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岁时记——元大都的街制坊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京岁时记——元大都的街制坊巷

旧京岁时记——元大都的街制坊巷

时下的北京城里着实拆改不少,而大致格局依稀还在。所谓格局就是明清两朝京城街巷胡同的走向布局。明代的北京城垣是在元大都基址上北缩南进重建的,城里核心部分未作大改动,还是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时定下的盘子。元明之际城里的房舍或有增建拆改,至于街巷,到了明代晚期就基本固定了。

都城的规划布局一向有讲究。《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句话说的是古代都城规制。方九里、旁三门指城垣周长三十六里,四面各三座城门。“经”指南北走向道路,“纬”即东西走向。“经途”是南北向道路的宽度,“轨”指车辙。“经途九轨”就是南北向道路要能并排走九辆马车。“左祖右社”是说祖宗宗庙居皇宫左侧,太社太稷居右侧。“面(前)朝后市”即前面为朝廷朝会,后面是市廛。“夫”是面积单位,一夫百亩。这些是中国都城古制,为历代帝王循守,谁也不乱来。亦可谓都城气象。

元大都的街制

元大都建成后,北京一度有了两座城垣。一个是新建的大都城,另一个是旧城金中都。大都城的南城墙在今长安街略北一线。金中都中心区域在今广安门一带,其北城墙大致位于今宣武门迆北一里处。新旧二城一个东北一个西南相向错落,没有交叉,城墙间距离大约有一里左右。金中都在元大都之西南,在元明时期被称作南城。

元大都城垣竣工后,城内除了皇宫之外其馀尚为大片空地。当时百姓仍聚居在金中都城内。大都路府(类似于现在的北京市政府)就将新城内土地按每八亩一份作为宅地进行分配,以贵戚功臣及富人优先择选,自行建筑屋舍。财力不济无钱盖房者不得冒领分地,只好听任别人营建住宅。此后不久,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遂由中都移至大都。金中都城垣慢慢隳倒毁弃。其堆垒城墙所用的黄土被都城官民取用很久。前文已述金中都城墙用的是涿州土,这些的优质黄土可铺

路垫道、种植花草,掺拌煤末儿摇制煤球儿等。两三百年后金中都土城尚未完全绝迹。

大都城的规划布局由元世祖朝重臣刘秉忠主持设计,大都路总管府具体操办。当时刘秉忠(谥号文贞)位至光禄大夫,参与署理国政。蒙元之于华夏虽为“北狄”,但世祖忽必烈却颇倚重这位生于古赵国之地的邢台人刘秉忠。刘秉忠字仲晦,世代为宦。仲晦公无书不读,尤精《易》等儒家学问。“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凡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元史.刘秉忠传》)他制定的大都经纬街巷既畅通实用又合乎古制。

元大都城共有多少条街已无从知晓,大致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直对城门及横亘于城门前的道路均称为街,二是南北走向的街多于东西走向。这也可以看做“经”是城邑通衢主干,其定位分割的意义要大于“纬”。元大都城内的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每步约2米,即大街宽48米,小街宽24米。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记载了几条长街: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钟楼街、半边街、棋盘街、五门街、三叉街等。

千步廊街是元大都第一街。这条街南北走向,起于今天安门迤北偏西。元大内(宫城)的正南门曰崇天门,其南建有灵星门,灵星门再南是丽正门。丽正门的位置大致是现在天安门迆北的端门偏西处。灵星门相当于明清的大明门与大清门,是皇城的正南门。灵星门各向东西两侧延伸再往北环绕一周建有萧墙,俗称红门拦马墙,周长二十里。元大内宫城在萧墙里,周长九里三十步,与金中都宫城规制一样。红门拦马墙一线相当于明清的皇城。灵星门往北二十步有河,上面建有白石桥三座,名周桥(宋、金两朝均有周桥名),桥墩系四条石雕白龙。其规制气象大致等同于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周桥两旁遍植高柳,郁郁万株。由灵星门往北度过周桥再二百步就是元大内的崇天门。灵星门往南七百步即丽正门。这七百步分为三段儿,中间一段就是千步廊街。紧邻丽正门一段即为棋盘街。这两条街是元大都城的中轴线,从宫城门笔直至丽正门,总长近两公里。长而阔。

丁字街在丽正门东侧之文明门(哈达门)。十字街在齐化门(朝

阳门)、钟楼等处。元大都的钟楼位置大致在今钟鼓楼偏东一些,钟楼前南北东西纵横两向均有宽阔街道。半边街或在丽正门西之顺承门。五门街、三叉街在都城外之南城,具体位置不可考。

《析津志》载大都城有三百八十火巷,二十九衖通。但未记述火巷与衖通的区别及具体名称,现已无法考据这些街巷的具体位置。论规制,火巷与衖通应低于街制。若《析津志》以上所列街、火巷、衖通是大都城的全部街巷,则其数量尚不及清末北京街巷的十分之一。

元大都的坊制

元代北京街巷的分布应与都城坊制有关。

所谓坊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城邑中人群所居区域(乡野间人居处称为村),坊巷就是区域与街巷。另一层,坊有堤防、防范之意。坊又通防。《礼记.坊记》:“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就是说古代用礼教、刑罚、政令教化防范人的行为。城邑中自古即有坊制。金中都时城中设有四十二坊。金中都的旧坊名仅载于文献,实际地名多已不存。惟有“康乐坊”或许就是今宣武门外西南之“康乐里”一带。

前文述及按每八亩一份划分的宅地结构或许就是元大都城的坊制。当时刘秉忠按《易》蓍草求卦卜筮“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系辞传》)之法将大都城划分五十个坊,每坊筑有坊门。坊名由翰林院负责拟定。具体坊名如下:

福田坊、阜财坊、金城坊、玉铉坊、保大坊、灵椿坊、丹桂坊、明时坊、凤池坊、安富坊、怀远坊、太平坊、大同坊、文德坊、金台坊、穆请坊、五福坊、泰亨坊、八政坊、时雍坊、乾宁坊、咸宁坊、同乐坊、寿域坊、益民坊、析津坊、康衢坊、进贤坊、嘉会坊、平在坊、和宁坊、智乐坊、邻德坊、有庆坊、清远坊、日中坊、寅宾坊、西成坊、由义坊、居仁坊、睦亲坊、仁寿坊、万宝坊、豫顺坊、甘棠坊、五云坊、沾露坊、乐善坊、程青芳。(参《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

其中居仁坊分东西二坊,共计五十,正合“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法。有人提出《元一统志》只载四十九坊名,佚失一个。

此说或许忽略了居仁坊东西二坊之分。这恰是“其用四十有九”之处。

坊制不仅划分了区域,同时也辟出了街巷。城邑不比乡村,人的衣食住行片刻离不开市场,有坊巷就须有市廛。元代于都城各坊设有街市,大致如下:

米市、面市在钟楼前十字街西南角。

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在羊角市一带。

杂货市在十市口,其北有柴草市。

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在钟楼街西南。

菜市在丽正门外三桥、哈达门丁字街。

穷汉市共有五处:一在钟楼后,一在哈达门外市桥,一在顺承门南街边,一在丽正门西,一在顺承门里草塔儿。

鸽子市在喜云楼下。

鹅鸭市在钟楼西。

珠子市在钟楼前街西第一巷。

东市在检校司前墙下。

文籍市、纸札市在省前街。

靴子市在翰林院东。

车市在齐化门十字街东。

拱木市在城西。

猪市、鱼市在哈达门外一里。

草市每座城门都有。

沙剌市卖金银珠宝在钟楼前。

柴炭市四处:一在顺承门,一在钟楼,一在千斯仓,一在枢密院。

人市在羊角市。

煤市在修文坊前。

南城市、穷汉市在大悲阁东南巷内。

蒸饼市在大悲阁后。

胭粉市在披云楼南。

果市三处:一在和义门外,一在顺承门外,一在安贞门外。铁器市在钟楼后。(参《析津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