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的“下气汤”

合集下载

《千金要方》“紫苏子汤”解

《千金要方》“紫苏子汤”解

《千金要方》“紫苏子汤”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七》记载有:紫苏子汤治脚弱上气,昔宋湘东王在南州患脚气困笃,服此汤大得力方。

紫苏子前胡厚朴甘草当归各一两半夏一升橘皮三两大枣二十枚生姜一斤桂心四两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日三夜二。

此方原治“脚弱上气”;《和剂局方》改名为“苏子降气汤”,并将治疗范围扩大至“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妨饮食”。

“苏子降气汤”之名较“紫苏子汤”,彰显出此方的主要作用在于“降气”。

“半夏、生姜、桂心”为“降气”的核心组合。

《经方小品·治胸胁痰冷气诸方》中的诸般“治气”方,多含此组合。

如:通气汤,主胸胁满气噎方半夏(八两,洗)生姜(六两)桂肉(三两)吴茱萸(三十枚)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游气汤,治五脏有余寒虚气、劳气、惊忧气,其人喜悸,胸中热,上下无常,多悲伤,气流四肢常肿,齐四边核赤肿,小便不利方。

厚朴(四两)桂肉(五两)人参(二两)茯苓(四两)半夏(二两,洗)黄芩(二两)生姜(八两)陈枳实(五枚)甘草(二两)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之于紫苏子汤,则在“半夏、生姜、桂心”的基础上,增入厚朴、橘皮、前胡、苏子,加强降气之功。

《本经》记载“当归,一名干归,味甘温,生川谷。

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是知当归“治咳逆上气”,似亦具有“下气”的作用。

苏子的使用,颇具妙义。

苏子“主下气”,然有肾之象(“子”为“肾”),有降气入肾、以金生水之效。

如刘渡舟先生言:“肺虽主气实为气之标,肾主纳气方为气之本也。

肺属金,肾属水,有母子之义,肺气下藏于肾,《道藏》称为'母隐子胎’。

”(刘渡舟,王世民,朱进忠.关于苏子降气汤加减运用[J].中医杂志,1964(10):32-33.)类似的论述见于《廖厚泽经方临证传心录》(12),其言:“若其人之肺气不降而肾水不生者,当以适当药味(如“三子养亲汤”加沉香之类)下其肺气,使金水两气相交,俗称“金投于水”法,则水自生。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

乾隆御医黄元御医学传承——麻瑞亭与下气汤展开全文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

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

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

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

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

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

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

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

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

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

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

201.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1.闭结桂枝丹皮桃仁汤桂枝11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桃仁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丹参11克煎大半杯,温服。

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2.崩漏桂枝姜苓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

3.治经漏。

桂枝姜苓牡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干姜11克丹皮11克首乌11克牡蛎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血崩。

气虚,加人参。

4.治经水后期。

桂枝姜苓汤丹皮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5.治经水先期(月经提前)。

姜苓阿胶汤丹皮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丹参11克首乌11克阿胶11克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6.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当归11克地黄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首乌11克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

7.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柴胡11克黄芩11克甘草7克芍药11克丹皮11克地黄11克煎大半杯,温服。

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8.经来过多温经汤人参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桂枝11克茯苓11克丹皮11克当归11克阿胶11克麦冬11克芍药11克芎穷7克茱萸7克半夏11克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

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

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四圣心源方剂

四圣心源方剂

四圣心源方剂2014-11-25 10:18:49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将书中的方剂择录下来,用起来好查找,也可以反复琢磨,好深刻理解四圣心源的内涵。

择录时很粗糙。

四圣心源方剂2.1.1 六气治法(31)1)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2 )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 )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4)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朮泽泻5)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6 )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4 劳伤方4.1 中气(48)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4.2 阴阳4.2.1 阴虚(49)地魄汤: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4.2.2 阳虚(50)天魂汤: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4.2.3 阴脱(51)乌肝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11克4.2.4 阳脱(52)兔髓汤:甘草7克人参11克五味7克半夏11克龙骨(锻,研)7克元参11克附子11克牡蛎(锻,研)11克4.3 精神4.3.1 神惊(53)金鼎汤: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桂枝11克芍药11克龙骨7克牡蛎11克4.3.2 精遗(54)玉池汤: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4.4 气血4.4.1 气滞(56)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温服。

名老中医黄元御下气汤

名老中医黄元御下气汤

名老中医黄元御下气汤展开全文1.【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2.【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

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3.【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

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黄元御神方下气汤

黄元御神方下气汤

下气汤【来源】《四圣心源》卷四。

【组成】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主治】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变化】后世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验方“下气汤”。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药性功用】:(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5)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各种病症加减】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化裁方:建泽泻9克猪苓片9~12克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化裁方:猪苓皮9~12克或茯苓皮9~15克风湿或类风湿:建泽泻9克土茯苓15~30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化裁方:炒白术9~12克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化裁方:生薏仁15~20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化裁方:黄岑炭9~12克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四劳伤解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四劳伤解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四劳伤解卷首【原文】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

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

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则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

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

体外有杀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

回过头来看保养锻炼不严谨,少年时代已经错误,而医药没奇异,希望晚年挽救。

古圣不作,医法中途乖离,重视阴轻视阳,违犯经典所说的道理,轻的喝了药病加重,重的碰到庸医人就残废了,金将军先将玉打碎了,石学士不见得能够瓦全。

叹小子的侵扰欺凌,痛惜阎王的催促,寻根究源到深夜,许多感慨都聚集起来,作劳伤解。

中气【原文】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土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翻译】脾为己土,沿着太阴经而且主升,胃为戊土,沿着阳明经而且主降。

升降的权力,则在阴阳的相交,这就是中气。

胃是主管接受和盛纳的器官,脾主消化研磨,中气旺那么胃气下降并且接纳良好,脾气上升并且研磨良好,水和食物腐化分解,精气产生,所以不生病。

脾气上升则肾肝气也上升,所以水土不郁积,胃气下降则心肺气也下降,金火不凝积。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正常人下面温而上面清,因为中气的运行良好。

【原文】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一代宗师——黄元御

医家⼀代宗师——黄元御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源》。

这是⼀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直到背诵的书。

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

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之福。

黄元御(1705~1758),名⽟璐,字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楸⼦。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在昌⾢市黄家新郭村⼀派钢筋混泥⼟建筑拔地⽽起的环境下,却有⼀处占地10亩左右的清静之地,四⾯围墙将其与外⾯喧扰的世界隔开。

在这⽚净⼟中,长眠着明代名⾂黄福及其族⼈。

作为黄福的⼗⼀世孙,黄元御更为现代医学家提上案⼏。

黄元御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代宗师”。

⽣于书⾹门第11⽇上午,在昌⾢市档案局⼯作⼈员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城郊的黄家新郭村。

远远地便发现,在⼲净整洁的街巷上矗⽴着⼀处占地10亩左右、四⾯修筑了围墙的场院。

围墙上书写着黄⽒家族的⽣平事迹,引来部分路过市民驻⾜观看。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这就是黄福的御葬墓。

因墓园看护⼈不在家,⼀把铁将军将记者⼀⾏阻挡于门外。

登⾼远望,透过围墙发现,墓园中竖⽴着⼀组汉⽩⽟⽯⼈⽯兽。

据当地村民说,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前来拜谒。

⽽在墓园的东侧和南侧都是正在施⼯的房地产开发。

昌⾢市档案局⼯作⼈员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对墓园的保护⾮常注重,不允许对其有半点的损害。

⽣于⼀个世代簪缨的书⾹门第,1705年出⽣的黄元御⾃幼便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黄元御的⽗亲就为他邀请到侨寓昌⾢的名儒于⼦遽先⽣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仕,光耀门庭。

黄元御也将“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天下”作为座右铭,希望效仿其先祖黄福,在未来能够做出⼀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

【黄元御】下气汤十二化裁方显神奇先师黄元御于1752年创制了著名的下气汤,载于其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此方功能清肺降胃,为“气滞在胸膈右肋者”而设。

其组成为:茯苓、甘草、芍药、橘皮、杏仁、贝母、五味子、半夏。

业师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橘皮,加疏肝升陷之首乌、丹皮,理气化痰之橘红,将其化裁为茯苓、甘草、炒白芍、丹皮、制首乌、橘红、炒杏仁、法半夏。

变功专清肺降胃之下气汤成为既能清肺降胃,又能温肝升脾的升清降浊之剂,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可谓加减下气汤,业师仍称之为下气汤。

他以此方为主方,据脉证灵活加减,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六十余年。

药虽平淡无奇,然因其切中内伤疾患之病机,故疗效显著,乃至神奇。

我承业师运用下气汤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应用下气汤的心得,将其化裁为12首下气汤系列方剂。

1.加减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全瓜蒌、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炒山药、川郁金、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炒枣仁、车前草。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化瘀,清肺温肾。

适应证:脏腑不调,气机紊乱,纳差运迟,上热下寒,眠差腰困,全身不适。

2.调中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生龙骨、柏子仁、炒小茴香、白蔻仁、炒山药、鸡内金、川郁金、石菖蒲、川续断、金毛狗脊、桉树叶、延胡索、车前草、半枝莲。

功能:健脾温胃,清肺疏肝,暖下止痛。

适应证: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胃炎,胃脘不舒,纳差隐痛,或大便偏稀,或消瘦乏困,或面色欠华。

3.平胆下气汤组成:云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生龙骨、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广木香、川棟子、延胡索、桉树叶、半枝莲、川厚朴、白花蛇舌草。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顺气通便,化瘀止痛。

适应证:胆囊炎及胆结石,胆胃气滞,右胁下痛连肩背,胃脘隐痛不舒,纳差心烦,大便不利或干结。

黄元御《四圣心源》下气汤详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下气汤详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下气汤详解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方义:甘草、茯苓补中气、祛湿、运中焦。

半夏、五味子引气下行。

贝母引气下行、散郁结。

杏仁、橘皮破肺气,散郁结。

芍药清火息风。

功效作用:适用于破气通降,流通右路。

用药特点:运中焦,敛降一气,主要是引导正气归位,祛邪力弱。

使用注意:1、痰湿重,加白术、苍术、桔梗等健脾化痰;2、气郁重,加柴胡、枳壳、香附、槟榔,甚至加莪术三棱等行气破气;3、化火加黄芩、栀子。

4、虚加人参、麦冬。

《四圣心源》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气滞》: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

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

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

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中医无忌大师兄
2022-01-18 05:54
六气治法
1、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相当于:桂枝汤+苓归胶)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

寒加干姜、附子。

2、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相当于:犀角地黄汤去犀角,加黄连)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相当于:小柴胡汤+白芍)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相当于: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泽泻)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6、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相当于:四逆汤+茯苓)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
栀、膏之类。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通治百病】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通治百病】

【麻瑞亭:下气升血汤-通治百病】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

先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表: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

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

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

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

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

散寒,燥湿,利气,消痰。

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

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

精彩评论观点:阳密乃固之我见:麻老的下气汤脱胎于黄元御的下气汤,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气汤为主方,一生愈病无数,可以说一个下气汤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气汤究竟好在哪里?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

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麻瑞亭老中医一生以下气汤为基础方,化裁疗疾,活人无数。

下气汤实一保健良方,其功能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升气血而调阴阳以扶正祛邪,加减化裁,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解析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 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别人用行,你用就不行了哪?

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别人用行,你用就不行了哪?

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别人用行,你用就不行了哪?如何你用下气汤治病,效果不怎么好,那么你应该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黄元御的下气汤,一度被网友称为“神方”。

然而,这“神方”,貌似有些人用行,有些人用就不行。

这是怎么回事哪?为什么同样是黄元御的方子,桔梗元参汤的疗效,多数网友是认可的,而下气汤,好多网友用了不行哪?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才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四圣心源》有文: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

《四圣心源》有文: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素灵微藴》有文:肺被火刑,故膈右烦热。

是以若胸膈胀满、右胸中烦热,此时用下气汤是对症的。

那么,若胸膈作痛、右胸胁肋部疼痛,用下气汤行不行的哪?《四圣心源》有文: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

《四圣心源》有文: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

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

下气汤中有芍药可清胆木之邪,然而下气汤中的芍药用量是2钱(约为6g),若右胸膈疼甚,此药量明显不足于止痛,如何加减,请参考《四圣心源》腹痛根原一章。

综上所述,下气汤可治胸膈胀满、右胸中烦热、痰嗽喘逆等症,若兼有右胸胁肋部疼痛者,须酌情加柴胡等药,以清甲木之邪。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肝胆疾病,无一不是胀满、右胸中发热、兼右胸胁肋部疼痛,且疼痛是主要症状,在这样情况下,用下气汤治疗,效果自然不会好,我想,这就是好多网友用了“下气汤”以后,觉得不行的原因吧,实非“下气汤”之过也。

最后,我分享一个自己学习《四圣心源》的心得,膈右烦热而不痛,须加浙贝母、芍药以清金敛火。

下气汤中虽然有贝母、芍药,然而其药量2钱,稍显不足,若不酌情加量,则可能出现“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的情况。

【五运六气】黄元御运气方总览

【五运六气】黄元御运气方总览

【五运六气】黄元御运气方总览黄元御运气方总览一、厥阴风木治方—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黄师以桂枝调木气,升清阳降浊阴,疏达脾郁,土木双调,升发厥阴;予黄芩清相火,退厥阴之热;以白芍收敛土木之疏泄;予干姜下温坎宫,助温中土,湿得温则化,配之茯苓渗利水湿;肝血已亏,当补血以涵木气,予当归养血滋肝、清风润木,阿胶补血滋肝,清厥阴风燥;中土已虚,予甘草坐镇中州,养中补土,以大枣补肝脾,且用生姜之辛散达肝脾之郁,则补而不滞,中土实则肝木生长有据,金气下敛有凭。

诸药为用,则水温土暖,厥阴和升,胆木顺降,风熄热退。

二、少阴君火治方—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黄师以黄连上清心家之火热,白芍柔胆木而泻相火;《四圣心源·少阴君火》曰:“血根于心而藏于肝,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

”乃予生地、丹皮凉血泄热,如此上热得除。

又《长沙药解》曰:“仲景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此一定之法也。

”故其下寒者,用椒、附温之,蜀椒暖中宫而温命门,能驱寒湿,附子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二药并用则土温湿去,癸水复暖。

三、少阳相火治方—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黄师以柴胡、黄芩、白芍走胆腑而泻热、并上清相火,令少阳邪气不入阳明;人参、甘草、大枣温补脾土,令不入太阴;生姜、半夏燥中土水湿、并降胃土上逆。

如此脾土左旋,胃土右降,则相火复归下行用事。

四、太阴湿土治方—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术、泽泻.黄师以甘草培植中州;白术培土而制水;茯苓泄水燥土;泽泻淡渗水湿。

上药一气呵成,俾土健湿利。

五、阳明燥金治方—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黄师谓:“燥为寒热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

阳明燥金之气偏现,黄师以百合凉金泻热而生津;石膏清金泻热;麦冬凉金泻热,并能泽枯润燥;五味子敛辛金而止咳,是方清润相济,收敛得宜。

六、太阳寒水治方—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四圣心源·太阳寒水》:“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麻老的下气汤

麻老的下气汤

麻老的下气汤
一篇好文,与你共享:
麻老的下气汤(组成:茯苓9克甘草6克杭芍12克丹皮9克制首乌20克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脱胎于黄元御的下气汤,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气汤为主方,一生愈病无数,可以说一个下气汤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气汤究竟好在哪里?
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

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其三,与全息汤相比较,丹皮必用,生地换首乌,桂枝也算升药,其余降药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汤也符合以降为顺的机理,也是左右两路同时调整。

其四,从病理上讲,治病应该先去除阻滞,清除病理垃圾,等人体内部清静了,再去恢复气机运动的复原,所以第一步应该是以通为主(全息汤),第二步恢复一气周流,气机的升降出入循环(黄元御),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阳气的兴衰,只有在能攻的时候才能去攻,该守的时候只能守(火神派),这样的思路就将火神派、黄元御与全息汤等三大理论统一了。

麻瑞亭--下气汤--内科病调治之法(一)

麻瑞亭--下气汤--内科病调治之法(一)

麻瑞亭--下气汤--内科病调治之法(一)
显奇功。

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中,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

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

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

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千余年来,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

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

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

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

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

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的“下气汤”解析及其加减应用
下气汤,载于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解析: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

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尢著者。

病机为中气
不健,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子寒湿。

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

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加减应用:
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

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

厉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克—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着,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胆胃上逆,甲木上火,口苦咽干,头塘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陷,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着,以老川芎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祛瘀。

月经量多,色淡身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袪寒。

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

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疏肝以开胃。

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蒌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蒌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

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蒌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痛经。

妊娠呕恶,食纳不开着,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以降冲,顺气以开胃。

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证,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

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0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肾寒腰痛者,以上肉桂3克以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寇仁4—6克。

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
克。

胆胃病(如胆胃气病,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连枝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栀3—5克。

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溃疡),以炒白术12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等。

此各病之主方也。

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

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

肾寒而膀胱热涩者,另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何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栀3克,等,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也。

统而谓之(挦)。

拨千钧之舟者,一挦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

主方以黄芩易杭芍,加龙骨、牡蛎,则平肝而降浊,主方以桂枝易杭芍,加柴胡,则疏肝而升清。

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甚佳之原委也。

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
同,异病同治也。

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

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

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主,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药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