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学4按诊
中医诊断学4按诊按诊按诊在临床中经常用到。
实际临床中按诊疼痛,体内包块,以及骨伤初诊时为主要的应用。
下面重点讲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涉及到的按诊内容。
重点一。
辨别积聚与疼痛1.积痛有固定位置,按之有形而不易移动,此属病在血分。
2.聚痛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没有明显的包块,痛呈移动不固定,此为病气分。
3.腹部压痛,左侧少腹部累累硬块状,提示肠内宿便。
右侧少腹转移性脐周与麦氏点反跳痛提示肠痈。
重点二。
按虚里:虚里就是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隙,乳头下稍内侧,按之应手处。
1.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呼一吸间4~5至属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
如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之后,虚里搏动较高,但休息片刻之后即可平复如常的,不属于病态。
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就不明显,也属于生理现象。
2.异常的虚里宗气内虚,有支饮者:动微弱而不及。
心阳不足者:搏动迟弱,久病体虚而搏动快数。
心肺气绝,危侯者:按之虚里弹手,洪大而搏动,或者绝而不应。
恶侯者之:孕妇胎前产后,虚里搏动高。
病进加重:虚损劳擦之病,虚里日渐动高。
宗气不守者: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
心肺气绝之征: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
热盛,小儿食滞,外感热邪,或痘诊将发之时:虚里动高,聚而不散。
重点三。
按腧穴1.肺病:按诊中府,肺俞与肺之原穴太渊。
2.大肠病:按诊募穴天枢,大肠俞。
3.心脏病:巨阙穴,膻中,原穴大陵。
4.小肠病:按诊关元穴5.肝病:期门(募穴),肝俞,太冲(原穴)6.胆病:日月与胆俞阳陵泉。
7.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8.胃病:按诊胃俞,足三里。
9.肾病:按诊气海,太溪。
10.膀胱有病:按诊中极穴。
以上脏腑有病,相应的原穴与输穴络穴均有肤色改变,或有明显触痛与结节。
另外,颈肩腰背之疼痛病,在相应的经脉均易有压痛点,或者肤浅改变。
中医诊断学:按诊要点背记
中医诊断学:按诊要点背记1、单选可以诊断膀胱病的腧穴是()。
A.气海B.天枢C.关元D.中极E.足三里正确答案:D2、单选身灼热而肢厥者,属()。
A.里热证B.里寒证C.真寒假热证D.(江南博哥)真热假寒证E.热在半表半里正确答案:D3、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按诊手法的是()。
A.触法B.按法C.压法D.摸法E.叩法正确答案:C4、单选下列各项,不会出现虚里动高的是()。
A.热证B.剧烈运动后C.心气衰竭D.宗气内虚E.宗气外泄正确答案:D5、单选上巨虚穴有压痛者,为()。
A.肺痈B.肝痛C.心痛D.肠痈E.肾病正确答案:D6、单选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为()。
A.热在表B.热在里C.湿热内蕴D.虚热证E.热在半表半里正确答案:C7、单选诊断胃病按诊常用的腧穴是()。
A.丰隆B.章门C.阳溪D.合谷E.足三里正确答案:E8、单选表热证见()。
A.额上热甚于手心热B.手心热甚于额上热C.手足俱冷D.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E.尺肤部凉正确答案:A9、单选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
A.中气不守B.外感热邪C.宗气内虚D.心气将绝E.宗气将绝正确答案:B10、单选身热初按热轻,久按热甚者多属()。
A.热在表B.热在里C.虚阳外越D.阴虚证E.热在半表半里正确答案:B11、单选按肌肤干瘪者其临床意义是()。
A.阳虚有寒B.气血不足C.津液不足D.湿热蕴结E.瘀血内停正确答案:C12、单选宗气不守者可见()。
A.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B.虚里搏动迟弱C.虚里搏动微弱D.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胸高而喘E.虚里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指正确答案:A13、单选久病肌肤枯涩的临床意义是()。
A.气血不足B.津液不足C.血虚不荣D.湿热蕴结E.瘀血内停正确答案:A14、单选痿证见手足痿弱,形体瘦削,肌肤甲错者为瘀血久留,可用()。
A.补阳还五汤B.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C.身痛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六味地黄丸正确答案:B15、单选疮疡根盘收束隆起者,属于()。
中医诊断学按诊
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 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 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
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 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 常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 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 线第10肋。
肿胀——应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肿胀部 位进行按压,以掌握肿胀的范围、性质 等。
疮疡——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自然伸出, 其余三指自然屈曲,用两食指寻按疮疡 根底及周围肿胀状况。
——未破溃的疮疡,可用两手食指对应 夹按,或用一食指轻按疮疡顶部,另一 食指置于疮疡旁侧,诊其软坚,有无波 动感,以了解成脓的程度。
腹部肿块按诊
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 无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
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 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 处,聚散不定者,为瘾聚,病属气分。肿 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 者为病重;坚硬如石者为恶候。
若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 或按之形如条索状,久按转移不定,或按 之手下如蚯蚓蠕动者,多为虫积。
传统上“胸”指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 胸骨体下端尖突谓之“鸠尾”;肌肉部分 谓之“膺”;肋骨下之软肋处谓之“季 肋”;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虚里”。
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乳房等 脏器组织的病变。
(一)胸部按诊
了解心、肺、虚里及腔内(胸膜)等的病 变情况。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若病人不能坐 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然后侧卧位诊 察侧胸及背部。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切诊-按诊)
按脘腹
▪ (二)按腹部 1、凉热:肤凉喜温——寒证 肤热喜凉——热证 腹痛喜按——虚证 腹痛拒按——实证 2、胀满:腹满有弹性,有压痛——实证 腹满无弹性,无压痛——虚证 腹胀,按之有波动感,如囊裹水——水臌 腹满,按之无波动感,叩之如击鼓——气臌 3、肿块:肿块推之不移,痛处定处——癥积(血分病) 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瘕聚(气分病) 4、压痛: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有宿粪 右少腹作痛,拒按,按之有包块——肠痈
按肌肤
▪ (四)诊肿胀 ▪ 意义:辨气肿、水肿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按肌肤
▪ (五)诊疮疡 ▪ 意义:辨证之阴阳寒热
肿硬不热——寒证;肿处烙手而压痛——热证 根盘平塌漫肿——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实证 患处坚硬——无脓;边硬顶软——脓成
按肌肤
▪ (六)按尺肤 ▪ 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肤。 ▪ 意义:根据其缓急、滑涩、寒热的情况,判断病证的性质。
尺肤松弛不绷紧──缓──热证 绷紧不松弛──急──寒证 柔滑润泽──滑──风邪或多汗 干涩──涩──寒凝、津枯、气血不和 尺肤热甚,其脉象洪滑数盛──温热证 尺肤凉,而脉象细小──阳气亏虚,里寒偏盛──泄泻、少气
按胸胁
▪ 意义:诊察心、肺、肝、胆等脏腑病变 ▪ (一)按胸部:(心、肺、虚里)
1、前胸: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肺胀,或气胸 按之胸痛,叩之音实——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 胸部青紫肿胀——外伤
中医诊断学
切诊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按诊
▪ 概念 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俞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 1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战国西汉东汉西晋晋代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经》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淳于意(仓公)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葛洪《肘后备急方》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唐方》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王超《水镜图诀》《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陈无择(陈言)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 脉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分 12 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碧增补为 36 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金元之世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 种刘昉《幼幼新书》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张介宾(张景岳)其中的“脉神章” 、“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景岳全书》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李濒湖)详述 27 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濒湖脉学》李中梓(李士材)28 种把脉象分为《诊家正眼》1 / 31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清代近现代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李延罡《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论脉诊的著作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张登《伤寒舌鉴》载有 120 图梁玉瑜《舌鉴辨正》载有 149 图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汪宏《望诊遵经》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辩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喻嘉言《寓意草》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舌诊研究》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表 2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类别朝代医家与著作成书特点温热类疾病传染病诊疗明吴又可《瘟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薛生白《湿热条辨》清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余师愚《疫疹一得》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明卢之颐《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专论白喉的著作《白喉条辨》清《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论述麻疹的专著《麻证新书》《麻症集成》2 / 31类别朝代医家与著作成书特点王孟英《霍乱论》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辩证,均有较详罗芝园《鼠疫约编》论述表 3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考点主要内容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家族史辨别遗传性疾病与某些传染性疾病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过去曾患过何病,是否有预防接种,药物过敏史,做过何种手术治疗表 4 -问诊(问现在症状)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恶寒重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风寒表证发热轻发热轻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伤风表证而恶风发热重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风热表证恶寒轻壮热高热( 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只恶热气分阶段下午 3-5 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为日哺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潮热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积久,郁而化热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湿温潮热—湿温病兼见头身困重等症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气虚发热自汗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血虚发热细等微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阴虚发热38℃以下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气郁发热,亦称郁热急躁易怒等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气阴两虚发热者3 / 31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寒热往来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疼痛性质寒热往来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无定时间规律寒热往来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6)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6)按诊六、按诊按诊是医生总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按诊的方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1)触法医生将自然并拢的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或全手掌轻轻接触或轻柔地进行滑动触摸病人局部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是否汗出,以及阳气津血盈亏。
(2)摸法医生用指掌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如有无块疼痛和肿物,肿胀部位的范围及肿胀程度等,以辨别病位及病性的虚实。
(3)按法医生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部或某一肿胀或肿瘤部位,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形态和软硬,光滑度,活动程度等,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固结情况。
(4)叩法医生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
〖1〗直接叩击法医生用中指指尖或并拢的二、三、四、五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拍打按诊部位通过听音响和叩击手指的感觉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情况。
〖2〗间接叩击法有拳掌叩击法和指指叩击法。
拳掌叩击法临床常用于诊察腹部和腰部疾病;指指叩击法常用于对胸背及胁间的诊察。
2,按诊注意事项(1)体位与手法的选择按诊的体位及触、摸、按、叩四种手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临床时,须根据不同疾病要求的诊察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2)医生举止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
(3)争取病人配合注意争取病人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4)边检查边观察询问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表情变化,注意对侧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二)按肌肤手足1,按肌肤(1)诊寒热按肌肤的寒热可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的性质。
中医诊断学考点复习总结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绪论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得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就是通过对患者得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得健康状态与病变得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就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得基本方法与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得主要内容。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得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得诊察方法。
闻诊就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得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得异常气味、排出物得气味等,以了解病情得诊察方法。
问诊就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得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得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得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得诊察方法切诊就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得脉搏与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得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得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得含义,“症”、病名得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得含义。
了解症、病、证得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得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得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得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得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得整体影响;整体审察得要求;诊法合参得含义,四诊并重得道理,动静统一得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得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得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得意义。
第一章望诊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得概念;得神、失神、假神得表现与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病情以及辨证论治的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要考点总结。
一、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合参即根据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体形等来了解其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声音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指医生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四诊的结果,可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依据。
二、病因病机的判断病因是指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中医诊断学要求病因和病机的判断要科学严谨,从六淫、七情、饮食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确定。
病因病机的判断对于辨证论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病症等信息,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辨寒热、辨虚实、辨阴阳、辨表里、辨卫气营血等。
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重点疾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还包括了一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中医诊断肝病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舌象、脉象,询问肝病的发生时间、诱因等,并结合病人的病症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肺病要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声音、咳嗽特点等,并结合病人的舌脉状况进行判断。
中医还有针对心、脾、肾等重要脏腑的诊断方法。
这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在实际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诊断中的注意事项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最基本最难学精的内容:中医诊断学基础之按诊
中医最基本最难学精的内容:中医诊断学基础之按诊按诊手法是中医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医日常工作中要用到的内容,更是执业中医师考试的中药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汇总了按诊有关内容,最后还附有考题,无论你的要考中医,要了解中医,还是就是中医,一定要看看,检验一下你的理论知识!1.按诊的手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2.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属亡阴证;肌肤寒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
3.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是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是气肿。
腹痛喜按者属虚证;腹痛拒按者属实证;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者为聚,病属气分。
4.按虚里: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之支饮。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者为宗气不守。
进阶攻略按诊部分的内容考试中考点涉及的不多,主要需要记忆的就是亡阴证与亡阳证的表现特点,同时需要记忆按虚里的相关内容,在以往考试中此内容曾出现过考题。
知识点随手练(单项选择)1.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属A.亡阳证B.亡阴证C.实热证D.阴虚证E.气虚证2.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其病属于A.卫分B.气分C.营分D.血分E.以上都不是3.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多属于A.宗气内虚B.心阳不足C.心肺气绝D.宗气不守E.外感热邪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B.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属亡阴证。
2.【答案及解析】D.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病属血分。
3.【答案及解析】A.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之支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按诊
细目二按诊的内容
要点一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虚里的部位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乳头下稍内侧。
2.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
(1)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2)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3)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
(4)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5)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6)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要点二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按脘腹的凉热
(1)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寒证。
(2)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热证。
(3)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就基本可以断定疾病的实热本质。
2.按腹部的紧张度
(1)右下腹紧张,多见于肠痈患者。
(2)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可见右上腹紧张。
3.鼓胀的鉴别
(1)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
(2)鉴别鼓胀类别时,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
(3)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4.癥瘕积聚的鉴别
(1)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2)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5.腹痛的虚实鉴别
(1)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
(2)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
(3)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内有瘀血;
(4)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者,为病在气分,多为气滞气闭。
要点三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诊寒热
(1)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2)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
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
主湿热蕴结证。
2.诊润燥滑涩
(1)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
(2)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
(3)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
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
(1)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
(2)硬痛拒按者,为实证。
(3)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
(4)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4.诊肿胀
(1)按之凹陷,举手不能即起者,为水肿。
(2)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诊疮疡
(1)根盘平塌漫肿者,属虚证。
(2)根盘收束而隆起者,属实证。
(3)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6.诊尺肤
(1)尺肤热甚,脉象洪滑数盛—温热证。
(2)尺肤凉,脉象细小—泄泻、少气。
(3)按尺肤窅而不起—风水。
(4)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精血不足,或脾阳虚衰、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例题:
1.虚里搏动迟弱,多为()
A.饮停心包之支饮
B.心阳不足
C.宗气不守
D.心肺气绝
E.宗气内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2.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
A.虫鼓
B.血鼓
C.水鼓
D.气鼓
E.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3.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主()
A.表热
B.湿热蕴结
C.虚热
D.血热
E.真寒假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
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
主湿热蕴结证。
4.久病肌肤甲错者,为()
A.津液不足
B.瘀血
C.虫积
D.热证
E.气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5.按疮疡边硬顶软的,提示()
A.已成脓
B.无脓
C.寒证
D.热证
E.虚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的已成脓。
6.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多为()
A.温热证
B.风水
C.津液不足
D.阴虚
E.精血不足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多为精血不足,或脾阳虚衰、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7.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
A.食积
B.虚热
C.实热
D.外感发热
E.内伤发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伤发热。
A.痰核
B.瘰疬
C.癥积
D.瘕聚
E.虫积
8.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
9.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
『正确答案』C D
『答案解析』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