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青与张爱玲

合集下载

张爱玲与苏青:因为一个男人而彻底决裂的“民国好闺蜜”

张爱玲与苏青:因为一个男人而彻底决裂的“民国好闺蜜”

张爱玲与苏青:因为⼀个男⼈⽽彻底决裂的“民国好闺蜜”⾃古⽂⼈多相轻,⼥⽂⼈更是如此,民国⼥⽂⼈尤为突出。

民国才⼥有⼀个众所周知的鄙视链:张爱玲瞧不起冰⼼,冰⼼瞧不起林徽因......但是,有两位民国时期的顶级才⼥却是⼀对好闺蜜,她们就是张爱玲和苏青。

张爱玲曾公开说:“把我同冰⼼、⽩薇她们来⽐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情愿的。

”苏青也说:“张⼥⼠真可以说是⼀个‘仙才’了。

我最钦佩她。

”张爱玲与苏青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她们不仅会⼀起逛街看电影,⼀起聊天诉衷肠,甚⾄还经常互换裤⼦穿,是真正“好到穿⼀条裤⼦”。

总之,她们惺惺相惜,相亲相爱,堪称“民国好闺蜜”。

但是,张爱玲与苏青最终却因为⼀个男⼈恩断义绝,彻底决裂。

这个男⼈不是别⼈,正是张爱玲的毕⽣挚爱胡兰成。

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相恋中,苏青充当了“红娘”的⾓⾊。

苏青与胡兰成是⽼乡,他们相识在先,是苏青给了胡兰成张爱玲的住址,促成了他们的第⼀次相见。

但是,胡兰成是民国时期最臭名昭著的渣男,他⼀⽣阅⼥⽆数,酷爱狎妓和偷欢。

⽽苏青,也并⾮什么圣母⽩莲花,⽽是有着“民国⽂妓”之称的豪放⼥。

苏青与胡兰成之间的暧昧关系,在他们三⼈的⾃传体⼩说中都有体现。

胡兰成在《今⽣今世》⾥说,他⼀次在苏青的家⾥逗留,恰好张爱玲后来也去了,她很不⾼兴,吃醋了。

⽐起胡兰成的轻描淡写,苏青在《续结婚⼗年》的讲述就要露⾻得多了。

在苏青描写的诸多男⼈中,有⼀个叫谈维明的,影射的正是胡兰成。

苏青这样描写与谈维明的“亲密接触”。

“我闭了眼睛,幻想着美丽的梦。

美丽的梦是⼀刹那的,才开始,便告结束。

”然后,他问她是否满意。

她没有回答。

他⼜问:“你没有⽣过什么病吧?”这时,她爆发起来,笑道:“我是不满意。

在我认识的男⼈当中,你算顶没有⽤了,滚开,劝你快回去打些盖世维雄补针,再来找⼥⼈吧。

”可见,在苏青的⼼中,胡兰成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事前殷勤,事后⽆情,还有⼀种居⾼临下的姿态。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

论苏青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从《我看苏青》及张爱玲的洞见与执迷谈起冯兰程小强"(1.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宝鸡721013)内容摘要: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对冰心和苏青的抑与扬流露出浓重的傲慢与偏见。

这既源于张爱玲与冰心在出身、成长体验、文学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及对冰心的片面了解,又源于张爱玲对苏青不顾事实地拔高,甚至借谈苏青之机以阐发自己的文学观。

质而言之,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小说呈现出“一地鸡毛”式的写实性、生活流及自然主义特色,缺乏多数现代名家写作的高度,但歪打正着地替张爱玲的“妇人性”即“神性”文学论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解。

苏青的散文创作所胜不在思想深刻和感慨深沉,而在于话题宽泛时髦与内容驳杂,与1940年代中国社会进程及文学的现代性行进合拍。

其散文创作的宽度弥救了其小说创作高度不足的实际。

关键词:苏青;张爱玲;《结婚十年》;自叙传;生活流一、冰心与苏青:张爱玲的傲慢与偏见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言:“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①在张爱玲对中国新文学作家的语录式评价史上,这段言论被引频次居高不下,且被大多数的引用者用以坐实苏青和张爱玲在沦陷时期创作风格上的近似,从而确立苏青和张爱玲的创作同属1940年代海派文学的写作范畴。

这尚属适度阐释。

然而在有些论者眼中,张爱玲轻"作%简介:冯兰,西北大学文学1博士研究生;程小强,文学博士,宝鸡文理学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虚无主义文学思潮研M”(项目编号:19BZW137)的阶段性成果(①张爱玲:《我看苏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45刁视冰心、白薇以及数位新文学作家,被视为张爱玲具备开阔的文学视野的表现:“被张爱玲讨论过的现代作家除了上述那么多位,还有……,这只是很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充分看出她对'五四'新文学的熟稔。

论苏青与张爱玲

论苏青与张爱玲

论苏青与张爱玲文章作者:谭正壁本文转载自:时报阅读在个人主义风靡一时的现代社会里,即使是被压抑者反抗的呼声,也不免是属于个人主义的。

读了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作品,往往要引起我这样的感想。

革命之后三十多年来。

中国社会固有的宗法和旧礼教势力对女性的压抑,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变本加厉,资本主义在外国是封建势力的仇敌,然而到了我们中国,却会化敌为友,互相狼狈,造成更多重的压力,依旧盘据在各个黑暗角落里、然而人总是有着「人性」的生物,当那些被压抑者一朝觉醒而倾向于自由的要求的时候,他们不但会喊出反抗的呼声,甚至也会见之于行动。

不过在同样的倾向里,我们读了以前冯沅君、谢冰莹、黄白薇诸家的作品再来读这两位的,便生出了后来者何以不能居上的疑问、因为前者都向着全面的压抑作反抗,后者仅仅为了争取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情欲──的自由;前者是社会大众的呼声,后者只喊出了就在个人也仅是单方面的苦闷。

两人中,张爱玲是专写小说的,因此她的思想不及苏青明朗;同时作品里的气氛也和苏青截然不同,前者阴沈而后者明爽。

所以前者始终是女性的,而后者含有男性的豪放。

苏青是个散文作家,写作小说在她似乎不过是偶然的兴会。

但是在重视意识过于技巧的批评家的笔下,苏青却高过于张爱玲。

我们如果把两者同样重视,那么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不着极深的功夫,而苏育却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来吐出她别的女性所不敢吐露的惊人在语,对于技巧似乎从来不去十分注意。

就文艺来论文艺,两个人的高下应该从这地方来判分和决定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似。

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所以她或他的行动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

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这样,她的其它作品如《花凋》、《年青的时候》、《封锁》、《茉莉香片》等也都是这样。

《封锁》的题目确是挺现实了,可是内容所写一对在电车上邂逅的男女霎时的罗曼司。

出世与入世

出世与入世

摘要:张爱玲和苏青同为上海女作家,都以女性的视角写散文,勾勒了女性谋生谋爱的生活情态和人生图景。

张爱玲精致,苏青平实,张爱玲以相隔的姿态看人生,剩下苍凉的启示,呈现孤独的人生志趣和以静制动的人生态度,是出世的俊逸;而苏青则以参与的姿态投入人生,寻求人生明朗通达的形式,反映平实的生活趣味和动静相宜的人生姿态,是入世的关怀。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女性视角;人生观照;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张爱玲和苏青,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当时就有人将张苏并称,两人在同一时期将文学生命绚烂至极,后又因时局的变更在文坛销声匿迹。

伴随着八十年代文学史的重新发现,两人才浮出历史地表。

张爱玲和苏青,以女性的视角写女性的故事,两人的散文细致入微,生活的琐屑在她们笔下也变得鲜活细腻,将各自的女性体验和世事体察倾诉得淋漓尽致。

两人既是文坛上的竞争对手,又是心灵上的知己文友,张爱玲曾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①苏青也对张爱玲的才华赞赏有加:“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读,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曾说过:“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青,二人的散文都成就于当时沦陷的上海,诉说的都是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女性自我的发现,游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文字使她们在乱世中得以生存,这也注定了她们日后文学生命的早衰。

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抱着“出名要趁早”的心态发表文章,苏青则以卖文维生。

因为散文少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再加上当时报纸副刊业的繁盛,散文用小巧精致的文字填补着人们精神的空虚。

一、苍凉与平实,两种散文的形式张爱玲和苏青,同为上海女作家,写的都是女人视域中的世俗生活,更用世俗生活写活了女人。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

民国名媛苏青: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与苏青第三节知遇之恩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上海的日军攻进租界,租界这块最后的孤岛也被日军淹没了,结果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又跌入了深渊。

一切都变了,李钦后的律师事务所关门歇业,收入顿时锐减,而这时苏青的公公、婆婆还有小姑夫妇都来上海,他们也都依靠李钦后生活。

现在,收入大幅减少,开支却成倍增加,战时的上海又到处都是紧缺,生活一落千丈。

李钦后此时也没有任何办法,渐渐消沉起来,整日常借酒消愁,夫妻间重起干戈。

无奈,公婆他们只好又回宁波去了,李钦后此后也常常也不归宿。

而雪上加霜的是,苏青又怀孕了,只不过这次总算是生了个儿子。

但苏青的命运没有因为这个儿子而改变,相反,她们的婚姻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天,一个多事的邻居告诉苏青,李钦后常在舞场和一个漂亮女人在一起跳舞,而这个女人正是赵琏,苏青回到家后,不久后果然从李钦后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赵琏的照片。

1942年,徐评和妻子赵莲离了婚,随后他去了重庆,在重庆期间,他出版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风萧萧》。

赵琏离婚后就来找苏青,只不过,这一次,她不是来聊家常的,而是来告诉苏青,她说自己已经有了李钦后的孩子……,这也就是苏青在《结婚十年》中描述的。

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一步,苏青也只好提出离婚,但李钦后却不同意。

而赵琏听到这个结果后,十分失望,她走了,不久堕了胎,悄然离开上海。

苏青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婚,也许,她无法忍受当她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她的女朋友一起在窗外合唱《风流寡妇》。

苏青离婚时,他们正好结婚十年,她说:“现代的社会太容易使得青年男女离婚了,于是他们便离了婚。

相聚相离,一切简单得就像童年时候玩的过家家,区别大概只在于如何将中间的过程复杂化。

”而苏青和李钦后的婚姻也在这年年底划上了句号。

张爱玲说:“其实她丈夫并不坏,不过就是个少爷,如果能够一辈子在家里做少爷少奶奶,他们的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

苏青本性忠厚,她愿意有所依附,只要有千年不散的宴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样辛苦地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苏青的悲剧意识

苏青的悲剧意识

从《歧途佳人》看苏青的悲剧意识摘要:苏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名的女性作家代表之一。

《歧途佳人》作为其典型的自传体小说,展现的是她自己的人生轨迹。

文中主人公是一个被新思想感染过的现代女性,她想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的女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却是不能的。

佳人人生多歧途,人生充满悲剧。

生活是悲惨的,但是生命仍然是有希望的,这就是苏青的生命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歧途佳人悲剧意识苏青谈及苏青,许多人并不陌生。

毕竟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是那样的大红大紫,她和那时轰动一时的张爱玲的友情也为人称道。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微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①孤傲的张爱玲能如此评价苏青,可见,苏青并不只是张爱玲的好友如此简单,苏青在文学界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

“读张爱玲的文章放佛可以嗅得到古檀木的馨香,夹杂着奢华糜腐的味道,把故事织造如绮梦一般,委婉哀怨旖妮俱在其中,独待你细细的去品味。

苏青的文字则不然,好像雕刻一样,一字一句,锋利得像刀刃,把外表累赘的皮肉都剖开来,独把冷森森的白骨呈现出来让你看。

”②上海某集团董事长于女士如是说“据我所知,苏青的书不多,就是这本《歧途佳人》让我爱上了她,很女性的一本书,小说从头至尾通透出一股逼人的寒气,无论如何地挣扎,依旧钻不出漫无边际的酸楚与凄凉。

”《歧途佳人》是很悲剧性的小说,让人看的心情很沉重。

小说刻画了符眉英,符小眉等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们或者勤奋,或者努力,或者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生命充满了热忱……可是等待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失败,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只能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歧途。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苏青的女子在船上遇到符小眉,听她讲述她的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故事。

作者把符小眉讲述的故事用一个个简短的片断集结而成文章。

构造了如流水般舒缓流畅自然明晰的故事情节。

虽然够不上多么跌宕起伏,却能感受到浓浓地生活气息。

人物的鲜活,多变复杂的性格也使故事少有些戏剧色彩。

苏青:撕掉女人温情脉脉假面具的非女权主义者

苏青:撕掉女人温情脉脉假面具的非女权主义者

苏青:撕掉女人温情脉脉假面具的非女权主义者张爱玲和苏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孤岛,上海能给她们提供的表演舞台十分有限,这两个不可多得的女人却在灯光惨淡的狭小舞台上表演得元气淋漓,光彩四溢。

文学在她们手中,无须政治的高钙而自成骨骼,无须哲学的微量元素而自成筋脉,无须历史的蛋白质而自成血肉,她们要表现的只是暗面的人性和灰调的人生,这份特长,可说别无第三人能出其右。

苏青(1913—1982),本名冯允庄,早期笔名为冯和仪,浙江宁波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苏青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罗曼蒂克的色彩。

年轻时她嫁给一位没出息的普通少爷,为讨取家用挨了对方一巴掌就甩手离婚。

即使是那些专喜欢打听东家长西家短然后到处传播谣言挑拨是非的长舌妇,也嫌这个故事忒老套了些。

苏青的《结婚十年》并未引领猎奇的读者窥见红绡帐里的半点风情,她只是独沽一味的自说自话,文笔摇曳生姿也救不了情节平淡无奇;那篇《蛾》写了一位欲望受到压抑的女子,在静夜连喊三声“我要……”“我要……”“我要……呀”,也只是草草地与人偷吃了禁果,受了一番流产的苦痛,仍要去做那扑火的飞蛾。

这有什么新鲜呢?如今不知有多少女子正乐此不疲。

尽管苏青写起散文随笔来远比张爱玲大胆泼辣,但读者嫌她的那点痛快劲过犹不及,仿佛是拉断了皮筋的弹弓。

时代性是文学的红眼仇家,“时过境迁”这四个字不知使多少文章变得一文不值。

张爱玲是天才,她的翅膀能凌越时代高飞而起,飞往光明的所在;而苏青,可怜的苏青只是个顶尖的人才,没有天使的翅膀,她只能在大地上盘桓,终于滞留在那个时代愈益浓重的暗影中,一天天模糊下去。

张爱玲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但她与苏青并没有同行相妒,而是惺惺相惜。

苏青也说过女作家的作品她不大看,平日只看张爱玲的文章,还盛赞张爱玲为“仙才”。

对于张、苏二人的“互相吹捧”,肯定会有人不以为然,偏爱冰心、丁玲的读者固然不肯认账,就是喜欢张爱玲的读者也觉得她过于谦虚,苏青怎么能与她相提并论!苏青就这么憋憋屈屈地被人踢来踢去,像只泄气的皮球。

论述张爱玲与苏青的差异

论述张爱玲与苏青的差异

论述张爱玲与苏青的差异摘要:张爱玲与苏青是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张爱玲说过: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两位作家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心理等多方面分析两位女作家的写作差异。

关键词:张爱玲与苏青、比较文学、女性意识一、不同创作背景下的风格差异张爱玲出生在没落家族。

父亲是纨绔子弟,败家,抽大烟,母亲却又是新派女子,作为民国第一批留洋的女学生,她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追求,撇下一双儿女与小姑子远渡重洋;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的张爱玲便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

而随着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使张爱玲感受到古老中国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

张爱玲凭着女性的直觉和感悟力,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旧文化、旧生活方式下的青年妇女的命运。

例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怨女》中的银娣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女性的时代悲剧。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字里行间总透着一种张力,不只是惊艳,还有一种冷峻,所以读她的东西时,你往往会患失语症,就像看一个着装绮丽的女子一脸从容在水上滑过,云淡风轻地。

苏青的底子是简单健康的,她活在众人的疼爱里,唯一让她受伤的便是父亲后来的拈花惹草。

父亲死后,日子虽艰难些,但也过得去。

苏青在两家大人安排下,与同学结婚,生活波澜不惊。

她的婚姻生活没有那么多狗血,多的是夫妻相处的庸长和生活的琐碎,比如连生三个女儿被婆家不待见。

婚姻十年,当初的爱被磨没了,相看两厌。

终于走到离婚的地步。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顶着巨大压力,艰难的扛起了养活家庭的重担。

她曾经说过:“女性作家的生活范围较狭,因此取材也多不能广泛,因为作者总是爱拣自己熟知的东西或事情来写,而且写起来也比较容易成功。

”因此,苏青创作所选取的题材大都是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底层的家庭妇女,并带有强烈鲜明的私人性和原生性。

张爱玲、苏青都市日常叙事策略比较——以《封锁》《两条鱼》为例

张爱玲、苏青都市日常叙事策略比较——以《封锁》《两条鱼》为例

张爱玲、苏青都市日常叙事策略比较——以《封锁》《两条鱼》为例作者:钱亚玲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张爱玲的《封锁》与苏青的《两条鱼》是1943 年发表的两个短篇小说,于相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写成,且都以都市普通市民为观照对象,涉猎市民日常生活,属于都市日常叙事。

由于受创作主体人生体验和文学素养的影响,两个文本在人物观照、场景设置、叙述视角和意象营造等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两个文本不同的思想意涵。

正是叙事策略的不同,使张爱玲和苏青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并完成了有关20 世纪40 年代上海都会“日常生活”的整体性建构,故她们于现代文学史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短篇小说都市日常叙事策略引言作为20 世纪沦陷时期两位齐名的当红作家,张爱玲、苏青的文学活动有很多相似处,譬如都为了谋生而卖文,都有涉猎不同文体的野心且有不俗的表现,两人还同时出席一些文化活动并接受采访、对谈。

她们彼此激赏,且有业务的往来。

终因各擅其长,两人于文学领地的建树颇有差异,文学史一贯将苏青置于散文(小品)家行列,倾向视张爱玲为小说家。

纵览各种现代文学史不难看到,她们的名字明显有了先后排序之分。

文学史的定位,是隔着距离的回望,对一个作家做全面的客观考量,由时间之手裁定,无情然而不失公正。

无疑,为人类独有的文学又是一种鲜活的、关涉细节、充满个性的生命行为,倘若具体到某个侧面甚或某一点做比较,作家之间有时便难分伯仲,各有千秋。

以散文见长的苏青,于小说创作只是偶尔意兴,其小说在体例、数量和整体的品质上自然难与张爱玲抗衡。

笔者认为,就短制而论,两人的一些个篇则可并置阅读。

本文拟以她们的短篇《封锁》和《两条鱼》为例,从人物观照、场景设置、叙述视角和意象营造等方面比较两个文本的叙述策略,揭示两个文本各自的风格与意涵,以此印证两位作家小说创作的不同价值。

选择《封锁》和《两条鱼》为分析个案,原因有二。

张爱玲和苏青励志人物故事

张爱玲和苏青励志人物故事

张爱玲和苏青励志人物故事张爱玲和苏青励志人物故事尘埃里开出来的姊妹花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各类报纸杂志多如牛毛,造就了一大批以写作为生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的苏青离婚后拖着几个孩子,又办着一份杂志,忙得不可开交,而张爱玲正大红大紫。

苏青便向张爱玲约稿,希望张“叨在同性”的分儿上给她的杂志赐稿。

张爱玲看到苏青如此快人快语,当即给她寄了一篇小说《封锁》,没想到这篇小说让胡兰成大为赞叹,跑来找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结果一场倾城之恋轰动上海滩,也给后世留下说不尽的话题。

其实张爱玲与苏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一向遗世独立。

苏青来自浙江宁波,虽然家境富有,但是丈夫李钦后死要面子,不想伸手向家里要钱。

有一次家里揭不开锅,苏青伸手向李钦后要钱。

李钦后当时失业在家,正窝了一肚子火,看到讨钱的苏青,抬手就是一巴掌:“你也是文化人,你为什么不自己挣钱?”这一巴掌打碎了这对金童玉女的婚姻,也把苏青打上了职业女性之路。

她的职业就是卖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经苏青介绍相识时间不长,两个人的倾城之恋就在上海滩人尽皆知,这让苏青极不开心。

苏青早于张爱玲认识胡兰成,并且两人早就有了一段地下情。

对于胡兰成,苏青是才貌俱佳的美人。

他曾经公开说过,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在没有罩子的台灯的生冷的光里,侧面暗着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种新的圆熟与完成”。

苏青一向写不来虚构的小说,她的文字大都写实。

在1949年秋天出版的《续结婚十年》中,她以“谈维明”来影射胡兰成。

以苏青一向为人直爽、口无遮拦的个性来看,《结婚十年》乃至《续结婚十年》都是她的人生实录。

这个谈维明“当过什么次长,也做过什么报馆的社长”,“他虽然长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饰,然而却有一种令人崇拜的风度。

他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当时我被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我说他是一个宣传家,那是五分钟以后才发觉的,唉,我竟不由自主地投入了他的怀抱”。

张爱玲_苏青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对比

张爱玲_苏青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对比

摘要:成熟的女性意识必然是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结合,它关注男权文化下人的生存状态,致力于建立新的使人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女性文化。

在与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对抗中,女性作家很容易失去坚定的性别自我认同,而认同于男性精英文化群体的男性意识。

张爱玲和苏青在创作中不仅没有迷失女性意识,反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女性意识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最负声誉的女作家,她们的创作坚持书写女性自我,对在与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对抗中,对女性命运给以深切关注。

她们的创作表现女性特有的境遇和情趣,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并形成各自的不同特点。

一、对女性意识的充分肯定张爱玲、苏青的创作都是产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特殊背景之下,她们的创作关注女性本体问题。

她们人本位的个人化话语方式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完全以一个地道的女人从事创作,写女人,写女人眼中的男人,写女人感受的种种日常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张爱玲的创作题材几乎都是女性话题,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在男权中心统治下的社会中,她们没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自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灵魂都深深浸渍着女奴意识,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甘为男性附庸的卑弱阴暗心狱中,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悲哀、失望,生命中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张爱玲有着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她虽不是时下正确定义里的女性主义者,但她从未停止对女性命运的严肃思考。

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完美女人比完美男人更完美。

同时,一个坏女人往往比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

”张爱玲的作品已一再言明她的女性是现实狡猾的求生者,在男与女的较量中没有一方可以自我撇清,这是张爱玲对男性特权的一种否定,有鲜明的男女平等意识。

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面以血泪之声发出与悲惨过去决裂的呐喊,一面又以身体力行的努力向传统女性观念挑战。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_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_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文艺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孙丽玲,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孙丽玲(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

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都市女性写作;市民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6)02-0031-06 张爱玲、苏青同是海派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曾名噪一时,被称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两大才女。

在沦陷区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她们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关注着时代大潮中女人命运的流转变迁,娓娓叙说着具有浓郁海派气味的小女子的平凡世俗生活,具有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

她们的文学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一、张爱玲、苏青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与“五四”以来典型的女性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把她们的作品与冰心、庐隐、丁玲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冰心、丁玲等人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崇尚爱情至上,追求婚姻自主,或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之中,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妇女呼声。

而张爱玲、苏青所写的多是女性的日常生活问题,偏重于生活中的琐事和杂事,是那种“说起来却不得闲,天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1](P50)小女人生活,主人公与大时代没有太大关联。

苏青

苏青

苏青苏青张爱玲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张爱玲是个傲气的女人,但她对苏青却心悦诚服。

在《我看苏青》里,张爱玲解释了她与苏青的奇怪关系。

她说:“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

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

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可是我想这里有点特殊情形。

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

”好友炎樱也说:“我想她(苏青)最大的吸引力是:男人总觉得他们不欠她什么,同她在一起很安心。

”苏青是一个新式女人,她的豪爽是天生的。

“谋生之外也谋爱”,苏青又是天真的。

她一次次地发现爱人,他们一次次以卑劣令她失望,于是她说:“没有爱”。

苏青是个漂亮的女人。

当年她有许多追求者,但她与李钦后早已订婚,也早早地嫁给了他。

这是第一个让她失望的男人。

李钦后长得很英俊,家境富裕,假如不强求爱情的话,一切都很完美。

苏青为李家连续生了四个女儿,也因此受尽公婆小姑的冷嘲热讽。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她的写作生涯逐渐起步。

她的第一篇作品即《生男与育女》,写“三女四女就够惹厌”的为母之苦。

苏青从丈夫这里得到不是安慰,却是无尽的吵架与背叛。

当邻居的妻子怀上了李钦后的孩子,当李钦后甩给苏青一个耳光后,她彻底绝望了。

烟消云散的婚姻之后,苏青写出了《结婚十年》一举成名。

苏青的一生,身边不乏异性朋友,他们视她为红颜知己,但终究不是爱人。

苏青写道:“天下竟没有一个男人是属于我的。

他们有妻、有孩子、有小小的温暖的家,他们也常来,同谈话同喝咖啡,也请我看戏,我恨他们,恨一切男人,他们不肯丢弃家,至少不肯为我而丢弃,我是一个如此不值得争取的无价值的女人吗?”苏青作品苏青语录 1.男子即使有了外遇,也不会轻易离婚,因为即使老婆已为糟糠,毕竟服侍自己一场,再不济也可管家带孩子,且有能力和财力拈花惹草的一般名门望族,休妻也始终是件不名誉的事情。

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求 索/2005/3165 苏青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陈红玲(邵阳学院高级讲师;湖南,邵阳,422000) 真正运用女性话语写作的是四十年代红极大上海,逆当时民族主义的主流文学创作方向,走向边缘化的两位女性作家———苏青与张爱玲。

苏青是站在女人的立场上,写出女人的难处和苦处,或者说宣泄了职业妇女的内在苦闷和不平,抒写了一个知识妇女对现实人生、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张爱玲则是以女性的观点审视女人在大家庭衰微破败过程中的沉浮,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

她们对男权社会和男权文化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对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抑表现为一种抗争与剥离的姿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作为人的生命欲望和需求。

她们同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者,有着共同的志趣和创作特性。

一 个性化的女性宣言苏青与张爱玲的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畅销与走红是当时沦陷区特殊境遇下的独特产物,也与她们创作的个性魅力有关。

她们人本位的个人化话语方式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苏青曾说:“所谓新文学作品……虽然他们也谈到妇女问题,提倡男女平等,替我们要求什么独立啦,自由啦,但代想代说的话能否完全符合我们心底的要求,那可又是一件事了。

”①在这里苏青已经觉察到,“五四”运动中提倡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并不是以女性自身的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而是那些对民族命运有着深重的忧患与反思的新文化先驱们代女性立言。

“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也更多的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同盟者和追随者的姿态进行创作,缺乏女性话语的自觉意识。

苏青与张爱玲的出现,才使真正的女性写作成为现实。

她们的意义就在于彻底摆脱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的影响,勇敢地向男性话语进行挑战。

而且苏青已经开始对女性自身进行思考,向社会顽强地吐露自己的女性话语:“我敢说一个女子需要选举权,罢免权的程度,决不会比她需要月经期内的休息权更切;一个女人喜欢美术音乐的程度,也决不会比她喜欢孩子的笑容声音更深;……我并不是说女子一世便只好做生理的奴隶,我是希望她们能够先满足自己的迫切的生理需要以后,再来享受其他所谓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吧!”②苏青的女性话语表现出独特的女人味,是真正做到了女人写女人自己。

论张爱玲、苏青作品中女性形象异同

论张爱玲、苏青作品中女性形象异同

论张爱玲、苏青作品中女性形象异同摘要:“五四”时期所宣扬的女性解放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张爱玲、苏青突破了这个局限,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女权意识。

她们通过塑造众多悲剧女性形象来表达对女性的关注与对女性解放的倡导,使得女性解放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为后来女性文学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世俗安稳封建遗存觉醒意识女性异化塑造模式角色定位张爱玲与苏青都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常被人相提并论。

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一文中说:“低估了苏青的文章价值,就是低估了现代文化水准。

”[1]而苏青说:“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功地吞读下去不可。

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

它的鲜明色彩有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佩服她,绝不是瞎捧。

”[2]两个女作家在互读完对方作品后产生了心灵的交接。

时代的相同使她们产生了共鸣,但出生背景与个性的差异又使她们各具特色。

尤其是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同与异。

一、相同点(一)世俗安稳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人生的理想支点,他们无法选择乱世,所以不得不重新进行身份定位。

很多知识分子选择遁入市民行列,把目光投向现实人生,重视日常、安稳、可靠的东西。

张爱玲说:“我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苏青更率真地说:“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着生活而写作的。

”[3]吃饭,生存已成为当时文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此时的职业女性尽管受到新思想的启迪,但乱世的动荡,生存的哲学使她们无法摆脱世俗安稳的诱惑,生存才是大道理。

当时残酷的政治环境,使苏青对待写作抱有的宗旨是谨慎的:“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到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刑,而且即使是无甚危险,我向来也不大高兴喊口号的。

”谨慎的态度加上生活经验的空乏,使她选材受到局限:“我的文章材料仅限于学校方面,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类的。

苏青,张爱玲心甘情愿被相提并论的独立女子

苏青,张爱玲心甘情愿被相提并论的独立女子

苏青,张爱玲心甘情愿被相提并论的独立女子题图来自电影《色戒》她写过的芸芸众生,大概免不了感慨:来来往往的饮食男女,又有几个逃的过世俗的束缚呢?一个独立女子的命运沉浮文/三少爷的剑网上闲逛,看到一篇民国女子旧影帖子,一张张朦胧的黑白照片,刻录着并不遥远的年代和已然故去的女子影像,让人看了,心生无限感慨。

美中不足的是一帧张爱玲和影星李香兰的合照,作者张冠李戴,标注成了“张爱玲和苏青”。

“像花虽未红,如冰虽不冻”的李香兰是当年第一流的东亚女明星,美到不可方物,而且美了一辈子。

但她不以美丽作为唯一资本,自立自强,不断挑战,丰富的经历和蝶变的身份,使其人生充满无限传奇,一辈子活出别人三辈子的光芒。

张爱玲和李香兰,图片来自网络而作家身份的苏青,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成名快,黯淡的也快。

虽然她去世时,已建国三十多年,但她身上的光芒似乎已在前半生耗尽,这三十多年,她像个沉默的影子,潜伏在漆黑的世界里,无力张扬。

最早知道她,是在张爱玲的文章里。

张爱玲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可见张对苏青的欣赏与惺惺相惜。

后来陆陆续续找来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歧路佳人》,散文集《浣锦集》《饮食男女》阅读,坦白诚恳的文风,让人读了直觉得真挚、恳切、妩媚、可爱、天真,而在百无禁忌地坦荡里,也不觉得粗鄙和俚俗。

民国女作家苏青,图片来自网络风华正茂的年龄,她尚在读大学,却被包办婚姻所累——婚后很快怀孕,不得不休学。

丈夫又是个虚伪恶毒,毫无家庭责任感的“中山狼”,就连公婆也因为她连生三个女儿而频送白眼。

生活举步维艰,丈夫不给家用,她讨要时还被打耳光。

落魄如此,不得不卖文为生,也不得不思考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她选择离婚。

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需要何等勇气。

大多数不幸的已婚女人之所以无法终结不幸,是因为受困于一纸婚书。

因此,不同意离婚的男人,才容易将其作为要挟。

从生活的底色看张爱玲与苏青

从生活的底色看张爱玲与苏青

从生活的底色看张爱玲与苏青谢施莹【摘要】张爱玲与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两个惺惺相惜的女人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生活体验。

本文通过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分析对比,试图探求她们生活环境影响下创作的心路历程,呈现四十年代沦陷区文坛女作家较为深入具体的一面【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对比;张爱玲;苏青;作品【作者】谢施莹【作者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3近几年来,大陆上兴起一股阅读和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热潮,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张爱玲的身上。

在关注张爱玲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时与张爱玲同时被视为文坛双璧的女作家苏青。

她们性格迥异,张爱玲寡言少语,苏青辩才滔滔,两个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竞争的作家,特别是女性,多少有点妒忌。

但张爱玲却在她的散文中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同行本是冤家,苏青能让心高气傲的张爱玲说出这样的话,自有她的魅力之处。

其中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她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她们两人都是出身在复杂的旧式大家庭里面,后来家道中落,历尽艰辛,在文坛上成就一番事业,在个人情感上二人都曾遭受过不幸婚姻的打击,这样相似的经历让两个人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是什么让她们互相倾慕,相互喜欢?在这里,对张爱玲与苏青作品做一番分析比较。

结合她们的生活经历,在她们的创作中挖掘其异同,做一番归纳比较。

婚姻生活是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的主题之一,婚姻中的爱情在她们的笔下却不是美好的,婚姻也有虚伪脆弱的时候,当在强大的命运面前,爱情也会屈服。

张爱玲与苏青都以一种世俗化的方式,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感细致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女性的人生宿命,表现出对女性婚姻生活的一种关照。

苏青是一个务实的人,在她的散文中,她对爱情的观点都是趋向于解决两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间烟火与绮丽清歌——苏青、张爱玲作品比较

人间烟火与绮丽清歌——苏青、张爱玲作品比较

60人间烟火与绮丽清歌——苏青、张爱玲作品比较文/康香莹摘要:张爱玲与苏青是民国时期的一对才女,两人被称为“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并列的两朵奇葩”。

她们彼此惺惺相惜,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了她们写作风格的迥异,相同的性别又致使两人对女性的生活、心理有着共同的关怀。

本文将从她们的生活经历、作品风格的区别和共同的女性意识三个方面对她们的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女性意识一、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迥异的性格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其父张廷重是个典型的晚清遗少,而其母黄逸梵则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式女性。

在这样的家庭里,张爱玲自小学习英文、钢琴,又阅读了大量诸如《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培养了高雅的品味并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

她不必为金钱操心,因而也就少了些人间烟火气。

但父母之间由于性格不合导致的无尽的争吵给她的内心留下了极大的创伤。

而母亲的离开、继母的冷眼、父亲的不明事理更是使张爱玲长期处于一种孤独恐惧的感觉之中。

和父亲生活的日子里,张爱玲看到的是晚清末代故人的迂腐和凄惶,她的性格因此变得孤僻、清冷,而这样的性格在她写作之时被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在母亲西洋方式的教育下,在香港大学、圣玛利亚女子学校读书的经历中,张爱玲又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她洒脱、向往自由、特立独行,这是苏青所不能及的。

苏青的家庭是宁波当地的名门望族、书香之家。

与张爱玲不同,苏青幼时是在祖母、母亲等女性家庭成员的精心呵护中成长起来的,这些温顺贤惠的长辈对苏青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外公和一个唱戏的好上了,外婆气得浑身发抖却还要极力忍耐,并劝外公把那人娶进来。

而父亲和别的女人姘居,吃玩嫖各种花样层出不穷,母亲却气得索性不去管他,继续尽自己贤妻良母的天职。

①家中女性的隐忍和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观念深深地刻在苏青心里——她以家庭和孩子为重,希望在家相夫教子、孝敬公婆,靠丈夫养着。

但嫁人后丈夫的出轨、公婆的冷眼相待,使苏青受尽委屈。

张爱玲与好闺蜜苏青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张爱玲与好闺蜜苏青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精心整理张爱玲与好闺蜜苏青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张爱玲与好闺蜜苏青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关于这,胡兰成在回忆录里是提到过的。

大致就是说胡兰成曾在苏青住所逗留,有说有笑,刚好被前来探望的张爱玲撞见,于是立马泛出醋意,脸都黑了。

原来爱情是最不能分享的,尤其是与自己最好的闺蜜,事实上张爱玲当时最提防的也是这个已经恢复单身的寂寞“红娘”,怕她抢去了自己的至爱,因为这个,她们最终连朋友也做不成,从此反目成仇、渐行渐远。

的张爱玲,这个心高气傲的“文学女王”,居然最后就在感情上败得一塌糊涂,连带着牺牲了与苏青的纯洁友谊,就因为妒火中烧的她对离婚女人因寂寞而破坏别人婚姻的提防。

所以,在这方面苏青也可以说是非常坦荡的,没有多少嚼舌的必要。

这个,至少,从张爱玲这段不幸婚姻的结果上,很多的责任就只能归究到“花花公子”胡兰成身上,而作为媒人的苏青最初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众所周知,都曾同为苏青主编杂志作者的胡兰成和张爱玲,也曾是一种旷世的。

前文曾提到胡兰成是因为张爱玲发表在《天地》杂志上的一篇小说《封锁》而痴迷不已惊为天人,居然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张迷,并由此华丽丽地展开了疯狂的追逐,演绎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旷世爱情,虽然是以喜剧始而悲剧终。

门,所以遭冰雪聪明的苏青的抢白也是情有可原,女人心海底针是也。

然而,最初苏青却对胡兰成的要求不太感冒,甚至于是持反对态度,这此中的微妙男女关系先不说,或许还夹杂着苏青对张爱玲的保护心理。

出了车站的胡兰成,由于迫切想要见十分心仪的张爱玲,居然老夫聊作少年狂,还发扬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的牺牲精神,先不回家,却径直去了《天地》编辑部,那种急切来意可谓是不言自明。

当一门心思想见到自己心中女神的胡才子,兴致勃勃地从南京跑到上海的时候,看不出胡才子一肚子“邪火”的单纯苏青,也单纯地以为老朋友因为能死里逃生,而单纯地来感谢营救过自己的恩人,毫无机心的她当然也是喜出望外,殊不知却由此歪打正着玉成了一段民国十分经典的、不知是喜是悲的“孽缘”,呜呼哀哉。

张爱玲《我看苏青》

张爱玲《我看苏青》

张爱玲《我看苏青》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

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

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可是我想这里有点特殊情形。

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

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是我甘心情愿的。

至于私交,如果说她同我不过是业务上的关系,她敷衍我,为了拉稿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那也许是较近事实的,可是我总觉得,也不能说一点感情也没有。

我想我喜欢她过于她喜欢我,是因为我知道她比较深的缘故。

那并不是因为她比较容易懂。

普通认为她的个性是非常明朗的,她的话既多,又都是直说,可是她并不是一个清浅到一览无余的人。

人可以不懂她好在哪里而仍旧喜欢同她做朋友,正如她的书可以有许多不大懂它的好处的读者。

许多人,对于文艺本来不感到兴趣的,也要买一本《结婚十年》看看里面可有大段的性生活描写。

我想他们多少有一点失望,但仍然也可以找到一些笑骂的资料。

大众用这样的态度来接受《结婚十年》,其实也无损于《结婚十年》的价值。

在过去,大众接受了《》,又有几个不是因为单恋着林妹妹或是宝哥哥,或是喜欢里面的富贵排场?就连《红楼梦》大家也还恨不得把结局给修改一下,方才心满意足。

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甚至于就像从他们心里生长出来的,同时又是高等的艺术,那样的东西,不是没有,例如有些老戏,有些民间,源久流长的;造形艺术一方面的例子尤其多。

可是设法子使这个来做创作的标准。

迎合大众,或者可以左右他们一时的爱憎,然而不能持久。

而且存心迎合,根本就写不出苏青那样的真情实意的书。

而且无论怎么说,苏青的书能够多销,能够赚钱,文人能够救济自己,免得等人来救济,岂不是很好的事么?我认为《结婚十年》比《浣锦集》要差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青与张爱玲文章作者:谭正壁本文转载自:时报阅读在个人主义风靡一时的现代社会里,即使是被压抑者反抗的呼声,也不免是属于个人主义的。

读了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作品,往往要引起我这样的感想。

革命之后三十多年来。

中国社会固有的宗法和旧礼教势力对女性的压抑,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变本加厉,资本主义在外国是封建势力的仇敌,然而到了我们中国,却会化敌为友,互相狼狈,造成更多重的压力,依旧盘据在各个黑暗角落里、然而人总是有着「人性」的生物,当那些被压抑者一朝觉醒而倾向于自由的要求的时候,他们不但会喊出反抗的呼声,甚至也会见之于行动。

不过在同样的倾向里,我们读了以前冯沅君、谢冰莹、黄白薇诸家的作品再来读这两位的,便生出了后来者何以不能居上的疑问、因为前者都向着全面的压抑作反抗,后者仅仅为了争取属于人性的一部分──情欲──的自由;前者是社会大众的呼声,后者只喊出了就在个人也仅是单方面的苦闷。

两人中,张爱玲是专写小说的,因此她的思想不及苏青明朗;同时作品里的气氛也和苏青截然不同,前者阴沈而后者明爽。

所以前者始终是女性的,而后者含有男性的豪放。

苏青是个散文作家,写作小说在她似乎不过是偶然的兴会。

但是在重视意识过于技巧的批评家的笔下,苏青却高过于张爱玲。

我们如果把两者同样重视,那么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不着极深的功夫,而苏育却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来吐出她别的女性所不敢吐露的惊人在语,对于技巧似乎从来不去十分注意。

就文艺来论文艺,两个人的高下应该从这地方来判分和决定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似。

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所以她或他的行动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

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这样,她的其它作品如《花凋》、《年青的时候》、《封锁》、《茉莉香片》等也都是这样。

《封锁》的题目确是挺现实了,可是内容所写一对在电车上邂逅的男女霎时的罗曼司。

如果没有读过性心理学一类书本,或自己也曾有过同样变态心理的人,一定会疑惑这是作者自己在疯狂中所发的吃语、《茉莉香片》写一个少年在无法遂他请欲后对于他的恋人施以疯狂的虐待,几乎致之于死地,而她为了爱他,事后并不有丝毫报复的意念,尤非普通人所能了解。

《花凋》写来似和世情略略接近,然而因为它是绝对的悲剧的缘故、《年青的时候》比较地松弛,写一个青年迷恋他的异国人的女教师,情调非常优美、总之,作者是个珍惜人性过于世情的人,所以她始终是个世情的叛逆者,然而在另一方面又跳不出是情欲的奴隶。

意识是作品不可少的生命,技巧是作品外表必须有的修饰、美丽的生命如果加上美丽的修饰做外表,那么至少比没有美丽的外表更容易获致多量的读者。

所以一个哲学家积贮他一生辛苦研究所得而写成的皇皇巨著,往往不如一个文艺家在一霎时间引起的思绪所写成的几行诗或一篇短文会立刻传诵于全世界。

有人批评张爱玲的小说的缺点,是好用美妙的技巧来掩盖了她平凡的意识,所以同样是她的成名的作品。

《倾城之恋》不如《金锁记》,这是一种极苛刻的批判。

《倾城之恋》果然有着高人一等的技巧,它的富于传奇性的故事观比《金锁记》安排和剪裁得妥当,而《金锁记》全像是一个长篇小说的节本,时时洗面着支离脱节、捉襟见肘的窘状。

然而在意识方面,两者实在无从分别它的轩轾,因为故事的发生既有年代的相差,社会又不是冻结不变的化石,所以同样是苦闷,自然是有着薯深浅高低的分别。

这相差的程度并不是作者的过识高下的程度,即使不是批评家也极容易明白这个平凡的道理,为了《倾城之恋》有着比较美丽的外表,就成为我所以选入《倾城之恋》而放弃《金锁记》的重大理由。

作者好用象征的手法,把整个故事的性质,在作品的开端那段时空间里预先暗示出来,使人读完全篇,感着有一种通体谐和的情调。

在她的《金锁记》里这样,《倾城之恋》里也是这样。

你看:「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在这段短短的引子里,使我们知道全篇的故事人物都是比一般都落后一点钟的老钟,也都是在生命胡琴上已走了板的联唱。

这样一开场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直接是融和了作品通体的情调,间接是用加了读者感应的效果,这是作者所特有的风格。

但是她还擅长于心理的描写。

她写两个因为彼此都十分矜持而不肯相下的,然而都已有了很深的世故经验的一对男女,在彼此追逐了好久时候,而一朝表示「他爱她」,他吻她的嘴时:「这是他第一次吻地,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

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已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

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大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胡涂了、流苏觉得她溜溜的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

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

他还把她住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舞,野火花直烧上身。

」只是接吻的一剎那,她写得这样的精细,这样的深刻!在别人的笔下,至多能够写出一些肉麻的词句来,而她是那么缠绵,那么沈醉!作者本是有着多方面修养的艺术家,善绘画,又好音乐,在文艺上又善于运用旧文学遗产。

她熟读《红楼梦》,也熟读《金瓶梅》,这两部最长于描写女性和情欲的过时的伟大作品,却给了她以无限的语汇、不尽的技巧。

所以新旧文学的揉和、新旧意境的交错,也成为作者特殊的风格,然而揉和只是揉和,交错只是交错,无限量的运用便要成为滥调与俗套,本是赖以成功的因素,往往会就是招致失败的绊脚石、她的尚未发表完全的长篇小说《连环套》因此引起了一位批评家的反感,然而正也是一般有识的读者所对她抱着的「杞忧」。

一提到苏青,仿佛听到了一个什么社会闻人的名字似的。

她是目前一位挺有名的散文作家,同时也写着小说。

因为她有着海阔天空的胸襟、大胆直爽的性格,她所感到的想到的都毫无嫌避,毫不掩饰地在她的笔下抒写出来。

这种别的女作家所不敢有的作风,我在前面说张爱玲的思想不及她的明朗,就是指这种地方,却使她站上了目前文坛的很高地位。

但是在读者方面,除了少数真正能够了解她而同情于她的智慧群外,大多数人对于她的作品,(恕我在下面说出这样一句非常冒犯作者和读者、然而在我是很忠实的话、)不过是抱着和一般人欢喜读《金瓶梅》、《X史》相同的态度。

这种态度并不是读者程度的幼稚,或是心理的堕落,而全以作者全部文章的内容为因子。

正如她的朋友实斋在《记苏青》一文里所说:「除掉苏奇的爽直以外,其文字的另一特点是坦白、那是赤裸裸的直言谈相,绝无忌讳。

在读者看来,只觉她的文笔的妩媚可爱与天真,决不是粗鲁俚俗的感觉。

在她最近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警句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经她巧妙地标点一下,而将女入的心眼儿透露无遗了。

……」果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说,我们随时可以在她的作品里读到她的「赤裸裸」的「直言谈相」,像「性欲」、「月经」、「生理需要」──一类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大用到的名词成语,在她的笔下简直是「家常便饭」。

我并不以为一个女性不应该写这些,但是好像陶渊明的爱「酒」一样,如果在他的诗里曾留中都有「酒」字,好象没有了「酒」就写不成诗,那一定会引起读者单调寡味的感觉的。

我对于苏青的大胆直爽,没有女性的扭捏是钦佩的,但是她的过多的「直言谈相」有时很使我感到肉麻。

她的「直言谈相」仿佛是和味用的」辣火」,偶然用些是很够刺激的,但是如果像「四川菜」那样每菜必用那就要辣得我们口舌麻木。

不知一般的读者们以为我这个譬喻用得怎样?苏青以多写散文的缘故,所以创作小说并不多,但是比起张爱玲似乎又并不少、读者所最欢喜的是她的长篇小说《结婚十年》。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因为书中的主角是女性,又是用第一人称来写,思想和行动世和作者相似,所以会有不少读者误以为是她的自叙传。

我以为所叙当然不会就是作者自己的事实,但不能说全和作者的思想经验绝对没有关系,因为一般用第一人称的文艺作品都是这样的。

但这是个不必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作者在小说里所擅长的也是心理描写,她所描写的又全都是女性的性欲心理,这正和她在散文里所主张的完全一致,于此可以看出她纯粹是个为了争取性欲满足而斗争的斗士、她的短篇小说也好用第一人称采写,而且也大部渗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两条鱼》,《胸前的秘密》,《蛾》都是。

在《蛾》这篇被我选人的小说里,作者刻画一个女性的性欲的苦闷深刻到极点,于此可以看出作者自己过的是何多样的苦闷的人生。

她竟这样不顾一切地再三大喊着:「我要……!我要……!我要……呀!」她在文章里是这样的写出了,也就是喊出来,然而她的文章里的主人公却是;「她想喊,猛烈地喊,但却寒噤住不能发声、房间是死寂的,庭院也死寂了,整个的宇宙都死寂得不闻人声。

她想:怎么好呢?开了窗,一丝光明也许会带来一丝温暖?……但是她的眼睛直瞪着,脚是僵冷的,手指也僵冷。

」如果自己是没有这种经验的人。

一个性的饥渴者的感受和形象,能够写得这样的「逼真」「如活」吗?所以这篇文章是能代表作者的个性、思想和作风的。

但是主人公在满足她的欲望的时候,她所感到的是「她此刻在他的心中,只不过是一件叫做『女』的东西,而没有其它什么『人』的成份存在。

」这种敏锐的感觉,便是她的苦闷的源泉。

因此她断定「男女间根本没有爱,欲望像火,人便是扑火的蛾」,「为了追求热烈,假如葬身在火焰中,……是死得悲壮痛快的。

」这就是作者否认了「爱」然而还希望有异性来填补她的空虚的主要原因。

可是在最后,她也竟发现了人类所以有这种本能的真实原因,就是为了孩子,而孩子就成了她的温暖,她的光明。

于是在老医生替她打去了胎、善意地忠告她「好好嫁个人吧,不要再胡闹」以后,她竟直直爽爽地告诉他「老医生,请你不要笑,我是还想做扑火的飞蛾,只要有目的,便不算胡闹。

」这篇小说的主题,便是在写这个「扑火的飞蛾」怎样发现她「只要有目的,便不算胡闹」的爱欲哲学的经过的历程。

日本的谢野晶子夫人这样说:「实在说:妇人描写妇人自己的心理,最能够使人有感动的地方,因为这是妇人自己描写自身的心理缘故、所以妇人若能在男人的短处方面努力,比较容易收到效果。

」这一段话就是这两位最红的作家成功的圣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