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合集下载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料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跨越的地区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关于长征的故事资料

关于长征的故事资料

关于长征的故事资料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开始,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战略转移行动,直至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故事的背景可追溯到193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针对蒋介石政府的围剿策略,提出了进行战略转移的建议,以避开蒋军的围追堵截,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新机会。

这一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通过。

红军主力起初从江西省的秋收起义根据地出发,途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向西北方向行进。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天气条件和频繁的敌人袭击。

同时,长征中红军还面临粮草不足、伤病、战斗损失等问题。

长征的其中一段最为著名的故事是红军通过四川的大渡河。

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在大渡河上构筑木筏和桥梁,进行渡河。

在这一过程中,红军不惧艰险,勇敢地战胜了敌人的进攻。

经历了多次长途跋涉和战斗,红军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的延安,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过程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也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并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被视为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
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壮丽的历史故事,也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象征。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中国长征有关的资料

中国长征有关的资料

中国长征有关的资料中国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发生在1934年至1936年间。

该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国共内战中的困境,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争取革命的胜利。

长征的过程中,党和红军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长征的起点是红军在江西瑞金的撤退,由于敌人的围剿,红军被迫离开了江西根据地。

长征开始后,红军面临着严峻的情况,包括艰苦的地形、恶劣的天气和敌人的追击。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穿越了雪山、草地、河流等各种地形,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挫折。

长征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四渡赤水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需要跨越赤水河四次,才能突破敌人的封锁。

红军经过顽强的抵抗,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前进。

这场战役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红军逐渐走出了困境,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长征的最终目的地是陕北的延安,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

在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经过了川陕边区、甘肃、宁夏等地,最终到达了延安。

长征的成功不仅使红军得以保存,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在延安,共产党得以重新组织和发展,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行动。

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胜利,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

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长征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勇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长征精神在中国的抗战和建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长征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伟大行动,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也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鼓舞着他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避免被敌人全歼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这次长征是在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纵深约2万多公里,行程途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区、草地、雪地、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保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可谓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战役。

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红军主力分为三大纵队,分别是一纵队、二纵队和四纵队。

他们要穿越险峻的井冈山、五岭山脉,进入湖南、贵州等地。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遭受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革命斗志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根据地,以便重新组织和发展红军的力量。

长征最终的目的地是陕北,那里有广大的农村和群众基础,适合进行游击战争和军事斗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断与敌人进行战斗,同时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争取农民的支持。

这也为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还经历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这是红军为了渡过赤水河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通过不断的战斗和渡河,最终成功突围,继续前进。

这次战役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智慧,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征中,红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战斗,展示了他们的英勇和忍耐力。

长征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使得红军能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长征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之一,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而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和战略撤退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有关长征的详细资料:一、长征的背景1. 抗日战争背景:长征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战略撤退,以保存实力。

2. 国共内战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国共两党的冲突逐渐演变为全面内战,长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际。

二、长征的起因1.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2. 湘江战役失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放弃原有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三、长征的路线和行程1. 路线选择:红军领导层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选择西北方向,经过陕甘宁边区,与苏区取得联系。

2. 行程和时间:长征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红军行军途经11个省份,跨越18个山脉,总行程达到2万5千多里。

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1. 自然环境的考验: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如高山、河流、草地等,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红军行军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追击和围剿,红军不得不进行多次战斗和突围。

五、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 保卫中国共产党:长征的成功,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2. 壮大红军的力量:长征过程中,红军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3. 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长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历程,对日后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长征的经典事件1. 井冈山会师:红军主力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2. 红军长征出发: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的历程。

3. 千里跃进黔马:红军在贵州进行了千里跃进的行动,成功突围,避开了敌军的追击。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27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撤退和远征。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找到一个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的根据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全国扩展的新阶段。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共斗争。

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打击,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战略撤退。

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西的延安。

长征共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其中最著名和最艰苦的是四渡赤水和雪山长征。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四川境内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红军将领刘伯承、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带领着红军进行了四次渡河,最终成功突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战斗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也给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士气极大的鼓舞。

雪山长征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云南境内的神农架地区遭遇了严寒的雪山。

红军不得不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士兵们面临极度的饥饿和寒冷,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

然而,红军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艰苦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还积极与当地群众展开工作。

红军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红军还积极扶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红军中建立了妇女独立团,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参军。

这些举措使得红军在长征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到达了陕西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红军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加强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核心。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该怎样创新管理模式金菁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都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并没有跟着我们国家的社会、科技以及经济进行向上的一个发展,相反来说,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不仅很难的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而且还使工程的成本得到提高。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的目标以及保证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就必需采取科学、可行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基于此,下面本文就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该怎样创新管理模式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当下,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众多的建筑公司中脱颖而出,创造新的盈利,从建筑公司内部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升级。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了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从项目施工进度到成本预算、工程质量到工程安全等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高效的管理。

在项目建设中只有高效的管理才能带来高效的工作效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该怎样创新管理模式。

一、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现状1.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比较低现在我们国家相当一部分的建筑工程项目都是农民工进行施工的,这些人群并没有进行系统类的学习以及进行专业的培训,所以他们在进行操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合理以及不太正当的行为,不仅仅使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整个项目的施工安全以及质量安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不仅仅如此,我国还存在一些专业水平非常的低、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差的等等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且我们还存在着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一个用人的理念,所以更是使整个项目的管理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进行急速下降、所以管理成本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

2.建筑项目管理体制的不全面为了能够保障项目管理质量以及有非常高的效率,我们必须要有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从以上表明,这就意味着建筑企业应该设立部门或者管理机构,并且还要按照标准来进行安排管理人员的任务以及每个人应该在的岗位。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 引言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转移。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考验,但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

2. 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1927年至1928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受到了严重挫折。

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清剿,造成了许多共产党员的伤亡和失踪。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3. 引发原因长征的引发原因有多种。

首先,红军面临着敌人的严密围剿,如果不进行战略转移,将面临超过30万敌军的围歼。

其次,中共领导决定寻找有利于发展和对抗敌人的农村根据地。

最后,中共需要向中国农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革命。

4. 历程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10月结束。

红军根据地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红军指挥部设在井冈山。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区穿越、敌人的追击和内部斗争等困难。

红军通过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5. 影响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展示了中共的坚定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共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长征使中共掌握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发展农村革命的经验,为未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使中共的军队转变为革命的主力军,从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

6. 结论通过长征,中共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摆脱了敌人的围剿,并在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都表明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长征简介_精品文档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 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 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 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 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 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 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 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 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 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 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 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 胜利完成了长征, 途中没有一人掉队, 没有一人牺牲, 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 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 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 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9位元帅为36.5岁, 8位大将为31.7岁, 48位上将为25.9岁, 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
历史瞬间之一: 湘江之战
历史瞬间之二: 遵义会议
历史瞬间之三: 四渡赤水
历史瞬间之四: 巧渡金沙江
历史瞬间之五: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历史瞬间之六: 突破腊子口
历史瞬间之七: 爬雪山、过草地。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长征的简介20字
【最新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2.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
3.长征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长征,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
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以及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红军陷入困境,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包括:撤离瑞金、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
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最重要
的事件,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
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意义与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使红军从初期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其次,长征传播了共产主义理念,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共产党的纲领和目标。

最后,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无畏的勇气。

第1页共1页。

有关长征资料

有关长征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时间】1934~1936年间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地点】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短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短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短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次长征是在国共内战爆发后,红军被迫转移基地以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

长征的起点是从江西瑞金出发,最终目的地是陕北。

红军沿途经历了艰苦的行军、战斗和生活条件,跋涉了约1万2千多公里的山川峡谷,跨越了数座大江大河。

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挑战,还受到了瘟疫和饥饿的困扰。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包括井冈山战役、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等。

红军以强大的意志力和战斗素质,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进,最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长征的意义深远。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并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得红军在战略上消除了被敌人包围的危机,保持了红军的生命力。

此外,长征也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英勇的斗争和坚定的意志的象征。

总而言之,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事件,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英勇精神。

长征资料

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
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
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

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
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

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

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
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

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