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八下人教语文月考文言文对比阅读1(带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答案】16.C(2分)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
共2分)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意思对即可。
每对一处1分,共4分)(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练篇章一《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XXX作响;好鸟相鸣,XXX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XXX《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XXX。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XXX,与XXX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XXX,XXX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XXX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XXX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XXX《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XXX:.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以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异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XXX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3.(2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每空1分)
4.(4分)【甲】文通过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对土地岭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表现了游览的乐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缘溪行 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③可濯足于床下 濯:④见辄除去 辄: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②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译文:3、【甲】文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乙】文描写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
题干要求比较甲乙两段文字写作的季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原文的字句去判断。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判断是春季;乙文从“山树为盖”可判断是夏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答题的区间,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归纳概括即可。
桃花源最大的特点是环境优美,人们的生活惬意滋润,正如文本中所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乙文中的冷泉,风景宜人,“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即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诟就可以摈弃,心灵变得澄澈空明。
译文:3、【甲】【乙】两个文段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其中,【甲】文中“鸡犬相闻”与【乙】文中“______”一句相照应;【乙】文中“有万物得所之意”与【甲】文中“_______”一句相照应。(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甲】【乙】两个文段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1.东晋欧阳修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B4.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对比阅读习题带答案
3 . (1)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
(2)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 .取信于民 ( 表明不欺骗百姓 ) ;“讲信”5 .不同意。
示例 1 :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六)1 .( 1 )是。
(2 )幼而无父。
(3 )所以。
(4 )来。
2 .( 1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 2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七)1 . (1) 以……为亲。
(2) 面对。
2 . (1)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 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3 .提示: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
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提分专项五古诗文对比阅读新人教版
专项五古诗文对比阅读一、[长春赫行实验学校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15分)【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材料二】《神异经》①曰: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
头文曰“天”,胸文曰“鸡”,左翼文曰“鹫②”,右翼文曰“勤”。
左足在海北涯,右足在海南涯。
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一名鹥勤。
头河东,止海央,唯捕鲸鱼,死则北海水流。
利不犯触人不干物或时举翼飞其两羽切,如雷如风,惊动天地。
(选自《太平御览》) 【材料三】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神异经》: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
②鹭(yī):鸟名。
1.下面每组中,两个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或.王命急宣( 《三峡》)或.时举翼飞(《太平御览》)B.其名.为鹏(《北冥有鱼》)有仙则名.(《陋室铭》)C.其.高千里(《太平御览》)其.正色邪(《北冥有鱼》)D.万川归之.( 《庄子·秋水》 )鹏之.背(《北冥有鱼》)2. 同学们在读完三则材料后,分别对材料的内容和有关的文学常识进行了分析解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小明:材料一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一句,看起来和大鹏没什么关系,为了使语段更加凝练,这句话可以删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北冥有鱼》与《马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北冥有鱼》与《马说》甲:《北冥有鱼》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愤怒B.志.怪者也志:记载C.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化而.为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鹏之徙于.南冥也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视下也其.真无马邪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A.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B.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水击打着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
C.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D.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叹息离开。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鹏”的超现实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乙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B.甲文主要表达了“万物都有所待”的思想。
乙文寄托着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初中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礼记二则 文言文 北冥有鱼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礼记二则》北冥有鱼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二)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
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
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
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
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③,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
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
③廖廓:辽阔的天空。
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愤怒。
B.志.怪者也志:记载。
C.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D.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鲲鹏”可飞至九万里的高空,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
作者意在说明什么?4.语段(一)主要展现大鹏怎样的形象?语段(二)用什么手法展现了大鹏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倚的,并非真正的“逍遥”。
4.语段(一)主要展现大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形象;语段(二)运用衬托手法,展现了大鹏壮志凌云,搏击万里。
【分析】1.A.怒:振奋。
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北冥有鱼》与“庄子行于山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北冥有鱼》与“庄子行于山中”(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行于山中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②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③,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④,尊则议⑤,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选自《庄子·外篇·山木》)(注释)①舍:住。
②竖子:年轻的奴仆。
③訾(zǐ):诋毁,指责。
④廉则挫: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
⑤尊则议:尊显就会受到倾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去.以六月息者也去:(2)亦若是.则已矣是:(3)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 故:(4)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材: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似之而.非也A.其远而.无所至极(《北冥有鱼》)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3.请用“/”断句。
部编八下语文《虽有佳肴》对比阅读-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一)(2022春·陕西咸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比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刘开《问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然后能自反.也( )(4)非问无以广.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知其.善也其.奚决焉B.其此之.谓乎骈死于槽枥之.间C.非学无以.致疑策之不以.其道D.而.或不达于事而.伯乐不常有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1.(1)味美(2)最好的(3)反思(4)增加2.D 3.(1)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②【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且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诉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意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味美;(2)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至:最好的;(3)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
反:反思;(4)句意: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下册(下)(原卷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下)(《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佳肴》《大道之行》《马说》共20组)一、北冥有鱼(一)(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湖之鱼清·林纾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①,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⑤,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⑥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畏庐文集》)【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肆:店铺。
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⑤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⑥盛:多,频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争喋他物如故.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B.其能脱钩而.逝者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C.必先投食.以引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初中 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 小石潭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选择题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
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表承接/表转折。
故A不合题意。
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
故B符合题意。
C助词,的/代词,它。
故C不合题意。
D代词,它的/表推测,相当于“恐怕”。
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答:1.①奔:飞奔的马。
②作:发出。
③勒:约束,阻止。
④设:着,涂。
2.C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参考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
(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3分)(1)策之不以其道(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答案:9、(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16.①假:借;②走:跑;③谪:降职远调;④妻子:妻子和儿女。
(每词l 分,共4分)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先”“后”l 分,句意1 分,共2 分)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每点1分,共2 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答案:8、B 9、A有时B地方区域等C交往D门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