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 (人教版高一上册)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
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
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鉴赏《沁园春·长沙》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鉴赏《沁园春·长沙》译文及赏析《沁园春·长沙》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语文学习不仅是将课文完整的背诵下来,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文章。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一、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上阕解析1. 开篇描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和人物(独立的作者)。
“寒秋”一词奠定了一种清冷而壮阔的氛围,“独立”则显示出作者的卓然不凡。
2. 景物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远处着眼,描写了群山经霜后的红色,一个“遍”字,一个“染”字,写出了秋意之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把视角拉到湘江江面,江水清澈碧绿,众多船只争着行驶,“碧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流”则体现出江上的热闹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进一步描写天空中的鹰矫健地飞翔,江中的鱼轻快地游动,“击”字表现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描绘出鱼的自在轻快。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上述景物描写的总结,在寒秋季节里,万物都在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 抒情议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感到惆怅,这种惆怅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思考着谁能主宰世界的命运,这一问,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三、下阕解析1. 回忆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赏析《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赏析导语:沁园春·长沙百科名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这篇诗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朗读:气势应该很足注意停顿和押韵。
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
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
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
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
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
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
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伟人作品,作为高一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我们要做好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
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图画,并即景抒情,大胆发问,“谁主沉浮”。
词的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又为读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环境。
“独立”二字,进一步突现了词人雄立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一代伟人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横空而出。
接下来的七句由一个“看”字总领,通过“万山”、“漫江”、“霜天”、“飞鹰”、“游鱼”等一系列意象,不断地变换“看”的视角,将“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所见景物有机地揉合起来,形成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的艺术张杨,寒秋景物因此而生动、活泼、壮丽起来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写的一首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沁园春长沙上片赏析
沁园春长沙上片赏析
《沁园春·长沙上片》是毛泽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长沙的
美丽景色和繁荣状况。
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长沙的深深
热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憧憬。
诗人以春天为背景,描述了长沙春天的美景,如“春城的草,青
青的痕迹”、“春城的花,开满山坡”等。
长沙的自然环境使人感到
宜人,不仅有青翠的草地,还有璀璨的花朵点缀其中。
诗人之所以称
赞长沙的春天,是因为它给人以愉悦和富饶的感觉。
诗人还描写了长沙的繁荣景象,如“城里的歌,国家的片”、
“百灵歌舞动乾坤”等。
长沙不仅有美景,还有热情高昂的人民,他
们以歌声和舞蹈表达对国家的热爱。
这些景象让人想起了祖国的繁荣
和进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整首诗以“长沙上片”回望过去的时光,回顾了长沙的传统和历史,同时也渗透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祝福。
诗人用豪情壮志的笔触,将
自己与家乡的荣光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上片》通过描绘长沙的美景和繁荣状况,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热爱。
这首诗在用词上豪迈激昂,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沁园春长沙诗歌鉴赏
沁园春长沙诗歌鉴赏一、上阕1. 写景部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篇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当中。
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深秋的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向北流去。
这里“独立”二字就很有画面感,感觉诗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不是那种消极的,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孤独。
就好像一个大侠站在山头,俯瞰着大地,有那种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气场。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写景写得简直绝了。
你看啊,远处的群山都被秋天的红叶染遍了,像一幅巨大的油画。
整个湘江的江水清澈碧绿,江面上好多船只在你争我赶地行驶着,就像一场水上的竞赛。
天上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矫健地飞翔,水里的鱼在浅底欢快地游动。
这时候诗人眼中的万物,在这秋霜的季节里都在自由自在地活动着。
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在写景色美,还透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好像在说,大自然都这么有活力,咱们人也得有点精气神儿啊。
2. 情之所起- 在这样壮观的景色面前,诗人肯定是思绪万千。
这种景色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豪情壮志。
这就像是我们看到特别美的风景,也会忍不住感慨万千一样。
诗人看到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积极地生活着,他肯定也在思考着人类社会,思考着自己的使命。
二、下阕1. 忆往昔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开始回忆过去,他曾经和很多朋友一起来到这里游玩。
那些日子可是充满了不平凡的经历啊。
“峥嵘岁月稠”这几个字就概括了过去的日子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
就像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做过的疯狂的事儿,有欢笑,有泪水,有奋斗,有迷茫。
-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诗人回忆起自己年少的时候,那时候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候。
年轻人们满怀着理想和激情,谈论着国家大事,写出的文章充满了豪情壮志。
而且把那些达官贵人都看作是粪土一样,根本不放在眼里。
沁园春·长沙课文上下阕
《沁园春·长沙》赏析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长沙为题材,通过对长沙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一、风景描绘与情感抒发词的首段描绘了长沙的秋景,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勾勒出无比壮阔的画面。
万里霜天,低垂的云层,搏击长空的鹰,游弋江中的鱼,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象,无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其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更是将诗人— 1 —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二、回忆与感慨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毛泽东回忆了他在长沙的革命斗争生活。
那些峥嵘岁月,那些和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子,都历历在目。
他感慨万分,那些昔日的同志,有的已经牺牲,有的仍然在为革命奋斗。
他深情地回忆起他们,对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豪情壮志与决心词的最后一段,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达到了高潮。
他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他对改造旧中国的决心,都在这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毛泽东坚信,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反动统治者,建立一个新中国。
四、艺术手法与风格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抒情等。
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力量。
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充满了革命豪情。
这些都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长沙,这座美丽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的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在这里,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用他那独特的文学才华,描绘了长沙上阙的美丽景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以展现长沙上阙的魅力。
我们来看诗篇的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作者以“独立寒秋”为背景,表现了长沙上阙的秋天景色。
寒秋时节,湘江水流湍急,橘子洲头的橘子树在寒风中摇曳生姿。
这里的“独立”二字,既表现了橘子洲头在湘江中的孤独地位,又暗示了诗人独自面对寒冷秋意的坚毅品质。
这种细腻的描绘,使得长沙上阙的秋天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诗篇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则展现了长沙上阙的春天景色。
春天来临,万山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层层叠叠的树林被染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
湘江的水清澈见底,仿佛可以看到江底的鱼儿在游动。
这里的“万山红遍”和“层林尽染”形容了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景象;而“漫江碧透”和“百舸争流”则描绘了春天湘江水流湍急的画面。
这种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使得长沙上阙的春天景色更加婀娜多姿。
再来看诗篇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作者以“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来表现长沙上阙的自然景色。
鹰展翅高飞,直冲云霄;鱼儿在水中畅游,自由自在。
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表达了大自然中万物都在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使得长沙上阙的自然景色更加壮美。
我们来看诗篇中的结尾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里,作者以“胜日寻芳”来表现长沙上阙的美景。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沿着泗水河畔寻找美丽的风景。
这里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美景的新奇感受。
这种对美景的新奇感受,使得长沙上阙的美景更加引人入胜。
《沁园春·长沙》一诗通过对长沙上阙不同季节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长沙上阙的美丽风光。
沁园春长沙上阙赏析
沁园春长沙上阙赏析
1. 哇塞,《沁园春·长沙》的上阙那可真是太精彩啦!你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不就把那萧瑟又壮阔的画面给勾勒出来了吗?就好像我们真的站在那个秋天的橘子洲头一样。
2. 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描写得多形象啊!这不就跟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红叶似的,那场面,啧啧,壮观极了!难道你不觉得吗?
3. 哎呀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水碧绿又清澈,那些船儿争先恐后地往前开,这画面多有活力呀!就像我们在比赛中奋勇争先一样。
4. 哇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老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底畅游,这是多么自由的景象啊!难道不像我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5. 嘿,“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有的生物都在这秋天里尽情展现自己,多有意思啊!这就好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大家都在展示自己的魅力。
6. 你想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多么豪迈的感慨啊!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对人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一样。
7. 哎呀,这上阙的每一句都好像一幅画,“携来百侣曾游”,仿佛能看到一群好友一起游玩的欢乐场景,多让人羡慕啊!
8. 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过去那些不寻常的日子,是不是感觉很有故事呢?就像我们也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一样。
9. 哇,这上阙真的是把那种大气、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啊!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10. 总之,《沁园春·长沙》的上阙简直太绝了!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人教版高一上册)
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人教版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人教版高一上册) 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讲读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点:1、教会学生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3、体会本词的崇高的风格特征和重点的审美意象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思路和方法:诵读词句,欣赏词中景,情感体验的把握,思想的陶冶。
1)诵读:通过老师的诵读或者录音示范,分辨重音,把握节奏和速度,体会诗词的感情和音乐美。
2)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遣词造句的方式,风格的把握。
3)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相关文本之间的自由联想,比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悲秋”的作品,毛泽东诗词中同风格作品的配读,启发学生诗歌鉴赏的艺术感受力。
4)品读:对诗眼佳句认真品读,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深入理解。
领悟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情怀。
把握意象,意境,崇高,三个美学范畴,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深情导入,酝酿情感:1、由学生或者教师激情朗诵一遍课文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原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
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起塔种类的文学。
能欣赏诗的人,他绝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2、教师介绍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篇目《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菩萨蛮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等等,整体的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的特点。
3、教师介绍本词的时代背景:几个关键词: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印发反袁小册子,1916年驱逐军阀张敬尧。
二、深入文本,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品读佳句,整体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哪一处写得最好?上阕部分的领字是哪一个?学生回答:“看”字。
领起七句(教师补充“”为什么是看?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1)“独立寒秋”句,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
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句,“万”字点出群山叠嶂之态。
《沁园春.长沙》逐句赏析
《沁园春.长沙》逐句赏析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上片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上片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万物自由自在的意境,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润之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上阕赏析 (人教版高一上册) 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讲读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点:1、教会学生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3、体会本词的崇高的风格特征和重点的审美意象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思路和方法:诵读词句,欣赏词中景,情感体验的把握,思想的陶冶。
1)诵读:通过老师的诵读或者录音示范,分辨重音,把握节奏和速度,体会诗词的感情和音乐美。
2)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遣词造句的方式,风格的把握。
3)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相关文本之间的自由联想,比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悲秋”的作品,毛泽东诗词中同风格作品的配读,启发学生诗歌鉴赏的艺术感受力。
4)品读:对诗眼佳句认真品读,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深入理解。
领悟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情怀。
把握意象,意境,崇高,三个美学范畴,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深情导入,酝酿情感:1、由学生或者教师激情朗诵一遍课文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原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
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起塔种类的文学。
能欣赏诗的人,他绝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2、教师介绍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篇目《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菩萨蛮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等等,整体的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的特点。
3、教师介绍本词的时代背景:几个关键词: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印发反袁小册子,1916年驱逐军阀张敬尧。
二、深入文本,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品读佳句,整体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哪一处写得最好?上阕部分的领字是哪一个?学生回答:“看”字。
领起七句(教师补充“”为什么是看?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1)“独立寒秋”句,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
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句,“万”字点出群山叠嶂之态。
(插入:毛泽东诗词里的“万”字用法,总结。
名句基本都和“万”字有联系豪放大气,用湖南话来说是“霸蛮”。
可以做一个具体的、量化的分析,毛泽东诗词里面大的字眼,名词要么是天,要么是海,要么是山,量词都是亿、千、万,尤其是“万”字,平均一首诗里不止一个“万”字。
比如说“看万山红遍”、“万里雪飘”、“一万年太久”、“万类霜天竞自由”。
他的警句、名句基本都和“万”字联系在一起。
比较集中的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看看这气势,这里用了3个“天”、3个“万”、2个“千”,还不包括“冲霄汉”、“红旗乱”、“风烟滚滚”这样的大词,真是声色雄壮,文气浩荡,一泻千里、势若长江大河!有一首很经典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的,《清平乐会昌》,那是毛泽东政治生涯、军事生涯最低谷的时候,甚至还有生命之虞。
当时他被排除在领导核心之外,不带他长征,把他当瞿秋白那样处理,留在当地打游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借刀杀人。
但是毛泽东写“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格调明朗,情绪阳光,毫无伤感压抑之状。
)“遍”,把“红”之色彩淋漓尽致的表达,“漫”字写出江水满溢,视野阔大的场面,“争”字,写出千帆竞发,乘风辟浪的气势。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浸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
一近一远,两处景观勾勒出来,。
(3)“鹰击长空”句。
一俯一仰,上下的景物尽收眼底。
仰望天空,雄鹰有力的翱翔。
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鱼翔浅底”的“翔”,古义中有两个意思:a回旋的飞。
《岳阳楼记》里面不是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b行走时双臂张开《礼记曲礼上》:“室中不翔。
”(意思是:“室内空间狭小,不要张开双臂占用过多的空间妨碍别人”)“鹰击长空”的“击”,古义为敲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肯击缶。
”②攻打,刺击。
③屠杀《后汉书马援传》:“击牛骊酒,劳飨军士。
”④撞击,接触。
击水,庄子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课文取第二个含义,形容矫健有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起初中学过的高尔基《海燕》,来类比联想“鹰击长空”的画面,达到文本之间的想象联接。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体现了不怕困难,果敢坚毅的革命者形象。
另外,“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按常理应该是雄鹰在飞翔,鱼儿在水中击水。
即“鹰翔长空,鱼击浅底”。
这样表达的独创性何在?动词的对调,使得二者的表达具有了互文性,在意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水天一色的景观。
(4)“怅寥廓”的“怅”字,表示出词人对时代乱世的深沉思索,对中国未来蓝图呕心沥血的探究。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表达了作者力挽狂澜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信念。
北大的一首校歌,也同样地表达了民国时期青年才俊的豪迈之情,我们可以联系起来一起欣赏:“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5)对上阕的思考:A、词人同样写秋景,和以往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有何联系和区别?“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
偶尔也出现了一反悲秋态度的作品,如《题淮南寺》程颢“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达观泰然的态度,而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体现的是豪迈昂扬的气韵,这种内在的生命力由毛泽东笔下传达,关注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对民族对国家的展望和奋起。
于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颠覆既定的秋之“悲凉”的审美范型,为“寒秋”意象的主观情感方面注入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B、何谓“意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挂,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
”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
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客观事物,表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事物形象:以客观约束主观,竭力避免改变客观事物的形状和性质,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也不是一种普通的比喻,另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描绘客观事物必须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
如美国诗人桑堡的诗歌《雾》:“雾走来/小小的猫脚/它坐着/纵览海港与城市/沉默地弯着腰/然后向前移动”全诗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意象上:雾是“小小的猫脚”。
诗人对雾没有一处主观抒情的描写,也不加一句评语,但他对雾那种轻柔与神秘的独特感受,融进了“小小的猫脚”,具体而形象,使诗歌含蓄、集中、凝练富于感性,为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然而,由于意象派诗人过分强调意象为生活中瞬间的情景和感触,强调真觉的作用,忽略了思维及其他因素,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诗中限制发议论限制抒发主观感情,意象派又有其局限性,束缚了诗人的创造力,只能写一些精美但意境狭隘,内容单调贫乏的短诗,缺少宏伟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较难反映广阔、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人生。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
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
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
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法,由于汉字越来越丰富,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
现代汉字系统更加复杂完整,表现力更强。
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
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