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特色鉴赏
鉴赏沁园春长沙
2
深入分析
深入分析
整首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展现了革命斗争的壮丽场景。 词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描绘了长沙的自然景观,而"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则表现了 长沙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长 沙的美丽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语言简练
表达生动。毛泽东在词中运用了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使得整首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同时,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沁园春长沙》是 一首具有浓厚历史 感和深刻哲理的诗
歌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 赏,我深刻感受到 毛泽东深厚的人民 情怀和强烈的责任
在词中,毛泽东以"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为转折,由描绘自然 景观转向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他关注 着人民的疾苦,思考着谁来主导国家的 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这种对人民疾苦的 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情期望,体现了 毛泽东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3
艺术特表现在以下
鉴赏《沁园春 长沙》
-
目录
Contens
1 背景介绍 3 艺术特色
2 深入分析 4 个人观点
2
鉴赏《沁园春长沙》
1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1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正 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2
这首词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广东后,为了纪
念革命斗争和人民军队的艰苦生活而作
3
词中蕴含着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和对国家未 来的深情期望
几个方面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深刻哲理的词。
这首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和豪情。
首先,这首词的开篇便不同凡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词人独自行走在寒秋季节、面对湘江北去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
在古典诗词中,寒秋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暮年或失意之境,而湘江则代表着湖南地区,这个地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湘江北去”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含着词人对历史和时代的感慨。
接下来,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句中,“万山红遍”暗示了秋天时草木变色的自然景观,“层林尽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全貌和深广程度。
而“漫江碧透”则描绘了湘江的水清澈透明,与“百舸争流”相呼应,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着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词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古典诗词中,“怅”字常常用来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寥廓”则象征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而“苍茫大地”则隐喻着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大地,“谁主沉浮”则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追问和探索。
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和思考,也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词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一句中,“百侣”指的是过去的战友和同志,“曾游”则暗示着他们曾经一起战斗和生活过。
而“峥嵘岁月稠”则表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这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革命斗争的怀念和敬意,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最后,词人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的景物的特点长沙,这座美丽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的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在这里,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用他那独特的文学才华,描绘了长沙上阙的美丽景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以展现长沙上阙的魅力。
我们来看诗篇的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作者以“独立寒秋”为背景,表现了长沙上阙的秋天景色。
寒秋时节,湘江水流湍急,橘子洲头的橘子树在寒风中摇曳生姿。
这里的“独立”二字,既表现了橘子洲头在湘江中的孤独地位,又暗示了诗人独自面对寒冷秋意的坚毅品质。
这种细腻的描绘,使得长沙上阙的秋天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诗篇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则展现了长沙上阙的春天景色。
春天来临,万山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层层叠叠的树林被染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
湘江的水清澈见底,仿佛可以看到江底的鱼儿在游动。
这里的“万山红遍”和“层林尽染”形容了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景象;而“漫江碧透”和“百舸争流”则描绘了春天湘江水流湍急的画面。
这种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使得长沙上阙的春天景色更加婀娜多姿。
再来看诗篇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作者以“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来表现长沙上阙的自然景色。
鹰展翅高飞,直冲云霄;鱼儿在水中畅游,自由自在。
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表达了大自然中万物都在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使得长沙上阙的自然景色更加壮美。
我们来看诗篇中的结尾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里,作者以“胜日寻芳”来表现长沙上阙的美景。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沿着泗水河畔寻找美丽的风景。
这里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美景的新奇感受。
这种对美景的新奇感受,使得长沙上阙的美景更加引人入胜。
《沁园春·长沙》一诗通过对长沙上阙不同季节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长沙上阙的美丽风光。
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在长沙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长沙的景色和人文特色为题材,以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展现了长沙的美丽和历史。
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色体现在诗中的形象描写和词汇运用上。
诗中描绘了长沙秋天的景色,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通过运用形象的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秋天的美丽和宜人的气候。
诗中还用到了一些地方的方言词汇,如“梅柳”,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的地方特色,也更加贴近了长沙人的生活和表达方式。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手法独特而精妙。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长沙的美丽和历史。
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对比,一方面展现了长沙秋天的美丽景色,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中还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描述来表达对长沙的赞美和喜爱。
这些写作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沁园春·长沙还融入了一些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如“心情正好,无限风光在险峰”,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具情感共鸣,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种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沁园春·长沙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展现了长沙的美丽和历史。
通过形象描写和词汇运用,诗歌展现了长沙秋天的美丽景色。
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诗歌突出了长沙的美丽和历史。
诗歌中还融入了对家乡和自然人文的热爱和思考。
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美丽和诗人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总结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点总结
1.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那大气磅礴的意境呀!你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多么壮阔的画面啊!就好像你站在那,眼前就是奔流不息的湘江,那感觉,哇塞,太震撼了!
2. 它的语言多生动啊,简直活灵活现的!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描写得多形象啊,仿佛那些鹰和鱼就在你面前飞啊游啊,这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呀!
3. 还有还有,情感表达超强烈的好不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种豪情壮志,多让人热血沸腾啊!这就像你在对世界大喊:我要掌控我的人生!
4. 用词也是很精准呢,“层林尽染”,一个“染”字,就让那秋天的树林仿佛有了色彩的魔法,太妙啦!好比画画一样,一下子就把景色给画活了呀。
5. 整首词的节奏感也超强的呀!读起来朗朗上口,“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节奏,不就像那激昂的鼓点一样吗,能带动你的情绪一起嗨起来!
6.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特点总结起来就是牛!不管是意境、语言、情感、用词还是节奏,都堪称一绝!谁能不喜欢这样的词作呢!。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壮美的山川、秋景的寓意、自然意象以及生命意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意象赏析。
1.壮美山川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山川画卷。
这里的山川并非写实,而是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艺术再现。
寒秋时节,湘江北去,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远方的山川。
这里的山川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是指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诗人以壮美的山川寓意祖国的秀美河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秋景寓意在《沁园春·长沙》中,秋景的描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进一步升华了秋天的寓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里的秋景寓意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3.自然意象《沁园春·长沙》中的自然意象非常丰富,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通过这些自然意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这些自然意象也呈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4.生命意识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都是生命的象征。
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5.创作风格《沁园春·长沙》的创作风格豪放、雄浑、大气磅礴。
沁园春 长沙写作特色分析
沁园春长沙写作特色分析1、写景抒情。
一开头,“独立寒秋”四个字总领全篇。
由于是寒秋,所以描写了许多秋天的景色;由于是独立,所以浮想联翩,既“怅寥廓”,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点题。
题目是《长沙》,但是不需要明白说出长沙,只说代表长沙的山水就行了,这样不但含蓄,而且合乎文学要求具体形象的原则。
题目点明以后,作者就开始描写景色。
山水的景色多得很,诗人不是看见了什么就写什么。
诗总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表现,但主观的思想感情要和客观的事物统一于艺术形象之中,然后成为诗。
毛主席在这里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正因为这些景色可以寄托革命的激情。
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来加以描写,反映了人民要求解放的愿望。
《诗经·大雅·旱麓》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里改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不但起了推陈出新的作用,而且“击”字比“飞”字有力量,“翔”字比“跃”字有力量(“翔”是夸张的说法)。
“怅寥廓”以下,由写景转入写情:“怅”不是真的惆怅,“问”不是真问,只是说得含蓄一些,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已经溢于言表。
2、灵活用典。
前段把游览的`话都说完了,后段转入“携来百侣曾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这句的意思本是“曾携百侣来游”,换一个说法令人有新鲜的感觉。
古人说“峥嵘岁月”表示一种感伤情绪,毛主席灵活运用了这一个典故。
这里的“峥嵘”语意双关:既表示了岁月峥嵘,又表示了头角峥嵘,与下文“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相应,“挥斥”一词出自《庄子》。
这里附带说一说,写诗最忌生造词语,我们读毛主席诗词,不但对于用典的地方,要了解它的出处,即使不是用典的地方,常常也都是有来历的(例如“鹰击长空”的“击”字)。
同时又要做到熟而不腐,例如词中说“中流击水”,不说“中流击楫”,可见诗人也有避熟趋新的时候。
如果一味搬用现成的词句,那又成为陈词滥调了。
3、对仗。
要欣赏旧体诗词的艺术,还需要懂得对仗。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摘要:1.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2.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3.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4.沁园春长沙的作者简介5.沁园春长沙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创作于1925 年。
这首词以长沙为背景,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革命热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赏析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1925 年,中国正处于国民革命的高潮,湖南长沙作为革命的重要阵地,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既反映了长沙的革命热情,也展现了毛泽东的革命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
这首词以长沙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革命热情为主题,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韵律和现代革命的热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也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再来看看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采用了古典词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传统词的束缚,将革命热情和自然风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词中,毛泽东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语言更加生动。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革命诗词的瑰宝"。
最后,我们来谈谈沁园春长沙的影响和启示。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中国现代诗词的经典之作。
它启示我们,文学创作应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摘要:一、引言二、沁园春长沙意象解析1.秋2.湘江3.橘子洲4.万山5.层林6.江7.舸8.鹰9.鱼10.百侣11.书生12.万户侯三、意象赏析1.秋的意象2.湘江和橘子洲的意象3.山、林、江、舸的意象4.鹰和鱼的意象5.百侣、书生、万户侯的意象四、总结正文: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风貌和深刻内涵。
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首诗中的各个意象。
首先,诗人以“独立寒秋”开篇,点明了季节和时节。
这里的“秋”不仅是自然界的秋天,更象征着人生的秋天,寓意着成熟和收获。
接着,诗人描绘了湘江和橘子洲头的景象。
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不息的力量。
橘子洲则是长沙的地标,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在山的描绘上,诗人使用了“万山红遍”和“层林尽染”的形容词,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变化和丰富。
这里的“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山,也象征着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在江的描绘上,诗人使用了“漫江碧透”和“百舸争流”的形容词,生动地展示了江的壮丽和繁忙。
这里的“江”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江,也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和奋斗。
鹰和鱼的意象则是诗中的亮点。
鹰击长空,展示了猛禽的雄姿和力量,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鱼翔浅底,展示了游鱼的轻盈和自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自在。
最后,诗人通过“百侣”、“书生”和“万户侯”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友情、青春和理想的追求。
这里的“百侣”象征着人生的伴侣和朋友,“书生”象征着知识的力量,“万户侯”则象征着社会的地位和荣誉。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4年沁园春.长沙古诗词鉴赏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 “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2024年沁园春.长沙古诗词鉴赏
沁园春.长沙古诗词鉴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长沙诗歌意象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歌意象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哎呀,真的是一首让人看了就想鼓掌的好诗!光是那个“沁园春”三个字,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儿高大上了。
其实呢,这首诗是同志在1925年写的,当时他正站在长沙的岳麓山上,瞅着这片他熟悉的江山,心里突然涌上来一股激情。
这诗中的意象啊,简直是丰富得让你都不知从哪里说起。
就拿“岳麓山”来说,那个山巍峨高大,仿佛能压得整个长沙城都不敢喘气,给人一种非常雄浑的感觉。
再看看那江水,波涛汹涌,象征着力量,也隐约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
想象一下,你站在山顶,眼前的景象一览无余,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豪情,不由得就想写诗了。
诗中讲到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句话说的就是大自然的美景。
万山红遍,这可不是说山上全是红的,而是秋天的叶子都被染成了红色,像一幅油画一样,层次分明,又充满了生命力。
是不是有点让你想到秋天的那种感受?凉爽的风,金黄的田野,红透的枫叶……这种景象,真的是美得不行。
这种美不是空洞的,它是鲜活的、真实的,仿佛你可以伸手去触摸,呼吸都带着秋天的味道。
说实话,当时的看到这幅景象,心里肯定也会有种“雄心壮志”的冲动吧。
然后咱们再看看诗里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无人问我烤红薯”。
这句话,哎呀,简直就是把长沙的亲切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思是说啊,就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处,远处的兄弟可能也没有特别的问候,也没有什么关心。
可是,这样的孤独并不让人觉得寂寞,反而是一种自由的象征。
一方面你可以看透人生,另一方面,也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那种属于自己的力量,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励志的味道?你站在岳麓山上,眼前一片开阔,心境也突然变得开朗了。
不得不提的是,诗中还有个非常吸引人的意象——“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个“萧瑟秋风”啊,一下子就把秋天的那种寂静、空灵的气氛给勾画出来了。
秋风总是带着一点凉意,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扫过大地,把一切都拂拭得干干净净。
而“换了人间”这句话,也把诗的情感推向了高兴。
沁园春长沙解析
沁园春长沙解析沁园春·长沙解析沁园春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其中的长沙一词指的是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沙。
这首诗以长沙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首诗。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长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诗中提到的沁园春是长沙的一个公园,公园里有湖水和绿树,景色宜人。
另外,长沙还有著名的橘子洲头,洲头四季如春,绿树成荫。
这些自然景观使长沙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吸引着许多人前往游览和居住。
长沙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诗中提到的杜甫和岳阳楼都是与长沙相关的文化符号。
杜甫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曾经在长沙居住过一段时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岳阳楼是长沙的一座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长沙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长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诗中提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出长沙的变化和发展。
长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之一,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沙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也吸引了许多人才前来创业和就业。
长沙还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诗中提到的“红遍”和“人间万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的思念和关怀。
长沙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这种人情味让长沙成为一个温暖的城市。
无论是长沙的美食、民俗活动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体现出长沙人民的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长沙是一个美丽、历史悠久、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城市。
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以长沙为主题,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和人情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长沙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们的目光,也成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居住和旅游之地。
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与魅力吧!。
《沁园春·长沙》赏析:壮志豪情的革命颂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壮志豪情的革命颂歌《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畅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兴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恰逢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的时期;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2、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沁园春长沙主体赏析
沁园春长沙主体赏析沁园春·长沙主体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在长沙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长沙为主题,描绘了当时长沙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时局的关切。
本文将对这首诗的主体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沁园春·长沙》共分为七节,每节四句,共计二十八句。
整首诗以“沁园春”为题,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以长沙的山水风物为背景,描绘了长沙的春天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长沙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诗歌的语言。
毛泽东的诗歌语言朴实、质朴,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俚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地方风情。
其次是诗歌的意境。
诗中对长沙的山水风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春天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况,给人以美好、和谐的感觉。
再次是诗歌的情感。
诗人以亲切、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使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这首诗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长沙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时局的关切。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珍贵遗产。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同时,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歌创作中的一颗珍珠,为我们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作品,它以长沙为主题,描绘了长沙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时局的关切。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珍贵遗产,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沁园春长沙作品形象特点
沁园春长沙作品形象特点
1. 《沁园春·长沙》的形象何其丰富多彩啊!就像那秋天的山林,既有火红的枫叶,又有翠绿的松柏。
你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这是多么孤独又豪迈的形象啊!
2. 它的意境深邃得让人惊叹啊!就好比是一个无尽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般宏大的景象,难道不让你心潮澎湃吗?
3. 作品中的情感是那么鲜明强烈呀!好似熊熊燃烧的烈火。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多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啊!
4. 其描绘的画面生动极了!恰似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画面不就在眼前活灵活现吗?
5. 这里的人物形象也特别突出呀!仿佛英雄屹立于天地间。
那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形象,不就是青春最好的写照吗?
6. 语言的魅力也是十足呢!好比一把犀利的剑直刺人心。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般的豪情壮志,难道不震撼吗?
7. 整首词的节奏把握得太妙啦!类似一曲激昂的乐章。
从“携来百侣曾游”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流畅而充满力量啊!
8. 诗中的气魄简直无人能敌啊!就像那汹涌澎湃的大海。
这样的《沁园春·长沙》,怎能不让人深深折服呢?我的观点就是,《沁园春·长沙》真的是一首超级经典、极具魅力的作品,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浓艳鲜明的色彩,动静结合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但是作者的感情却是惆怅、深沉的。
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越写山河的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就在这种不一致中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展示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思考革命形势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
2、对比手法的运用:本词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3、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在词中,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
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最后通过忆、记等词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翻译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特色鉴赏
1.情景交融
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下篇的艺术特色。
上片,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
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
最后,决不是为景而景;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至于下片,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
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既然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
其次,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
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
此所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2.崇高美的典范
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词上片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们不只看到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而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仿佛看到神州大地晕染得一片嫣红;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雄鹰在万里的长空展翅高飞。
俯瞰,“鱼翔浅底”,鱼儿在广阔的水底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词下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的折光。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万户侯”如粪土,字字闪耀着革命者崇高心灵的光芒。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
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有如战鼓,催人进发,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的崇高境界,感受到一代伟人的王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