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浅议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浅议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9477e3fb4daa58da0114a71.png)
1 .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初创脾胃病辩证体 系 张 仲 景 的伤 寒 学说 对 于 我 国 中 医基 础理 论 的完 善有着重要的影响 。 综合《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等张
仲景 的主 要 著作 可 以把 张 仲景关 于脾 胃的 相关 学 术
—
卜“ +
“ — 卜一 +
一 +
新 发疾 病 , 例如 : 氯胺 酮相关 性膀 胱炎 。 而本 文 中氯胺
化 学去 神 经 支配 效应 , 从 而导致 肌 肉迟 缓性 麻 痹 ; ( 2 ) 周 围和 中枢 的抗 伤 害感受作 用 而发挥 止 痛效果 。
2 . 2膀 胱 水扩 张术 方法 : 硬膜 外麻 醉 , 插 人 导尿
一 + 一 + 一 + ” + 一 十 一 十 一 + 十 一 十 一 + + - + 一 + “ 十 一 + 一 + + 一 十 一 十 - ・ + “ + ・ ・ + ・
等 中医理论 的不 断完 善 . 针 对脾 胃机 能 的恢 复也 产 生 很 多有 名 学 说。 比较具 有代 表性 的是 张 仲景 、 叶天 士 、 张锡纯 等名 中医的学 说 。
[ 3 ] 孙增 勤 , 胡秀 龙 , 肉毒毒 素在 疼痛 治疗 及 临床
理念 归纳 为 以下三个 方 面 。
1 . 1 《 伤寒 论》 “ 顾 胃存津 ” 思想 《 伤寒 论 》 是 一 部 阐述外 感 病 辨证 论 治 的经典 著 作, 这本 著作 的相 关理念 也 直接构 成 我 国中 医 的基 础 理论 , 张 仲景 认 为 脾 胃是 人体 的后 天 之本 , 脾 胃之 所 以会产 生 各种 问题 , 是 因为脾 胃的正 气虚 弱 , 要 恢 复 脾 胃的 正 常机 能必 须 考 虑 到 胃气 虚 损 以及 津 液受 伤 的情况 。 胃强津 伤 , 病从 热化 ; 胃气 虚 弱 , 阳气 受 伤 , 病 从 寒化 , 胃气 的强弱与 津液 的保存 都 是疾 病 发展 和治 疗 的关 键 。 因此仲 景 的“ 顾 胃存 津 ” 思想 却贯 穿 于该 书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6dde6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a.png)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https://img.taocdn.com/s3/m/e161e8e2fab069dc50220122.png)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作者:冯广泉来源:《科学养生》2015年第03期先生是一位48岁的壮汉,肌肉发达,身体一向不错。
这几年做出口小商品生意顺风顺水,每天忙忙碌碌,中午和晚上常常处于灯红酒绿的应酬中。
他十多年前就有胃病,近期更是胃疼得要命,吃了一阵子止疼药,开始还管用,现在不太管用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
医生给做了胃透等物理检查后,觉得他是胃癌,建议家属领他到省城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治。
省肿瘤医院经过超声断层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他已是胃癌晚期,医生责怪他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要他立即手术治疗。
家人背着他流眼泪……俗话说,“十人九胃”,可见胃病之广。
那么,如何避免胃受伤害,怎样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胃部疾患呢?笔者就此采访了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专科主任陈江教授。
作为医学博士的陈江教授,目前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二十余年,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调理。
据陈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学说的,只有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金元时的李杲写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
如今,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涉及内、外、儿、妇产、皮肤、五官等科百余个病证。
中医脾胃学说是个多功能系统,脾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中医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
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
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7ad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6.png)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de7cd676137ee06eef9188c.png)
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胃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6e6c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5.png)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学中的脾胃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其应用广泛且深入,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脾胃学说主要包括脾胃功能、脾虚、胃弱等内容,下文将详细介绍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脾胃功能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
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只有脾胃功能良好,才能保证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消化代谢正常。
而脾虚、胃弱等疾病则会导致人体消化功能的失调,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方面。
针对脾虚、胃弱等疾病,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别病因,对症下药。
比如,对于脾虚型消化不良患者,常用补益脾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四君子汤、六君子丸等;对于胃弱型胃炎患者,常用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龟鹿二仙汤、清胃汤等。
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脾胃学说在病因病机分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脾虚、胃弱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情绪不畅、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形成了脾虚、胃弱等病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情志调摄、适当休息等,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总的来说,脾胃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指导医师开展辩证施治,更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深入研究脾胃学说,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ab8434f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中医的五⼤学说与七⼤学派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法,并产⽣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了⼀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中医的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体⽣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五⾏学说,将⼈体五脏分阴阳学说属于五⾏,⽤五⾏特性来研究五脏⽣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
藏象学说,研究⼈体各个脏腑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说,探索⼈体致病的因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七⼤学派从汉代⾄清代,中医的主要脉络可归为七种学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补⼟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伤寒学派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
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孙思邈等⼈多研究伤寒病,以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寒凉学派⼜名河间学派。
此学派以阐发⽕热病机为中⼼内容,最初研究外感病的⽕热病机,随后演变为研究内伤之阴虚⽕旺病机。
寒凉学派促进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温热学派奠定了基础。
补⼟学派擅长治疗虚损病证,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
⾦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学说。
明代李中梓、张景岳等医家,在其基础上,进⼀步加以完善。
五⾏当中,脾胃属⼟,因此这⼀学说被称作“补⼟派”。
攻邪学派此学派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河间派⽕热理论,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认为邪⽓侵扰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以祛邪为⼿段,因⽽得名“攻邪学派”。
滋阴学派滋阴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学术理论源于《内经》,亦受河间学派⽕热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侧重于阐述阴虚⽕旺病证的研究。
学中医知识点总结
![学中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415d2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7.png)
学中医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2. 五脏六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肠、胆、膀胱、三焦、膈)等器官,它们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3. 精气神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精、气、神三种物质构成,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能量基础,神是意识和情感的基础。
4.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命机能的两种重要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所致,这些因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
6. 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综合分析病情,作出辨证施治的决策。
7. 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活动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综合分析病情。
2. 舌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病情。
3. 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中草药、中药制剂等中药材和药物来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针、艾等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推拿按摩等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教材脾胃学说
![教材脾胃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edffce8ce2f0066f433220b.png)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030f49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8.png)
绪论单元测试1.学派的构成要素有A:著作与著述B: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C:学说创始人与宗师D: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答案:ABCD2.学说是酝酿和形成学派的基础,学派则是学说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A:错B:对答案:B3.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称为A:学说B:学派C:流派D:医家学说答案:C4.没有同一学术主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史实支撑,也可认定其为“学派”式的师承方式A:对B:错答案:B5.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医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A:对B:错答案:A6.学术上自成体系的观点或理论称为:A:医家学说B:学派C:学说D:流派答案:C7.《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形成较为完备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错B:对答案:B8.载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著录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著作是A:《汉书 ·艺文志》B:《黄帝外经》C:《扁鹊内经》D:《黄帝内经》答案:A9.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A:错B:对答案:B10.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去解读,可以更深切地认知和体会到,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维护旧论,分经审证C:汇节分章,节解名释D:错简重订,倡纲重法E:脉证合参,辨别病性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肝虚寒B:肝实热C:肝阳虚D:肝劳筋急E:肝胆俱虚答案:D3.下列哪首方为刘河间地黄饮子所本?A:犀角地黄汤B:内补散C:前胡建中汤D:生地黄煎E:孔圣枕中丹答案:B4.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景岳C:孙思邈D:张元素E:钱乙答案:C5.孙思邈治疗虚损的常用法则有A:以泻为补B:补剂兼泻C:虚则补母D:寒热互济E:劳则补子答案:ABDE6.下列哪些方是孙思邈所化裁扩展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类方?A:羊肉杜仲汤B:羊肉桂心汤C:羊肉汤D:羊肉当归汤E:羊肉生地黄汤答案:ABCDE7.孙思邈本人所撰的著作有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备急千金要方》D:《银海精微》E:《孙真人海上方》答案:BC8.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戒绝情欲。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ca1024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e.png)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的六大流派,包括“黄帝内经”流派、“伤寒杂病论”流派、“温病学派”、“气机派”、“脾胃学派”和“上海学派”。
首先,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这一流派注重人体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介绍“伤寒杂病论”流派。
这一流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强调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表里辨证论治”的概念,即通过对疾病的内部与外部症状的观察,来判断病情与治疗方案。
第三个流派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温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派,它主要研究急性传染病与温邪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温病学派提出了“辨病辨证”和“辨寒辨温”等概念,指导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是“气机派”。
气机派注重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分布情况,强调气的运行与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机派的代表作有《太素·中藏论》和《营卫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气机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五个流派是“脾胃学派”。
脾胃学派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其中尤其重视脾胃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脾胃学派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苗”和“脾胃失调则营卫失调”等理论,为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是“上海学派”。
上海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派中医学思想流派,以叶天士、吴昆、吴阶平为代表。
上海学派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中医学更贴近现代科学。
上海学派提倡以“辩证”为中心,结合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中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f0de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8.png)
脾的中医原理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于消化吸收、运输水湿、保持肌肉和四肢的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气血和精气,然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也参与水湿的代谢,运输清洁的水液到全身。
此外,脾还与肌肉和四肢的力量密切相关,脾的健康与肌肉的丰满与否、四肢的力量和耐力有很大关系。
脾的生理脾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津液生成和排泄、气血生成和运输、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等方面。
1. 津液生成和排泄:脾主生成水湿,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脾藏津液于体内,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水分代谢。
同时,脾还能够运化水湿,将其中的浊液排泄出去。
2. 气血生成和运输:脾主运化水谷精气,将食物转化为气血。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经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气血,然后通过脾经络系统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气虚血瘀等病症。
3. 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脾的运化功能还与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相关。
脾升清阳,提纳肌肉,使之丰满有力。
脾的健康与否对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力量的维持都有重要影响。
脾的病理当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脾的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脾虚、脾湿、脾热等症状和疾病。
1. 脾虚:脾虚是指脾功能活动减退的状态。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腹胀便溏、容易疲乏等症状。
2. 脾湿:脾湿是指湿邪郁阻脾经,使津液停滞,或因脾不运化水湿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脾湿可导致食欲不振、胸腹胀闷、身体沉重、皮肤粘腻等症状。
3. 脾热:脾热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脾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热上升,气分蓄积,出现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
调理脾的方法中医强调保持脾的健康,对于消化吸收、水湿代谢和维持肌肉力量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岭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运用与发挥
![岭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运用与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bb0fe83a5a8102d276a22f77.png)
上 输 于脾 , 脾气 散精 , 归 于肺 。 饮 食 水 谷 人 胃 , 胃 上 ” 经 的受 纳腐 熟及 脾 的运化 作用 , 生为精 气 津液 , 化 继而 输 布及 营养 全 身 。若 胃之 受 纳腐 熟 功 能 失 常 , 易 致 胃 则 痛、 痞满 、 大便 秘结 等病 变 ; 脾 之运 化功 能失 常 , 可 若 则
食 方式 上 , 老 和陈 全新教 授都 提倡 三 餐应 定时 定量 , 邓 均衡 营养 , 有节 有度 , 养 胃气 , 保 以免 “ 饮食 自倍 , 乃 形 大 伤 ”1 _ 。古 常云 :是 药 三 分 毒 。 治 病用 药 , 愈在 “ ” 病 养, 而脾 胃为 后 天 之 本 , 仲 守 教 授 认 为 只 要 重 视 脾 李 胃 , 能达 到养 生 防病 的 目的 。 就 综 上所 述 , 可见 岭 南 名老 中 医在 传 承 脾 胃学说 的
滞 , 阳失 衡 ; 阴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阴太 过 , 阴 属 补 反而 伤及 阳气 。故
出 : 胃强 则 强 , “ 胃弱 则 衰 , 胃则 生 , 胃则 死 , 以 有 无 是 养 生家 必 当 以脾 胃为 先 。 邓 老认 为脾 胃的健 旺 , 五 ” 使 脏 六腑 四肢 百骸 都 强健 , 身体 没 有 弱 点 给 疾 病 以可 乘
关键词 岭南; 名老 中医 ; 胃学说 脾
降 息则气 立孤 危 , 故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 壮 老 已 ; 升 非 降, 则无 以生 长化 收 藏 , 以 升 降 出入 , 器 不 有 。 升 是 无 ” 降出入 是人体 气 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 维持 人 体 新 陈 是 代谢 和 生命 活动 的 基本 作 用 。 脾 胃同居 中焦 , 为升 降 枢纽 , 主升, 脾 胃主 降 , 胃升 降功能 正 常 , 可 畅达 五 脾 则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20f8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0.png)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脾胃论
![脾胃论](https://img.taocdn.com/s3/m/78071fd25022aaea998f0fc0.png)
学习《脾胃论》的目的,既要全面继承、重点领会实质内容,还要学会临证应用。如掌握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组方理论依据、方义、加减变通之意义,活用于临床;把握“补脾胃,泻阴火”的内涵,进而拟订新方、创新应用等等。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着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多部医学典籍,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可圈可点。李东垣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疾病大范围流行,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在临床用药时注重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滋养脾胃、补益气血、升发阳气,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多个着名方剂,临床治愈了无数的患者。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
大凡脾胃虚弱之人,脾不能助胃以行津液上输于肺,肺气不足,遇暑热太过,损伤元气,而觉疲乏怠惰,嗜睡懒言,四肢无力,精神困倦,两脚痿软、难于起立,早晚低温,指趾发冷,太阳升高,气候温暖,身热似烤,皆为阴阳气血之不足所致。故阴气虚而手足热,为之“热厥”;阳气虚而四肢逆冷,为之“寒厥”。或口不知味,视物恍惚,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胃痛及胁,脐周束急、甚如刀刺,胸中闭塞,时显呕哕,咳喘痰嗽,口沃白沫,舌胖强硬,腰背肩胛眼皆病,头痛时作,食少即饱,自汗尤甚,洒淅恶寒,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肺与大肠,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庚辛之不足,立黄芪人参汤主之。方义精确,化裁灵变,耐人品味,妙在其中,精读自悟。
脾胃虚实传变论
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东垣之所以主张“升阳益气”者,盖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不足,则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导致阴火上僭,既要甘温益脾胃中元气,又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正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也。故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7f94f6048d7c1c708a145a1.png)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学说的起源、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 《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 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 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 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 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 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 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 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 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 创始人。
二、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与养生观
2.1 脾胃学说
邓铁涛教授认为,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若要提个假设的话,从生理、病理 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 液;从治疗脾胃的角度来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 泛的疾病。脾胃为五脏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病理及全身各 系统气机运行都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 其他脏腑疾病发生、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无论外感、内伤、邪实、正虚与 否,治疗脾胃病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 邓铁涛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 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 与理论。邓老早在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 尾炎需在24小时之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邓老认为脾胃有虚证,便 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治疗原则自应攻、补、温、凉,朴之中又有朴阳与 养阴之别,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取长补短,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944d5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9.png)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各家学说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的各家学说。
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学说之一。
阴阳二气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的力量,它们彼此互补、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现象。
在中医中,通过分析疾病的阴阳失衡现象,来确定治疗方案。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相生,与身体的五脏和六腑相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贯穿全身并与脏腑组织相连。
通过影响经络系统的流通和调整经气的流量,来治疗各种疾病。
4.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元意为根本、本质,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
元气来源于父母遗传和天地精华的滋养,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逆气犯元是指任何影响到元气的因素,它可能是内部、外部或精神因素,病因可通过恢复元气来治疗。
5.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本基础。
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互相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机能。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虚实学说虚实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学说,虚实是中医中常用来描述疾病和诊断的术语。
虚指体内功能失调或欠缺,实指体内功能过盛或物质过多。
通过判断病人是否为虚或实,来确定治疗方案。
7.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中关键的学说之一,主要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诱发的,并以外感、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动和血的循环,保证了整个身体的营养和代谢。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1a176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c.png)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8e3823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5.png)
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对古代名中医脾胃学说的探讨龚旭琴黄娜蔡敏陈梦亚陈楚欣摘要:本文搜集了古代名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名中医的脾胃学说。
关键词:古代名中医(张仲景李杲叶天士张锡纯等)脾胃学说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创脾胃病辩证体系主要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
1.1 《伤寒论》“顾胃存津”思想《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然而,仲景的“顾胃存津”思想却贯穿于该书的始终。
张仲景认为脾胃六经病的发生,必因正气虚弱而引起。
而正气虚弱原因当中,胃气虚损、津液受伤是主要因素。
胃强津伤,病从热化;胃气虚弱,阳气受伤,病从寒化。
胃气强弱对伤寒六经病的发展及传变起关键用。
胃气存亡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胃气强或胃气得以恢复则预后佳。
正因脾胃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伤寒论》以“顾胃存津”为其立法施治之本。
1.2 《金匮要略》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思想“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古代论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明确提出“四季脾脏不受邪”的观点。
强调脾气健旺是人体抗病的基础,只有脾气健旺,外邪才不能侵入人体为病。
这实际上是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养生中的作用。
倘若脾胃功能失职,则可产生多种疾病。
如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水饮停滞,随处留积,在肠胃为“痰饮”,在胁下为悬饮”,溢于肌肤为“溢饮”,上迫胸肺为“支饮”,走肠道为“泄泻”,更可导致“腹满”、“宿食”、“水气病”、“呕吐”、“下利”等病证出现。
六经病发生的内因就是以胃气虚损,津液受损为主。
后世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与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3 “实脾”治未病如果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仅从病因上阐述脾胃的重要性,那么,“治未病”思想则明确指出“实脾”是有防病养生的作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对于未病而言,要做到未病先防,实际就是养生防病;二是对已病而言,要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奠基、充实、完善、深入。
1. 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
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1.1 脾胃生理功能方面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胃者,五脏之本也。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治疗疾病时要顾护“胃气。
”《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五脏别论》日:“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因此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
虚。
” 从生理角度描述了胃具有通降下行的功能特性。
《灵枢·五味》日:“水谷皆人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 说明胃气下降能够排泄体内饮食糟粕代谢产物。
1.1.2 脾胃病因病理方面
《内经》指出脾胃病变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情志因素及其它脏腑的影响有关。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1.1.3 脾胃病证治疗方面
《内经》已有针对脾胃病理特点而提出的治疗原则。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的,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土郁夺之”。
1.2 《难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裹血,温五脏。
”这个观点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1.3 《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东汉张仲景继承《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在治疗疾病时,无论外感、内伤,均时刻顾护胃气,主张扶正祛邪当健脾胃,峻攻之时忌伤脾胃,病后调理宜养脾胃。
《伤寒论》许多方药中都用姜、枣、粳米等,并嘱啜热粥助药,即取意于此,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辨证施治的始终。
另《伤寒论》强调“实脾”的防治功用。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述了脾胃病证的辩证纲要,坚持和胃固本,达邪不遗扶正。
重视脾胃在中医养生及预防学中的作用。
2. 宋金时期脾胃学说的充实
秦汉以后,取得突破性进展者,则应推宋金时期的李东垣,其所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均作了阐述,使脾胃学说理论更加系统充实。
2.1 滋阴派代表张元素
张元素的主要贡献有:以脏腑辩证指导脾胃病治疗:如脾脏实则泻其子,用吐法、下法;虚则补子、补母用补气、补血。
总之,脾病守、补、升;胃病和、攻、降。
制方遣药重在调理脾胃:脾病用甘草缓脾,黄连泻脾,人参补脾。
归经:阳明经病(胃与大肠)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2.2 李东垣《脾胃论》
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则当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中医界“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便是对她的贴切赞誉。
她的最大贡献是将“脾胃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单独提了出来。
《脾胃论》一书就是她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她指出:“元气之充分,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
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
其次,李氏对中医药学的贡献在系统地阐明了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方法,制定了“补中益气汤”等治疗脾胃病的千古名方。
如,她认为内伤病病因是“气火失调”,即元气和阴火之间失去了元气充沛、阴火内敛的生理状态,转而呈现为“元气不足,阴火亢盛”的病理特征。
临床内伤的发热,乃“阴火”之因,是脾胃虚衰引起的证候,应当“甘温除热”、“升阳益气”。
3.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完善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的突破性发展体现在充实了脾胃之阴及分证治疗的内容,代表医家是张景岳、缪希雍和叶天士等医家。
3.1 张景岳《景岳全书》
张景岳对脾胃的认识较为全面,她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人之始生,本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各无以成形体之状,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