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在脾胃中的应用共25页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曹颖;李志国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10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为中心,阐释脏腑气机的圆运动,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人体中气,调畅脏腑气机,复其升降枢转之常.黄氏第五代弟子麻瑞亭将“中气升降”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脏腑气机升降紊乱所致之病,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中气升降,并将黄氏气滞之主方下气汤加减完善为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之内伤杂病方,可用以指导临床脏腑气机失调类疾病的治疗.
【总页数】2页(P980-981)
【作者】曹颖;李志国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J], 汪晓筠
2.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J], 周博文
3.基于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研究 [J],
张慧;卢云霄
4.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J], 陈采玉;张民
5.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J], 昌静楠;张玉;陈玉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推荐)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 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何易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5(30)11
【摘要】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中气升降理论。
心火上炎宜清降,肺金上逆宜肃降,赖乎胃土之右转;肾水下寒宜温暖,肝木下陷宜升达,藉于脾土之左旋。
治疗上强调执中培土,升脾陷而降胃逆。
脾胃之升降,即调达阴阳之升降,亦即推运四维肝心肺肾,气血精神之轮转。
因此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用药擅培土泻湿、暖
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喜温热而远苦寒,多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药。
【总页数】3页(P1624-1626)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轮转”;培土泻湿;暖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阴阳;气血;精神
【作者】何易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4
【相关文献】
1.旴江医家陈自明治疗痢疾遣方用药思想浅析 [J], 罗华富;姚凤云;左铮云;丁舸
2.沈金鳌论治咳嗽遣方用药特点 [J], 蔺焕萍
3.重法施方精用药,善以经方疗杂病:—何任教授遣方用药特点探述 [J], 金国梁;何
若苹
4.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李中梓遣方用药特点 [J], 王雨;张钰欣;姜婧;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
5.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 [J], 韩凤娟;付杨;王秀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升降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经脉别论 》:“饮人 于胃,游溢 精气 ,上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天
脾 以健运为常 ,胃以通降为顺 。对湿阻气滞 、食积 、痰饮 等
有阴阳交 泰,人有升 降出入 ”。脾 胃为 中土 ,是五脏 之气 和全 实证 ,在祛湿理气 、化 痰 、消食药 中配 伍健 胃的党参 、白术 、甘
身气血精液升降出入 的枢纽 。脾 胃为后天 之本 ,生化之源 ,居 草 、大枣 ,兼顾 中气 ,使 ?肖而勿 伐 ,尤其对 脾 胃虚证 。治 胃当以 于中间,交通上下 ,灌 溉 四旁 。胃主受 纳 ,脾 主运化 ,共 同完 成 通降,根据六腑以通 为用 的理论 ,对 胃病燥热 第 l7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Septe啦 er r2U : !
· 经 验 交 流 ·
升 降理论 在脾 胃疾 病 中的运用
韩金 武
【关键词】 升降理论 ;脾 胃病 ;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 R 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674—3296(2010)17—0094—0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以及水谷精气 的输布 ,故脾 胃功能正常 ,清 之病理特点 ,降 胃宜需佐 以升脾 ,胃失通降常 以脾不运化 、积湿
阳上升 ,浊阴下降。气血精液敷布周身 ,人体则 阴平阳密 ,生命 生浊 ,如枳术丸 ,在理气通降 方 中加 白术 ,助脾运 化 ,促积滞 排
安康。脾主升是为 了胃降 ,胃之降是为了脾 之升 ,升降协调 ,维 持正常的生命运动 。 2 升 降 理论 的病 理 机 制
排泄 ,完成机体新 陈代 谢过 程 ,故有 “脾 升 胃降 ,相 因相制 ,气 而发病 ;脾 主升 ,胃主降 ,脾 主运 ,胃主纳 ,脾 为 阴土 喜燥 ,胃为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 2016 年 7 月- 2018 年 7 月我院收治的脾胃病患者 60 例,采用 SPSS 21.0 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 ~ 60)随机平均分为常规西药治疗组(30 例)与中医升降理论组(30 例),常 规西药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中医升降理论组患者接受中医升降理论指导治疗,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 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中医升降理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 80.0%(P < 0.05),中医证候积分、镜下溃疡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水平均 显著降低(P < 0.05),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率(96.7%)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 63.3%(P < 0.05),不 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 16.7%、13.3%(P < 0.05)。结论: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较常规西药治疗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升降理论;脾胃病;临床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CM Shengjiang theory ( 升 降 理 论 ) in treating Piwei diseases. Methods: 6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TCM group was given TCM therapy based on TCM Shengjiang theory.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in the TCM group was 9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In the TCM group,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microscopic ulce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CRP, ESR, RDW, PLT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Hp eradication rate was 96.7%,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3.3%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currence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6.7%,13.3%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CM Shengjiang theory on Piwei diseases shows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TCM Shengjiang theory; Piwei diseases; Clinical applicat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0.029
升降汤,半月时间就能还你一个健健康康的脾胃!
升降汤,半月时间就能还你一个健健康康的脾胃!原文地址:升降汤,半月时间就能还你一个健健康康的脾胃!作者:大罗非鱼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大医张锡纯的升降汤,半月时间就能还你一个健健康康的脾胃!说起吃,估计有些朋友就犯难了,因为自己脾胃不好,一吃就胀,不但胃胀,肚子也胀,不但胀,而且疼,吃了难受,还不如少吃点舒服。
脾胃不好的朋友,见到别人山珍海味,吃得不亦乐乎,自己却不敢吃不敢喝,真是烦恼顿生啊。
别怕,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治理脾胃最好的方子——升降汤。
专治胃胀、专治肚子胀、专治吃了不消化。
野台参(党参)6克生黄耆6克白术6克广陈皮6克川厚朴6克生鸡内金(捣细)6克知母9克生杭芍9克桂枝尖3克川芎3克生姜6克。
水煎服。
这张升降汤是民国名医张锡纯的方子,张锡纯是谁,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在民国高手如云的时代,张锡纯老先生一枝独秀,被誉为“医界伟人”,放在现代,那绝对是老大级别的。
为什么一定要给大家推荐这个方子呢?因为张锡纯老先生组的这张方子,把治疗脾胃病的精华彻底说透了。
治疗脾胃病的精华是什么?不是补,不是滋,而是——升降。
谁升谁降啊?脾升胃降。
治疗脾胃病时,只要仅仅抓住这四个字,疗效绝对差不了。
比你单纯地记住什么补脾、健脾强得多。
什么叫脾升胃降?以我们吃的食物为例,食物进入胃肠,经过消化,分为精华和糟粕。
其中的精华,需要靠脾的升清作用布散到全身,而糟粕,则需要靠胃的降浊作用,排出体外。
这样,通过脾升胃降,不断地疏散精华、排出废物,让身体得到充分滋养。
其中,精华为清,废物为浊,清浊两道独立运行,有条而不紊乱。
如果脾胃升降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精华无法布散全身,而糟粕也停留体内,如此一来,清浊混同,好比客厅和垃圾箱混在一块,你想想那场景恶不恶心。
好东西出不去,烂在肠道里。
坏东西也出不去,也堆在那里。
胃肠成了垃圾场,所以胀闷就发生了,吃一点就胀,吃多了就闷,一点都不清爽。
所以,脾胃升清降浊,对于人体是极端重要的。
清代御医黄元御深谙此道,他说,脾胃如轴,肝心肺肾四脏如轮,只有脾胃这个轴运转的好,其他四脏才会好,生命的马车才会跑起来,人体才会从整体上好,脾胃升降一旦失常,全部脏器都会受累。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作者:杨梅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目的: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的价值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来我院中医门诊科就诊的脾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脾胃病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研究组采用中医升降理论。
并比较常规西医疗法与中医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的效果。
结果:采用中医升降理论进行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脾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辩证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的患者康复速度快、病程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升降理论;脾胃病;应用【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072-01中医学上多将升降运动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
它贯穿于生命活动的整个历程之中。
我国中医对升降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内经》,是阴阳学说在气机和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应用。
其中,升是指清阳之气的上升,降是指浊阴之气的下降,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我院中医门诊科收诊的120例脾胃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
所有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有患者60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18-61岁,平均年龄(36.2±12.2)岁。
研究组采用中医升降理论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患者60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8-59岁,平均年龄(35.7±12.6)岁。
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
清代山东昌邑县人,明代太保黄忠宣十一世孙,曾考授御医。
元御精研古来医籍,穷究秘奥,统汇医理,尤受张介宾影响,治病偏主温补。
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锹药解》等。
黄氏祟尚经典,见解独到,自成体系,可备一家之言。
祟阳抑阴,尤重脾阳贵中气,是黄氏的主要层学思想。
一、升运脾阳,培养中气黄氏十分重视脾阳和中气的生理作用,认为“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气济血,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长沙药解·甘草》)。
脾胃居于中央地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在于脾胃的升降作用,其关键又在于脾阳的升运,而脾阳升运的物质条件又在于水温土燥.可是‘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以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四圣心佩·六气偏见》)。
脾阳不足则中气不运,脾陷而胃逆,气机升降反作,水木陷于下而病寒,金火逆于上而病热,因此,黄氏确立了升运脾阳、培养中气的治病大法。
脾升胃降是中气的推迁作用,同时也是中气源源健旺的过程,,故日:‘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叹《四圣心源·中气》) 。
中气健汪,水谷入胃,脾升胃降,水升木荣,火敛金肃,水火既济,土木和谐,人之生机旺盛,故又曰:“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长沙药解·人参》)。
若中气亏虚,’中枢不运,肝脾陷于左而肺胃逆于右,甚则阴阳离决,精神分散,百病由生乃至陨灭。
展开剩余71%二、交媾精神,权在中土黄氏在《内》、《难》、《伤寒》、《金匾》等书理论基础上,对精和神的认识颇具独到之处,认为神胎于魂、发于心、根于肾,精孕于魄、藏于肾、根于心,离中之阴即肾之真水,坎中之阳即心之阳神。
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述要
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述要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内经》。
人体气机升降需要各个脏腑共同调节。
《素问》有“百病生于气”的论述,提示疾病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失调密切相关。
《医碥》云:“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两者共同调畅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云:“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肝之疏泄、肺之宣肃亦为气机升降之关键。
调理气机升降法在临床治疗脾胃病中尤其常见,现就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1 通降法《景岳全书》云:“胃气逆则呕苦。
”众多医家认为胃气郁阻、失于纳降是引起胃痛、嗳气、呕逆等的主要原因[1-3]。
赵静等[4]认为气机不利、胃肠通降不及、糟粕不行可导致便秘。
可见胃气上逆、浊阴不降、腑气不通是导致脾胃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通降法是对应的治疗法则。
张旗[5]以丁香、柿蒂为伍降气止呃逆。
郭东义[3]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化痰复胃气之通降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赵静等[4]在治疗便秘时,以木香、乌药、沉香之顺气、调气、降气同用,配以大黄、枳实、槟榔通腑,降气导滞而通便。
柳清[1]82认为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应顺胃降,方用加味香苏散为主方,行气之中,以苏梗、枳壳、大腹皮通降胃气,临床亦有收效。
周英信等[6]在治疗非中枢性呃逆时,方用郁金丁香汤,以十九畏之郁金配伍丁香,行气而降逆,并指出两者配比为3∶1时临床疗效最佳。
另有验案报道,王勇[7]以大承气汤之下气通腑,通因通用,在治疗糖尿病腹泻热结旁流证中收获成效。
2 升提法《四圣心源》云:“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
”可见清阳不升是导致脾胃病另一重要原因。
医家们认为肝失疏泄,郁而乘脾、肺失宣发,不能助脾散精,都会影响到清阳的上升。
对此,医家们常用升提法进行治疗。
李建华等[8-9]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方选升阳除湿汤,在健脾化湿转运枢机的基础上,用防风助肺之宣发,又以柴胡、升麻升举阳气,使清升而泻止。
明清著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探讨
明清著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探讨刘瑞;花宝金【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清时期气机升降理论盛行,对其重视的医家甚多,其中张景岳、李宗源、黄元御、周学海等系统阐释气机升降之理,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从张景岳探究升降之理、李宗源用药升降法度、黄元御中气升降立论、周学海论升降出入最为详尽等4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阐发4位医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理解的深刻内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10【总页数】3页(P1326-1327,1329)【关键词】气机升降;明清时期;学术探讨;著名医家【作者】刘瑞;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础,张仲景将气机升降理论首次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金元四家开创气机升降理论各家学说,明清时期医家则将气机升降理论的应用推向鼎盛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张景岳、李宗源、黄元御、周学海等,他们一方面秉承先贤,普及升降浮沉用药理论,另一方面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发展升降理论学说。
1 张景岳探究升降之理张景岳论医首重阴阳,提出“阳非有余,阴本不足”的观点,重视气机升降理论的运用,认为“盖天地不息之机,总惟升降二气,升本乎阳,生长之道也;降本乎阴,消亡之道也”(《景岳全书·先君吐法记》)[1]。
张景岳认为临床用药得效迅速,得益于升降之理,故曰:“余之立方处治,宜抑者则直从乎降,宜举者则直从乎升,所以见效速而绝无耽延之患”(《景岳全书·升阳散火辨》)[1]。
1.1 运用左升右降之理阐释老少气之逆顺凡阴阳之气,阳从左而升,阴从右而降,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故张景岳认为:“阳病者左为甚,阴病者右为甚,以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而逆其升降之气也。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共27页文档
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 即脾胃升降机制:
➢ 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 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
➢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提到“培养中气, 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 则精密而神安矣”
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
一生著作
•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 《难经悬解》、《伤寒悬解》、 • 《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 •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等11部专著。
《四圣心源》
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 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
黄元御的学术特点: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 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 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 ——《四圣心源·卷五·杂
病解上》
➢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 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 。
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 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 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 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 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
“中气”浅析
“中气”浅析赵玉华;王寅【摘要】Zhong Qi can be seen firstly in the book Huang - Di Nei - Jing. Later most of the physicians consider that Zhong Qi include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others think that Zhong Qi does not only includ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but also contains the liver and gall Qi. The author insists that Zhong Qi which absorbs the food essence and then produces Qi and blood, located in the middle engergizer of human body. Zhong Qi controls the ascending, descending, exiting and entering of Qi activity and it has a transitional connecting function . Five Zang - organs go well as Zhong Qi works.%“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3【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中焦;中气;临床指导意义【作者】赵玉华;王寅【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中气”这一中医学术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
黄元御中医升降理论的精髓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
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道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
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
随着脾土之气上升,道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道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
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
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
黄元御的“脾胃论”(戊胃、己脾)
黄元御的“脾胃论”(戊胃、己脾)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
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
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
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
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什么叫顺藤摸瓜找病根比如肝病要从调整脾胃入手,是先不治肝,是先治它病根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有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所以有许多庸医不懂这个道理,开错药。
书中详细论述了许多病是怎么得的,应该吃什么药来医治和调理。
中医讲的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不是单指某个器官,而是指整个经络和它的功能。
学好经络是治病的基础,肝经上反映的病,肝病、眼病都是因为脾气生不上去,胃气不能下降的结果。
但病根在于脾湿气过旺,使吃的东西不能消化,在胃里产生痰。
使肝气不能上升,所以医生开药,不能只使肝气下降。
这使我想到祥康节目说的,按摩太冲到行间穴,这样是错误的,应该是按摩行间到太冲穴。
这样,肝气不舒的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只讲经络按摩,不讲怎么按摩,穴位按摩也应该遵守人体左生右降的规律,比如治疗肝经病,肝随脾气左升,所以肝气不能右泻。
许多心脏疾病,比如:口腔溃疡、心火旺、心脏病、血脉的病等是因为心气不能下降,是胃气不能下降的影响。
还是脾胃的问题。
许多胆病、胆囊炎等,也是胃气不能下降导致的。
许多人盲目的摘除手术,但是胆管炎症没有消除,饮食习惯没有改变,还是有复发的机会。
许多肾病、男科病、女子不孕症、肾司二便,大小便的病是肾虚的结果等都是因为心火不下降,肾水不能上升,肺气不能肃降,根在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