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小学生低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5
开展访谈、问卷调查
2015.01.20
全体参研人员
6
统计、分析数据
2015.01.30
全体参研人员
7
总结、提炼调查结果
2015.03.20
封孝江
8
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2015.05.20
全体参研人员
9
检查、督导研究工作
1次/月
张成梅
10
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材料
2015.06.20
全体参研人员
2.撰写研究报告;
3.撰写研究论文;
4.开发一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监测、研究工具。
5.相关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条件分析
十二、条件保障
(一)研究能力和时间保障
该课题是小学生教育的重点问题,我校多年来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许多班主任、任课教师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已经做的基础性研究和正在进行的深层次研究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日—2015年5月20日)
1.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内容与方法提出初步的意见。
2.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展开研究。
3.加强过程督导,深化课题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日—2015年6月20日)
3.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影响和积极的引导教育,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变量界定
1.自变量
学生主动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包含“教”的主导行为、“学”的主体行为和师生间的融洽关系等因素。利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_开题报告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好的学习习惯应及早培养。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的许多习惯已逐渐形成,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比较困难。
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尽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人说的“养其习于童蒙”也就是这个道理。
2.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目前,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中作为明显,但整体水平不高;另外,家庭的参与力量过少。
因此本研究中强调日常教学、家庭教育和主题活动相结合,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同时进行干预。
从目标上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
日常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主要改善学生的行为,把认识和情感转变为行为习惯。
从方法和形式上看,主要以趣味性游戏和活动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习计划、学习习惯的认识;日常教育中则要强调学生习惯养成的坚持性、长期性。
从原理来看,多采用认知矫正的原理,日常活动则多使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如契约法、及时强化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状调研与可行性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也发表过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比如,早在1981年,向贤娟就在《人民教育》(1981年第6期)撰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
笔者2010年4月30日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后,在0.057秒内,就搜索到了478000篇与此课题有关的文章。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分析方案课题开题报告计划书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邓延红2011年5月11日开始,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地研究任务,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地认识,提高教师实施地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b5E2R。
一、课题提出背景:习惯具有重要地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地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地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地教育效果.p1Ean。
良好地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地、主动地、自主化了地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地一部分,良好地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地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地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地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地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地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地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DXDiT。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地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地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地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地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地健康成长.RTCrp。
二、理论意义:"学习习惯"地界定: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地顽强地、巨大地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地学习效果而形成地一种学习上地自动倾向性.小学生地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地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地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地各种因素地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地培养.5PCzV。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依据学习兴趣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
学习兴趣是指较少依赖于他人的自己独立的学习,它的实质在于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自主选择学习,自主参与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愿学”、“我乐学”。
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3.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
“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二]现状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常常受到教师“主导性”的排斥、羁押而被架空,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惰性强,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
严重阻碍着学习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抑制,实践能力无法锻炼,从而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5篇范例)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原因1、现实的需要。
西小王小学学生98.%都是来自于农村,而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学生”达到了60%,父母中只有一人在家的学生也高达32%。
很多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甚至根本无人看管。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无明确的读书目的,学习劲头不足,更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
很多时候老师进教室开始讲课,学生才慢条斯理地拿出课本;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玩得津津有味,至于上课时应该养成的正确习惯,无论老师讲多少遍,也都收效甚微。
通过调查了解,不少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家庭的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课堂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
(2)、上课前没有准备好下一节课用具的习惯。
(3)、没有做好笔记的正确习惯。
(4)、没有认真听讲,专心致志的习惯。
(5)、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6)、早读课没有读书的习惯。
(7)、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不爱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或乱丢乱扔,或蓬头垢面。
在思想方面虽继承了农民的朴实,但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遇事冲动不计后果。
隔代教育的低效性和无人看管学生的随意性,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的老师也注意到,与大量学习习惯差导致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甚至有的智商还赶不上那些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十分优秀,表现也十分的令人满意,使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素质教育大旗刚刚竖起,创新教育理论早已先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也呼之欲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研究报告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书·贾谊传》)。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农村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镇江市南门外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多为农村孩子,再加上近年随着镇江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子女占我校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学生学习习惯存在一定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大批学历水平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以此情况为契机,向市教科所提出《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的课题研究,两年来,我校利用各学科阵地,进行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理论意义:“学习习惯”的界定: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小金县美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名称及性质类型: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本课题我们小金县美沃小学课题,属实用性,探索研究性课题,对推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育研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经过十余年的酝酿、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小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良好习惯教育。
良好习惯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
良好习惯给小学生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其次,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习惯教育。
日常行为习惯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富有表现力。
再有,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农村小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在整个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养成教育处于奠基的作用,是基础。
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都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嫩苗易弯也易直”这就强调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早”从“小”养成,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并非那么容易,它有持久性。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农村小学生内隐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引起注意的习惯;专心思考的习惯;2、定向思维的习惯;批评的习惯;求异的习惯;求证的习惯;反思的习惯;3、外显的习惯——专心听讲,大胆表达,认真阅读,及时摘记。
4、独立钻研的习惯;专心作业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5、合作共事的习惯;合理摆放学习用品的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我申报的校本课题是《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XXX批准列入白山市教育科学课题。
该研究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一些灰色文化的出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存在不良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重复与训练会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们学校位于城区边缘,生源来自附近的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及外来人口。
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年长的亲属管理,与学校管理脱节,导致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得住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些家长望子XXX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有些则过分溺爱孩子,听之任之,认为长大后能挣大钱即可;还有些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们申报了《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旨在结合学生的研究、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良好行为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惯的矫正,以促进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行为惯,塑造健康完美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因此,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研究,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洛亥中心校课题良好习惯开题报告1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途径和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珙县洛亥镇中心校课题组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人的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这些特质比较稳定、不易改变。
人格特质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大部分是后者影响的结果。
而当代独生子女的“六小”特点:1. “小霸王”2. “小懒虫”3. “小馋猫”4. “小犟牛”5. “小磨蹭”6. “小马虎”让所有教育者为之犯难,教学受困。
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还是因为没有养成好习惯。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进行训练策略是什么?训练途径又是什么?这系列问题都在我们课题组成员心中久久酝酿。
为此,向珙县教育局申请,在资源中心专家指导下,我们学校设定的县级科研课题,于2010年下半年由教育局规划立项批准。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途径和策略的研究》二、课题目的与意义1、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镇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自觉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书写、善于思考、相互合作、文明守纪等习惯。
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让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突破学科中心,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三、课题研究内容:1.学生学习习惯与成长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主要是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对学习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及影响力量,以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针对性。
2.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途径的研究。
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研究计划,探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意义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
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任)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开题报告焦滩中心校课题组合江县焦滩中心校承担的“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于2011年6月被批准立项为合江县教育科学2011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正式立项后,我校认真作好开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调整充实研究队伍,多次召开小型研讨会进行论证,深化了共识。
本课题研究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深入研究小学生学习习惯构建与实施。
在此,我谨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解决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运作机制问题目前小学生学习习惯并没有扎根于教师的内心世界,还没有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内在需求。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专业引领机制不健全,理论提升有障碍。
我们学校虽然开展了许多课内课外活动,也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但是我们受本校研究水平的限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老问题一直没能较好地解决,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课题将着重解决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运作机制问题。
2、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事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多,在实践中能够真正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不多。
大部分教师仍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策略进行研究,澄清问题,深化理解,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本课题将解决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的途径和方法问题。
3、解决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问题。
目前,教师们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教了就算完事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
使得现在懒散的学生多了,驼背、近视的学生多了等等。
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看上课时学生做笔记的习惯、作业的书写姿势,安排习惯、单元复习习惯、教师每课时及时反思的习惯、教师备课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学生做笔记的习惯,体现在学生是否自觉的记笔记;学生作业书写的姿势,要学生随时写字时都做到三个一,即“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等等。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凤鸣镇茅山小学校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提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因为诸多因素,许多学生学习存在如下问题: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3、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习惯;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9、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10、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学习心理疲惫不堪。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车轮转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佳。
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二五”期间将工作重点移至教育科研,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特色。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此外,从选题上来看,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
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开题报告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与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活动简况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 《意见》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
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育多么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
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予于说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
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打工的子女,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复杂.虽然好多农民已由农民转变成了城市居民,但是他们的一些不良文明习惯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另外,我们外来人员又非常多,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应该说我们学生所处的家庭和周围环境,个人卫生比较差,文明行为方面,对我校学生的不良影响比较大。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目前,很多小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拖延、不爱认真听课、不爱做作业等,这些习惯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利于为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学习习惯,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到结论,以便针对性地推出具体措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1.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
通过问卷等方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包括学习时间规律、作业完成情况、复习方式等方面。
2.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学氛围等方面。
3.提高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研究。
结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意义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进步。
2.为家长、教师提供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孩子的学习行为。
3.对学校和社会全面认识小学教育中学习习惯建设和培养的重要性,推进小学生学习习惯建设。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收集资料、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采用数据分析和比较某些内容的方法进行研究。
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平均数、方差、相关系数等,以计算和解释数据。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成果:1.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及影响因素,形成相关数据和结论。
2.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习惯提高措施。
3.撰写期刊论文和学术报告,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进行全面阐述,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及发表学术论文。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1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一、前言(一)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
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又因外出打工而留守儿童较多,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改变现状,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
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这话足以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也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授之以渔,得益终身的心理感受、成功体验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方案。
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却又获得更多。
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和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预期成果和创新点•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差距分析•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计划•研究伦理和保障措施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推动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诸多教育政策的出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学生学习现状和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许多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影响了后续学习和全面发展。
研究背景研究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完善现有的学习习惯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可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探究影响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通过研究找出影响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和策略针对影响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提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为实践提供指导。
02文献综述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多个方面。
学习习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主动、合理高效、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良好学习习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背景介绍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以及已有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历史、现状和研究趋势,重点阐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方法综述23介绍本研究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
研究方法阐述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说明选择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理由和适用性。
研究方法选择依据详细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数据收集和处理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XH20170740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田晓男
申请人所在单位盘锦市大洼区平安学校
填表日期 2017年5月4日
辽宁省教育学会制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
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
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
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一)、选题意义
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
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
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四、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
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
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
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五、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
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先确定研究目标,然后找准研究内容,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对本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总之,我们要通过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的改善,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
获得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有关内容的数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
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观察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
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教师的反应。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模拟在校选择的师生典例,进行个案研究,从
中找出规律。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查阅资料、选定科研课题,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等,报盘锦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实验阶段。
主要工作:
①农村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中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中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八、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长:付春光(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田晓男(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
主研人员: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
(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
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九、效果预测及最终成果
(一)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
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二)最终成果
1、《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论文集)
2、调查问卷、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3、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