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摘要]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品德的健全以及个性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新课程改革,通过对当前教育中学生独立人格培养不足的分析,提出在新课程中需要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独立人格;现状;原因;策略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
(一)独立人格的涵义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完整的个体相对于周围人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能够清晰地、客观地、内外统一地感知自我,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同时善于理性思考。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及主体选择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
…从心理学上来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于独立于他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非依赖性。
从社会学上来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与他人保持相对独立平等的关系,同时能够自觉地维护他人的尊严。
(二)培养独立人格的意义
第一,培养独立人格是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
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与此相适应也正在经历人的转型,而当前人的转型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深层的问题是独立人格的建构问题。
个人独立人格的养成已成为中国改革与迅速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独立人格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的个人最核心的素质。
第二,独立人格能够激发创新能力。
独立人格能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独立人格能够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
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能独立地思考问题,能使自己的行为和意志服从所确定的目标,赋予自己的生命以现实的意义,在遇到困境时能积极地自我肯定,在独特个性的引领下他们能自强不息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样个体就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第四,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分清“独立个性”与“自我封闭”,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会显示出极大的宽容与合作精神,在充分尊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活动;强调自己与他人地位的平等,能够在相互关爱中与他人相处。
同时,独立人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在与他人和诣相处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任务,能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当前教育中对独立人格培养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教育中对独立人格培养不足的表现
1.课程内容选择中表现的不足
新课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横向上分析,课程制定从国家、地方和学校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较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制定中来,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从纵向上分析,基础教育阶段以学科课程为主,虽然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但很多学校出于学生安全和升学率的考虑,真正出于学生经验考虑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课程极少,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不足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教学沟通形式的“绝对化”,其表现为:第一,以讲台为中心。
第二,问答“仪式”: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下一个提问的设定。
第三,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变相的不能容忍的。
这样的教学沟通只能形成教师权威的绝对化,不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更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
3.学生评价方法中表现的不足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的标准、内容基本都是由教育部门或学校来规定,评价基本由教师完成,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很少有机会独立自主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其次,部分教师在评价中会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影响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二)当前教育中对独立人格培养不足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中依附型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等级制、宗法制,强调个人对家族、对他人的依附以及个人对权威、对群体的服从,这就造就了典型的顺从、中庸的依附型人格。
这种依附人格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依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界都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体,师生间存在着一种天然不可分割的关系。
虽然新课程中强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性地学习,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很难不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观点,甚至也很难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个人的观点来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师生间的这种依附关系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将教师视为权威,对教师的观点有极大的支持性。
2.学习活动集体化倾向的影响
在我国的教育中,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集体化倾向:学生个人融入集体中,依附于学生群体里,学生个人的意见要服从集体意见,很少有机会进行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而教师又是学生群体的带领者,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教师,久而久之,学生群体就会形成一种趋向于教师要求的、整齐的集体化学习方式。
在低年级阶段,这种集体化倾向体现得更为明显,学生习惯于对教师行为的模仿,进而使整个集体的学习方式都趋于一致。
3.传统教育中形成的思维品质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答案是什么”,课堂中教师会提出一些常态结构问题(有对错之分、有
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思索、回答,整个课堂处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关系中,学生永远都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问,得出答案后去追求与教师答案的吻合度。
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孩子越大越不爱提问、只会解答问题,在教育中学生形成了一种不敢质疑、只能解答的思维特性。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都只是一些已知世界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只是学生解答已知世界问题的能力,教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也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
三、在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策略
(一)在教师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积极地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学生人格塑造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努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人格形成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怎样看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独立人格人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树立起以下教育观念: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第二,构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宽松的教学氛围里,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师生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第三,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人格的
形成影响很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一位真正的高素质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激情、教育心态、教育风格上都应是一流的,教师应掌握好必备的知识技能,培养起对教育极大的情怀,锻炼出教学中独特的艺术。
2.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发现问题
要改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控制偏多,学生独立性不够”的状态,就要在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从教师提出问题走向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学生面对疑惑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并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能急于向学生提供答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自己的探索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其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提一些常态结构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培养起批判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只会接受已有的知识。
最后,使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习,具备“会学”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
在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建立一套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参与式评价体系”。
首先,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可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类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
其次,鼓励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作为评价者起到更多的作用。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
组,先在组内进行自我评价,讨论在新的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再以全班的形式开讨论会,让学生对自己在课文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然后由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汇报进行评价。
(二)在学生的学习中培养其独立人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中学生应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努力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
1.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强调学习者自身对信息的选择和摄取以及学习者的主动建构,通过探究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或意义对学生来说将会非常深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探究学习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应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指引为辅,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在能力、气质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非依赖性,从而养成独立的人格。
2.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全班共同学习的方式变为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展开,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在合作中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合作学习对独立人格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学生间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养成,
有助于学生张扬个性、对自己更有信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首先,需注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首位;其次,要处理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合作与竞争并存,让学生获得发展。
可以通过互补教学、小组演出、学习竞赛、同伴课堂教学等形式来开展整个学习活动。
3.开展反思学习
通过开展反思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思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在整个反思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学习的反思,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在反思学习中有所收获。
教师可通过学习日志、自我评价、学习内容展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开展反思学习。
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活动,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适应当今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纳入计划当中,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栾贻爱,语文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9).
[2]丁念金,走出主体性教育思潮的误区——兼谈教育中的独立人格建构[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1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郑红东.班主任与学生的人格塑造[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
(6).
[6]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