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脾胃升降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调节脾胃升降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
受纳消化,二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人体消化系统。

脾胃的功能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
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而调节脾胃升降,则是指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来调节脾胃功能升降失调的状态,达到恢复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的治疗效果。

下文将对调节
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进行探讨。

调节脾胃升降法包括上升气、下降气和调和升降三个方面。

其中,上升气能够提升脾
胃功能,带动气血运行;下降气则能够降低脾胃的动力,减少胃酸分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调和升降则能够综合上下协调,达到脾胃功能正常化的效果。

针灸是调节脾胃升降的常用方法之一。

比如,针灸大包穴、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能够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艾灸则是通过热力作
用来刺激穴位,使其产生药理作用,同样可以达到调节脾胃的效果。

例如,用艾条灸脾俞穴、关元穴、神阙穴等,可以提高脾胃的功能,增强机体的代谢能力。

此外,推拿、按摩等手法也可以调节脾胃升降。

这些手法通过运动、按压等刺激穴位、肌肉、经络等,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运动,达到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例如,用推拿手法
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等问题。

综上所述,调节脾胃升降是中医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脾
胃升降失衡症状,选择不同的调节方法。

同时,从整体上思考,加强身体锻炼、调节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都能够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脏腑。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水谷。

脾胃的功能特点是升降和转化。

升降,指脾胃气机上提下降;转化,指脾胃气机转输水谷。

对于脾胃升降的调节,是中医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疗思路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技术手段来调节脾胃升降,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等方面来进行干预。

本文将围绕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治疗参考。

一、脾胃升降失常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升降失常会表现为脘闷、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引起其他脏腑失调,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二、运用药物调节脾胃升降药物治疗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物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理气和胃、和中止痛等功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香附、半夏、枳壳、厚朴、陈皮等。

这些药物具有宽中理气、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脘闷、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三、针灸调节脾胃升降针灸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常用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达到治疗脾胃升降失常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梁门等。

通过按摩、灸或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转运,起到调节脾胃功能的作用。

四、运用食疗调节脾胃升降食疗是中医调节脾胃升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食疗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十分重要。

对于脾胃升降失常的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食疗来调节脾胃功能。

脘闷、食欲不振的患者宜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的患者宜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白萝卜等。

通过食疗调节脾胃升降,可以有效缓解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症状。

五、调整生活作息调节脾胃升降生活作息是影响脾胃升降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脾胃的感悟心得体会(2篇)

调脾胃的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就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脾胃疾病日益普遍。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调脾胃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调脾胃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脾胃与健康的关系1. 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于人体中焦,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转化为水谷精微,进而生成气血,濡养全身。

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沛,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2. 脾胃与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胃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3. 脾胃与经络相通脾胃与十二经络相通,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经络不畅,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二、调脾胃的方法1. 调饮食(1)合理膳食: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如脾胃虚寒者宜食温热性食物,脾胃湿热者宜食清淡食物。

(2)定时定量: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3)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

2. 调情志(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的心态。

(2)适当锻炼:参加户外活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3. 调运动(1)按摩穴位: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有助于脾胃健康。

(2)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气血流通。

4. 调作息(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适度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精力充沛。

三、调脾胃的感悟心得1. 调脾胃需持之以恒脾胃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坚持调饮食、调情志、调运动、调作息,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调脾胃需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调脾胃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在调理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 调脾胃需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调脾胃也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作息规律、情绪管理等方面,从细节入手,呵护脾胃健康。

4. 调脾胃需心态平和心态决定一切,调脾胃同样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关键词升降反佐法脾胃病医话“反佐”一词源自《内经·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张仲景将反佐运用于临床,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

历代医家对反佐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张景岳认为反佐是一种变通治法,明确提出反佐是一种顺从病性以防止寒热格拒的配伍及用药方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

清代医家石寿棠将反佐推广到升降、开合领域,其在《医源》中云:“用药治疗,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

”可见升降反佐法是临床常用的变通治法。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运动着,主要表现为升降之气的变化。

一年之气的升降,因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升降枢纽。

而“天人相应”,脾胃居于中焦而应长夏,故人体精气的升降变化全赖于脾胃居于其中而为之枢纽。

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是有其重要性及广泛性的。

升降反佐法指在作用为升提的方剂中反佐降下药或在作用为降下的方剂中反佐升提药,升降相因,以促进方剂的治疗作用。

升是指趋上,升陷的治法;降是指润下,降逆的治法。

组方中,有升无降,则会导致气血上壅或中气上逆;一味沉降,则伐中气。

在升药中少佐降药,在降药中少佐升药,以启动升降之枢,制约药性之偏,收辅助之功。

临床具体运用有以升佐降、以降佐升、升降并施之分,应根据脾胃升降失常的不同病机加以辨证运用。

以升佐降是用升提药物反佐沉降之品,如黄龙汤能扶正攻下,治疗里热便秘而气血虚弱者。

方中大承气汤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人参、当归、生姜、大枣、甘草补气养血,和中安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得宣降,则胃肠燥结不通,故又佐以桔梗开宣肺气,与大承气汤相伍,一升—降,寓降于升中,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大便自通。

又如李东垣用通幽汤治疗“脾胃初受热中”的下脘不通证,于诸润降药中反佐升麻而举阳气,有欲降先升之妙。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脾胃升降是中医认为人体运动机能的根本,从而引导脏腑至气的兴源方向,体现出人体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调节脾胃升降是中医临床思路的核心,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将人体的生命活力、机能活动归结为脾胃升降失调所引起的,根据脾胃升降功能对于正常代谢的重要地位和对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关键作用,将调节脾胃升降视为临床思考的重要手段。

调节脾胃升降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观察,个性化分析,及时干预,及时运用适合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手段,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临床医生应当通过全面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情志分析,观察脉象,查看舌象等传统诊断方式,判断患者的脾胃升降情况。

在根据临床症状分析之后,中医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适合的治疗原则。

例如,对于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脾气不和,食欲不振,肠胃未畅等慢性胃炎病人,应当运用健脾益胃、开胃健脾之类的治疗原则,通过疏通经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节脾胃升降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临床医生还应当根据临床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运用有效的中药、艾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总之,调节脾胃升降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思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中医临床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究,熟练掌握调节脾胃升降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服务。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无论是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各个专科都可以运用。

其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的升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运用思路基于中医“清热泻火、温通散结、和中补气、健脾和胃”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脾胃升降的表现判断病情,然后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调节方法。

比如,如果患者有胸胁胀痛、嗳气、呕吐等症状,说明胃口善升而体内湿气不宜下降,可以采用温中散寒、降逆导滞的方法来调节脾胃的升降。

可采用理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改善胃肠的运行功能,达到祛湿降逆的目的。

另外,在针对特殊病症时,也需要根据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和体质虚寒的患者,表现出升降失常的症状如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肢体怕冷等,可采用温中补气、益肾温阳的方法来调节脾胃升降。

常用的药物如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可起到温中益气、调理脾胃、增强正气的作用,达到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的目的。

此外,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治疗疾病,还要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从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例如,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愉悦心情等,都能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之,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常用的有特色、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具有用药简单、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等特点,适应病情较广泛,对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这一方法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其机理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为中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脏腑,它不仅仅负责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还有着转化水谷为气血的重要作用。

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重要的临床思路,本文将就此深入探讨。

一、脾胃升降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具有升降的特性,即由于脾胃气机调和而引导水谷精微向上升发或向下归于中焦,完成营养过程及余废排泄的重要功能。

脾胃升降的调节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如果出现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1. 调节升降:运用温阳化气,通导升降的方法来治疗脾胃失调疾病。

例如中医经典方剂保和丸,具有温中益气、调和胃气的作用。

又如木香顺气丸,能调中理气、宽中和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腹胀。

2. 调节运化:运用化湿祛浊、理气和血、化痰止咳的方法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

例如葛根汤,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发汗解表,适用于脾胃湿滞症、脾胃不和等疾病。

又如苓桂术甘汤,能利水健脾、调理气血、疏肝理气,适用于胸胁疼痛、腹胀便滞等症。

3. 调节上升与下降:运用益气固表、抑制运动、止泻,调节脾胃气机上升下降的方法来治疗失调的疾病。

例如大建中汤,能益气固表、化痰清热、调中理脾,适用于脾胃气虚、脾胃失调等疾病。

1. 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脾胃功能失调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例如脾胃气虚、胃痛、胃下垂、胃酸过多、慢性胃炎等疾病。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医生常常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以调节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

脾胃失调也会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内分泌的失调。

例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生活方式不当的年轻人,常见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医生会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提升脾胃功能,从而改善内分泌失调症状。

在免疫系统疾病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季节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医生会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来治疗,并以此帮助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脾胃升降临床体会

脾胃升降临床体会

脾 胃升 降 临床 体会
刘 娅
( 重庆 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重庆 4 13 ) 03 1
[ 图分类 号 ] 2 97 [ 中 R 4 . 文献标 识 码 ] [ B 文章 编号 ]04— 8 4 2 1 )6—43— 2 10 2 1 (00 0 2 0
脾与胃以膜相连 , 经脉相互 络属 , 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脾胃不和 , 升降失司 , 清浊相干 , 气机逆乱的霍乱吐泻等。 气机升降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 , 对化生气血 、 保障五脏功 3 脾胃升降的临床意义 能正常、 维持生命活动具有独特意义。 李东垣谓 :脾 胃之气 既伤 , “ 而元气亦不能充 , 而诸病 之所由生。 方隅更说 :脾 胃一虚, ” “ 则脏腑无所禀受, 百脉 1 脾胃升降的生理意义 气血无所荣养 , 而为诸病 , 多生于脾 胃。脾 胃升 ” 脾主升精 , 胃主 降浊 , 胃的升 降纳化 是脾 胃功能 的 无所交通, 脾 是导致气机逆乱 ,气人 胃, “ 浊气归心, 淫精 降失常, 可以安他脏。 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 归于肺 , 肺朝 百脉 ……饮入于 胃, 游 理脾胃升降 , 辛开苦降。主要适 用于脾 胃虚弱, 升降失 常, 寒热互 溢精气,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 另有枳实消痞 胱, 水精 四布 , 经并行 , 五 合于 四时 五藏 阴 阳, 揆度 以为 结于中焦的证候 。方 以半夏泻 心汤为代表 , 常。是对人体饮食消化 、 ” 吸收和转输 , 气血化生 , 液代谢 丸等。常用药物有 干姜、 水 生姜 、 半夏 、 厚朴、 枳实、 黄连 、 黄 人参、 白术、 茯苓 、 大枣 、 甘草等。如 治李某 , 4 , 男,0岁 过程的精要概括。张锡纯说 : 脾也者 , “ 原位居 中焦 , 为水 芩 、 饮上达下输之机枢 , 机枢不 旺, 则不待上达 而即下输 。 赵 20 ” 05年4月 1 就诊。 胃脘灼痛 , 0日 脘腹痞胀 4月余, 肠呜 , 乏力 , 口干 , 口中乏 味, 舌淡 红苔薄 白, 弦细略数。 脉 濂在《 医门补要》 中亦指 出: 胃主容纳 , 主消化 , “ 脾 居人身 纳差, 证因脾 胃失和, 寒热互结 。拟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为 中, 属土色黄 , 蒸腐水谷 , 分别清浊而行升降 , 以生气血。 ” 随证加减。服 5剂后 胃痛大减, 继续守方加减, 2个 由此可见 , 胃纳运结合 、 降相 因, 脾 升 则精气上奉、 浊气下 主方 , 月后基本痊愈 。 降、 传导无滞, 共同完成饮食物 的消化 、 吸收和输布 , 使脏 健脾和 胃。主要适用 于脾气不能升运 , 胃气不能通降 腑协调、 气血充 足、 气机通畅、 水液吸收输布正常、 阴阳和 之脘腹胀满 , 食后尤甚 , 食欲不振 , 大便溏而不爽等症 。方 如张洁古所 制枳术 丸。常用药 物有人参 、 白术、 茯苓 、 扁 豆、 、 山药 陈皮 、 麦芽 、 枳实 、 香、 木 砂仁 、 夏等。如治 张 半 某, , 男4 5岁,06年 9月 2 20 0日就诊 。胃脘微痛 1 个月 , 嗳 或清浊相干 , 中焦气机升清降浊紊乱 , 必然引起一系列病 气, 食欲欠佳 , 大便溏泄 , 脘腹胀满不适 , 淡红苔白微腻, 舌 理变化, 并累及它脏, 波及气血津液。 脉沉缓 。证 因湿浊 中阻, 胃不 和。治宜芳香化浊, 脾 健脾 脾气亏虚 , 下陷。饮食不节 , 中气 或劳倦 、 虑、 思 吐泻 茯 陈皮、 实、 枳 法夏、 木香 、 砂仁 、 厚 太过 , 或禀赋不足 , 或年老体弱 , 或病后失养均可导致脾气 和胃。药用 白术 、 苓、 朴、 麦芽 、 甘草、 生姜。服 4剂后诸症减轻。守方加减继服, 虚弱, 升清无权 , 中气 反陷, 轻者表现为头 昏神疲 , 四肢倦

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调和寒热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寒热错杂的症状。

如何调和寒热,治疗脾胃病,是我在医学学习中一直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介绍一些调和寒热脾胃病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脾胃病的病理机制是治疗的关键。

根据中医理论,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转化精微、吸收营养,以供养身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

寒热是指体内的寒气和热气。

寒气能使人感到寒冷,热气则会导致体温升高。

当体内寒热失衡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如寒热交替、口苦咽干等。

治疗脾胃病的关键在于调和寒热,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下面是我总结的几个治疗心得:首先,调理饮食。

饮食对于脾胃健康至关重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因此,合理的饮食是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一般来说,脾胃病多数伴有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的症状,因此在饮食方面应注意选择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易吸收的小米粥、煮烂的蔬菜等。

此外,还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其次,用药调理。

中药在调和寒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寒热脾胃病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这些药物可以温补脾胃、调和寒热的作用,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脾胃病时,必须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情绪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脾胃的健康十分重要。

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大和压力过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运动、休息、放松等方式来调节情绪,提高脾胃的免疫力。

最后,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脾胃功能。

但是,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引起脾胃的不适。

综上所述,调和寒热脾胃病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我们综合运用饮食调理、用药调理、情绪调节和适度运动等多种方法。

丁光迪教你如何用“升降法”调理脾胃

丁光迪教你如何用“升降法”调理脾胃

丁光迪教你如何用“升降法”调理脾胃中医书友会第1685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升降之论,临床应用最多,亦最关紧要。

临床诸医家多从心肾、肺肾、肝肺、脾胃等方面论述升降之法。

作者就应用升降法论治脾胃病谈了个人临床体会,希望为大家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编辑/闫奇峰)临床应用升降法的体会作者/丁光迪主编/朱世增升降之论,临床应用最多,亦最关紧要。

《素问·六微旨大论》有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是就自然界的升降出入为言。

李东垣指出:“夫人之身,亦有四时,天地之气,不可止认在外,人亦体同天地也。

”(《兰室秘藏·妇人门》)所以,在临床上有从心肾言升降的,探讨水火之既济未济问题;有从肺肾论升降的,研究真气之上下出纳问题;有从肝肺阐述升降的,说明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问题;有从脾胃论证升降的,追本清浊之气的在阴在阳问题。

今就应用升降法论治脾胃病谈个人临床体会。

脾气上升,胃气下行,升降相同,则一身通泰;否则反顺为逆,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上逆与下陷,都能成病,而脾气之上升,需要少阳甲胆为之升清;胃气之下行,亦需要庚金大肠为之泄浊。

临床所见,如胃痛、泄泻、妇女崩漏等,往往以此法治之,能够获效。

一、胃气宜下行1.胃痛病,例如肝胃气痛,一般治法是,疏肝和胃止痛,用柴胡疏肝散,对有些无效病例,究其因,大都是重于疏理气滞,而略于和降胃气,有失“升降相因”之妙。

刘某,女,40岁,工人。

胃脘痛已六年。

病起情绪失畅,厌其专业,渐致脘痛时作,胁肋胀,欲得嗳与矢气,饮食乏味,大便不顺,月经愆期。

经用疏肝和胃止痛方药,初颇见效,以后屡用此法,反见胀痛更甚,恶心兀兀,胸部燥热,烦不安寐,口涩便艰。

脉弦,舌红,苔薄黄腻。

证属肝胃不和,气滞挟以胃逆。

前医诊断无误。

治不见效,分析其因有:①升散之药用之过多过久,致耗气伤阴;②徒求止痛,亦违“痛随利减”之义;③虽屡更方,用药总是升多降少,乖于升降相因之宜。

中药调理脾胃讲座心得体会(3篇)

中药调理脾胃讲座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脾胃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广大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药调理脾胃的方法,我参加了此次中药调理脾胃讲座,现将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讲座内容概述本次讲座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的功能与重要性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2. 脾胃疾病的常见病因脾胃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

其中,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疾病的主要原因。

3. 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中药调理脾胃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药物。

4. 常见脾胃疾病的中医治疗讲座中介绍了常见脾胃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5. 中药调理脾胃的日常保健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健对脾胃健康也十分重要。

讲座中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脾胃保健。

三、心得体会1. 增强了对脾胃疾病的认识通过本次讲座,我对脾胃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脾胃疾病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导致全身性的健康问题。

因此,预防和治疗脾胃疾病刻不容缓。

2. 学会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方法讲座中介绍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剂,使我掌握了中药调理脾胃的基本方法。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所学知识为指导,合理运用中药调理脾胃。

3. 重视日常保健讲座中强调了日常保健对脾胃健康的重要性。

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运动,以增强脾胃功能。

4.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参加本次讲座,我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

如肺之宣降,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之生发疏泄,谐调内外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升降平常,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康健;升降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若肺失宣降则气逆喘咳;胃失和降则嗳腐呕恶;脾不升清则腹胀便溏;肝不条达则胸闷胁痛;心肾不交则惊悸梦遗等。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位居中州,交通斡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的作用。

脾主升�,输布精微,化气生血,维持着机体的营养供给。

胃主降浊,保证着饮食物的消化和传导。

从而维持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肺之肃降,肝之疏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不依赖脾胃中运之转输。

故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

”现代对脾的本质初步探讨证明,“脾的本质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也包括免疫、造血系统。

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食物中潜在的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以进行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要调整机体阴阳升降平衡,就必须抓住脾胃这一关键。

前贤李东垣之益脾阳,叶天士之养胃阴,即抓住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根本,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调畅升降出入之机。

近年来,笔者以调理脾胃升降、斡旋中运为法,临证取得一定效果,兹举二例以示一斑。

例一:魏XX,女,31岁,职工,2008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述于7年前开始头晕胀痛,日渐加重,每月发作1~2次,伴有胸脘痞闷,呕吐�水,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等症,每次发作均要住院治疗,曾诊断为“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呕吐”,“肠道菌群失调”等。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之一,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

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进行探讨。

脾胃的升降功能是指脾升和胃降两个方面的功能。

脾升主升发清阳之气,能够将胃中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肺脏输送给全身,也能够将腐败废物下降到大肠排出体外。

胃降主降腐败浊阴之气,能够将饮食物质下降到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脾胃的升降功能受到脾气虚弱、肺气不通、胃气无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调节脾胃升降的临床思路首先是调理脾胃的气机。

中医认为脾胃的升降功能与气机的调节密切相关。

脾胃气机调畅,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要通过调理脾胃气机来恢复升降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按摩、针灸等,以促进脾胃气机的协调运行。

其次是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脾胃的健康需要阴阳两方面的平衡。

脾胃的升降功能受到阳气的推动和阴气的沉降的共同作用。

如果脾胃阳气亢盛,会导致消化过度,腹胀、口渴等症状;如果脾胃阴气不足,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在调节脾胃升降时,需要注意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健康平衡的状态。

还要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节律。

脾胃的升降功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例如正常的脾升胃降功能主要在早晨达到最高峰,而晚上相对较低。

在临床应用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时间段来进行调节,使脾胃的升降功能与人体的生物钟相吻合,更加有效地恢复脾胃的健康功能。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的气机、阴阳平衡和升降节律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脾胃相关疾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脾胃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人体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调节脾胃升降的方法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调理脾胃法临床运用体会

调理脾胃法临床运用体会

腹部 手术后 , 湿 内生 , 于脾 土 , 化失 司。出现 胸 痰 困 运
脘痞闷, 不思 饮 食 , 肢 困乏 , 苔 白厚 腻 , 四 舌 脉滑 。治 以运
脾 化湿 。方用平 陈 汤加 味 。药 用 陈 皮 1g 法半 夏 1g 茯 0, 0,
苓 1g 苍术 1 g 白术 1 g 厚 朴 1 g 生 、 0, 0, 0, 0 , 熟薏 苡 仁各 2 g 0,
张某 , ,7岁 , 2 0 男 5 于 0 0年 5月 8 日人 院 。 上 腹 剑 突 下疼 痛 2个月 , 便 4天 , 胃镜 检 查 为 贲 门 癌 。行 黑 经
贲 门癌 根 治 术 , 后 5天 进 流 汁 , 术 后 半 月逐 步 进 普 术 至
陈皮 5 , g 炙甘草 5 。 g
剂 , 煎分 2次 服 。服 1 水 2剂 后 症 状 消 失 。
4 脾 阳 虚 衰
脾 主运 化 , 脾 气 虚 弱 , 运 化 功 能 失 职 。表 现 为 若 则
术后 饮 食 不 香 , 口淡 无 味 , 后 痞 闷 , 塞 不 舒 , 肢 乏 食 壅 四 力, 精神 倦 怠 , 便 溏 薄 , 淡 苔 白 , 细 弱 等 。 治 以调 大 舌 脉 和脾 胃, 运 消 食 。 方 用 香 砂 六 君 子 汤 加 减 。 药 用 炒 健
行 胆 囊 切 除术 。术 后 进 食 即 感 胃脘 饱 胀 , 肋 苦 满 , 胁 嗳 气泛 酸 , 口干 口苦 , 薄 黄 腻 , 弦 滑 。曾 服 多 酶 片 、 苔 脉 多 潘立酮等 药 未见 明显 效 果 。为肝 木 克 土 , 失 和降 。 胃 用 柴 胡疏 肝散 加炒 黄 芩 1 g 谷 芽 2 g 麦 芽 2 g 日 1 0, 0, 0。

脾升胃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浅析

脾升胃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浅析

脾升胃降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浅析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气机升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均要通过脾胃这个枢纽,方能完成正常的功能。

脾胃升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证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对脾胃病的治疗应围绕脾胃病中出现的气机升降失调,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恢复脾胃逆乱之气机。

1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升降出入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人体气血的循行与输布是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过程,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但其中脾胃的升清降浊作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

《医圣心源》曰:“脾升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木不滞;火降则水不寒,水升则火不上热,于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善运故也”。

气机升降,各脏皆有,心肺属阳而必须下降,肝肾属阴而又必须上升,脾胃居中焦,通连上下,斡旋阴阳,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肝之舒泄升发、肺之宣发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均配合脾胃的升降运动,以完成新陈代谢[10]。

《医碥》指出“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

”《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脾为阴脏,其用在阳,主升清,不升则阳无所用,将水谷精气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以营养全身,将水液吸收并上输至肺,通过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输至全身并代谢排出,既供给机体滋润所需,又防止多余水液的停滞,又具有升托内脏,维系内脏于正常位置的作用,脾气盛,中气足,则脏腑各安其位。

胃为阳腑,其用在阴,主降浊,不降则阴无所用,以下行为顺,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胃,依赖胃的腐熟作用,进行消化,传至小肠,糟粕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在脾胃病治疗中施行中医升降理论的效果。

方法借助信封随机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120例脾胃脘痛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施行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60例,施行中医升降理论治疗)。

随访1年,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主要症状(神疲肢怠、胃脘隐痛、纳呆食少)积分、血清胃泌素水平、血浆胃动素水平、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结果(1)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8.33%)较对照组(85.00%)更高,P<0.05;(2)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神疲肢怠、胃脘隐痛、纳呆食少积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3)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4)观察组胃脘痛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及复发率(1.67%)均较对照组(13.33%、15.00%)更低,P<0.05。

结论在脾胃病治疗中施行中医升降理论切实可行,疗效更优,且复发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升降理论;复发;不良反应脾胃病属于临床消化内科患病人数较多的一类疾病,尤其是随着近些年人群饮食习惯改变及生活压力增加,脾胃病患病人数明显增多,不仅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还可对其日常生活或工作产生一定影响[1-2],故尽早施行对症治疗非常必要。

目前临床治疗上述疾病以西医疗法较多见,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3-4]。

随着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患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医疗法,尤其在慢性病管理方面,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进展和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有关[5-6],故主张在治疗上述疾病过程中引入中医升降理论,为探究中医升降理论的可行性,我院对脾胃病患者分别施行常规西医疗法、中医升降理论疗法,报道如下。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和吸收重要器官,不仅仅关乎着我们的体内能量供给和物质营养代谢,还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常被提及。

调节脾胃升降,即是调节人体脾胃的上升和下降功能,使脾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变得更加适应和稳定。

这样一来,就可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与脾胃有关的疾病,比如消化不良、胃痛、腹泻、厌食、胃酸过多等等。

在实际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饮食调节:调节饮食是调节脾胃升降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饮食调节相当重视。

食物应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易吸收的食物,避免油腻、冷热刺激及过度粗糙的食物。

平时可以选择多吃粥、汤、煮的食物,减少生冷糙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

2. 按摩调理:通过按摩脾经和胃经的相关穴位,以调理脾胃功能。

例如在脾经三阴交穴(膝盖内侧,下方三横指处)可以用手指按摩轻揉,或以取穴器在穴位上刺激,有助于调节脾胃的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增加脾胃的活力和代谢能力。

3.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锻炼也是调节脾胃升降的有效方法。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提高代谢水平,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此外,有氧运动也有助于增加心肺功效,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 心态调节:心态因素也与脾胃健康密切相关。

要保持好心态,及时排泄压力和负面情绪,调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避免焦虑、抑郁和精神紧张等情绪干扰脾胃功能,以保证健康有序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综上所述,调节脾胃升降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也应该注重这一方面的调节,以加快康复。

而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论是保健还是疾病预防,都可以注意好脾胃升降的调节,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节。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身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脾胃升降法是中医经典调节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调节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

本文将从临床思路的角度,探讨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方法和效果。

脾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脾胃升降法是通过调节脾胃的升降运动,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需要准确判断病因。

脾胃升降法适用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胃胀气、便秘等等。

具体病因可能各不相同,需要综合病史、症状和体检等方面进行判断,将病因归类于脾胃功能失调。

然后,应该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调节。

脾胃升降法主要有升法和降法两种,具体的调节方法可以根据病因进行选择。

对于脾胃气虚引起的消化不良,可以采用升法,通过运用于升脾胃功能来增加消化能力。

而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便秘,可以采用降法,通过运用于降脾胃湿热来消除湿热方面的症状。

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脾胃升降法可以作为主疗方法,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比如针灸、中药等。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脾胃气虚引起的消化不良,可以运用升法调节脾胃功能,同时采用中药补益气血的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消化力,还可以增加身体的气血供应,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进行疗效评估和调整。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对于脾胃升降法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在运用脾胃升降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疗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疗效不佳,可以考虑改变调节方法或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调整。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需要准确判断病因,针对性调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并进行疗效评估和调整。

通过科学的临床思路,可以更好地应用脾胃升降法进行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

运用调节脾胃升降法的临床思路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调节脾胃升降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脾胃为中医药理论中枢,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和营养转化的重要器官。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两者共同构成了“脾胃转化”功能。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调节脾胃升降法成为了中医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失调的情况,如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脾胃失调多是因为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调节脾胃升降法通过调整脾胃的升降运化,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从而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调节脾胃升降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关于调节脾胃升降法的应用和效果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调节脾胃升降法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脾主运化水谷之精,胃主受纳水谷之精。

脾胃升降法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调节方法,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运行,来维持人体内外平衡。

在临床实践中,调节脾胃升降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预防。

对于调节脾胃功能的恢复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胀等。

通过调节脾胃升降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调节脾胃升降法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深入研究和探讨调节脾胃升降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加深中医医师对于脾胃调节的认识,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调节脾胃升降法的基本理论调节脾胃升降法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理论包括脾胃的生理功能、升降的概念和调节方法等方面。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五脏之首,主管水谷之事,其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吸收营养、输送精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

如肺之宣降,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之生发疏泄,谐调内外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升降平常,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康健;升降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若肺失宣降则气逆喘咳;胃失和降则嗳腐呕恶;脾不升清则腹胀便溏;肝不条达则胸闷胁痛;心肾不交则惊悸梦遗等。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位居中州,交通斡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的作用。

脾主升淸,输布精微,化气生血,维持着机体的营养供给。

胃主降浊,保证着饮食物的消化和传导。

从而维持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淸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肺之肃降,肝之疏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不依赖脾胃中运之转输。

故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


现代对脾的本质初步探讨证明,“脾的本质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也包括免疫、造血系统。

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食物中潜在的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以进行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要调整机体阴阳升降平衡,就必须抓住
脾胃这一关键。

前贤李东垣之益脾阳,叶天士之养胃阴,即抓住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根本,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调畅升降出入之机。

近年来,笔者以调理脾胃升降、斡旋中运为法,临证取得一定效果,兹举二例以示一斑。

例一:魏xx,女,31岁,职工,2008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述于7年前开始头晕胀痛,日渐加重,每月发作1~2次,伴有胸脘痞闷,呕吐淸水,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等症,每次发作均要住院治疗,曾诊断为“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呕吐”,“肠道菌群失调”等。

2008年3月11日来院就诊,诊得六脉沉细,右关微弦,舌淡苔白,此属忧思劳倦,损伤中气,清阳上荣,脑失淸灵。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生黄芪30克柴胡4.5克炒白术10克云苓12克升麻6克春砂仁6克姜半夏10克大枣5枚炒枳壳9克煨葛根9克当归10克六剂,清水煎服。

二诊:药后自感头晕胀痛大减,食纳增进,但稍劳则头晕加重,脘闷欲吐,仍宗前方去春砂仁、姜半夏,加山药、姜竹茹,再进六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悉除,饮食如常,嘱其继服香砂六君丸一个月以善后。

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例二:徐xx,女,32岁,教师,2008年11月23日初诊。

自述6年前因第一胎难产,於某医院在全麻下行“碎胎术”,出院后头晕而胀,晕时欲吐,遇劳加重,两目畏光干涩,气短乏力,懒言倦怠,
面色萎黄,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水,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月经色淡量多,时挟黑色瘀块;血压60/80mmhg,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略胖有齿痕,苔白。

乃气血俱耗而致;证属阴阳形气俱虚,治宜培补后天,益脾升清,拟以益气升阳之法。

药用:
生黄芪30克煨葛根15克炒白术10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
姜半夏9克春砂仁6克元肉15克炒枳壳9克
三剂,清水煎服
二诊:药后头晕欲吐减轻,四肢已转温暖,饮食增进。

然出现入夜口干欲饮,晨起口苦,口鼻气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等症。

此乃中气渐充,脾复升清之力,而胃阴不足,和降不行之候,故于升阳之中,加荣润滋养之品,俾“胃宜降则和”。

药用:
生黄芪30克柴胡5克升麻5克粉葛根1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阿胶珠18克
三剂,清水煎服
三诊:药后诸症大减,但在劳累时,略有头晕胀痛之感,诊其六脉平和,舌象转正,又于前方加枸杞子,山萸肉,连服半月而愈。

总之,无论是脾胃本身自病或是因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呕吐病证,采用调整脾胃升降枢纽尤为关键。

因升降失调而峻补精血,反而害胃,有碍中运化源之机,尤在泾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