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_五四期间_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1.《新青年》(99、05、07)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2年7月终刊。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5年9月~1918年11月),这一阶段的《新青年》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它一创刊就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阵地。
第一阶段的《新青年》猛烈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思想舆论的准备摘自资料 。
(2)第二阶段(1918年12月~1920年8月),这一时期的《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注意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其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1920年9月~1922年7月),《新青年》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3)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3.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摘自/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点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4.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五四”时期,他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大量政论。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编辑,为《甲寅》月刊写稿。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还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国民新报》等报刊。此外还指导过多家报纸杂志的编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牺牲。
二、《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但《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则 “重在批评事实”,二者相互配合,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1919年,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出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自26期起,由胡适接编,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三、学生报刊的涌现
1.《湘江评论》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大张旗鼓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在该报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其中,毛泽东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8月上旬被湖南军阀武力查封。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该报初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出版仅两个多月后,9月22日就被查封,后经反复斗争于10月7日复刊,改出三日刊,直至1920年初停刊,共出100多期。广大读者称其为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四、《新青年》的改组
1920年9月,中共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改组成为自己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从此进入了

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作为无产阶级报刊的时期(1920年9月~1922年7月)。
改组后的《新青年》仍由陈独秀主编,明确表示了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其作为社会主义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共产党》月刊
1920年11月创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为了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而创办的理论机关刊物,由李达主编。
《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了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学说;宣传了关于共产党的基本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发表了一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探讨中国问题的文章,并开展了对反动思潮的批判。
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六、工人报刊的出现
《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通俗的小型工人刊物,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报刊。
1.《劳动界》
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32开本周刊,192l年1月23日停刊,共出24期。主编李汉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实,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
2.《劳动音》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周刊,同年12月5日出至第5期停刊。主要编辑人有邓中夏、罗章龙等。它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报道工人的罢工斗争。它特别强调要使刊物“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成为他们“阶级战争的工具”。
3.《劳动者》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3日创办的周刊,1921年1月2日停刊,共出8期。它向工人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由于无政府主义对刊物编辑的影响,该刊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
4.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1)历史条件: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觉地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

础、思想旗帜、编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2)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七、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
1.副刊的重大革新(四大副刊)
“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报纸副刊才突破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当时最著名的是“四大副刊”,包括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京报》副刊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四大副刊”大力宣扬民主、科学,宣传社会主义,是传播新思想的园地;它大量刊登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以及“论时事、贬痼弊”的杂文,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重要阵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重大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每周评论》、《湘江评论》、《中国少年》等先后采用白话文出版。一些全用文言的旧式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为了不致于失去读者,有的把副刊改为白话文,有的在部分消息、通讯、评论中采用白话文或半文半白的文字写作。
在提倡白话文的同时,新式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等报刊的提倡下逐步推广开来,改变了过去报刊文章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的结构形式。
3.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中国与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大报馆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
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到法国采访巴黎和会,为该报发回一批专电、通讯,是采访巴黎和会消息的惟一中国记者。
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国派出7名特派员。其中派往俄国的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等人,成为我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晨报》副刊
《晨报》具有副刊性质的第七版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副刊之一,1919年2月起,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 的《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目,使《晨报》副刊变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

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
1921年10月,《晨报》第七版改成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曾积极撰稿支持。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副刊之一,在思想文艺界有广泛影响。
《觉悟》
是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1919年6月创办,由邵力子主编。《觉悟》大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倡社会改革,介绍世界新学说,主张妇女解放,并开始刊登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五卅”运动后,《民国日报》逐渐被国民党右派把持。从此,《觉悟》的进步作用丧失。
《京报》副刊
创刊于1924年12月5日,由孙伏园主编。每日随《京报》发行。在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4月24日《京报》被封,《京报》副刊也同时停刊。
《学灯》
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1918年3月4日创办,以宣传新思潮著名,从创办时起,就广泛介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同时,它在提倡新文学方面也很有影响,曾刊载郭沫若早期诗作。
瞿秋白
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他先后主编了《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热血日报》、《布尔舍维克》、《红色中华》等报刊杂志。
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俄采访活动两年,采写了数十篇新闻、通讯,还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如实、深刻的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在一代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0年代,瞿秋白在上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1935年在福建遇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