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文本解析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全诗原文解释

沁园春长沙全诗原文解释

沁园春长沙全诗原文解释1. 《沁园春·长沙》里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哎呀呀,这说的不就是一个人在冷冷的秋天,站在那湘江向北流去的橘子洲头嘛!就好像你一个人站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呢。

2.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哇塞,这是在说那好多好多的山都红啦,树林也都像被染过一样红呀!就像你看到一大片美丽的花海,被那绚烂的色彩震撼到一样。

3.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瞧瞧,这江水多清澈呀,好多船在那争着往前开呢!就跟比赛跑步似的,多有意思呀。

4.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老鹰在高高的天上飞,鱼儿在浅浅的水底游,这画面多生动呀!不就跟你看到鸟儿在天上飞,小鱼在池塘里游一样嘛。

5.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所有的东西在秋天都自由自在的呢,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呀?就像大家都在开心地玩耍,多快活呀。

6.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在感慨呀,对着这广阔的天地问,到底谁才是主宰呀?就好像你有时候也会想一些很深奥的问题呢。

7.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带着朋友们曾经在这里游玩,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平常的日子好多呀!这就跟你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忆以前的趣事一样呀。

8.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当年少的同学们呀,那是朝气蓬勃的呢!不就像你们年轻人现在这样活力四射嘛。

9.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读书人的那种气概呀,指点江山可有劲头啦!就像你们充满激情地讨论梦想一样呢。

10. 哎呀呀,《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感觉啦,把那景色和情感都写得好生动呀!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呢。

我的观点结论:《沁园春·长沙》全诗原文解释起来特别有意思,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的种种美好与豪情。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1沁园春 长沙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1沁园春 长沙 Word版含解析

1沁园春长沙本课话题——以天下为己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

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的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里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和结核等慢性疾病。

她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座旧楼房,屋内设备明显滞后。

屠呦呦的办公室内没有任何装修,一张沙发已经破得不能坐了,屋里的电器只有两样——电话和存放药品的旧冰箱。

从1969年到现在,屠呦呦一直都在进行青蒿素研究,一心忘我工作。

屠呦呦曾坚持亲自试药,患上中毒性肝炎。

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屠呦呦以天下为己任,不怕吃苦,执着青蒿素研究40年,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出奇效。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一、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上阕解析1. 开篇描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和人物(独立的作者)。

“寒秋”一词奠定了一种清冷而壮阔的氛围,“独立”则显示出作者的卓然不凡。

2. 景物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远处着眼,描写了群山经霜后的红色,一个“遍”字,一个“染”字,写出了秋意之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把视角拉到湘江江面,江水清澈碧绿,众多船只争着行驶,“碧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流”则体现出江上的热闹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进一步描写天空中的鹰矫健地飞翔,江中的鱼轻快地游动,“击”字表现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描绘出鱼的自在轻快。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上述景物描写的总结,在寒秋季节里,万物都在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 抒情议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感到惆怅,这种惆怅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思考着谁能主宰世界的命运,这一问,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三、下阕解析1. 回忆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该
课文的多角度全面解析。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是《沁园春·长沙》,其中“沁园春”是
诗的名字,而“长沙”则是诗的背景地点。

这个标题可以理解为作
者在长沙的沁园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它由四个七言绝句组成,每个绝句都有平
仄对应,形式上非常规整。

这种形式上的规整反映了作者对于长沙
的深情厚意。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他描绘了长沙的江山如画、风景秀丽,
表达了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长沙人民的深
情厚意,描绘了长沙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敢的形象。

此外,这首诗还融入了一些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

它是在1925
年秋天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国革命的时期,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
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诗中
的“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表达对家乡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赞美了长沙的美丽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同时,它也蕴含了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全诗解释全诗

沁园春长沙全诗解释全诗

沁园春长沙全诗解释全诗1. 诗人背景《沁园春·长沙》是创作的一首词,诞生于1930年,正值中国动荡不安的年代。

那时候,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战乱不断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诗中的长沙,既是他的家乡,也象征着他心中的理想之地。

2. 全诗赏析2.1 诗文原文```沁园春·长沙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是长安陌上,轻骑逐大梁。

笑谈间,樽前把盏,一壶浊酒,逐却东风,愿挽狂澜于既倒,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荡,一股涌起,几处沧桑,昔日之长安,如今已是花开遍地的景象。

星汉灿烂,天河在侧;浮云游子,孤雁哀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问今何处,长安古道,渐行渐远,苍茫大地。

可怜龙城已成废墟,把这狂澜逐成青天。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2 诗句解释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开头,湘江像是一条巨龙从北方奔流而下,橘子洲则是一个挺立的地方,好像在向你招手一样。

橘子洲在长沙市区北部,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地方。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句话形容山上的树木都被秋天的红色染上了,看上去就像是染了一层红色的衣服,满山遍野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儿的江水清澈透亮,江面上船只来往,争先恐后。

形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在竞赛一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空中飞翔,鱼在水中游动,这儿的景象显示了自然界的自由自在,鹰的高远和鱼的悠闲,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站在辽阔的大地上,诗人感到迷茫,问谁能主宰未来的沉浮。

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携来百侣,曾是长安陌上:这句讲述了诗人带着曾经的朋友们,来到现在的长沙,而那些朋友们曾经在长安的街头漫步。

笑谈间,樽前把盏:描述了大家在酒桌上谈笑风生的情景,樽前把盏意味着大家聚在一起,畅快地喝酒聊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沁园春长沙全诗讲解

沁园春长沙全诗讲解

沁园春长沙全诗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毛泽东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这首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景色,他用了一系列翔实的描写来展现春景的壮丽和美丽。

他写道:“繁花似锦傍流水,燕子双飞春意浓”,这些文字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快乐。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作者谈到了长沙的“园林”和“琼岛”。

他用“园林”一词形容着长沙的美丽和丰富,用“琼岛”一词形容长沙的与众不同和特殊性。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长沙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作者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长沙。

接下来的几节诗句中,作者引用了一首《塞下曲》中的诗句,将其与长沙进行对比。

他写道:“舟弄青楼人自愁,愿得年年长是秋”,这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长沙的眷恋之情。

他认为长沙更加美丽,更加令人享受,并表达了希望每年都能回到这个美丽的城市的愿望。

作者还谈到了自己对长沙建设的期望。

他写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城尽览皆绿茵”。

作者认为长沙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希望长沙的绿化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和实施。

这表明了作者对长沙未来的美好期望。

最后,作者总结了他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他激情澎湃地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里的对比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长沙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通过这首诗,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长沙,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长沙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长沙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希望。

总之,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语言,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而且充满希望的长沙。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长沙的思念之情,也向读者传递了长沙繁荣发展的希望和愿景。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沁园春·长沙》 【原⽂】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⑵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⑶争流。

鹰击⑷长空,鱼翔⑸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⑹寥廓⑺,问苍茫⑻⼤地,谁主沉浮⑼? 携来百侣⑽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稠⑾。

恰同学少年⑿,风华正茂⒀; 书⽣意⽓⒁,挥斥⽅遒⒂。

指点江⼭,激扬⽂字⒃, 粪⼟当年万户侯⒄。

曾记否,到中流⒅击⽔⒆,浪遏⒇飞⾈? 【题解】 ⼀九⼆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泽东。

⽑泽东离开长沙去⼴州,这⾸词⼤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泽东同志这⾸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九五七年⼀⽉号。

【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公主园得名。

⑵橘⼦洲:⼜名⽔陆洲,在长沙西⾯的湘江中的⼀个狭长的⼩岛,靠近的风景区岳麓⼭。

⑶舸(gě):⼤船。

这⾥泛指船只。

⑷击:搏击,这⾥形容飞得矫健有⼒。

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形容鱼游得轻快⾃由。

⑹怅:原意是失意,这⾥⽤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绪。

⑹寥廓:⼴远空阔。

这⾥⽤来描写宇宙之⼴阔。

⑻苍茫:旷远迷茫。

⑼谁主沉浮: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喻事物盛衰、消长,这⾥指兴衰。

由上⽂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民祸福的命运呢? ⑽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指战友。

⑾峥嵘岁⽉稠:不平常的⽇⼦是很多的。

峥嵘:⼭势⾼峻,⽐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⑿同学少年:⽑泽东于1913年⾄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师范学校。

1918年⽑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沁园春·长沙,是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以长沙的沁园春为背景,描绘了长沙的秀美景色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苏教语文必修一中收录了这首诗,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同时也增进对长沙这座城市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苏教语文必修一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诗意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主题鲜明,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长沙的热爱之情。

诗中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长沙的春天美景,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长沙的地理特点长沙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南,濒临湘江两岸,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中亚热带阴雨型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长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优秀文化人才辈出的地方,孕育了许多名人。

三、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号稼轩居士,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辞章文词家,被誉为“宋词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主要是南宋末年,而《沁园春·长沙》则是辛弃疾放逐期间所创作的。

当时,辛弃疾因力主坚持与金国抗战而不被相信,被贬为太平军副副指挥使,放逐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他被放逐期间,思念家乡长沙的美景,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五、诗歌内容解析《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字,分六句,写了长沙的春季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春天悄悄降临,石城花开。

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与家乡的情感联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

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

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沁园春·长沙”。

这个称号来源于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诗,其中描绘了长沙的美丽环境和丰富文化。

长沙地处湖南省的中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

作为湖南的省会,长沙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长沙,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如岳麓书院、橘子洲头、湖南省博物馆等。

长沙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领导工农起义,网络上流传的《沁园春·长沙》一诗,正是毛泽东同志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写下的。

诗中描绘的
冬日的长沙,雪花纷飞,白雪覆盖着这片热土。

而随着革命的胜利,长沙也成为新中国的一张名片,被称为红色长沙。

除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长沙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这座城市位于湘
江两岸,拥有湖泊、山脉和花海等多种自然景观。

在长沙,可以欣赏到秀美的岳麓山、神秘的岳阳楼、奇特的天心阁等景点。

长沙也是中国的美食之都,享有湘菜的美誉。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
麻辣味和浓郁的口感而闻名。

在长沙,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湘菜,如口味独特的剁椒鱼头、麻辣豆腐干、辣子鸡等美食。

总之,长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美食。

它以《沁园春·长沙》一诗为名,展示了它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无论是文化爱好者、自然探索者还是美食爱好者,都可以在长沙找到自己的天堂。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诗歌,描绘了长沙市
斗争困难的场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无畏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以长沙为背景的一首革命诗。

诗歌由四个六言绝句组成,整篇诗歌简洁有力,语言生动、铿锵有力,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斗志。

整首诗采用了直接的叙述方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同时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的开头两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长沙市街头的繁忙场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两句表达出长沙市的景象繁华,人流如织,但是也隐含着一片红色的革命火焰在燃烧。

接下来的几句“灵修束腰,神勇腾达,俨然冲天翼”。

诗人以英雄人物湘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来体现无畏斗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诗人用“神勇腾达”来形容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凸显了他们的英雄本色。

最后两句诗“船如飞电,马似龙升,来去匆匆。

”通过对船和马的比喻,突出了战士们行动迅猛的形象。

整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湘江上动感迅猛的场景,来表达革命者迅速行动、英勇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市景象的描绘,展现
了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浩浩荡荡,将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无畏斗争的精神。

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了长沙市景和战斗的场面,充满了革命斗争的豪情壮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革命诗。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沁园春长沙解释及译文

沁园春长沙解释及译文

沁园春长沙解释及译文呀,那可真是一首超棒的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你看,这开头就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深秋时节,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奔腾向北的画面。

(就好像你站在山顶,俯瞰着山下的河流奔腾而去一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哇塞,这描绘得多美呀,那漫山遍野的红色,那层层叠叠被染透的树林,还有江面上那众多竞渡的船只。

(这不就跟春天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一个样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老鹰在天空翱翔,鱼儿在水底畅游,世间万物在这秋天里都竞相展现着自己的自由与活力。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舞台上,大家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多么豪迈的发问呀,让人不禁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

(就像你站在广阔的草原上,大声地问这片土地谁才是主宰一样!)“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想起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游玩的时光,那真是充满了激情的岁月。

(就如同你回忆起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欢乐时光一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年轻的同学们呀,朝气蓬勃,有着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

(这不就是年轻时的我们,充满了理想和冲劲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们畅谈国家大事,写着激昂的文字,把那些权贵都不放在眼里。

(就像我们无所畏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在江水中奋力划水,那激起的浪花都能阻挡飞速行驶的船只。

(就好像我们在努力拼搏时,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头连困难都能克服!)这首词真的太有感染力啦!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豪迈的气概和青春的激情。

我觉得呀,它就像一把火,能点燃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也想去追求自由,追求理想,去展现自己的风采!。

《沁园春·长沙》课文简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沁园春长沙课文简析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从景和情角度整体了解上下阕内容理解重点词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本文特色可概括为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沁园春·长沙》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整体感知 — 课文讲解 —
从“景”和“情”角度 整体了 解上下阕内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看 的同粪土一样。 粪土:做动词用,视…..为粪土。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 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 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4. 赏析词句,品味语言。
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 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 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 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 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 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 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 豪迈气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 正强劲有力。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 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下阙写了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 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 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 “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 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 天地的战斗精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文本解析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裘曙洁“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

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编辑整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

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

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

本词写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

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

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

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