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目的: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85例。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于临床中运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ory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Method:From March 2015 to January 2017,170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with 85 patients of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iciency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6.47%,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tudy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CM lifting theory,dialectical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the treatment effect is far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theory;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pplication
站在中醫理论的角度而言,升降运动属于一种主要的机体活动形式,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升降运动[1]。
升降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上来分析,降即下降,升即上升,降的是浊阴之气,升的是清阳之气,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关系[2]。
本文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
取为研究对象,其中女81例,男89例;年龄16~44岁,平均(30.4±3.7)岁;病程1~8年,平均(5.7±1.3)年;其中伴有胃溃疡症状43例,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症状27例,伴有肠易激综合征17例,伴有慢性胃炎49例,伴有慢性结肠炎34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且均自愿参与调研。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Hp感染、制酸及解痉止痛等,同时每天服用4次硫糖铝片,每次服用1000 mg[3]。
研究组则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1)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患者,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干姜6 g,半夏6 g,土茯苓15 g,黄芩10 g,甘草10 g,黄莲3 g,砂仁3 g,党参10 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1次/d[4];(2)对于上腹胀痛、大便秘结合并消化不良等急性胃炎患者,可实行四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包括茯苓15 g,半夏10 g,厚朴15 g,苏叶12 g,生姜5片,大枣3枚,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2次/d[5];(3)对于脾虚合并气虚患者,可实行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桂枝15 g,芍药12 g,炙甘草6 g,饴糖10 g,生姜5片,大枣3枚,加水煎煮以上药材并口服,2次/d;(4)对于慢性结肠炎合并里急后重患者,可选取茯苓15 g,葛根15 g,黄芪15 g,莲子肉10 g,熟薏苡仁30 g,白术15 g,砂仁5 g,党参15 g,甘草5 g,广藿香10 g,大枣4枚,生姜5片,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3次/d[6]。
1.3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有关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变化;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有关检查结果也显示有所好转;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关检查结果也得到显著好转;治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关检查结果已达到正常水平。
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只有脾胃升降正常,方能保证机体肠蠕动的正常运行,保证饮食的正常消化吸收[7]。
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引起脾胃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升降太过;二是升降反作;三是升降不及[8]。
脾升是胃降的基础,胃降是脾升的保障,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9]。
脾气不升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那样便会引发腹胀腹泻、痞满等临床症状;脾气不升而反降,则会造成中气下陷,从而引发内脏下垂、脱肛等临床症状[10]。
因此,对于脾胃病患者,应当借助中医升降理论,将中医辩证治疗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通过全面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针对脾虚合并气虚患者,特别是阴虚、阳虚以及病程迁延患者,其多伴有乏力、上腹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泛白、大便稀溏、舌体胖大、食少、消瘦及脱肛等临床症状,应当采取益气、健脾及升阳等升法进行治疗。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其中的饴糖及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而桂枝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将此三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辛甘化阳的效果[11]。
另外,芍药具有和营敛阴的功效,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将这两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
大枣与生姜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对于多种虚劳之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七汤加减可达到和胃降逆、理气宽中的效果,是一种降法治疗方式。
针对舌质红、胸肋胀痛、呕吐吞酸、脉弦、嗳气频频以及苔白患者,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的效果。
对于胸肋胀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应地添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及柴胡等,以达到提升止痛、解郁、疏肝的功效。
而针对呕吐不止、舌有红斑、胸肋刺痛等患者,可适当地添加桃仁和红花,因为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的患者,应当采取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办法,可实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中曾指出:应当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来治疗心下痞病症。
半夏泻心汤可发挥消痞散结、平调寒热、调和肝脾的效果,比较适合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一味最为重要的药材就是半夏,其可以起到止呕、和胃、化痰的效果。
而其中的干姜具有辛热散寒的功效,黄连及黄芩具有苦寒清热的功效,将干姜、黄连、黄芩与甘草、党参及大枣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补脾益胃的效果。
将半夏泻心汤中的各味药材配合起来,可以达到辛开苦降的功效,其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以及脾胃不和患者。
对于因清浊混淆而引起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肠胃不和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通过适应地增减半夏泻心汤药方中的药材来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脾胃病治疗办法[12]。
综上所述,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疗之中,对脾胃病患者采
取辩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拓,时昭红,张介眉.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4,30(2):239-241.
[2]孙蓉,徐景藩.升、降、润、燥、消、补、清、化八字要领治疗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8(2):2-3.
[3]宋健.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探讨沈舒文教授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31-732.
[4]徐云莹,杨亦奇.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理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4(4):154-156.
[5]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浅析六经病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5,22(2):204-206.
[6]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探析“水精四布”与糖尿病之关系[J].世界中医药,2015,7(7):1454-1456.
[7]赵克学.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升降论辨治脾胃病经验及其运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7(10):2034-2036.
[8]周胜强,刘涵容,刘亮晶,等.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6(5):165-166.
[9]邱新红,张树振,李彦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7):10-12.
[10]彭致善.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228-229.
[11]余春,童安荣,魏冬梅,等.心肾为中医升降理论之根本在慢性肾衰中的理论探讨[J].陕西中医,2011,32(4):459-461.
[12] Basiri Z,Safaralizadeh R,Bonyadi M J,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vac Ad1 genotype predicts risk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peptic ulcersin northwestern Iran[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APJCP,2014,15(4):1575-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