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提取技术

1.1.1 概述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重要的单元操作,其工艺特点、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配置都直接关系到被提取有效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等。因此探明中药提取的机理、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等逐渐成为中药生产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广义的中药提取也称为分离,是指从中药材原料开始,经过一道或多道操作工序,最终的到所需要的药物或其半成品的全过程。按照分离手段的不同,溶质分离方法重要包括机械方式和化工传质方式。机械方式即是榨取发法,通过机械方法使含液固体组织发生体积变化和破裂,进而分离液体和固体。化工传质方式是用液体溶媒从固体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的操作过程,称为浸提、浸出或浸取,它是现代中药生产的重要提取方法。由于中药材的药性、有效派成分的不同,所适用的浸取方式显然不同,选择合适的浸取方法与工艺对浸出生产是保持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非常重要。目前浸取生产的传统方法按固液接触状态可分为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具体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等[1]。

1.1.2 煎煮法

煎煮法是以水为提取溶剂,将药材加热煮沸一定时间而获得煮出液,并重复进行若干次,以提取其有效成分的一种传统方法,又称煮提法或煎取法。

本质上,水煎煮法是一种强化的浸渍提取方法,只是操作温度较高,达到了溶媒沸点,是中药最早、最常用的制剂方法之一。但水煎煮法的操作工艺基本上是依据经验指导,其工艺参数,如浸泡及煎煮时间、次数、煎出量等均无最佳操控标准,往往导致产品质量或疗效的显著性差异;另外,水作为一种溶媒并不能完全提取所有有效成分;实际上现代中药理论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的生物活性对加热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因此使煎煮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1.3 浸渍法

浸渍法属于静态提取方法,是在常温或在加热条件下浸泡药材,使其所含的有效成分被浸出的方法。

通过浸渍法所得到的浸出液在不低于浸渍温度下能较好地保持其澄清度;操作简单易行,但所需时间较长,溶剂用量大,出液系数高,有效成分浸出率低;另外,浸渍状态下固液间通常呈静止状态,溶剂的利用率低,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

1.1.4 渗漉法

将药材粉碎后装入特制的渗漉筒或渗漉罐中,从渗漉罐上方连续通入溶媒,使其渗过罐内药材积层,发生固液传质作用,从而浸出有效成分,自罐体下部出口排出浸出液,这种方法叫渗漉法。由于浸出液浓度在渗漉过程中不断提高而密度增大,逐渐向下移动,由上层溶剂或更稀浸出液置换其位置,连续造成较大浓度差,使扩散能较好地进行。

(1).渗漉的特点:

渗漉提取过程类似多次浸出过程,浸出液可以达到较高的浓度,其浸出效果好。

不需要加热,可常温操作。

溶剂用量少,过滤要求低,简化了渣液分离操作过程。

操作技术要求高,否则影响提取效率。

工艺操作周期较长。

(2)渗漉法工艺流程及工作目的

流程:

药材粉碎浸润装筒,排空气浸渍渗漉

渗漉各操作工序目的:

渗漉提取前药材需经适当粉碎才能装筒。通常,渗漉提取的药材颗粒多为中等粒度以上,不宜过细,负否则增加吸附性,溶剂将难以顺利通过,不利于溶质的浸出,生产中药材切片厚度一般为0.5 mm。颗粒过粗则会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浸出效率;浸润的目的在于装筒前就使药材组织充分膨胀,避免装罐后堆积过紧或膨胀不均,防止溶剂的流动不畅或不均匀通过,影响提取效果,通常浸润溶剂量为药材量的0.7~1倍,充分均匀后放置时间为1~4 h;装筒时要注意压力要均匀,松紧合适。装的过松,溶媒通过速度过快,造成短路,浸提效果不好,且占用容积大,溶媒耗用多。装的过紧会使通道阻塞而使渗漉无法进行;扩散的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故渗漉前的浸渍是非常必要的。装筒完毕后,自上部缓缓通入溶媒,则罐内药粉间的残存空气便可由罐底部打开的出口排出,至没有气泡为止关闭出口,继续加溶媒至高出药层几厘米处,加盖放置24~28h。浸渍时要尽量排出空气,并阻止空气重新渗入。否则残存气泡将冲挤药层,使药粉层原有的松紧改变,产生空隙,溶媒由空隙流过。渗漉过程中,液面应始终保持高于药层,否则表层药粉会产生干涸裂缝,溶媒将同样由空隙流过而影响渗漉。

1.1.5 回流法

回流法是以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不提取溶剂,对浸出液加热蒸馏,其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又被冷凝,重

新回到浸出器中继续参与浸出过程,循环进行,直到有效成分浸提完全。

本质上,回流是一种热浸法。因为溶剂的循环使用,回流法较渗漉法的溶媒用量少,浸提较完全,但由于回流提取需要连续加热,浸出液受热时间较长,故不适用于对热敏感型有效成分的浸出。

1.2 鼻炎知识介绍

1.2.1 病理介绍

鼻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鼻塞,并伴有嗅觉减退,头痛,流浊涕等。急行鼻炎一般由感冒引起;慢性鼻炎多由急性鼻炎转化而来。其主要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等几个大类[2]。

(1)慢性单纯性鼻炎

中医称为“鼻窒”,其鼻粘膜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可逆慢性鼻炎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为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另外,鼻中隔偏曲及邻近病灶的影响,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以致某些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均可导致慢性鼻炎的发生。主要诊断要点:

鼻阻塞常为交替发生,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黄。

重者鼻阻塞为持续性,且伴有头昏、头胀、咽喉不适。

鼻甲肥大,滴收敛剂后可缩小。

(2)慢性肥厚性鼻炎

又名增生性鼻炎,是一中常见的鼻腔疾病。其发病原因与全身慢性疾病、维生素缺乏、鼻粘膜反复急性感染以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因素有关。其特点为鼻腔持续性阻塞,鼻粘膜肥厚、增生。

(3)鼻窦炎

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所谓鼻窦是鼻腔周围面颅骨的含气空腔,左右共有4对:额窦、上合窦、筛窦和蝶窦。因其解剖特点,各窦可单独发病,也可形成多鼻炎或全身鼻窦炎。本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原因很多,较复杂。急性鼻窦炎多由急性鼻炎导致;慢性鼻窦炎常因急性鼻窦炎未能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另外,游泳时污水进入鼻窦,邻近器官感染扩散,鼻腔肿瘤妨碍鼻窦引流,以及外伤等均可引起鼻窦炎。诊断要点:

急性期:鼻塞,流黄脓涕,眉额或眼眶下压痛。鼻腔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慢性期:不同程度鼻塞,眉额胀痛不适,脓涕不断,味臭,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上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中药辛荑、黄芩、麦冬、牛蒡子、金银花、鱼腥草、薄荷在治疗其急性期是有重要作用,而牛蒡子、薄荷、苍耳子、藿香、菊花可用于其慢性期的治疗。

(4)过敏性鼻炎

中医称为鼻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卫气失固,抵御外邪能力减弱,风寒乘虚入侵所致。主要诊断要点为:

多在吹风受凉时突然发作,鼻痒,鼻塞,连续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鼻腔粘膜苍白、水肿。生黄芪、防风、白术、桂枝、苍耳子、生姜、红枣常被用

此类鼻炎的治疗当中。

(5)萎缩性鼻炎

中医称为鼻藁,俗称“臭鼻子”。其是由于肺经有火,日久肺燥阴伤,鼻失滋养

所致。主要诊断要点为:

鼻腔宽大,粘膜干燥萎缩,嗅觉减退。

结有黄绿色脓痂,具有特殊嗅味,痂块堵塞时感觉鼻塞。

伴有头昏,头痛,鼻腔及咽喉常感干燥,在脓痂脱落时可引起轻度鼻出血。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可以完全予以治愈,但如果粗心大意,不及时治疗,其可以进一步引起其他鼻科疾病,如鼻息肉、鼻出血等疾病。

1.2.2 常用治疗鼻炎的中药

鼻炎的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因此对其的治疗研究从很早就有记载。而治疗鼻炎的药方也很多。如

处方1:苍耳子、辛荑、白芷、藿香、薄荷各10 g,薄荷、桔梗、菖蒲各5 g。

其专用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

处方2:辛荑、黄芩、山栀、麦冬、牛蒡子各10 g,金银花、鱼腥草各15 g,薄荷5 g,生石膏30 g。

其专用于急性期鼻窦炎的治疗。

处方3:生黄芪15 g,防风、白术、桂枝、白芍、苍耳子各10 g,生姜2片,红枣4个。其专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在现代的药药生产条件下,又产生了许多治疗各种类型鼻炎的中成药。如

补中益气丸、玉屏风口服液、鼻炎灵冲剂、千柏鼻炎片,藿胆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