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黄元御运用调理中气学术思想治疗七类病症

合集下载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曹颖;李志国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10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为中心,阐释脏腑气机的圆运动,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人体中气,调畅脏腑气机,复其升降枢转之常.黄氏第五代弟子麻瑞亭将“中气升降”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脏腑气机升降紊乱所致之病,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中气升降,并将黄氏气滞之主方下气汤加减完善为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之内伤杂病方,可用以指导临床脏腑气机失调类疾病的治疗.
【总页数】2页(P980-981)
【作者】曹颖;李志国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J], 汪晓筠
2.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J], 周博文
3.基于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研究 [J],
张慧;卢云霄
4.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J], 陈采玉;张民
5.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J], 昌静楠;张玉;陈玉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黄元御水气病理论

黄元御水气病理论

黄元御水气病理论水气病(水气之病,阳衰土湿,气郁而水泛者也。

或内停于脏腑,或外溢于经络,内则有气血之分。

外则有风湿之辨。

风湿之清浊不同,气血之上下异位,上下之界,以腰为准。

腰上为阳,是谓气分,腰下为阴,是谓血分。

气分之病,发其汗孔,血分之病,利其水道,而上下疏通,总以保中为主,中气轮转,血温而升则汗出,气清而降则便通。

) (盖水病不离气,气病不离水,气水一物,以上下而异名耳。

中焦气水之交,所以降气化水、升水化气之原也,未有中气不败而气水独病于上下者。

治水气之病,而败中气,则人亡矣。

)(后世庸工,加减八味之法,轻者偶服可愈,重病而久服之,以湿土而得地黄,未有不死者。

俗子见其偶效,以为良方,误人甚多。

八味之方,制于仲景,使其可以治水,仲景何以不用,而待下士加减乎!)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是气鼓也,气鼓因于土湿而气陷,腰以上肿,是水胀也,水胀因于土虚而水逆。

盖气中之水降,则水不上逆,水中之气升,则气不下陷。

水位于下,气所化也,气清则化水,循经而降,至腰以下而水成矣;气位于上,水所生也,水温则化气,循脏而升,至腰以上而气成矣。

气之在上,清者归于心肺而化神气,浊者外发而为汗;水之在下,精者入于肾肝而化精血,粗者外渗而为溺。

其所以上下升降,化生气水者,中气之旺也。

中焦气水之交,气水未分,非水非气,其象如沤。

中气衰败,升降失职,气陷于下,膀胱闭癃,水窍不开,则腰以下肿,故当利水。

水逆于上,玄府致密,汗孔不泄,则腰以上肿,故当发汗。

腰以下肿,所谓血分也,腰以上肿,所谓气分也。

水病非一,随处异名,约而言之,气分血分尽之矣。

)。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杨震;郝建梅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黄元御(1705-1758),清代乾隆年间御医,著名医学家,名玉路,字元御,又字
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出身书香名门,少年博极群书,抱负高远。


壮之年,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

遂弃举子业,志向“良相之心为良医”,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因给乾隆皇帝诊病数剂而愈,遂考授御医,御赐亲题“妙悟岐黄”匾额。

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医著11部,《道德悬解》和《周易悬象》哲学著作两部。

【总页数】3页(P434-436)
【作者】杨震;郝建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基于黄元御中气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及防治
2.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肺)阴虚的治疗:滋肺养肺,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汤:甘草、芍药、半夏、麦冬、五味子、元参、牡蛎。

(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

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阳,更要健脾阳。

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

辛甘化阳。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

(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药、五味子、杏仁、贝母。

(二陈汤加杏仁贝母五味子)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温阳化气)方用达郁汤: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鳖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温阳,茯苓利水助阳。

砂仁行气。

鳖甲通经活络。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

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汤: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养肺阴,化痰降气。

方用仙露汤:甘草、芍药、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杏仁、柏叶。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

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

方用玉池汤: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龙骨、牡蛎、附子。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实践中,运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获得更好、更快捷的疗效。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整部《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多数读过《四圣心源》的人,都觉得它很好。

然而,你在应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有没有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坦白的说,黄元御的“中气”理论确实很好,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嘛……我不是很满意。

这是怎么回事的哪?因为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黄元御是如何辩证、加减的,而且,仅仅靠《四圣心源》中提到的80多味中药,远不足于治疗人体的诸多疾病。

不过,你也没必要“伤心”,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大医张锡纯,已经帮我们破译了黄元御“中气”理论的密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气”治法。

那可能是真的吗?继续阅读,你将知道答案。

饮食入胃,必由胃之上口——贲门而入,后经胃中酸液消化,再经胃之下口——幽门而出,化为大、小二便。

所以,若中气充盛,则胃之上口宽展,自能消受水谷;胃中酸液充足,自能消化食物;胃之下口宽展,食物可顺利入肠,不滞留于胃中。

而脾主消磨,故胃之下口是否宽展、胃中酸液是否充足,皆与脾有关;胃主传盛,胃之上口是否宽展、能否容受食物,则与胃有关,胃气无法下行则必定上逆。

理论依据如下:《四圣心源》有文:脾阳左升,则(胃之)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胃之)上窍不闭。

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文: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

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

若忧思过度(过思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助胃消食),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

所以,我们治“中气”时,需要注重三点:胃之上口、胃之津液、胃之下口。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上口,有呕吐、无法饮食、哕逆等胃气上逆的症状,那么,黄元御的治法是重用半夏降胃气,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生赭石降胃气,若有痰涎随之上冲,则兼用半夏。

心肝肺肾之病,居然都与“中气”有关!黄元御这样调治

心肝肺肾之病,居然都与“中气”有关!黄元御这样调治

心肝肺肾之病,居然都与“中气”有关!黄元御这样调治小编导读“中气”这个词,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但“中气”具体是什么呢?如果中气乱了,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又该怎么调理呢?清代著名中医大家、《四圣心源》作者黄元御认为,心肝肺肾的气机升降,都与“中气”息息相关,如果出现中气失序,那么,则应该这样调治——黄元御指出:“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这说明脾胃中气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主导作用,因而也成为调治升降失常的关键。

升降反作,调中斡旋黄元御提出脾胃中气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肝、心、肺、肾为人体气机循环的四维。

肝肾随脾升,肺心随胃降。

若中气壅塞,则阻滞气机升降之路,会导致“水木郁”和“金火滞”,从而诸症丛生。

黄元御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说明中气在太阴、阳明之间,为“太阴脾和阳明胃之交”。

中气和平无亏,则脾胃健运,升降无阻。

若中气虚损,则脾不升清,而致肝肾之气郁而不能升;胃不降浊,则致心肺之气壅而不能降。

长此以往,即令升降废弃,气机逆乱,阴阳不交,产生上热下寒之证。

由此可见,“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其尤为强调中气健运对维持人体气机升降有序的重要作用。

若“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而遗泻不秘,心火上炎则神病而惊怯不宁,肝木左郁则血病而凝滞不流,肺金右滞则气病而痞塞不宣。

“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

黄元御认为“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并立黄芽汤为治中气之主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六气治法
1、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相当于:桂枝汤+苓归胶)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

寒加干姜、附子。

2、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相当于:犀角地黄汤去犀角,加黄连)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相当于:小柴胡汤+白芍)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相当于: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泽泻)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6、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相当于:四逆汤+茯苓)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
栀、膏之类。

#大家健康超能团##超能健康团##中医##中药##黄元御# @大家健康。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代宗师——黄元御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源》。

这是⼀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之福。

黄元御(1705~1758),名⽟璐,字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楸⼦。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在昌⾢市黄家新郭村⼀派钢筋混泥⼟建筑拔地⽽起的环境下,却有⼀处占地10亩左右的清静之地,四⾯围墙将其与外⾯喧扰的世界隔开。

在这⽚净⼟中,长眠着明代名⾂黄福及其族⼈。

作为黄福的⼗⼀世孙,黄元御更为现代医学家提上案⼏。

黄元御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于书⾹门第11⽇上午,在昌⾢市档案局⼯作⼈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城郊的黄家新郭村。

远远地便发现,在⼲净整洁的街巷上矗⽴着⼀处占地10亩左右、四⾯修筑了围墙的场院。

围墙上书写着黄⽒家族的⽣平事迹,引来部分路过市民驻⾜观看。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黄福的御葬墓。

因墓园看护⼈不在家,⼀把铁将军将记者⼀⾏阻挡于门外。

登⾼远望,透过围墙发现,墓园中竖⽴着⼀组汉⽩⽟⽯⼈⽯兽。

据当地村民说,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前来拜谒。

⽽在墓园的东侧和南侧都是正在施⼯的房地产开发。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对墓园的保护⾮常注重,不允许对其有半点的损害。

⽣于⼀个世代簪缨的书⾹门第,1705年出⽣的黄元御⾃幼便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黄元御的⽗亲就为他邀请到侨寓昌⾢的名儒于⼦遽先⽣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仕,光耀门庭。

黄元御也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天下”作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其先祖黄福,在未来能够做出⼀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黄氏出生于诗书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性情清高,意志 坚强,做事很有毅力,少负奇才,刻苦学习诸子百家之论,欲成旷世 之才,以功名高天下,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甲寅雍正十二年,三 十岁时,不慎患目疾被庸医所误,用药损其左目,是以悔恨感伤,遂 绝进仕之路,立志学医,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尊黄帝、 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尤以仲景首重阳气的观点对其影响最 大,成为其学术思想的主流。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 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 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 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 六气解》)大倡贵阳贱阴之说,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液以养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邪气不能外侵, 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禀受天年。故此黄氏在辨证中处处以顾护 阳气为先,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 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 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 六气解》)

古中医精华:一气周流核心思维

古中医精华:一气周流核心思维

古中医精华:一气周流核心思维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倾心毕生心心血,开创中医核心“一起周流”理论。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大师叫黄元御。

30岁那年,不幸罹患眼疾,因被庸生误治,左目失明,身体差点垮掉,因此满怀愤怒,以毕生心血精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圣经典,集中华经典医学之大成,开创“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的气在不停的周流运转着。

先天之气—元气带动脾胃之气旋转。

脾气和胃气通过升降斡旋,带动肝、心、肺、肾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循环。

人体周流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

人体各个器官发生疾病,其实都是人体这团气郁结于该处,致使一气周流运转不畅而产生的。

所以,中华医学讲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身体各器官畅通,解决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问题。

黄元御把他这一套“一气周流、升降回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的总结,著书于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

而自从张仲景既有,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悟透了这个道理。

利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得升降,就可以达到举重若轻,覆杯而愈的效果。

“一气”即“元气”,“一起周流”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

“一气周流”理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发现了元气充足、衰弱与人体各种疾病具体关系。

人体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正是元气按照“一气周流”的形式运转着。

“一气周流”不仅是元气的运转形式,而且元气还是整个“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元气是人体“一气周流”系统运转的发动机。

正是由于“一气周流”理论的出现,元气才于人体发生的各个疾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临症辨象,辩证施治,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使得中医一贯倡导的“固本培元”、“治病治本”、“治未病”的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名医黄元御运用调理中气学术思想治疗七类病症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