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易传
《易经易传》全文(十翼全文)
《易经易传》全文(十翼全文)《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彖者,言乎象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
忧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
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
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
《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
”“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
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
兹所谓天垂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
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图三变图。
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
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
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
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
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
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
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
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
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
下图为地数所变图。
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
《说卦传-第八章》(易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易传》说卦传·第八章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第八章原文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第八章译文
乾坤取象,动物印象之一个系列。
乾为马,马行健。
坤为牛,牛耕田引重,为人民服务,大地为坤,亲近人民,人民为坤。
震为龙,兴云施雨,普施恩泽。
巽为鸡,鸡闻食而趋,比喻民闻利而动,入也。
坎为豕,陷也,困于饮食睡眠男女等欲望。
离为太阳为亮丽为野鸡。
艮为止,为狗为止恶人。
兑为悦为羊,有自得之貌。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易传·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
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
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
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彖传上-否》(易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易传》彖传上·否
关于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否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译文
“闭塞阻隔的不是其人,(此占)不利君子,大(阳)往小(阴)来”。
则是天地之气不能互相交感而万物阻隔(不能生成),(君民)上下不相交感而天下没有邦国。
内(卦)阴柔,而外(卦)阳刚;内(卦)柔顺,而外(卦)刚健;内(卦)为小人,而外(卦)为君子。
小人之道盛长,君子之道消退。
过揲与挂仂——郭雍和朱熹关于蓍法的辩论
过揲与挂仂——郭雍和朱熹关于蓍法的辩论郭雍,字子和,号白云,河南洛阳人。
生于北宋崇宁二年(西元1103年),卒于南宋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归天,卒年八十四岁。
《宋史》列入《隐逸传》。
郭雍一生隐居湖北长阳,以生平之力精研易、医和兵法、历学,成为那时出名的学者。
要紧高作有《郭氏传家易说》《蓍卦辨疑》《伤寒补忘论》等。
朱熹生于西元1130年,晚出郭雍二十余年,两人在学术上多有交往。
在蓍卦方式上郭雍主“过揲法”,而朱熹持“挂仂法”,二人进行了往复辩论。
《晦庵集》卷六十六载有《蓍卦考误》,朱熹抄写郭雍《蓍卦辨疑》的原文,然后逐段加以考证和指谬。
郭雍《蓍卦辨疑》原文已亡佚,幸由朱熹抄写批判而得以保留。
依照《蓍卦考误》中所保留的文字看,《蓍卦辨疑》能够分为三个部份,开篇第一部份引述孔颖达、刘禹锡、李泰伯等人对《系辞》相关章节的说明;第二部份是介绍邵康节、张载、程颐、郭忠孝的蓍法;第三部份是郭雍论述自己“过揲法”的观点。
朱熹还曾写信给郭雍,讨论蓍法和理学中的问题,见于《晦庵集》卷三十七中的《致郭冲晦二》。
另外,郭雍的《郭氏传家易说》和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也对蓍法有专门论述。
一、不同的易学观决定了不同的揲蓍法郭雍以为圣人为明道而作《易》,在包牺之时,只有八卦,没有九、六和大衍数;文王重卦以后,依照天地之数产生九、六之别;文王、周公殁,大道不行,唯有揲蓍流行,人们依照九、六之数推导出大衍之数五十,产生了大衍数蓍法。
郭雍以为,汉代以来象数之学附会于《易》,圣人之道熄灭无传,直到程颢、程颐、张载三先生发挥易理精奥,圣人之道才得以重现。
郭雍作《郭氏传家易说》的目的确实是继承程颐和其父的解《易》传统,说明圣人之道。
朱熹以为《易》本为卜筮之书,以自己和蔡元定考订的《河图》《洛书》为象数本原,以为大衍之数和九六七八均源于《河图》《洛书》,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蓍法。
这是二人揲蓍法之争的全然缘故。
一、郭朱对河洛学说的不同明白得河图、洛书之说,《尚书》《论语》都有记载,以为“河出图,洛出书”为祥瑞之兆。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全)_0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全)周官说二卷补三卷清庄存与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八年味经斋刻道光七年增修汇印味经斋遗书本周礼军赋说四卷清王鸣盛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沟洫疆理小记一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通艺录本周礼摘笺五卷清李调元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李氏万卷楼刻函海本周礼汉读考六卷清段玉裁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周官臆测六卷叙录一卷清孔广林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孔丛伯说经五稿本周官心解二十八卷清蒋载康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一年经篚堂刻本【第81册】经部礼类周礼畿内授田考实一卷清胡匡衷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一年吴氏刻蛰园丛书本周礼序官考一卷清陈大庚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四年刻借月山房汇抄本周官指掌五卷清庄有可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刻本周礼学二卷清王聘珍撰影印清光锗十四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周礼故书考一卷清程际盛撰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刻三礼郑注考本周官故书考四卷清徐养原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陆氏刻湖州丛书本周礼故书疏证六卷清宋世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六年徐士銮补刻确山所著书本周礼学一卷清沈梦兰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祁县县署刻所愿学斋书钞本周官恒解六卷清刘沅辑注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刻后印本周礼补注六卷清吕飞鹏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吕氏立诚轩刻本周礼释注二卷清丁晏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周礼注疏小笺五卷清曾钊撰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刻本周礼札记一卷清潘任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年木活字印希郑堂丛书本【第82册】经部礼类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上)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第83册】经部礼类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中)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第84册】经部礼类周礼正义八十六卷(下)清孙诒让撰影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第85册】经部礼类九旗古义述二卷清孙诒让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八年瑞安孙氏刻本读周礼日记一卷清于鬯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锗十六年刻学古堂日记本冬官旁求二卷清辛绍业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嘉庆二十一年经笥斋刻敬堂遗书本考工记图二卷清戴震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纪氏阅微草堂刻本考工创物小记八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通艺录本考工记考辨八卷清王宗涑撰影印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考工记考一卷图一卷清吕调阳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四年刻观象庐丛书本磬折古义一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度刻通艺录本车制考一卷清钱坫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篆秋草堂刻本考工记车制图解二卷清阮元撰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七录书馆刻本考工记鸟兽虫鱼释一卷清陈宗起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一年养志居刻本轮舆私笺二卷图一卷清郑珍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莫氏金陵刻本凫氏为钟图说一卷清郑珍撰影印天津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年高氏刻本仪礼武威汉简残编附释文九篇影印文物出版社藏一九六四年版武威汉简仪礼节解十七卷读仪礼一卷明郝敬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经解本【第86册】经部礼类仪礼通论十七卷(上)清姚际恒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抄本【第87册】经部礼类仪礼通论十七卷(下)清姚际恒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抄本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首一卷清姜兆锡注疏参议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元年寅清楼刻本【第88册】经部礼类仪礼紃解十七卷清王士让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三十五年张源义刻本仪礼释例一卷清江永撰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刻钱氏守山阁丛书本仪礼管见三卷附录一卷清褚寅亮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仪礼注疏详校十七卷清卢文弨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六十卢氏抱经堂刻本【第89册】经部礼类仪礼汇说十七卷清焦以恕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七年研雨斋刻本仪礼古今考二卷清李调元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李氏万卷楼刻函海本仪礼臆测十七卷叙录一卷清孔广林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孔丛伯说经五稿本仪礼释官九卷首一卷清胡匡衷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一年研六阁刻本仪礼经注疏正讹十七卷清金曰追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三年张式慎刻本仪礼学一卷清王聘珍撰影印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仪礼蠡测十七卷清韦协梦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五年带草轩刻本【第90册】经部礼类礼经释例十三卷清凌廷堪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四年阮氏文选楼刻本仪礼古今文异同五卷清徐养原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陆氏刻湖州丛书本仪礼精义不分卷补编一卷清黄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二年慈溪养正堂刻本读仪礼记二卷清张惠言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刻本仪礼图六卷(上)清张惠言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年刻本【第91册】经部礼类仪礼图六卷(下)清张惠言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年刻本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清宋世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刻光绪六年徐士銮补刻确山所著书本仪礼恒解十六卷清刘沅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民国十五年致福楼重刻本仪礼古今文疏义十七卷清胡承珙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道光五年求是堂刻本仪礼正义四十卷(上)清胡培翚撰清杨大堉补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木犀香馆刻本【第92册】经部礼类仪礼正义四十卷(下)清胡培翚撰清杨大堉补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木犀香馆刻本【第93册】经部礼类仪礼经注一隅二卷清朱骏声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朱氏家塾刻本学礼管释十八卷清夏炘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咸丰十年景紫山房刻本仪礼释注二卷清丁晏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杨以增刻本仪礼私笺八卷清郑珍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同治五年唐鄂生刻本读仪礼日记一卷清于鬯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刻学古堂日记本礼经凡例一卷附容经学凡例一卷廖平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刻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寿栎庐仪礼奭固十七卷吴之英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民国九年吴氏刻寿栎庐丛书本寿栎庐仪礼奭固礼器图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吴之英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民国九年吴氏刻寿栎庐丛书本【第94册】经部礼类寿栎庐仪礼奭固礼事图十七卷吴文英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民国九年吴氏刻寿栎庐丛书本礼经校释二十二卷曹元弼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八年刻后印本礼经学七卷曹元弼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宣统元年刻本【第95册】经部礼类昏礼辨正一卷清毛奇龄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丧礼吾说篇十卷清毛奇龄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五服图解一卷元龚端礼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元杭州路儒学刻本丧服表一卷殇服表一卷清孔继汾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元年胡凤丹退补斋刻本仪礼丧服文足征记十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通艺录本五服异同汇考三卷清崔述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四年陈履和东阳县署刻本丧服会通说四卷清吴嘉宾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刻本五服释例二十卷清夏燮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丧服经传补疏二卷清叶大庄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玉屏山庄刻本【第96册】经部礼类丧服郑氏学十六卷张锡恭撰影印民国七年吴兴刘氏刻求恕斋丛书本礼记要义三十三卷(存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徽州刻本【第97册】经部礼类读礼日知二卷明金渊撰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年冯氏刻本礼记通解二十二卷首一卷明郝敬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经解本礼记思五卷明赵僎撰影印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明天启七年白门书林王荆岑等刻本【第98册】经部礼类礼记章句四十九卷清王夫之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金陵节署刻船山遗书本礼记偶笺三卷清万斯大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四年万福刻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本礼记章义十卷清姜兆锡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雍正十年寅清楼刻本【第99册】经部礼类礼记章句十卷清任启运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刻本礼记疑义七十二卷(存六十卷)(上)清吴廷华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道光间张金吾诒经堂抄本【第100册】经部礼类礼记疑义七十二卷(存六十卷)(下)清吴廷华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道光间张金吾诒经堂抄本礼记章句十卷清汪绂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第101册】经部礼类续礼记集说一百卷(上)清杭世骏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年浙江书局刻本【第102册】经部礼类续礼记集说一百卷(下)清杭世骏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年浙江书局刻本【第103册】经部礼类礼记釐编十卷附录一卷清潘相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汲古阁刻本礼记附记十卷清翁方纲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稿本礼记补注四卷清李调元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清乾隆李氏万卷楼刻函海本礼记集解六十一卷(上)清孙希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孙锵鸣刻本【第104册】经部礼类礼记集解六十一卷(下)清孙希旦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孙锵鸣刻本礼记笺四十九卷清郝懿行撰影印清光绪八年东路厅署刻郝氏遗书本【第105册】经部礼类礼记补疏三卷清焦循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六年半九书塾刻六经补疏本礼记恒解四十九卷清刘沅辑注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八年豫诚堂刻本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清朱彬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咸丰宜禄堂刻本【第106册】经部礼类礼记释注四卷清丁晏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聊城海源阁刻六艺堂诗礼七编本礼记郑读考六卷清陈寿祺撰清陈乔枞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刻左海续集本礼记质疑四十九卷清郭嵩焘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刻本礼记郑读考一卷清俞樾撰影印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本读小戴日记一卷清于鬯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六年刻学古堂日记本礼记识二卷廖平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刻新订六译馆丛书本【第107册】经部礼类檀弓辨诬三卷清夏炘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咸丰刻本王制笺一卷清皮锡瑞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四年思贤书局刻本内则章句一卷清顾陈垿撰影印天津图书馆藏清味菜庐活字印本学记笺证四卷王树柟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三年王氏刻陶庐丛刻本坊记新解不分卷廖平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刻新订六译馆丛书本深衣解一卷清戴震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稿本深衣释例三卷清任大椿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种本大戴礼注补十三卷附录一卷清汪照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九年金元钰等刻本大戴礼记正误一卷清汪中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九年广东学海堂刻皇清经解本大戴礼记解诂十三卷清王聘珍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咸丰元年王氏刻本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序录一卷清孔广森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清嘉庆刻巽轩孔氏所著书本大戴礼记斠补三卷清孙诒让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民国三年瑞安广明印刷所石印本【第108册】经部礼类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十三卷王树柟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九年王氏刻陶庐丛刻本曾子问讲录四卷清毛奇龄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孔子三朝记七卷清洪颐煊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夏小正诂一卷清诸锦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稿本夏小正考注一卷清毕沅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八年毕氏经训堂刻本夏小正补注四卷清任兆麟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一年任氏忠敏家塾刻本夏小正疏义四卷释音一卷异字记一卷附天象图清洪震煊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夏小正释义不分卷清宋书升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末吴县王氏学礼斋抄本泾野先生礼问二卷明吕楠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二年谢少南刻吕泾野五经说本四礼翼八卷明吕坤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吕新吾全集本宗法论一卷清万斯大撰影印清道光沈氏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郊社考辨一卷清李塨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学礼阙疑八卷清刘青莲撰清刘青芝补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乾隆刻刘氏传家集本禘说二卷清惠栋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乾隆毕氏刻经训堂丛书本明堂大道录八卷清惠栋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乾隆毕氏刻经训堂丛书本宗法小记一卷清程瑶田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刻通艺录本释服二卷清宋绵初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三年书种堂刻本【第109册】经部礼类【第1册】经部易类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廖名春释文影印写本周易郑注十二卷宋王应麟辑清丁杰后定清张惠言订正叙录一卷清臧庸辑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四年萧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敦煌周易残卷魏王弼注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关氏易传一卷题后魏关朗撰唐赵蕤注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范氏天一阁刻本周易经典释文残卷唐陆德明撰影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卷周易正义十四卷唐孔颖达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周易注疏十三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易经解不分卷宋朱长文撰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四年刻本周易新讲义十卷宋龚原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第2册】经部易类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二卷题宋吕祖谦编影印清光绪十年黎庶昌日本东京使署刻古逸丛书本古易音训二卷宋吕祖谦撰清宋咸熙辑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七年刻本泰轩易传六卷宋李中正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宽政十二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易经训解四卷宋熊禾训解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本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七卷宋熊禾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周易通义八卷发例二卷识蒙一卷或问三卷元黄超然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第3册】经部易类太易钩玄三卷元鲍恂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周易订疑十五卷首一卷题元董养性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第4册】经部易类周易经疑三卷元涂溍生撰影印清嘉庆宛委别藏写本周易四卷元董中行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孔氏岳雪楼抄本周易旁注二卷卦传十卷前图二卷明朱升撰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第5册】经部易类易经旁训三卷明李恕撰影印南通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四年陈大科刻本八卦余生十八卷明邓梦文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周易通略一卷明黄俊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易学象数举隅二卷明汪敬撰影印安徽省图书馆藏明嘉靖十八年汪奎刻本易经图释十二卷明刘定之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八年崇恩阁刻本玩易意见二卷明王恕撰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明正德元年刻本周易赞义十七卷明马理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五年郑絅刻本泾野先生周易说翼三卷明吕楠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二年谢少南刻泾野先生五经说本【第6册】经部易类周易议卦二卷明王崇庆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莲谷先生读易索隐六卷明洪鼐撰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六年顺裕堂刻本学易记五卷明金贲亨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易学四同八卷明季本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易学四同别录四卷明季本撰影印北师大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读易记三卷明王渐逵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第7册】经部易类周易义丛十六卷首一卷明叶良佩辑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周易不我解六卷明徐体乾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胡子易演十八卷明胡经撰影印天一阁藏明抄本【第8册】经部易类读易纂五卷首一卷明张元蒙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王世贞刻本易经正义六卷明鄢懋卿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年吴初泉刻本周易传义补疑十二卷明姜宝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四年古之贤新安郡斋刻本易象汇解二卷明陈士元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归云别集本【第9册】经部易类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首一卷明徐师曾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周易象义六卷读易杂记四卷明章潢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九正易因不分卷明李贽撰影印辽宁省图书馆藏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第10册】经部易类易原八卷明陈锡撰影印北师大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易学十二卷明沈一贯撰影印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易意参疑首编二卷外编十卷明孙从龙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五年书林翁时化刻本生生篇七卷明苏浚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第11册】经部易类易筌六卷附论一卷明焦竑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易象管窥十五卷明黄正宪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新刻易测十卷明曾朝节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周易正解二十卷卷首读易一卷明郝敬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经解本【第12册】经部易类石镜山房周易说统十二卷明张振渊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石镜山房刻本周易古本全书汇编十七卷明李本固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周易象通八卷明朱谋玮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第13册】经部易类周易可说七卷明曹学佺撰影印甘肃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周易揆十二卷明钱士升撰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末赐余堂刻本周易古文钞四卷明刘宗周撰影印上海师大图书馆藏清初姜希辙刻本【第14册】经部易类周易宗义十二卷明程汝继辑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七年自刻本周易疏义四卷明程汝继撰影印上海师大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姚学心等刻本易经增注十卷易考一卷明张镜心撰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刻本【第15册】经部易类周易时论合编二十三卷明方孔照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刻本易说一卷明王育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三年刻娄东杂著本周易禅解十卷明释智旭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及释通瑞刻本【第16册】经部易类周易爻物当名二卷明黎遂球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九公山房易问二卷明郝锦撰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初刻本说易十二卷明乔中和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乔钵刻跻新堂集本易经解醒四卷明洪守美郑林祥辑著影印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末东吴铭新斋刻本【第17册】经部易类大易则通十五卷闰一卷清胡世安撰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五年朱之俊刻本易图亲见一卷清来集之撰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来氏倘湖小筑刻本卦义一得二卷清来集之撰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来氏倘湖小筑刻本读易隅通二卷清来集之撰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顺治黄正色刻本周易本义爻征二卷清吴曰慎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年李锡龄刻惜阴轩丛书本周易说略八卷清张尔岐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八年徐氏真合斋磁版印本【第18册】经部易类周易大象解一卷清王夫之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金陵节署刻船山遗书本周易内传六卷内传发例一卷周易外传七卷清王夫之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金陵节署刻船山遗书本易内传十二卷易传外篇一卷清金士升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易触七卷清贺贻孙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刻水。
易传全文及译文
易传全文及译文《易传》是一部对《易经》进行解释和阐述的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易传》的全文及通俗易懂的译文。
《彖传》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伟大啊,乾元!万物依赖它开始产生,它统御着整个天道。
云朵飘行,雨水施降,各类事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太阳光明的运行有始有终,六个爻位按时序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条巨龙驾驭天空。
天道变化,万物各自端正其本性和命运,保持协调和谐,这就是有利而正直。
首先创生出万物,使得万国都安宁。
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极美啊,坤元!万物依赖它而生长,它顺承着天道。
大地深厚能承载万物,其德性配合没有疆界。
蕴含广大,发扬光大,万物都能亨通。
母马属于大地之类,在大地上奔跑没有边界,柔顺而利于守正。
君子有所行动,率先行动会迷失道路,随后顺行就能保持正常。
往西南会得到朋友,是与同类前行;往东北会丧失朋友,但最终会有喜庆。
安于守正吉祥,适应大地没有疆界。
《象传》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因此要自我奋发图强,永不停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大地的形势柔顺宽厚,君子因此要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屯卦: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译文:乌云雷声交加,是屯卦的象征。
君子因此要治理筹划。
蒙卦: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山下流出泉水,是蒙卦的象征。
君子因此要果断行动来培育美德。
需卦:云上于天,需。
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云气上升到天空,是需卦的象征。
君子因此要饮食宴乐。
讼卦: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天空与水流背道而驰,是讼卦的象征。
《易传》全文及翻译
《易传》全文及翻译(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今译: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
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
(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
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
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
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
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
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
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
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
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
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
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
(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二)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今译: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
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
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
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
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
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續修四庫全書總目錄經部(1-260)易類第1册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廖名春释文周易郑注12卷宋王应麟辑清丁杰后定清张惠言订正叙录1卷清臧庸辑敦煌周易残卷魏王弼注关氏易传1卷题后魏关朗唐赵蕤注周易经典释文残卷唐陆德明周易正义14卷唐孔颖达周易注疏13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经解不分卷宋朱长文周易新讲义10卷宋龚原第2册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2卷宋吕祖谦编古易音训2卷宋吕祖谦撰清宋咸熙辑泰轩易传6卷宋李中正易经训解4卷宋熊禾训解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7卷宋熊禾述周易通义8卷发例2卷识蒙1卷或者问3卷元黄超然第3册太易钧玄3卷元鲍恂周易订疑15卷首1卷题元董养性第4册周易经疑3卷元涂溍生周易4卷元董中行注周易旁注2卷卦传10卷前图2卷明朱升第5册易经旁训3卷明李恕八卦馀生18卷明邓梦文周易通略1卷明黄俊易学象数举隅2卷明汪敬易经图释12卷明刘定之玩易意见2卷明王恕周易赞义17卷存7卷卷1至卷7明马理涇野先生周易说翼3卷明吕柟第6册周易议卦2卷明王崇庆莲谷先生读易索隐6卷明洪鼐学易记5卷明金贲亨易学四同8卷明季本易学四同别录4卷明季本读易记3卷明王渐逵第7册周易义丛16卷首一卷明叶良佩辑周易不我解6卷存1卷卷1明徐体乾胡子易演18卷存8卷卷9至卷16明胡经第8册读易纂易5卷首1卷明张元蒙易经正义6卷明鄢懋卿周易传义补疑12卷明姜宝易象彚解2卷明陈士元第9册今文周易演义12卷首1卷明徐师曾周易象义6卷读易杂记4卷明章潢九正易因不分卷明李贄第10册易原8卷明陈锡易学12卷明沈一贯易意参疑首编2卷外编10卷明孙从龙生生篇7卷明苏濬第11册易筌6卷附论1卷明焦竑易象管窥15卷明黄正宪新刻易测10卷明曾朝节周易正解20卷读易1卷明郝敬第12册石镜山房周易说统12卷明张振渊周易古本全书彚编17卷明李本固周易象通8卷明朱谋(左土右韦)撰第13册周易可说7卷明曹学佺周易揆12卷明钱士升周易古文钞4卷明刘宗周第14册周易宗义12卷明程汝继辑周易疏义4卷明程汝继易经增注10卷易考1卷明张镜心第15册周易时论合编23卷明方孔炤易说1卷明王育周易禅解10卷明释智旭第16册周易爻物当名2卷明黎遂球九公山房易问2卷明郝锦说易12卷明乔中与易经解醒4卷明洪守美郑林祥辑著第17册大易则通15卷闰1卷清胡世安易图亲见1卷清来集之卦义一得2卷清来集之读易隅通2卷清来集之周易本义爻徵2卷清吴曰慎周易说略8卷清张尔岐第18册周易大象解1卷清王夫之周易内传6卷内传发例1卷周易外传7卷清王夫之易内传12卷易传外篇1卷清金士升易触7卷清贺贻孙第19册周易疏略4卷清张沐陆堂易学10卷首1卷清陆奎勋周易本义拾遗6卷周易序例1卷周易拾遗1卷清李文炤周易本义注6卷清胡方易经徵实解1卷清胡翔瀛易图解1卷清德沛第20册读易便解2卷清卢见曾读易管见1卷清程廷祚易通14卷清程廷祚第21册易经如话12卷首1卷清汪绂易互6卷清杨陆荣周易本义辨证6卷清惠栋易学图说会通8卷续闻1卷清杨方达周易解9卷清牛運震第22册观象居易传笺12卷清汪师韩周易详说18卷清刘绍攽畏斋周易客难1卷清龚元玠古易汇诠4卷清刘文龙彖传论2卷清庄存与彖象论1卷清庄存与系辞传论2卷清庄存与第23册八卦观象解二篇卦气解一篇清庄存与撰周易象考1卷周易辞考1卷周易占考1卷清茹敦与周易证籤4卷清茹敦与周易二闾记3卷清茹敦与重订周易小义2卷清茹敦与清李慈铭订易经揆14卷易学启蒙补2卷清梁锡玙第24册易守32卷易卦总论1卷清叶佩荪学易慎馀录4卷清叶佩荪清钱大昕批、王呜盛批并跋周易篇第3卷首1卷清李荣陛易考2卷易续考2卷清李荣陛子夏易传释存2卷清吴骞退思易话8卷清王玉树周易卦象彙参2卷清谭秀易卦图说1卷清崔述第25册周易略解8卷清冯经孙氏周易集解10卷清孙星衍周易引经通释10卷清李钧简第26册周易恒解5卷首1卷清刘沅周易述补5卷清李林松易图存是2卷清辛绍业易说12卷便录1卷清郝懿行周易虞氏义9卷清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言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言补1卷清刘逢禄虞氏易礼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事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候1卷清张惠言周易郑荀3卷清张惠言易图条辨1卷清张惠言第27册周易述补4卷清江藩易章句12卷清焦循易通释20卷清焦循易图略8卷清焦循周易补疏2卷清焦循易话2卷清焦循易广记3卷清焦循李氏易解賸义3卷清李富孙辑易经异文释6卷清李富孙第28册学易五种14卷清王甗周易半古本义周易象纂周易图賸周易辩占周易校字卦本图考1卷清胡秉虔干常侍易注疏证1卷集证1卷清方成珪虞氏易消息图说1卷清胡祥麟周易虞氏略例1卷清李锐周易择言6卷清鲍作雨周易考异2卷清宋翔凤周易通解3卷释义1卷清卞斌易例辑略1卷清庞大堃第29册六十四卦经解8卷清朱骏声易学管窥15卷易文言传1卷清俞檀易用5卷清毛一丰辑第30册方氏易学五书5卷清方申诸家易象别录虞氏易象彙编周易卦象集证周礼互体详述周易卦变举要周易集解纂疏10卷清李道平易释4卷清黄式三易古训1卷清刘宝楠周易姚氏学16卷清姚配中周易通论月令2卷清姚配中第31册姚氏易敩阐元1卷清姚配中周易汉学通义8卷略例1卷清黄瓒周易述翼5卷清黄应麒周易诸卦合象考1卷清任雲倬周易互体卦变考1卷清任雲倬周易述传2卷续录1卷清丁晏周易解故1卷清丁晏易经象类1卷清丁晏第32册周易推6卷清狄子奇周易屬辞12卷通例5卷通说2卷清萧光远卦气表1卷卦气证1卷清蒋湘南周易虞氏义笺9卷清曾钊第33册周易考异不分卷清徐堂郑氏爻辰补6卷清戴棠易象通义6卷清秦笃辉易经本意4卷首1卷末1卷清何志高第34册周易倚数录2卷附图1卷清杨履泰。
关氏易传
关氏易传关氏易传目录卜百年义第一统言易义第二大衍义第三乾坤之策义第四盈虚义第五阖闢义第六理性义第七时变义第八动静义第九神义第十杂义第十一关氏易传目录终关氏易传天水赵蕤注蕤非圣人,五十安知天命,然从事于易,虽乱离中,未尝释卷。
盖天命深微,莫研其极,而子明之传,蕤粗通之。
然恨此书亡篇过半,今所得者无能诠次,但随文义解注,庶学者触类而长,当自知之尔。
传(注:张晞河东先贤传,与此传文义略同,蕤为此传,盖关氏门人弟子纪师事迹于易传首,尊其道也。
)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或以占算示人,而不求宦达。
魏太和末(注:魏孝文帝年号,二十三年而崩),并州刺氏王虬(注:虬,文中子王通之先),奏署子明为记室。
尝谓子明曰:“足下今之英贤也,不可使天子不识。
”因言于孝文帝。
帝曰:“张彛、郭祚昔尝言之(注:事见张太素魏书言之),朕以卜葬之道,不足见尔。
”虬曰:“此人言微道深,非彛、祚所能知也。
”诏见,帝问老易,子明寄言玄宗,实陈王道,讽帝以慈俭清静为本,而饰之以刑政礼乐。
翌日,帝谓王虬曰:“卿诚知人,关朗管乐之器,岂占算而已。
”虬拜舞称谢曰:“昔伊尹负鼎以干成汤,今关朗假占算而谒陛下,君臣感遇,故有所因。
”自是使虬与子明著成《疑筮论》数十篇(注:即今易传是也)。
孝文帝崩,明年,虬卒,子明遂不仕,居临汾山(注:在汾州),授门人春秋老易,号关先生学。
虬长子彦为同州刺史,亦师焉。
谓子明曰:“彦悲先君与先生志不就。
”子明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何悲乎?”彦凡就子明占兴亡治乱,言无不应,然必先人事而后语卦,彦不能测,从容问曰:“先生每及兴衰之际,必曰用之以道,辅之以贤,未可量也,无乃持二端乎?”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则治乱有可易之理。
君子之于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问之而后行,考之而后举,欲令天下顺时而进,知难而退,此占筮所见重于前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注:言易之变动而成功业也)。
善人少,恶人多(注:天阴阳半,人善恶混然。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飘逸轩主人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
《续修四库全书》从1994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到2002年4月完成了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
从《四库全书》到《续修四库全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四库全书》编成以来,数代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曾多次倡议续修。
清嘉庆初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利用职务之便,在江南陆续采购《四库》未收书 170多种,向朝庭进呈,并撰写《四库未收书提要》。
这可以说是乾隆以后对《四库全书》拟加补修的开端。
光绪十五年(1889),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上书提议“重新开馆,续纂前书”;此后,喻长霖、孙同康等也都有续修之议。
1919年,叶恭绰等赴欧洲考察回国,动议影印《四库全书》,金梁复以为“书不易续,目则易修”,建议将“二百年来新出书籍”,“始存其目,以待后来”。
二者皆因乱世未果。
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计划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销售赢余“请海内通人,选择四库存目及未收书,刊为续编”。
1928年,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属的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拟利用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将续修《四库》之事列为课题,并开始购求古书。
同年12月15日,当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也曾提出“拟垫私财”对《四库全书》进行影印、增补、续修的倡议。
但其后因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华北,时局动荡,续修之事也就逐渐停息,只有北平的一些中国学者为续修撰写了相当一部分乾隆以后著述的提要,总算为近百年来未能实现的各种动议、各种筹划留下来一些实绩、一点见证。
从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中国学术又积聚了大量重要的成果。
清中期的“乾嘉之学”是清代学术中最具特色的,其代表人物如纪晓岚、戴震等均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受编纂体制的限制,他们的著作不可能收入《全书》。
清后期,尤其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文化学术因受国势陵替的刺激和西方思想的冲击而另辟新境,新思潮层出不穷,形成从魏源到章太炎为代表的“新学”;加上散失海外的古籍善本回归本土,考古发掘使竹简帛书重见天日,秘藏民间和以稿本形式流传的优秀著作不断面世。
《易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原文与译文)
《易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原文与译文)易传·说卦传第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穷极幽深,参赞于神明的境域,所以上天产生了很多的蓍草.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天为阳,地为阴,将天一天三天五,合起来为九,用以代表《易经》阳的数目及符号,地二地四,合起来为六,用以代表阴的数目和符号.阳数阴数既立,又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设立卦;发挥于阳刚阴柔的道理,而设置爻;和顺于道德,调理于合谊的事理,创造了《易经》,以穷尽事物的道理,竭尽天地的善性,以至于探讨天命的事理【注释】①蓍:古代的一种灵草.②参天:指天一,天三及天五,相加为九,故阳数用九,天为阳,阳数奇.③两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为六,故阴数用六,地为阴,阴数偶.④倚数:就是计算数字.参天为九,所以《易经》阳爻都用九,两地为六,所以《易经》阴爻都用六.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将用以和顺于性命的道理的,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所以立天的道理,分为阴与阳,在《易经》六爻的位置属第五爻和最上一爻,五为阳位,最上一爻为阴位.分地的道理,为柔和刚,柔属于阴,刚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在最初一爻和第二爻,初爻为阳为刚,第二爻为阴为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又立人世间的道理,分为仁和义,仁属于阴,义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属于第三爻和第四爻,第三爻为阳为义,第四爻为阴为仁,六爻都是兼备天地人三才的道理,而两两相合的,所以《易经》以六个爻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阴位在二四上的三个位置,阳位在初三五的三个位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阳刚和阴柔的爻画,所以《易经》六十四个卦,皆是有六爻的位置,迭有柔刚,而有章法,一点都不乱的.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孔子易传全文及译文
孔子易传全文及译文《易传》是《易经》的一部分,是对《易经》卦辞的注解和解释。
下面是《易传》的全文及译文:《易传》全文:《易传》共有十章,分别是《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序卦传》、《彖传》、《象传》、《文言传》。
《易传》译文:1. 《序卦传》,这一章主要是对《易经》的起源、目的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说明。
2. 《彖传》,这一章解释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和属性,以及八卦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象传》,这一章通过对各个卦象的解释,揭示了卦象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4. 《文言传》,这一章是对《易经》卦辞的详细注解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卦辞的含义。
5. 《序卦传》,这一章继续对《易经》的起源和用途进行了补充和阐述。
6. 《彖传》,这一章进一步解释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和属性,以及八卦之间的相互关系。
7. 《象传》,这一章通过对各个卦象的解释,揭示了卦象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8. 《文言传》,这一章继续对《易经》卦辞进行了详细注解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卦辞的含义。
9. 《序卦传》,这一章再次对《易经》的起源和用途进行了补充和阐述。
10. 《彖传》,这一章进一步解释了八卦的象征意义和属性,以及八卦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象传》,这一章通过对各个卦象的解释,揭示了卦象所代表的意义和象征。
《易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易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易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
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易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译文大有,阴柔得尊位而居(九四爻与上九爻与两阳爻之)中,而上下诸阳皆相应它,故曰“大有”。
其德性刚健而又文明,顺应于天并因时而行,所以“开始即亨通”。
注释此释《大有》卦名与卦辞之义。
柔得尊位大中:六五以柔居阳位而处卦之上中。
柔,六五。
尊位,五位。
大中,五为阳而居上中故为“大中”。
上下应之,指上下五阳应之。
刚健而文明:《大有》下乾上离,乾为刚健,离为文明。
应乎天而时行:指日顺应天而随四时运行。
《大有》离为日,乾为天。
拓展内容:易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
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
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
《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
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氏易传关氏易传目录卜百年义第一统言易义第二大衍义第三乾坤之策义第四盈虚义第五阖闢义第六理性义第七时变义第八动静义第九神义第十杂义第十一关氏易传目录终关氏易传天水赵蕤注蕤非圣人,五十安知天命,然从事于易,虽乱离中,未尝释卷。
盖天命深微,莫研其极,而子明之传,蕤粗通之。
然恨此书亡篇过半,今所得者无能诠次,但随文义解注,庶学者触类而长,当自知之尔。
传(注:张晞河东先贤传,与此传文义略同,蕤为此传,盖关氏门人弟子纪师事迹于易传首,尊其道也。
)关朗,字子明,河东解人也,有经济大器,或以占算示人,而不求宦达。
魏太和末(注:魏孝文帝年号,二十三年而崩),并州刺氏王虬(注:虬,文中子王通之先),奏署子明为记室。
尝谓子明曰:“足下今之英贤也,不可使天子不识。
”因言于孝文帝。
帝曰:“张彛、郭祚昔尝言之(注:事见张太素魏书言之),朕以卜葬之道,不足见尔。
”虬曰:“此人言微道深,非彛、祚所能知也。
”诏见,帝问老易,子明寄言玄宗,实陈王道,讽帝以慈俭清静为本,而饰之以刑政礼乐。
翌日,帝谓王虬曰:“卿诚知人,关朗管乐之器,岂占算而已。
”虬拜舞称谢曰:“昔伊尹负鼎以干成汤,今关朗假占算而谒陛下,君臣感遇,故有所因。
”自是使虬与子明著成《疑筮论》数十篇(注:即今易传是也)。
孝文帝崩,明年,虬卒,子明遂不仕,居临汾山(注:在汾州),授门人春秋老易,号关先生学。
虬长子彦为同州刺史,亦师焉。
谓子明曰:“彦悲先君与先生志不就。
”子明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何悲乎?”彦凡就子明占兴亡治乱,言无不应,然必先人事而后语卦,彦不能测,从容问曰:“先生每及兴衰之际,必曰用之以道,辅之以贤,未可量也,无乃持二端乎?”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则治乱有可易之理。
君子之于易,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问之而后行,考之而后举,欲令天下顺时而进,知难而退,此占筮所见重于前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注:言易之变动而成功业也)。
善人少,恶人多(注:天阴阳半,人善恶混然。
阳昼六时,晚昏皆为阴所侵,其用事惟四时而已。
卦六爻,初上皆无正位,其用事四爻而已。
四分善人,六分恶人,故曰善人少,恶人多,以正前文也),暗主众,明君寡(注:古今列辟亦善少恶多)。
尧舜禅代,旷世不逢(注:尧舜善君,所以禅也),伊周复辟,近古亦绝(注:伊尹以太甲不善而放之,既善则使之,周公以成王不明则摄之,既明则归之,其为善亦均矣),此非运之不可变,化之不可行,盖道悠世促(注:悠,长也),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或有君而无臣,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有臣无君也。
章帝曰:“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此有君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遂沦于仲尼,礼乐之美不行于章帝,治乱之渐必有所由,兴废之成终罕所遇,易曰功业见乎变,此之谓也(注:变则通也)。
何谓无二端?彦曰:“周公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岂亦二端乎?”(注:史传并言七百,独此言八百,盖周以木德王天下,木生数三,成数八,故卜之三十世八百年,必有术也。
但圣人藏用,后人莫能知尔。
以是明七百传之误也。
解在第十一篇)子明曰:“圣人辅相天地,准绳阴阳,恢皇纲,立人极,修策逈驭,张罗远羁,昭治乱于未然,算成败于无兆,故有不易之数,不定之期。
假使庸王守之,贼臣犯之,终不促已成之期,干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注:定鼎意也),圣人知明王贤相不可必遇,圣人睿策有时而弊,故考之以典礼,即之以龟策,即人事以申天命,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以盛而更衰,或有过算而不及(注:或卜得合盛而反衰者,或卜得过数而反不及者,此盖人事已弊于典礼,天命不灵于龟策)。
是故圣人之法所可贵也(注:言贵人事)。
向使明王继及,良佐踵武,则当亿万斯年,与天无极,岂三十世八百年而已哉!过算余年者,非先王之功,即恒文之力也(注:过算谓卜世三十而得三十七也,余年谓卜年八百而得八百六十也,先王谓文王武王也,恒文谓齐晋合诸侯朝王室)。
天意人事岂徒然哉。
故曰龟策不出圣谋,圣谋定将来之基,龟策告未然之事,递相表里,安有异同(注:谓人谋龟策皆圣也,其用故同)。
”彦曰:“大哉,人谋!”子明曰:“人谋所以安天下也,夫天下大器也,臵之安地则安,臵之危地则危。
是以平路安车,狂夫审乎难覆,乘奔驭朽,童子知其必危,岂有周礼即行,历数不延乎?八百秦法即立,宗祧能逾乎二世?噫,天命人事其同归乎?!”彦曰:“先王所刻治乱兴废,果何道也?”子明曰:“文质迭用,势运相乘,稽损益以验其时,百代无隐,考龟策以延其虑,千载可知,未之思与,夫何远之有?”彦蹶然惊起,因书策而藏之,退而学易,王氏易道盖宗关氏焉(注:文中子赞易有七卜篇,盖家传关氏学也)。
子明即卒,河东往往立祠祭之,所著文集行于世。
关氏易传卜百年易第一同州刺史王彦问于关子曰:“夫治乱损益,各以数至,苟推其道,百世可知,彦不侫,愿假先生之筮,一以决之”。
关子曰:“占算幽微,至诚一虑,多则有惑,请命蓍卦,以百年为断。
”既而揲蓍布卦,得夬(上泽下天)之革(上泽下火)。
(注:自夬六变至溉济,凡二十四卦,夬九二化革六二,是二六十二为纪也)捨蓍而叹曰:“当今大运不过二再传尔。
(注:毎一十二年为一运,二再传二十四年)從今甲申,(注:今为所卜之年,甲申魏宣武正始元年也)二十四年戊申,天下当大乱,而祸始宫掖。
(注:革六二以柔居中,离女之变)有藩臣柄政,世伏其强。
(注:外卦兑九四居三阳之中,有乾君之象,藩臣外也)若用之以道,则桓文之举也。
(注:魏宣武正始元年甲申,至十二年乙未而崩,明帝立,跨十二年戊申亦薨,此大运再转也。
藩臣尔朱荣举兵,投灵太后而专魏政,此世伏其强,祸始宫掖也。
言用之以道者,二端之义。
)如不以道,臣主俱屠地也”。
(注:庄帝立,三年诛尔朱荣,朱荣子复杀庄帝,俱屠地之应也)彦曰:“其人安出?”子曰:“参伐之墟有异气焉,若出,其在并之郊乎?”。
(注:参伐,并之分野)彦曰:“此人不振,苍生何属?”子曰:“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注:二雄,九五、九三两爻上下有民,故分也。
高欢立魏静帝号东魏,宇文泰立魏文帝号西魏,此二雄分中原之应也。
)彦曰:“各能成乎?”子曰:“我隙彼动,能无成乎?(注:内卦我也,外卦彼也,内卦九二化为六二,隙之象也。
外卦九四举三阳而决群阴,是动之象也。
东西魏有隙,高欢建齐,宇文泰建周,动而成之应也。
)若无大贤扶之,恐皆不能成名”。
(注:不能建长久功名。
)彦曰:“请刻其岁。
”子曰:“始于甲寅,卒於庚子,天之数也”。
(注:是时天数转至此尽也。
甲寅是魏分东西时也,庚子是后周灭於隋时也。
然以卦言,夬之乾兑西北位也,变革之兑离,乃转南也。
庚子西北尽矣,故曰天之数。
言夬决尽则将有革命者也,离南方之卦而丙午应焉,义见下。
)彦曰:“何国先亡?”子曰:“不战德而诈权,则旧者先亡”。
(注:革去故也,是以旧者不利,东魏旧也,故先亡。
)彦曰:“其后何如?”子曰:“辛丑之岁,当有恭俭之主,起布衣而并六合。
”(注:革尽则变,乱穷则治,数穷则始,故必有布衣恭俭者出焉,易理然也。
)彦曰:“其东南乎?”(注:彦疑天数尽,庚子则地位起东南,恐东南有真主出,故问之也。
)子曰:“必在西北。
(注:此以人事易理然也。
非执一端,故曰西北也。
)夫平大乱,未可以文治,必须以武定,且北用武之国也。
(注:此言东南文弊,则西北武兴崆峒之人,武北主杀象也。
)且东南之俗,其弊也剽,(注:剽犹僭窃浮浅也,江南六朝文章剽浅终之,陈后主江总浮靡放荡,习以成俗,遂至亡国,故曰剽。
)西北之俗其兴也勃,(注:勃然武怒之象,参伐异气应乎并州,其后,唐高祖起太原,平大乱则武定之功也。
)况东南中国之旧主也。
(注:自晋东迁,未亡中国。
)中国之废久矣,天所废孰能兴之?”(注:宋而江南弱,而中国有后魏都洛阳,是江南旧号已废,而中国别有新主也。
)彦曰“东南之岁可刻乎?”子曰:“东南不出运历三百。
(注:江南自吴孙权三分国,魏黄初元年壬寅至陈宣帝太康十三年辛丑,正三百年,是岁隋文帝受周禅,开皇元年也。
然而陈宣帝次辛丑一年而崩,后主立七年国亡,皆出三百之外,盖闰位余气也。
言定三百者,以五行云也。
)大贤大圣不可卒遇,能终其运所幸多矣。
(注:陈无贤臣幸延七年。
)且辛丑之岁,明王当兴定天下者,不出九载,己酉江东其危乎?”。
(注:隋开皇元年己酉平陈,天下始一统。
)彦曰:“明王既兴其道若何?”子曰:“设斯人有始有卒,五帝三王之化复矣,若无三五之道,则必终之以骄,加之以亢,晩节末路,有桀纣之主出焉。
(注:得天命者必得人事,苟人事不修其道,则天亦废之矣。
隋文帝虽混一天下,而任非贤才,不行三五之道,龊龊于骄亢之政,果焬帝篡立复大乱焉。
)天下复乱,夫先王之道坠地久矣。
(注:自后汉霸国分列,而王道坠地,故曰久矣)改张易调,其兴实难。
(注:常主庸臣守之,所以难能改归王道也。
)苛化虐政,其穷必酷。
(注:废道浸久极则必酷,易之理也。
)故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废耕故也。
)积乱之后,必有凶主。
(注:尚法怯故也。
)理当然也。
(注:人事当然。
)彦曰:“先王之道竞亡乎?”子曰:“何谓能亡也。
(注:王道如天地,虽有弊亏之变,而不能无天地也。
)夫明主久旷,必有达者兴焉。
(注:上无明主行其道,则下当有达者修其文,仲尼文中子是也。
)而能行其典礼,此三才五常所由系也。
(注:系于达者也。
)孔子曰:文不在兹乎,此王道不能亡也。
(注:关氏知王道久废,当有圣人出焉,与文中子数门人兴唐室。
)彦曰:“请推其数。
”子曰:“乾坤之策,阴阳之数,推而行之,不过三百六十六(注:成岁之数,三百六旬又六日也),引而伸之不过三百八十四(注:演卦数也,三百八十四爻),终则有始,天之道也(注:此关氏占法,其精微未详)。
噫,朗闻之先圣与卦象相契(注:先圣泛言古明王达者也),自魏以降天下无真主(注:僭乱相仍),故黄初元年庚子至今(注:二百八十)八十四载(注:魏黄初元年,至梁天监三年后魏正始元年,岁次甲申),更八十二年,丙午(注:陈后主至德四年,隋开皇六年也),三百六十六矣,当有达者生焉(注:应文中子生,是年文中子三岁矣),更十八年,甲子,当有王者合焉(隋文帝仁寿四年矣,文中子至长安谒文帝,帝不能用,亦应王者合也)。
用之则王道正,不用则洙泗之教修矣。
”(注:孔子退居洙泗之间修王道,文中子不遇亦然)。
彦曰:“其人安出?”子曰:“唐晋之郊乎?(注:亦取上文西北义也)昔殷后不王(注:末殷后也)而仲尼生周,周后不王,斯人生晋,生周者周公之余烈也(注:仲尼终周公之道),生晋者陶唐之遗风乎?(注:晋魏之唐)天地之数,宜契自然。
”(注:丙午系乎天,唐晋系乎地)彦曰:“此后何如?”子曰:“始于甲申止于甲子(注:仁寿四年,岁在甲子),正百年矣,过此未之或知也。
”(注:卜以百年为断,至是止也)统言易义第二乾坤,易之门也(注: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故言易必先述乾坤也),易,变动乎乾坤之中也(注:惟变动则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