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合集下载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赵文举老师,一生研习四圣心源,学验俱富,闻名遐迩。

为吉林伊通中医院原院长。

现分享其三则医案,希有益于同好。

柴胡桂枝鳖甲汤愈胃痞案王某,男,48岁。

脘胁痞胀2个月余,大便秘结,不能多食,餐后加重,晚餐尤为明显。

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充血、水肿,蠕动欠佳,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十)。

初服西药保护胃粘膜、抑制螺杆菌类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一个月余,虽有缓解但不明显。

就诊于余时、症状同前诉,舌质淡红,舌下络脉青紫色,舌苔灰腻,脉左寸关沉缓、右寸关浮缓,尺脉皆沉弦而细。

诊断:胃痞、腹满。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螺杆菌阳性。

方选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味。

柴胡15克、桂枝15克、炙鳖甲18克、炙甘草9克、制半夏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干姜15克、广砂仁6克、陈皮15克、炒杏仁15克、炒菜菔子15克。

7剂,水煎,日1剂,分3服。

2诊:脘胁痞胀、腹满明显改善,大便日1次,顺畅。

仍予前方加川椒15克,7剂,服法同前。

3诊:不适症状消失,胃镜及螺杆菌检测均正常。

继守原方7剂,以资巩固。

按: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盘塞地下,郁沦于寒水之中,而克己土,故少腹不舒,法当便难。

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结地上,而刑戊土,故胀在上脘及两胁。

柴胡桂枝鳖甲汤暖中土而燥湿,土燥则松和回运,而木气条达,左升右降之机轮自转,清升浊降,出纳有序,是以胀秘皆消,微微螺旋杆菌何存。

先师重训,八字箴言:温水燥土、升降出入也。

紫苏姜苓汤愈哮喘案王某,女,47岁。

患支气管哮喘5年。

平时阵法性咳嗽,白沫痰,气短,发作时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吐吸憋闷,俯仰愤瞋肩息,喘喝坐伏,不得偃卧,噎不得息。

面部虚浮,目下如卧蚕,脘胁痞满,眼及鼻腔发痒。

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象左沉弦,右浮弦,尺沉细。

诊断:哮喘。

方用紫苏姜苓汤:紫苏叶12克、炙甘草9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陈皮9克、砂仁6克、干姜12克、杏仁9克、炙麻黄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地龙12克、生姜7片、大枣12枚。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罗大伦:黄元御的圆圈理论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黄元御-妇科

黄元御-妇科

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苁蓉。

这个方子里的前三味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是拨动圆圈的中轴的,茯苓把湿气泻去,让脾气上升,甘草坐镇中州,半夏把胃气往下降,而黄元御认为这个患者下焦虚寒,脾肾阳虚,所以加了川椒、干姜、附子。

这个川椒就是花椒,四川产的好一些,所以叫川椒,它是个热药,为什么四川那边常用来做菜呢?因为四川那个地方湿气重,花椒有燥湿的作用,各位有患皮肤湿疹的,可以把川椒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洗患处,可以去除湿疹,川椒还可以暖中驱寒,肚子里凉就可以用川椒,有的女孩子因为胞宫虚寒,冷得导致月经时痛经,就可以用川椒和公丁香研成粉末,放入肚脐里,外边用风湿膏帖上,则可以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干姜我们讲过了,是入脾肾经的,可以引附子的药性入肾经,所以有“附子非干姜不热”的说法,黄元御非常喜欢用这个药,用来燥除脾经的湿气,黄元御说干姜的作用有:“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不宜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桂枝、白芍、丹皮是针对肝经去的,因为肝经郁陷是这个妇女的病之诱因,因此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可以升肝经之郁陷,白芍入阴,柔肝和肝,丹皮可以清泄肝经之火
肉苁蓉是入肝、肾、大肠经的,它可以起到暖腰膝,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滋养肝肾之精血,润大肠之燥结,黄元御认为,那些大便象羊粪一样,都是小颗粒,很难排出的,是土湿木郁,下窍闭塞的缘故,
肉苁蓉这味药温补肾阳而不燥,富含油脂,可以滋润大肠,使得大便通畅,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朋友,可以用十克或者十五克肉苁蓉,配合十克的火麻仁来服用,可以使得大便排得更容易些。

黄元御对于这种大便燥结的,都喜欢在方子的最后加入肉苁蓉,他认为其他的泻药都有伤正气的可能,而肉苁蓉的药性从容不迫,非常合适。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黄元御医案之带下解

带下解 3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

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

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

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

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琉泄而水不蛰藏,其在男子,则病遗精,其在女子,则病带下。

《灵枢∙五灌津液》:阴阳不和郡水火不交。

则使液盘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

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

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隔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

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搜溺淋漓,梗阻难下。

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佛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波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

膀胱热撼,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

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

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

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

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

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为诸阴之长,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传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

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黄元御医案之喘解

黄元御医案之喘解

(鼻句)喘解 1赵彦威,病驹喘,秋冬病作,嚏喷涕流,壅嗽发喘,咽喉闭塞,呼吸不通,腹胀呕吐。

得后泄失气,稍差胀微,则病发略减。

少时素患鼻渊。

二十余岁,初秋晚食后,偶因惊恐,遂成此病,自是不敢晚饭。

嗣后凡夜被风寒,或昼逢阴雨,或日昃饱啖,其病即发。

发则二三日,或八九日、二十余日方愈。

病十二年矣.此其素禀肺气不清。

肺旺于秋,主皮毛而司收敛,肺气清降,则皮毛致密,风寒不伤。

肺气郁升,皮毛蒸泄,凉风一袭,腠理闭敛。

肺气脸塞,逆冲鼻窍,鼻窍窄狭,奔气迫促,出之不及,故嚏喷而下,如阳郁阴中,激而为雷。

肺气遏阻,爱生嗽喘。

津液堙瘀,乃化痰涕。

此肺气上逆之病也,而肺逆之原,则在于胃。

脾以太阴而主升,胃以阳明而主降。

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干肺,是脾之升也。

逆调论: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是胃之降也。

盖脾以阴体而抱阳气,阳动则升,胃以阳体而含阴精,阴静则降。

脾升则肝气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

胃气不降,肺无下行之路。

是以逆也。

肺胃不降,病在上焦,而究其根本,则缘中气之虚.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

盖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中气在太阴阳明之间,和平无亏,则阴不偏盛而阳不偏衰,燥不偏虚而湿不偏长,故脾胃转运,升降无阻。

中气虚损,阴旺湿滋,堙郁不运,则脾不上升而清气常陷,胃不下降而浊气常逆,自然之理也。

饮食入胃,脾土温燥。

而后能化。

阴盛土湿,水谷不消,中焦壅满,是以作胀.胀则脾气更陷而胃气更逆,一遭风寒,闭其皮毛,肺气郁遏,内无下达之路,外无升泄之孔,是以冲逆咽喉,而病嗽喘。

雨降则湿动,日暮则阴隆,病所以发也。

日昃阳衰,阴停不化.中气一郁,旧证立作,故不敢晚饭也。

吐泄去其陈宿,中脱冲虚,升降续复,故病差也。

是其虚在中气,而其起病之时,则因木邪。

以五情之发,在肾为恐,在胆为惊。

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戊土下行而温癸水,相火蛰干癸水之中,肾水温暖则不恐,胆木根深则不惊。

平日湿旺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黄元御的脾气在民国年间刻印的《黄氏八种》的序言中,把黄元御列为继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之后的中医第五人。

这个评价有多高,分析一下这几个人就知道了:黄帝和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两位主角,算得上是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是汉代人,号称“医圣”,他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起,是中医的经典教科书;秦越人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需要一句解释,这位秦先生有个外号,叫扁鹊。

以上四人在中医史上并称“四圣”,阵容够豪华吧?可是被列入这个豪华阵容的黄元御宗师,却远远没有前边几位有名气,甚至很多中医都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想明白了,黄元御同志是吃了不会为人的亏。

在黄元御的时代,读书当官才是正途,八股文章才是真正的学问,医学只能算杂学,医生是研究杂学的,就是杂人,医官虽然也是官,却也只能算杂官。

既然是杂官,医官就跟人家通过八股考出来的正统官很有点差距,不能上朝,不能参政,虽然在老百姓看来很风光,可是在官场上没有地位,很被人瞧不起。

被人瞧不起久了,就会瞧不起自己。

医官在其他官员面前,总是有些自卑。

黄元御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好学生,“学而优”,当然可以“仕”,前途是很光明的。

忽然吃了一个庸医的亏,造成身体残疾不说,当官的前途一下子没了,尤其当了御医以后,看到那些出将入相的人,心理有些不平衡,在所难免。

极度的自卑加上绝世的才华,再加上对庸医的痛恨,造成了黄元御一个性格缺点~~恃才傲物。

他很瞧不起人,尤其是瞧不起同行,在他眼里,庸医比强盗还要可恨,而他身边的医生,都是庸医。

黄元御著作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自从扁鹊、张仲景以后,医术的精华就没有人掌握了,人们得了要命的病,医生却没有救人的办法,医生们就像一群老虎、饿鹰一样。

我为死去的人痛心,为我的同事悲哀,想要教化他们,所以写下这本书。

………内感外伤,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源不过是六气,六气搞明白了,什么病都治得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方法是很精微的。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份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

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会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在疏条肝气,那么脾土升的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在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付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黄元御《四圣心源》图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图解
——王光正原创。
根据黄元御气机升降气血阴阳上下相济之整体理论以脾胃为枢机以肺肝气血运动为生命体现的机理制作而成
黄元御《四圣心源》之《脏腑圈论》一图解:
上图 为本人制作的 3D 版“土模型”后面观。根 据黄元御气机升降,气血阴阳上下相济之整 体理论,以脾胃为枢机,以肺肝(气血)运 动为生命体现的机理制作而成。
左图“土模型”侧应包括心)。”由此看来,一身 阴阳,心肾也;一身气血,肺肝 也;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也。可预知,当肺肝(气血) 的运动如螺母般有先天至后天, 飞离脾胃的濡养则是生命的终 结。换而言之,生命的运动即是 气血之运动。可见黄氏的寓意之 深。

黄元御的“脾胃论

黄元御的“脾胃论

黄元御的“脾胃论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

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

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

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

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

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

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

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

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

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

如肺之宣降,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之生发疏泄,谐调内外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升降平常,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康健;升降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若肺失宣降则气逆喘咳;胃失和降则嗳腐呕恶;脾不升清则腹胀便溏;肝不条达则胸闷胁痛;心肾不交则惊悸梦遗等。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位居中州,交通斡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的作用。

脾主升�,输布精微,化气生血,维持着机体的营养供给。

胃主降浊,保证着饮食物的消化和传导。

从而维持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肺之肃降,肝之疏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不依赖脾胃中运之转输。

故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

”现代对脾的本质初步探讨证明,“脾的本质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也包括免疫、造血系统。

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食物中潜在的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以进行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要调整机体阴阳升降平衡,就必须抓住脾胃这一关键。

前贤李东垣之益脾阳,叶天士之养胃阴,即抓住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根本,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调畅升降出入之机。

近年来,笔者以调理脾胃升降、斡旋中运为法,临证取得一定效果,兹举二例以示一斑。

例一:魏XX,女,31岁,职工,2008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述于7年前开始头晕胀痛,日渐加重,每月发作1~2次,伴有胸脘痞闷,呕吐�水,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等症,每次发作均要住院治疗,曾诊断为“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呕吐”,“肠道菌群失调”等。

黄元御医案之反胃解

黄元御医案之反胃解

反胃解 5林氏,怒后胸服热痛,吐血烦闷,多痰,头疼作呕,因成反胃。

头面四肤浮肿,肌骨渐瘦,常下紫血。

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

痛时三块上冲,痞满暖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

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

经来腹痛,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

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

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血。

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

粥下至胸即上,时而吐蛔。

少腹结塞,喘息不通,小便红浊琳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往来寒热。

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

病九年矣。

滴水弗存,粒米不纳,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

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

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总由中院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

盖水谷消化,糟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

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明虚受之常,则中院郁胀,升降倒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

胃以下行为顺,上行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

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

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热郁蒸,嗽喘燥渴。

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

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

相火升炎,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

神气浮动,自少梦寐。

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

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不得舒布,两气传塞,因成三块。

甲木升击,则兰块齐冲。

土木纠缠,故痞塞暖气。

交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

下温而上清,则条达而红鲜,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

凝瘀之久,蓄积莫容,乃病外亡。

黄元御医案之肠僻解

黄元御医案之肠僻解

肠僻解 2 [便泄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田西山,乡试旅中饮冷露卧,因病下痢,日百余次。

少腹痛坠,绕脐气块如石,数道上攻,左胁更甚,痛叫不己,胸福若烧,肛门如烙,小便热涩,气街大筋突起,跳动鼓指,发手热气下于两股,状如汤沃,阳缩囊绉,蜷卧膝冷,澹语离魂,不食数口矣.此其中焦寒湿,上下俱热.常人胃土右降,则甘饮食,脾土左升,则化水谷,胃降则甲木不逆,脾升则乙木不陷,木气无郁,故上下冲和,痛胀不生。

饮食寒冷,伤其脾阳,不能蒸水化气,水谷并下,注于二肠。

水气浸淫,脾土湿陷,抑遏乙木,不能升达,肝气郁冲,故生痛胀。

木以升泄为性,既不上达,则下决二阴,以泄粪溺。

水在二肠,不在膀胱,故小便不开而大便不闺。

水去土燥,肝脾升运,泄利自止。

脾阳陷败,寒湿愈增,则泄利不止,遂便脓血。

盖乙木直升,糟粕顺下,隧道无阻,故脂血不伤。

乙木郁陷,滞气梗塞,糟粕不能顺行,脂血摧剥,与之俱下,是以作痛。

君火胎于乙木,温气陷遏,不得上化君火,故生下热。

湿邪淫蒸,脂血腐化,是以成脓。

乙木陷于大肠,沉坠不升,是以后重。

久而脂血伤残,刮迹而去。

侵及脏腑,中气溃败,是以死也。

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金燥则能收降,故阳明之气,善于下行.太阴之湿,胜其阳明之燥,则脾既下陷,胃亦上逆。

胃逆则甲木无下行之路,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上炎,是以胸肠烦热。

君相同气,二火燔腾,心神扰乱,是以澹语。

胆木失根,相火郁升,营血不谧,是以魂离。

胆位于左,经络痞塞,是以结梗,下行无路,是以逆冲而上也。

气冲者,阳明动脉,在毛际之旁,腿腹之交。

阳明之气.不遂其下行之性,故气冲即气街。

郁蓄,而生跳动。

《灵枢。

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其着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阳明多气多血,而冲脉又与诸筋总会阳明之气街,穴腧充满,故气街之动脉常大。

伏冲即冲脉之深而在脊者,风寒袭于冲脉,郁其经气,盛满莫容,走阳明而归气街,是以跳动鼓指也。

黄元御医案之悲恐解

黄元御医案之悲恐解

悲恐解 4部熙伯,病惊悸悲忧,二十年中,病凡四发。

初发四月而愈,后发愈期渐晚,或至数年。

发则数月不食不寝,饭至疑有毒药,绝粒不尝。

便数遗精,多欲好淫,膝冷心凉,欠伸太息,忧愁思虑,惊惧悲惋,常恐见杀,尸碎体分,逢人求救,屈膝衰恳,独处则泣下沾衣。

时或自刭〔3〕几死,使人守之,静夜磨笄〔4〕自刺,室中锥刀绳索之类,尽为收藏,乃私服大黄,泻下求死。

凡诸病象,每发皆同。

此缘火败土湿,金水俱旺。

肝之气为风,心之气为热,脾之气为湿,肺之气为燥,肾之气为寒,此五脏之气也。

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优,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此五脏之志也。

凡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悲者操金之气盛,恐者寒水之气盛,忧思者湿土之气盛也。

肝木主生,肺金主杀,木囚火灭,金燥无制,则杀机常动,方盛衰论:肺气盛则梦见斩血籍籍。

人于醒后,神气浮动,脏真之盛衰,不能自觉.寐而神气宁谧,静中独觉,故脏中之盛衰,形而为梦,《谭子》所谓醒不灵而梦灵也。

梦中觉者,盛未极也,盛之极则不梦而亦觉之。

金旺木枯,但觉杀气之烈,而无生意之萌,肢骸分裂,恍在目前,故时欲自刭,冀得完尸而死,金旺则欲哭,是以悲涕流连也。

<金匮》: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是其肺金之澡也。

金为水母,燥金生其寒水,是以恐作。

盖人之五志,神气升达则为喜,将升未升,喜之弗遂,则郁勃而为怒,精气沦陷则为恐,将陷未陷,恐之欲生,则凄凉而为悲。

木火衰而金水旺,故有悲恐而无喜怒,水寒则火灭,金燥则木伤故也。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火泄水寒,不能温养肝木,而水泛土湿,陷遏乙木升达之气,生发不遂,则愈欲流泄,其性如是。

遇夜半阳生,宗筋一举,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精遗。

温气常陷,不得升达而化君火,是以好淫,总缘生气之失政也。

精藏于肾,水裁于膀胱。

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膀胱之藏泄司于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瘫,虚则遗溺。

然水道之通塞虽在三焦,而其疏泄之权实在乙木.以相火秘藏.肾水温暖,则肝气升达,膀胱清利,疏泄适中,而小便常调,相火不秘,泄于膀胱,肾寒不能生木,郁陷而欲疏泄。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1. 引言黄元御(150-219年),字元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家。

他擅长临床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黄元御的临床医案,展示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 医案一:头痛病历患者:李某,女性,35岁。

主诉:头痛已有一周,每天持续数小时。

现病史:头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正常。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消失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并感谢黄元御对她的帮助。

3. 医案二:咳嗽病历患者:王某,男性,45岁。

主诉:咳嗽已有一个月,咳痰量较大。

现病史:咳嗽呈间断性发作,伴有黄色粘稠的痰液。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坚持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烟雾等有害物质。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痰液也变得清稀。

肺部听诊时,湿罗音减少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感觉身体明显好转,并对黄元御表示感谢。

4. 医案三:消化不良病历患者:张某,女性,5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嗳气等症状。

现病史:饭后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伴有恶心、嗳气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腹部轻压疼痛。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最近一个月,我们千草堂把黄元御的名药“五行健脾散”做出来了。

黄元御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他“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培植中土、扶阳抑阴”等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药为散剂,配料为:山药、茯苓、薏米、莲子、芡实、人参等。

炮制过程比较繁复,以砂锅,用麦麸夹同淮山药等道地药材一一文火缓慢烘烤,使火气淬入,土气充盈。

再加上私家炮制的手段。

最终磨粉、过筛,成散剂。

【服用方法】每天早上取20克,用开水冲成稀粥,可以代替粥类。

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糖、奶、盐、蜂蜜等。

若脾胃久虚之人,可以早晚服用。

【功用】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养心安神,大补元气。

治疗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帮助身体恢复气血,提高免疫力。

如果平时顾不上吃早饭,备上五行健脾散,冲上一杯,完全可以做早餐。

不仅充饥填饿,而且更有健脾开胃、恢复气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比各类麦片、五谷豆浆等好使的多。

一服用即知,整个脏腑都是温和舒服的。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038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038 作者:千草堂朱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解 9
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晚饮杯酒,痰生涎流者,酒助土湿,湿动胃逆,津液埋郁,则化痰涎,下行无路,是以逆行也。

大便成粒。

硬若羊矢者,下焦阴旺,肠窍约结,糟粕传送,不能顺下。

下而辄闭,蓄积既多,乃复破隘而下。

下而又闭,零星续下,不相联属。

大肠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明,湿旺津癖,但化痰涎,不能下润大肠,是以燥结成丸,枯涩难下,实非下焦之阳盛也。

晚思登涵者,阳衰湿动,肝脾郁陷也.夜多小便者,子半阳生,水谷消化也。

便多水利土燥,故思饮而甘食。

四君丸,术、甘补中,扶茯苓泻湿,橘皮利肺,当归滋肝,与脏气颇合,是以能效.近食凉粉吐泄,寒湿伤脾。

黍糕胶黏难化,原物涌吐。

阳明胃气,本自下行,屡呕气逆,因而上行。

饭后中焦郁满,胃气不下,是以欲
呕。

胃逆则胆无降路,亦遂上冲,胆位于左,故左胁冲喉,隐隐而痛。

食消而胆胃皆降,故气顺也。

平时颇宜四君丸,今乃操热不受.非药性之热,乃中气之愈衰也.归、芪、术、甘,壅滞不行,茯苓、橘皮,不能开其郁塞,君相之火,不得归根,遂生上热.与食枣发热之故,理相同也。

梨以甘寒疏利之性,清其郁热,是以渴燥皆止。

兔丝收敛固涩,与湿旺土郁之证,愈为助虐,甚不宜也。

八味暖水滋木,与肝肾燥寒,未为相反,但以地黄入胃,留恋湿土,湿动胃逆,则附子不能下温癸水,而反助甲木上炎之火。

耳后火起,少阳胆经络于耳后故也,何关桂附多少乎!六味滋湿伐阳,原属庸工妄作,更与此证相左〔1〕矣。

法宜燥土暖水,疏木达郁。

水温土燥,木达风清,脾旺湿消,神气渐盈,百龄易得,还少仙方,何其不能!,<素问,生气通天论》圣人服天气而通神明。

阴阳应象论:能知七损八益,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年高之人,阳衰阴旺,是以易老。

若以药物抑阴扶阳,本有还童之理.而愚昧以为妄诞,此下士闻道.所以大笑也。

至于素禀脏气虽与人别,而寒热燥湿,一切不受,是方药之差误,非宜寒不受寒,宜热不受热也。

此以肠胃柔脆,不堪毒药〔2〕,少服便效,未宜多用也.十一月初,先生又录证来间:吾十月十五生日,行香〔3〕后,使客〔4〕纷纭,颇劳酬醉,饭毕腰痛,脊骨两旁,筋急如扯,泪病复发.又因初五六日每晚饮酒数杯,湿热郁积,遂成此证。

十六日大势已差,尚能回拜客,进县署。

误服八味丸,腰弯不能立行,痛连脊背,乃服羌活、独活、白术、地黄、杜仲、甘草二剂,背痛少减,而不能行立如故。

又服左归饮加白术、藏施,痛如前,且觉大便燥,腹内热,两膝酸热。

乃服当归地黄饮加黄芋、桅子五分,晨起破腹两三次,身颇轻爽,腰微能直,火气似去,其痛乃移左胯。

因往年病虐,左半伤耗,,上年腿肿,亦在左畔,此时渐轻,但不及未痛前耳。

今欲去黄苓、桅子,第服当归地黄饮。

昨日已服一剂,大便尚未滋润,而脾甚觉其湿,思欲空腹服之,压以干物,未审何如?前悉腰痛一证,已获康愈,今又因饮酒动湿,脾土郁陷,肝气抑遏,盘塞肾部,而生痛楚。

肾位于腰,为肝之母,子气不能生发,是以腰痛也。

误服八味,助其土湿,木气更遏,是以痛剧.张景岳之左归饮,眼之脾湿愈滋,木郁风生,而成燥热。

归、地、桅、苓,寒湿败脾,木郁作泄,泄后郁热清利,是以微差,而肝气益陷,故痛移左胯,实明减而暗增,非药效也。

前此已为误用,若今后常服,土湿日滋而脾阳日败,断不可也。

大便之燥,全缘脾湿,湿去阳回,饮食消化,精华升布,津液降洒,大肠滋润,自然便调。

倘以归地滋湿,变结燥而为滑搪,则脾阳亏败,为祸深矣。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