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中国及世界的雄心斗志和豪迈气派。

理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高度概括而又形象鲜明的艺术技巧。

学习诗歌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巧妙照应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诗人对意象的选择与改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壮志凌云的博大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925年8月,32岁的毛泽东因在韶山一带组织农民开展“平粜阻禁" 谷米斗争,被军阀、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下令缉捕。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离开韶山,秘密来到长沙,向中共湘区委员会汇报工作。

在此期间,他冒着危险来到橘子洲头,面对这个自己曾经学习、成长和战斗过的地方,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二、整体把握1.范读全词2.重点字词读音:舸、遒、遏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诗人当时是什么处境你觉得这首词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这首词写的是秋天,诗人当时受当局缉捕。

这首词总的感情基调是豪迈、向上。

4.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三、研读上阙(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哪些信息【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独自一人2.如果把语序调整一下,变成普通的、常见的语序,应该怎样写【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3.把“独立寒秋”改成“寒秋独立",表达效果一样吗【明确】不一样。

“独立”放在前面,强化了诗人孤独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

4.“湘江北去"让你联想起哪一句著名的词句它们之间有哪些同与不同【明确】与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一句相似。

它们在句式、所描写的场景、意境等方面很像,都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感觉。

所不同的是,苏轼的“大江东去",引起的是对时光流逝和逝去的英雄人物的联想。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题《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并背诵本首词,疏通音、形、义方面的问题,掌握整首词的主要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通过诵读法,体会这首词在炼字选词方面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3)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感受词中蕴含的澎湃的青春激情,感受词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感受词中蕴含的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法,体会这首词在炼字选词方面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沁园春·长沙》初步感知整首词的豪放风格。

师:咱们都说“字如其人”,老师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的就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沁园春·长沙》。

大家看到这一幅书法作品能够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吗?明确:具有一种动态美、阳刚气,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尽显排山倒海之势。

师:欣赏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领袖,毛主席的确有与他的书法一样的不凡的气魄。

那么现在咱们正式进入文章来看一看毛主席的词是否也有这样一种不凡的气魄呢?(2)解题:题目《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而“长沙"可以看作是整首词的内容,即该词写的是“长沙生活”(3)文本细读:问题:从前两句大家能够得到什么信息?明确:时间,秋;地点,橘子洲头;事件,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北去的湘江水。

引导:是怎么样的秋呢?词人又是怎样立的呢?明确:寒冷的秋天;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

引导:如果只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几句,不看后面的内容,按照词人的一般创作思路,大家觉得后面是写乐景还是悲景;是抒发昂扬乐观之情还是孤独悲凉之情呢?明确:按照一般规律,“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寒冷萧瑟的秋天,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一定会感觉到一种孤独、寂寞与伤感之情。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
跨学科研究
《沁园春长沙》可以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 究,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创新与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沁园春长沙》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 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读者的期待。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价值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传承与发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沁园春长沙》的文学地位将更加稳固,其传承与 发扬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后人的影响
01
启示与借鉴
《沁园春长沙》对后人的启示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
思乡之情
诗歌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通过回忆和描绘家乡的景色来表 达这种情感。
03
《沁园春长沙》的课堂应 用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与《 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 图片,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更好
地理解诗歌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 绕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特点 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
革命思潮
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全 国上下都充满了革命的热 情和思潮。
农民运动
湖南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 农民运动,毛泽东等共产 党人正在领导农民运动, 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个人背景
毛泽东的经历
毛泽东在1925年回到湖南老家韶 山,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疾苦 ,这对他创作《沁园春长沙》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独特的视角
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 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 为一体,使意象更加鲜明 。
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表面的 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象 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时 代和社会的感慨。

2024年度-《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2024年度-《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评估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水平。
23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度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内容与方法
总结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系统,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有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互动与氛围
教材背景
《沁园春·长沙》被选入中 学语文教材,成为经典篇 目之一。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 赏方法,掌握《沁园春·长 沙》的主旨、艺术手法和 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 兴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情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 史人物的回顾,抒发了自己的革
命情怀和远大抱负。
忧国忧民
词中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国家命运的 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体现了 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青春理想
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歌颂了青春的美 好和理想的伟大,激励着一代又一 代青年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奋 斗。
9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分析
评估课堂互动是否充分,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民主,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
24
改进策略及优化建议
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 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增强 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加强课堂互动与反馈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及时给予反馈和指 导。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历史文化背景探究•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学生互动环节•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01课程介绍与背景沁园春长沙背景毛泽东创作背景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毛泽东求学和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革命。

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深入解读,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和革命形势。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感悟能力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民族命运的热爱。

01020304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对词中的主题、意象、情感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文学知识,对词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意。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利用PPT 、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创作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词人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品意象,感豪情,立壮志—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积累词语,品味关键词语。

通过品读鉴赏,找出意象并分析写景角度,体会诗歌壮阔深沉的意境。

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词作中的乐观态度和对革命青年的期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

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领悟诗歌主题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说起毛泽东,我们会想起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

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我们领略了壮美雪景,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者霸气。

但其实早在1925年,年轻的毛泽东就已经初露锋芒,一腔报国热情雄心壮志让反对派胆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二、解题入文阅读诗题我们会发现《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都属于同一个词牌,这个词牌有什么特点?毛泽东在长沙又有怎样特别的经历呢?1.沁园春(1)文体介绍沁园春,词牌名。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代表作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等(2)词牌特点上阕后九句与下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

此调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上片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下片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可以对仗或对偶。

句式以4字句为主,全词共有15个4字句。

除八字句中三字逗引领的五字句外,其他的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词两遍,感受沁园春词牌的格律特点(3)词牌声情及适合的写作题材《沁园春》这一词牌在句式上多用四字短句,并且要求对仗,在音律上显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铿锵有力,有简练畅快之美!因此很少抒写缠绵、婉约之情,而更多的宜抒壮阔豪迈情感,体现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雄壮之风格!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2024版年度《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

2024版年度《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
18
05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探讨
2024/2/2
CHAPTER
19
艺术手法运用
豪放奔放的笔触
整首词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 笔触描绘了长沙秋景和作者的壮
志豪情。
情景交融
词人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 结合,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 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壮志
未酬的感慨。
典故运用
词中运用了多处典故,如“携来 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等,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
2024/2/2
12
创作背景及过程
创作背景
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 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 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创作过程
毛泽东在橘子洲头长时间地凝视着湘江水,因有所感而写下了这首词。
示。
2024/2/2
28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内容、风格和意义等知识点 掌握情况良好,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表现出较高 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赏析诗歌时,对个别诗句的理解还不 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2024/2/2
29
比较鉴赏
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诗歌 进行比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诗歌的多样
性和丰富性,提高鉴赏能力。
2024/2/2
分析意境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 和情调,分析意境可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 美感。
多元解读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批判性思维。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教材定位】《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与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生活,开始高中学习的时间节点密切相连,与高中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时间段紧密相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紧扣“青春"的主题,将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入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中,号召生命的崭新活力。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素养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写景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在意象选择上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的作品:他(毛泽东)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他还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具体内容为《沁园春·长沙》。

该诗歌为毛泽东所作,通过对长沙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手法,品味精彩词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了解作者毛泽东及其创作特点;2.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 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拟人、对仗等,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及作用,如拟人、对仗等。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境,品味精彩词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沙的向往之情,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结构、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5. 例题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讲解拟人、对仗等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其他精彩词句。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沁园春·长沙》2. 作者:毛泽东3. 艺术手法:拟人、对仗4. 重点词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诗歌中拟人、对仗等艺术手法的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艺术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歌作品,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2.通过品词读句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家国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体悟感情。

2. 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通过品词读句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 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两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素裹红妆,指点江山,文字激扬,他就是今朝之风流人物,伟人——毛泽东。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跟着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感受领袖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过程:(一)朗读——赏音律之妙录音范读——注意标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诗歌正是由于它特有的音律、节奏,所以自古到今,才能被编为歌曲演唱。

首先让我们进入自由朗读环节。

自主学习步骤与要求有以下三点,首先请同学和录音一起朗读,感受音律之妙。

注意标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注意从语气的轻重,声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感情是否充沛这四个方面来标识。

(二)诵读——赏画面之美朗读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词的音律之妙。

词的上阕重写眼前之景,下阕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

结合全词,再次诵读,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清代文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诗歌便是语言艺术中的极品。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现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描绘了长沙的自然美景和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感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沙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描绘的美景的感受。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上片、下片3. 诗歌背景:毛泽东、长沙4. 情感主题:国家命运、民族前途5. 重点词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对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介绍,对词作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介绍毛泽东于1925年秋重游橘子洲头时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分析词中的景色描绘和历史人物怀念,以及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应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沁园春·长沙》, 理解并积累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如“怅寥廓"、“百舸”、“挥斥方遒"等,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万山”、“层林"、“百舸”等,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并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诗词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应能品味诗词中壮美的意境,体会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力度,尝试模仿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理解诗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探讨诗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理解词作《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以及分析词作中的景色描绘和人物怀念,理解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深入剖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所象征的革命形势和作者的热情。

难点在于赏析意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情景交融之妙,体会词作的雄浑意境,感受诗人的乐观精神、革命壮志和博大情怀,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激情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诵读法、探究法等,通过情境导入、学生自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朗读导入)以一位同学的朗诵《沁园春·长沙》作为课程的开始,以此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和感受二、整体感知(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在1925年晚秋创作的。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则《沁园春·长沙》课例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导入环节通过单元导语引出主题,巧妙地设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通过大声诵读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独立者”形象,为后续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青春精神,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词中所蕴含的豪情壮志和青春理想。

特别是对于“竞"和“独立”两个词眼的挖掘,更是将作者的个性情感和青春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毛泽东在1924年、1925年的形象和心理状态,以及他当时的政治处境,巧妙地揭示出“独立"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让他们对“独立”二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着,教师通过对比两种面对孤独的态度,进一步强化了“独立"的价值。

一种是被孤独所征服,一种是在孤独中站立并获得新生。

这种对比不仅让学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观,更激发了他们对“独立”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在评析词中的意象和词句时,教师再次强调了“独立者"的理想。

通过“竞自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词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独立者"对于自由、对于青春理想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引入李大钊的《青春》,教师更是将“独立者”的青春理想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层面,即构建“青春中国”,追寻自由精神。

最后,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独立”这一主题。

这种设计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铭记“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通过对《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的学习,掌握意象的概念。

2.通过对这首词的诵读,体会“独立者”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04509_《沁园春长沙》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04509_《沁园春长沙》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建设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库,整合 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 教育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优
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加强与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与合 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
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24/1/24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4
27
13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问题引导
教师提出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 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提问
合作探究
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 某项任务,如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 、探讨写作技巧等,促进师生之间的 深度互动和合作。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或质疑,教 师及时回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 探究。
2024/1/24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未来发展
2024/1/24
23
加强教师团队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更 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交流活 动,锻炼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2024/1/24
邀请教育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 拓宽教师视野,增强教育教学水平。
14
04
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展示效 果
2024/1/24
15
多媒体素材选择与运用
图片素材
选用高清、生动的图片, 展示长沙的自然风光、历 史文化和现代发展。
2024/1/24
视频素材
精选与长沙相关的优质视 频,包括宣传片、纪录片 等,增强课件的视听效果 。
音频素材
选用与课件内容相匹配的 背景音乐和音效,营造恰 当的氛围。
01

2024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2024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氛围营造与效果评价•课程总结与展望PART01课程介绍与背景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展现出一种壮丽之美。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时代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诗歌风格与特点豪放风格该词以豪放为主调,情感激昂,气势磅礴。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信心。

情景交融全词在描绘长沙秋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运用典故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历史文化知识,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语句,既展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秋天长沙胜景的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以下是这堂优质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的设计:一、教学目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背诵课文,培养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诗歌的情感。

点拨法: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比较法:通过与同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曹操的《观沧海》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引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介绍词牌和创作背景。

初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细读: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坚定;“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展现了壮观的秋景,激发了诗人的豪情。

精读:通过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地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

下阕则侧重于抒情,通过对长沙“谁主沉浮”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民族未来的信心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通过与同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加深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

例如,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两位伟大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情怀。

作业:背诵课文,写一篇以“秋景”为主题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欣赏词中高度凝练的语言,体会词中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背景,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中国梦,一个雄奇壮丽的梦。

东方睡狮古老中国一梦百年,醒于毛泽东。

毛泽东以他的大气,抒中国少年之风发意气,启少年中国强盛之旅。

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沁园春·雪》,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这时江山已定。

其实早在1925年,年轻的诗人就已经初露锋芒,显示出王者的“大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1]。

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2]的精妙之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助读资料作者简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01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Chapter沁园春长沙诗词背景作者介绍01创作背景02诗词内容03公开课赛课背景及意义公开课背景赛课意义教学目标与预期效果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Chapter诗词背景介绍诗词形式解读诗词意境赏析030201诗词鉴赏知识点梳理重点词汇及表达方式分析重点词汇表达方式难点解析与拓展延伸难点解析拓展延伸0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Chapter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实践案例分析提问引导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情境模拟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音视频结合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即时反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白板、互动投票器等,即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式课堂氛围营造策略04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Chapter1 2 3分组依据探究主题活动流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安排学生展示成果分享环节展示形式01分享内容02评价标准03教师点评与总结提升点评要点总结提升教学反思05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总结Chapter学生参与度及表现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方面学生评价方面06获奖课件特色亮点展示Chapter课件设计理念及风格呈现突出诗词意境强调学生主体统一风格设计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直观大量使用图片图表辅助说明文字精炼准确交互性强,操作便捷高效多种交互方式课件支持多种交互方式,如鼠标点击、拖拽、键盘输入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2024鲜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2024鲜版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人民生活困苦。
2024/3/28
02
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
词中的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
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03
作者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亲身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和民族的危机,同时
也培养了他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这些都在词中得到了体现。
《浪淘沙·北戴河》
欣赏另一首毛泽东在北戴河创作的诗词,体会其壮阔的意境和深 刻的思考。
《水调歌头·游泳》
了解毛泽东在游泳时的创作灵感,感受其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人 生智慧。
24
地域文化差异对诗词创作影响
地理环境
长沙地处南方,气候湿润,山水 相依,这种地理环境对毛泽东诗 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
其独特的诗词风格。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8
7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创作背景
2024/3/28
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年 代、历史背景以及与作者其他
作品的关系。
02
毛泽东简介
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文学成 就及《沁园春·长沙》在其创作生
涯中的地位。 8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结构分析
02
写作特点
阐述词的上阕、下阕分别描写的内容和情感,以及整体结构的巧妙之 处。
历史文化
长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毛泽东在长沙期间深受湖湘文化 熏陶,这种地域文化对其诗词创
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背景
近代以来,长沙成为革命斗争的 重要阵地,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 多次革命斗争,这些社会背景也 为其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提 示 “看”领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三、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万山红遍, 山上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江中 百舸争流。 天空 鹰击长空, 水底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静景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 强劲有力。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 轻快游动。
“翔”
提 示Βιβλιοθήκη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 旺盛的生命力。
五、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
“意象”简释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 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融合形成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意象 一种情景交融、虚实
合。
赏析名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眺望之余一个有力的 哲理性的概括,透露出词中写到的枫树、鹰、鱼 等,及那些未写出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即使是 在“寒秋”里,仍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斗 争着。而且,正是这种变化、发展和斗争,它们 才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美丽,特别是一个“竞” 字,把意境开拓得极为广阔,把“万类”描绘得 极富有生命力量,透过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时代气 息,想起了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看 到了当时革命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冲决一切 罗网的战斗风貌。
走近作者
毛 泽 东 ( 18931976 ) , 字 润 之 , 湖 南 湘潭人。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导人,诗人 , 书法 家。
历 史 回 放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 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 行前写下了这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历 史 回 放
1911年,毛泽东 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 此从事革命活动 13年。 1913年至 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 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 “改造中国和 世界 ”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 ”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 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 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 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 张敬尧的斗争。
五、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 的情感。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提 示 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 ,层 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 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 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 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的天空展 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 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 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 生机。
掌握朗读技巧
齐读把握 感情基调 学生谈感受
请给下列红体色字注音。 n ) 沁园春 ( qì 百舸( gě )
峥嵘( zhēng róng )
挥斥方遒 ( qiú)
寥廓( liáo kuò)
浪遏飞舟( è )
听读正音

《沁园春 · 长沙》朗读技巧
独立/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 / 头。 .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 . 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 . 类/霜天/竞/自由。怅 . /寥廓,问/苍茫/ 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 . / 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 同学 / 少年,风 . 华/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方遒。指点 . .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赏 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析 ( 六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下阕有没有回答?如果有, 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三、概括下阕的意思。
讨论:这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 船只都阻挡住了; 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时“到中流击水”。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请说明理由。 如果按前一种理解,尽管写出了同学少年在风 浪中劈风斩浪,生龙活虎,气势如虹的精神风貌, 与作品的主旨切合。但却夸张过分,与前文“百 舸争流”的描写也不符。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 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 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 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不但与时代精 神切合,也与词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奋发向上、敢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秋,毛泽东 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 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 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 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 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 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 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
为下一步诗意的鉴赏蓄势
初读课文 范读正音 再读入境
“万”
提 示
“遍”
写出红之广
写出山之多
“层”
“染”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 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 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 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
提 示
“透”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
“争”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提 示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赏 析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 )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三、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 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四、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 析其妙处。
远眺 近观
动景
仰视 俯视
远 近 相 间 、 动 静 结 合 * 对 比 鲜 明
四、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其妙处。
炼字 看万山红遍 万 遍 现这 力几 特句 别中 强哪 些 词 表
提示:
分析写景的语言 , 层林尽染 层 染 也就是分析精妙 漫江碧透 的词的用法。对 漫 透 于景物描写中的 百舸争流 百 争 静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形容词和副 鹰击长空 击 词;对于动景我 鱼翔浅底 翔 们往往要注意动 词。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此句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 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 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 示
句式 作用
设问 承上启下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 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 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 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 了下文的回忆。
提 示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 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 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 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 势力一概都视为粪土。
峥嵘岁月图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 提 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 得气势磅礴。
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 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提 示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 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 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赏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析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 万户侯。”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 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表达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 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 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 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 国家命运呢?

意境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人、物、事)
一切景语皆情语
相生、活跃着生命律 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 空间,一般可以呈现为 一定的画面。
诗中有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绪?
• 象(客观事物) 意象(带有诗人情感的事物)
• • • • • •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红遍的万山 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整条江 争流的百舸 搏击长空的雄鹰 浅底轻翔的游鱼
二、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 现力。 “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 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 提 示 “ 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 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 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 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 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豪壮 欣喜 忧思 自信 豪迈
整体感知
默读圈点:以诗人的
活动为主体,找出表 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
立 看 景 怅 问 忆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讨论想象:这首词描 绘了几幅画面?选择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你最喜欢的一幅,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情 记
赏 析 ( 一 )
朗读上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赏 析 ( 三 )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 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概括上阕的意思。
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何理 解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 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
毛泽东笔下的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很多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 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 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 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 充满豪情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