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合集下载

0741上博藏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

0741上博藏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

上博藏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首發)孫沛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摘要】上博楚竹書《周易》如按今本卦序排列,其存佚情況呈現一定規律。

本文運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推測散失的竹簡數量,恢復竹書收卷的原貌,發現竹書《周易》若依今本卦序編聯,並在今本的上下經之間插入數支空簡時,竹簡的分佈狀態與預期最為符合。

因此,上博《周易》最可能依今本卦序排列,且已分有上下篇。

若然,則今本六十四卦卦序在戰國中期偏晚就已存在。

本文為竹書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字】楚簡周易卦序竹書復原上下經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下簡稱楚竹書《周易》),殘存五十八簡,三十四卦。

這是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周易經文文本。

該文本的發現對於瞭解《周易》的原始面貌,考釋文辭用字演變,理解文本最初含義有著啓發性的意義。

同時也為解決易學史上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但由於盜掘出土以及流傳時的散失,楚竹書《周易》并不完整,殘缺過多,尤其是其六十四卦的順序並不清楚,這點未免遺憾。

1.對楚竹書《周易》卦序問題的提出在歷史上,《周易》有過多個卦序系統。

對於楚竹書《周易》的卦序,目前有諸多學者進行了討論。

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根據楚竹書《周易》上面特殊的紅黑符號,總結歸納其特徵,通過符號的陰陽相承變化,認為楚竹書《周易》可能“存在另一種卦序”。

1李尚信先生認為“竹書卦序運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

”2姜廣輝先生認為“楚竹書《周易》的卦序與今本《周易》的卦序是大致相當的,但不排除局部卦序有所變化和不同。

”3李、姜二先生的觀點是從義理角度對卦序進行分析而得到的,惜缺乏強證。

本文通過復原研究認為,楚竹書《周易》卦序與今本周易卦序一致。

在觀察殘存的楚竹書《周易》竹簡時發現,若按照今本的卦序排列,則楚竹書《周易》殘存卦的竹簡排列在一起,佚失卦的竹簡位置也排列在一起,兩者互相間隔,呈片狀集中分佈,將整卷簡冊分為二十二個區域,具體見下表(各卦定名皆按照今本):在這二十二個區域中,現存的卦佔十一區;佚失的卦佔十一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
陈伟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57)4
【总页数】1页(P494-494)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鲁邦大旱》;《容成氏》【作者】陈伟
【作者单位】特约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研究二题 [J], 单育辰
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篇中的“五至”说起 [J], 高华平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研究综述 [J], 梁振杰
5.战国简儒家“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学习《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二册) [J], 李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字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以下簡稱上博九)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了楚簡文字研究的熱潮。

就其竹簡内容而言,涉及到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者們在竹簡編聯、文字釋讀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對通假字或異體字進行全面考察的卻不多見。

本文以此爲突破口,試圖通過梳理上博九中的通假字、異體字,進一步分析其用字現象,從而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楚簡文字的使用規律。

本篇論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爲緒論部分,主要對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等作簡要介紹,回顧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用學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

第二章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上博九中的異體字,根據異體字所屬性質的不同,做了分類:(1)因形體簡化而形成的異體字;(2)因形體繁化而形成的異體字;(3)因義符、聲符替換而形成的異體字;(4)因結構性質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5)因受類化影響而形成的異體字;(6)因偏旁易位或變動而形成的異體字。

第三章對通假字的定義、確定標準在總體上做了一些交代,並根據“本字”與“借字”之間的聲韻關係加以分類:(1)雙聲疊韻通假,即聲母和韻部完全相同;(2)雙聲通假,即聲母相同而韻部不同;(3)疊韻通假,即韻部相同而聲母不同;(4)聲韻相近通假,聲母和韻部雖不同,但有通轉、旁轉、對轉等關係,或屬於同一聲系。

結語部分對文章的總體内容做一個高度的概括,以總說異體字和通假字的特點為主,從整體上把握上博九中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形體變化規律。

最後再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及在整理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論文在探討上博九字用現象規律時,以相關楚簡材料和考釋成果為基礎,從文字學的角度動態分析上博九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系,并借助相關文獻加以佐證。

力求使每一組通假字和異體字都有據可循、有理可證,以達到内容豐富、說理充分的目的。

本文對上博九字用的研究,以總結通假字和異體字的規律爲著眼點,從形音義三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

萧汉明: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萧汉明: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中说: 不害于物。不为物害者必有所备, 国语 ・ ” 故《 晋语》 豫而后给”《 云“ ,淮南 ・ 说山》 知者善豫” 云“ , 《 礼记 ・ 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 说苑 ・ “ 。《 建木》 学记》豫” 预” 春秋 ・ 引《 “ 作“ 。《 左传》 庄廿二年“ 圣人 为之岂犹豫焉”《 ,释文》豫, “ 本作预” 说文》预, 。《 “ 安也”与豫通。象之大者, , 不害于物, 有安全感, 故与 预通, 此当为引申义。而所谓怠也、 乐也、 喜佚说乐也, 不可能从“ 字引申而出, 豫” 故推测其必与“ 或 橡” “ 字有关。由“ 等字到“ , 仔” 乡” 豫”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 在字例不足征的情况下, 推测是不得已 之事。推测不是实证, 只是对实证的期待。
九四 袱乡, 母AM欲 堕。 大又援,
六五 贞疾 , 亚不死 。
上六 呆乡, 亡咎。 成又愈, 羹参 利建i x行师。
步, 整理者蹼茅左先生引出土文献证此字同“ , 余”是也。其云: “ 字同‘ 1 (包山楚简》 ・ 余’`} ( t' i ( 二 八 二) 又作‘ 、解’《 留’‘ (包山楚简》 ・ 二 一一八、 ・ 二 一三七反) 是其证, 金文《 A F书击》余’ 步’ 郭店楚 ‘ 作‘ , 《
字之故也。
在汉代今古文之别中,舆” “ 之古文常作“ ,豫” 豫”“ 之古文亦有作“ 者。( 舆” ( 经籍纂话》舆” “ 字条 :古 “ 文‘ 作‘ :仪礼 ・ 舆’ 豫’《 乡射礼》宾不舆’ 《 ‘ 注,聘礼》介皆舆’ 《 ‘ 注、公食大夫礼》鱼腊不舆’ ” 古文 ‘ 注。又“ ‘ 为‘ ’《 舆’ 豫 :仪礼 ・ 士昏礼记》我舆在 ’ 《 ‘ 注、乡饮酒礼》宾介不舆’ ” 《 ‘ 注。又“礼记 ・ 曲礼》定犹舆也’ ‘ , 《 释文》舆, ‘ 本作豫 ’《 、 谷梁》 禧八年注 ‘ 以乞得舆之’《 ,释文》 舆, ‘ 本作豫’” 经籍纂沽》 豫” 。《 “ 字条: “豫’古文作‘ ,一切经音义 ・ ‘ , 舆’《 十九》” 。由上可见, 在汉代今古文中, 尚未出现以“ 为“ 、参” 豫” 余”“ 、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周易_豫_咸二卦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周易_豫_咸二卦

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总第八十六期) 3本文为作者2006年12月参加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周易》经传解读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

本次发表,为尽量减少造字等原因,原文做了部分删节或修订。

收稿日期:2006-11-07作者简介: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院退休教授。

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3萧汉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

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关键词: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卦;咸卦;中国传统医学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2007)0620003207An interpretation of t w o hexagrams Y u and Xia n in the Zhouyiof bamboo slips manuscript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XIAO Han 2ming(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once researched and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ive hexagrams B o (the 23rd hexa 2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 i ),Yu (the 16th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 i ),Cui (the 45th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i ),X ian (the 31st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i ),Gen (the 52nd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i )and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radi 2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nce the Zhouy i of Chu bamboo slips manuscript a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unearthed ,of which the characters in the hexagrams Yu (the 16th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 i )and X ian (the 31st hexagram in the received version of the Zhouyi )are examined ,this paper further discovers that the two hexagrams embrace the germina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 ey w ords :Chu bamboo slips manuscript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Zhouy i ;hexagram of Yu ;hexagram of X 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上世纪80年代(1987年12月),山东大学召开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向会议提交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为《易经中的医学萌芽》,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第423-429页)[1](第一章)[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
李天虹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57)4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

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总页数】3页(P500-502)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竹书;文字
【作者】李天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2.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杂识 [J], 单育辰;
4.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篇中的“五至”说起 [J], 高华平
5.战国简儒家“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学习《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二册) [J], 李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卦爻辞校札九则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卦爻辞校札九则

作者: 丁四新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44-5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楚竹书;周易;卦爻辞;校札
摘要: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孠》九二“ ”读作“沙”,郑本作“沚”,“沚”乃“ ”字之形讹,“ ”为“沙”字或体;《 》六三“可 ”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 ”,帛本作“ ”,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隓”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 (腿)”,说误;《楑》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 肤”读作“噬庸”;《艮》九三“衍”,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臏”,“夤”为“臏”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薠、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汇总「A卷」

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汇总「A卷」

xx年广东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汇总「A卷」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总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卷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完毕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幸运/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剧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B. 戎马倥C. 名不见经传D. 不容置喙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制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展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标准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

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

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
董延寿;史善刚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楚竹本《周易》的发现,拨开了易学史上的诸多谜团,澄清了易学史上的诸多问题。

从楚竹本《周易》所揭示的内涵来看,楚竹书《周易》中所运用的卦画符号是数字卦与符号卦日趋统一的又一典型例证;楚竹书《周易》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经文中出现的多种类型的特殊符号;楚竹书《周易》的另一特点,是经文中“匚”符号的发现及其所引起的种种认识和推测;楚竹书《周易》中的有经无传,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周易》经传所产生的时代问题。

这可以在与今本《易》之相互比较中,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优劣问题。

【总页数】8页(P123-130)
【作者】董延寿;史善刚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河洛文化研究院洛阳 471023;洛阳理工学院国际易学研究所洛阳 471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
【相关文献】
1.上博馆藏楚竹书《周易》校释七则
2.上博馆藏楚竹书《周易》初析
3.上博藏楚竹书《诗论》第三简释读
4.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二则
5.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二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一)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一)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一)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是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

2003年12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实是2004年4月正式上市发行)。

其中有楚竹书《周易》〔1〕。

这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有着多重文化学术意义。

整理者对楚竹书《周易》作了严谨的考释,资料引据详实,但由于楚竹书《周易》文字难识,文义古奥,不但整理者自己在正式出版的释文中留有待考之字,即使是某些由整理者已考出之字,学者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有分歧的字词考释例举如下:简2原释(本文“原释”或“整理者认为”都指楚竹书《周易》最初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看法,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字,今本作“需”,卦名。

整理者认为从子、从而省,即“孺”字,读为“需”。

或释“包”字,从子从包省。

(第138页)〔1〕关于此字的释读,分歧比较大,主要是对原篆上所从形(作形)有许多不同看法。

廖名春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可读为“俟”。

因为“勹”可隶为人旁,“子”与“俟”古音韵同声近,“矣”与“巳”通,“巳”、“子”常互用。

“俟”与“需”古音同在之部。

因为“需”的“须待”义不如“养”义清楚,故楚竹书本作“俟”字以取此卦“须待”之本义。

楚竹书易另有“需”字,不作此处字形(第7页)〔2〕。

徐在国先生认为此字上从“夗”,应读为“耎”。

“夗”、“耎”上古音均为元部字。

“耎”、“需”二字古通。

因此,此字当读为“需”〔3〕。

李锐先生认为若“需”、“耎”二字在秦简的年代便可相讹,疑《周易》卦名本就作“耎”,后来传写有讹〔4〕。

对以上诸种不同看法,季旭升先生都有详尽的评析,概言之,他认为第一,原释者所举从“而”之字与从“需”之字的通例时代都太晚,战国时代能否通,目前并无证据。

第二,从“勹”之字为何可读为“需”,原释者亦未解释。

第三,此字上部所从释为“勹”,或“夂”,从音读角度与此字关系都不大。

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

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

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摘要】:戰國楚文字的研究是目前文字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在2001年12月發表之後對此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各種研究成果大量湧現。

但僅限於楚文字只字片語的研究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得出的結論也常常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解決這一問题是本論文的主旨。

解決的方法是匯集目前出土發表的戰國楚文字材料建成一個戰國楚文字数據庫,使用計算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借助於数據庫強大的統計分析功能,對戰國楚文字系統在各個層面上作出窮盡性調查,從而歸納出楚文字自身的特點,搭建起一個楚文字研究的数字化平臺,同時參照傳世文獻深化對戰國楚文字的研究。

全文分爲上、下兩篇。

上篇是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分析。

本篇分四章。

第一章,戰國楚文字單字的調查與整理。

從2002年12月以前出土發表的戰國楚文字材料中共整理出4116個單字字樣,其中有3354個已釋字,762個不明造字理据之字。

3354個已釋字可以作為研究戰國楚文字的依據材料,本章將這3354個字的原形及其析形依據一一列出。

第二章,戰國楚文字系統構件的調查與統計。

對3354個已釋字按造字理据進行拆分之後可得戰國楚文字造字構件1052個,其中214個形聲字表義構件,832個形聲字表音構件,358個會意字構件。

象形字構件有72個,但它們因為象形的程度和筆勢的差異共有209個異寫形體。

另外,1052個造字構件中還有23個羡符構件。

第三章,戰國楚文字構件的方位研究。

戰國楚文字造字構件中,用於上下結構字的有739個,用於左右結構字的有611個,用於包圍或半包圍結構字的301個。

第四章,戰國楚文字羡符研究。

本章對戰國楚文字中出現的23個羡符構件及其出現頻率作了調查統計,指出羡符的作用可能是爲了追求字體的和諧、勻稱。

下篇以上篇對戰國楚文字構件系統所作的調查統計爲研究平臺,在這一平臺的基礎上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的簡文整理者尚未作出考釋或已經作了考釋,但學者們存在爭議的90餘字作了考辨。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3)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3)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我国简牍史上发现保存战国竹书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文献,约1200余简,35000余字,其中时人自命书题达20余篇。

上博竹简的发现,是中国学术思想中的一次大震荡,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定将产生巨大影响。

马承源先生认为,竹简的发现意义已不亚于重建一个博物馆,饶宗颐先生认为大批楚简的出土和研究,将给21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萧萐父教授说:“郭店竹简和上博竹简的全面研究,势必重新审理这些大悬案,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的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第二册先后于2001年u月、200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了2003年学术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论文有200余篇,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台湾等各地召开了不少研讨会,有些报刊还开辟了“新出土文献研究”专栏。

学术界对上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研究重点是以竹书纠正或补充传统文献,以及对竹书解读的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上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文献上的丰富:首先,《孔子诗论》充分证明了先秦的用诗风气之盛;其次,在《孔子诗论》中,孔子基本是从诗的本义出发来评价诗篇的风格,与后儒定义的“风雅正变”说有很大差距,第三.传统诗论中的“美刺”说可以说完全是对《诗经》的误解,对封建时代的一些错误的诗说,《孔子诗论》为我们作了全新的辨正,使我们认识《诗》的本来面目。

有的学者认为,上博《孔子诗论》的发现,对整个先秦《诗》学批评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在从孔门《诗》教到《毛诗序》的流传过程中,上博《孔子诗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

上博《孔子诗论》对后世《诗》评具有指导性;第三,上博《孔子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意义。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研究综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研究综述

[ 关键词]上博简 ; 出土文献 ; 研究综述 [ 要]目前上海博物馆馆藏 战国楚竹 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 摘 相关 的研 究文章纷纭 而至。综观这 些文 章, 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 :一 ) ( 竹简编连 , 简章组合 , 竹简形制 ;二 ) ( 文字隶定 , 义考 释 , 词 缺文 拟补 ; 三) ( 思想 内涵 ;四) ( 与传世文献及其他 出土文献 的对 比等 。今后应在 文字考释 的基础 上 , 强对其思想 内涵的研 加
Ke r s b mb o si s i h n h i u e m ;u e rh d l e a u e u y Wo d : a o l n S a g a s u p M n a t e i r t r ;a s mma y o h t de t r f e s u is t A sr c : r s n ,Ch a o l s c l c e y S a g a u e m a e o h o s o fa a e i r s a c ,a d b ta t Atp e e t u b mb o si o l t d b h n h iM s u h s b c me t e h t p to c d m c e e r h n p e ma y r lv n h s s h v e n p b ih d Th s h s s a e man y c n e t a e n:1 c mp lt n o a b o sie , n ee a tt e e a e b e u l e . s e e t e e r i l o c n r td o . o i i fb m o l s ao c c m bn t n o a o l s c a t r n h h sc l s se f b mb o s i s 2 c n e so f c a a t r n o l o i a i fb mb o si h p e s a d t e p y ia y tms o a o l ; . o v r in o h r c e s i t i o p p 。a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研究概况及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研究概况及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研究概况及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形成继郭店简之后又一个古史和古文献研究的热潮。

本文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以下简《上博一》)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上博一》研究概况。

包括:与《诗论》相关的研究。

与《缁衣》相关的研究。

与《性情论》相关的研究。

《上博一》简文释读研究及有关《上博一》字编
的几点说明。

第二部分为《上博一》字编,此部分为本篇论文的主体。

包括凡例、正文、笔画检字表三部分。

正文部分由正编、合文、重文、缺疑构成。

字编基本上穷尽性的收录了《上
博一》中所有的简字。

以“字形为根本,字义分析、文献参考为辅助”作为归字原则;以“五类简字分类处理”为归字方法。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校释四则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校释四则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校释四则作者:陈霞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进行考释,共计四条,第一条考证“公曰:‘敢问民事。

’”之“公”应为“鲁定公”;第二条分析“不寅颈之辠”之“”字应为“雘”字;第三条对“勇者喜之,巟者悔之。

”之“巟”提出商榷,主张“巟”应读为“慌”;第四条指出“行凄”之“凄”当读为“栖”。

[关键词]上博四楚竹书校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四册于2004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上博四》)。

第四册包括《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曹沫之阵》七篇简文。

出土文字数据的研究,文字释读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上博四》公布以来,对其文字进行考释的文章很多,但其中仍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笔者在研读的过程中偶有心得,故撰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邦之道》一篇简文是反映孔子和鲁国的某位国君就“相邦”的一段对话。

整理者张光裕先生注释“告子贡曰:‘吾见于君。

’”说:“‘君’虽未明指为何君,然揆诸先秦文献,多有鲁哀公问于孔子之记载,且问答之间,孔子亦有径称‘哀公’为‘君’者,如《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人之问也。

”因疑本篇所称“公”、“君”,或当指鲁哀公而言。

”整理者称“因疑本篇所称‘公’、‘君’,或当指鲁哀公而言。

”态度甚为审慎。

众所周之,孔子一生(公元前551-前479年)历经鲁昭公(公元前541-前510年)、鲁定公(公元前509-前495年)和鲁哀公(公元前494-前468年)三朝,简文中虽未明确指明时君“公”为谁,但从文中出现子贡,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其为谁。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少孔子三十一歳,十八岁师从孔子,其时子贡已经师从孔子,说明此事当发生在孔子四十九虽之后;孔子周游回到鲁国之后,致力于教学和《春秋》的编纂,不再过问政事,知其事当发生在孔子周游之前,故知其事当发生在孔子四十九虽和五十六岁(是年,孔子去鲁周游)之间,即公元前502-前495年,其时鲁君当为鲁定公。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经》异文的类型和语言学价值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经》异文的类型和语言学价值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易经》异文的类型和语言学价值
韩军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5
【摘要】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战国楚竹书本《易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先秦《周易》本经文献.笔者在全面测查分析竹书本与传世本《易经》异文的基础上,
将竹书本《易经》的异文分为异构字、古今传承字、通假字、通用字、异词、形讹等六大类型,并从文字、训诂和音韵学三个方面指出了这批异文语料所具有的重要
语言学价值.
【总页数】5页(P28-31,37)
【作者】韩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8
【相关文献】
1.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二则
2.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内豊》篇集释
3.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研究述评
4.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二则
5.上
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
陈伟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57)4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

《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氵内",《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成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应读作"各得其列"。

【总页数】3页(P497-499)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楚国;竹书
【作者】陈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J], 萧汉明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释卦二则 [J], 萧汉明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 [J], 陈秉新
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释 [J], 晏昌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辨正

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辨正

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辨正
黄志强
【期刊名称】《《岭南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1994年春,上海博物館自香港文物市場購得一批戰國竹簡,當中58枚,上
書1806字,可與今本《周易》相對照。

竹書圖版2003年刊布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并附整理者濮茅左所撰《考釋》,於文字訓詁、簡序排列多所發明。

唯《周易》成書於二千餘年以前,其文句斷讀,異説頗多,孰是孰非,甚難論定。

濮氏深於經學,所採斷句,泰半確當,然亦間有可議者。

今謹就涉及疊詞訓釋之簡文,管窺蠡測,希於經文句讀之正,有小補焉。

【总页数】20页(P257-276)
【作者】黄志强
【作者单位】[1]香港大學附屬學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日本書紀》注釋史與“日本書紀抄”之成書——以漢籍注釋的影響爲中心 [J], 渡邊卓; 張逸農(譯)
2.般若經與“他空見”的理論交互——多羅那他《心經詞釋》譯注研究 [J], 石美
3.唐宋时代的經学思想—經典釋文、十三經正义等書所表現的思想体系 [J], 杨向

4.從經注本到經注附釋文本--以《尚書》爲例談南宋經注附釋文本存在的問題 [J], 劉曉麗
5.試釋“非駿勿駕,非爵勿轰■”兼論“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北大竹書《周訓》札記之三 [J], 閻步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作者:马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马龙(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

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试图在对又(有)、躳(、躬)、尨(蒙)、僮(童)、(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简帛;周易;异文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12-04近年来,民间易学大盛。

所谓易学,主要讲象数和义理两类,与古人相似。

但由于其不重视语言文字,就对一些尚存疑的卦辞或望文生义,以求经义能够勉强讲通,或穿凿附会,彰显儒家伦理。

因此要想厘清经义,就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存疑卦辞进行考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称楚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周易》。

楚竹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文物数据。

《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

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

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统计出这三个版本《周易》蒙卦中的异文共计11组(重复计为一组),依序为:晶(三)、又(有)、躳(、躬)、亡(無)、(攸)、尨(蒙)、吝(閵)、僮(童)、(擊)、(禦)、(寇)。

其中晶(三)、亡(無)、(攸)、吝(閵)、(禦)、(寇)这6组异文前人已有精辟的训释,我们不再赘述。

文章试图在对又(有)、躳(、躬)、尨(蒙)、僮(童)、(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一、又躳(有、有躬)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中认为:“‘又’讀為‘有’。

‘躳’,古‘躬’字,《集韻》:‘躳’,《說文》:‘身也’,一曰‘親也’,或从弓,又姓’。

”[1]训“又躳”二字为“有躬”,与今本同。

“有躬”语出爻辞“六三:勿用取女。

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

何谓“不有躬”,始终没有定论。

古今学易之人对此各有说辞,例如:見剛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

(三国王弼《周易注》)[3]今先求於夫,是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貞信,乃非禮而動。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4]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

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无所利矣。

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

(南宋朱熹《周易本义》)[5]马其昶:二曰納婦,三曰勿用取女,此皆為主婚者之辭。

白虎通云,禮保傳記曰,僅為子嫁娶,必擇世有仁義者,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遠恥防淫佚也。

(马振彪《周易学说》)[6]诸家阐说,都受到了封建帝王独尊儒术的影响。

尤其朱熹作《周易本义》,更是为彰显儒家伦理不惜曲解经意,实难令人信服,遑论后世更有学术数易者自更其句读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

通过爻辞,我们可以确定“见金夫”这一行为是发生在结婚之前的。

对于上古先民而言,婚前见金夫而先求之,与能否自保其躬是没有逻辑关系的。

且不论更早的群婚制、偶婚制,就是已有完备的婚制西周,婚前女求男也不违背道德。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7]可见,仲春之月男女即使没有媒妁之言也可以自由结合,不仅允许私奔,甚至无故缺席还要受到官方的处罚。

《诗经》中也有大量描写赞美男女自由恋爱甚至女求男的篇章,例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诗经·郑风·溱洧》)[8]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诗经·王风·采葛》)[9]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10]既然在“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时代,人们以“吉士”称呼引诱怀春女子的男人,那么同样的时空下,断然不会认为娶一个见金夫而先求之的怀春女子是“无攸利”的事情。

因此,传统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又”字在这里或可训为“右”,表右助①义。

高鸿缙《中国字例》:“字原象右手之形。

手本五指。

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

後借為又再之又。

乃通叚右助之右以代之。

久而成習。

乃加人旁作佑,以還右助之原。

”[11]例如小屯殷墟甲骨卜辞中有:“我伐马方,帝受我又。

”[12]而“躳”字在这里或可训为“ ”,与帛书同。

《說文·邑部》:“夏后時諸矦夷羿國也。

从邑,省聲。

”[13]这里牵涉到一段史家甚少提及,甚至刻意回避的上古秘史——寒代夏,即东夷有氏(夷羿国)首领后羿逐太康而代夏政,后寒浞政变杀后羿而王夏的历史事件。

在儒家看来这属于华夏蒙尘,夷狄问鼎,不甚光彩,是故“ 寒代夏”虽历经三代人,共计约四十年,波及十几个诸侯邦国,太史公不述一文。

“ 寒代夏”最早载于《左傳·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

棄武羅、伯困、②熊髡圉、尨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后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

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

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

靡奔有鬲氏。

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

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處澆于過,處豷于戈。

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少康滅澆於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14]在这一段历史中,后羿的妻子玄妻(又名纯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献中亦有所载: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后虁取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15]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战国屈原《天问》)[16]浞乃蒸取羿室纯狐,爰謀殺羿。

(宋罗泌《路史·后记·疏仡纪夏后氏·夷羿传》)[17]玄妻拥有乌黑浓密的秀发以及美丽的外貌,先后与三人为妻,依次是后虁、后羿、寒浞,故屈原稱其“眩妻”。

《楚辞章句》:“浞,羿相也。

爰,於也。

眩,惑也。

言浞娶於純狐氏女,眩惑愛之,遂與浞謀殺羿也。

”[18]由此可见,玄妻不但眩惑寒浞,而且合谋杀害了后羿,甚至给寒浞生了两个儿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对蒙卦六三的爻辞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勿用取女,见金夫,不右,无攸利。

”这里的“勿用取女”以及断语“无攸利”说的不是王、孔所言女子先求于刚夫的非礼而动,也不是朱熹所言秋胡戏妻之事,更不是马其昶所言不由父母、无须媒妁的女自专嫁,而是有氏首领后羿娶純狐氏女玄妻。

玄妻见寒浞而不右助后羿,娶这样的女子自然是“无攸利”的事,因此“勿用取”。

二、僮尨(童蒙)从古至今,“童蒙”一词往往作“蒙童”解,“童”即孩童,“蒙”即蒙昧。

例如: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晋葛洪《抱朴子·正郭》)[19]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20]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朱自清《《文心》序》)[21]历史上也有许多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籍文章被归为童蒙类,有的更直接以童蒙为名,例如:南宋时,朱熹作《童蒙须知》,吕本中作《童蒙训》。

但是我认为在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前西周时期的《周易》中,“童蒙”一词并非就如人们所望文生义的那样理解。

欲解“僮”字,先解“尨”字。

尨字甲骨文字形为,《说文·犬部》:“尨,犬之多毛者。

从犬从彡。

”[22]后不专指犬,亦可通指毛色不纯的禽畜,例如:無使尨也吠。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23]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

(《周礼·地官·牧人》)[24]后来,字义由于犬毛的颜色和形状杂乱而引申为泛指的杂乱貌。

《集韵》:“尨茸,乱皃。

謨蓬切,音蒙。

”[25]例如:尨奇無常,金玦不復。

雖複何為?君有心矣。

(《左传·闵公二年》)[26]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左传·僖公五年》)[27]山陰縣有五六老叟,尨眉皓髮,自若邪山谷閒出。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刘宠》)[28]在这里,有些版本的《左传》将“狐裘尨茸”写作“狐裘蒙戎”或“狐裘蒙茸”。

由此可知“尨”与“蒙”互为异体字不是楚竹书《周易》独有的现象。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二者不仅读音相同,字义也较为接近。

《尔雅·释草》:“蒙,王女。

”[2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释艸》云:‘蒙,王女。

’又云:‘唐蒙、女萝。

女萝,兔丝’。

”[30]由此可知,“蒙”即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种蔓生缠绕植物,茎细长略带黄色,看似柔弱,但菟丝子生活力强,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蔓延迅速,无根藤,以吸盘缠绕常寄宿的植物上,依靠吸收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生存。

以笔者生活的新疆地区为例,不时可以在野外的树林看到菟丝子。

严重时整棵树都会长满菟丝子,远远望去,整个树冠枯黄中一片花白,被菟丝子所覆盖。

这种杂乱的形貌与“尨茸”的狐裘较为相似。

但是,由杂乱貌引申出蒙昧的意味还是略显牵强。

属于艸部的植物似乎难以企及“蒙昧”的边界,但是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豕彘更容易被人类感受到“蒙昧”的意味。

我们认为“童蒙”之“蒙”古字写作“冡”。

“冡”字本义为饲养猪时为了防止它逃跑,用巾覆盖其眼睛。

《说文· 部》:“冡,覆也。

从豕。

”[31]段玉裁注云:“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

依古當作冡。

蒙行而冡廢矣。

艸部蒙,艸名也。

”[32]其后因眼睛被遮蔽而引申出不明之意,与同义词“昧”联用为“蒙昧”。

又因眼睛受到遮盖就会看不清事理,缺少见识,引申出无知之意。

这样,我们对“僮尨”之“尨”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尨”、“蒙”、“冡”三字皆有未明之意。

“尨”、“蒙”为乱而未明,“蒙”、“冡”为覆而未明。

因此,我们认为“僮尨”之“尨”作为“蒙”的异体字,表不明事理、愚昧无知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