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姜苓五味细辛汤
姜苓五味细辛汤方解与医案:《素问·咳论》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开篇即是“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
”因此针对五脏六腑不同的咳嗽有不同的治法。
本文作者学习《四圣心源》并分享分析黄元御的姜苓五味细辛汤的配方及临床应用,可以打开思路。
【咳嗽根源】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注:内经咳论第三十八):“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编者注:原文是'则为肺咳’)”。
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
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
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燥则上热,湿则下寒。
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
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注:黄元御非常自豪的认为,只有他悟出了先圣咳嗽之义!)黄元御创立了治疗咳嗽的姜苓五味细辛汤。
关健与重点: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
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
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胃湿寒,不成此病【注:就是肺有上热,如果脾胃没有湿寒,也不会患咳嗽之证】。
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注:岐伯之论,咳嗽是由于肺寒,仲景之法,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这是不能改变之法。
读《黄元御》摘抄,最值得细读的一篇文章
读《黄元御》摘抄,最值得细读的一篇文章黄元御“凡”字篇1、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
(桂枝)2、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桂枝)3、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气滞)4、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血瘀)5、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血脱)6、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
(吐血)7、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
(厥阴风木)8、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厥阴风木)9、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
(厥阴风木)10、。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
(少阴君火)11、凡上热之证,皆甲木(胆)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
(少阳相火)12、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
(沉浮大小)13、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迟数)14、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大小)15、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
(长短)16、凡积聚症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散伏)17、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
(散伏)18、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
(阴脱)19、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阳脱)20、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
(神惊)21、凡人一藏之气偏盛,则一藏之志偏见,而一藏之声偏发。
(癫狂根源)22、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痰饮根源)23、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
(腹痛根源)24、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不可忽也。
(奔豚根源)25、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则郁蒸而虫化,或热或寒,不能生也。
(蛔虫根源)26、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便坚根源)27、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黄元御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圆运动》小儿咳嗽方
《圆运动》小儿咳嗽方咳嗽,在山药社区,一直一来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从很多案例来看,具有延迁不愈,复杂多变的特性,更让人担忧的是:处理不好,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为哮喘、肺炎、气管炎等。
综观各位社友治疗咳嗽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治疗效果,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用于外感于寒导致咳嗽的处方,这个处方来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第六章古方下篇——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感外寒之咳外证:咳声不利、头身微痛;脉象:束迫;医理:卫气与肺气闭束不舒;处方:苏子、杏仁、橘皮、半夏,各1、2钱——舒卫气、降肺气冰糖5钱、炙草1钱、大枣3钱——补中气加减:脉细者,加生地、当归各1钱,以润血。
彭子点评:此方可为普通咳嗽用方。
为什么在《圆运动》众多的咳嗽处方中,要把这个处方单独列出来介绍给大家呢?主要是因为:在《圆运动》儿病篇——咳嗽章节中,彭师并未给出小儿感寒咳嗽的专门处方,这就使很多妈妈在孩子咳嗽时,只能在肝木失养、肺阴虚、脾肺虚、肝胆病热充塞肺家等几种咳嗽处方中徘徊。
大家知道,一个处方,是针对某一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如果不对证,是无效的,甚或致使病情加重。
虽然,本帖推荐的这个外感于寒咳嗽的处方,被彭师列在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章节中,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能服用,只是在对证的情况下,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药量减半,或者是更少,这一点,是各位妈妈们在用这个处方时需要注意的一项问题。
另外,大家再看,这个处方和儿病篇咳嗽章节里—脾胃之虚咳嗽的处方相比,此处剂量略:脾肺之虚咳嗽处方:山药、扁豆、小枣、杏仁、橘皮、半夏、桔梗外感寒咳嗽处方:苏子、杏仁、橘皮、半夏、冰糖、炙草、大枣、生地、当归很显然,在外感寒咳嗽中,君药为苏子,来看看苏子的功效:破寒凝而降冲逆,扩胸腹而除胀满,可以解风寒,为内外双解之药,且性质温和。
那么,为什么外感寒咳嗽要重用苏子?我们来看看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对咳嗽的注解:咳嗽的根源在于痰湿壅阻中焦,平时肺气尚能肃降宣通,一旦外感于寒,卫气闭敛,脏腑更加郁遏,肺气无路可去,便上逆做咳。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代宗师——黄元御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源》。
这是⼀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之福。
黄元御(1705~1758),名⽟璐,字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楸⼦。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在昌⾢市黄家新郭村⼀派钢筋混泥⼟建筑拔地⽽起的环境下,却有⼀处占地10亩左右的清静之地,四⾯围墙将其与外⾯喧扰的世界隔开。
在这⽚净⼟中,长眠着明代名⾂黄福及其族⼈。
作为黄福的⼗⼀世孙,黄元御更为现代医学家提上案⼏。
黄元御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于书⾹门第11⽇上午,在昌⾢市档案局⼯作⼈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城郊的黄家新郭村。
远远地便发现,在⼲净整洁的街巷上矗⽴着⼀处占地10亩左右、四⾯修筑了围墙的场院。
围墙上书写着黄⽒家族的⽣平事迹,引来部分路过市民驻⾜观看。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黄福的御葬墓。
因墓园看护⼈不在家,⼀把铁将军将记者⼀⾏阻挡于门外。
登⾼远望,透过围墙发现,墓园中竖⽴着⼀组汉⽩⽟⽯⼈⽯兽。
据当地村民说,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前来拜谒。
⽽在墓园的东侧和南侧都是正在施⼯的房地产开发。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对墓园的保护⾮常注重,不允许对其有半点的损害。
⽣于⼀个世代簪缨的书⾹门第,1705年出⽣的黄元御⾃幼便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黄元御的⽗亲就为他邀请到侨寓昌⾢的名儒于⼦遽先⽣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仕,光耀门庭。
黄元御也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天下”作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其先祖黄福,在未来能够做出⼀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新冠后剧烈咳嗽久不愈,黄元御桔梗元参汤有奇效
新冠后剧烈咳嗽久不愈,黄元御桔梗元参汤有奇效作者导读许多新冠患者都会遗留下咳嗽的毛病,许多人甚至会咳嗽一个多月而无法痊愈!在这里,我想分享一张黄元御的小方子,名为桔梗元参汤。
此方药味很少、剂量不大,却有者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对症使用的时候,往往可以一剂即咳嗽大减,如汤泼雪。
大家把此方学习掌握并收入武器库,便可以治愈许多新冠咳嗽患者。
【桔梗元参汤专题】古经方思维剖析桔梗元参汤方证作者:tsp南极01缘起起初,我并未重视桔梗元参汤这张处方,有一天我的一位医友(网名:对方正在输入中。
我们简称为输入兄)说:经验分享:最近看很多新冠后遗症,有一部分咳嗽,喉咙不怎么痒,痰有,但也不多,就觉得肺里一股气要往上冲而作咳。
吃很多咳嗽药和常用的方子一直好不了。
其实这个就是很典型的“肺气郁升”,即肺气被郁,欲升而不得,欲宣而不畅。
用桔梗元参汤原方,大部分可以一剂知、二剂已。
输入兄思维非常活跃,是一位很厉害的高手,一直坚守在一线抗击疫情、治疗各种新冠患者,并且常常给大家分享有益的经验。
此经验分享出来之后,我对桔梗元参汤开始重视起来,结果用此方屡屡治愈新冠剧烈咳嗽,一旦对症往往一剂就明显减轻。
不只是我,还有许多别的地区的朋友采用此经验获得良好疗效,证明此经验在不同地区都可以复现。
在此,对输入兄的无私分享表示感谢。
02方剂来源桔梗元参汤来源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的《鼻病根源》篇,原文摘录如下:桔梗元参汤【剂量】桔梗三钱,元参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服法】煎半杯,热服。
【方证】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黄元御制定此方,原本是治疗鼻炎等症候,然而只要符合本方病机,也完全可以治疗肺病咳嗽。
此方处理新冠后遗症咳嗽可谓是相当的得心应手,不得不佩服黄元御制方之精妙。
这一节有许多治疗鼻病的方剂,黄元御制定这一系列处方的基础理论如下:《四圣心源·鼻病根源》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
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
黄元御临床医案
黄元御临床医案1. 引言黄元御(150-219年),字元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家。
他擅长临床医学,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黄元御的临床医案,展示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2. 医案一:头痛病历患者:李某,女性,35岁。
主诉:头痛已有一周,每天持续数小时。
现病史:头痛呈阵发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正常。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嘱咐患者按时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消失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并感谢黄元御对她的帮助。
3. 医案二:咳嗽病历患者:王某,男性,45岁。
主诉:咳嗽已有一个月,咳痰量较大。
现病史:咳嗽呈间断性发作,伴有黄色粘稠的痰液。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坚持服用。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和烟雾等有害物质。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咳嗽明显减轻,痰液也变得清稀。
肺部听诊时,湿罗音减少了。
随访时,患者表示感觉身体明显好转,并对黄元御表示感谢。
4. 医案三:消化不良病历患者:张某,女性,50岁。
主诉:饭后腹胀、恶心、嗳气等症状。
现病史:饭后常出现腹胀不适感,伴有恶心、嗳气等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腹部轻压疼痛。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黄元御怀疑该患者可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他为患者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并建议患者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随访与结局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遵循黄元御的建议。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 在治疗上应“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 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 于此。”故其在临床中着眼于阳虚土湿, 多用温阳燥湿,忌用寒凉滋润,如对各 种出血性疾病,要求慎用寒凉药物,否 则“人随药损,百无一生”,主张从温 中补土着手。对遗精之病,反对用寒凉 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对臌 胀、反胃、中风,伤风鞬喘等诸多病证, 黄氏悉认为是由于中气衰败,土湿阳微 所致,故治疗上均以温阳补土为治疗大 法。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 御,一字坤载,号研农, 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 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 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 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 远,被誉为“一代宗 师”。
•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 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 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 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 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 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 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 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 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 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清宫御医黄元御治咳效方初探
清宫御医黄元御治咳效方初探清宫御医黄元御治咳效方初探中医肺病科(呼吸内科)在门诊和病房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咳、痰、喘的病人,像外感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老慢支、支气管扩张、肺部结节、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间质性肺炎、肺癌等等都是属于中医肺病科的疾病,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应当充分发挥祖国医药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一.《内经》对咳嗽的认识《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
其语言精练,文化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医学、史学和文学价值,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从《内经》成书至今,一直在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史上众多著名的医学流派无不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衍生的,使得中医学发展至今愈发的枝繁叶茂。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咳嗽专篇《咳论》。
《咳论》是古人对咳嗽一症长期观察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作为一种理论或方法,有效的指导着后世临床。
是对于咳嗽病的最早记载,它讲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咳嗽不只与肺相关,而是五脏六腑均可以导致咳嗽,原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分述了五脏六腑咳的临床表现,其基础正是脏腑经络辩证,这正体现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特色。
历代医家均将《素问咳论》奉为圭臬,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发,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如景岳公在《类经》中曰:“盖咳有内伤外感之分,故自肺而及五脏者有之,自五脏而传于肺者亦有之。
”《咳论》首先讨论了咳嗽的病因和病机,指出咳嗽是肺脏病变的反映,其病因是形寒与饮冷,其病机是内外合邪停留于肺脏。
其次告诉我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应,五脏六腑各以其时受病后均可波及肺脏而发为咳嗽。
然后讲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症状表现,并在最后提出了针刺治疗咳嗽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很有实践意义。
二.黄元御先生治咳思想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咳论》在六腑咳一段中最后一句讲到了咳嗽病变的关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跟师笔记十三读《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
跟师笔记十三读《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此读《阳布津行,咳止便畅》一文记:原文:咳嗽难医,尤其是久咳和反复咳嗽,这是古今医家共识。
笔者在读清代医家黄元御所写的《四圣心源》时,注意到书中治疗咳嗽只有一证一方,原文是这样的:“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
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
若感冒风寒,喷嚏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一代大医黄元御为什么如此治咳?体会:这段文字,老师首先带我们与黄元御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
黄元御治咳嗽用“姜苓五味细辛汤”,此亦是“比证立方之道”。
这段文字选自《四圣心源》杂病解上的咳嗽根结。
黄师的题目起得有意思,标题较“咳嗽根结”,顾名思义,此段文字道出了咳嗽的根结,所谓根结者,根本也。
如老师在段尾的一句设问,“一代大医黄元御为什么如此治咳”?首先定位,咳嗽是哪儿的病变?虽《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但是在这里,黄师认为“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咳嗽因何而作?黄师伸出右手往下一划,说“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
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
这本是肺胃的自然秩序。
一旦这个秩序被打破,那么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壅塞不下(注:黄师在这里反复提到“雾气”,精微入肺,化为雾气,洒陈于五脏六腑。
正合“治上焦如雾,非轻不举”之说),故痰涎生,呼吸壅碍而咳嗽发作。
咳嗽,胃怎么就不降了呢?还是让黄师自己来回答吧,说胃之所以不降,都是因为胃阳虚。
脾生湿,胃化燥。
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若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既然脾湿胜了胃燥,则气滞痰生自然为情理之事。
此方中所以用茯苓、半夏、甘草之“根结”。
咳嗽之“饮”何来?黄氏版的《素问。
《四圣心源》咳嗽解神方
《四圣心源》咳嗽解神方黄元御真乃大师也,其自创的一气周流理论,为中医治法开辟了无限法门。
集其最高思想和根本理论与一体,呕心沥血多年写成的《四圣心源》,更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精华。
一气周流理论集万家思想于一身,融合的无限完美和精确。
治病不偏,效佳而不留根,此乃学中医之唯一捷径也。
《四圣心源》咳嗽根源篇,黄元御言“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右转,肺金顺降,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
”指出了治咳嗽之根本方法。
其主方“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甘草、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咳嗽真是如神。
某男,25岁,反复咳嗽数年,每年天气变化时和秋冬季节常发,每次发作延绵数十天不愈,中医、西医多方医治无效。
患者以燥咳为主,常伴喉咙干痒。
那时我初学《四圣心源》,对这理论带着怀疑,故打算在临床试验一下。
遂与开方:茯苓9g、甘草6g、干姜9g、半夏9g、细辛9g、五味9g、生姜3片。
三副,水煎服。
结果只吃一副,咳嗽如失,服完三副不再发作,至今已一年未发。
某女,26岁,平素体健,某日趋漂流归来,全身多处肌肤暴晒后红肿疼痛,故于晚上猛冲冷水,湿敷毛巾,并开大风扇睡觉。
第二日头痛、头晕、流清涕、声嘶,吃西药治疗两天无效。
后出现咳嗽严重,鼻声较重,涕多等,无明显恶寒发热。
与开方茯苓9g、甘草6g、干姜9g、半夏9g、细辛3g、五味9g、生姜3片、苏叶9g。
两副水煎服。
两日后其告知,自服一副药后十余分钟咳嗽已停,第二日各种症状基本消失,服完两副已经痊愈。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始相信一气周流理论的完美,同一方,内伤、外感具获神效。
我自此对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是无限的佩服和崇拜,从此坚定了我学习《四圣心源》的决心。
稍举两例子,为了给大家学习《四圣心源》提供一些实例资料,希望有更多的同门能致力于一气周流理论,并能在此基础上把真正的中医发扬光大。
用黄元御的紫苏姜苓汤治疗伤风感冒、咽痛及咳嗽
用黄元御的紫苏姜苓汤治疗伤风感冒、咽痛及咳嗽
紫苏姜苓汤的组成为:苏叶9g,生姜9g,甘草6g,茯苓9g,法半夏9g,橘皮9g,干姜9g,砂仁6g。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原方中橘皮为6g,用9g效果更好。
苏叶、砂仁单包、后下,干姜捣碎。
感冒往往兼有咽喉肿痛,如果咽喉肿痛初起,感觉喉咙干、痒,在上方中加入桔梗9克,射干9克。
肿痛厉害、难消,上方去干姜,加桔梗9克、射干9克、白芍9克、黄芩9克,肿痛消除,加入干姜,减去桔梗、射干、白芍、黄芩。
感冒咳嗽,上方中加紫苑9克,款冬花9克。
咳嗽厉害,尤其夜里11点到凌晨3点为甚,则是肝胆之火刑金,因为夜里11点到凌晨1点为胆经流注时间,凌晨1点到3点为肝经流注时间,则将上方中入肝经的干姜去掉,加白芍9克,黄芩9克,以平肝胆。
药后,夜半咳嗽减轻,上方中继续加入干姜,“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四圣心源》),白芍、黄芩视病情而减。
痰多齁喘,上方中加入杏仁9克,厚朴9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便溏者,杏仁减量。
有黄痰,加浙贝母。
个人体会,治疗感冒、咳嗽,干姜必不可少,即使暂时减去,最终还需加入。
紫苏姜苓汤的适应范围,一是感冒初期表现为流清涕,咽痛、咳嗽,不发烧,即症状较轻者;二是打吊水后,感冒症状消失,继发咳嗽者。
一般发现患者有咽痛症状,即用紫苏姜苓汤加入桔梗9克,射干9克治疗,收效更快,一般不继发咳嗽。
《四圣心源》咳嗽根源及齁喘根源中,对治疗咳嗽、齁喘的相关论述,对治疗感冒咳嗽也有指导意义,可予以参阅。
学习四圣心源之咳嗽
学习四圣心源之咳嗽最近这些天,流感肆虐,我也中招了,又是发烧、又是咳嗽,好不容易才恢复好。
这生病的滋味是真不好受,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哦。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咳嗽。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肺主气,肺气清降,呼吸静顺,故不咳嗽,肺金不降,胸膈壅阻,逆气冲激,则咳嗽生焉。
咳嗽生于肺,而其病原不一,五脏六腑之病,传之于肺,皆能令人咳,非独肺脏之自病也。
就以肺咳来说,肺主皮毛,一受风寒之邪气,邪气在表,外束皮毛,皮毛闭敛,则肺气壅阻。
再加以寒饮食入胃,寒气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饮食之寒与风露之寒外内合邪,客居肺部不散,寒闭气阻,则为肺咳。
《素问·咳论》详细记载了咳嗽的症状及发展趋势。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下陷,咳而肛门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失藏,咳而遗溺。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而呕胆汁。
久咳不已,则传之三焦,三焦火陷,不能生土,故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肺咳之原,虽缘五脏六腑之相传,而胃土上逆,则为咳嗽之根。
其大多发作于秋冬季节,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
黄元御治疗咳嗽的方子为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
甘草、茯苓培土泄水,干姜温胃去寒,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细辛下降冲逆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子,如果去药店抓药的话,估计抓不了。
我拿这个方子去抓药时,药店的工作人员对我说细辛过(一)钱不抓,最多3g。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中国药典2015版所载细辛的用量是1-3g。
所以,我估计想抓到10g的细辛是不可能的了。
而我想说的是冬天之咳,大多为伤风咳嗽,兼有伤风之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
黄元御《四圣心源》治咳思想浅析
摘要: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咳嗽与肺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咳嗽的病机就是肺气上逆,降肺气是治疗咳嗽最基本的方法,肺气的敛降取决于胃土的右转,胃土的右转又靠中土的斡旋来实现,而阳衰土湿,脾陷胃逆,有碍中土斡旋。
治疗应该温中燥土,使中土斡旋,最终达到通右路、降肺气以止咳。
关键词:咳嗽;温中燥土;四圣心源
黄元御( 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
黄元御少年天资聪慧,上至而立之年,不甚染上目疾,又逢庸医误治,终致左目失明。
清代有五官不正之人难以为官的制度,因而放弃仕途转向岐黄,考究灵兰之秘,读仲景之伤寒,刻苦研习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经典,崇《内经》,法“仲景”,著《素灵微蕴》、《伤寒悬解》、《四圣心源》等十一本医学著作。
黄氏穷一生之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
现笔者就其《四圣心源》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进行浅显探析。
1.咳嗽之由,阳衰土湿
咳嗽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因素引起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肺系疾病,古来多有论述,其中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对咳嗽的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在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中,肺气的顺降有赖于胃土的右转,而胃土的右转责之于脾土的左升。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津液的正常代谢和脾气升清、肺气肃降以及肾的调节有关,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肺气壅塞,则津液代谢障碍,痰饮水湿自生,阻碍气机的运行,肺气上逆,则咳嗽,故《四圣心源·六气解》有论:“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
中土阳气虚衰,水湿不及运化,脾湿夺胃燥,则脾陷胃逆。
胃逆则胆升,刑以相火,相火浮动而上热,火热灼肺金,肺热而生壅嗽。
对于有痰之湿嗽及无痰之燥咳,黄元御认为:“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但本在寒湿,即所谓“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
”
阳衰土湿,脾陷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
”肺气上逆,变生咳嗽。
2.治咳之法,温中燥土
咳嗽的产生总由阳衰土湿,故而咳嗽的治疗以温中土阳气,燥脾土之湿为主。
黄元御自创一方名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黄元御用药大多性温,且多处方剂用到茯苓、干姜或者茯苓生姜的配伍
3.讨论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咳嗽的病机是肺气上逆,而肺气的顺降,有赖于胃土的右转。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脾喜燥恶湿,燥为阳,燥胜则湿不生,脾气则生发清气,脾升则胃降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所以用药颇多温性,甚少使用寒凉之品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甘草2钱干姜3钱半夏3钱细辛3钱五味子1钱研磨
煎汤温服
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
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气心肺。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
若感冒风寒,喷嚏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甘草
人与人之间最美是懂得,同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理解;朋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担待;夫妻之间,只有互懂,才能融洽度日;知己之间,只有互懂,才能长久长远;人与人之间,只有互懂,才能结识、结缘!
互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不孝和刁难;夫妻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吵和硝烟;朋友同事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是非和埋怨;
官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斗和谗言;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愧疚和不安。
其实,懂,应该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