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如果 欲把西湖比西子, 比喻
比作
➢ 西湖什么时候是“淡妆”,什么时候是“浓抹”呢?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浓意抹:晴天雨天的风淡景妆都很美。
➢ 诗人为什么对西湖这样赞叹不已呢?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
任职期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 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 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 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 著名的“三潭印月”。
两岸青山相对出,
突出,出现。
孤帆一片日边来。
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对着突出耸立,
一叶小舟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 如果你是李白,当你坐在船上,看到天门山出现在眼 前,离你越来越近,你心情怎样呢?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和“来” 写出了李白内心的激 动和惊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liàn yàn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mǒ 比 西 子yí,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我会认


亦是
你用什么好办法 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
曾学过他的诗作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duàn
中断 断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斤 组词:断绝 一刀两断 造句:我与小明中断了联系。
书写指导:左边的竖折,竖 长折短;“米”稍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生字笔顺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生字笔顺讲解课件

帆饮
组词:盘子 圆盘
初镜 未磨
形近字:盆
遥银
字义:①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

上长下扁。“皿”末笔 横稍宽于“舟”的长横。
多为圆形。②查问或清点。
笔顺:
组词:未必 未尝
形近字:末
两横上短下长, 字义:①没(跟“已”相
竖为垂露竖。
对)。②不。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笔顺:

石磨

部首:麻 结构:半包围
组词:磨刀 磨墨
形近字:麻
字义:①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
左“木”捺改点。
利或达到其他目的。②摩擦。
③折磨。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笔顺:
yáo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遥远 遥望 形近字:谣 “缶”首横短, 字义:遥远。
次横长。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yín 部首:钅 结构:左右
组词:银行 银河
形近字:根
左窄右宽。“艮”的竖字义:①像银子的颜色。
提长于“钅”的竖提。
②白色金属。
笔顺:
断楚 至孤
pán 部首:舟 结构:上下
笔顺: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笔顺:
翘舌音
chǔ
两“木”末笔 捺改点。
部首:疋 结构:上下 组词:清楚 苦楚 形近字:梦 字义:①古时指楚国。
②清晰,清楚。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笔顺:
翘舌音
zhì 部首:至 结构:上下
组词:至于 至今
形近字:到
字义:①到。②至于。
上窄下宽。
断楚 至孤 帆饮 初镜 未磨 遥银 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 语 文三年 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词?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望望天天门门山山
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断 开回 出来
静态景物 描写 (青山)
动态美
原由 诗人在行进过 程中的“望”
想象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诗人望见了 哪些景物?心情怎样?
青山 孤山
碧水 红日
壮丽奇观
豪迈激情
天门中断
望 天 碧水东流
楚江开
山水相映 至此回
山激 水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无风的湖面
比喻
没有磨拭的铜镜
波澜不惊,映照月色 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 点银光,仿佛……
想一想: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 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 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两种写法,一样秀美
湖月 相和

洞庭湖 潭面
和谐宁静 如镜

景色

山水 山水一体
青色
迷人
相衬相映
君山 青螺
《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色 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表达 了诗人对洞庭湖宁静之美的赞赏。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 (共17张PPT)演示课件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部编版 17 古诗三首 (共17张PPT)演示课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 宋光苏秋轼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写一刘写禹,锡观察生字,认真连写。 写遥一望写 洞,庭观山察水生翠字,,白认银真盘连里写一。青螺。 湖说光说秋 这月节两课相的和学,习潭收面获无。风镜未磨。 湖背光诵秋 本月节两课相学和习,的潭三面首无古风诗镜,未说磨说。三首诗的大意。 遥比望一洞 比庭,山换水词翠比,较白,银体盘会里妙一用青。螺。 品说一说品 这,节抓课重的点学词习,收理获解。句意。 遥宋望苏洞轼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遥一望比 洞,庭换山词水比翠较,,白体银会盘妙里用一。青螺。 宋唐 苏刘轼禹锡 统欲编把教 西材湖三比年西级子上,册淡第妆六浓单抹元总相宜。 2品5一岁品的,李抓白重第点一词次,离理开解句意。 江湖而光东 秋,月来两欣相赏和天,门潭山面。无风镜未磨。 湖唐光刘秋禹月锡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唐5岁刘的禹李锡白第一次离开 四唐川李,白前去洞庭湖游览, 比唐一刘比禹,锡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背欲诵把本 西节湖课比学西习子的,三淡首妆古浓诗抹,总说相说宜三。首诗的大意。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唐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知识点01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02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03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04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05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课件)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பைடு நூலகம்生动、形象?
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断〞是斩断的意思。“开〞是冲开、撞开的意 思。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 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望天门山① [唐]李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②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17 古诗三首
回忆你在生活中或书本中,游历过祖国的哪些大好河山?
葡萄沟
鹳雀楼
黄山 天门山
庐山 洞庭湖
西湖 日月潭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初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古诗 老师范读,读出节奏。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句意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未经打磨的铜镜。
抓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解句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翠〞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翠柳
翡翠
“翠〞指的是绿色。
解句意
解句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 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 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解句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 “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17 古诗三首
jìnɡ
wèi
mó yáo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7 古诗三首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17 古诗三首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 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7 古诗三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7 古诗三首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 古诗三首
红日 青山 白帆 碧水
17 古诗三首
会写的字
断楚至孤帆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17 古诗三首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yǐn chū yì mǒ yí
饮初亦抹宜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天边。 (10)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这首诗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学习思考:
课堂集中营
这首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西湖美景的?( ABC )
A、晴天时的明朗之美。 B、雨后的迷蒙之美。 C、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
品读赏析
课堂集中营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前两句写了西湖 在睛时和雨时的不同,用字巧妙。后两句诗人用了 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 人拿西施来比喻西湖,突出了西湖不管是睛姿还是 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 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前一句借山势写了浩荡东流的楚 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后一句借水衬托出了山的奇险。
课堂集中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 交互,动作由双方来。 孤帆: 一只小船。 一片:这里可以解释为一叶、一条,用来表示小船的数
量。
【释义】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 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诗歌梳理
课堂集中营
饮湖上初 晴后雨
晴方好 ——水光潋滟 浓妆 雨亦奇 ——山色空蒙 淡抹
对西湖的喜爱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相宜Leabharlann 课堂小结课堂集中营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抓住了夏季西 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 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 爱之情。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字词乐园 我会写
duàn chǔ zhì gū fān
断楚 至孤帆
课堂集中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 叫楚江。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语文》学科三年级上册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品,分别是《静夜思》《枫桥夜泊》和《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张继和唐代诗人王之涣。

它们通过描
绘作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受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与深远。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通过独自一人的思索感受,表达了浓烈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是张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枫桥上夜晚停船的情景。


中通过对船身倒映在月光下的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诗人的思
考之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律,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大地的感受和
对时光流转的思索。

诗中通过宏观的视角和时空的变换,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
感慨与思考。

这三首诗作为精选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也给读
者带来了对自然景物、家乡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
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瑰宝,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7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38张PPT)演示课件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17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38张PPT)演示课件

• 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 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写诗 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 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 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 也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洞庭湖的水光与月色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湖面平静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
么合适,美丽多娇。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精彩赏析:
• 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阳光 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 妙。后两句诗人运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 “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 (dai)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 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西 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 价。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
“潭面”,是诗人有意把宽广的洞庭湖说成 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
首》
【教学设想】
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假设隐假设现。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净的妆容或是浓重华美的打扮。

⑨相宜:适宜。

⑩总相宜:都非常适宜。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老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覆盖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净的妆容或是浓重华美的打扮,都非常适宜。


2.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展质疑。

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1〕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非常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覆盖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非常奇妙。

)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

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详细化、形象化了。

正因为深得审美经历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化体会诗意。

五、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课件展示: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理解洞庭湖:洞庭湖,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面积 3968平方千米,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局部,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风光优美。

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二、欣赏范读,感悟古诗。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同位互相检查,互相评议。

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全班交流,读准节奏。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师生评议,老师小结。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景亮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陀螺。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

〔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3〕老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绘想象中的美,如:月亮把银色的光芒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里的“山”指的是哪座山?〔洞庭湖中的君山。


〔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


〔3〕作者云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地表现了风光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所见风光的喜欢之情。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绘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芒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喜欢。


〔5〕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读出惊讶或赞叹之情。


〔6〕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小结,升华感情。

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

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2.老师小结:这首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
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巧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五、结合积累,拓展延伸。

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

2.小组学生回忆交流。

3.小组代表朗读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课件出示,朗读积累: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课外阅读,积累古诗。

课外搜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和同学一起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