
13:52
17
(四)状语后置句 (1)为降虏于蛮夷。
(“于蛮夷为降虏 ”)
(五)定语后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13:52
18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家 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把 庭安全信念推翻。
13:52
11
3、“且陛下春秋高……勿复有云”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
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 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
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再
自己不忘使命,体现了坚忍的品格。
威逼利诱无法实现,精神上能不能摧挎,这时候就 要换人劝降了。
(阅读第7段)思考: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
讲的是苏武在这里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
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 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持 在这层层衬托下,鲜明地显示出苏武 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13:52
14
文言知识积累
一、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者……也”表判断) 2、非汉所望也 。 (“……也”表判断)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也”表判断)
13:52
15
(二)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表被动)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夷灭”有被动意义,全家被杀)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所……”表被动)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表被动,被活捉)
13:52
16
(三)宾语前置句
(1)信义安所见乎?
(“信义所见安乎”或 “信义见安所乎”)
(2)何以汝为见。
(“以何见汝为” )
13:52
2
二、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
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
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
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13:52
3
三、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里,李陵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 传的信念推翻。
13:52
10
2、“前长君为奉车……何久自苦如此” 从李凌的口中得知,哥嘉弟苏贤自杀、母亲离
世、妻改嫁、子女存亡不知(重大家庭变故)。 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
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一次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效忠君王信念推 翻。
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 、效忠君王信念推翻,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
力。
13:52
12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是怎样反驳的?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 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没有个人恩怨。李凌用个人恩怨的方法,在他
面前毫无效果。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 夺目。
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
层次:坚定。
13:52
13
对苏武人格的总结: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武不动”,面 对荣华富贵的诱惑,“武不应”,面对家庭惨 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苏武仍一 片赤诚。
13:52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22
再见
13:52
23
13:52
4
四、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拍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
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 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 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卷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感 佩。所以,我们在自杀过程当中,可概括为:
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 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
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贞。
13:52
7
2、讲解“反劝降”情节
思考: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阅读课文第5段,找原句)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惠等哭,舆归营
13:52 舆:名词做动词,抬,用车子抬。
19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3:52
20
3. 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3:52
21
三、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 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独有女弟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