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案之耳聋解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耳聋症

中医医案——耳聋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肺、除痰、通窍法治愈耳聋症病案:访某,男,13岁。

初诊:1976年1月12日。

主诉及病史:病孩于一周前因发热、咳嗽、有黄痰4天而住院,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炎。

入院后经用庆大霉素、中药银翘散加减等药物治疗3天后热退。

热退后自觉左耳听力逐渐下降,现完全不闻人言。

现仍少许咳,有黄痰,头痛。

二便正常。

诊查:神清,精神好。

舌苔黄、厚腻,双脉弦滑。

五官科检查:外耳道充血。

辨证:痰火闭窍。

治法:清肺、除痰、通窍。

处方:菖蒲3g 茯苓12g 竹茹9g 钩藤9g 菊花9g 瓜蒌皮9g 干莲梗9g 花粉9g 木通5g 薏苡仁9g 桑叶9g日1剂,连服3剂。

二诊:1月15日。

病孩服上方药3剂后,耳聋减轻,仍有少许咳,少许痰。

舌苔较前薄,脉弦滑减。

仍需清肺、除痰、通窍。

处方:木通6g 枇杷叶9g 莱菔子6g 花粉9g 瓜蒌仁9g 北杏仁9g 菊花9g 桑叶9g 钩藤12g 干莲梗12g 夏枯草9g 菖蒲3g1日1剂,连服4剂。

病孩服上药后,耳聋消失,听力恢复。

2个月后随访,听觉正常。

按语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少阳脉络于耳,而肺之结穴又在耳。

若老弱与久病而致耳聋,多属体虚失聪,治在心肾;少年或暴病引起耳聋,多属痰火闭窍,治在肝肺。

薛一瓢曰:“金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

故热证耳聋皆为肺金受铄,治主清肺,不可泥于少阳一经。

”今病孩发热之后骤然耳聋,且有咳嗽、痰黄、头痛、脉弦滑,是肝肺之火上升,清肃失降,痰阻脉络,气闭不通所致。

所以宜清肝肺之火,兼与化痰、通窍为治。

若此例误诊为肝肾虚而致耳聋,投以补剂,则肺络之热壅塞难出,聋成痼疾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64,区少章医案。

区少章,男,1900年4月出生,广东省南海县九江乡人。

7岁始读私塾,17岁起随父亲在家行医。

后考取广州医药实学馆免费生读中医,1922年获最优等成绩文凭毕业。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御医案讲解
黄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元医宗师”。

黄元的医学理论在《黄元御医案》中得到了展现。

这部医学文献主要是黄元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案例,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详细讲解,弘扬了他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

《黄元御医案》的内容包括了黄元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舌诊、脉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这些案例反映了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元御医案》的一些讲解:
经验传承:《黄元御医案》传递了黄元的宝贵医学经验,涵盖了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对于医学学习者和从业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临床案例集。

辨证施治:该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个体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相一致。

重视整体观念:《黄元御医案》中突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身体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
片面对症治疗。

养生保健:除了治疗疾病,该书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反映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理念。

舌诊、脉象:书中对舌诊、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总体而言,《黄元御医案》是一部有益于理解中医临床实践和学习黄元医学思想的文献。

当然,理解古籍需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深入研读。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

【新提醒】黄仕沛经方医案——耳鸣耳聋案不及辩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耳鸣耳聋案梅某,女,45岁。

两个月前因突然右耳鸣响,听力下降,伴有眩晕,遂用六味地黄丸及补肾之剂月余无效。

于2009年11月5日往某医院五官科检查示:右耳鼓膜积液。

又加西药治疗,耳鸣如鼓,徒增烦闷不寐。

经友人介绍,于12月4日前来求治。

病者右耳鸣响如蝉,入夜尤甚,失眠不安,并有眩晕,舌淡红,苔薄白。

拟柴胡加龙牡汤加味,处方:生龙牡(先煎)各30,磁石(先煎)30,柴胡24,黄芩15,法夏24,党参30,麻黄(先煎)15,桂枝15,泽泻60,大枣15。

3剂后,复诊,耳鸣已除,尚有少许眩晕,续以前方7剂。

诸症悉除。

嘱再服此方一段时间,以翼巩固疗效。

按:本方是黄师最常用之方剂。

见于《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心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107条柴胡加龙牡汤证虽未指出有两耳无所闻、目赤,然引证264条,似因果相关,弦外有音也。

加入泽泻治冒眩,麻黄以温通经隧。

时医治耳鸣耳聋,囿于耳为肾窍,便谓肾虚,动辄填精补肾,实不加辩证,徒费药饵,贻误病机已也。

读后解析:《伤寒论》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心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说明孔窍病与少阳有关,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

本案耳鸣眩晕为少阳柴胡证,烦闷不寐则与“烦惊谵语”类同,少阳耳鸣耳聋兼见烦惊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是柴胡加龙牡汤的适应症,故用柴胡加龙牡汤。

加泽泻是为治其眩冒,加麻黄是为温通经隧,一则消除鼓膜积液,二可改善耳部循环,缓解耳鸣耳聋。

黄师辩证精细,方证与药丝丝入扣,不愧大师之称!。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

黄煌治疗耳聋医案黄煌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学者,对于耳聋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他认为,耳聋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障碍,更是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因此,在治疗耳聋时,黄煌教授强调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则黄煌教授治疗耳聋的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长期在嘈杂环境下工作,导致双耳逐渐失去听力。

经多家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但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来到黄煌教授的诊室时,自述双耳听力严重下降,常常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清,同时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黄煌教授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他发现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黄煌教授认为患者属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的证型。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黄煌教授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中药调理:选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以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和气血状况。

针灸治疗:选取耳周穴位和全身相关穴位进行针灸,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均衡,加强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听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后续治疗过程中,黄煌教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的听力恢复到了接近正常的水平。

这则医案展示了黄煌教授治疗耳聋的独特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注重运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治疗的思路和方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40)处方:槟榔90克雷丸片9克 1剂,水煎温服。

9月25日复诊:药后腹泻两次,腹痛明显好转。

未注意大便中是否有虫。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处方:云茯苓4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大党参9克、赤石脂9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9月29日三诊:药后腹泻腹痛已愈。

查大便常规:正常,未见虫卵。

脉细濡、关寸略夫,舌苔白腻。

9月25日方再进,3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张某,男,54岁,西安市人。

1984年11月1日初诊。

自诉;阑尾手术后半年余,恢复尚可,唯右少腹疼痛,大便时干时稀。

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阻。

诊断:阑尾手术后遗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利大肠,化瘀止痛。

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苏泽兰3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6克桉树叶3克冬瓜仁20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复诊:右少腹疼痛减轻,大便明显好转。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上方去广陈皮、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9日三诊;药后腹痛已愈,大便正常。

脉舌同前。

原方去广陈皮、桉树叶、冬瓜仁,增延胡索为9克,减苏泽兰为20克,加制首乌20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月经病血生于脾,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二脉。

脾统血,喜燥而恶湿,肾藏精,其性闭蛰,主冲任二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

水土温暖,生发之令畅,则肝木条达,月经调畅,盈缩按时;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冲任失调,月经病作。

疏泄太过,则月事先期而至。

甚则崩漏不止;疏泄不及,则月事后期方来,甚则闭结而断绝;肝肾阴旺,则经血凝瘀,紫黑成块,腐败不鲜,甚则绝产不生,以致亡身殒命。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近800多年,不服不行!2017-10-11 我有奇方馆800年中医老古方,效果立竿见影:不管你耳病多重,也不管病史多长,3副药耳鸣消失,耳聋还声,听力如常人,屡试不爽!耳鸣、耳聋,历史名方,专药专治!历代名医大家对此方有高度评价,《东垣先生试效方》 (金元·李果著)、《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著)、《汤头歌诀》 (清·汪昂著)……多部医学典籍均明确记载了此方,清耳明目之功效卓著。

医学史料高度评价:此方一出,“举国内外无障、无耳鸣耳聋之患’百年不遇的医学奇人治病救人,如有神助距今8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金元时期,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医学家,名叫李果,号东垣老人(1180一1251年),此人医术特别高超,一般人找他看病,三五副药就能体健病除,人称神医。

尤其是他的一手治耳绝活儿,更是了不得!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张元素,是中医补土派创始人,脾胃学说开创者,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治耳奇人。

李东垣出身于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自幼聪慧,喜爱读书。

20多岁时,李东垣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糊里糊涂地病死了。

从小读书的李东垣认为,不为良相,便为名医。

母亲病逝对他触动极大,从此放弃科考,立志学医。

他抛家舍业跑到易州,追随名师张元素学习医术,终成一代名医。

说起李东垣一手治耳绝活,也是一段历史传奇, 金元时期是著名乱世,战争特别多,还用上了火药。

从战争历史看,是很大的进步,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无疑是倒了大霉,遭了大殃。

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被炮火震坏了耳朵,耳聋耳鸣患者遍地都是,数不胜数。

行医途中,李东垣看到老百姓惨遭耳病折磨,经常一个村子竟找不到一个能正常交谈的人。

他特别痛心,遍读中医古籍,四处请教名医,听说哪里有治耳朵的方子,千方百计的赶过去抄录学习。

到他将近50岁时,才终于苦心研制出一剂特效方,专治耳聋耳鸣。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

黄仕沛治疗耳聋医案(一)气血瘀滞【病例1】冯某,女,36岁。

初诊:2009年9月1日。

患者自诉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纳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处方:会厌逐瘀汤加蝉衣、磁石、百合。

【按】患者青年女性,右耳突聋,耳鸣如蝉,口干,眠一般,大便稍硬。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

证属气血瘀滞。

会厌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其中,蝉衣以疏风散热;磁石、百合以平肝镇惊,宁心安神。

(二)痰火郁结【病例2】梁某,男,43岁。

初诊:2009年7月20日。

患者自诉耳聋1年余,加重1周。

现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多次在耳鼻喉科治疗均未能取得明显疗效。

处方:温胆汤加减。

【按】患者中年男性,双侧听力下降,耳中鸣响,头昏,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既往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证属痰火郁结、蒙蔽清窍。

以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开窍、活血通络。

其中,僵蚕、全蝎以化痰通络;磁石以聪耳启闭;当归、川芎以养血活血;蔓荆子以清利头目;神曲以健脾消食。

(三)肝肾亏虚【病例3】钟某,男,68岁。

初诊:2009年1月12日。

患者自诉耳聋10余年,加重1月。

现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服降压药维持正常水平。

多次行听力检查示:左侧全聋,右侧重度聋。

处方:耳聋左慈丸加减。

【按】患者老年男性,左耳全聋,右耳仅能听到微弱声音,常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证属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以耳聋左慈丸加减治疗。

其中熟地黄、枸杞子以补肾填精;山药、茯苓以健脾渗湿;柴胡、郁金以疏肝解郁;蔓荆子、菊花以清利头目;磁石以聪耳启闭。

同时加用活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

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耳聋医案61例,以供大家参详。

1长桥浦佩之媳,年二十余之少妇也,夏月伤暑,延二旬而邀余治。

身热汗少,凛寒未去,谷食不进,舌绛耳聋,脉浮细数。

余曰:“此因暑受寒,寒在外,暑伏内,初病本伤暑,今则谓伏暑也。

原外寒未去,伏暑内蒸,膻中清阳之气,受暑热之混蒙,故不食而耳聋也。

治宜宣泄伏邪,必有白发出。

”方用香薷饮,加牛蒡、葛根、蝉蜕,一剂而汗出见,凛寒去。

继之以葛根、石膏、连翘、丹皮、青蒿、知母、鲜斛、鲜地,白发已多,清晨热可退。

前方去葛、石、地、斛,加蒌皮、花粉、淡竹叶、地骨皮等三四剂,舌绛退,身热解,惟耳聋不食如前。

乃改用生芪、洋参、首乌、橘白、青蒿子、麦冬、谷芽、佛手等,白止,暮热停,惟仍不食,耳聋神呆,脉缓无力。

余曰:“当此宜进谷食,使之胃健。

”其姑与母云:“彼见食蹙眉摇首,不知何故,恐喉中尚有病也。

”余乃闭目凝思,鼻中忽觉铁鼠气不可耐,复睹其首面手指,乌黑如漆,其席上之垢甚厚,曰:“余知之矣。

”嘱其母曰:“汝先为我去其席上之垢。

”其母云:“身不能动奈何?”余嘱先涤外半床,净则以夏布双层复盖,移其身卧布上,再涤里半床,净则亦用夏布遮覆,然后洗其手面口鼻。

又嘱其姑煮麦粥一碗,点蓬绳数根,置床下。

又观病者,自嗅其手,似有笑容,使二妪奉与麦粥,无几,一碗粥尽矣。

又嘱从此一日三四进,能多最妙。

又使其备鲜香可口之菜,但不得尝大荤。

食进后,耳渐聪,神渐健,半月后起床停药,一月复元。

傅松元2痿证(小脑萎缩)刘×,男,57岁。

1988年4月10初诊。

主诉四肢痿软无力,行路不稳4个月。

病史患者自1987年12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目眩,语言不利,耳聋,耳鸣,逐渐行路不稳,四肢痿软无力,于1988年初在沈阳242医院做头颅CT扫描确诊为小脑萎缩,而转入我院治疗。

检查神清语蹇,舌红,苔薄白,脉沉缓,肌张力减低,步履蹒跚,需人扶持走路。

中医药经典中对耳聋的描述

中医药经典中对耳聋的描述

中医药经典中对耳聋的描述中医药经典中对耳聋的描述主要可以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学文献中找到。

以下是一些关于耳聋的经典描述:
1. 《黄帝内经》:
•《素问·五音五味》中提到:“耳聋,肾主之。

”认为与肾的功能有关。

•《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肾属骨而开窍于耳,聪乃能闻。

”说明肾与耳的关联。

2.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热病二十五》中描述了一些热病引起的耳聋症状,如“耳聋”,指出病因可能与热邪有关。

3. 《千金方》:
•《千金方·五阅五使脉病传》中提到了一些治疗耳聋的方剂,如“参葛龙骨牡蛎汤”,认为可以治疗由于肾虚引起的耳聋。

4.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的医案集,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耳聋的治疗案例。

总体而言,古代中医对于耳聋的认识主要包括肾虚、寒热、经络阻滞等因素。

治疗方法则涉及到调和阴阳、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的理论与现代医学存在差异,对于耳聋的治疗仍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进行科学评估和治疗。

如果患有耳聋症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接受合适的治疗。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28)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28)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28)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28)9月24日三诊:上方服20余剂,自感尚可,面部虚浮消失,腰痛已止。

9月8日出差,至今未服药。

右侧腰部隐痛,余无不适。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箬白薄。

原方改上肉桂为桂枝木6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腰痛痊愈。

随访3年,未复发。

例21:方某,女,50岁,西安市人。

1986年9月27日初诊。

自诉:腰痛,尿痛,乏力,两年余,加重九个月,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肾盂肾炎。

后因左侧少腹痛甚,诊断为尿道结石。

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因求治于麻瑞亭。

胸闷,心慌,间或有心脏停跳感,血压不稳定,乏力,纳差,左侧耳鸣,头晕。

有胃炎史。

血压110/80mmHg。

脉细濡、关于较人,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部,胆胃上逆,膀胱热涩。

诊断:尿道结石。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利膀胱湿热。

处方: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桂檀木6克广橘红9乏炒杏仁9克炒杜仲12意法半夏9克苏泽兰20克滑石粉15克海金沙12克缩砂仁4克阳桃汁60克(分两次服) 5剂,水煎温服。

10月7日复诊:药后腰痛减轻。

近日感冒,胸闷,血压不稳定,胃脘不适,耳鸣,头麻。

血压:110/90mmHg。

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加赤丹参12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20口三诊:药后腰痛减轻,仍胸闷。

脉细濡、稍滞、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再进,6剂,水煎温服。

1987年2月9日四诊:药后溺出结石一枚,如绿豆大,痛而带血,诸症顿消。

一直未服药,今来复查。

血压:118/70mmHg。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

原方去海金沙、阳桃汁,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22:牛某,男,29岁,西安市人。

1988年4月19日初诊。

自诉:小便淋涩疼痛一年余,曾在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一月余,诊断为前列腺炎,好转出院。

近十余天尿不利,疼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关尺弦而大,舌苔白厚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气不降,膀胱热涩。

黄元御医案之悲恐解

黄元御医案之悲恐解

悲恐解 4部熙伯,病惊悸悲忧,二十年中,病凡四发。

初发四月而愈,后发愈期渐晚,或至数年。

发则数月不食不寝,饭至疑有毒药,绝粒不尝。

便数遗精,多欲好淫,膝冷心凉,欠伸太息,忧愁思虑,惊惧悲惋,常恐见杀,尸碎体分,逢人求救,屈膝衰恳,独处则泣下沾衣。

时或自刭〔3〕几死,使人守之,静夜磨笄〔4〕自刺,室中锥刀绳索之类,尽为收藏,乃私服大黄,泻下求死。

凡诸病象,每发皆同。

此缘火败土湿,金水俱旺。

肝之气为风,心之气为热,脾之气为湿,肺之气为燥,肾之气为寒,此五脏之气也。

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优,肺之志为悲,肾之志为恐,此五脏之志也。

凡一脏之气偏盛,则一脏之志偏见,悲者操金之气盛,恐者寒水之气盛,忧思者湿土之气盛也。

肝木主生,肺金主杀,木囚火灭,金燥无制,则杀机常动,方盛衰论:肺气盛则梦见斩血籍籍。

人于醒后,神气浮动,脏真之盛衰,不能自觉.寐而神气宁谧,静中独觉,故脏中之盛衰,形而为梦,《谭子》所谓醒不灵而梦灵也。

梦中觉者,盛未极也,盛之极则不梦而亦觉之。

金旺木枯,但觉杀气之烈,而无生意之萌,肢骸分裂,恍在目前,故时欲自刭,冀得完尸而死,金旺则欲哭,是以悲涕流连也。

<金匮》: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是其肺金之澡也。

金为水母,燥金生其寒水,是以恐作。

盖人之五志,神气升达则为喜,将升未升,喜之弗遂,则郁勃而为怒,精气沦陷则为恐,将陷未陷,恐之欲生,则凄凉而为悲。

木火衰而金水旺,故有悲恐而无喜怒,水寒则火灭,金燥则木伤故也。

肾主蛰藏,肝主疏泄,火泄水寒,不能温养肝木,而水泛土湿,陷遏乙木升达之气,生发不遂,则愈欲流泄,其性如是。

遇夜半阳生,宗筋一举,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精遗。

温气常陷,不得升达而化君火,是以好淫,总缘生气之失政也。

精藏于肾,水裁于膀胱。

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膀胱之藏泄司于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瘫,虚则遗溺。

然水道之通塞虽在三焦,而其疏泄之权实在乙木.以相火秘藏.肾水温暖,则肝气升达,膀胱清利,疏泄适中,而小便常调,相火不秘,泄于膀胱,肾寒不能生木,郁陷而欲疏泄。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9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

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

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

晨起必渴,饮食亦甘。

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

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

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

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

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

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

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

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

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

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

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

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

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

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

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

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2)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2)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2)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32)【加减】消化不良者,加草蔻仁4-6克,暖脾行瘀,以助消化。

梦惊耳鸣者,加炙米壳3-5克,暖下以潜阳。

胃酸多者,改牡蛎粉为乌贼骨9克,疏肝以和胃。

肝郁脉弦者,去上肉桂,加制首乌20克,润肝以升陷。

尿道灼热,尿意不尽去者,去补骨脂,加白檀香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燥以利便。

肾寒滑精,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者,加炒小香6-9克、骨碎补12克,暖肾强腰,固本止遗,或加金樱子15- 20克,补肾以涩精。

溺下白浊者,加炒芡实12克,补肾以敛精。

下焦湿热,尿浊色黄者,去补骨脂、上肉桂,加制首乌20克、川草薢9-12克、车前草12克,润血疏肝,清利膀胱湿热,以分清化浊。

【按语】遗精,包括梦遗、滑精。

梦与女交,而遗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感,而精自出者,或目见美色,耳闻亵语,则精遂自流者,谓之滑精。

遗精首伤肾阴,然精液流溢,肾之温气,亦随之亡失,所以继伤肾阳,久则肾之阴阳俱虚,而以肾阳虚为主,下焦虚热,中下虚寒。

所以《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遗精之作,因脾肾虚寒,肝本郁陷,疏泄不藏,精关水固一相火升泄,肺家虚热不敛。

所以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兼清肺家虚热,蛰藏浮动之虚阳,以复上清下温之常,则滑遗自可向愈。

【临床医案】例1:姚某,男,30岁,西安市人。

1987年4月25日初诊。

自诉:阳痿3年,性欲淡漠,数月免强同房,痿软难人,一触即泄,大汁淋漓,致使夫妻感情不和,苦恼不堪。

屡经治疗,效不显,仍阳痿不举,经常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慌气短,乏困无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血压94/54mmHg。

脉细濡、稍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肾虚寒,清阳不升,肺虚不敛。

诊断:阳痿、早泄。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清肺敛精。

处方: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桂枝木6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12克淫羊藿12克阳起石12克枸杞子9克北沙参15克贡阿胶9克(烊化) 6剂,水煎温服。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

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黄元御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9)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9)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9)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9)眩晕眩晕,系因脾湿胃逆,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中气健旺,脾升胃降,肝胆调畅,精血温暖而下实,神清凉而上虚。

上虚下实,则五官空灵,故眩晕不作。

由于情志刺激,或因饮食劳倦,或因纵欲耗精,致使肝脾肾俱虚。

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肝藏魂,魂为神之初气;脾为生血之本,涵养肝木,而继魂神;肾藏精而生髓,脑为髓之海。

肝脾肾俱虚,则肝气郁陷,清阳不升,生气不足,魂神俱虚,髓海不足,则作眩晕。

症见脑旋轻飘,视物动荡,谓之虚眩,多系血压偏低,或为脑供血不良。

肾虚脾湿,肝气郁陷,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则胆胃上逆,肺失降敛,相火不藏,浊阴上逆,亦作眩晕。

症吐眩晕头痛,昏蒙不清,多系血压偏高者。

【胆胃上逆型】胃主降浊阴,胃土右转,则胆肺顺遂,浊阴右降而精盈。

脾湿肝郁,则胃气壅滞不降,阻碍胆木下行之路,其气逆而化火,刑逼肺金,致使肺热而失其清肃降敛之常,浊阴弥漫于上,故症见头目晕眩,头痛胸闷,口苦心烦,头重脚轻,步履不稳,多见血压偏高。

腰为肾之府,胆火不能下潜于肾,因而肾虚,故症见腰痛,两腿酸软无力。

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胁胀闷,作酸易怒,或当脐跳动,硬而压痛。

浊阴上遵,故脉细濡涩、或弦牢、或伏涩、关寸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见舌边尖红。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清降肺胃,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广郁金9克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白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黄芩炭、炒杭芍、制首乌,平胆疏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和胃,宽胸降逆;白蔻仁,和胃顺气;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温肾潜阳,利尿降压。

【加减】血压高,大便初干或干结者,加决明子15-20克。

平胆滋肝,通便降压。

舌质红,舌苔白腻者,加麦门冬9-12克、川黄连3克,清肺降浊,泄火清心。

精选-黄元御医案之耳聋解

精选-黄元御医案之耳聋解

耳聋解 4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

后因媳女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

头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躁浮肿,小便赤涩。

病半年矣。

此缘士湿火升,清陷浊逆。

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耳为肾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肾藏精,心藏神,神为阳,精为阴。

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听,闭塞则莫闻。

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

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获,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

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

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

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

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

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闻。

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也。

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

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

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

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

甲木郁升,浊气纷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

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

耳鸣怎么办?黄元御的药治法、针灸治法都在这里了

耳鸣怎么办?黄元御的药治法、针灸治法都在这里了

耳鸣怎么办?黄元御的药治法、针灸治法都在这里了最近,我在x吧上看到一则信息,一位网友发帖自述“耳鸣2年,看到有人吃地魄汤治好耳鸣想试试”。

在四圣心源中,地魄汤是主治阴虚的,原文并非说此方治耳鸣啊,为什么有人说吃这个能治耳鸣哪?这个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为了搞清楚原因,也为了搞清楚耳鸣究竟该如何治疗?我翻了翻黄元御医书,查找耳鸣的原因及治法。

《内经悬解》有文:足少阳之脉行耳后,循颈而下胸膈,相火上逆则喉痹,甲木上冲则耳鸣,甲木刑胃,胃土不降则呕涌也。

从此段文中可看出耳鸣是由于甲木上冲。

《灵枢悬解》有文:胃气空乏,宗脉虚弱,清气下溜,浊气上逆,脉有所竭,故耳鸣。

从此段文中可以看出耳鸣是由于清气下陷,浊气上逆。

《素灵微蕴》有文: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手阳明之燥衰,足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从此段文中可看出耳鸣的根原在于土湿。

综上所述,耳鸣的原因在于土湿,中气不运,以致于清气下陷,浊气上逆。

而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不降,必然上冲,以致耳鸣。

四圣心源中没有专门治耳鸣的药方,却有一个治耳渐重听的参茯五味芍药汤。

参茯五味芍药汤(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橘皮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其中,重听指听力下降,听音失真,为耳聋之轻症。

而耳鸣重者,亦会耳聋。

简单来说,耳鸣、重听都是耳聋的前期症状,至于耳鸣之人是否听力下降,听音失真,这个我本人不是医生,没有这方面的治疗经验,不做解释。

治疗耳鸣的方子,我觉得用这个参茯五味芍药汤就可以。

为什么哪?甘草、茯苓培土泄水,治土湿;人参气质淳厚,直走脾胃而补中气,中气健运了,则升降复其原职,清浊归其本位;芍药敛胆,治甲木上冲;半夏、五味,降肺胃之逆;橘皮,则长于降浊阴而行滞气。

地魄汤方药中具备甘草、半夏、五味、芍药,能降肺胃之逆,治甲木上冲,所以网友才会看到有人吃地魄汤治好耳鸣。

用黄元御的【地魄汤】治好了耳鸣

用黄元御的【地魄汤】治好了耳鸣

用黄元御的【地魄汤】治好了耳鸣以下全是我个人的医病记录,以时间线记录。

为了治疗已经有将近一年的耳鸣,颇费周折,最后用黄元御的地魄汤治好了,实在让我太高兴了,特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悦~1.2010/3/11症状:右耳耳鸣,头痛,时有眩晕,下嘴唇红,下牙床绛红,舌尖红点,舌中舌根黄苔,眼圈黑,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体胖去同仁堂某主任医师处挂号,诊断为肝肾阴虚。

处方:熟地20g,山药20g,薄枣(山茱萸)15g,云苓(茯苓)20g,丹皮10g,枸杞子20g,炒知母10g,黄柏10g,柴胡10g,郁金15g,当归15g,川芎10g,五味子10g,酸枣仁20g,莲子心5g,白大乳(大飞扬草)20g,甘草10g,白芍20g,枳壳15g,车前子15g7付效果:头痛好转,舌根黄苔减少,但耳鸣和眩晕依旧。

2.2010/3/21其他症状如上所述,外加晚上11点时盗汗,脉弦。

同仁堂某主任医师,诊断为肝肾阴虚。

处方:龙胆草10g,柴胡10g,炒知母10g,黄芩15g,当归20g,枳壳15g,车前子10g,丹皮10g,黄芪40g,白术30g,防风10g,郁金15g,香附15g,五味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5g,龙骨30g,牡蛎30g,酸枣仁20g,莲子肉20g,茯神30g6付效果:盗汗痊愈。

但耳鸣、眩晕依旧。

3.两盒龙胆泻肝丸(由于之前的方药太贵,所以按照处方的思路购买龙胆泻肝丸成药。

)每次两丸,服用一盒半,舌根黄苔转为淡白色,舌中淡黄苔不变,舌尖红点不变。

4.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由舌根苔转为白色,判断下焦虚火以驱除,此时应养血滋阴)服用一瓶+一盒,无太大效果,头晕有时好转有时继续,耳鸣依旧。

早上起床后舌根苔为淡黄,下午转为淡白。

舌中淡白黄苔不变。

5.六味地黄丸+香砂六君丸(补阴无效果,由于舌苔腻,胖大,有齿痕,于是准备从健脾祛湿下手)各服用一瓶。

期间有几天时间耳鸣好转,但之后又继续。

眩晕依旧。

舌苔依旧。

6.一贯煎(一日摸左手关脉,浮取有力,按之虚弱似无,怀疑肝阴严重不足,于是参考选取一贯煎)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9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3付效果:耳鸣继续,眩晕有时好转有时继续。

黄元御《长沙药解》(101)

黄元御《长沙药解》(101)

黄元御《长沙药解》(101)栝蒌根【本经】味苦寒。

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一名地楼。

生川谷,及山阴。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

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金匮》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治太阳痉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者。

太阳之经,外感风寒,发汗太多,因成痉病。

其证身热足寒,颈强项急,头摇口噤,背反张,面目赤。

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是得之中风,名曰柔痉。

以厥阴风木,藏血而舒筋,筋脉枯燥,曲而不伸,是以项强而背反。

木枯风动,振荡不宁,是以头摇而齿齘。

太阳行身之背,故并在脊背。

此因汗多血燥,重感风邪,郁其营气,故病如此。

甘、枣补脾精而益营血,姜、桂达经气而泻营郁,芍药、栝蒌,清风木而生津液也。

栝蒌瞿麦丸,栝蒌根三两,薯蓣二两,瞿麦一两,茯苓三两,附子一枚。

治内有水气,渴而小便不利者。

阳衰土湿,寒水停留,乙木郁遏,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

木郁风动,肺津伤耗,是以发渴。

瞿麦、苓、附,泻水而温寒,薯蓣、栝蒌,敛肺而生津也。

栝蒌牡蛎散,栝蒌根、牡蛎等分。

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百合病,渴而不差者。

百合之病,肺热津伤,必变渴证。

津液枯燥,故渴久不止。

栝蒌、牡蛎,清金敛肺,生津润燥而止渴也。

小青龙汤,方在麻黄。

治太阳伤寒,内有水气,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

治少阳伤寒。

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以其凉肃润泽,清金止渴,轻清而不败脾气也。

清肺之药,最为上品,又有通达凝瘀,清利湿热之长。

其诸主治,下乳汁,通月水,医吹奶,疗乳痈,治黄疸,消囊肿,行扑损瘀血,理疮疡肿痛。

高唐特产栝蒌.葫芦科,王瓜属,多年生草本雌雄异株攀援植物。

名贵中药,多生于白沙土壤中。

庭院、河堤、沟崖、路旁、田边都可种植。

夏秋开白花,其果由青绿变黄褐,大如鹅蛋,含糖量较高,故曰蒌仁,可入药,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痹肋痛,大便栝蒌燥结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聋解 4
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

后因媳女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

头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躁浮肿,小便赤涩。

病半年矣。

此缘士湿火升,清陷浊逆。

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耳为肾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肾藏精,心藏神,神为阳,精为阴。

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听,闭塞则莫闻。

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

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获,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

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

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

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

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

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闻。

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也。

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

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

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

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

甲木郁升,浊气纷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

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

肺被火刑,故隔右烦热。

君相虚浮,故心慌胆怯,不能寐也。

究其根原,总由阳衰而湿旺。

太阴以湿土主令,而清气左升,则化阳魂,阳明从燥金化气,而浊气右降,则生阴魄。

盖肺金藏气而含魄,胃为化气之原,气清则魄凝,肝木藏血而含魂,脾为生血之本,血温则魂见。

气之清者,生水之基,故精孕于魄,血之温者,化火之根,故神胎于魂.火旺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济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血脱温亡,泻其化火之根,火衰水盛,精脏生寒,寒水上泛,脾土滋湿,湿夺阳明之操,牌陷胃逆,故君相拔根而肺失收藏之政也。

胃土不降,浊气右填,肺津郁遏,凝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则胶塞不流。

脾湿不化水谷,食下而中焦郁胀,肺胃更逆,故胸膈壅闷。

肺气不得前下,逆而上冲,后侵太阳之部,故项脊筋疼。

肾主髓,《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
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也。

肺郁化痰,无缘下生肾水,故骨髓空虚。

脾陷木遏,筋脉不舒,故觉酸楚。

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土燥则乙木直升,土湿则乙木曲陷,吞吐酸水者,湿土而遭曲木,温气抑郁之所化也。

谷消气馁,胃虚心空之时,乙木郁冲,故酸水泛滥。

阳气不得下达,阴凝气滞,故膝裸浮肿。

寐而中气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麻软。

水源上竭,膀脱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涩也。

《灵枢∙决气》:液脱者,脑髓消而胫酸,精脱者,耳聋。

今骨髓空虚,膝胫酸楚,孔窍闭塞,音响不闻,浮据经语,参以当年失血,甚似精血脱亡,阴虚阳盛.不知亡血失精,泻其阳根,水寒土湿,胃逆火升,故令病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而胆脉下行,正由耳旁,《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胃降则胆木下达而耳听,胃逆则胆木上盘而耳聋.以耳者宗脉之所聚,胃者十二经脉之海,宗脉浊降而清升,机在阳明。

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手阳明之燥衰,足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张氏病,为制操土降逆、清金敛火、暖水升陷、疏木达郁之方,晨起净鼻,右耳响声如雷,豁然而通.鸟语蝇声,脂耳喧心,盘水洗面,波涛渊沛。

此以久塞之窍,忽得清空,虚灵乍复,无足为怪。

《晋书》:殷仲堪父,名师。

尝病耳聪,闻床下蚁动,声若牛斗,亦由宿障新开,是以如此。

午后气平,声闻如常。

接服十余荆,加椒、附温下而康.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