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篇1课前谈话:提示注意事项,请学生想对大家说说什么?而后唱《花歌》。
播放花的图片。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带来了一个细心观察带来的发现。
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词语读准确。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平常喜欢怎么读词?生:喜欢一个人带读。
师:行,就请你来带读,来,小老师。
生:带读——师:连词语你们都读得这么投入,表扬你们。
这些词语当中有一些字需要我们会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醒这个词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注意观察它的笔画和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想一想怎么写得又正确、又端正。
(播放苏的动画)好,我们先来写苏这个字。
看老师这里,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横折勾的起笔在什么地方?说说看。
生:横中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
左边是一个左向点,右边还有一个点,注意别丢掉。
师:右边这个字有一笔也容易丢掉,是哪笔?师:对,西字里面加一横念you字旁,跟老师念一念。
师: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醒的左边是“酉字旁”,写酉字旁的时候注意,别写得太宽了,别丢掉一小横,最后一笔的横稍长。
师:孩子们,傍晚时分,烟草花在沉睡中慢慢醒来,就是苏醒。
轻声跟老师读读这个词,拿出写字纸来,大家都来写一写。
注意写字的姿势,认认真真地把这两个字写一写。
开始。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写的字,提示注意事项。
师:好,今天我们先练到这儿。
这些词放到课文中我们能不能读好呢?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我们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他们谁读得洪亮、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读。
师:三位同学都读得比较好。
第二位同学请起立,还需要注意一个词:结出种子。
你做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师:同桌交流:这篇课文中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师:交流好了吗?我们请同学来发言。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学生能够感受到探险家们对科学的热爱和牺牲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分析,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伟大的悲剧》,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主题和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位南极探险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与点评:2.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南极探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3.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情节出发,换位思考探险家们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教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优秀课例中的佼佼者。
一、引言《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传承千古,脍炙人口。
这篇课文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真挚关爱。
在这堂课上,教师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传承这一份宝贵的家风家训。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解读、知识点讲解、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四个环节。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学生参与程度:在本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现出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4.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堂实录详述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诸葛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学环节:1)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课文主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3)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劝诫他人的文章。
3.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知识点,同时拓展学生对家训文化的了解。
四、评析内容1.教学目标达成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3.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课堂互动良好,学习效果显著。
4.教师教学素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研员初中讲课实录(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由我国某地市语文教研员主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本次讲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2.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研员首先向教师们介绍了本次讲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阅读教学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教研员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阅读材料;2)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培养阅读习惯教研员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效率;3)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提升阅读能力教研员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素养。
3. 案例分析教研员以一节具体的阅读课为例,分析了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部编版七下语文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通过听课记录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从听课记录和点评两个方面详细介绍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
一、听课记录1. 第一课:《花木兰》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顶替父亲从军的故事,通过花木兰的坚强和勇敢展示了女性的力量。
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故事情节,配合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花木兰的故事,还学到了关于忠孝勇的传统美德。
2. 第二课:《小燕子的故事》这节课讲述了一个小燕子为了救母亲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燕子的行为是否正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教导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这节课让我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勇敢面对挑战的道理。
3. 第三课:《田园生活》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田园生活,通过介绍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方式来展现古代农村的风貌。
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生活的情况,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节课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和劳动精神。
二、点评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情感,通过讲述经典故事和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也有现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一套很好的语文教材。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字数:430】第二篇示例:部编版七下语文是初中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是一部全新的教材,包含了许多有趣的课文和知识点。
名师公开课余映潮《陋室铭》课堂实录及点评
2024/1/26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可以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6
02
余映潮老师教学风格与特点
2024/1/26
7
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
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 法,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024/1/26
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 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
。
2024/1/26
9
注重课堂互动与参与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 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 参与度和积极性。
注重课堂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 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2024/1/26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回应 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
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压韵和韵律感极强的写作手法,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让人回味 无穷。同时,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哲理性 。
艺术特色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陋室和主人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追求。同时,文章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 读者在品味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4/1/26
18
05
专家点评与同行评价
2024/1/26
19
专家对余映潮老师教学的评价
2024/1/26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余老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即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 生理解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同时,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通 过对关键词句的讲解和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望天树》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_教案教学设计
《望天树》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前示】这是周丹老师在荆门市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所作的一堂展示课。
《望天树》是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5课,是一篇深有意蕴的散文。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清晰,主旨鲜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般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
针对文本和学生的特点,这堂课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从作品整体的角度和作品语言的角度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课前一支歌”结束。
上课)师:同学们,迈进中学的大门,大家正茁壮的长大着,长大的感觉好吗?(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好”)还有不同的感觉吗?(学生小声议论)生:不好,作业太多。
生:不好,长大了有很多烦恼。
师: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时候是阳光洒满心田,一帆风顺;有时候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在我们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在我们被人误解甚至被人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加深领悟,有所收获。
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让我们一起走进《望天树》。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作者笔下的望天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配乐配画面朗读,学生听读完后踊跃要求汇报,教师点两名学生发言)生:课文讲的是望天树从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生:我补充。
这篇课文是说,望天树在成长的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但它奋力抗争,依然长成参天大树。
(掌声)【点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通过美仑美幻的范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形成对作品初步的整体印象,从而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从文本整体的角度去整理作者行文的思路,明确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对所表现的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现力,相应地加深了对望天树形象的理解,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悲剧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悲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悲剧题材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介绍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悲剧精神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点评。
4.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评价课文,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英雄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谈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珍惜生命。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悲剧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伟大的悲剧》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能力。
4. 学生对悲剧精神的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都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年级语文教案)《望天树》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望天树》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七年级语文教案【前示】这是周丹老师在____(省、市、区、县)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所作的一堂展示课。
《望天树》是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5课,是一篇深有意蕴的散文。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清晰,主旨鲜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般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
针对文本和学生的特点,这堂课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从作品整体的角度和作品语言的角度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课前一支歌”结束。
上课)师:同学们,迈进中学的大门,大家正茁壮的长大着,长大的感觉好吗?(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好”)还有不同的感觉吗?(学生小声议论)生:不好,作业太多。
生:不好,长大了有很多烦恼。
师: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时候是阳光洒满心田,一帆风顺;有时候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在我们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在我们被人误解甚至被人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加深领悟,有所收获。
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让我们一起走进《望天树》。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作者笔下的望天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配乐配画面朗读,学生听读完后踊跃要求汇报,教师点两名学生发言)生:课文讲的是望天树从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生:我补充。
这篇课文是说,望天树在成长的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但它奋力抗争,依然长成参天大树。
(掌声)【点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里,教师通过美仑美幻的范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形成对作品初步的整体印象,从而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从文本整体的角度去整理作者行文的思路,明确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对所表现的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现力,相应地加深了对望天树形象的理解,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伟大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手法等。
3. 重点词汇和句子: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悲剧精神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悲剧精神。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伟大的悲剧》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作品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环节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引发学生对悲剧精神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的悲剧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初中八年级语文《故乡》课堂实录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教学观摩与点评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总结
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四)(表六)执教者:学校:时间:班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故乡课型:教读一、教学过程记录1、渐近故乡,看到故乡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追问:那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来自哪里?2、当我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少年玩伴闰土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追问:闰土有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那么当我再次启程离开故乡,想到闰土的遭遇和变化,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怎样的想法?追问:你觉得我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4、课堂总结,5、作业布置(1)积累字词(2)文中对中年闰土有多处描写,请选择两处分析描写的作用(3)文中有了关闰土这一具体的故乡人物代表,再写杨二嫂是否多余?三、观课报告潘老师课堂条理清晰,节奏分明。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很好的引导了学生们去感受鲁迅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鲁迅想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课后自评时,潘老师认为《故乡》体现了鲁迅对于中国人的反思,反思社会等级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希望唤醒还活在旧社会观念中的人。
鲁迅追求的应该是平等的相处吧。
所以闰土是一个旧社会的悲剧,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的被生活压迫得没有性格的农民。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儿时的美好的平等、融洽的关系,在20年后被打得粉碎,留下的只有尴尬、唏嘘和哀叹、怜悯。
再没有“美”可言。
闰土的正常反应——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孩子与富家公子嬉戏打闹;20年后知道了、也深刻地体验到人类社会的等级观念,所以变得客气起来。
但在鲁迅看来,这是不正常的,引起他的不适,甚至感到悲凉。
闰土的这种“特殊”正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
以故乡为题,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节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主题是《诗经中的古体诗》。
一、引入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这本古代诗集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们对《诗经》有些了解了吗?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一种古体诗,通过鉴赏和分析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由同学们来朗读一首《诗经》中的古体诗,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1:朗读《上邪》学生2:朗读《静女》学生3:朗读《关雎》老师:非常好,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读。
那么,你们对这些古体诗有什么感受呢?学生4:这些诗词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用词纯粹,表达深沉。
老师:不错,古体诗的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古体诗篇,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二、分析与学习1. 鉴赏《关雎》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关雎》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学生5: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相思之情,通过对双方的思念和期盼来表达。
学生6:而且诗中使用了反复出现的“彼”、“我”的手法,增加了表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老师:非常棒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尝试欣赏背诵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2. 分析《静女》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静女》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诗中的“静女”代表了什么意象?通过何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静女的形象?学生7:我觉得“静女”代表了一种纯洁和安静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沉静。
学生8: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老师:非常好的发现和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创作实践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集体创作,以《诗经》中的一首古体诗为蓝本,共同完成一首古体诗。
请大家根据前面的学习和感悟,各自写下一句古体诗中的一句诗句,并依次连起来。
学生们各自动笔,展开一次创作实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浪之歌执教人:点评: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一)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范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好。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
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
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附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附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案例《谈读书》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者:宋建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现在读几年级?(生:九年级。
)古时有十年寒窗,可能大家从大脑有记忆起到现在也一直伴随着书。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书,请你在课堂上说说你喜欢哪一本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下面的阅读张本。
)生1:《水浒》,宋江,为人正义。
我们以后也要讲义气。
(教师为什么不及时点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义气”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义气”,而不太讲究朋友(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合乎原则,合乎公理,合乎法纪。
不澄清这一点,就缺乏了思想教育的必要渗透。
)生2: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
最近在看外国的一本作品,对自己很有感触,学得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表面似乎很柔,其实很顽强,敢于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师:说得非常好,有体验,而且联系实际。
(出示多媒体)老师也提供一些名人谈读书的话,供大家积累。
名人论读书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生:(齐读)(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是大有好处的。
这体现了教师一种良好的语文意识: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在于课外,更在于有意识的积累。
同时也仍然在为下面的课文阅读张本。
)二、作者简介师:(出示多媒体,并诵读)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人类悲剧和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伟大的悲剧》文章文本。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悲剧和英雄主义的思考,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文章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评价方法:(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伟大的悲剧》文章文本;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收集《伟大的悲剧》文本及相关背景资料。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老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备受好评。
这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本次优质课评选旨在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一等奖的《诫子书》课堂实录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2.《诫子书》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
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论述、恳切的语气,劝诫儿子勤学立志,严谨治学,成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同学们对《诫子书》产生兴趣,老师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故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明确学习目标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体会家训教育的意义。
2.文本解析1) 词语解释老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句子分析老师选取了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互动1) 学生自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教育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感悟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4.拓展延伸1) 同类文章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经典文章,如《颜氏家训》等。
2) 家庭教育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
2) 引导深入理解文本老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2.《诫子书》作品简介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2) 明确学习目标2.文本解析1) 词语解读2) 句子分析3) 篇章结构3.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2) 案例分享3) 写作实践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2) 教学方法多样3) 学生参与度高2.教学改进空间1) 课堂节奏控制2) 拓展阅读推荐3) 个性化评价机制四、总结1.课堂实录启示2.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正文: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一、引言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一堂《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互动赢得了评委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和评析。
《诫子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家书,以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辞和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成为了中国古代家书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堂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篇文章,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亲情。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教师首先介绍了《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家庭教育观念。
2.文本解析在文本解析环节,教师从词语解读、句子分析、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例如,在解读“夫孝,德之本也”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孝道的内涵。
在分析句子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理解句子背后的意境。
在剖析篇章结构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了文章总分总的布局。
3.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写作实践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浪之歌
执教人:刘艳萍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
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作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
好处,怎一个妙字了得?
伤处,怎一个痛字了得?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掌握了散文诗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我们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浪之歌》中“浪”对海岸的爱情让我们感动。
这种情感或许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
郭沫若的《炉中煤》也是一首献给“年轻的女郎”的爱情之歌,只不过,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
课下我会把打印稿张贴在教室,请大家将两篇作品进行比较,理解作者更博大、更深沉的爱。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