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概论
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
生物农药开发
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农药,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纳米农药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纳米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
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01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
施肥等,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生物防治
02
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减少对农药的依
赖。
物理防治
03
利用光、热、色等物理因子防治病虫害,如使用诱虫灯、性诱
剂等。
05
抗药性的未来展望
抗药性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农药使用年限的增加,病虫害对 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生产 带来了巨大挑战。
机遇
抗药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开发新型 农药和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 了机会。
抗药性的产生是生物与农药之间相互 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进化现象。
抗药性的特性
抗药性具有遗传性,即抗药性强 的生物种群可以将这种抗药性遗
传给后代。
抗药性具有可传递性,即生物可 以物。
抗药性具有可选择性,即农药使 用过程中,只有部分生物会表现 出抗药性,而其他生物仍对农药
03
抗药性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02
03
降低农药效果
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后,农药的防治效果会显 著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 下降和品质受损。
增加防治成本
为了控制具有抗药性的病 虫害,农民可能需要加大 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从而增加了防治成本。
限制农药选择
抗药性的出现可能使某些 农药在防治特定病虫害时 变得无效,限制了农民可 选择的农药范围。
药理学中抗药性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中抗药性的名词解释抗药性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肿瘤细胞等疾病原因产生对药物的抵抗力。
它是一种先天或后天的机制,可导致治疗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这种现象对于治疗疾病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限制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进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抗菌药物抗药性的类型1. 全药物抗药性(Pansusceptibility)全药物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所有常用的抗菌药物都表现出敏感,没有任何抗药性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人体内很罕见,但是在实验室中对于一些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
2. 单药物抗药性(Monoresistance)单药物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出现了抵抗力,而对其他抗菌药物仍然敏感。
这是非常常见的抗药性现象,常见于临床使用的抗生素。
3. 多药物抗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多药物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产生抵抗力。
这种抗药性是治疗难度更高的一种抗药性,由于病原微生物不受多种药物的限制,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 超级细菌抗药性(Superbug)超级细菌抗药性是指细菌获得多种抗菌药物的抵抗力,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肠道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ESBLs)等。
这些超级细菌通常在医疗机构中出现,并且具有传染性。
二、抗药性的发生机制1. 基因变异(Genetic Mutation)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变异来产生对抗药物的抵抗力。
这种基因变异可以使药物无法与细胞内的目标结合,从而阻止其抑制生理正常功能。
基因变异通常是随机发生的,但在持续的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会趋于普遍。
抗药性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药性的名词解释药理学抗药性的名词解释与药理学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是指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释抗药性的定义、原因、机制以及其在药理学中的重要性,来探讨这一现象在医学领域中的意义。
一、抗药性的定义抗药性的定义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遗传变异或获得新基因,导致对抗生素或其他治疗药物产生不敏感或不反应的现象。
当人们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时,微生物对于药物的效果逐渐减弱或完全失效,从而使感染无法被抑制,导致疾病加重。
二、抗药性的原因1. 过度和滥用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包括感染性疾病、手术预防性以及农业中的动物饲养等领域。
过度和滥用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在面临药物选择压力时逐渐失去敏感性,从而培养出抗药性菌株。
2. 缺乏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医疗机构和医生对抗生素使用指导不够严格,缺乏规范的治疗方案和合理的用药原则,容易导致滥用和过度使用。
3. 不完全的药物疗程:患者未按照医嘱完成完整的药物疗程,导致微生物仍然存活并演化出抗药性。
三、抗药性的机制抗药性的机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基础性的机制:微生物通过遗传变异产生先天性抗药性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来自同一种微生物的其他菌株,也可能来自于其他种类的微生物。
通过基因转移,这些抗药基因能够在微生物群落中传递并扩散。
2. 突变:微生物通过自身的DNA复制错误或其他突变方式产生新的抗药性变异体。
3. 利用外源基因:微生物通过质粒、嗜神经体或其他方法获取其他微生物中的抗药性基因。
这种基因交换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实现。
四、抗药性的药理学意义抗药性的出现使得临床治疗中的常规药物逐渐失去效果,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挑战。
抗药性与药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为几点药理学中抗药性的意义:1. 药物的设计与开发:了解微生物中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可以为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更多的信息。
抗药性
杀虫剂抗药性:昆虫种群能忍受杀死其大部分个体的杀虫药剂药量的能力,并在种群中逐渐发展。
抗性治理。
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1 表皮穿透性的降低。
昆虫表皮对药剂穿透性降低, 可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 使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杀虫剂。
虽然表皮穿透下降只表现低水平抗性, 但作为其它抗性因子的修饰者则很重要, 如与解毒作用相结合, 就可大大影响死亡率而增加抗性。
2解毒酶活力的增强。
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解毒酶的解毒作用增强是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解毒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 介导的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 ) 、水解酯酶等。
3神经系统敏感性的下降。
靶标不敏感性是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生化机制, 已在多种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中发现。
杀虫剂轮用是害虫抗性治理的主要策略之一。
这种措施能否阻止或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 起决于杀虫剂停用时害虫抗性能否下降, 即害虫的抗性是否具不稳定特性。
高剂量杀死策略是害虫抗性治理的另一重要措施。
该措施成功的前提是抗性以隐性方式遗传, 杂合子个体在高剂量杀虫剂作用下被全部杀死。
建立简便、可靠、迅速的抗性监测方法,是治理抗性的前提条件杀菌剂抗性是指病原菌长期在单一药剂选择作用下,通过遗传、变异,对此获得的适应性病原菌抗药性机制1.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机制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有两种,即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分别是由染色体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
其中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上,而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在病原细菌上较为常见。
对于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以分为主效基因抗药性和微效多基因抗药性。
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表现为质量性状,很容易识别出抗药性群体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微效多基因抗药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区别于主效基因所控制的抗药性的基本特征是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的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表现数量性状。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一、植物病原菌简介植物病原菌是指那些能够引起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并生长繁殖来引起植物发生病变,造成植物凋零、死亡甚至整个种植园的受害。
抗药性是植物病原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定义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指的是植物病原菌对某种抗生素或化学药剂产生的抵抗能力。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抗药性也被称为耐药性。
该现象是由于植物病原菌在不断与药物接触中演化出的一种生存策略。
三、抗药性的原因1.遗传性因素:植物病原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菌株能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生素或化学药剂的抗性。
2.长期使用药剂: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或化学药剂会导致植物病原菌对药物形成抗性。
3.交叉耐药性:不同抗生素或化学药剂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植物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抗性后往往对其他药物也产生抗性。
四、抗药性对植物病害防治的影响1.减弱药剂的效果: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药剂对病害的控制效果降低,需要增加药剂的浓度或更换药剂。
2.降低病害防治效果:抗药性的出现会导致植物病害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根除,加重植物受害程度,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增加病害防治成本:为了应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需要不断研发新的药剂并加大药剂使用量,增加了病害防治的成本。
五、应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策略1.合理使用药剂:科学合理地选用抗生素或化学药剂,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同一类药剂,以降低植物病原菌对药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2.早期发现和诊断:及早发现植物病害的发生,通过病害诊断技术明确病原菌种类和抗性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进行防治。
3.多样化防治策略: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抗性品种栽培、病害轮作等,减少植物病原菌对药物的抗性发生。
六、结语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是当前植物病害防治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合理应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将有助于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抗药的概念
抗药的概念抗药性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对药物产生抵抗力的能力。
它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当微生物接触到药物后,一些微生物体可能会不受其影响,从而生长和繁殖,进而形成对该药物的抵抗能力。
抗药性对于医疗领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传统的治疗方法失效,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成本,并且会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是导致抗药性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抗菌药物被频繁使用或者被不正确使用时,细菌容易产生抗药性。
例如,当患者因感冒或流感等病毒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时,这种行为不仅不能治愈疾病,反而有可能使身体内的细菌产生抗药性。
除了患者的不当使用外,农业领域的抗生素过度使用也是导致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畜牧业中,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许多农场主会滥用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能会通过肉类和奶制品等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影响人体细菌的抗药性。
除了抗生素,其他类型的药物也可能出现抗药性。
例如,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也可能因为滥用和不当使用而导致微生物的抵抗。
抗药性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它还会对个体和公共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抗药性的微生物时,医疗人员可能需要更换更强效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这增加了治疗成本,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
长期来看,抗药性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因为更多的资源会被用于应对抗药性微生物所导致的传染病。
针对抗药性,医疗界和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使用药物的监管,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此外,也需要加强公众对于适当使用药物的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得人们了解滥用药物的后果,从而减少不当使用。
同时,科研人员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抗菌药物,以应对已经产生抗药性的微生物,这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另外,加强卫生管理和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也是减少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范围内,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也在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抗药性。
通过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治疗标准和使用指南,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细菌抗药性概述
这一场关乎生命的赛跑——细菌抗药性概述【摘要】自60年前青霉素的大量生产以来,人类消灭细菌的化学战争愈演愈烈。
但细菌在战场上却连连获胜。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使人类的医疗卫生达到全新的阶段,然而,细菌抗药性的出现使人类面临关乎生命的挑战。
本文汇集各方材料,着重从抗药性的机制、抗药性的起源与传播、阻止抗药性出现的措施进行说明论述,旨在对细菌抗药性进行概述。
【关键词】细菌抗生素抗药性一、引言:狐狸有多聪明,猎人便有多聪明。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捕食技巧会面临被捕食者的铠甲、逃避技巧和反击方式的挑战,然而同时也随之变得更加有效。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双方在一个不断升级的复杂的循环中互相促进其演变、进化。
这看起来就好像一场赛跑,参加比赛的双方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超越或是被超越的过程,然而,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赛跑,比赛的奖品不是别的,而是——生存的权力。
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似,宿主与寄生的病原体之间也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
对生命的本能的渴求让双方都不会认输,也从来没有达成过双方同意的调解,只有义无反顾地将战争进行到底。
我们与我们的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战争从我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了,并将一直持续到我们意志消失的那一天。
二、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第一个被用于治疗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的故事是曲折而又令人着迷的。
虽然事实上青霉素是1896年由一位名叫Ernest Duchesne的21岁的法国医学学生发现的,但是它的工作被人遗忘了。
青霉素被苏格兰医生Alexander Fleming再次发现,他于1928年发现,他的一个接种葡萄球菌的平板上,生长着一个青霉菌(Penicillin notatum)菌落,而其周围的葡萄球菌被破坏掉了。
他正确地推论出平板上的霉菌污染物产生了一种可致死葡萄球菌的扩散性的物质,这种物质便是青霉素。
不巧的是,Fleming随后的实验使他认为:青霉素经注射入人体内后,不能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活性以杀灭病原体。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一旦产生,就会导致防 治药剂的防治效果下降,甚至
完全失效。
抗药性的类别
先天性抗药性
生物体在接触防治药剂之前就具有的抗药性。
获得性抗药性
生物体在接触防治药剂之后产生的抗药性。
抗药性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此时 ,抗药性问题开始出现。
政策与法规在防止抗药性中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农药的使用行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制定农药使用标准、推广绿色农业等。这些政策和法规对于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具有重要 作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2023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目录
• 抗药性概述 • 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的策略 • 抗药性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 结论与展望
01
抗药性概述
抗药性的定义
抗药性是指生物体(包括病菌 、害虫等)对防治药剂产生不
敏感或耐受性的现象。
抗药性的产生是生物体与防治 药剂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缺乏政策支持
在一些地区,缺乏对抗药 性治理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影响了实践工作的开展 和效果。
缺乏公众意识
抗药性治理需要全社会的 参与和支持,但公众对此 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还 有待提高。
未来抗药性治理的趋势
1 2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抗药性机理、检测方法、治理技术等方面 的研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 技术支持。
药变得无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02 03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抗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病虫基因的变异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基 因变异使得病虫对农药产生了抵抗力,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则加速了 这种变异。
农药环境与抗药性总结
一、农药环境1、3R:残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2、急性毒性:农药24h内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与有机体接触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毒性指标—LD50(致死中量;半致死剂量letnal dose):受试动物死亡一半数量的药剂浓度。
数值越大表示毒性越小3、慢性毒性的一个重要指标—NOEL(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处理和对照间没有可检测差异的最大农药剂量水平,即最大无作用剂量。
数值越大,慢性毒性风险越小。
NOAEL:最大无副作用剂量4、对人类的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ADI值(每日允许摄入量)=NOEL/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一般为100,一些特殊毒性的农药可定为1000-5000或更高。
5、食物中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指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法定最大允许浓度,单位mg/kg。
)=ADI×人平均体重/进食量6、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毒:残留在土壤、作物以及其他环境中的稳定的农药在食物中达到一定浓度后,人或其他高等动物长期进食或吸入,使农药在体内积累起来,引起慢性中毒。
7、生物富集:生物从生活环境与食物中不断吸收低剂量的物质,逐渐在体内积累浓缩的过程。
可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而转移。
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时农药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农药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比值。
8、半衰期:即农药在某种条件下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农药在自然界中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标志。
持效期:农药施用后,能够有效防治病虫草鼠所持续的时间应称之为持效期。
半衰期与持效期不一定呈正相关。
例如甲基托布津的代谢物多菌灵有杀菌作用。
9、安全间隔期(PHI):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安全收割的间隔天数,又称安全等待期。
二、抗药性1、害虫抗药性:由于害虫种群在遗传上的改变,当使用推荐剂量的杀虫剂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导致防治失败的现象。
微生物的抗药性
微生物的抗药性微生物的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微生物已经进化出对常见抗生素的抗药性,这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抗药性的定义、产生原因、危害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药性的定义抗药性是指微生物在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制剂使用下,能够在其原本起治疗作用的剂量范围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微生物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从而减少或抵制药物对其的杀菌或抑制作用。
二、抗药性的产生原因1.滥用和滥用抗生素:过度和不当使用抗生素是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患者经常因为感冒、发烧等症状而非必要地使用抗生素,或者医生在治疗时过度使用抗生素,这都会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抗生素在动物养殖中的滥用: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不仅会导致畜牧业中的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至人类,并进一步增加人类患病时的抗药性风险。
3.抗生素废水排放和环境污染:医院、制药厂和家庭等来源的抗生素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环境,使环境中的微生物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下,并逐渐产生抗药性。
4.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率,而抗生素的使用会加速微生物中抗药基因的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从而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并且这种抗药性还能通过基因传递给其他微生物种群。
三、抗药性的危害抗药性微生物的出现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如下:1.治疗困难:抗药性使得原本可以轻松治疗的感染变得难以根治,从而延长疾病的病程并增加治疗成本。
2.公共卫生风险:抗药性微生物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现疫情或传染病暴发,将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
3.手术和化疗的危险性增加:抗药性使得手术后的感染治疗难度提高,同时对于需要化疗的癌症患者而言,抗药性微生物的出现可能会限制化疗药物的使用。
四、应对抗药性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避免滥用和滥用抗生素。
抗药性原理
抗药性原理抗药性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对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其他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抗药性的产生对于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研究抗药性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
在微生物种群中,一些个体可能具有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当受到抗生素的选择压力时,这些抗药性的个体就会获得生存的优势,逐渐成为主导种群。
这种抗药性的遗传变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以及染色体重组等。
另外,微生物的抗药性还可以通过表型的适应性进化来实现。
在受到抗生素的作用下,微生物可能会改变其生长速率、代谢途径、细胞膜通透性等生理特征,从而减少抗生素对其的影响。
这种表型的适应性进化使得微生物在抗生素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从而产生抗药性。
此外,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共生和拮抗关系,这也是抗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共生微生物的作用下,一些微生物可能会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从而产生抗药性。
而在拮抗关系中,微生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竞争,促使一些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以获得生存的优势。
针对抗药性的产生,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控制方法。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机会。
其次,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抗药性微生物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研发新型抗生素和抗微生物药物,以应对已经产生的抗药性微生物。
总的来说,抗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变异、适应性进化、共生和拮抗关系等多种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抗药性的产生,我们需要加强对抗生素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同时不断推动新药的研发,以期望能够有效应对抗药性带来的挑战。
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及对策
宽城职教中心
宽城职教中心
(一)、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概念
抗药性(获得抗药性):由于在一个地区长期连 续使用一种药剂防治某种害虫或病原菌,引起害 虫或病原菌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称为害虫或病 原菌的抗药性或获得抗药性。这种抗性可遗传。 自然抗药性或耐药性:有些害虫或病原菌对某些 农药表现一种天然的抵抗力,称为害虫或病原菌 的自然抗药性或耐药性。
概
念
宽城职教中心
抗药性是通过比较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致死 中量或致死中浓度倍数来确定的。 当倍数提高2倍以上,一般说已经产生了抗药 性,倍数越大,抗药性程度越大。
宽城职教中心
抗药性的类型 1.多种抗性:一种害虫或病原菌对几种药剂
均产生抗性,称为多种抗性。 2、交互抗性:害虫或病原菌对某种药剂 产生抗药性后,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 机制相近的其他药剂也有抗性。 3、负交互抗性:一种害虫或病原菌对某 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药剂表 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宽城职教中心
(三)抗药性的形成及其机制
强抗性 个体
抗性稍强个体
混合种群 抗药性的形成
宽城职教中心
抗药性的机制
(1)形态上的保护作用(表皮抗药性)。指 害虫的表皮层或病原菌的细胞壁在药剂长期 作用下,变得不利于药剂的侵蚀,形成保存 害虫和病原菌的一种特性。 (2)生理上的解毒作用(体内抗药性)。指 杀虫剂侵入虫体后,受到体内特殊生理作用 而解毒。例如昆虫体内杀虫剂解毒酶质和量 上的变化,是大多数昆虫抗药性的主要机制。
宽城职教中心
(四)克服抗药性的措施
1.综合防治
2.交替用药和合理混合用药。
3.农药的间断施用或停用。
4.添加增效剂。如对有机磷和西维因产 生抗性的害虫,可以加入除虫菊酯增效 剂来防治。
抗药性概论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表2 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增长速度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有机杀虫剂的合成应用之 后,瑞士人发现DDT防治家蝇失效,家蝇对DDT的抗 性达到了100-200倍,这时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24
椐统计,1954~1985年,抗性害虫已由10种猛 增到432种。自1963年首次报道我国淡色库蚊对氯化 烃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以来,至今我国已有45种害虫 产生了抗性,其中农业害虫36种,卫生害虫9种(唐 振华,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 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蠊等, 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并 且抗性水平较高。
25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21
剂型研究的方向是:水性化、粒状化、控制释放和功 能化等。
国外对杀虫剂型的开发非常重视,开发的品种很多。据 报道,美国农药制剂商品达54000多种。
卫生杀虫剂原药一般不能直接应用,必须经过一定的加 工过程转变成不同的使用形态,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能,以 便针对不同防治对象、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方法进行使用。
26
产生抗药性害虫数发展趋势(1914-1988)
名词解释生物的抗药性
名词解释生物的抗药性生物的抗药性是指生物体对药物的抵抗能力,即原本对某种药物敏感的生物,在长期暴露于该药物的作用下逐渐表现出对该药物的耐药性。
生物的抗药性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机制,它让生物能够在面对药物压力时生存下来,但对于医学和农业领域来说,抗药性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抗药性的发展机制抗药性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遗传和非遗传。
遗传抗药性是指生物在基因水平上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这种抗药性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节或基因重组等方式实现。
而非遗传抗药性则是指生物通过一系列生理和行为适应来抵抗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代谢加速、细胞膜透过性降低、药物排出增加等。
二、临床中的抗药性在临床医学中,抗药性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其基因来获得对抗药物的能力。
例如,细菌可以通过突变其DNA排毒酶的基因来抵御抗生素的作用。
同时,抗药性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可以成为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源,从而引发更多的抗药性感染。
三、农业中的抗药性除了临床医学领域,农业中的抗药性也备受关注。
农作物常常会受到病害和虫害的侵袭,农民常使用农药来防治这些病虫害。
然而,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害虫也逐渐发展出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例如,农作物常见的病害之一是稻瘟病,但长期使用相同的抗生素治疗,稻瘟病菌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佳。
四、应对抗药性的挑战抗药性的出现给医学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找应对抗药性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种策略是多药联合使用,即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降低生物对单一药物的抵抗能力。
此外,疫苗也是预防抗药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对于农作物而言,培育具有抗药性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避免病害和虫害的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生物的抗药性是一种生物体通过改变基因或生理行为来抵抗药物作用的适应机制。
在临床医学和农业中,抗药性给药物治疗和病害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病的进化与抗药性知识点
病的进化与抗药性知识点病菌作为一种生物体,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性。
这种抗药性的继续增强在医学领域中造成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病的进化与抗药性的基本概念、抗药性的机制以及如何应对抗药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1. 病的进化与抗药性的基本概念病的进化是指在遗传层面上,病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环境,以增强其存活能力和繁殖能力。
进化的过程中,病菌可能会产生突变或者基因重组,从而导致新的表型特征的出现。
抗药性是指某些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能力。
当病原菌被长期接触到抗生素时,一部分细菌可能会发生突变,使其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基因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的方式在细菌间传播,从而不断加强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2. 抗药性的机制(1)突变:病原菌的遗传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突变的发生。
一些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菌产生新的特性,包括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这些突变通常是随机发生的,但在持续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耐药性的突变可能会更常见。
(2)基因传递:病原菌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传递基因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质粒的传递,质粒携带着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进行传递。
此外,也有细菌通过转化、转导和噬菌体的传递方式来传递抗生素耐药性基因。
3. 如何应对抗药性(1)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避免抗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生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南,不滥用、乱用抗生素,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时间和疗程。
(2)开发新型抗生素:随着病原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开发新型抗生素成为压倒抗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生素,以应对不断进化的病原菌。
(3)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防止抗药性扩散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消毒和消毒措施,有效减少感染的传播。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感染和传播病原体。
抗药性名词解释
抗药性名词解释
抗药性是指一种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时,其繁殖能力和存活能力比较强,任何抗菌药物都失去了对其的有效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非临床用途,抗药性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可怕的现象。
抗药性的机理主要是微生物发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耐药性是微生物适应抗菌药物环境的结果,通常是,微生物细胞可能突变而产生抗药性基因,从而形成抗菌药物耐受性。
微生物能够“记住”抗菌药物,学习如何适应抗菌药物,并利用抗药性基因的表达。
此外,抗药性还可能伴随着微生物的迁移,即一种微生物的抗药性通过直接接触或血液流动,在一个体内或不同体内转移,这种转移的抗药性可能比原先的抗药性更强大。
有两类抗药性基因:一类是内源性耐药性基因,即自身具备抗药性的基因;另一类是外源性耐药性基因,即从其它细菌等组织中获得抗药性基因,研究表明,外源性耐药性基因可能占微生物开发抗药性的比例高达90%以上。
抗药性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会导致许多灾难性的结果,包括死亡率的增加,护理费用的增加,社会经济和社会维护系统的恶化,以及社会风气的恶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为了应对抗药性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如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度,完善抗药性管理系统,抑制医院管理不善,抑制抗菌药物滥用,推进抗药性机制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抗感染
药物,以防止抗药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综上所述,抗药性是一种严重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抑制这种现象,以保护人类健康。
只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抗药性的发生,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害虫抗药性的 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 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这 个定义指出的抗性是种群的特性,而不是个体昆虫 改变的结果,我们通常所指的害虫抗药性是指使用
过一段农药后,用同样的剂量防治害虫效果明显的
下降,可以说害虫对此药产生了抗性。不能一次见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研究者甚多,品种也 不少,如灭幼脲、除虫脲、氟铃脲、吡虫啉 等,一些地区用于防治蚊、蝇和蟑螂等,取 得良好效果,正在逐步推广应用。 近年来,复旦大学等单位,研究合成了 家蝇信息素;武汉大学研究开发了蟑螂细小 病毒;这些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微生物杀虫剂产品在发展,如:苏云金 杆菌、球形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已作 为卫生产品获得登记。
氨基甲酸酯类(5个) 噁虫威 甲萘威 仲丁威 残杀威 噁虫酮 微生物类(4个) 苏云金杆菌 球形芽孢杆菌 蟑螂病毒 金龟子绿僵菌
有机氯类(1个) 三氯杀虫酯
无机物类(5个) 硅藻土 全氟辛基磺酸锂 钼酸钠 钨酸钠 硼酸
其它类(22个)
灭幼脲 避蚊胺 除虫脲 避蚊酯 d-柠檬烯 氟虫腈 氟蚁腙 氟铃脲 驱蚊酯 氟磺酰胺
除虫菊酯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杀虫剂的应用,有抗性的
种类不断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对家蝇抗性的连续试
验表明,一般只要经过两年就会对 DDT 产生抗性。环
戊二烯只要1年,有机磷4-5年,这种抗性往往兼有对
氨基甲酸酯类的多种抗性,而且在有些种群中,对拟
除虫菊酯和类保幼素年WHO定义抗药性为:“昆虫在正常群
氟虫胺 对二氯苯 百部碱 桉叶油 吡丙醚 吡虫啉 硫酰氟 环氧乙烷 邻苯苯酚 樟脑
3、卫生杀虫剂剂型的情况
规定严,结构复杂,机率低,研制时间长,
开发经费大。
通过剂型的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a.
由于改进杀虫剂的物理性质,可提高筛选机率;b.
通过剂型改造,可提高药效和安全性;c.通过新 剂型和混合制剂的开发,可扩大现有药剂的应用 范围,延长现有药剂的寿命,扩大现有药剂的销 路;d.通过新剂型的开发,增强市场的竞争力等。
到防效不好,就认为产生了抗性。
害虫是否产生抗药性要有4个先决条件:
1)使用的药剂有效成份理化性能前后是否一致;
2)喷药的均匀度,喷药技术是否前后一致; 3)害虫的虫态令期及生理状态等是否前后一致; 4)前后施药的环境条件是否一致。
在一个害虫的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药剂的敏感性是不 一样的,有些较敏感,有些较差,多数处于中间状态,
目前,我国卫生杀虫剂登记有效状态的农药 有效成分共计 95 个。其中:拟除虫菊酯类 50 个, 有机磷类8个,氨基甲酸酯类5个,无机物类5个, 微生物类 4 个,有机氯类 1 个,其它类型 22 个 (表1)。
在我国已登记的卫生杀虫剂名单(95个)
菊酯类(50个) 顺式氯氰菊酯 高效氟氯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Bi-生物烯丙菊酯 生物烯丙菊酯 生物苄呋菊酯 氯烯炔菊酯 氟氯氰菊酯 氯氰菊酯 苯醚氰菊酯 精苯醚氰菊酯 富右旋反式苯醚氰菊酯 右旋烯丙菊酯 溴氰菊酯 右旋苯醚菊酯 富右旋反式苯醚菊酯 右旋胺菊酯 右旋苄呋菊酯 富右旋反式胺菊酯 右旋烯炔菊酯 富右旋反式烯炔菊酯 SR-生物烯丙菊酯 S-氰戊菊酯 醚菊酯
快速和自由的旅行 现在有更多的人进行国际
间旅行,而且每年还在增加,这好象有些矛 盾,我们的世界在缩小,而世界上的人口在 增加,飞机旅行数目的增加导致了所谓的
“机场疟疾”。如: 1997 年英国发现了 2000
多例疟疾患者,都是由于旅行而得病的。
抗性
长期使用、不正确使用、缺乏防治计划,
会降低害虫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据报道,世界各地疟疾媒介蚊虫有87种,其中 产生抗性的蚊种占 66.7 %,有些地区高达 80 %~ 90 %。蚊类的抗药性对防治疟疾的影响最 大,已成为消灭疟疾的最大障碍。
剂型研究的方向是:水性化、粒状化、控制释放和功
能化等。 国外对杀虫剂型的开发非常重视,开发的品种很多。据 报道,美国农药制剂商品达54000多种。 卫生杀虫剂原药一般不能直接应用,必须经过一定的加 工过程转变成不同的使用形态,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能,以 便针对不同防治对象、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方法进行使用。 常用固态剂型有:粉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毒饵、
抗 药 性
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区域,地域辽阔, 幅员广大,各地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很 大,医学昆虫的种类繁多。据调查,我国已知 蚊类有370多种,蝇类1500种,室内蟑螂11种, 蚤类520多种,蜱类110种,螨类534种,白蛉类
40种,蠓类280 多种,蚋类约100多种。这些医
学昆虫分布十分广泛 ,栖息环境复杂 , 在自然界
氰戊菊酯 右旋炔呋菊酯 炔咪菊酯 噻恩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 甲醚菊酯 戊烯氰氯菊酯 富右旋反式戊烯氰氯菊酯 氯菊酯 苯醚菊酯 炔丙菊酯
富右旋反式炔丙菊酯 除虫菊素 富右旋反式烯丙菊酯 S-生物烯丙菊酯 氟硅菊酯 环戊菊酯 胺菊酯 戊菊酯 四氟苯菊酯 四溴菊酯 zeta-氯氰菊酯
有机磷类(8个) 乙酰甲胺磷 甲基吡噁磷 毒死蜱 敌敌畏 杀螟硫磷 马拉硫磷 辛硫磷 甲基嘧啶磷
蚊香、烟剂等。
常用半固态剂型有:膏剂、糊剂、霜剂等。 常用液态剂型有:乳油、水乳剂、气雾剂等。
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状况
昆虫对农药抗药性的历史,通常从1908年美国
发现梨圆蚧对石流合剂,产生抗药性之后算起的,
1917年又发现苹果蠹蛾对砷酸铅的抗药性,直到
1938年前,仅有7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当时并未引
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目前有利于医学昆虫传播疾病的因素
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人口 温度变化改变疾病的分布
1999年10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人口密度的增加到疾病的流行,有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市化和由此造成的人口密度提高,增加了
寄主的数量;
第二,由于需要生活空间,人们不得不进入医学昆
虫侵害严重的地方居住。
体等问题,70年代起禁用。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高效有机杀虫剂在 50年代问世。在有机磷杀虫剂中,敌敌畏对昆虫 既有胃毒、触杀,又有熏杀作用,但缺点是挥发 快、持效短,对哺乳动物的口服毒性大,家庭中 使用不安全;适用于防治医学昆虫的有马拉硫磷 和双硫磷等。
拟除虫菊酯类超高效有机药剂对昆虫的活
性,比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高效有机药剂高
的种类比例依次为:有机磷(86.4%)>氨基甲酸酯
(54.5%)>拟除虫菊酯(43.2%)>有机氯(27.3%)
>其它(20.5%)>昆虫生长调节剂(4.5%)。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 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有机杀虫剂的合成应用之
后,瑞士人发现DDT防治家蝇失效,家蝇对DDT的抗
性达到了100-200倍,这时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椐统计, 1954 ~ 1985 年,抗性害虫已由 10 种猛 增到432种。自1963年首次报道我国淡色库蚊对氯化
烃类杀虫剂产生抗性以来,至今我国已有 45种害虫
而害虫的死亡率的比例是随药剂的比例增加的。
抗药性,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 中量倍数来确定,把害虫的死亡率查表变成几率值 , 把药剂的浓度换算成对数,这样害虫死亡率的几率值 与药剂的对数值成为一个直线关系,即剂量对数 ---
几率值直线(LD-P-line) 。
做这条直线,药剂 的量不少于5个等级, 并有比例关系,5个浓 度(剂量),5个死亡 率,分别换成几率值和 对数值,在坐标上找出 五个点,作回归直线, 这5个点到直线的垂直 距离要最小,(也可以 用最小二乘法),根据 这条直线就可以求出各 种药剂的LD50。
有机磷杀虫剂中的敌敌畏由于价格较低,且 击倒作用与杀灭能力较强,又有自然挥发功能, 所以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品种,但敌敌畏和 毒死蜱已处于限制使用状态。为此,1999年,湖 南化工研究院,根据 WHO 的推荐,研制开发了广 谱、速效杀虫的甲基嘧啶磷,可用于防治蚊、蝇、
蟑螂和螨等害虫。
氨基甲酸酯类以残杀威、仲丁威用量较大。 但据有关资料表明,仲丁威其分解产物异氰酸甲 酯有毒性问题。该产品未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 1997年公布的家用卫生杀虫剂产品名单,且除我 国外,世界上尚无其它国家将该产品用于家用卫 生杀虫剂产品。
产生了抗性,其中农业害虫36种,卫生害虫9种(唐
振华, 2000 )。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
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蠊等, 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并 且抗性水平较高。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累计抗性虫种数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914 1928 1936 1938 1946 1948 1954 1957 1960 1963 1965 1967 1975 1977 1978 1980 1984 1988
产生抗药性害虫数发展趋势(1914-1988)
年 份
就1984年后报道的同翅目抗性害虫作粗略估计, 约44种(其中以蚜虫居多),对不同药剂产生了抗 性,约占统计数量的 52.3% ,对各类药剂产生抗性
5~10倍,有的甚至达几十倍。拟除虫菊酯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