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居住生活条件的居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创造园区城市景观和谐统一的品质,根据我国有关建设法规、规范,结合园区实践,并借鉴新加坡经验,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园区内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具有21世纪居住水准的住宅为目标。
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适应性强的住宅,创造出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文明卫生的现代化住宅区。
第三条在住宅区规划及住宅设计中,应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园区的要求,按照建设苏州东部新城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充分体现园区“开放、便捷、和谐、有序”的风格和特色。
第四条住宅设计应以近期使用要求为主,同时有超前意识并适当考虑今后功能的需求。
应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做到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
第五条园区内的住宅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均应遵守本技术规定。
凡本技术规定未作阐述的有关内容、指标,可依照相关的法规、规定、规范、标准等执行。
第二章规划布局第六条住宅区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整合有序。
第七条处理好住宅区与四周地区的功能关系,避免相互间不良环境影响,起到协调互补的作用。
第八条要提高园区住宅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建筑文化内涵,融合中外优秀建筑文化。
第九条在以住宅为主兼有其他功能设施用地的住宅区,对于非居住性城市设施的设置,应保证住宅区结构的完善和居住环境质量,避免相互间的影响。
第十条住宅区道路出入口设置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以方便居民为主。
住宅区应进行交通组织规划,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晰,分级明确,有利于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便捷联系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第十一条住宅区道路应使内外联系“顺而不穿,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同时应满足消防、救护、搬家及垃圾清运的要求。
第十二条道路布置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一节居住区旳概念、组织构成居住区是都市旳有机构成部分,被都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旳具有一定规模旳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平常物质和精神生活旳需求。
一、居住区旳基本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自然: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人旳因素:人口构造、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系。
二、居住区旳规模分级构成1、居住区旳规模涉及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重要根据进行分级。
2、影响居住区规模旳因素3、(1)公共设施旳经济性和合理旳服务半径所谓合理旳服务半径,是指居民达到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旳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2)都市道路交通方面旳影响都市干道旳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都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旳影响街道办事处管辖旳人口一般约5万人,少则3万人左右。
(4)住宅旳层数住宅旳层数对居住区旳人口和用地规模均有很大旳影响。
三、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1、居住区用地:(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旳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留出旳某些空地,其中涉及通向居住建筑入口旳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旳用地及其周边旳专用地,涉及专用地中旳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畴内旳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旳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旳日照规定、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旳居民共享旳绿地,涉及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旳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旳多种用地,涉及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旳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存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第二节居住区规划设计旳基本原则与任务规定一、基本原则、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旳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旳观念。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章—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解决:密集的建筑、车流、人流与环境的关系—安全/卫生/疏散等等
高层高密度 高层低密度
5
中国香港城区鸟瞰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当代城市居住区在类型和形态上的变化
(2)低密度社区——高品质别墅、洋房等。
形式上:独立、双拼、叠拼、花园洋房等——重点关注私属空间品位与配套水平
(1) 窑洞与地坑院; (2) 澳大利亚地下城 (3) 现代地下覆土住宅
9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1) 传统民居(民族、地区特色) (2) 现代商业住宅(城市与自然的隔离)
10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公共 绿地
支路 次干路 主干路
配套 设施 用地
城市 道路
政府主导 社区服务 嫁接体系
政府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 组织
拥有共同物权 的民间性组织
社区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12
封 闭 式
开 放 式
小街 区密 路网
问题:两者比较,开放式社区有何优越之处?为什么这样改革?
大
居
除交通便利、
住
公共服务共享
区
外还有何优势?
开发成本
社区管理
开
邻里关系
放
???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说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九九四年⼆⽉⼀⽇起施⾏。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民共和国建设部⼀九九三年七⽉⼗六⽇⼀、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地和空间,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居住区⼩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区组团及独⽴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安排、灵活使⽤。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特点和规划⽤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规划⽤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活环境;5) 为⽼年⼈、残疾⼈的⽣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业化⽣产、机械化施⼯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的综合效益。
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
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 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 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 交流和参与是重要的手段。
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 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 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 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但这种意义必须由场所的 内容及其中的活动体现出来。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 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二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一、 社区发展原则 二、 生态优化原则 三、 共享社区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二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 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 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 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 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 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 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 社区。
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
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 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 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 以及健康保障,其中绝大部分子系统均具有新的内容, 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 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 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 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 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 概论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的具体规划。
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土地使用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一、规划说明书现状条件分析;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3、用地布局;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7、竖向规划;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图纸规划地段位置图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8.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2019年整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1.0.1建国以来,我国未专门制订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统一的技术性规范。
50年代基本套用原苏联的有关模式,1964年原国家经委、1980年原国家建委,虽先后在颁布有关的城市规划的文件中,对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技术法规不完善,且原有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依据及必要的法制管理准则,致使相当一部分已建居住区出现配套设施不全,或布局不合理,或密度过高,居住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既不能满足居民居住生活需要,更难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
同时,由于国家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有关词解和指标的计算口径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认识比较混乱,既影响规划工作质量,又缺乏可比性。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已建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经验,在居住区规划范围的有限空间里,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词解涵义与计算口径等,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与可比性。
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
1.0.2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
理由是,城市新建区的规划具有基本统一的规划前提条件,可按统一的口径与要求进行本规范的编制工作,可制定适用性强、覆盖面大的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定性及定量的有关标准,可比、可行又易于掌握,而城市旧城区的居住街坊改造规划与新建区的居住区规划相比,就城市居民对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要求而言是一致的,对道路及工程管线的敷设的基本要求也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旧城区因所在城市性质、所负职能和复杂的现状条件各异,致使改造规划的前提条件悬殊,要制定全面的有关规定,难度很大。
本规范限于人力和具体条件,仅在个别章节里制定了城市旧城区具有共性的若干规定。
1.0.3居住区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可行、合理、符合国情。
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 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 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 文化、价值认同感。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1.住宅与住宅用地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 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 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 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 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
《城市规划原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4.社区运营系统
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 的基础。该系统存在的基础在于住户和管理者 的互利,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 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 财务问题是社区运营系统的核心问题,社区保 障、就业、育才、交通与参与系统的建立和良
性运转,需要该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经营。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社区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地,其含义远 远超出了地域空间的概念,而是人与物交 互影响并相互融合的网络。进入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大的改变,而人 与物的关系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被重新认 识和处理,社区的职能也会被赋予新的内 容,社区的职能将越来越综合化。社区综 合化职能的有效实现,将使网络型的系统 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 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 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 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 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 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 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 (见下图)。
成都市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45号
成都市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正文:---------------------------------------------------------------------------------------------------------------------------------------------------- 成都市住宅小区管理办法(1995年8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45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居民住宅小区的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居民创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住宅小区,是指经过统一规划、合理市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而形成的建设用地规模在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和住宅组团。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内的所有单位、居民及居住在小区范围内进行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住宅小区实行属地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逐步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实行有偿服务。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宅小区的统一领导。
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住宅小区的综合管理。
各级城市建设管理、规划、房地产、市容环卫、市政、公用、环保、园林绿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邮政、电信、教育、卫生等部门依法按职责负责住宅小区内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协同街道办事处共同搞好住宅小区管理工作。
第六条新建住宅小区应当实行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的日常管理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
住宅小区建设期间,由开发单位组建或聘用物业公司参与建设期的管理,并签订承包合同。
住宅小区移交后,由街道办事处或小区管理委员会按平等竞争原则,择优选聘物业公司承包物业管理。
本办法所称物业管理,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物业管理公司对住宅小区内房屋的使用、维护及其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进行的服务和管理。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
■ 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 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 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 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 风范的现代生活。
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 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 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 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 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 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 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 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
②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 ■ 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③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 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 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 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 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
•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 主要街景立面图 •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
■ 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
• 规划设计说明 • 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 ■ 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
社区
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024年创建市优秀住宅小区规划和实施方案(四篇)
2024年创建市优秀住宅小区规划和实施方案____年市优秀住宅小区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一、引言住宅小区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居住的重要场所。
创建优秀的住宅小区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此,在____年,本市将制定并实施市优秀住宅小区创建规划,以提高市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1.创建适宜居住、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品质住宅小区;2.加强住宅小区与城市的连接,形成密集型城市发展格局;3.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4.完善小区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5.加强住宅小区安全管理,提高居民安全感。
三、规划内容1.空间布局规划(1)合理划定住宅小区边界,确保小区规模适中;(2)合理规划住宅楼与公共空间的布局,实现住宅与公共设施的有机结合;(3)设立绿化带和休闲空间,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4)建设公共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题;(5)完善住宅小区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
2.建筑设计规划(1)注重住宅质量,提高建筑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2)设计住宅小区外立面,体现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3)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住宅设施;(4)加强防火、防暴雨等安全设施的设置。
3.配套设施规划(1)建设集中的商业区,提供日常所需的生活商品和服务;(2)设立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站,方便居民就医;(3)建设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4)建设公园、健身设施等休闲设施,满足居民的娱乐和健身需求。
4.社区管理规划(1)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住宅小区的管理和服务;(2)加强住宅小区的安全管理,设置监控设施和社区巡逻队;(3)建立住宅小区的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四、实施步骤1.制定市优秀住宅小区创建规划方案,明确整体目标和实施步骤;2.募集专业团队,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进行规划设计和项目可行性研究;3.组织市民参与,征集市民意见,提供住宅小区创建的建议和需求;4.开展土地征收和拆迁工作,确保顺利开展住宅小区建设;5.开展建设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6.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商业区、医疗中心、文化设施等;7.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建立社区管理机制,确保住宅小区的良好运行。
《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一)》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2014年4月《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代码: ZB185506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城市规划4.适用对象:本科5.前期课程:城市规划初步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朱家瑾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2、《城市规划概论》郭彦泓建工 1984;3、《国外居住区规划实例》建工 1982;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建工 1996;5、《城市的发展过程》建工 1983;6、《交往与空间》(丹)杨盖尔建工 1995;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重点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同时亦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内容。
三、课程教学重点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四、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住宅区规划要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住宅区功能的理解,难点是环境需求的把握。
1、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与要求。
2、城市的发展与住宅区建设的关系。
3、利用实际工程图纸,进一步讲解上一讲所涉及的两种“详规”的方法、内容。
让学生对此有一种更为感性的和具体的认识。
4、对“城市”、对“住宅区”的理解;第二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4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住宅区分级与规模、住宅区设施配套要求。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类分级,设施配套,难点是住宅区系统的理解。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供参考。
1.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
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
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
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
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心理归属感关系密切;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可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
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1.0.1建国以来,我国未专门制订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统一的技术性规范。
50年代基本套用原苏联的有关模式,1964年原国家经委、1980年原国家建委,虽先后在颁布有关的城市规划的文件中,对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技术法规不完善,且原有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依据及必要的法制管理准则,致使相当一部分已建居住区出现配套设施不全,或布局不合理,或密度过高,居住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既不能满足居民居住生活需要,更难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
同时,由于国家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有关词解和指标的计算口径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认识比较混乱,既影响规划工作质量,又缺乏可比性。
编制本规范的目的,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已建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经验,在居住区规划范围的有限空间里,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词解涵义与计算口径等,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与可比性。
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
1.0.2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
理由是,城市新建区的规划具有基本统一的规划前提条件,可按统一的口径与要求进行本规范的编制工作,可制定适用性强、覆盖面大的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定性及定量的有关标准,可比、可行又易于掌握,而城市旧城区的居住街坊改造规划与新建区的居住区规划相比,就城市居民对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要求而言是一致的,对道路及工程管线的敷设的基本要求也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旧城区因所在城市性质、所负职能和复杂的现状条件各异,致使改造规划的前提条件悬殊,要制定全面的有关规定,难度很大。
本规范限于人力和具体条件,仅在个别章节里制定了城市旧城区具有共性的若干规定。
1.0.3居住区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可行、合理、符合国情。
【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安徽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提高我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制定《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第1.02条 本《规定》是我省地方性技术法规,是全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各个阶段遵守的准则。
第1.03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各类城市。
对外开发区、华侨住宅区等特殊地区可参照执行,其各项指标可适当提高。
第1.04条 城市居住小区结构,按其规模可分为:居住组团(人口:1000~3000人,用地:2~6ha)—居住小区(人口:5000~15 000人,用地:10~30ha)第1.05条 城市居住小区类型:一、按其位置分:城市居住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居住小区;二、按建设条件分:城市新区开发的居住小区和旧区改建的居住小区。
第1.06条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须遵守下列基本原则:一、符合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其周围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二、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地方特点,力求创造出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居住小区。
三、与居民的生活活动规律相符,并满足其使用、卫生、安全等要求,结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火、防震、防洪、治安以及便于管理,创造出优美、方便、舒适、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
四、为施工和建筑工业化以及建筑形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经济、合理地使用城市土地。
六、考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服务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划应留有余地。
第1.07条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一、对规划区应作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效益,居民使用的合理服务半径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的形态、性质、规模、现状等因素来确定规划区的合理规模及用地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7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
1.屋顶绿化系统: 住区住宅由南向北从4-8层逐步提高,全部的住宅屋
顶通过加建“U”型混凝土板槽,覆土200毫米以上,进 行全面绿化。200毫米深的覆土可满足草皮、花卉和蔬菜 的种植,从而极大的改善了住区的气候和景观环境。
2.窗墙保温系统:
住宅墙体采用在普通墙体材料中加入一层保温材料, 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外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通过实 践证明,不论冬夏,可使室内外温差达10-15℃,从而大 大降低人们对空调、电、煤气等取暖设施的依赖。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8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9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2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3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4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5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6
第二节 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利用和 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 照明, 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 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 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 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4. 分质供水系统: 在住宅和住区中建立两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用,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
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第二节 生态优化原则 第三节 共享社区原则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2
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1)适应与满足人 的要求, 2)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3) 建立完善的服务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 中需要考虑的主要的内容, 而在住宅区规划 中充分的考虑如何适应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 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3.屋顶雨水收集、贮存与处理系统: 屋顶“U”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砂石过滤层,
通过“U”型板槽集水及底部过滤层过滤,并通过管道贮 存到住宅地下层(室)的蓄水池中,利用泵把水送到每层, 可作为便池、洗涤和卫生清洁用水,大大节省了清洁自 来水。据专家介绍,在我国,雨水经简单的过滤,完全 可以用于上述用途。
现代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与人、人与物、 虚与实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 但人们在得到基本的 物质满足后,他们对人文环境的关注与渴望将成为住 宅区居住环境品质提高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 无形的机制建 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 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 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的营造等。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3
1.1需求层次理论
住宅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 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因此,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需求。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 提出了“需求等级” 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 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 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 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 的识别性方面, 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 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人的需求层次金字塔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5
1.2适居性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 物质性内容。
卫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二是生 理健康卫生。
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 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如防 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 教育、交往、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 的布置。
舒适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有物质因素相关的 生理性方面的内容。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6
1.3识别与归属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 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 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则与 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7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8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9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0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1
1.4文化与活力
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 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 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的重要内容, 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 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
04.12.2019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
发展需要 (存在的价值 或后需要)
基本需要 (因缺乏而 产生的需要)
04.12.2019
自我实现
真 善 美 活跃 个人风格 完善 必要 完成 正义 秩序 丰富 轻松 自我满足
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
爱与归属
安全与保障
生理需要
外部环境
马斯洛“需求等级”学 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 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 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
第二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 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 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 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 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
04.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