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专练题型1.1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A卷)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14页word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14页word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注意事项: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第小题1.5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 B 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人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巍 C唐朝 D北宋4、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 (1)B (2)C (3)D (4)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6、甲午战争后,列强竟相对清政府代款,是为了(1)取高额回扣利息(2)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3)进一步控制中国命脉(4)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0、列关于二次革、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1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13、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际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抗战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1)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3)农民基本利益(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1) (2)B (1) (2) (3)C (1) (3) (4)D (1) (2) (3) (4)15、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急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1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8、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020高考历史---原因(背景)类材料题

2020高考历史---原因(背景)类材料题

2020高考历史---原因(背景)类材料题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

⾼中历史⼤题答题模板归纳在⾼中答历史⼤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临两种情况,⼀种是⾯对历史⼤题感觉⽆话可说;另⼀种是⾯对⼤题滔滔不绝,但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样的那就是不得分或是得分少。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题答题模板归纳,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题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的含义及区别历史背景⼀般是指某⼀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略有不同:其⼀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条件的使⽤范围较之原因要⼩⼀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不能⽤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题中,“原因”就不能⽤“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化+……)⑴经济背景=⽣产⼒+⽣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历史原因(⼀) 从原因⼴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般是指与某事件(或⼈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深刻,易于激发学⽣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的⼤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我意识⽅⾯的原因,即⼈为的原因;后者是独⽴存在于⼈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

属于⾃我意识⽅⾯的原因,即⼈为的原因;⑵客观原因:⾃然、社会环境、外在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2019届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文综历史(解析版)

2019届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文综历史(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9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这说朝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25.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26.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27.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1.1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A卷)

2019年高考历史冲刺题型专练题型1.1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A卷)

题型1.1 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A卷)限时:3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掌握程度:□优□中□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材料一清初将“繁邑”析置别县的事例在各省多有所见。

入清以后,山西地方开发的力度达到了极致。

雍正年间,山西省县级政区的增设仅有蒲州府临晋县分出虞乡县。

据雍正朝实录记载,王玑曾上奏议,所奏事宜有三款,一为分县,临晋析置虞乡,治在虞乡镇,新县增置知县、典史、巡检诸官;二为涑水建闸治河;三为增兵,涉及临晋县、虞乡县、蒲州府等地.所奏皆获准。

其中分县、增兵均事关地方行政和控制机宜,新县增置知县、典史属常态化行政管理,但巡检及增兵则隐含着“弹压”地方的事实。

王玑曾作为钦差,前往临晋县处理该县村民越狱拒捕“闹县”一案。

——摘编自程森《雍正年间山西民众“闹县”与县级政区调整——以临晋分县为例》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省直接统县的二级制。

江西“辖县八十有一,除少数县份距省较近外,余皆山泽绵亘,交通不便……凡一省令,动需经旬阅月,始克到达”。

20世纪30年代初,江西省主席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无县无‘赤匪,,全省疆土,三分之一已隶属赤色版图。

”为“围剿”根据地,国民政府不断发动针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单事活动,但均被挫败。

当局便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决定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省县之间设置统县政区,对地方政府进行严厉的整顿与管控,以配合国民党军事上的行动。

——摘编自刘文祥《县区与统县政区:民国时期赣北行政区划之调整(1912—1937)》材料三宁波市自鄞县析置而出,形成郊县环绕市区的结构。

改革开放后,面临城市空间战拓展的约束和城乡统筹深化发展的障碍等。

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将邻近市区部分地域划出,其余仍为鄞县。

然而,鄞县历史悠久,在群众心中,“宁波即鄞县”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保持鄞县行政区划完整性的愿望十分强烈。

2019年度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规范标准答案)

2019年度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规范标准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精校版)2019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1)

(精校版)2019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1)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2019年高考历史专练题型1.1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B卷)

2019年高考历史专练题型1.1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B卷)

题型1.1 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B卷)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

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

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

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此处为传统纪年法,应是十四年)。

——摘编自(日)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材料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 117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仅少将以上军官阵亡95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再次向全体抗日将士致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原因。

【答案】(1)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大陆政策的制定和“东方会议”的召开,使灭亡中国成为日本政府的既定政策;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国内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英美忙于应付危机;国民党集中力量在南方“剿共”,东北防务空虚,使日本有机可乘。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 文科综历史考卷 1卷 含答案 word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 文科综历史考卷 1卷 含答案 word版

2019 届文综历史考卷(全国卷一)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 代 12 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领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析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稳,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表1 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 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十分之一.,不及“革命”的二十分之一,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30. 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高中历史 主观题讲解——背景原因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社会背景”,偏重于当时社会特征的静态分析,主要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要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价值” 要突出其在法制和思想文化上的历史影响。
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 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人文意识突出;崇尚法治,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真题讲解
(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 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 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 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 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 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 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 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 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 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 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 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
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 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 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 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 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
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 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 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轮·历史
题型突破专题 题型一 原因、背景、条件类
二轮·历史
一、问题特点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 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 意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很多情况下,原因、背景和条件可以通 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 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二、解答技巧 1.首先要注意设问词,区分不同设问词的内涵。比如,经济政治背景、主 观条件、客观因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设问 词的内涵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2.表述过程中,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将最重要的原因放在最前面,可以用 主要(根本)、重要、直接的顺序,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顺序,逐次递进、 整体规划。 3.必须重视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归纳等基本思维方式,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坚实的学科能力基础之上。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问题详解)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问题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推荐】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推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3.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原因:根据“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根据“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得出完全自主;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精校版)2019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精校版)2019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1)

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

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

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共28张PPT)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共28张PPT)
3、其他思路:
①主观:领导事件的阶级、阶级目的、决策、政策、方针(参考 事件发起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
②客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经济、政治、思想状况
(2017·新课标全国 3卷文综·40)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 、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 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 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 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 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 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参考答案: 作用: ①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君主专制被推翻; ③等级制度被废除; ④《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4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
(2016年全国三卷 40题)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 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 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 ”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 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 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 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 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 被拒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 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和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和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和题型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离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制定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査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査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1 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査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1 综合性大题考法——背景、原因、条件类(A卷)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材料一清初将“繁邑”析置别县的事例在各省多有所见。

入清以后,山西地方开发的力度达到了极致。

雍正年间,山西省县级政区的增设仅有蒲州府临晋县分出虞乡县。

据雍正朝实录记载,王玑曾上奏议,所奏事宜有三款,一为分县,临晋析置虞乡,治在虞乡镇,新县增置知县、典史、巡检诸官;二为涑水建闸治河;三为增兵,涉及临晋县、虞乡县、蒲州府等地.所奏皆获准。

其中分县、增兵均事关地方行政和控制机宜,新县增置知县、典史属常态化行政管理,但巡检及增兵则隐含着“弹压”地方的事实。

王玑曾作为钦差,前往临晋县处理该县村民越狱拒捕“闹县”一案。

——摘编自程森《雍正年间山西民众“闹县”与县级政区调整——以临晋分县为例》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省直接统县的二级制。

江西“辖县八十有一,除少数县份距省较近外,余皆山泽绵亘,交通不便……凡一省令,动需经旬阅月,始克到达”。

20世纪30年代初,江西省主席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无县无‘赤匪,,全省疆土,三分之一已隶属赤色版图。

”为“围剿”根据地,国民政府不断发动针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单事活动,但均被挫败。

当局便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决定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省县之间设置统县政区,对地方政府进行严厉的整顿与管控,以配合国民党军事上的行动。

——摘编自刘文祥《县区与统县政区:民国时期赣北行政区划之调整(1912—1937)》材料三宁波市自鄞县析置而出,形成郊县环绕市区的结构。

改革开放后,面临城市空间战拓展的约束和城乡统筹深化发展的障碍等。

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将邻近市区部分地域划出,其余仍为鄞县。

然而,鄞县历史悠久,在群众心中,“宁波即鄞县”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保持鄞县行政区划完整性的愿望十分强烈。

因此,保留“鄞”字,由鄞县整建制改为鄞州区。

县改区后,市区协同共进,促进中心城区带动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鄞州区抓住“人”这个要素,将“幸福民生40条”作为全区的重要行动指南。

县改区以来,鄞州区社会稳定,经济、文教等迅速发展。

——摘编自林拓等《撤县建区:从政区调整到战略创新——以宁波鄞州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临晋县分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江西突破省县两级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鄞县撤县建区的启示。

【答案】(1)原因:临晋县社会秩序恶化,难以管理;满足涑水建闸治河的需要;地方开发力度加大。

(2)背景:省辖县数量太多,交通不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在江西发展迅速,威胁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失败而被迫改变策略。

(3)启示:兼顾市与县改区的利益,推动市与县改区的共同发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为分县……二为涑水建闸治河;三为增兵……其中分县、增兵均事关地方行政和控制机宜,新县增置知县、典史属常态化行政管理,但巡检及增兵则隐含着‘弹压’地方的事实”等内容从强化社会秩序、开发地方等角度可分析出临晋县分县原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图。

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

在封建权责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

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

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

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方世界形成的经济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兴起“世界主义论”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思潮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不计经济成本;强调道德归化。

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小农经济;传统的华夷观;儒家思想的影响。

(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清政府统治腐朽,日益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不断深入;西方启蒙思想传入。

(3)意义: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3)根据材料“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战后政治格局的变化、全人类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

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

这种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导致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地方力量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
压。

如宋仁宗年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官吏依前迎奉……廷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

——摘编自陈香林《小议宋代对外政策软弱求和的原因》材料二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对济南事变(1928年5月)的应付之策只是妥协退让,这使得日军越发肆无忌弹,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国民政府的这种做法,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自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特别是自此开启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外交的大门,使得日本此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再重复上演类似的突发事件。

——摘编自马振犊《民国外文突发事件应对的成与败——六大事件的剖析与启示》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要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他指出,我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没有第二条路径可选。

而苏联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聂强《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国防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济南事变时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外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意义。

【答案】(1)原因:北宋消灭地方割据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防范和镇压人民的需要。

影响:使地方过于软弱,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无力镇压农民暴动。

(2)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国民政府国力的衰弱,集中兵力进攻中共革命根据地;国际联盟的绥靖政策。

(3)意义: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宋代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国防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原因一问,根据材料一“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消灭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防范和镇压人民的角度回答;影响一问,根据材料一“以致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地方力量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等信息,从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无力镇压农民暴动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济南事变时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妥协外交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二“这使得日军越发肆无忌弹”、“既不能获得公正解决的结果,又让国内民众觉得失去了尊严”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政府、国际联盟三个角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