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合集下载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黄元御《四圣心源》图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图解
——王光正原创。
根据黄元御气机升降气血阴阳上下相济之整体理论以脾胃为枢机以肺肝气血运动为生命体现的机理制作而成
黄元御《四圣心源》之《脏腑圈论》一图解:
上图 为本人制作的 3D 版“土模型”后面观。根 据黄元御气机升降,气血阴阳上下相济之整 体理论,以脾胃为枢机,以肺肝(气血)运 动为生命体现的机理制作而成。
左图“土模型”侧应包括心)。”由此看来,一身 阴阳,心肾也;一身气血,肺肝 也;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也。可预知,当肺肝(气血) 的运动如螺母般有先天至后天, 飞离脾胃的濡养则是生命的终 结。换而言之,生命的运动即是 气血之运动。可见黄氏的寓意之 深。

黄元御的“脾胃论

黄元御的“脾胃论

黄元御的“脾胃论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

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

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

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

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

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

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

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

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

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黄元御医案之肠僻解

黄元御医案之肠僻解

肠僻解 2 [便泄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田西山,乡试旅中饮冷露卧,因病下痢,日百余次。

少腹痛坠,绕脐气块如石,数道上攻,左胁更甚,痛叫不己,胸福若烧,肛门如烙,小便热涩,气街大筋突起,跳动鼓指,发手热气下于两股,状如汤沃,阳缩囊绉,蜷卧膝冷,澹语离魂,不食数口矣.此其中焦寒湿,上下俱热.常人胃土右降,则甘饮食,脾土左升,则化水谷,胃降则甲木不逆,脾升则乙木不陷,木气无郁,故上下冲和,痛胀不生。

饮食寒冷,伤其脾阳,不能蒸水化气,水谷并下,注于二肠。

水气浸淫,脾土湿陷,抑遏乙木,不能升达,肝气郁冲,故生痛胀。

木以升泄为性,既不上达,则下决二阴,以泄粪溺。

水在二肠,不在膀胱,故小便不开而大便不闺。

水去土燥,肝脾升运,泄利自止。

脾阳陷败,寒湿愈增,则泄利不止,遂便脓血。

盖乙木直升,糟粕顺下,隧道无阻,故脂血不伤。

乙木郁陷,滞气梗塞,糟粕不能顺行,脂血摧剥,与之俱下,是以作痛。

君火胎于乙木,温气陷遏,不得上化君火,故生下热。

湿邪淫蒸,脂血腐化,是以成脓。

乙木陷于大肠,沉坠不升,是以后重。

久而脂血伤残,刮迹而去。

侵及脏腑,中气溃败,是以死也。

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金燥则能收降,故阳明之气,善于下行.太阴之湿,胜其阳明之燥,则脾既下陷,胃亦上逆。

胃逆则甲木无下行之路,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上炎,是以胸肠烦热。

君相同气,二火燔腾,心神扰乱,是以澹语。

胆木失根,相火郁升,营血不谧,是以魂离。

胆位于左,经络痞塞,是以结梗,下行无路,是以逆冲而上也。

气冲者,阳明动脉,在毛际之旁,腿腹之交。

阳明之气.不遂其下行之性,故气冲即气街。

郁蓄,而生跳动。

《灵枢。

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其着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阳明多气多血,而冲脉又与诸筋总会阳明之气街,穴腧充满,故气街之动脉常大。

伏冲即冲脉之深而在脊者,风寒袭于冲脉,郁其经气,盛满莫容,走阳明而归气街,是以跳动鼓指也。

黄元御治牙疼的医案

黄元御治牙疼的医案

黄元御治牙疼的医案黄元御是一位古代中医师,以其出色的医术和治疗牙疼的医案而闻名于世。

黄元御治牙疼之道源自于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病症的精准辨别。

他认为,牙疼属于中医学中的“口病”,常见的病因包括寒热痰火、脾胃虚弱等。

因此,他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身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牙疼的效果。

在黄元御的诊疗过程中,他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

他会询问患者的牙疼症状、疼痛的位置和程度、日常饮食习惯等,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他还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因和病机。

针对不同的病因,黄元御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对于由寒热痰火引起的牙疼,他常常采用温通散寒的方法来治疗。

他会选用一些温平的中草药,如川芎、干姜等来调理身体,帮助患者祛除体内的寒气,并缓解牙疼的症状。

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牙疼,黄元御则注重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他会选择一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白术、山药等,来帮助患者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牙疼的情况。

此外,黄元御还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外治法来缓解牙疼的症状。

他会运用针灸、拔罐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

黄元御治疗牙疼的医案中,有一位患者的牙痛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且痛苦难忍。

经过黄元御的诊断,他发现该患者属于脾胃虚弱型。

因此,他采用了中药调理脾胃、温通经脉的方法,并结合针灸疗法,在治疗后不久,患者的牙疼症状明显减轻,并且逐渐康复。

黄元御治疗牙疼的医案不仅仅是医术的体现,更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应用。

他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备受推崇,并为后来的医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的故事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千年的中医智慧和医德。

【黄元御:甘草黄芩汤-去脾胃湿热熏蒸口臭】

【黄元御:甘草黄芩汤-去脾胃湿热熏蒸口臭】

【黄元御:甘草黄芩汤-去脾胃湿热熏蒸口臭】《素问》说:脾主肌肉而开窍于口,口唇,为肌肉之本。

脾胃同气,脾运化的水谷清气往上走,胃消化的水谷浊气往下走,清升浊降,则唇不病口不病。

所以口中清和,没有怪味也是脾胃功能佳的表现之一。

心主臭,心为火而肾为水,脾胃这个运化系统,则是它们的中间人。

肾水上泛于脾,则生湿,心火郁于脾,则生燥。

故脾胃湿热熏蒸,口气腐秽而臭恶,也和心肾相关。

清代医书《四圣心源》所载之甘草黄芩汤,可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

《四圣心源》为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所撰。

黄元御将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被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在民间,黄元御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甘草黄芩汤:甘草6克,黄芩6克,茯苓9克,半夏9克,石膏9克。

煎半杯,热服。

甘草与黄芩均清热解毒,通行于多经,首先将战场作一番清理。

尤其甘草补脾益气,是能作战又能照顾全局之要员。

湿气是引发口臭的重要根源,茯苓利湿,是祛湿的主力。

半夏和黄芩燥湿。

茯苓健脾宁心泄肾水,不仅阻断肾水上泛于脾的道路,而且可保护脾胃在祛湿的过程中不受伤害,和缓又有韧性地带着脾胃湿气从二便出去。

宁心功效,可杜绝因湿热薰蒸带来的烦燥。

半夏燥湿化痰,能像烘干机一样将脾胃湿气从皮肤蒸发出去,化掉痰浊,和胃降逆,让胃气不是逆着往上,而是往下走它该走的路。

黄芩之燥湿,同样是将湿气从皮肤蒸发出去。

三味药,不仅和脾胃,更让湿气想停留在体内都难。

湿气一除,热也难化生。

最后一味药,石膏,性辛甘大寒,走肺胃经。

其甘能缓热并将养脾胃,辛能使肺之清气得升,肺是脾的儿子,肺之清气升,则脾之清气升。

辛还能使胃之浊气得降,寒能去除胃中热烦,泻火之中长于清解,是脾胃喜欢的良药。

五味药共消脾胃湿热,没有湿热痰浊像蒸气一样飘飘而上,口气自然清新无味,回归正常。

从黄元御的圆圈理论看八珍糕对脾胃的调理

从黄元御的圆圈理论看八珍糕对脾胃的调理

从黄元御的圆圈理论看八珍糕对脾胃的调理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昌邑县人,清代乾隆间名医。

他医德高尚,以“良相之心为良医”;医术精湛,“所治危症有神效'。

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藏北黄”声誉。

后来,因其治疾能覆杯而愈,遂蜚声江淮与京都间。

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太医院门首。

他终生精研医学,著述宏富。

他提出的圆圈理论,在后世影响深远。

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向上走,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

脾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水,水生木,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木生火,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

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就形成了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黄元御“五行健脾散”使用说明
最近一个月,我们千草堂把黄元御的名药“五行健脾散”做出来了。

黄元御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他“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培植中土、扶阳抑阴”等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药为散剂,配料为:山药、茯苓、薏米、莲子、芡实、人参等。

炮制过程比较繁复,以砂锅,用麦麸夹同淮山药等道地药材一一文火缓慢烘烤,使火气淬入,土气充盈。

再加上私家炮制的手段。

最终磨粉、过筛,成散剂。

【服用方法】每天早上取20克,用开水冲成稀粥,可以代替粥类。

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糖、奶、盐、蜂蜜等。

若脾胃久虚之人,可以早晚服用。

【功用】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养心安神,大补元气。

治疗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帮助身体恢复气血,提高免疫力。

如果平时顾不上吃早饭,备上五行健脾散,冲上一杯,完全可以做早餐。

不仅充饥填饿,而且更有健脾开胃、恢复气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比各类麦片、五谷豆浆等好使的多。

一服用即知,整个脏腑都是温和舒服的。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038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038 作者:千草堂朱四。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

如肺之宣降,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之生发疏泄,谐调内外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升降平常,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康健;升降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若肺失宣降则气逆喘咳;胃失和降则嗳腐呕恶;脾不升清则腹胀便溏;肝不条达则胸闷胁痛;心肾不交则惊悸梦遗等。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位居中州,交通斡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的作用。

脾主升�,输布精微,化气生血,维持着机体的营养供给。

胃主降浊,保证着饮食物的消化和传导。

从而维持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肺之肃降,肝之疏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不依赖脾胃中运之转输。

故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

”现代对脾的本质初步探讨证明,“脾的本质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也包括免疫、造血系统。

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食物中潜在的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以进行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要调整机体阴阳升降平衡,就必须抓住脾胃这一关键。

前贤李东垣之益脾阳,叶天士之养胃阴,即抓住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根本,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调畅升降出入之机。

近年来,笔者以调理脾胃升降、斡旋中运为法,临证取得一定效果,兹举二例以示一斑。

例一:魏XX,女,31岁,职工,2008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述于7年前开始头晕胀痛,日渐加重,每月发作1~2次,伴有胸脘痞闷,呕吐�水,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等症,每次发作均要住院治疗,曾诊断为“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呕吐”,“肠道菌群失调”等。

?黄元御的一方,巧治反复腹泻腹痛

?黄元御的一方,巧治反复腹泻腹痛

黄元御的一方,巧治反复腹泻腹痛
黄元御的一方,巧治反复腹泻腹痛
一患者,反复腹泻和一直腹痛,每次排便呈溏稀,偶尔会有便血的情况,而且平时口苦,浑身无力,我用《四圣心源》记有的桂枝苁蓉汤,5付后,腹泻腹痛得到了改善。

该患者症见属肝肺沉陷导致,肺主气,肝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当水湿土燥时,肺能暖且气畅,肝则得滋养,血气通,反之肾寒脾湿,则肺气不升,也不能通肝气,就会肝肺沉陷,出现痢疾。

方解:桂枝苁蓉汤
肉苁蓉温补肝肾之阳,滑肠
桂枝畅达肝气
芍药、丹皮清郁火助疏肝
丹皮止痢
茯苓、泽泻利水湿
橘皮燥湿理肺胃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祛湿疏肝,肺气得养则不陷,自然患者有所改善。

(推荐)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推荐)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 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健脾养胃:五行健脾散、七味早餐糊-郭亚宁西安研农诊所黄元御派

健脾养胃:五行健脾散、七味早餐糊-郭亚宁西安研农诊所黄元御派

健脾养胃:五⾏健脾散、七味早餐糊-郭亚宁西安研农诊所黄元御派主张⽤健脾养胃搭配驱邪⼩⽅养胃⽤五⾏健脾散、七味早餐糊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般情况下想⼀些⽼⼈或者是⼩孩,如果是脾胃虚弱,长期出现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的症状,尤其是像⼀些⼩孩,⾷欲不佳的可以给予⼀些五⾏健脾散⼝服。

1、五⾏健脾散五⾏健脾散(没有成药):⼭药、茯苓、薏⽶、莲⼦、芡实。

炒熟有点⼉焦打成粉。

五种药,分量相等,⽐如⽅⼦是:⼭药、茯苓、薏⽶、莲⼦、芡实你要做⼀⽄,那就是每种⼆两。

可以先炒熟再打粉,也可以打成粉后炒熟。

但不可煮粥!道理相当于焦⽶茶2、根据⾃⼰的⼝味加盐、糖,随意,你觉得怎么好吃就怎么做。

可以⽤⽔冲着吃,也可以熬粥的时候放在⾥⾯,也可以煮到奶⾥⾯。

可以先少做点尝尝,找到⾃⼰合适的⼝味,尽量做得可⼝⼀些,因为这是个需要长期吃的东西。

放在那⾥,每天20克左右,跟早餐⼀起吃下就⾏了。

3、五⾏健脾散、补中益⽓丸和附⼦理中丸,都是调脾胃的,⽅向相同⽽功效有差异,五⾏健脾散最和缓,效果最慢,但绝⽆毒副作⽤,⼤⼈、⼩孩、⽼⼈、孕妇都可以吃,说的夸张点,当饭吃都没关系,⾮常适合当保健品⽤,常年吃。

七味早餐糊七味早餐糊为健脾养胃的⾷疗⽅,来源于五⾏健脾散,在五⾏健脾散的基础上加强加⼯⽽成。

鸡内⾦,⼜加营养素低聚糖⽽成。

健脾益胃,利⽔祛特选⼭药、茯苓、莲⼦、薏⽶、芡实、鸡内⾦,⼜加营养素低聚糖⽽成湿,宁⼼安神,⼏乎对于各种症状都能起到很好的补益辅助功效,适⽤于任何⼈群,⽼⼈、⼩孩同样适⽤。

常年服⽤则可预防多种疾病,延年益寿。

鸡内⾦、低聚糖、低聚糖⼭药、茯苓、莲⼦、薏⽶、芡实、鸡内⾦成分:⼭药、茯苓、莲⼦、薏⽶、芡实、适⽤:⾷欲不振、腹胀、⼤便不成形、消化吸收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体消瘦、体虚乏⼒、⽓⾎两亏、贫⾎等症。

功效:健脾益胃,利⽔祛湿,宁⼼安神等。

七味早餐糊特点⼀.七味早餐糊⾥⾯都是平和⾷材,⼤⼈、⼩孩、⽼⼈、孕妇都可以⾷⽤。

⼆.这是在传承的⽅⼦上再次改善⽽成,加⼊鸡内⾦之后则要⽐五⾏健脾散的功效更上⼀层,调理效果更佳。

黄元御医案之反胃解

黄元御医案之反胃解

反胃解 5林氏,怒后胸服热痛,吐血烦闷,多痰,头疼作呕,因成反胃。

头面四肤浮肿,肌骨渐瘦,常下紫血。

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

痛时三块上冲,痞满暖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

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

经来腹痛,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

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

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血。

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

粥下至胸即上,时而吐蛔。

少腹结塞,喘息不通,小便红浊琳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往来寒热。

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

病九年矣。

滴水弗存,粒米不纳,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

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

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总由中院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

盖水谷消化,糟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

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明虚受之常,则中院郁胀,升降倒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

胃以下行为顺,上行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

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

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热郁蒸,嗽喘燥渴。

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

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

相火升炎,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

神气浮动,自少梦寐。

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

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不得舒布,两气传塞,因成三块。

甲木升击,则兰块齐冲。

土木纠缠,故痞塞暖气。

交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

下温而上清,则条达而红鲜,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

凝瘀之久,蓄积莫容,乃病外亡。

黄元御用圈圈治疗肝郁气滞,脾胃失调康囧囧

黄元御用圈圈治疗肝郁气滞,脾胃失调康囧囧

黄元御⽤圈圈治疗肝郁⽓滞,脾胃失调康囧囧上周我们细聊了下清朝名医黄元御著名的圆圈理论,好多⼈都回复说⼤爱这个圈圈,今天再来篇医案供⼤家具体学习。

(以下的医案分享,摘⾃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真实案例)这是⼀位妇⼥,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了⽓,结果⽓⽣完了,开始感觉⾃⼰胸腔⾥⾯热痛,还吐⾎,这下可吓坏了,甚⾄都忘了到底和谁⽣的⽓了(可见⽣⽓实在是没有必要)。

不仅如此,她还不停地吐痰,头疼,恶⼼,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肿,肌⾁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

您觉得这个情况⽐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那⾥开始疼痛,肚⼦⾥像有三块⽯头⼀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个,⼀块在胃那⾥,总是感觉胃⾥胀满,还往上嗳⽓,⼼烦,⼝渴,喝⽔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抓狂,那么多的粮⾷都浪费了,⼈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还⼿⾜都冰冷,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

在来⽉经的时候,肚⼦感觉很疼痛,⽽且浑⾝上下的⽪⾁筋⾻都感觉疼。

现在是⼏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到胃⾥,就开始往上返,⼩肚⼦那⾥像被堵塞住了,喘息也很费劲,⼩便红浊淋涩,⼤便象⽺粪⼀样⼲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上下乱作⼀团,这么多症状放在⼀起,简直让⼈⽆从分析。

⽣⼀次⽓不⾄于病成这样,说说真正的原因吧。

黄元御林⽒呜...其实我早年失去了⾃⼰的⼉⼦,当时悲哀异常,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都出⾎了。

后来,她的姑⽗⼜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出了⾎。

这次事情半个⽉以后,她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来以后,就是⼀⾝的汗,⾝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

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息了。

⼤家看到了吧,⼈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恶性肿瘤等病症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的关系。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

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古代的医生-黄元御(4)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份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

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会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在疏条肝气,那么脾土升的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在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付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不该遗忘的神医,黄元御

不该遗忘的神医,黄元御

不该遗忘的神医,黄元御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

这就是所谓的秘方。

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

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

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一)引子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古往今来,都存在着一些疑难杂症,是不那么容易治疗的。

比如鼓胀这种疾病,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治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什么是鼓胀?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平素无病,却听闻周边有神医坐诊,于是给自己肚子上藏放一个筲箕,然后去找神医看病。

神医一眼就识破了这个人是装病来试探他的。

于是这个神医就给了那人一首打油诗——“胸饱气鼓膈,神仙医不得,就算医得好,吃了动不得”。

这当然是一则故事,但也说明了鼓胀这种疾病的难治性。

鼓胀这种疾病在现代可以说是极其常见。

在古代,历代医家对鼓胀的防治极其重视,并且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难病顽证之一。

不难看出,鼓胀这种疾病在临床中的难治性,以及治疗的困难性。

而且鼓胀这种疾病还分为好几种类型,尤其是以气鼓和水鼓两大种类,而且治疗起来也会不一样。

鼓胀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认为鼓胀的病机是“饮食不节”,“气聚于腹”,治疗方药则是“治之以鸡矢醴”。

这个方子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比较相似,比如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气鼓是鼓胀中常见的一种,而清代名医黄元御对此有比较独特的看法,认为“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黄氏的这些认识与元代名医朱丹溪对此病的看法上还是有一些类似之处。

朱丹溪认为,鼓胀的病机是脾土受伤,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而成。

正是“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但是黄元御对于气鼓的认识,不仅仅限于“肝脾不升”,黄氏认为,“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而“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于是就变生气鼓之证。

那么气鼓应该如何治疗呢?黄元御认为,这种疾病本源是属于湿寒,表象则是湿热,治疗“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1. 引言黄元御(150-219年),字元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家。

他擅长临床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黄元御的临床医案,展示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 医案一:头痛病历患者:李某,女性,35岁。

主诉:头痛已有一周,每天持续数小时。

现病史:头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正常。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消失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并感谢黄元御对她的帮助。

3. 医案二:咳嗽病历患者:王某,男性,45岁。

主诉:咳嗽已有一个月,咳痰量较大。

现病史:咳嗽呈间断性发作,伴有黄色粘稠的痰液。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坚持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烟雾等有害物质。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痰液也变得清稀。

肺部听诊时,湿罗音减少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感觉身体明显好转,并对黄元御表示感谢。

4. 医案三:消化不良病历患者:张某,女性,5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嗳气等症状。

现病史:饭后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伴有恶心、嗳气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腹部轻压疼痛。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解 9
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晚饮杯酒,痰生涎流者,酒助土湿,湿动胃逆,津液埋郁,则化痰涎,下行无路,是以逆行也。

大便成粒。

硬若羊矢者,下焦阴旺,肠窍约结,糟粕传送,不能顺下。

下而辄闭,蓄积既多,乃复破隘而下。

下而又闭,零星续下,不相联属。

大肠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明,湿旺津癖,但化痰涎,不能下润大肠,是以燥结成丸,枯涩难下,实非下焦之阳盛也。

晚思登涵者,阳衰湿动,肝脾郁陷也.夜多小便者,子半阳生,水谷消化也。

便多水利土燥,故思饮而甘食。

四君丸,术、甘补中,扶茯苓泻湿,橘皮利肺,当归滋肝,与脏气颇合,是以能效.近食凉粉吐泄,寒湿伤脾。

黍糕胶黏难化,原物涌吐。

阳明胃气,本自下行,屡呕气逆,因而上行。

饭后中焦郁满,胃气不下,是以欲
呕。

胃逆则胆无降路,亦遂上冲,胆位于左,故左胁冲喉,隐隐而痛。

食消而胆胃皆降,故气顺也。

平时颇宜四君丸,今乃操热不受.非药性之热,乃中气之愈衰也.归、芪、术、甘,壅滞不行,茯苓、橘皮,不能开其郁塞,君相之火,不得归根,遂生上热.与食枣发热之故,理相同也。

梨以甘寒疏利之性,清其郁热,是以渴燥皆止。

兔丝收敛固涩,与湿旺土郁之证,愈为助虐,甚不宜也。

八味暖水滋木,与肝肾燥寒,未为相反,但以地黄入胃,留恋湿土,湿动胃逆,则附子不能下温癸水,而反助甲木上炎之火。

耳后火起,少阳胆经络于耳后故也,何关桂附多少乎!六味滋湿伐阳,原属庸工妄作,更与此证相左〔1〕矣。

法宜燥土暖水,疏木达郁。

水温土燥,木达风清,脾旺湿消,神气渐盈,百龄易得,还少仙方,何其不能!,<素问,生气通天论》圣人服天气而通神明。

阴阳应象论:能知七损八益,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年高之人,阳衰阴旺,是以易老。

若以药物抑阴扶阳,本有还童之理.而愚昧以为妄诞,此下士闻道.所以大笑也。

至于素禀脏气虽与人别,而寒热燥湿,一切不受,是方药之差误,非宜寒不受寒,宜热不受热也。

此以肠胃柔脆,不堪毒药〔2〕,少服便效,未宜多用也.十一月初,先生又录证来间:吾十月十五生日,行香〔3〕后,使客〔4〕纷纭,颇劳酬醉,饭毕腰痛,脊骨两旁,筋急如扯,泪病复发.又因初五六日每晚饮酒数杯,湿热郁积,遂成此证。

十六日大势已差,尚能回拜客,进县署。

误服八味丸,腰弯不能立行,痛连脊背,乃服羌活、独活、白术、地黄、杜仲、甘草二剂,背痛少减,而不能行立如故。

又服左归饮加白术、藏施,痛如前,且觉大便燥,腹内热,两膝酸热。

乃服当归地黄饮加黄芋、桅子五分,晨起破腹两三次,身颇轻爽,腰微能直,火气似去,其痛乃移左胯。

因往年病虐,左半伤耗,,上年腿肿,亦在左畔,此时渐轻,但不及未痛前耳。

今欲去黄苓、桅子,第服当归地黄饮。

昨日已服一剂,大便尚未滋润,而脾甚觉其湿,思欲空腹服之,压以干物,未审何如?前悉腰痛一证,已获康愈,今又因饮酒动湿,脾土郁陷,肝气抑遏,盘塞肾部,而生痛楚。

肾位于腰,为肝之母,子气不能生发,是以腰痛也。

误服八味,助其土湿,木气更遏,是以痛剧.张景岳之左归饮,眼之脾湿愈滋,木郁风生,而成燥热。

归、地、桅、苓,寒湿败脾,木郁作泄,泄后郁热清利,是以微差,而肝气益陷,故痛移左胯,实明减而暗增,非药效也。

前此已为误用,若今后常服,土湿日滋而脾阳日败,断不可也。

大便之燥,全缘脾湿,湿去阳回,饮食消化,精华升布,津液降洒,大肠滋润,自然便调。

倘以归地滋湿,变结燥而为滑搪,则脾阳亏败,为祸深矣。

9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