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感受美国风情之一:装在车轮上的民族

合集下载

Enjoy it !

Enjoy it !

Enjoy it !作者:来源:《汽车博览》2013年第11期感受到了黄石国家公园原生态带来的震撼,体会到了拉斯维加斯活色生香的奢靡,领教了中国城无处不在的遍地开花,体验了各种浓郁风情的地方小镇。

4辆福特探险者组成的车队跨越了犹他、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亚利桑那、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7个州,全程约5500公里,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美国是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去哪里都离不开汽车。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拥有得力的交通工具就非常重要。

探险者,车如其名,刚一上手驾驶就有了像当年的牛仔策马飞奔的感觉,顿时热血沸腾:去最想去的地方,享受人生!1872年落成的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北门仍然完好地伫立着,在周围的空旷中显得十分突兀。

就在同年的3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黄石公园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座认证的国家公园,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

4辆福特探险者组成的车队依次穿过北门,就像一次历史的穿越。

黄石公园没有变化,北门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及驾驶的汽车。

黄石公园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宁波市行政区的面积。

自公园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一切顺从自然的保护原则,其中还包括采取“以火管理”(Let it Bum)的政策。

所以这里99%的面积都处于原生态状态。

只要没有危及游客的人身安全,自生自灭是环境改变的唯一途径。

1988年8月因为一个烟头引起的森林大火燃烧了将近3个月,过火面积达3212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36%。

即使这样,最终还是因为大雪的降临而自然熄灭的。

黄石公园最著名的景观就是地热现象,无处不在的硫化氢味道始终挥之不去,或浓或淡的气浪随风飘舞。

就像置身于巨大的化学实验室,无数个烧杯在同时做着实验,狼烟四起;又像身处于超级厨艺的比拼现场,地热发出的“呼呼”声如同灶台火焰的燃烧,燎烧着坚硬的岩石。

有心人做了统计,公园内有3000多处沸腾的热泉、咕嘟冒泡的泥泉和300多个定时喷发的间歇泉,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有的间歇泉加在一起都不及黄石公园的多。

美国汽车文化:“车轮上的国家”的幽默与不羁

美国汽车文化:“车轮上的国家”的幽默与不羁

“车轮上的国家”的幽默与不羁- --------美国汽车文化这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美国人的奢侈、豪放、创新,英国人的古典、保守、华贵,日本人的纤巧、精明、儒雅,德国人的沉稳、含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以及意大利人的富于想象都可以一览无余。

可以说,只要有汽车的国度就一定有其汽车的文化,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美国的汽车文化。

即便全世界都质疑美国是一个没有根的文明国度,但却永远无法否认一个真实生动、特立独行的“美国梦”。

无论从社会学、文学、还是美国200年的历史来看,它都具有一种永不改变内涵: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而汽车,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个文明的承载者。

因此,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斩钉截铁地税:“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

”没有汽车之前,西部牛仔骑着骏马奔驰在中西部草原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世界;有了汽车之后,一个人和一辆车,成就了“轮子上的国家”,进而傲视全球。

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共识,“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汽车,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形成了像美国那样的汽车文化”。

如果没有汽车,美国人寸步难行。

对美国人而言,汽车与水和面包同等重要。

汽车在塑造美国总体特色方面,举足轻重,汽车文化也理所当然地演变成美国文明特色的醒目色彩。

数字文明里程碑汽车是美国文明的一个缩影,而最无懈可击、最精确的数字则是历经沧桑岁月锤炼、洗礼后,简单而厚重的沉积。

广告风景线上帝没有赐予美国人生产第一部汽车的专利,但却为其打开了另一扇窗,美国人使汽车彻底地走进了大众生活,而广告正是发轫之作。

1895年,世界上第一本汽车杂志《无马时代》在美国出版发行,本国的一对杜里埃兄弟给创刊号寄去了汽车史上的第一份广告;1900年,当美国奥兹莫比尔汽车制造厂竣工时,奥兹父子在工厂大门口竖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书“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1908年10月1日,福特公司的T型车间世,除了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外,还进行了当时在美国规模最大的邮寄式广告宣传活动,甚至通过电报、电话直接向消费者诉说——“福特”服务于大众,让所有人都拥有福特汽车的理念,开辟了一个汽车消费的新时代;若干年之后,在底特律,在美国的许多城市,竖起了福特汽车公司新设计的广告牌:一辆福特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大道上,车上坐着一位美丽女郎,她的围巾在风中飘飞。

车轮上的早春美西(17)——荒凉的40号州际公路

车轮上的早春美西(17)——荒凉的40号州际公路

横贯美国东西海岸的洲际公路中,不得不提的就是40号州际公路(I-40)。

40号公路西起洛杉矶市,东至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明顿市(Wilmington),横贯8个州,全长2500余英里(4100余公里)。

而这条高速路,也是前往亚利桑那州金曼的重要公路。

从15号公路过来,路边就有明确的标识,往上就是40号公路了。

如果说加州四季如春、美景如画,那么亚利桑那州(Arizona)就可以用荒凉来形容了。

通往亚利桑那州的40号公路两旁,只有荒草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间或翻山越岭。

开半天车也看不见一个人,难怪亚利桑那州的标志是仙人掌,因为州内有40%的土地都是沙漠灌丛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也就仙人掌能茁壮生长。

从早上出来,已经开了4个多小时,必须休息一下了,要不太危险。

路边的当地手工艺人附近就是老66号公路,加油站的商店里已经开始出现各种66号公路标识的纪念品正准备驱车离开,这辆老别克和他的主人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头酷的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自己一人开车带条狗,车复古,他自己也复古。

我问他,这车多少年了,他想了一下,回答说:二十五六岁吧。

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自己一人在附近的村镇上租了个庄园,养牛羊等牲畜,闲来无事时就开着这老爷车四处闲逛。

老头还想让我跟他一起玩一段儿,我看天色不早了,怕太晚了赶不到金曼,匆匆作别。

40号公路,前往金曼的方向。

其实,金曼附近,还有个小镇叫“奥特曼(Oatman)”,这里可不是那个打小怪兽的奥特曼,却因镇上驴子的形象而闻名。

本来想停留一下,实在没时间了。

奥特曼:20世纪初因淘金热而兴旺,也随淘金热的消逝而落寞。

镇子的最大特色在于无处不在的野驴,它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出没,当地人也因此创造了很多卡通风趣的驴子形象这条路就一个字——荒凉。

不但荒凉,还翻山越岭。

碰见俩骑大哈雷的哥们儿,倍儿快,我愣是一路没追上。

开到最后半个小时有点累了,更令我不安的是,油表也亮灯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只能依靠着路上的反光点继续前行,因为不知道这租来的车,油表亮了之后还能开多少公里,只能边开边找加油站。

国外风情:另类的自驾车旅游方式

国外风情:另类的自驾车旅游方式

国外风情:另类的自驾车旅游方式
佚名
【期刊名称】《车世界》
【年(卷),期】2005(0)4
【摘要】日本的社员旅游在日本,连续2天以上的假期还是很难得到批准。

所以,自己外出旅游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惟一可指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公司旅游了。

许多较大型的公司都有组织公司的全体职员外出旅游的习惯,被称为"社员旅游"。

这种公司旅游可促进干部与职员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一项公司福利。

【总页数】1页(P139-139)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带薪假期;私人汽车;衷白;民众性;休假日;宗教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1
【相关文献】
1.国外手术室演绎另类风情 [J],
2.宁夏自驾车国际旅游节——车轮串起的塞上风情 [J], 木偶;深白色(图)
3.从国外风情度假小镇看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J], 柒石
4.国外美女:异域风情,另类体验 [J], 康晓蓉
5.国外日渐兴起另类养老方式 [J], 温玉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珍贵的自行车文化

珍贵的自行车文化

李 道 豫今 年7 岁 了 , 思维 敏 7 但
机远 道 而来 ,在 一个 紧 张得 连 苍蝇 都 影 为证 。 一 次 , 这 东道 主新 加坡 在 会前 谈 吐 幽默 , 回忆 清 晰 。他 在 19 年 93
飞不 进 的 房 间 里 , “ 居 ” 活 , 过 家 生 聊 就 公 布 了 “ 影 服 装 ” 这 是 ~ 袭赭 青 至 19 年2 出 任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巨 合 , 98 月 “ 里” 邻 闲话 。有 人说 这 会开 得 没 多 大 色长 衫 , 质地 是 垂 展 而舒 适 的亚 麻 , 款 美国 大使 ,几乎 和 当时 的 美国 总
地说 。
汇路在交通繁 忙的时代广场附近路段 到 中国访 问 ,看 到 中国 人在 与 机动 车
虽然 相 隔 万里 ,北 京 和 纽 约面 临 为 了给 自行 车道 和 人 行道 让 路 ,原 本 道 隔 离开 来 的 自行车 道 上安 全 惬 意地
的交 通 拥堵 问题 却 十 分相 似 ,无 论 是 四条 机 动 车道 被 改 成 了两 条 ,09 2 0 年 踩 单 车 , 为感慨 , 大 回来后 就 雷 厉风 行
人 之 间保 持距 离 互 相 礼 让 已成 定 律 , 的诟 病 时 ,纽 约和 北 京 却采 取 了截 然 2 世纪 的 纽 约 ,他 们 已经 开始 变成 一 1
但在 纽 约 ,不 仅车 子 挤得 头 尾相 连 稀 相 反 的 方式 :纽 约正 在 努 力把 机动 车 群渐 渐 远去 的背 影 ,出现 在地 平 线 上 松平 常 , 驾车 人 更 以粗暴 无 礼 闻 名。 朋 道变窄 ,而北京和 中国的很多城市却 的单 车 族 才是 新 时 尚 的代 表 。加 上 总 友 小心 翼 翼紧 跟在 别 人后 面 开 ,却 被 在 把 机动 车 道拓 宽 。

车轮上的美国生活

车轮上的美国生活

车轮上的美国生活
戎懿
【期刊名称】《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年(卷),期】2005(0)9
【摘要】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很想要一辆捷安特公主车,穿上花裙、带上草帽、骑上公主车还真有点儿韩剧女主人公的感觉。

大三那年男友给我买了一辆二手的捷安特,把我高兴坏了,不过最后还是以被盗收场。

那时候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只能每天蹬着两轮的坐骑遭受日晒雨淋,拥有四轮汽车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来到美国,梦想似乎突然变得唾手可得。

美国是汽车大国,许多家庭都拥有几部汽车。

自行车却突然变得稀罕起来,一辆捷安特自行车的价钱是国内的十倍左右,男友曾一度想从国内带一辆自行车过去,可是苦于运费太高只能作罢。

每天开着四轮汽车的时候,记忆中那辆捷安特公主车却变成了遥不能及的梦想。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女主人公;家庭;长时间;自行车;汽车;驾照;美国人;车轮;朋友;左右
【作者】戎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回首往日经典——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收藏专题——车轮上永恒的经典:三和老爷车博物馆 [J], 包宁;赵迪(摄影)
2.“生命禁区”驶来“车轮上的供销社”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供销合作社开通便民流动服务车 [J], 陈玮琇
3.车轮上的急先锋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早期发展(上) [J], 王笑梦
4.正在影响我们的不是美国车,而是美国人对交通工具的思维——没有V8的美国车还叫美国车? [J], 谢翔;安宁
5.车轮上的“互助”:百度被传联合吉利造车,李书福身价暴涨超200亿港元 [J], 李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轮子上的国家_小学作文

轮子上的国家_小学作文

轮子上的国家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轮子上的国家,感谢您的阅读!
小汽车使美国成为轮子上的国家。

小汽车在美国如此流行有三个原因:首先,美国人喜欢旅游,小汽车是最舒适、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有了汽车,人们不需要花许多钱就能到处旅游。

第二个原因是,在美国,有效的、便宜的公共交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长途火车在美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普通,乘坐飞机旅游虽然很舒适,但是由于机票太贵不能常坐。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

美国人不愿意等公共汽车、火车、甚至不愿意等飞机。

他们不想按照时刻表办事。

小汽车让他们能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第一个上路的驾驶者是女人“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用在卡尔・奔驰太太身上,的确是非常的贴切,贝尔塔・奔驰不仅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人,自己也因过人的勇气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汽车的司机。

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奔驰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

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

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唯闻的气味又走开了。

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好;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

直到日落西山。

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

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城的人都跑出来围观这个“怪物”。

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个电报:“汽车经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

”远征世界的自驾理想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在当时真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创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25名欧洲赛车手报名想要参加这次赛事。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刚刚“蹒跚学步”,如此长距离的穿越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舶来品正有浓厚兴趣,特批放行。

当然出发前有人临阵退缩,最后剩下了11名勇敢的车手和5辆汽车。

1907年6月10日早晨,5辆汽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他们要途经中国的长城,还要跨过戈壁大沙漠、乌拉尔山脉和普鲁士属波兰。

因为许多地方没有路,要靠人抬着车走,赛手们沿着电报线路5向西,终于在当年8月10日,意大利人伯吉斯王子驾驶意本利生产的伊塔拉汽�首先到达巴黎,他比第二名提前两个星期到达。

驾驭“美国精神”

驾驭“美国精神”

说实话,我对凯迪拉克这个名字熟请已久。对于它所 谓的尊贵和权威也早有耳闻.但正是这点 ,让它与我产生 了距离礤。如同人一样 .这样一张 扳”着面孔的脸 ・在
的,无论你是什么样 的身材和坐姿 ,
我躲闪不过与它相遇之时也只是远近地瞧上一眼.既无喜
欢也无讨厌
不过,在第一次驾驶凯迪拉克之后,让我对它的看法
动。只有小部分的震动才能从座椅上感觉到。
车内始终飘荡着一 投真皮的味道 .但 并不让人反
驭这种 “ 美国精神” .或 许别有一番
情趣 i回
感。据悉 .方向盘锌所有 真皮的部位都是由L 生产工 V
厂代加工的.难怪。
不过,豪华似乎都与低碳无缘 ,这1 1 8u o c n 37
了。对于我这样一个急脾气来说 .无论你把油门和剁车
踩樽多么紧急 .它似乎都能表现出绝佳的滤键效果.即 便在比较颠簸的路上.它也能很好地处理掉大部分 的震
完人 .车无完车,各有所长吧 但不 管你持何种观点 .凯迪拉克 素来就是美国式光荣与梦 想的标志。
对于 不曾黪受的人来说 .尝试一下驾
挂ND挡 .松开刹车.车子无声 无息前进了 .车内依
保持着几分安静 轻 轻踩下油门,听到了发动机的咆 声。感觉 比较清脆 在高速公路上 ,C S的加速只能 T “ 妇猛”形容。穿梭在城市之间 ,每一个红绿灯起步 它总能第一个冲出去 之后绝尘而去 … 凯迪拉克CT 的愚挂 .应该说是我最 满意的地方 S 百公里 在十三四升左右 。或许,人无

教在豪华之余 .更兼具运动。销售人员说 .这就是凯迪
拉克的改变,它不再像以前总用同一副面孔示人,而是开
始更主动地融八社会潮流,在豪华中加^了运动 的元素,

英语——皮卡车

英语——皮卡车

在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汽车衍生的各种事物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生活 的方方面面,使汽车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So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What is America's favorite car? These Luxury car?
布加迪
迈巴赫
兰博基尼
If you think that would be wrong!!!
皮卡车是美国销量最好的车 其实不仅仅是2014年,福特 F 系列皮卡已经雄踞美国汽车 销量排行榜榜首整整 35 年了。 2014年榜单第2位是雪佛兰 Silverado,再加上狂拽酷炫 的 Ram,这三家瓜分了美国 庞大的皮卡市场。
Why do Americans like pickup so much?
如果你是房车旅行的死忠粉,退休了,想好好享受一下大好河山。你完全可以弄一个在货斗的基础上改装的房车。
3、Cool Modelling (造型炫酷)
Do you like the chubby round headed vintage car? Do you like the Fiat 500 and the Beatles? Pickup can satisfy you。 你喜欢胖乎乎的圆头圆脑 的老爷车?你喜欢从前的 菲亚特500和甲壳虫?皮 卡一样可以满足你,
For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pickup is a good helper to the bottom of the mountain. 对于农业和畜牧业来说,皮卡更是上山 下地的好帮手。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create a pickup, professional equipment to be arranged,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and well arranged. 专为施工测绘打造的皮卡,专业设备分门别类,有条不紊

美国人的汽车情结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美国人的汽车情结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美国人的汽车情结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聚焦“中部崛起”摘要:一、美国人的汽车情结二、打造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轻轨”三、“中部崛起”四、打造一个资源优化整合的城乡经济区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六、[补充]“另类思维”一、美国人的汽车情结美国人出门,无车寸步难行,目前,平均每1000人拥有500辆私家车,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2亿辆,人们常说,这是一个由四个(汽车)轮子驱动的国度。

美国人的汽车情结缘自他们的“自由文化”(西方文化),西方哲学认同“自由人”的理念,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文艺复兴以来,“我思,故我在”交响乐震撼世界,从西部牛仔到吉普女郎,体现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驾驭一切的优越感。

但是,几乎人均保有一辆汽车,这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今天,他们从境外永无休止地吮取资源的本能受到了质疑,他们被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废气所困扰,令美国人不得不顶风逆行,不敢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一个由四个轮子驱动的社会不可能立马改弦易辙,人们的汽车情结一下子也挥之不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法国)开始搞城市轻轨交通,尽管它具有节约资源、改善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等巨大优点,但是,由于“汽车文化”从中作梗,“轻轨交通”在城市中迈不开大步子。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目前,平均每1000人拥有10辆私家车,全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不足0.03辆。

巨大的反差启示我们:第一,广阔的国内(汽车)市场等待我们去开发。

第二,当西方世界陷入(汽车)燃油困境之时,(我们)与其去跟他们拼挤独木桥,不如走自己的阳关道——发展轻轨交通。

二、打造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轻轨”为摆脱交通拥堵的困境,近年来,轻轨之风悄然兴起于神州大地,轻风徐来,春意盎然。

国家的决策部门,应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去打造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轻轨”,理由如下:1.再过十五年,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有可能从目前的不到0.03辆上升到0.1辆(全国1.5亿辆),即便如此,它也仅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及今天全世界人均0.12辆的水平,到那时,可能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即10亿人生活在城市。

感受美国汽车文化(最新)

感受美国汽车文化(最新)

文化(汉语拼音wén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教育、科学、艺术皆属广义的文化,而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实际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

简洁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感受美国汽车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的一个情人?一位朋友曾说起这样一件事:她有次在美国中部一小镇行走,突然一辆车在身边停下来了,陌生的司机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她刚开始没反应过来,为什么就需要帮助了,后来才恍然大悟,这里的美国人都以车代步,行人就跟外星人一样稀少?对美国人来说,汽车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离开的朋友?伙伴?家人,或者就是自己最钟爱的一个情人?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这样评说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对老中青很多美国人来说,汽车更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标志,至少许多人第一次销魂就在车上度过?“大气”?“不环保”?美国人的汽车文化是发散型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但以记者在美国开车生活的粗浅感觉,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跟汽车这堆钢铁机器有关的,比如汽车制造?道路设施等等;另一类则是从汽车延伸开来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当然,两者也往往相互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既丰富多彩也不乏糟粕缺点的文化体系?这种车文化中的糟粕,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所谓美国汽车的“大气”,或者就是欧洲人经常批评的“不环保”?这对既去过欧洲也到过美国的人来说,这种感觉肯定还很强烈?在欧洲,许多城市街道很窄,汽车位置更狭小,因此环顾巴黎?米兰等许多城市,举目皆是两厢车?原因可能也很简单,许多路边的停车位都是为两厢车设计的,突然来个三厢的大奔,位置都很难找?但在美国就完全不同,许多人更新的汽车是一辆比一辆大,动力也是一辆比一辆强?看看美国的停车位,也显然比欧洲最大的这位还要大上一号?许多人家的住宅,往往最大的地方都是让给汽车的?因此在美国到处都是大型车?而且,美国人还特别喜欢开车,在火车?飞机?汽车三种交通工具中,汽车通常是外出旅行的首选?因此每到夏天,美国的汽油价格必定上涨,一个较小的原因,是到了飓风季节,飓风会影响到沿墨西哥湾分布的成品油厂生产;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美国人开始开着汽车周游美国享受夏季假期,用油量大大增加?“车轮子上的美国”显然也并不缺乏汽车品牌?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商旗下有众多赫赫有名的汽车品牌?说起品牌,当然也不乏故事?比如美国第38任总统,也叫福特,他是美国唯一的非民选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担任副总统的他继任总统?有一次,面对新闻界的咄咄逼人,福特总统摊手言道:“我只是福特,而不是林肯?”一语双关,也生动阐释了美国不同车代表的不同文化:福特代表的是普通家庭汽车,而林肯则是豪华车中的翘楚?以车为本的车文化人人开车,自然到处都有为行车人服务的设施?在国内去公园,都是将车停在公园外停车场,按人头购票进公园参观?但在美国许多旅游区则正好相反?比如,在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都是按汽车收费的,一辆汽车约20美元,车内人数不限,你可以开车在公园内旅游三天;而公园内最有名的几个景点,都有道路可以直达?为开车人服务,也是许多美国餐饮商家生意兴隆的秘诀?比如许多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沿餐馆四周设有环形行车路,这边一个窗口接受司机的订单,等司机将车开到另一边的窗口时,服务人员已准备好快餐?它的方便?快捷,深受赶时间的美国人欢迎?据说,麦当劳现也在国内准备大力发展汽车餐馆,或许,以后中国司机的生活节奏也将大大加快?除了汽车餐馆外,遍布美国各地的汽车旅馆(Motel),也是美国旅游业的一大标志?最典型的汽车旅馆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便捷,一般都设在主要公路旁;二是车位多,许多车辆都可以停在所住房间的门口;三是价格低,便宜的一般就20-30美元,满足美国人倒头一宿明天接着赶路的习惯?另外一点,则是诚信?记者有一次雪夜行车,最后雪太大,只能找到一个小汽车旅馆,旅馆前台在街边一所房子里,房间则在远处另一片房子,老板将钥匙给你,你自行入住,第二天你把钥匙留在门锁上,自行离开?汽车能大行其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分为州际公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街道等许多个级别,南北向的编为奇数公路,从美加边境一直插到美墨边境或墨西哥湾,比如从最北端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一直到佛罗里达的是90号州际公路;东西向的为偶数公路,从太平洋直到大西洋?在美国行车,一个很优越的环境,就是清晰明确的汽车指示牌?在国内,杭州?上海?南京的道路指示牌都是各成体系,自有特点,但对外地人来说,不在当地开个几天很难明白路牌的准确含义?而在美国一般就没有这种顾虑,只要注意道路标志,你可以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不会绕任何弯路?当然,也并不是说美国的汽车行路规则就整齐划一?比如,在记者工作的首都华盛顿和居住的弗吉尼亚州,红灯时车辆仍可以右转;但在其他州,如果你照做不误,那对不起,你就等着吃罚单了?另外,各地罚款也很不一样,一些偏僻?汽车少?安全事故较少的地方,没有创收压力的警察很少开罚单,即使碰到不守规矩者,也大都以教育为主;但最近在弗吉尼亚,当局为了筹措更多资金用于道路维修,警方则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一些严重的超速行为更会加倍罚款,比如新设置了为期三年的罚款,你可每年分期支付250美元?因此,现在许多弗吉尼亚人见面都不忘问一句:最近被罚了没有?车文化中的美国味美国人的汽车文化,还展现了美国人的热情?善良和幽默品行?比如,你的汽车如果遇到了问题,抛锚在路边,只要你伸手招呼,总会有汽车停下来,帮你解决问题?如果你一个人在公路边行走,只要你想搭车,也总会有热情的美国人愿意载你一程?一般情况下,发生了车祸,也不会有冷血司机见死不救,许多美国人都会主动停下车报警,并参与紧急救护?美国人的车牌则彰显了美国人的个性和幽默感?比如,一些美国人会在车尾贴上一些五花八门的言辞,告诫其他行车人不要追尾,言辞上佳者有:“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等等?这种幽默感也包括制作车牌的政府部门,比如美国每个州在车牌上都会有一句描写自己州的词语,美国经济中心所在地的纽约州就在车牌上自封为“帝国之州”;莱特兄弟当年试飞的北卡罗来纳州则强调“第一次飞行”;首都华盛顿的车牌则更绝:有缴税权,没代表权(TaxtationwithoutRepresentation),记者猜测意思大概是讽刺作为首都华盛顿的独特政治地位――它不算50个州之一,因此在国会参众两院都没有代表,但市民税还不能欠缴?尽管美国车很多,但在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并不严重?一则是因为科学的道路规划和路标设计,比如在华盛顿,一些要道,上班高峰时进城道路4车道,出城道路3车道;下班高峰时,隔离栏挪位,出城4道,进城3道,以此疏导交通?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相对严谨的交通意识?在国内北京?上海等不少城市,一些司机似乎都有抵制安全带的情结,实在要对付警察的,就将安全带象征性地从胸前拉下来,但不系好?这在美国显然是违法且愚蠢的举动,水平再高的驾驶员也会系好安全带,因为这是在保护自身的安全?面对行人,即使是闯红灯的行人,美国司机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通过?因为虽然道路是汽车的道路,但在美国,行人拥有第一行路权,在人跟汽车争路的时候,永远是行人第一?如果有汽车不顾行人而继续前行,则会遭到周边司机和行人的共同鄙视?这一点就跟国内形成了天壤之别?以至于许多朋友感叹,刚回国时常常不顾性命走路――因为还以为汽车会让人,以致有时汽车甚至可能冲到人身上,危险啊;回美国后则不敢走路――以为美国司机也这副德行,因此该过马路时也往往不敢迈开步子?导语:汽车是现代工业产品的标志,也是国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的写照。

在美国开车感受“车轮上的国度”

在美国开车感受“车轮上的国度”

在美国开车感受“车轮上的国度”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2年第1期文/本刊特约记者周密初到美国,就有机会驾车上路——持有其他国家驾照且驾照处于有效期即可在美驾驶机动车辆——感受这个“车轮上的国度”。

不免照猫画虎,照搬国内那套经验来驾驶,虽然有些不习惯,却也总体并没有什么障碍。

但日子久了,随着对道路规则、驾驶员行为乃至执法者的行为的接触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纳闷、苛责,到逐渐的理解、佩服,遂想要是我们能从中有所借鉴,或许对于曾经尝到甜头却又深受其害汽车经济的良性增长有些好处。

公交车上与司机唠家常比起中国来,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

虽然主干道上也多有公交车,但数量要少得多,频率也没有那么高。

开始觉得美国政府吝啬,不愿意多投入点儿。

不过坐了几趟公共交通,看着司机那慢条斯理的悠闲态度,每次停车乘客不急不慌地上车、下车,乘客与司机间的家常唠嗑,就感觉到似乎坐车不再是一种赶时间的匆忙,而是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而在每家拥有一辆或数辆汽车的美国,公共交通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出行首选。

公交费用大约每次2美元,车程不限。

第一次坐公交,听说要在到站前拉座位边上的绳子,不拉司机不停车。

但是,笔者既不认识路又担心坐过站,只知道要去的地方叫啥,还不知道站名是啥,上车就忙不迭问司机怎么走、坐几站。

司机就简单一句,先坐着吧,待会儿和你说,让笔者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会不会坐过站。

一路上,满脸严肃的女司机居然在和一位大概智力有些障碍的女孩儿聊天,就像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在闲聊,帮她算数学题,回答她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好不诧异。

还在纳闷中,司机忽然叫我,那个女孩儿也让我到司机那里。

司机放慢车速,告诉我要去的地方在马路的对面,是在哪个楼的几层,回来的车站在哪里。

不由感叹,这里的司机还真负责!高速公路无需过路费在美国开车,过路口是颇不习惯的地方。

见惯了国内远远可见的道路车道行驶示意图,到美国一开始摸不清楚路通向何方。

在行驶中,我使劲盯着路口附近道路,但道路上的箭头一旦被车挡住,就啥也看不清楚。

百年前美国大学生骑车伊犁见闻

百年前美国大学生骑车伊犁见闻

百年前美国大学生骑车伊犁见闻作者:游牧天山来源:《伊犁河》2015年第06期19世纪中后期,随着自行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自行车运动开始在欧洲国家出现并流行。

在自行车充气轮胎发明不久,美国的两个大学生就骑着自行车出现在伊犁的街头,让当时的伊犁人着实感受了自行车这个非常新奇的事物。

这两个美国大学生,一个名叫托马斯·盖斯凯尔·艾伦(Thomas;Gaskell;Allen,1868—1954),另一个名叫威廉·刘易斯·萨哈利本(William;Lewis;Sachtleben,1866—1953)。

1890年6月,艾伦和萨哈利本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毕业了。

毕业后干什么呢?两个人经过商量,决定先去环游世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立即付诸行动,先乘火车到纽约,然后坐轮船渡过大西洋前往英国。

6月23日,他们抵达英国的利物浦市,在此购买了两辆还是硬胎的自行车,向东骑行到伦敦。

在伦敦,他们向新闻媒体发布了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计划,并因此获赠了两辆新的充气轮胎自行车,还购买了当时新推出的柯达胶卷相机,用于记录这次冒险行动。

他们穿过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希腊的雅典度过了寒冬。

当1891年的春天来临时,艾伦和萨哈利本再次启程。

4月3日清晨,他们在自行车的车把手插上一面星条旗,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坐渡轮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开始穿越亚洲之旅。

他们一路骑行,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安卡拉、锡瓦斯等城市,萨哈利本在此期间感染伤寒,耽搁了1个多月的时间。

萨哈利本治愈后,他们继续前行,7月4日登上了土耳其东部边界积雪覆盖的亚拉腊山,未能寻找到诺亚方舟的遗迹。

通过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居住地区后,转向东南,进入波斯(今伊朗),经大不里士,至德黑兰。

为取得进入俄属中亚的签证,他们在德黑兰等待了几周,曾打算如果不能通行的话,下一步将经阿富汗进入印度。

在俄国方面同意他们进入俄属中亚后,他们向东骑行,经过马什哈德后转向北,于11月初进入俄罗斯境内,到了阿什哈巴德(今土库曼斯坦首都)。

阅读课课件

阅读课课件

Cars in America Americans with small families own a small car or a large one. If both parents are working, they usually have two cars. When the family is large, one of the cars is sold and they will buy a van. A small car can hold four persons and a large car can hold six persons but it is very crowded . A van hold seven persons easily, so a family of three children could ask their grandparents to go on a holiday travel. They could all travel together. Mr. Hagen and his wife had a third child last year. This made them sell a second car and buy a van. Their children sixth and seventh seat are used to put other things, for a family of five must carry many suitcases (衣箱) when they travel. Americans call vans motor homes. A motor home is always used for holidays. When a family are traveling to the mountains or to the seaside,, they can live in their motor home for a few days or weeks. All the members of a big family can enjoy a happier life when they are traveling together. That is why motor home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 America there are many parks for motor homes.

开着“擎天柱”飞驰北美大地

开着“擎天柱”飞驰北美大地

开着“擎天柱”飞驰北美大地作者:夕子来源:《驾驶园》2015年第10期“你喜欢在高速路旁的休息站支起炉具野炊么?”“你喜欢永无尽头的前方充满着诱惑与挑战么?”“你喜欢在送走晚霞又迎来朝阳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尽数蓝天的星星么?”“你喜欢饱览北美各地人文与自然景观么?”“你喜欢分享辛劳过后的收获么?”这些美丽而浪漫的诗句出自一个因交通意外而长眠在北美大地的华人卡车司机。

在“安钢事件”之后,北美长途卡车司机这一职业跃入我们的视野中;从那以后,驾车行驶在HIGHWAY上,对周围那些驾驶着一个个庞然大物的“擎天柱”卡车司机们,心中也徒生了很多好感和敬意。

在多伦多,卡车司机这个职业也赢得了很多华人的青睐。

不仅有专门培训卡车司机的华人学校,更有一个名为“多伦多华人卡车司机俱乐部”。

夕子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是专门开卡车的司机,其中不乏中国同胞。

专业驾驶员在国内作为一个含金量略低的职业,并不被大众推崇。

但是,在北美发达的公路网上,卡车司机可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族群。

他们驾驶的“擎天柱”每次出行都是以千公里为计,时间经常都是持续三五天,或者一个礼拜不等。

住Motel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次连续开车五六个小时都不在话下。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卡车司机的高收入也被很多人所艳羡。

也常常和朋友聊天中,大家谈起如果可以忍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耐得住长途颠簸,做几年卡车司机,赚得钱除了买屋置地,甚至可以做个小生意。

相信很多人也跟夕子一样,对卡车司机这个行业很好奇也很感兴趣;用力扶好把手,跃上高高的大卡车,坐在副驾驶;让我们跟卡车司机聊聊,听听他们不同寻常的经历;看看他们的职业究竟是怎样的?也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在北美的卡车司机这一职业。

快乐的活着——你值得人尊重移民北美,很多从前深植于我们心底的一些观念也从开始的动摇到彻底颠覆。

电焊工、修车员、驾驶员、检修员等等这样所谓的“蓝领”工作,他们的不菲收入和非常不错的各种福利是很多所谓“白领”做OFFICE工作的人,不能企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驾车感受美国风情之一:装在车轮上的民族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很高。

早就常常听说美国是个“装在车轮上的民族”,现在亲眼目睹,感受特别深刻。

美国人的确爱车,离不开车,并以此形成了他们的汽车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星罗棋布的停车场,较为完善的交通法规和诸如网上查询,卫星定位等交通服务系统,油费相对他们的收入来说也不是什麽大的负担。

他们上班自己驾车,出门访友购物自己开车,旅游度假,也有许多人是自己长途驱车前往,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比较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在华盛顿通往纽约的高速公路上
同时,凡是可以利用机动车的地方,他们都要充分利用。

不但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耕种收获都是利用机械来完成。

就在我们居住的学生公寓小区,来打扫卫生的工人,是开着工具车来的,修剪草坪的工人,是开着剪草机来修剪的,下雪了,工人开着铲雪机,把马路上和各家门前道路上的积雪,铲的干干净净,在公园里清除杂树,也是用铲车和汽车完成的,更有甚者,我们还经常看到有工人开着特制的小车,在草坪和运动场上来回转悠,开始不知道是在做什麽,到了近处仔细一看,原来他是在捡抛弃在地上的废纸屑和废塑料袋等垃圾。

美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些人不但自己开车,还自己修车。

我们有个邻居,他是个美国学生,开着一辆旧车,常常看到他摆弄自己那辆旧车。

有一次,他干脆把车拆了,再装好,喷上漆,把车变成了新的。

一般说来,美国的公路较为宽敞,平坦,交通标示规范齐全。

普通公路上除了车流,没有什么行人。

高速公路的上行和下行两条道路相隔比较宽,晚上行车开大灯不会妨碍对方行车,在这样的道路上开车还是比较惬意的。

大部分美国人,驾车时讲究礼貌,遇到行人,会耐心地让行人先走,不会故意妨碍他人行车,对驾车新手,大都会采取宽容态度。

有一次,我们从加油站出来,要上主干道,正逢交通繁忙,马路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从面前经过,我们不敢贸然上道并入车流,过了一些车后,突然,跟在后面的车,停了下来,车中的司机招手示意我们上路过去,我们驱车上了主干道,心里很感谢这位不相识的美国人。

美国人交通安全
意识比较强,大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在夜深人净的时候,司机也不会闯红灯。

无人的时候,遇到“stop sign”这种交通标志,也能自觉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这一规则,所以大大减低了交通事故率。

我们来到这里好几个月,只是从密西根驱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辆小车翻到路旁的排水沟里。

警察对违章车辆会进行毫不留情的处罚,但也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热情的帮助。

有一次,我们开车去一家陌生的超市买东西,回家时迷路了,开着车转来转去,那里马路又多,不知走那一条,有一次,由于着急,还在有"NO TURN"标识牌地段转了弯。

正走着,看到前面路旁一个小停车场上,停着一辆警车,车里的警察出来了,站在车旁,我想糟了,莫不是他发现我违章了?一定是找麻烦了。

我停好车出来,走到他面前,他说:“Can I help you?”(要帮忙吗?)我说:I 'm lost!(我迷路了!)我放心了,立即向他打听回家的路了。

那位警察耐心地给我指了路,还拿出一张地图比比画画,使我得以顺利回到住处。

美国的加油站遍布各地,它们大都是自动的,你在加油机上输入要加的型号和数量,用信用卡一刷,将加油枪对准汽车油箱入口,汽油流入油箱,加满了自动关闭。

也有些提供人工服务,有人帮你加油,同时还为你擦洗挡风玻璃,不过油费要高一些。

我们从尼亚加拉回来的路上,深夜在布法罗市附近一家加油站加油,那里就是一个人工服务的加油站,两个年轻的姑娘看见有车来加油,显得很兴奋的样子,很快为我们的汽车加满了油,擦干净了挡风玻璃,看得出来她们是在这里打工的学生。

加油站有停车场和便利店,为过往的客人服务。

哪怕是在偏僻山区的加油站,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远远就可以望到。

我们惊讶美国人的电力是那末充沛,价格是那么便宜!
在美国每逢节假日,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驾车旅游。

出发前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旅游线路,并买一本公路交通地图。

按照查询和地图上提供的信息走,一定不会迷路。

在洲际高速公路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段,路旁有免费供驾车人休息的地方。

晚上可以住汽车旅馆,住一晚只需七八十美元,并提供一顿早餐。

这些旅馆建在公路旁,虽然规模不大,但干净,设施齐全,服务良好。

我们几次驾车出游,都是住这种旅馆。

不过,我们住的几个汽车旅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由于规模不大,没有中央空调,冬天要靠安装在房间里的自动空调机供暖,温度低了,机器自动启动,响声很大,吵得无法入睡。

看来国内的空调要比这好的多,
这是得益于发展要高起点,一步到位的发展策略。

美国的货运汽车都是一个大车头,拖着一个又高又长的标准化车厢。

车头里面生活设施齐全,可以在里面吃饭,洗澡,睡觉。

车厢上下四周缀满了灯泡,货车司机喜欢结伴而行,夜里行车时灯光闪闪,一辆接着一辆,颇为好看。

我们在路上开车时最怕这种车子从后面超过来,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一次在离开印第安纳波力斯时,在三条公路交会处变道时,我们的车夹在两辆大货车中间,把我的汗都急出来了,好不容易把车变到要走的车道上。

美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车,就是对到这里探亲要住一段时间的外国人来说,最好也要考张驾驶执照,能自己开车,生活上才会方便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