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历代钱币种类(最全最详细)

中国历朝历代钱币种类(最全最详细)
铁半两、铁五铢 建武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铁 五铢 五铢 五铢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五铢 魏五铢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夫。大泉亚千
蜀五铢、太平白钱、世平白钱、太平自金太平金金、 定平-百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五铢
沈充造“沈郎五铢”或“沈充五铢”
907-926
926-947 947-951 951-969 969-982 982-1031 1031-1054
1054-1101
1101-1125 1032-1048 1048-1067 1067-1086 1086~1139
1139-1193
1193-1206 1206-1211 1211-1223 1223-1226 1226~1227 1115-1123 1123-1135 1135-149 1149-1161 1161-1189 1189-1208 1208-1213 1213-1223 1223-1234
丰货(大字、小字) 汉兴(横写、竖写)
凉造新泉 人夏真兴
四铢 孝建四铁、大明四铢 永光、景和、两铢
刘俊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天监五铁、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四柱五铢、丙柱五铢
天嘉五铢 太货六铢
太和五铢, 永平五铢 永安五铢
小样永安五铢 大统五铢、
常平五铢。
承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1260-1294
1294-1307
1308-1311
1311-1320
元末义军

南明 三藩,
清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英宗(硕德八刺) 泰定帝(也孙贴木 天顺帝(隔速吉八) 文宗(图贴睦尔)

清代钱币Microsoft Word 文档

清代钱币Microsoft Word 文档

清代钱币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大清王朝统治全国268年,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

入关前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顺治通宝1.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

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

一千铜钱称为一串。

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

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康熙通宝2. 康熙通宝,清代钱币。

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

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

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

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

中文名; 康熙通宝:外文名kang xi tong bao 铸造时间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量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字体楷体质地铜雍正通宝3. 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相对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但是由于其规范、精整,个别局铸的雍正通宝一般直径竟在28毫米左右,开创了小平钱币的先河,文字也空前的工整和统一,一直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珍爱.这些优点一直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珍爱,按钱局和版式分类进行着收藏与研究。

雍正通宝单以其小平制钱而言,由于雍正在位仅仅13年,不仅比起康熙在位61年差得太多,而且比起顺治在位的19年也不及,况且顺治作为清朝开国皇帝,其铸钱受着社会变化的影响,不断变换面孔,形成了多种格局的钱币,而雍正通宝作为盛世之后的王朝自然无此多虑,也就省去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中国历史朝代及钱币种类1. 先秦时期:- 西周:青铜器、方孔铜钱-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布币、铜币、鬲钱2. 秦朝(221-206 BC):- 秦始皇币:黄金贝、半两钱、三分钱、四分钱、五铢钱3. 西汉(202 BC-9 AD):- 近半两钱:海外贸易用钱- 刀币、布币、鬲钱4. 新莽(9-23 AD):- 小铢:铜币5. 东汉(25-220 AD):- 大通宝:铜币6. 三国时期(220-280 AD):- 曹魏:刀币、方孔钱、连云港大钱- 蜀汉:麟趾钱- 吴国:太平通宝7. 西晋(265-316 AD):- 大宝钱8. 东晋(317-420 AD):- 大宝钱、蟠龙钱9. 南北朝时期(420-589 AD):- 北魏:小平钱、孝文泉、石渠宝藏铜钱- 北齐:天保通宝、兴寿宝钱- 北周:板钱、立宝钱- 南朝:金、铜刀和货币10. 隋朝(581-618 AD):- 大业通宝、开皇通宝、文帝钱、贞观通宝、武德通宝11. 唐朝(618-907 AD):- 时期:开元通宝、贞元通宝、元和通宝、大足通宝、永泰通宝- 安史之乱:神龙通宝、至德通宝、乾元通宝、贞元通宝- 五代十国:汉、周、梁、唐、晋、吴、南唐、南汉、荆南、蜀- 朱棣钱:明朝建立之初,以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命名的铸钱12. 五代十国(907-979 AD):-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凉、后凉、南唐、南汉、吴越、南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13. 北宋(960-1127 AD):- 继续使用唐代的钱币,如宣和通宝、建隆通宝、天圣通宝、重宝通宝14. 南宋(1127-1279 AD):- 永乐宝钱:刻有“永乐通宝”字样的铜钱15. 元朝(1271-1368 AD):- 通宝:铜币16. 明朝(1368-1644 AD):- 洪武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17. 清朝(1644-1912 AD):- 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附件:- 附件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附件二:中国古代钱币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 铜币:用铜合金制造的货币。

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钱币7(从秦开始-清结束)

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钱币7(从秦开始-清结束)

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钱币7(从秦开始-清结束)清(1616~1911)——————————————————帝王: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天命汉钱帝王:世祖(福临)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顺治通宝帝王:圣祖(玄烨)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分享康熙通宝帝王:世宗(胤禛)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雍正通宝帝王:高宗(弘历)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乾隆通宝帝王:仁宗(顒琰)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分享到嘉庆通宝帝王:宣宗(旻宁)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道光通宝帝王:文宗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咸丰通宝帝王:穆宗(载淳)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发行钱币及备注:同治通宝·重宝同治通宝帝王:德宗(载?)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光绪通宝帝王:(溥仪)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宣统通宝努尔哈赤是明末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1616年他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政权抗衡。

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清灭明,建立了清朝。

清代币制是银钱平行末位,大数用钱,但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

清代的铜钱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袭两千多年来的方孔圆钱,用范模铸币。

到了清末,才采取了机器铸币,铸造新式铜钱和铜元。

满洲人在入关以前就开始铸币了。

努尔哈赤天命元年铸天命汉钱,满文,四字,没有加圈点;天命通宝是铸的汉文。

清代各朝铸钱局汇总及满汉文字对照

清代各朝铸钱局汇总及满汉文字对照

清代各朝铸钱局汇总及满汉文字对照清代历朝铸钱局名和满汉文字对照为了泉友在集清代古钱时,满汉文字查阅方便,笔者介绍一下,自满清八关后1645年至1911年止,清代各时期铸钱局,满汉文局名对照,以便供广大泉友鉴别清代钱币时做为满汉文字的一个参照。

钱币背面用满文表示局名是清代铸币的重要特点之一,自1645年起到1911年止,二百六十多年来,清朝用满文表示的钱局有五十多个,其中铸钱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

清代各个帝王设立的钱局随着情况的变化,常有调整。

各个钱局铸钱数量、质量、规模和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查有关文献和现实之物比较,清代各时期所设钱局大致如下:顺治朝设二十二个钱局:.分别有泉、源、陕、临、宣、蓟、延、原、西、云、云、同、荆、河、昌、宁、江、浙、东、福、阳、襄。

其中以西、延、襄、阳、密、云之“云”五局铸币最少。

康熙朝有二十四个钱局:分别有泉、源、河、陕、临、宣、蓟、原、西、同、昌、宁、江、浙、东、福、云、苏、南、广、桂、台、漳、巩,其中西、巩、台、南、广五局为少。

雍正朝有十九个局:泉、源、河、陕、昌、浙、福、云、苏、南、广、桂、巩、晋、济、台、武、川、黔,其中以台、晋、济、巩、武、川、黔七局为少。

乾隆朝有二十六个钱局:泉、源、陕、昌、浙、福、云、苏、南、广、桂、晋、济、台、武、川、黔、直、伊、阿克苏、叶尔羌、和阗、喀什喝尔、叶尔奇木、乌什库车,其中以和阗、济二局为少。

嘉庆和道光朝各有十九个局: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转、云、黔伊、阿克苏、东,其中以伊南二局铸钱最少。

咸丰朝共三十个局:泉、源、直蓟、德、河、陕、讯、晋、济、苏、渐、福、昌、武、川、云、东、黔、南、安、广、横、台、迪、伊、阿克苏、库车、叶尔羌、喀什喀尔。

清代进关后共十个帝王以咸丰帝铸币最多,数量和样式是无法整理和统计的。

同治朝有十八个局:泉、源、苏、直、浙、阿克苏、伊、巩、桂、云、福、昌、南、广、陕、晋、武、黔,以伊、巩、晋、桂四局为少。

从皇太极到光绪,钱币大全

从皇太极到光绪,钱币大全

从皇太极到光绪,钱币大全早期满族长居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世代以畜牧渔猎为生,并与当地从事农耕的汉人相处融洽,这时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过不断的兼并争斗,势力遂渐强大,终于统一了满族各个部落,并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称天命汗。

并铸行钱币,共有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译作“ 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

方孔圆钱型,仿明小平钱,铜色赤暗,铸工较劣。

汉文钱“ 天命通宝”与“天命汗钱”同时开铸,钱文直读,钱背无文,书法较差。

由于当时满人多不用钱,得到钱后,大多用作装饰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据说可避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他几位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聪元年铸行满文钱“ 天聪汗钱”,依老满文写法,背文仿明“ 天启通宝”大钱,在背穿上或穿左铸满文“十”字,穿右书一两。

有粗字,细字二种,此钱传世不多,较为罕见,而其中以细字者最少,为极罕见品。

当时满清所管辖的满蒙部落,大都不用钱,而是以畜牧多少计算财富的,市场上也以物易物,有钱也视同玩物。

使用钱的大都是从华北一带移居到关外的汉族农民,也是以耕地为生的,用钱也不迫切。

努尔哈赤父子战领辽东后,这些汉人被满族贵族归为佃农或成为奴役,钱的使用更无关轻重。

其实迫切需要钱的是商人,但他们人数上不多,经营上也不受满人重视,所以“天命”“天聪”两代铸钱,政治上的作用要远大于经济上的需要,所以数量少,流传不广,是正常的。

入关后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

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清钱局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表

清钱局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表

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

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

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

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

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

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

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

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

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

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

各朝代钱币

各朝代钱币

各朝代钱币燕:一化秦:半两两甾西汉:三铢半两单面五铢三铢半两双面四出五铢沈郎五铢新:布泉货泉东汉:幺泉一十幼泉二十大泉五十魏:壮泉四十中泉三十小泉直一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蜀: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定平一百定平直百定平直一西晋:泉泉货货东晋:丰货汉兴直汉兴横凉造新泉大夏直兴南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两铢永光景和太清丰乐太货六铢太和五铢常平五铢五行大布永通万国永安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通宝建中通宝五代:开平元宝永安一千大齐通宝永平元宝天成元宝乾亨重宝天福元宝永隆通宝汉元通宝天策府宝周元通宝宋:宋元通宝淳化元宝咸平元宝天圣元宝熙宁元宝元佑通宝建国通宝靖康通宝建炎通宝隆兴元宝绍熙元宝庆元通宝大宋元宝咸淳元宝辽:天显通宝会同通宝金:启昌元宝元:大朝通宝元贞元宝大元国宝至大通宝皇庆元宝至正之宝明: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洪熙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崇贞通宝清:天命通宝天聪汉钱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太平圣宝民国:民国通宝燕:一化秦:半两两甾西汉:三铢半两单面五铢三铢半两双面四出五铢沈郎五铢新:布泉货泉东汉:幺泉一十幼泉二十大泉五十魏:壮泉四十中泉三十小泉直一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蜀: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定平一百定平直百定平直一西晋:泉泉货货东晋:丰货汉兴直汉兴横凉造新泉大夏直兴南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两铢永光景和太清丰乐太货六铢太和五铢常平五铢五行大布永通万国永安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通宝建中通宝五代:开平元宝永安一千大齐通宝永平元宝天成元宝乾亨重宝天福元宝永隆通宝汉元通宝天策府宝周元通宝宋:宋元通宝淳化元宝咸平元宝天圣元宝熙宁元宝元佑通宝建国通宝靖康通宝建炎通宝隆兴元宝绍熙元宝庆元通宝大宋元宝咸淳元宝辽:天显通宝会同通宝金:启昌元宝元:大朝通宝元贞元宝大元国宝至大通宝皇庆元宝至正之宝明: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洪熙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崇贞通宝清:天命通宝天聪汉钱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太平圣宝民国:民国通宝。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新版.doc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新版.doc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

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

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 厘米,重5.46 。

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

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 2.6 厘米,重4.6--6 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元年铸。

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 2.4 厘米,重3.6 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各于穿上下左右。

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

径2.5--2.6 厘米,重3.8 --4.5 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 厘米,重4.4 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 2.8 厘米,重4―5克。

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

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 4.8 厘米,重20克以上。

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8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3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10元,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中国年号铸币表

中国年号铸币表

中国年号铸币表朝代帝王在位时间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夏商周夏朝(前2070~前1600) 天然贝壳(前2070~商朝(前1600~前1046) 骨贝、铜贝、石贝前256) 周朝(前1046~前256) 空首布、平首布、陶贝、玉贝春秋战国魏国(前403~前225) “蒲反一釿”圆跨布、安邑二釿布齐国(前1046~前221) “齐之法化”刀币、墨刀、安阳刀燕国(前1046~前222) “明刀”刀币赵国(前403~前228) “晋阳半”尖足布币、邯郸刀楚国(前1042~前224) “郢爰”饼币、蚁鼻钱、陈爰饼韩国(前403~前229) “平阴”方足布币秦始皇帝(赢政) 前221~前210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前221~206) 二世皇帝(赢胡亥)前209~前207整顿半两钱的规章制度三世皇帝(赢子婴)前207~前206西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三铢半两・榆荚半两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前221~23) 少帝恭(刘恭)(吕后摄政)前187~前184八铢半两少帝弘(刘弘)(吕后摄政)前183~前180五分钱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四铢半两景帝(刘启)前156~前141武帝(刘彻)前140~前87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始元、元凤、元平昭帝五铢昌邑王(刘贺) 前74宣帝(刘询)前73~前49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宣帝五銖、小五铢元帝(刘奭) 前48~前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四出五銖33成帝(刘骜) 前32~前7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哀帝(刘欣) 前6~公元1建平、元寿平帝(刘衎) 公元1~公元6元始孺子婴(刘婴) 公元6~公元8居摄、初始新王莽9~20 始建国、天凤、地皇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8~23)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更始帝(刘玄) 21-23 更始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东汉光武帝(刘秀) 23~57 建武、建武中元建武五铢明帝(刘庄) 58~75 永平(25~220) 章帝(刘炟) 76~87 建初、元和、章和和帝(刘肇) 88~105 永元、元兴殇帝(刘隆) 106~106 延平安帝(刘祜) 107~125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少帝(刘懿) 125順帝(刘保) 126~144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冲帝(刘炳) 144~145 永熹质帝(刘缵) 146~146 本初桓帝(刘志) 147~167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灵帝(刘宏) 168~189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四出五铢废帝(刘辩) 189 减边五铢、延环五铢献帝(刘协) 190~220 初平、兴平、建安、延康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魏文帝(曹丕) 220~226 黄初沿用汉五铢明帝(曹睿) 227~239 太和、青龙、景初压五压金五铢(220~265)齐王(曹芳) 240~254 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 254~260 正元、甘露元帝(曹奂)(陈留王) 260~265 景元、咸熙吴大帝(孙权) 222~252 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会稽王(孙亮) 252~258 建兴、五凤、太平(222~280)景帝(孙休) 258~264 永安末帝(孙皓) 264~280 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蜀(汉)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221~363)后主(刘禅) 223~263西晋、东晋、十六国西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沿用旧钱惠帝(司马衷) 290~306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265~316)怀帝(司马炽) 306~313 永嘉愍帝(司马邺) 313~316 建兴东晋元帝(司马睿) 317~322 建武、大兴、永昌赵王石勒造“丰货”明帝(司马绍) 322~325 永昌、太宁沈充造“沈郎五铢”(317~420)成帝(司马衍) 325~342 太宁、咸和、咸康成汉李寿造“汉兴”钱康帝(司马岳) 342~344 建元穆帝(司马聃) 344~361 永和、升平哀帝(司马丕) 361~365 隆和、兴宁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太和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咸安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宁康、太元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 隆安、元兴、义熙北凉造“凉造新泉”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 元熙夏造“大夏真兴”南北朝 (420~581)南朝武帝(刘裕) 420~422 永初少帝(刘义符) 422~424 景平宋文帝(刘义隆) 424~453 元嘉四铢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大明孝建四銖、大明四铢前废帝(刘子业) 465 永光、景和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420~479)明帝(刘彧) 465~472 泰始、泰豫后废帝(刘昱)(苍梧王)472~477 元徽順帝(刘准) 477~479 升明高帝(萧道成) 479~482 建元武帝(萧赜) 482~493 永明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齐明帝(萧鸾) 493~498 建武、永泰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永元 (479~502) 和帝(萧宝融) 501~502 中兴武帝(萧衍) 502~549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简文帝(萧纲) 549~551 大宝 梁 元帝(萧绎) 552~554 承圣(502~557) 敬帝(萧方智) 555~557 绍泰、太平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永定文帝(陈蒨)560~566 天嘉、天康 天嘉五铢 陈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567~568 光大 (557~589) 宣帝(陈顼) 569~582 太建太货六铢后主(陈叔宝) 583~589 至德、祯明 北朝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永兴、神瑞、泰常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太和五铢(北魏)495年文成帝(拓跋濬) 452~465 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386~534) 献文帝(拓跋弘) 466~471 天安、皇兴孝文帝(元宏) 471~499 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 500~515 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永平五铢孝明帝(元诩) 516~528 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建义、永安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长广王(元晔) 530-531 建明 节闵帝(元恭) 531 普泰 安定王(元朗) 531~532 中兴 孝武帝(元脩)532~534 太昌、永兴、永熙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天平、元象 小样永安五铢东魏 (534~550) 文帝(元宝炬)535~551 大统 大统五铢(西魏)540年 西魏 废(元钦) 551~554 —— (535~557) 恭帝(拓跋廓) 554~55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天保 常平五铢(齐)553年废帝(高殷)559~560 乾明北齐孝昭帝(高演) 560~561 皇建武成帝(高湛) 561~564 太宁、河清(550~577)后主(高纬) 564~577 天统、武平、隆化幼主(高恒) 577 承光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成北周武帝(宇文邕) 560~578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布泉(北周)561年宣帝(宇文贇) 578~579 大成(557~581)静帝(宇文阐) 579~581 大象、大定永通万国(北周)579年隋文帝(杨坚) 581~604 开皇、仁寿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炀帝(杨广) 604~617 大业(581~618)恭帝(杨侑) 617~618 义宁唐高祖(李渊) 618~626 武德开元通宝太宗(李世民) 626~649 贞观高宗(李治) 649~683 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乾封泉宝(618~907) 中宗(李显)684 嗣圣705~710 神龙、景龙(复国号唐)睿宗(李旦) 684~690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武后执政) 710~712 景云、太极、延和则天皇帝(改国号周) 690~705 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玄宗(李隆基) 712~756 先天、开元、天宝肃宗(李亨) 756~762 至德、乾元、上元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順天元宝代宗(李豫) 762~779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大历通宝(有内地与新疆铸两种)德宗(李适) 779~805 建中、兴元、贞元建中通宝(新疆铸)順宗(李诵) 805 永贞尚有“大”、“中”、“元”字钱宪宗(李纯) 805~820 元和穆宗(李恒) 820~824 长庆敬宗(李湛) 824~827 宝历文宗(李昂) 827~840 宝历、太和、开成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宣宗(李忱) 846~859 大中懿宗(李漼) 859~873 大中、咸通僖宗(李儇) 873~888 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昭宗(李晔) 888~904 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哀帝(李柷) 904~907 天佑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乾化开平元宝附刘仁恭铸: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907~923)末帝(朱友贞) 911~923 乾化、贞明、龙德附徐知诰铸:大齐通宝五代・十国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后唐庄宗(李存勖) 923~926 同光(923~936)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长兴天成元宝闵帝(李从厚) 934~935 应顺(李从珂年号清泰,934-937)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五代・十国附后蜀铸:广政通宝·大蜀通宝后晋高祖(石敬瑭) 936~944 天福天福元宝(936~946) 出帝(石重貴) 944~947 天福、开运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五代・十国附吴越铸:铅开元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 天福、乾佑汉元通宝(947~950) 隐帝(刘承祐) 948~951 乾佑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五代・十国附南唐铸: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南唐开元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 显德周元通宝(951~960)世宗(柴荣) 954~960 显德太祖(赵匡胤) 960~976 建隆、乾德、开宝宋元通宝北宋太宗(赵光义) 976-997 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李顺)应运元宝(960~1127) 真宗(赵恒) 998~1022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仁宗(赵祯)1022~1063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英宗(赵曙)1064~1067治平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元丰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哲宗(赵煦)1086~1101元佑、绍圣、元符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徽宗(赵佶)1101~1125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欽宗(赵桓) 1126~? 靖康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南宋高宗(赵构) 1127~1162建炎、绍兴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孝宗(赵昚) 1163~1190隆兴、乾道、淳熙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光宗(赵惇) 1190~1194绍熙绍熙元宝·绍熙通宝(1127~1279) 宁宗(赵扩)1195~1224庆元、嘉泰、开僖、嘉定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理宗(赵昀)1225~1264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度宗(赵禥)1265~1274咸淳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恭宗(赵显) 1275 德佑端宗(赵昰)1276~1278景炎帝昺(赵昺)1278~1279祥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神册、天赞、天显、通行泉货·天显通宝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显、会同、大同会同通宝?(907~1125)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禄天禄通宝穆宗(耶律璟) 951~969 应历应历通宝景宗(耶律贤) 969~982 宝宁、乾亨宝宁通宝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乾亨、统和、开泰、太平统和通宝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重熙景福通宝·重熙通宝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乾统、天庆、保大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西夏景宗(李元昊) 1032~1048显道、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1038~1227) 毅宗(李谅祚)1048~1067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duo都、拱化西夏文福圣宝钱・惠宗(李秉常)1067~1086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崇宗(李乾順) 1086~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1139 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仁宗(李仁孝) 1139~1193大庆、人庆、天盛、乾佑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桓宗(李纯祐) 1193~1206天庆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襄宗(李安全) 1206~1211应天、皇建皇建元宝神宗(李遵顼) 1211~1223光定光定元宝献宗(李徳旺) 1223~1226乾定末主(李睍) 1226~1227宝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收国、天辅(1115~1234) 太宗(完颜晟)1123~1135天会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熙宗(完颜亶)1135~1149天会、天眷、皇统海陵王(完颜亮)1149~1161天德、贞元、正隆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世宗(完颜雍)1161~1189大定大定通宝章宗(完颜景)1189~1208明昌、承安、泰和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卫绍王(完颜永济)1208~1213大安、崇庆、至宁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宣宗(完颜珣)1213~1223贞佑、兴定、元光贞佑元宝、通宝哀宗(完颜守绪)1223~1232正大、开兴、天兴末帝(完颜承麟) 1232 ——太祖( 铁木真)1206~1227——睿宗(拖雷) 1228 ——太宗(窝阔台)1229~1241——定宗(贵由)1241~1246——宪宗(蒙哥)1251~1259——元世祖(忽必烈) 1260~1294中统、至元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孛儿只斤氏成宗(铁穆耳)1294~1307元贞、大德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1279~1368) 武宗(海山)1308~1311至大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皇庆皇庆元宝英宗(硕德八剌)1321~1323延佑延佑元宝、通宝泰定帝(也孙贴木儿)1323~1328至治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天顺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泰定通宝、元宝文宗(图贴睦尔)1328~1329致和明宗(和世La)1329~1332天顺宁宗(懿麟质班) 1332 天历顺帝(妥欢贴睦尔)1333~1368至顺、元统、至元、至正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大周张士诚1353 天佑通宝大宋韩林儿1355 龙凤通宝天完徐寿辉1358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汉陈友谅1360 大义通宝吴王朱元璋大中通宝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洪武洪武通宝恵帝(朱允炆) 1399~1402建文成祖(朱棣) 1403~1424永乐永乐通宝(1368~1644)仁宗(朱高炽) 1425 洪熙洪熙通宝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宣德宣德通宝英宗(朱祁镇) 1436~1449正统景宗(朱祁钰) 1450~1457景泰英宗(朱祁镇) 1457~1464天顺憲宗(朱见深) 1465~1487成化孝宗(朱祐樘) 1488~1505弘治弘治通宝武宗(朱厚照) 1506~1521正德世宗(朱厚熜) 1522~1567嘉靖嘉靖通宝穆宗(朱载垕) 1567~1572隆庆隆庆通宝神宗(朱翊钧) 1573~1620万历万历通宝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泰昌通宝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天启天启通宝毅宗(朱由检) 1628~1644崇祯崇禎通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南明1644~1662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三藩1673~1680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清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天命天命汉钱、天命通宝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1626~1643天聪、崇德天聪汉钱(1616~1911) 世祖(福临)1644~1661顺治顺治通宝圣祖(玄烨)1661~1722康熙康熙通宝世宗(胤禛)1723~1735雍正雍正通宝高宗(弘历)1736~1795乾隆乾隆通宝仁宗(顒琰)1796~1820嘉庆嘉庆通宝宣宗(旻宁)1821~1850道光道光通宝文宗(奕詝)1851~1861咸丰咸丰通宝·重宝·元宝穆宗(载淳)1862~1874同治同治通宝·重宝德宗(载湉)1875~1908光绪光绪通宝·重宝恭宗(溥仪) 1909~宣统宣统通宝1911太平天国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中华民国(1912~1949) 民国通宝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人民币(纸币、硬币)。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

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

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厘米,重5.46。

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

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元年铸‎。

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重3.6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厘米,重4.4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2.8厘米,重4―5克。

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

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4.8厘米,重20克以‎上。

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8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3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10元,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清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

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币厂,大量铸造铜钱。

有清一代先后在各省设立的造币厂:直隶有宣府钱局、密镇钱局、蓟镇钱局、宝直局、宝德局。

山西有大同局、宝晋局、阳和钱局。

奉天有盛京钱局、宝奉局。

吉林有宝吉局。

江苏有江宁府局(宝宁、宝安局)、宝苏局。

浙江有宝浙局。

福建有宝福局、漳州局。

江西有宝昌局。

山东有临清镇局、宝济局(宝东局)、莱州局。

河南有宝河蜀:湖北有宝武局、荆州府局、襄阳钱局,郧阳钱局。

湖南有常德府局、宝南局。

广东有宝广局、肇庆府局。

广西有宝桂局。

四川有宝川局、宁远府局。

贵州有宝黔局(贵阳府局)、毕节县局、大定府局。

云南有宝云局、大理府局、禄丰县局、蒙自县局、临安府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钱局、广南钱局、宁台厂钱局、文山县局。

西藏有宝藏局。

陕西有延绥钱局、宝陕局。

甘肃有巩昌府局、宝巩局、宁夏府局。

新疆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宝迪局、宝伊局。

***有宝台局。

只不过这些造币厂时铸时停,大多没有连续铸造。

1.清代四川有两府设局,一为宝川局,在成都府;一为宁远府局。

康熙七年开设四川成都府局,所铸钱币背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

雍正元年因四川铜矿未获开采。

开局之议未果,十年矿成而宝川局又开始铸造。

局址在成都府贡院内西边,有炉8座。

乾隆三年,因滇铜产量渐增,增加宝川局炉7座,合计15座,年铸额达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炉15座。

铸钱运陕西行用,年增铸额为62200余串。

十五年停止铸造运陕西钱而停炉7座,十九年又恢复7炉,二十年因川省议修城工,故又增炉30座,岁增钱124000余串。

此时宝川局除增炉外仅余旧炉10座,合计40炉。

二十九年又曾加铸。

四十年因川省铜不敷使用而使40炉减卯铸造。

清钱铜钱学习资料(各局满文对照表)不在让你傻傻分不清

清钱铜钱学习资料(各局满文对照表)不在让你傻傻分不清

清钱铜钱学习资料(各局满文对照表)不在让你傻傻分不清收藏有风险,出手需谨慎学习清代钱币知识,认识下面满文是最基本的(一点要收藏)钱币背面用满文表示局名,是清代铸币的重要特点之一。

从1645年起到1911年止,二百六十多年来清朝用满文表示的钱局有五十多个,其中铸币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

清代各个帝王设立的钱局随着情况变化,经常有意调整,各个钱局铸钱的数量,质量,规模和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据文献记载实物比较,清代各个时期群设钱局大致如下:顺治二十二个钱局,分别有泉,源,陕,临,宣,蓟,延,原,西,云,云,同,荆,河,昌,宁,江,浙,东,福,阳,襄。

其中以西,延,襄,阳,密云之“云”五局铸钱较少。

康熙二十四个钱局,分别为泉,源,河,陕,临,宣,蓟,原,西,同,昌,宁,江,浙,东,福,云,苏,南,广,桂,台,漳,巩,其中以西,巩,台,南,广五局铸钱较少。

雍正十九个钱局,分别为泉,源,河,陕,昌,浙,福,云,苏,南,广,桂,巩,晋,济,台,武,川,黔,其中以台,晋,济,巩,武,川,黔七局铸钱较少。

(现在貌似是南,川,武,晋,河,黔值钱吧,台?还需要看更多文献这个有待更多资料考证)乾隆二十六钱局,分别为泉,源,陕,昌,浙,福,云,苏,南,广,桂,晋,济,台,武,川,黔,直,伊,阿克苏,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奇木,乌什,库车,其中以和阗,济局铸钱较少。

(不是台,济吗)嘉庆和道光十九个钱局,分别为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黔,伊,阿克苏,东,其中伊,南二局较少。

同治十八个钱局,分别为泉,源,苏,直,浙,阿克苏,伊,巩,桂,云,福,昌,南,广,陕,晋,武,黔,其中伊,巩,晋,桂四局铸钱较少。

光绪二十三个钱局,分别为泉,源,津,河,蓟,阿克苏,广,东,库车,苏,晋,直,浙,昌,福,武,南,陕,川,桂,云,黔,伊,其中以西路铸币较少。

宣统六个钱局,分别为泉,库车,云,东,广,福,其中除宝泉局外均较少。

中国古钱币名称速查表按拼音分类

中国古钱币名称速查表按拼音分类

中国古钱币名称速查表(按拼音分类)B布一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半两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铸。

半两秦朝始皇帝(公元前221〜前210年)铸。

半两秦朝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前207年)铸。

半两西汉高帝(公元前204〜前195年)铸(榆荚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始铸(八铢半两)。

半两西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铸(五分钱)。

半两西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四铢半两)。

半两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铸(有郭半两)。

半环战国秦(公元〜年)铸。

布泉新朝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

布泉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始铸。

保大元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铸。

保宁通宝辽代景宗保宁年间(公元968~977年)铸。

宝庆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铸。

铁钱,分小平、折三两种C次布九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长安战国秦(公元〜年)始铸。

重和通宝北宋徽宗重和年间(公元1118年)铸。

重熙通宝辽代兴宗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

差布五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

崇宁元宝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

崇宁通宝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

崇宁重宝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铸。

崇祯通宝明朝思宗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铸。

崇庆元宝金朝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铸。

崇庆通宝金朝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铸。

常平五铢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

淳化元宝北宋太宗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铸。

淳佑元宝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

淳佑通宝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铸。

淳熙元宝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

淳熙通宝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

中国古钱币速查对照表字序: 一三么大小中五元天太支文半四布平幼弘正民永光同次至西利壮孝宋序良两周定延招明治直金长阜保咸契宣建政昭洪皇致贞重飞唐差泰益高干崇常康得凉淳清祥第统绍货通景开隆顺嗣会祺万圣裕道雍靖嘉寿汉熙福端广庆穆兴龙应丰宝一刀战国燕一刀平五千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三铢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年)铸。

么泉一十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么布二百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中通宝元朝吴朱元璋宋龙凤年间(公元1356~1367年)铸。

大元至治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国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元通宝元朝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

大布黄千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铸。

大吉铢南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

大安元宝辽代道宗大安年间(公元1083~1091年)铸。

大安通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安宝钱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6~1085年)铸。

大宋元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宋通宝南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铸。

大定通宝金朝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铸。

大明通宝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公元1646年)铸。

大泉五十西汉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

大泉五百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当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二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泉五千三国吴大帝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

大唐通宝五代十国南唐玄宗中兴年间(公元958~961年)铸。

大夏真兴东晋夏真兴元年(公元419年)铸。

大康元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康通宝辽代道宗大康年间(公元1074~1082年)铸。

大朝通宝元朝蒙古未改国号大元以前(公元1206~1259年)铸。

大顺通宝明朝大西国张献忠(公元1644年)铸。

中国历代王朝钱币大全!

中国历代王朝钱币大全!

中国历代王朝钱币大全!帝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间:960~976年号:建隆、乾德、开宝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帝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间:976-997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李顺)应运元宝太平通宝金钱中国最早发现宋代“淳化元宝”佛像金钱是在1988年春。

当时一个建筑施工队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中台顶(即翠岩峰)佛塔旧址清理塔基时,挖出一千多枚在背面刻有两尊佛像的金钱,经考古学家和钱币专家鉴定,这就是中国宋代淳化年间铸造的“淳化元宝”佛像金钱(图一)。

从实物看,该钱径24mm,厚1.2mm,穿径5mm,佛像凸出浮雕2mm,每枚重12g,成色在96%以上。

该钱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卖,后来贩到香港钱币市场,一枚金钱刻换一辆高级轿车,其珍贵程度令人咋舌。

我国当代收藏家、著作家、钱币鉴定家华光普先生在其专著《彩照中国古钱目录》(哈尔滨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中,把该钱评定为一级。

每枚价值10万元人民币。

这种佛像金钱以其造型独特,雕刻细腻,图案精美和花纹精细的特有魅力,以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赢得广大佛教信徒和钱币爱好者的青睐。

宋代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

由实物图,我们可以看到,钱币正面刻有行书“淳化元宝”四字。

字体为宋太宗赵光义御笔亲书,笔法隽永流连,十分洒脱。

宋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即位后,留意翰墨,叫人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

于淳化三年编刻成宋代著名的《淳化阁帖》,拓赐给大臣,由此重刻翻摹,使帖学开始在宋代盛行。

钱币背面的两尊佛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右边为手持莲花,正结枷跌坐于八叶莲花宝座之上的观音菩萨。

宝座底下祥云缠绕。

左边为头上结发,双手合十,颜貌天真活泼,身体微向右侧站立在莲花瓣座上的善财童子,好一幅“童子拜观音”的画图。

宋初的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即所谓御笔钱。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的多种钱币都是宋徽宗所书,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

清代钱币编年表

清代钱币编年表

清代钱币编年表年代1644 清世祖顺治元年在北京铸“顺治通宝”钱。

置户部宝泉局,设炉一百座,铸“顺治通宝”钱,每文重一钱。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大顺国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铸“永昌通宝”钱。

大西国大顺元年张献忠在成都铸“大顺通宝”钱。

1645 清世祖顺治二年铸钱每文重一钱二分。

七文准银一分。

旧钱十四文准银一分。

令山西省及大同、密云二镇开铸。

南明福王弘光元年在南京铸“弘光通宝”钱。

南明唐王隆武元年在福州铸“隆武通宝”钱。

1646 清世祖顺治三年开湖广及荆州、延绥镇鼓铸。

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在绍兴铸“大明通宝”钱。

1647 清世祖顺治四年每钱十文准银一分。

盛京、江西、河南、广东、常德、甘肃开局鼓铸。

禁前代旧钱及私铸伪钱。

南明永明王永历元年在肇庆铸“永历通宝”钱。

秦孙可望兴朝元年在云南铸“兴朝通宝”钱,严禁用贝,违者劓之。

1648 清世祖顺治五年江宁设厂开铸。

停延镇局。

1649 清世祖顺治六年浙江、山东、福建设局鼓铸。

移大同局于阳和。

英国国会处死查理一世。

1650 清世祖顺治七年武昌、襄阳开局鼓铸。

1651 清世祖顺治八年各布政司只开一局,余俱停止。

每文钱重为一钱二分五厘。

禁明钱流通。

发行钞贯。

南明郑成功永历五年前后三次在日本铸造“永历通宝”钱。

1652 清世祖顺治九年停常德、襄阳局,开荆州、陨阳二局。

1653 清世祖顺治十年铸“顺治通宝”一厘钱。

铸造制钱,务令精工,背铸“一厘”两字。

户部添一户字。

各省添本省一字。

1655 清世祖顺治12年设山东莱州炉。

1656 清世祖顺治13年移阳和局于大同,改铸同字。

1657 清世祖顺治14年各省一概停止,独令京局鼓铸,务比旧钱更加阔厚。

每钱重为一钱四分,兼用满汉字,俾私钱难以伪作。

一面铸“顺治通宝”四汉字,一面铸“宝泉”二满字。

工部亦照式铸“宝源”二满字。

1660 清世祖顺治17年复设各省炉座,云南亦令开铸。

前背铸满、汉文各一。

满文在左,汉文在右,京局宝泉、宝源俱用满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隋】隋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会昌开元高昌吉利突骑施钱【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天成元宝天福元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重宝天德通宝天策府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广政通宝大蜀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开国通宝大齐通宝乾亨通宝乾亨重宝飞龙进宝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钱的大繁荣时期,钱币铸量大、品种多、版式多,往往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性,皇帝也参与其中,亲自书写钱文,即所谓“御书钱”。

到了北宋徽宗时期,中国的钱币艺术达到高峰,徽宗皇帝不是治国明君,确是颇具天赋的艺术家,此时的“瘦金体” 御书钱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将中国古钱独有的钱文之美、形制之美和工艺之美三者结合,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南宋时期钱币的铸量较北宋有大幅下降,版式也逐渐趋于单一,钱文以宋体为主,整个南宋钱稍显沉闷,但后期所铸部分大钱(如嘉定元宝折十、大宋通宝当拾等),却颇得徽庙遗风,备受藏家青睐。

【北宋】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祐元宝至和元宝至和通宝至和重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嘉佑重宝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宣和通宝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应感通宝应运元宝【南宋】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隆兴元宝隆兴通宝隆兴重宝乾道元宝乾道通宝乾道重宝纯熙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圣宋元宝圣宋重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宝庆元宝大宋元宝大宋通宝绍定通宝绍定元宝端平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辽金西夏元是和宋代时期相当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铸币,辽代(公元907-1125年)建国比北宋还早,契丹族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开始并不用钱,后来所铸钱币风格多粗犷,别有北方民族的韵味,其中不少珍稀品种。

金代(公元1115-1234年)虽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它占据了中原政治、文化的繁荣地区,钱币受到徽宗铸钱的影响,加上工匠的地位较高,金代钱币几乎无一不精,许多钱文书法精妙绝伦,使人感受到金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仰慕。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位于西北的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国土面积不大,早期铸币风格类辽,铸工较粗,中后期类宋、金,逐渐精美。

元代(公元1206-1368年)主要使用钞(即纸币),很少用钱,前期铸量少,铸工较粗,中后期数量渐多,且不乏精美品(主要指至正时期)。

元代还有一种礼佛用的供养钱,可能为寺庙所铸,钱体较小,书体随意,但也可能参与流通。

元末起义军钱是是颇具特点的一类钱币,往往书法流畅劲道、铸工精美,这类钱除作为货币流通外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宣传义军政权的作用。

【辽】天朝万顺通行泉货神册通宝天赞通宝天显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应厉通宝保宁通宝统和元宝景福通宝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助国元宝壮国元宝【金】天辅元宝天眷通宝天眷元宝天眷重宝皇统元宝皇统通宝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泰和通宝泰和重宝崇庆通宝崇庆元宝至宁元宝贞佑通宝贞佑元宝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西夏】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大德通宝天盛元宝乾佑宝钱乾佑元宝天庆宝钱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元】大朝通宝大朝金合中统元宝元贞通宝元贞元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祐元宝延祐通宝至治元宝至治通宝泰定通宝至顺通宝至顺元宝至元通宝至正通宝至正之宝供养钱【元末起义军钱】龙凤通宝天佑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也主要以钞为主,但早期的大中通宝、洪武通宝种类、数量却不少,其中不乏珍稀品,后来用铜钱就渐渐少了,钱文的艺术性也逐渐下降,永乐、宣德以下,匠气渐浓,到了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因纸币贬值,加上战乱频仍、财政吃紧,银和铜钱的使用又多了起来,天启时期有大钱,崇祯以小平钱为主,数量众多,版式复杂。

南明钱和明末起义军钱铸量也较多,这时出现了一种“折银钱”,即背文有“五厘”、“壹分”等折银价,这一时期也有大珍品,如张献忠所铸金、银、铜三种西王赏功钱,久负盛名。

【明】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万历银钱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南明钱→大明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永历通宝【明末起义军钱】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三藩钱】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清代(公元1636-1911年)是铜钱的最后一个高峰,早期的钱币依然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工匠气息浓,观赏性较差,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制钱铸工精整,分量足,传世品多黄亮,到了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质量趋于下降,钱体逐渐轻小,到了中后期的咸丰朝,太平天国起义、外敌侵扰,国家财政困难,朝臣于咸丰三年提议铸大钱,并多由名家书写,钱文风格为之一变,几乎各地钱局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面文即知铸地,一时百花齐放。

虚值大钱易引起民间盗铸,名家书写的钱文除使钱币美感增强外,也利于区分官铸与私铸钱。

钱币界将咸丰皇帝与王莽、宋徽宗并称3大铸钱高手,某种意义上说,咸丰皇帝是“被高手”,但也足见钱币界对咸丰钱的认可。

咸丰之后是祺祥,不懂古钱币的人很少知道这个年号的,它仅存在69天就改为同治,因此祺祥钱数量稀少,是清钱名珍。

清后期的钱币乏善可陈,到了光绪时期,就渐渐为机制币所取代【清】天命通宝天聪通宝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光绪通宝光绪重宝宣统通宝【清末起义军钱】太平天国钱→天国背通宝天国背圣宝太平天国背圣宝天国太平背圣宝天国圣宝背太平太平圣宝背天国金钱义记平靖通宝平靖胜宝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

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

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

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

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

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

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

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

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

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

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

成都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长沙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

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

贵州宝黔局: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停时铸,光绪三十一年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