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合集下载

黄元御《四圣心源》运用干姜经验

黄元御《四圣心源》运用干姜经验

“阴阳自和”状态视为人体自愈的机制,这也指明药后调摄的目的是“阴阳自合”。

故仲景药后调摄依据理法方药的不同,选择不同形式的调摄方式,以促进人体胃气通畅、津液充溢及不积滞、正气康复及外邪避开得当,该状态即是人体病后恢复的最佳状态———即“阴阳自和”,是为仲景药后调摄的根本目的。

5 结语《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我国医学首部具备完善理法方药的医学典籍,丰富的药后调摄内容是仲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仲景的药后调摄并非无规律可探,根据其调摄形式可分为5类方式,分别是:啜粥、饮食禁忌、取微汗、覆与避风寒、食冷与食热,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重胃气、顾护津液、护正与防邪复感三者共同兼顾中,以求达到患者阴阳自和的状态。

因此,我们在运用药后调摄时,应以仲景药后调摄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合理施用各种药后调摄方式,发挥中医最佳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陈念祖.医学三字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5.[2]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61.收稿日期:2020-02-07作者简介:黄宝特(1993-),男,广东汕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

通信作者:姜枫(1975-),男,河南信阳人,主任医师。

E-mail:jiangfengdoc@163.com编辑:秦小川黄元御《四圣心源》运用干姜经验杨强,胡浩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总结归纳出脏腑气机运行的圆运动规律,在治疗脾系、肝系、肺系等内科疾病以及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时,辨证以中焦寒湿、升降失常论治,临证应用干姜颇多。

黄元御认为,干姜的主治在中焦脾胃,可直接作用于胃经、脾经,主要具有升阳止泻、缓急止痛、助脾统血、温脾活血、散积化瘀、燥湿止带等直接功效。

此外,干姜亦可间接作用于肺经和肝经,可间接带动肝气的升发和肺气的肃降,具有调补中气、温肺止咳、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等间接功效。

黄元御使用桂枝、茯苓治疗月经病探析

黄元御使用桂枝、茯苓治疗月经病探析
1 0 解 暑 除湿止 痛法
详 加 辨证 , 合 理 地 选 用 相 应 的治 法 和 经 方 , 身痛 证
本 法适 用 于 太 阳 中喝 , 暑 湿 阻滞 之 “ 身热疼重” 治疗起 来应 该不 是难 事 。 之证 。代 表方 : 一 物 瓜 蒂 汤 。如 《 金 匮要 略》 痉湿 喝 l 1 参 考 文献
汤微解其表 , 和 其 营卫 ; 黄芪益卫实表 , 且与桂枝 、 为: 外感风寒 湿暑邪 , 阻滞 筋 脉 肌 肉 骨 节 , 不 通 则
生 姜 配伍 。 则有 化 气行 水 之力 。诸 药合 用 可 除 肌 肉 痛 ; 内伤 阴 阳气 血 津液 虚损 , 不荣则 痛 。其病 性亦有 问水湿 , 卫表固, 身疼 重 自可止 。 寒、 热、 虚、 实及 虚实 夹杂 之分 。 因此 在 临证 中 , 只要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3 — 0 0 6 7 — 0 2
黄 元御 , 清 代 著 名 医家 , 学 术 上推 崇 四圣 之学 , 枝姜苓 汤” 治月经 先期 , 方药: 桂枝 、 茯苓、 丹皮 、 首乌 、
精通 黄老之术 , 将 象 数 易 理 与 中 医相 结 合 , 透 彻 地 干姜 、 芍药各三钱 , 甘 草二钱 。桂枝达肝 气之郁 , 温经
[ 3 】 刘 建 新 , 吴 雪 梅 .张 仲 景 辨 治 身 痛 浅 析 .四 川 中 医 ,
1 9 9 6, 1 4( 4) : 2 0
此 外还 有 如 柴胡 桂 枝汤 、 乌 头桂 枝 汤 等 其他 有
关 身 疼痛 证治 , 亦 属于上 述 十法 的范 畴 , 兹 不赘 述 。 综上 , 仲 景 对 身 痛 证 的治 法 , 大 体 上 为 以上 十 法 。这 些治 法 , 多从 身痛 证 的病 因病机 着手 , 体 现 了 张仲 景治 病求 本 的思想 。身 痛证 的病 因病 机可 概括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

《黄元御四圣心源点睛》——赵文举老师医案分享赵文举老师,一生研习四圣心源,学验俱富,闻名遐迩。

为吉林伊通中医院原院长。

现分享其三则医案,希有益于同好。

柴胡桂枝鳖甲汤愈胃痞案王某,男,48岁。

脘胁痞胀2个月余,大便秘结,不能多食,餐后加重,晚餐尤为明显。

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充血、水肿,蠕动欠佳,幽门螺旋杆菌测定:(十)。

初服西药保护胃粘膜、抑制螺杆菌类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一个月余,虽有缓解但不明显。

就诊于余时、症状同前诉,舌质淡红,舌下络脉青紫色,舌苔灰腻,脉左寸关沉缓、右寸关浮缓,尺脉皆沉弦而细。

诊断:胃痞、腹满。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螺杆菌阳性。

方选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味。

柴胡15克、桂枝15克、炙鳖甲18克、炙甘草9克、制半夏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干姜15克、广砂仁6克、陈皮15克、炒杏仁15克、炒菜菔子15克。

7剂,水煎,日1剂,分3服。

2诊:脘胁痞胀、腹满明显改善,大便日1次,顺畅。

仍予前方加川椒15克,7剂,服法同前。

3诊:不适症状消失,胃镜及螺杆菌检测均正常。

继守原方7剂,以资巩固。

按: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盘塞地下,郁沦于寒水之中,而克己土,故少腹不舒,法当便难。

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结地上,而刑戊土,故胀在上脘及两胁。

柴胡桂枝鳖甲汤暖中土而燥湿,土燥则松和回运,而木气条达,左升右降之机轮自转,清升浊降,出纳有序,是以胀秘皆消,微微螺旋杆菌何存。

先师重训,八字箴言:温水燥土、升降出入也。

紫苏姜苓汤愈哮喘案王某,女,47岁。

患支气管哮喘5年。

平时阵法性咳嗽,白沫痰,气短,发作时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吐吸憋闷,俯仰愤瞋肩息,喘喝坐伏,不得偃卧,噎不得息。

面部虚浮,目下如卧蚕,脘胁痞满,眼及鼻腔发痒。

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象左沉弦,右浮弦,尺沉细。

诊断:哮喘。

方用紫苏姜苓汤:紫苏叶12克、炙甘草9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陈皮9克、砂仁6克、干姜12克、杏仁9克、炙麻黄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地龙12克、生姜7片、大枣12枚。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方”治诸多内科杂病疑难重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为清降肺胃所设。

原方: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药6g,橘皮6g。

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活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粉丹皮9g,制首乌20g,广橘红9g,炒杏仁9g,法半夏9g。

变功专清降肺胃之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显著。

1.方解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祛邪。

杭芍、丹皮、制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展开全文从《四圣心源》本身结构体系来讲,中土这股气,中气,中土之气升则为木,降则为金,化为左右两路升降之气。

所以,接下来黄元御讲了阴虚阳虚,阴脱阳脱,讲了阴阳这两方面的治疗。

左路木气向上升达,实际上是由阴出阳,阴升为阳的过程;右路金气往下敛降,它是由阳入阴,阳气敛藏为阴精的过程。

简单地来说,就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如果左路右路的升降,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对应的来讲,他就会出现阴虚阳虚的问题。

黄元御他整个书里面,他讲病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从正气角度来讲,邪气方面他也讲,但讲得比较少。

我们在临床上碰上,绝大多数疾病都是邪气比较盛,正气比较虚,治疗时往往先祛除邪气,然后再来扶助正气。

但是,我们知道用药的根本,用药的依据,主要是正气,而不是邪气。

即便有邪气,一定要考虑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用哪个药。

所以正气是根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所以黄元御在整个这本书里,他是围绕正气,围绕一气它的虚实升降来讲这个病治疗的办法。

这是从最根本上,最源头上来讲治病的方法。

至于正气虚的基础上有什么邪气,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派,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借鉴。

那都是去邪气的,方法比较多,随手拿过来就可以用。

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四圣心源》,它的所有讲解、阐述都是主要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如何去调理正气而不是祛邪气的角度,不是说他不讲,而是讲得比较少,这一点大家也要意识到。

那么,首先讲的是阴虚和阳虚。

那么什么叫阴虚?从一气周流周流一圈的角度来讲,右路阳降为阴,由阳入阴。

人体阴精的源头,藏于下来源于上,根源在于上面,火气能藏,它才能产生阴精。

如果火气不藏,那就是郁火外泄了,郁火外泄了,它实际上就是不能正常地含藏,那么火气是要消耗阴液的,就会伤阴,就会产生阴虚。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四圣心源方剂

四圣心源方剂

四圣心源方剂2014-11-25 10:18:49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将书中的方剂择录下来,用起来好查找,也可以反复琢磨,好深刻理解四圣心源的内涵。

择录时很粗糙。

四圣心源方剂2.1.1 六气治法(31)1)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2 )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 )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4)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朮泽泻5)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6 )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4 劳伤方4.1 中气(48)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4.2 阴阳4.2.1 阴虚(49)地魄汤: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4.2.2 阳虚(50)天魂汤: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4.2.3 阴脱(51)乌肝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11克4.2.4 阳脱(52)兔髓汤:甘草7克人参11克五味7克半夏11克龙骨(锻,研)7克元参11克附子11克牡蛎(锻,研)11克4.3 精神4.3.1 神惊(53)金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龙骨7克牡蛎11克4.3.2 精遗(54)玉池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4.4 气血4.4.1 气滞(56)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温服。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

这种病被称为中医四大顽证之一,黄元御一个7味药的配方可缓解古往今来,都存在着一些疑难杂症,是不那么容易治疗的。

比如鼓胀这种疾病,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治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什么是鼓胀?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平素无病,却听闻周边有神医坐诊,于是给自己肚子上藏放一个筲箕,然后去找神医看病。

神医一眼就识破了这个人是装病来试探他的。

于是这个神医就给了那人一首打油诗——“胸饱气鼓膈,神仙医不得,就算医得好,吃了动不得”。

这当然是一则故事,但也说明了鼓胀这种疾病的难治性。

鼓胀这种疾病在现代可以说是极其常见。

在古代,历代医家对鼓胀的防治极其重视,并且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难病顽证之一。

不难看出,鼓胀这种疾病在临床中的难治性,以及治疗的困难性。

而且鼓胀这种疾病还分为好几种类型,尤其是以气鼓和水鼓两大种类,而且治疗起来也会不一样。

鼓胀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认为鼓胀的病机是“饮食不节”,“气聚于腹”,治疗方药则是“治之以鸡矢醴”。

这个方子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比较相似,比如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

气鼓是鼓胀中常见的一种,而清代名医黄元御对此有比较独特的看法,认为“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黄氏的这些认识与元代名医朱丹溪对此病的看法上还是有一些类似之处。

朱丹溪认为,鼓胀的病机是脾土受伤,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而成。

正是“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但是黄元御对于气鼓的认识,不仅仅限于“肝脾不升”,黄氏认为,“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而“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于是就变生气鼓之证。

那么气鼓应该如何治疗呢?黄元御认为,这种疾病本源是属于湿寒,表象则是湿热,治疗“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四圣心源---劳伤解--阴阳(阴虚阳虚,阴脱阳脱)

四圣心源---劳伤解--阴阳(阴虚阳虚,阴脱阳脱)

四圣心源---劳伤解--阴阳(阴虚阳虚,阴脱阳脱)[原文]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

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

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

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

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

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

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译文]由于中气的升降运动,于是产生了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在人体上下回流周旋。

阴气位于下面,而从下面自身体的左侧上升,就成为清阳,阳气位于上面,而从上面自身体的右侧下降,就成为浊阴。

清阳由木(肝)火(心)生长发育,则不至于向下沦陷(在肾水里),浊阴由金水收敛贮藏,就不至于向上逆行(到心火里)。

清气不沦陷的人,是阳气在上面提拉,浊气不逆行的人,是阴气在下面吸纳(嘘、吸二字从身体动作解)。

浊气不逆行,那么阳下降而转化为阴,阳的根本在下面潜藏,而不向上飞扬;清气不沦陷,则阴气上升而转化为阳气,阴的根本在上面秘闭,而不向下逃逸,这样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彼此互含根本,上下环抱,是平常人。

而清气之所以左升,是依赖阴中的阳气的生发,阳气生发就带动阴气浮动而亲近上面,而浊阴中的阳气生发的权力在己土(脾);浊阴之所以右降,依赖阳中的阴气的生发,阴气生发就造成阳气沉静而亲近下面,而阳中的阴气生发的权力在戊土(胃)。

戊土(胃)己土(脾)的升降运动,全凭中气运行,中气一旦衰败,那么己土(脾气)就不能上升而清阳就会向下沦陷,戊土(胃气)不能下降浊阴就会向上逆行,这就是阴虚阳虚的由来。

*学中医,读古书*四圣心源.劳伤解--阴虚阴虚[原文]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

《四圣心源》治方思路探析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素有异禀,勤奋好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

三十岁时,不幸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眼失明。

遂“委弃试帖”,告别仕途。

悲天怜人,而致力于“岐黄之术”,并发愤曰:“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

”[1 ]乾隆十五年(1750)被招为御医,乾隆亲题“妙悟岐黄”匾额赐之。

[2]黄氏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届四圣,称四圣之注述,“争光日月”;黄氏医著,发四圣之为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其尊古崇圣之情怀,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气机升降、顾护中气、温中降逆等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土为枢轴,暖水燥土治结肠癌黄氏思想核心在中气。

中气在阴阳之交,中气健运,则君火清而癸水温,四象轮转,周而不息,人则体康身健,中气衰则升降窒,肝血左郁则血病,肺气右滞则气病,心火上炎则心病,肾水下寒则精病,故遣方用药,首在中气,黄芽汤(人参、甘草、干姜、茯苓)为调中气之祖方,以人参、干姜补火扶阳,甘草、茯苓泻湿培土,实为良法。

此法为守中之法,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黄氏重点给我们示法,非定方。

案例1 结肠癌术后患者男59岁,结肠癌术后,2018年5月9号手术,出院诊断为结肠癌伴肝内多发转移,IV期。

其患病因排便改变2个月而入院,术前和术后整个人的体重变化十分大,发病前160斤,手术后不到120斤。

开始排便改变时不太注意,后发展到每日腹泻几次,基本都是完谷不化,即吃什么拉什么,到医院检查时,已是晚期,只能姑息治疗。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陈勇:《四圣心源》月经先后期】9

【陈勇:《四圣心源》月经先后期】9

【陈勇:《四圣心源》月经先后期】9月经先期,就是月经提前来月经后期,就是到月不来,延迟来,是妇科中常见病。

月经先期,现代《中医妇科学》治疗月经先期,辨证为血热型【又分为:实热、虚热、肝郁化热】、气虚型,共四个证型。

现代《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先期可伴有月经量多,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往往发展成崩中漏下,导致不孕,临床尤须重视。

”月经后期,现代《中医妇科学》辨证为:血寒证【又分虚寒、实寒】、血虚证、气滞证,四个证型。

现代《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后期多伴经量过少,若失治或误治,易转变为闭经,导致不孕,故应及时治疗。

”证型辨的很多,凡是学院毕业的都学习过这样教材教,出来后在临床上按照教材学习的理论,治疗月经先期、后期临床疗效并不好。

正如教材所说,治疗月经先期,“往往发展成崩中漏下”,治疗月经后期,教材中说:“若失治或误治,易转变为闭经”,如何预防这样情况发生教材中没有说。

我们看看黄元御如何辨证月经先期与后期?黄元御认为月经“先期者,木气之疏泄,崩漏之机也。

”月经“后期者,木气遏郁,闭结之机也。

其源总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畅通,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

”黄元御认为月经先期与后期“其源总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畅通,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

”“其通多而塞少者,木气泄之,故先期而至”。

“其塞多而通少者,木不能泄,则后期而至”。

治疗月经先期,黄元御用《桂枝姜苓汤》【注:大家一定记得,这是治疗经漏之方,如此治疗绝对不会发展为崩中漏下。

】丹皮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方解:黄元御认为月经先期,“其源总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畅通,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干姜温脾阳,茯苓、甘草、培中泄湿以治本,桂枝、芍药、首乌清风以舒肝郁,丹皮泻郁热清风燥,化凝瘀,诸药配伍,共凑温脾阳,培中气,泄脾湿,清肝风疏肝郁,化凝瘀,以治月经先期。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

黄元御《四圣心源》完美版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forum/四圣心源自叙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

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

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庚午四月,北游帝城。

十一月终,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

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癸酉二月,解长沙药性,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

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嗟乎!往者虞卿违赵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离骚》。

古人论述,往往失地远客,成于羁愁郁闷之中。

及乎书竣业就,乃心独喜,然后知当时之失意,皆为后此之得意无穷也。

向使虞卿终相赵国,屈原永宦楚邦,则《离骚》不作,《春秋》莫著,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传,两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

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

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

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

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

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勗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黄元御-1-四圣心源-2-阳湖张琦序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

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

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

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祖述而发扬之。

起废痼,润枯毙,含生育物,绝厉消沴,黄岐之道,于斯为盛。

从四象角度分析黄元御《四圣心源》阴阳气血处方,(附录,营卫经络解)

从四象角度分析黄元御《四圣心源》阴阳气血处方,(附录,营卫经络解)

从四象角度分析黄元御《四圣心源》阴阳气血处方,(附录,营卫经络解)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气血几个,皆是偶复方,没有奇方。

伤寒论桂枝汤加减很多是奇方。

组方合理,偶方和复方皆是“四不像”方。

虽然有十之八九都有效果,但是不宜久服。

很多人黄芽汤人参换成党参。

最后成四不像方。

此保全局之方,非治人之方。

久服内热堆积。

太阳少阳体质不能用干姜,耗伤阴液。

少阴太阴体质不能用茯苓,湿去则燥枯。

茯苓是菌类。

茯苓,猪苓,灵芝,冬虫夏草等等为菌类,这些都是阳性人药。

黄芽汤复方少阴体质药局,甘草二钱,炙干姜二钱少阳体质药局,茯苓二钱太阴体质药局,缺太阳体质药局,党参三钱郑注,人参身略有利尿作用。

人参须有通便作用。

少阴体质药局桂枝三钱人参三钱橘皮二钱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干姜二钱半夏三钱,制半夏三钱附子三钱附子三钱,炮砂仁一钱,炒,研,去皮砂仁一钱芍药六钱芍药三钱芍药二钱陈皮当归、黄芪少阳体质药局鳖甲三钱,醋炙焦,研丹皮三钱元参三钱茯苓六钱茯苓三钱茯苓二钱牡蛎三钱,煅,研牡蛎三钱黄连丹皮地、泽泻、、太阴体质药局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丹参三钱龙骨二钱龙骨二钱,煅,研五味一钱五味子一钱,研川椒太阳体质药局党参三钱首乌三钱,蒸桃仁三钱,炮,去皮尖郑注,一个药局是奇方,效果最大。

可以长期服用。

二个药局是偶方,效果不确定。

中病即止。

二个以上药局是复方。

效果普遍都好。

不易久服。

《四圣心源》原方解读中气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黄芽汤偶方——复方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干姜二钱白芍附子桂枝陈皮茯苓二钱黄连丹皮缺杏仁川椒缺煎大半杯,温服。

阴虚地魄汤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煎大半杯,温服。

黄元御破瘀汤治肝阳虚血瘀证

黄元御破瘀汤治肝阳虚血瘀证

黄元御破瘀汤治肝阳虚血瘀证破瘀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四圣心源》。

主治肝阳虚血瘀证。

破瘀汤治肝血瘀,桂枝干姜牡丹皮;茯苓丹参炙甘草,熟制首乌桃仁宜。

甘草二钱,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泡,去皮尖)、干姜、首乌各三钱。

原方选录《四圣心源》:“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

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

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天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

”血瘀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

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

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

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

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

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

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

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

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

2014-10-21日,服用破瘀汤,原本想把药打粉后泡开水喝,没有想到放多了给泡成糊糊了,干脆就连药渣一起吃了。

【陈勇:《四圣心源》桂枝姜苓汤-崩漏】8

【陈勇:《四圣心源》桂枝姜苓汤-崩漏】8

【陈勇:《四圣心源》桂枝姜苓汤-崩漏】8《崩漏》黄元御认为:“经脉崩漏,因于肝木之陷。

肝木主升,生意畅遂,木气条达,则经血温升,不至下泄。

生意郁陷,木气不达,经血陷流,则病崩漏。

”“其原全由于土败。

土者,血海之堤防也,堤防坚固,则澜安而波平,堤防溃败,故泛滥而倾注。

崩者,堤崩而河决,漏者,堤漏而水渗也。

缘乙木生长于水土,水旺土湿,脾阳陷败,不能发达木气,升举经血,于是肝气下郁,而病崩漏。

后世庸医崩漏之法,荒唐悖谬,何足数也。

”黄元御创制《桂枝姜苓汤》治经漏。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三钱、制首乌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我临床应用,患者腰酸、怯冷,加仙灵脾、鹿角霜、补骨脂。

治疗血崩方《桂枝姜苓牡蛎汤》【注:桂枝姜苓汤加一味牡蛎】茯苓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三钱、制首乌三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气虚,加人参【注:党参】。

我临床应用,喜加茜草炭以增强止崩作用。

现代《中医妇科学》治疗崩漏,分为血热型、脾虚型、肾虚型【又分阴虚、阳虚】、血瘀型五个证型,《中医妇科学》中曰:“崩漏与闭经交替出现,并可导致不孕。

崩漏是妇科的重证,从疗效来说,止血稍易,调理周期较难”《中医妇科学》承认闭经与崩漏是“属于难治之证,病程较长者,疗效较差”。

只所以难治,其原因是现代中医妇科学没有找到闭经与崩漏之根源,治疗闭经与崩漏毫无章法,治了闭经,出现崩漏,止了崩漏又出现闭经。

崩漏、闭经之根源,黄元御找到了!黄元御为妇科治疗闭经与崩漏创立有效的方剂。

临床验案某某,女,28岁,经漏,每次月经长达15天,月经干净后一周左右又来,我用黄元御的《桂枝姜苓汤》:茯苓20g、甘草7g、桂枝10g、芍药20g、干姜20g、丹皮10g、制首乌10g、仙灵脾15g、补骨脂15g。

如此重症七剂而愈。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的辨治特点探微《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

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的。

本文就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和治疗特点探析如下,以利临床应用。

1.鼻衄之机在于肺逆失敛肺为华盖,百脉朝会于肺。

肺主气,主肃降。

黄元御认为,上焦血液的收摄,依赖于肺气的降敛。

一方面,肺气的收敛对于上焦血液有直接的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血脱》云:“……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

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

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另一方面,肺气的降敛对于君相二火有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气滞》曰:“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肺金,则生上热。

”而“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四圣心源·衄血》)。

因此,《四圣心源·衄血》的开篇就点题:“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

”可见,鼻衄的原因是肺气逆行,收敛失政,以致血从上溢而为衄。

2.鼻衄之根源于胃气不降脾胃同居中焦,中央土以灌四旁。

中焦脾胃,上为心肺,下为肝肾,凡上下所属之脏器出现虚实克胜之变,必然影响中焦之气,故四脏有一不平,中气必为之受伤。

脾胃是一身升降之气的枢纽。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中气受伤,脾胃升降失常,亦同样会累及心肺肝肾诸脏。

黄元御认为气机的升降运行正常与否取决于中气。

若中气升降窒塞,则脾土下陷而胃土上逆。

俾中气得运,枢轴运转,脾陷复升,胃逆复降,胃降则心肺也降,脾升则肝肾也升。

如《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四圣心源,牙痛,足阳明之病也。黄芩石膏汤,柴胡桃仁汤

?四圣心源,牙痛,足阳明之病也。黄芩石膏汤,柴胡桃仁汤

四圣心源,牙痛,足阳明之病也。

黄芩石膏汤,柴胡桃仁汤
四圣心源,牙痛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

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類,下循鼻外而入上齿。

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

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
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

太阴盛而阳明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之经,不得下行。

牙床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是以肿痛。

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热生。

牙虫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

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也。

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

而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荄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

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石膏三钱甘草二钱,生,半夏三钱升麻二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桃仁三钱石膏三钱骨碎补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

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

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弘扬光大。

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

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

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

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弘扬光大。

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释名】本方名取义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

【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

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

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

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

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

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

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

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

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

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若因中气虚衰而导致的“ 四维” 病变,可统用“ 黄芽汤” 加味治疗,如肝血左郁则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疏肝;肺金右滞则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理肺;心火上炎则神病,神病则惊怯不宁,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清心;肾水下寒则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温肾。

黄芽汤药仅四味,但配伍恰当,法度严谨。

深得仲景组方之秘,并充分体现了黄元御扶阳抑阴,崇尚脾土的一贯主张,堪称其核心代表方剂。

其它证治,无离左右,化裁出许多方剂,详见表1。

现代中医药· 1oo · Modem tional C hinese M edicine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 0 15 V o1.35 No.5 2 立天魂汤示复阳精要【组成】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

【释名】关于天,《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魂,黄氏认为“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天与魂均属阳,故黄氏将主治阳虚的方剂命名为天魂汤。

【方解】此方为黄氏重视阳气代表方。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论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L4 。

”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

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

对于阳虚的产生,黄氏认为是因“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故治宜“ 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因此,黄氏在黄芽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以附子、干姜暖脾温肾;人参、桂枝,达升肝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升脾陷。

全方重在培土升脾,亦未忘达肝温肾。

一方之中三升并进,唯其脾升、水升则下寒渐释,木升则阳化有源,诸药组方,共同温补脾肾之阳。

【加减】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

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3 拟地魄汤解阴虚之治【组成】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

【释名】地,《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魄,黄氏论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 (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地与魄均属阴,故黄氏将主治阴虚的方剂命名为“ 地魄汤” 。

【方解】对于阴虚的产生,黄氏认为“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治疗上,“ 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此,地魄汤以甘草、半夏培土降胃;五味子敛降肺金;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益水,润藏肾气;牡蛎敛神以助藏精。

本方虽药仅七味,却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甘草运转中焦,二是以麦冬、元参、芍药滋阴降火,三是以半夏、五味子敛藏中气,四是以牡蛎镇降心神,最后达到“ 降肺胃以助收藏” 的目的。

【加减】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

此补阴之法也。

4 用下气汤统气病之法【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15 Vo1.3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 i eine · 10 1 · 【释名】下,向下;气:肺胃之气。

下气,即推动肺胃之气沉降,使滞气随降而旋消。

【方解】对于气滞之因,黄氏认为多由肺胃气机不降所致,其在《四圣心源· 劳伤解》中论日:“ 凡痞闷暖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气无下降之路。

” 而肺胃气逆后,易出现上热下寒,即“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

对于此种状态,治宜“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 以此为法,黄氏下气汤用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因“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 ,故以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合用,调理后天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扶正抑邪。

针对肺气上逆,用五味子,杏仁开肺郁而降肺逆;肺胃气逆,气滞于中,以橘皮理气和胃;贝母,芍药清润上焦郁火。

全方重在调中降胃,又兼顾于清金肃肺,唯其肺胃并降,滞气随降而旋消。

【加减】黄氏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在下气汤基础上,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活人无数。

5 制破瘀汤促瘀血之化【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释名】破:①碎,不完整,②分裂;瘀,血液凝滞。

破瘀汤,言本方功用可使凝滞不易流动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即有活血化瘀之用。

【方解】血瘀的病机,黄氏认为是由阳气亏虚导致乙木生发不足所致,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血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若水寒土湿,阳衰阴盛,温气抑郁,脾土滞陷,生气遏抑,肝无上达之路,则木陷而血瘀。

本病因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故不可专用清润,治宜“ 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破瘀汤中以甘草、茯苓培土渗湿;桂枝、干姜升达肝脾;首乌养血滋肝,熄风润燥;丹皮、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同时黄氏还强调:“ 水土湿寒,中气抑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天枉人命,百不救一也。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6 遣玉池汤固精之遗泄【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释名】此方为黄氏治遗精之方。

精为生而之来,藏于肾,肾五行属水,故方名玉池,寓意本方可固精止遗,使精水敛藏于玉池之内而不妄泄。

【方解】‘‘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

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黄氏认为,遗精的发生,根源在于肝脾不升,是由于脾湿导致脾阳虚衰,“ 生气不达” ,乙木生发不及,致使木气下郁,则疏泄太过,“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为此,黄氏创立“ 玉池汤” ,方中用甘草、茯苓培土渗湿,使己土行其“ 东升” 之职;桂枝、芍药疏肝清风,升达木气;龙骨、牡蛎固涩敛精,助肾行封藏之职;配合附子、砂仁温水行郁,使肾暖脾升则精升而不走。

如此配伍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对于遗精之治,黄氏还告诫日:“ 人之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