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系统理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几个重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解释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治疗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疾病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文化的独特财富。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的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整体观念和功能活动的理论总结。
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关键。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诊断脏腑的病变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几个重点。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运用提供了指导,并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护健康。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做出贡献。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和科学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爭忧厘性]!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不指貝怀事切.(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一体观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交感互藏{5. 阴阳消长6. 阴阳转化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 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 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 保持着动态平衡
2 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 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 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③药之作用 升 浮——属阳;如桑叶 升麻 浮萍 降 沉——属阴;如石决明 牡蛎 磁石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阴阳 其有哪些特性 2 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 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5 试述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方面的应用 6 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
2 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白昼——属阳 夜晚——属阴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3 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正 邪的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观念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制约,描
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病因学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的侵袭。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由大饮食、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伤等
内因引起。
三、诊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体味等。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经络、穴位等来观察疼痛、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寒热平衡:中医治疗强调寒热平衡,通过调节营卫气血、平衡阴阳
来实现治疗目标。
3.补虚扶正:强调通过补益虚弱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祛邪治病:当身体出现病理变化时,通过祛除病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5.综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形
成综合治疗的体系。
以上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洁总结,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贯穿于
中医的所有研究和实践中。
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⑵此消彼长:即 阴阳消消-阳阴--阴长长阳制约不及
阴虚 火旺(阴消阳长) 如:疾病
阳虚 阴盛(阳消阴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类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举例:
阴阳交感
⑴自然界 天之阳气下降 阴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地之阴气上升
⑵人体 男(阳) 女(阴)
媾精 诞生 新的生命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 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 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⑶此长彼亦长:即 阴阳长长阳阴---长长阴阳
得当
互根 互用
补气(阳) 补血(阴)---阳长阴亦长 如:治疗
补血(阴) 养气(阳)---阴长阳亦长
⑷此消彼亦消:即 阴阳消消阴阳--亦亦-阴消消阳
不及
互根 互用
气虚(阳) 血虚(阳消阴亦消) 如:病理
血虚(阴) 气虚(阴消阳亦消)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
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有内
在的联系
2、普遍性: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客观事物 3、相对性:可再分,可转换,可改变 4、规定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
阳 阴阳互根互用
交
感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 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约 束的关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 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 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 与暗、上与下、寒与热等。
(2)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 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 资助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还包含阴阳互藏
(3)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 阳双方中的任何一 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即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 事物都含有阴与阳 两种属性不同的成 分,属阳的事物含 有阴性成分,属阴 的事物也寓有属阳 的成分。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
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来自于对太阳的观察。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太阳
明 亮
温 暖
上运 升动
兴 奋
男
月 亮
晦 暗
寒 冷
下 降
静 止
抑 制故《说文》曰:“阳,高,明也;阴,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阴阳起源于《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西周的晚期,人们已用阴阳的矛盾运动来解 释节气,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
(2)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昼夜寤寐兴奋抑制的交替。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 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 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 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2)突变: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没有显著 的质变特征,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的限度,或者有 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向其各自相反方 面发生质的改变。如自然界六月飘雪,人体急性热病 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 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 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简单地说,阴阳学说就是 研究阴阳的概念、发生、特性、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 知识体系。
气
气可生血
血
气
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 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
阴、亡阳)而死亡。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地相 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各种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发展而成的, 关于物质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
在中医学的形成跟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 的哲学思想又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 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 化,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举例: (1)自然界:四时温热寒凉的循环往复。
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 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 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 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 故。
(3)此长彼亦长 临床上所用的补气以生血,补血以 养气,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治法,皆以此为理论基 础。
(4)此消彼亦消 临床上常见的气虚引起血虚,血虚 必然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等皆属此类。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可以转化为阳。
(1)转化的内在因素与条件: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 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2)转化与消长的关系:
基础
阴阳消长
量变
结果
阴阳转化
质变
2、形式(2种)
(1)渐变: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伴随彼 此消长过程,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 阳的过程。如四季寒暑交替,昼夜转化等。
2、阴阳消长平衡大体可概括为四个类型:
(1)此长 彼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地相 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2、阴阳消长平衡大体可概括为四个类型:
(1)此长彼消 临床中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皆属此类
(2)此消彼长 在疾病中的阴虚火旺,阳虚阴盛皆属 此类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阳受阴冷凝而降
阴受阳蒸腾而升
地气―水
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 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 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 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沙漠中雨水少
(2)医学:如人体气血之间,气属阳, 血属阴,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 互相助长关系。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皇帝内经》,引 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 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 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对的,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随意分阴阳,必 须按照阴阳所特有的属性来一分为二才是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