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精练含解析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6356aa7c1cfad6195fa7ed.png)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点一 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1)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考点二 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考点三 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发展(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1)两宋⎩⎪⎨⎪⎧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史料史论]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陆游集》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ⅲ)【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ⅲ)【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e2d7c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1.png)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6.(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4分)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测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be31063169a4517623a30b.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答案】 C【解析】由“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产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2019·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C、D三项,均排除。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c63709be23482fb4da4c77.png)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权专制的加强(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叶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7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7](https://img.taocdn.com/s3/m/a17300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c.png)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变动及文化课程标准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农业(1)粮食作物: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瓷器出口: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商业(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4.城市(1)宋朝: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5.经济重心南移(1)趋势: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表现①宋朝: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②元朝: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bb4d77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d.png)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某某外,还有某某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九) 宋元时期的经济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九) 宋元时期的经济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912c3e03d8ce2f00662351.png)
课时检测(九)宋元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该记载反映了当时()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京城呈现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面貌,说明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知,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A项;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项排除。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9c9ce3c7dd88d0d233d46acf.png)
主题二 近代前夜的迟滞——“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
史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 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 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论形成]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主要特征 (1)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 东南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 (3)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 被支配地位。
2.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1)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商人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 工业生产的规模。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 限的海外市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虽不 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其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
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探究] 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 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 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 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习题: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习题: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0c0f290da98271fe910ef96e.png)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六市联考一)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解析据题干材料“客户(佃户),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政府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这反映出北宋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盛行,地主与佃户关系紧张,故选A项。
答案 A2.(2018·安徽合肥质检二)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A.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观察表格可知,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结合这段时期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这些都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答案 C3.(2018·安徽蚌埠质检二)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解析据题干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是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选C项。
答案 C4.(2018·湖南G10教育联盟联考)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4a9f5ae2a1c7aa00b42acb08.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四、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五、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和影响1.阶段2.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四第2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四第2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811750d9844769eae109ed9f.png)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赣州期末)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成租和定额租。
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解析:选B。
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可知,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突出租佃关系,不涉及土地利用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租佃关系,不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
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D.租佃经济发展解析:选D。
材料主要论述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认为国家财富的来源不是小农,而是地主豪强,他们兼并小农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守财”。
这充分说明在宋朝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兼并严重,在此种情况下,租佃关系普遍化,故D项正确。
3.(2019·安徽十校发展共享联盟联考)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
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
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解析:选C。
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精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eebaff050876323112128f.png)
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选择题1.(2019辽宁沈阳郊联体模拟)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租佃关系的发展。
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排除;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排除;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豪族生产,受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C项正确;材料中宋朝以后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身份和地位,并没有有所改善,故D项排除。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宋代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日常生活用品所占的种类和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D项正确;贩运贸易繁荣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宋代坊市的空间界限被打破,B项错误;C项只是对材料题意的简单概括,而没有指出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C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四第2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课件(48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四第2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课件(48张)](https://img.taocdn.com/s3/m/03c14ee4b9f3f90f76c61bf6.png)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4.(2015·高考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
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 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 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 项符合题意;A、 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 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解读】 根据史料一中的出处判断史料反映的是宋朝东京的 情景。“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 限制,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从 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提示】 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 施,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
栏目 导引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2.(2016·高考全国卷Ⅱ·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
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
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选 B。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 项正确,宋代的“不抑 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 项与题干 无关;D 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高考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高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efdfafb195f312b3069a50b.png)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高考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魏晋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考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心南移、唐宋的土地政策调整、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
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
命题立意侧重于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切合了社会热点。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393278fad6195f302ba636.png)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质检)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 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741f9b65ce05087632133c.png)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1)唐末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特点(1)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考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1)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做燃料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考点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特点(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史料史论]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选择题1.(2019辽宁沈阳郊联体模拟)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租佃关系的发展。
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排除;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排除;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豪族生产,受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C项正确;材料中宋朝以后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身份和地位,并没有有所改善,故D项排除。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宋代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日常生活用品所占的种类和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D项正确;贩运贸易繁荣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宋代坊市的空间界限被打破,B项错误;C项只是对材料题意的简单概括,而没有指出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C项错误。
3.(2016课标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
4.(2015课标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A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5.(2018河南安阳调研)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流动。
由材料中“农”转为“工”,“商”流为“隶”,“贫”变为“富”,“贵”变为“贱”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C项正确。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6.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因此①③符合题意。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④。
本题选B项。
7.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 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铜版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
故B项符合题意。
8.(2018湖南怀化一模)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答案 A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同样的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农民的购买力低下会导致市场的萎缩,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但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相对稳定性,故C项错误;元代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故D项错误。
9.(2018河南八市测评)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惟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答案 D 土地买卖强化了土地兼并,加剧了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土地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10.(2018山东临沂期中)城市商税额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 82 000贯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45 000贯淮南东路首府扬州(今江苏扬州) 41 000贯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67 000贯广南西路首府桂州(今广西桂林) 6 600贯上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答案 B 此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仅据此无法说明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故A项错误;根据商税额,可以看出两浙路首府杭州(今浙江杭州)和成都府路首府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商税额较高,说明这两个地区商业发达,故B项正确;表中所列地区并不都是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仅凭部分路的首府商税额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1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宋末年庄绰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中,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宋代(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答案 B 材料表明,北宋末年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以种植柑橘桑麻等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依靠商贩供给,因严寒粮食不能运输以至饿死了许多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故B项正确。
12.(2018广东深圳调研)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渊中。
”这客观上有利于( )A.行省制度的推行B.民族的平等交流C.丝绸之路的复兴D.西欧城市的兴起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丝绸之路的复兴。
材料强调的是元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驿路畅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
材料不涉及行省制度、民族的平等交流以及西欧城市的兴起等信息,所以本题选C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
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
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
“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材料三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 “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
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
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摘编自〔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
(4分)(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指出与以前相比,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4分)(3)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