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0 0年 1 O月 第 4 卷 第 1 5 O期
【 术 探讨 】 学
试 述 中医升 降理论 在 脾 胃病 临床 中的运 用
郭元敏 徐有 水 刘 日 才
浙 江 省 江 山市 人 民 医 院 浙 江 江 山 3 4 0 2 10
摘 要 升 降理 论是 中医学理论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其最初 的论 述见 于 《内经 》 。气机 升 降是机 体 生理 活动
寒 论 》 中 有 : “ 如 桂 枝 汤 , 头 不 痛 ,项 不 强 ,寸 脉 病 微 浮 ,胸 中痞 硬 , 气 上 冲 咽 喉 不 得 息 者 ,此 胸 中有 寒 也 , 当 吐 之 ,宜 瓜 蒂 散 。 此 即 “ 高 者 , 因 而 越 之 ” ” 其
组 方选药 具有 重要 意 义 ,有 助 于提 高 临 床疗 效 。笔 者 试 就 中医升 降理论 对脾 胃病 临床 的指 导作一 论述 。
的宣 肃 ,心 肾相 交 等 ,无 不 受 到 脾 胃 升 降 之 气 的影 响 。《 医碥 》 明确 指 出 :“ 胃居 中 ,为上下 升 降之枢 脾
气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是脏 腑 经 络 、阴 阳气 血矛 盾 运
动 的 基 本 过 程 。深 入 探 讨 升 降 理 论 , 不 仅 具 有 理 论 意 义 ,并 对 指 导 临 床 辨 证 、 分 析 病 因病 机 、制 定 治 法 和
律 、病 理变 化 、确立 治则 、组方 用药 等 方 面 。如 《 伤
基 本 形 式 ,而 脾 胃又 是 气 机 升 降 之 枢 纽 。 《 问 ・ 素 经
脉别论 》 饮入 于 胃,游 溢 精气 ,上 输 于脾 ,脾 气散 :“ 精 ,上 归 于肺 ,通调 水 道 ,下输 膀胱 ,水 精 四布 ,五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张锡纯是中国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其中,他的升降汤医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及其应用。

升降汤是张锡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升降汤的组成药材包括黄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这些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升降汤的应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的患者。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提高营养吸收。

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无力的患者,升降汤可以通过补充气血,增强体力,改善面色,提高整体健康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有着明确的用药规范和用药原则。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升降汤。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调整升降汤的剂量和疗程。

最后,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提高疗效。

升降汤的服用方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般来说,升降汤应在饭后服用,以充分发挥补益脾胃的作用。

同时,患者在服用升降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升降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然而,升降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

总之,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疗法之一。

它通过补益脾胃、增强气血的方式,有效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病症。

然而,在使用升降汤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结合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张锡纯的升降汤医案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李杲脾胃升降说与升阳益气方药之运用

李杲脾胃升降说与升阳益气方药之运用
夏 、 附) 香 除去 膈 上 “ 宿根 ” 。至 于 内 伤 咳嗽 , 脏 咳 中 , 五
以上 各 种 咳 嗽 , 上 半 日嗽 多 者 , 加 知 母 、 膏 ; 若 可 石
可 知 若 心咳者 药 用芍药 甘 草 汤 ; 咳 者 小 柴 胡 汤 ; 咳 者 升 麻 若午 后 嗽 多 者 , 用 四 物 汤 加 黄 柏 、 母 ; 五 更 嗽 多 肝 脾 可 地 若 可重 用 五 味子 。 汤 ; 咳者麻 黄汤 ; 肺 肾咳 者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火 郁 证 ” “ 法 者 , 加知 母 、 骨皮 ; 黄 昏嗽 多者 , 当开提 肺气 , 降火 化痰 , 方用敛 肺 汤 合 降火 导 痰汤 ( 用 重
“ 为 方 化痰 丸 ( 贝母 、 夏 、 南 星 、 半 天 蛤粉 、 蒌 仁 、 附 ) 除 去 半 夏 为主 ; 劳嗽 ” 气 虚 证 者 , 用 补 中益 气 汤 或 苍 术 瓜 香 ,
为 用 知 膈上 “ 宿根 ” 。至 于 内伤 咳 嗽 , 脏 咳 中 , 咳 者 药 用 芍 调 中 汤 ; 阴 血 虚证 者 , 四 物 汤 合 生 脉 散 加 黄 柏 、 五 心 为气 血俱 虚 者 , 用 八 珍 汤 加 麦 冬 、 可 知母 、 白皮 、 桑 地 药甘 草 汤 ; 火郁 证” 当开 提 肺气 、 火 化 痰 , 用 敛 肺 母 ; “ 法 降 方 汤合 降 火 导 痰 汤 ( 用 诃 子 , 海 哈 粉 、 萎 、 黛 、 重 佐 瓜 青 半 骨 皮 。
1 脾 胃为精 气 升降 之枢纽
东 垣《 胃论 》 : 万 物 之 中 , 一 也 , 吸 升 降 , 脾 日 “ 人 呼
放 象 天地 , 绳 阴 阳 。盖 胃为 水 谷之 海 , 食 人 胃, 准 饮 而

升降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升降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经脉别论 》:“饮人 于胃,游溢 精气 ,上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天
脾 以健运为常 ,胃以通降为顺 。对湿阻气滞 、食积 、痰饮 等
有阴阳交 泰,人有升 降出入 ”。脾 胃为 中土 ,是五脏 之气 和全 实证 ,在祛湿理气 、化 痰 、消食药 中配 伍健 胃的党参 、白术 、甘
身气血精液升降出入 的枢纽 。脾 胃为后天 之本 ,生化之源 ,居 草 、大枣 ,兼顾 中气 ,使 ?肖而勿 伐 ,尤其对 脾 胃虚证 。治 胃当以 于中间,交通上下 ,灌 溉 四旁 。胃主受 纳 ,脾 主运化 ,共 同完 成 通降,根据六腑以通 为用 的理论 ,对 胃病燥热 第 l7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Septe啦 er r2U : !
· 经 验 交 流 ·
升 降理论 在脾 胃疾 病 中的运用
韩金 武
【关键词】 升降理论 ;脾 胃病 ;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 R 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674—3296(2010)17—0094—0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以及水谷精气 的输布 ,故脾 胃功能正常 ,清 之病理特点 ,降 胃宜需佐 以升脾 ,胃失通降常 以脾不运化 、积湿
阳上升 ,浊阴下降。气血精液敷布周身 ,人体则 阴平阳密 ,生命 生浊 ,如枳术丸 ,在理气通降 方 中加 白术 ,助脾运 化 ,促积滞 排
安康。脾主升是为 了胃降 ,胃之降是为了脾 之升 ,升降协调 ,维 持正常的生命运动 。 2 升 降 理论 的病 理 机 制
排泄 ,完成机体新 陈代 谢过 程 ,故有 “脾 升 胃降 ,相 因相制 ,气 而发病 ;脾 主升 ,胃主降 ,脾 主运 ,胃主纳 ,脾 为 阴土 喜燥 ,胃为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体会关键词升降反佐法脾胃病医话“反佐”一词源自《内经·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张仲景将反佐运用于临床,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

历代医家对反佐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张景岳认为反佐是一种变通治法,明确提出反佐是一种顺从病性以防止寒热格拒的配伍及用药方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

清代医家石寿棠将反佐推广到升降、开合领域,其在《医源》中云:“用药治疗,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

”可见升降反佐法是临床常用的变通治法。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运动着,主要表现为升降之气的变化。

一年之气的升降,因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升降枢纽。

而“天人相应”,脾胃居于中焦而应长夏,故人体精气的升降变化全赖于脾胃居于其中而为之枢纽。

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升降反佐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是有其重要性及广泛性的。

升降反佐法指在作用为升提的方剂中反佐降下药或在作用为降下的方剂中反佐升提药,升降相因,以促进方剂的治疗作用。

升是指趋上,升陷的治法;降是指润下,降逆的治法。

组方中,有升无降,则会导致气血上壅或中气上逆;一味沉降,则伐中气。

在升药中少佐降药,在降药中少佐升药,以启动升降之枢,制约药性之偏,收辅助之功。

临床具体运用有以升佐降、以降佐升、升降并施之分,应根据脾胃升降失常的不同病机加以辨证运用。

以升佐降是用升提药物反佐沉降之品,如黄龙汤能扶正攻下,治疗里热便秘而气血虚弱者。

方中大承气汤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人参、当归、生姜、大枣、甘草补气养血,和中安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得宣降,则胃肠燥结不通,故又佐以桔梗开宣肺气,与大承气汤相伍,一升—降,寓降于升中,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大便自通。

又如李东垣用通幽汤治疗“脾胃初受热中”的下脘不通证,于诸润降药中反佐升麻而举阳气,有欲降先升之妙。

浅析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的交集

浅析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的交集

密切 相关 。气 机升 降 可 以说 是 升 降 理论 的灵 魂 。我 国
古代 唯物 主义哲 学 家们 把 自然 界物 质 的运 动 变 化归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 之升 降 , 以 升 降 从 一 开 始 指 的 就 是 气 机 的升 降 。 所 而脾 胃为气 血 生化 之 源 , 是人 体 元 气 之 本 。李 东 垣 说 :
脾 胃学 说 与升 降理 论 均起 源 于 《 黄帝 内经 》 。虽 然 《 黄帝 内经 》 中并 未 明 言 升 降 和 脾 胃学 说 , 是 有 关 内 但 容 散见 于 各 篇 章 之 中。《 帝 内经 》 脾 胃 的解 剖 、 黄 对 生
理 、 理及脾 胃病 的治疗 与 预 防 均有 详 细 论 述 , 病 同时也
到 了东 汉 , 仲景 为脾 胃学 说 、 降 理论 的形 成 和 张 升
发展 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 寒 杂病 论 》 的许 多 内容 奠 伤 中
定 了 脾 胃学 说 的 临 证 治 疗 基 础 ,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为
用 开辟 了广 阔 的前 景 , 张 仲 景 强 调 “ 如 实脾 ” 则 的 防 法
出入 , 水液 代 谢 升 降 出入 等 。又 言 及 了脏 腑 生 理 上 升
降出入 之 特性 , 并用 升 降 出人 失 常 理论 来 解 释 病机 , 在 升 降 出入 理 论 指 导 下 制定 治 则L 。 由 此 可 见 , 胃学 2 j 脾 说 和升 降理 论 的均是 源 于《 帝 内经 》 黄 。
脾 胃学 说 的核 心 内容 是 : 胃为 人体 元 气 之 本 , 脾 精
气 升 降运 动 之 枢 纽 , 血 生化 之 源 。脾 胃 主 水 谷 精 微 气 之运 化 , 升则 健 , 脾 胃降则 和 。这 些 内容 都 与 气 机 升 降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临证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首重 顾护或恢复中气的升降健运,用药喜温热而远苦 寒。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流弊深恶痛绝。
黄芽汤
针对中气虚衰,黄元御创立黄芽汤。 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茯苓、甘草培土泻 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加减: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作为黄元御的代表方剂黄芽汤充分体现其扶阳抑 阴,中气脾阳健运的理念。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 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中气》
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 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 是指水湿之邪。常用甘草、人参培土健中,扶阳 升清;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中气温升;茯苓、 泽泻培土而泄湿、利水;半夏降胃逆,使胃气下 行;桂枝、干姜温肝以达木郁。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离不开肝胆之气的生 发疏泄协调来实现,一般医家多注重肝胆的疏泄 而忽略肝胆的生发功能;所以用桂枝、干姜达木 扶阳,有助于中气的左旋升清。肝木不郁,水湿 输布、代谢正常,一气周流而清浊复位,对脾胃 病的治疗获益更多。
• 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 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 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 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 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 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张小萍运用调理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

张小萍运用调理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

运 法时根 据病证 不 同而各 异 , 脾虚 不运 以健 运 、 如 脾 虚 气陷 以升运 、 阳不振 以温 运 、 阴 亏虚 以滋 运 , 脾 脾
气 滞者疏 之 以通 、 瘀 者 化 之 以通 、 凝 者 温 之 以 血 寒 通、 积热者 泻之 以通 , 在治疗 过 程 中 , 通运兼 施 , 整 调 好 通与运 的 比例 , 皆能取得 满 意疗效 。 1 3 后 天之 本取 决 于脾 升 胃降 . 《 枢 》 : 有 胃 灵 日 “
关键 词 : 小 萍 ; 胃病 ; 张 脾 气机 升 降 ; 医经 验 名 中 圈分 类 号 : 4 . , 5 R2 9 2 R2 6 文 献标 识码 : A
张小 萍教 授是 江 西 中 医学 院主 任 中 医师 、 西 江
省名 中医 、 湖南 中医药 大 学及 南 京 中 医药 大学 博 士
JA X OU NAL O T D1I I NG 1J R F R4 TONA HI L C NES MEnl NE E Cl
张 小 萍 运 用调 理 气 机 升降 理 论 治 疗 脾 胃病 经 验
★ 高生 王茂 泓 ( . 京 中医药 大学 1南 南京 2 0 2 ; . 西 中医学 院附属 医 院 10 9 2 江 南 昌 300 ) 306
1 2 脾 升 胃降 首 重 开 胃 张 师 认 为 , 胃一 阴 一 . 脾 阳, 一寒 一 热 , 一燥 一 湿 , 升一 降 , 反 相成 , 调 一 相 协 为用 , 胃纳为脾 化 的 基 础 , 果 胃纳 不 开 , 没有 化 如 则
成 了 一套 通 过 调 理 气 机 升 降治 疗 脾 胃病 的 I 经 临床 验 , 效显 著 。笔 者 随师 以来 , 疗 感悟 尤 多 , 简介 如 兹

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一、引言脾胃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

升降散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调和脾胃、升清降浊、健脾和胃的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二、升降散的组成及药理作用1. 组成升降散由黄连、黄芩、半夏、白术、甘草组成。

2. 药理作用(1)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调和脾胃。

(2)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3)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调和脾胃。

(4)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5)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解毒。

三、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1. 诊断标准(1)患者具有脾胃病的典型症状,如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大便溏薄等。

(2)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2. 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升清降浊,健脾和胃。

3. 处方组成(1)黄连10g,黄芩10g,半夏10g,白术15g,甘草6g。

(2)根据患者病情加减:若胃痛明显,可加延胡索、香附;若腹胀明显,可加厚朴、枳壳;若纳差明显,可加山楂、神曲;若大便溏薄,可加白扁豆、薏苡仁。

4. 服用方法(1)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取煎煮好的药汁,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

5. 疗程根据患者病情,一般连续服用15-20天为一个疗程。

病情较重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6.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4)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四、疗效观察升降散治疗脾胃病具有显著疗效,多数患者在服用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

具体疗效如下:(1)胃脘疼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2)大便恢复正常,苔薄白。

(3)舌质淡红,脉弦滑。

五、总结升降散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脾胃病的治疗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脾胃病的治疗

【] 梁永林, 2 刘稼, 李兰珍. 中药药象学研 究的可行性 [/L. NO 】中
国中医药报, 0 7 O— 0 7. 20一43()
[】 聂伟 . 3 小议取类 比象思维方 法在认识 中药功效 中的应用【】 J.
药物 的化学成分是提 出来了, 可药效却降低或是消失了, 而 且纯 化程度越 高, 疗效越不理想 。系统 生物 学是从整 体高
度 理解 生物 系 统新 的研 究领 域 , 学 者 从 中 医 药 与 系 统 生 有
物 学 的相 通 性 出 发 , 述 了 以系 统 生物 学研 究 思 路 结 合 中 论
于上, 使人薄厥” 《 问・ (素 生气通天论》 , )这些精辟理论借用 升降失常解释机体病理变化, 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根据升 降失 界在 同一整体里思考, 有着完整理论体系 , 从而在较高综合
层面 上 理 解 中药 , 并指 导临 床 用 药 。 4 系统 生 物 学 佐 证 了 中药 从 象 层面 研 究 的科 学性
药 自身特 点进 行中药现代化的策略 , 并提 出了中药活性成 分组学概念 。系统生物学这个 以生命各个层次动态 的、 整
体 的 观 点研 究 思 路 给 了中 药 研 究 以很 好 的启 示 , 佐 证 了 也 中 药 从药 象 层 面研 究 中药 作 用 原 理 的可 行 性 及 科 学性 。
2 脾升 胃降的生理调节功能 脾 胃是机体升降之枢纽 , 五脏本身及五脏之间的升 降, 进行挖掘整理, 建立和重构中药的作用原理, 将具有十分重 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借助象思维方法, 重新
认识 某 些药 物 的功 效和 一些 新 的 中药 , 在实 践 中不 断印证 并
自中药现代化 的命题提 出以来, 工作 以提取分 离单味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 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 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 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关于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 ;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 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 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 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 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 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曹泽伟教授运用升降浮沉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

曹泽伟教授运用升降浮沉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

曹泽伟教授运用升降浮沉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思想始于《周易》,发展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升降出入乃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李东垣在《脾胃论》提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应用升降浮沉理论阐述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论治上强调“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曹泽伟教授业医30余年,应用升降浮沉思想治疗脾胃病颇有独到之处,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便秘患者女,62岁,2014月12月26日初诊,主诉:排便不畅10余年,加重1周。

平素腰腹部怕冷,大便秘结,3~5天1行,以干硬便为主,目前已7日未排,近日受寒,头晕,稍有咳嗽,每日下午4点胸部满悶不畅感,脘腹胀满,以胁肋部为著,时有胁肋部气串样疼痛,四肢及腹部畏寒怕冷,自觉腹部冒凉气,纳稍差,眠可,小便可,查体四肢欠温,舌胖大色暗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

此证脾胃虚寒,加之外感寒邪侵袭肠道与积便互结,治法当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处方:炒白术20g,茯苓15g,黄芪20g,党参15g,黑顺片(先煎)9g,大黄9g(后下),芒硝5g,炙甘草10g,当归10g,升麻10g,桔梗10g,陈皮10g,厚朴10g,干姜6g,杏仁10g,共7剂,日一剂,水煎服。

服2剂后,大便得下,诸症具减。

按语: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则腹部怕冷,清阳不升则头晕,外感寒邪束肺,肺气不降,气机失调最终导致咳嗽、胸部满闷不适、胁肋部气串样疼痛。

外感寒邪侵袭肠道与积便互结,最终导致患者排便不畅。

肺主气,又与大肠互为表里,若能使肺气宣发,则气机疏通,故以升麻桔梗升举清阳,加之杏仁、当归降气通便,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气,黄芪、党参补脾肺之气,益气升举,黑顺片、干姜温里散寒,大黄、芒硝攻下,升降共用疏通脾肺之气,使得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便秘自然好转。

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

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

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的论文中医脾胃论的现代临床应用1 病症机理论述火气上升与元气相抵,调和失当,脾胃之气虚且下型于肾脏,此为阴火乘土位。

情绪变化使肝火旺盛,气之余,木旺而生肝火,如下元有亏则使肾脏受累及,若阴血不足则产生虚火于脏器[1]。

火与元气乃正邪之争故而脾胃气虚外邪入主产生病症。

论文联盟伤脾胃,泄真气,久不回升陷于损杀之气,而百病起,亦因久升不降生病。

气机失调[2]。

脾无清升,胃无浊降,使病患产生头晕眩、时呕吐、泄泻难止,九窍不通。

胃气有变殃及五官,使得口、鼻、眼、耳等俱病,脾胃气虚,五脏气血不足上至头目,阴火上炎,邪将入空窍之位,耳目等受其影响[3]。

再者因脾胃为重中之重,一旦失调必影响其他腹脏,若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无养心之法;脾虚益气不佳,肺脏气虚,卫气不固;脾气虚弱而至肝木乘克,又因水运有失,无化生营血,必造成肝失所养。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肠道不稳,循环无道。

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诸药健脾益气;黄芪以降火;羌活、柴胡提阳驱邪。

依症而治,适当加权。

2 临床应用中的治疗分析2.1 肺腑之症:培土生金,补气益脾应用于临床治疗慢阻肺,基础治疗完成后,选择122例患者,随机分为60例西医对照组和62例中药结合西医治疗干预组,研究发现,发现62中西医对照治疗其疗效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ridit分析后表明,中医组疗效显著,采用补中益气汤对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可调整脾胃根治本证。

比较两组肺功能、发病次数及加重期情况中医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培土生金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其发病次数具有显著疗效。

WwW..通过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患者脾脏实症,肺脏虚证调理适当,标本兼治。

2.2 肾脏疾病:中气不足导致肾脏受累,《灵枢》中记载中气不足,溲便之变。

认为脾虚作为影响尿路疾病的主要本证,通过临床治疗39例女性尿路感染患者发现,患者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因遇劳累、炎热或小便无及时排解便会发作。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田亮渝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1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收治脾胃疾病患者173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辨证施治,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对脾胃病患者辨证施治临床疗效较好。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田亮渝
【作者单位】409800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 [J], 刘宝峰
2.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J], 安春泰
3.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J], 肖长茂
4.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J], 彭致善
5.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J], 彭致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

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
2 气 机 升 降 失 调 是 脾 胃病 发 生 发 展 关 键
1 气 机升 降协 调是 脾 胃生理 活 动的 主要 特点 脾 和 胃同居 中焦 , 以膜相 连 , 一脏 一腑 , 一 阴一 阳 , 互 为表 里 。根 据 阴 阳 、 五 行 和 脏 腑 理论 , 脾为阴土, 胃
当前虽 然人 们 的生 活 水 平 越 来越 高 , 饮 食 卫 生 情 况 明显 改善 , 但是 脾 胃病 的发 病率 并 不 见 减 。张 师认 为, 现代 人 患脾 胃病 主 要病 因有 三 : 一 是 饮 食 不节 , 因 喜 食夜 宵 , 生活无 规律 , 饥 饱失 常 , 时 寒凉 时大 热 , 恣食 辛 辣油 腻 , 或嗜酒 肥 甘 , 致 脾 胃损伤 , 运化 失常 ; 二是 忧 思 恼怒 七情 郁结 , 大 喜大 悲 , 喜 怒无 常 , 生 活节 奏快 , 精 神 压力 大 , 名利 观念 重 , 思 虑 忧 虑则 伤 脾 , 久怒 或 气 郁
关键词: 张介眉; 脾 胃病; 升降协调论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0 2 . 0 1 6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一 0 2 — 0 2 3 9 - 0 3
养周 身 。张师 认为 脾 胃的运 化 和受纳 主要 通过 脾 胃的
升降来 完 成 , 因为脾 为 阴脏 , 其用 在 阳 , 阳气主 升 , 精 微 上输 , 不升 则 阳无 所 用 , 脾 失运化 ; 胃为阳腑 , 其 用 在
阴, 阴气 主降 , 糟粕 下 行 , 不 降则 阴无 所 用 , 胃失 受 纳 。
木, 右 金之 际 。水火 之 上 下 交 济 者 , 升则 赖 脾 之 左 旋 ,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a d d i k t d , s b r c . t e c r o :2 , a l O n rn o a d u t a t h u e f r 5 0
lr n ii. ay gt s
a d e f in . sn e t e c n l so : f e t se g o n fi e t i c h o c u i n c i a t o d,wih sg i c n u a ie te t e to h o i v t i n f a tc r t r a m n fc r nc i v
炎 ) 肺 脾气 虚型 , 证为 肺脾 气虚 , 肾 阴虚 。治 宜 滋养 肺 肾. , 辩 肺 益气 开 音 。 方用 自拟五 昧益气 饮加 白术 5 克 服 5剂 后 , 音 嘶 哑 明显 减轻 。 声 讲话 明 显较 前 能持 久 。效不更 方 , 服 2 剂后 声音 嘶哑完 全 消失 , 共 0 嗓音 完全 恢 复 清脆 , 话持 久不 费力 。停 药 6月随 访未 复发 , 讲 患者 十分 满意 。
3 疗 效 观 察
3 1 疗 效标 准 : 愈 : 音完 全 恢 复 清脆 , 半 年 以上 未 复 发者 ; . 治 嗓 且 显 效; 嗓音 恢复 大部 分约 8 以上 , 本说 话不 费力 ; 效 : 音部 分约 5 o 基 有 嗓 o 恢 复 , 有轻 微尾 音嘶 哑 ; 仍 无效 : 经治 疗嗓 音无 明显 改善 。 32 治 疗结 果 : 愈 2 . 治 5例 , 7 . ; 效 6例 , 1 . ; 效 1 占 81 显 占 88 有 例 , 3 1 ; 效 0例 。 总 有 效 率 1 0 。 占 . 无 0
现 报道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本 组 3 例均 为 我科 门诊 患者 , 2 均符 合 慢性 喉炎 诊 断标 准【 。其 中女 1 ] 性 2 O例 , 6 . , 性 1 占 z5 女 2例 , 3 . ; 师 职业 者 1 占 75 教 9例 , 5 . ; 占 94 年 龄最 小 l 5岁 , 大 6 最 2岁 , 均 2 . 平 6 9岁 ; 程 最 短 3个 月 , 长 5年 。 病 最 2 治 疗 方 法 3 2例 患 者 均 以 自 拟 五 味 益 气 饮 为 基 础 方 加 减 治 疗 药 物 组 成 : 苠 黄 3, 参 2, 冬2 。 g党 g麦 g 枸杞 5 , g 大枣 3枚 。加减 : 带水 肿 明显者 , 声 可酌加 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目的: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85例。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于临床中运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theory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Method:From March 2015 to January 2017,170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with 85 patients of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iciency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6.47%,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tudy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CM lifting theory,dialectical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the treatment effect is far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fting theory;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Application站在中醫理论的角度而言,升降运动属于一种主要的机体活动形式,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升降运动[1]。

升降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上来分析,降即下降,升即上升,降的是浊阴之气,升的是清阳之气,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关系[2]。

本文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3月-2017年1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其中女81例,男89例;年龄16~44岁,平均(30.4±3.7)岁;病程1~8年,平均(5.7±1.3)年;其中伴有胃溃疡症状43例,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症状27例,伴有肠易激综合征17例,伴有慢性胃炎49例,伴有慢性结肠炎34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且均自愿参与调研。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Hp感染、制酸及解痉止痛等,同时每天服用4次硫糖铝片,每次服用1000 mg[3]。

研究组则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1)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患者,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干姜6 g,半夏6 g,土茯苓15 g,黄芩10 g,甘草10 g,黄莲3 g,砂仁3 g,党参10 g,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1次/d[4];(2)对于上腹胀痛、大便秘结合并消化不良等急性胃炎患者,可实行四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包括茯苓15 g,半夏10 g,厚朴15 g,苏叶12 g,生姜5片,大枣3枚,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2次/d[5];(3)对于脾虚合并气虚患者,可实行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桂枝15 g,芍药12 g,炙甘草6 g,饴糖10 g,生姜5片,大枣3枚,加水煎煮以上药材并口服,2次/d;(4)对于慢性结肠炎合并里急后重患者,可选取茯苓15 g,葛根15 g,黄芪15 g,莲子肉10 g,熟薏苡仁30 g,白术15 g,砂仁5 g,党参15 g,甘草5 g,广藿香10 g,大枣4枚,生姜5片,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并口服,3次/d[6]。

1.3 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有关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变化;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有关检查结果也显示有所好转;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关检查结果也得到显著好转;治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关检查结果已达到正常水平。

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只有脾胃升降正常,方能保证机体肠蠕动的正常运行,保证饮食的正常消化吸收[7]。

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引起脾胃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升降太过;二是升降反作;三是升降不及[8]。

脾升是胃降的基础,胃降是脾升的保障,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9]。

脾气不升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那样便会引发腹胀腹泻、痞满等临床症状;脾气不升而反降,则会造成中气下陷,从而引发内脏下垂、脱肛等临床症状[10]。

因此,对于脾胃病患者,应当借助中医升降理论,将中医辩证治疗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通过全面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针对脾虚合并气虚患者,特别是阴虚、阳虚以及病程迁延患者,其多伴有乏力、上腹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泛白、大便稀溏、舌体胖大、食少、消瘦及脱肛等临床症状,应当采取益气、健脾及升阳等升法进行治疗。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其中的饴糖及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而桂枝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将此三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辛甘化阳的效果[11]。

另外,芍药具有和营敛阴的功效,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将这两种药材配合在一起,可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

大枣与生姜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对于多种虚劳之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七汤加减可达到和胃降逆、理气宽中的效果,是一种降法治疗方式。

针对舌质红、胸肋胀痛、呕吐吞酸、脉弦、嗳气频频以及苔白患者,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达到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的效果。

对于胸肋胀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应地添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及柴胡等,以达到提升止痛、解郁、疏肝的功效。

而针对呕吐不止、舌有红斑、胸肋刺痛等患者,可适当地添加桃仁和红花,因为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针对气机不畅合并虚证的患者,应当采取辛开苦降、升降并用的治疗办法,可实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中曾指出:应当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来治疗心下痞病症。

半夏泻心汤可发挥消痞散结、平调寒热、调和肝脾的效果,比较适合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一味最为重要的药材就是半夏,其可以起到止呕、和胃、化痰的效果。

而其中的干姜具有辛热散寒的功效,黄连及黄芩具有苦寒清热的功效,将干姜、黄连、黄芩与甘草、党参及大枣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补脾益胃的效果。

将半夏泻心汤中的各味药材配合起来,可以达到辛开苦降的功效,其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以及脾胃不和患者。

对于因清浊混淆而引起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肠胃不和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通过适应地增减半夏泻心汤药方中的药材来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4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脾胃病治疗办法[12]。

综上所述,将中医升降理论应用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疗之中,对脾胃病患者采取辩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石拓,时昭红,张介眉.张介眉教授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4,30(2):239-241.[2]孙蓉,徐景藩.升、降、润、燥、消、补、清、化八字要领治疗脾胃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8(2):2-3.[3]宋健.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探讨沈舒文教授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31-732.[4]徐云莹,杨亦奇.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理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4(4):154-156.[5]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浅析六经病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5,22(2):204-206.[6]李吉武,彭万年,赵伟.从元气升降角度探析“水精四布”与糖尿病之关系[J].世界中医药,2015,7(7):1454-1456.[7]赵克学.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升降论辨治脾胃病经验及其运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7(10):2034-2036.[8]周胜强,刘涵容,刘亮晶,等.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6(5):165-166.[9]邱新红,张树振,李彦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7):10-12.[10]彭致善.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228-229.[11]余春,童安荣,魏冬梅,等.心肾为中医升降理论之根本在慢性肾衰中的理论探讨[J].陕西中医,2011,32(4):459-461.[12] Basiri Z,Safaralizadeh R,Bonyadi M J,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vac Ad1 genotype predicts risk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peptic ulcersin northwestern Iran[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APJCP,2014,15(4):1575-15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