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石流监测方案
道路边坡滑坡监测方案
目录1 概述 (3)2 监测内容 (3)2.1高边坡道路滑坡监测 (3)2.2 缓边坡道路滑坡监测 (3)3 监测方法 (4)3.1高边坡滑坡监测方法 (4)3.1.1 边坡倾斜情况 (4)3.1.2 边坡锚索应力 (5)3.1.3 边坡锚杆应力 (6)3.1.4边坡水平位移 (7)3.2缓边坡滑坡监测方法 (8)3.2.1 地下水水位 (8)3.2.2 滑坡体位移变化情况 (9)3.2.3不同深度土体位移变化 (9)3.2.4 边坡倾斜程度 (10)3.2.5雨量监测 (11)4 数据采集 (12)5监测系统云平台 (14)6产品简介 (15)6.1 BGK-6150固定式测斜仪/倾角计 (15)6.2 BGK-4900型振弦式锚索测力计 (16)6.3 BGK-4911振弦式锚杆应力计(钢筋计) (17)6.4 BGK-A3/A6振弦式单点、多点位移计 (18)6.5 BGK-4500S型振弦式渗压计 (19)6.6 BGK-3427型大量程位移计 (20)6.7 BGK-9010-011一体化雨量监测站 (21)1 概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公路、铁路项目越来越多。
在山区的铁路、公路工程建设中,道路多穿行于山川、河谷之间,经常要开挖大量边坡,边坡的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覆盖层,导致出现大量的此生裸地以及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边坡岩土体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失稳破坏还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防止公路、铁路边坡失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危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监测显得非常重要,加大自动化监测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2 监测内容2.1高边坡道路滑坡监测高边坡的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施工开挖,使原有地貌产生较大变化,边坡上部结构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侧向应力应变,最终失稳造成边坡坍塌或滑坡现象产生,因此对高边坡的安全监测主要分以下几部分进行。
滑坡泥石流措施
滑坡泥石流措施1. 引言滑坡和泥石流是由地质灾害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监测和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滑坡和泥石流措施。
2. 滑坡措施滑坡是由于土壤松弛、重力作用或地下水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滑坡措施:2.1 土地规划和管理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是防止滑坡的关键措施。
这包括合理安排土地利用,限制建设活动,并对土地进行专业的工程评估。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可以减少滑坡的风险。
2.2 排水系统的建设滑坡往往与地下水过量积聚有关。
建设排水系统是确保地下水得到有效排除的重要措施。
这包括开挖排水沟、设置排水管道和建立地下水观测站等。
2.3 土壤加固措施土壤加固是减少滑坡风险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土壤加固措施包括土钉墙、挡土墙、植被覆盖和地下注浆等。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措施泥石流是由于雨水、融雪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土壤和碎石的混合物流动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泥石流措施:3.1 防止泥石流的溃坝泥石流往往是由于山体溃坝引起的。
修建泥石流溃坝防护工程是防止泥石流的关键措施。
这包括建设挡土墙、加固溃坝点和定期检查泥石流溃坝点的稳定性等。
3.2 设置警报和监测系统提前预警是避免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
设置警报系统和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众发出警报。
3.3 建设护坡和植被覆盖建设护坡和植被覆盖是减少泥石流风险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建护坡和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4. 结论滑坡和泥石流是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轻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规划和管理、排水系统的建设、土壤加固、泥石流溃坝防护、警报和监测系统的设置,以及护坡和植被覆盖的建设。
这些措施可以预防、监测和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方案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同时也是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具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范围占国土陆地面积的44.8%,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的威胁极其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地质灾害应该如何监测?让店铺给大家科普一下具体方法吧。
地质灾害监测任务和监测目标监测任务是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依照各项规范要求,在地质灾害的关键点、特殊点上,采用表面位移、雨量、视频、地声/次声、泥(水)位等监测技术,对诱发灾害的各种物理参数进行远程自动实时监测,并与各级应急平台数据中心实时通信,通过专业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进行预警分析,采用远程报警技术,对灾害体附近受威胁人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1)实现对地质灾害相关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实时掌握整体运行的安全状态;2)直观显示各项监测、监控信息数据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当前状态,为管理人员提供简单、明了、直观、有效的信息参考;3)一旦出现紧急异常情况(如位移量或位移速率超过警界值),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信息;4)能实现安全监测系统的远程登录、远程访问、远程管理、远程控制和远程维护。
地质灾害监测联动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第一层,为监测地质环境的具体指标(如:地表形变监测、土体含水率、裂缝位移、地下水水位、大气参数、水雨情等)的前端采集器;第二层,为数据通信模块,支持上、下双向通讯,可选择采用GPRS/SMS/北斗卫星等通讯方式。
采集器所获数据可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通信模块,上行发送至监测控制中心后端接收器;第三层,为监测控制系统平台。
通过对各层设备和系统功能的整合,通过与GPRS/SMS/北斗卫星连接,在平台上实现对前端采集器的命令下发,上传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及管理,从而实现监测设备的实时联动。
西藏泥石流滑坡监测与防治
西藏泥石流滑坡监测与防治*崔鹏陈晓清程尊兰陈宁生党超研究员,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博士,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宜昌443002*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6DFA218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25)关键词西藏泥石流滑坡监测灾害防治灾害风险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地质构造强烈,地形高差巨大,具有高寒气候和河谷区高强度降水,为泥石流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泥石流、滑坡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重。
主要发育冰川消融型泥石流、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和冻融型泥石流、残坡积层土质滑坡、基岩顺层推移式滑坡、复活老滑坡等。
泥石流、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为:沿断裂构造带密集分布、在地震活动带成群分布、在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地区带状间断分布、沿交通干线成线状密集分布、依照海拔高度发育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和滑坡。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在城镇和道路、水利工程建设场地附近,灾害活跃,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选择川藏公路帕隆藏布路段和中尼公路聂友段为典型路段,提出了干线公路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
筛选出26处需要治理的城镇,以聂拉木县城泥石流灾害综合防治为例,提出包括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临灾预案等的综合减灾措施。
1引言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和主体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122.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板块碰撞导致的强烈隆升使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地质构造最为活跃的年轻高原。
其构造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地震活跃,岩体破碎,坡体稳定性差。
在寒冻风化和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地形强烈切割,高原东南部形成了高山峡谷地貌。
藏东南沿雅鲁藏布江河谷是印度洋季风的水汽通道,降雨丰沛且多暴雨。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治理研究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治理研究摘要:在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后,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最后,结合自我实际工作经验,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治理遥感技术我国是一个人口巨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也是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尤其以引起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因素非常多。
地质灾害存在分布性广、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危害性最大、影响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也在日益增大,华北、华南、西北等多省市已逐步向深部开采阶段发展。
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断层、岩脉纵横交错等复杂情况,加之矿山日常生产中的频繁爆破振动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矿山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1]。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分析随着人居活动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增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直接威胁到区域城镇农村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效稳定发展,急需比例尺更大、精度更高、信息数据资料更全、系统功能更翔实的区域地质资料。
2003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起具体施行;2004年4月29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年至2020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在2011年到2020年期间,我国将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将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并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将围绕居民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等进行地质灾害资料调查收集工作,重点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50000),以期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度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信息依据[2]。
滑坡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表 1 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控制网的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等 测角中误差 级 (″)
测距中误差( mm )
最弱边相对误 差
测回数
( DJ1 仪 器)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
三角形内 角
I 0.7
2
≤1/
15
2.5
180000
≥ 40 °
另外,除了上述仪器监测之外,专业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的巡查巡测对发现地质灾害的新动态尤为重要。随着 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也可以作为巡查的一种方法。
1 常规测量法
1.1 平面控制网
1.1.1 平面控制网为变形监测平面首级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点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1.1.2 平面控制网根据建立的不同方法分为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和 GPS 网等类型。视测区地形情况,三角 网、三边网、边角网一般由大地四边形和中点多边形等基本图形构成。
( 2 )崩滑体变形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可定为二、三等。
高程路线的布设,可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 - 91 )中规定的相应等级精度标准进行设 计。
( 3 )高程测量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测距仪及其附件应分别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及《中、短程光电测 距规范》( ZBA6002 - 87 )中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与校正。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
位移量中误差( mm )
观测项目
备注
平面
高程
滑坡监测 ± 5
±5
相对工作基点
裂缝监测 ± 3
相对于观测线
1.3.2 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 1 )前方交会法监测 采用前方交会法监测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前方交会法监测技术要求表
滑坡监测技术方案
滑坡监测技术方案版权所有©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学系2009年3月15日目录1.背景 (4)2.滑坡监测目的、方案设计依据与原则 (4)2.1监测目的 (4)2.2监测方案设计依据 (5)2.3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5)3.滑坡监测内容、方法和仪器 (6)3.1地表变形监测 (6)3.1.1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技术 (6)3.1.2 GPS测量技术 (7)3.1.3 GPS与全站仪混合监测技术 (8)3.1.4实施与规范要求 (8)3.2滑坡深部位移监测 (11)3.2.1深部位移监测的方法与作用 (11)3.2.2测斜仪器 (12)3.2.3测斜仪的布置 (12)3.3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13)3.4孔隙水压力监测 (14)3.5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监测 (15)3.5.1 抗滑桩钢筋应力应变监测 (15)3.5.2抗滑桩侧土压力监测 (16)3.5.3 锚索应力监测 (17)3.6水库水位监测 (18)3.7地表裂缝位错监测 (18)3.8宏观地质调查 (19)4.集成GPS的多传感器滑坡自动化监测方案设计 (19)4.1系统框架结构 (19)4.2仪器的选择与布设 (20)4.3自动化采集系统方案 (22)4.4滑坡监测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 (24)4.4.1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24)4.4.2地质地理信息管理 (25)4.4.3监测信息管理 (26)4.4.4监测信息分析 (26)5.GPS变形监测子系统 (27)5.1监测模式的选择 (27)5.2监测网的布设 (28)5.3系统结构设计 (29)5.3.1数据接收部分 (30)5.3.2数据传输与数据采集部分 (31)5.3.3数据处理部分 (32)5.4监测设备配置及其技术指标 (34)5.4.1测站设备配置 (34)5.4.2监控中心设备配置 (34)5.5安装与施工 (35)5.6测量更新频率及测量精度 (36)6.总结 (36)附录1:香港理工大学安科GPS变形监测软件系统(GDMS) (38)附录2:多天线开关控制器 (1)附录3:滑坡监测系统的远程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2)附录4:CX-3C型测斜仪使用技术要求 (6)附录5:VI-600型固定式测斜仪使用技术要求 (10)滑坡监测技术方案2009年3月25日(V 1.0)1.背景滑坡是指场地由于地层结构、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人工切坡几各种震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或全部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地层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早发现、预警和采取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和监测体系等内容。
2. 监测目标地质灾害监测的目标是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1.地震监测:监测地震活动的强度、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前兆,提前预警地震灾害。
2.滑坡监测: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和变形,预测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3.泥石流监测:监测降雨情况、地下水位变化和土体饱和度等,预测泥石流的危险等级。
4.地面沉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和地下开采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5.地裂缝监测:监测地表裂缝的扩展和演变过程,预测地裂缝的危险程度。
3. 监测方法地质灾害监测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遥感等方法进行。
具体的监测方法包括:1.地震监测:利用地震监测站网络监测地震波产生的振动、地壳变形和电磁场变化等信息。
2.滑坡监测:采用测量仪器(如位移传感器、加速度计等)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3.泥石流监测:利用降雨量监测站和流量监测站等设备,收集降雨和流量数据,并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4.地面沉降监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定期测量地面沉降情况。
5.地裂缝监测:通过摄像机、GPS等设备实时监测地裂缝的扩展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
4. 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由观测设备、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以及应急预警系统等组成。
具体的监测体系包括:1.观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器、位移传感器、测量仪器等各种专业监测设备。
2.数据传输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有线传输等方式,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3.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对传输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模型建立,提供灾害预测和预警。
4.应急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并采取应急措施。
边坡监测实施方案
边坡监测实施方案一、概述。
边坡是指山体或河岸等地质体在重力和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或变形的现象,是造成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及时发现边坡的变形和病害,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对边坡进行监测。
本文档旨在制定边坡监测实施方案,确保边坡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监测内容。
1. 边坡形变监测,包括边坡的位移、变形、裂缝等情况的监测,采用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2. 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地质雷达、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对边坡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3. 边坡稳定性监测,采用倾斜仪、应变计等设备,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边坡的不稳定因素。
三、监测方法。
1. 定点监测,选择边坡上、中、下部位点进行监测,建立监测点位,对边坡进行定点监测。
2. 定时监测,按照监测计划,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3. 实时监测,利用现代化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边坡变形和病害。
四、监测设备。
1. 全站仪,用于测量边坡的位移、变形等数据。
2. GPS,用于实时监测边坡的位置和变形情况。
3. 地质雷达,用于探测边坡内部的地质构造和裂缝情况。
4. 倾斜仪,用于监测边坡的倾斜情况。
5. 应变计,用于监测边坡的应变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
1. 监测数据采集,对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边坡的变形和病害,提出处理建议。
3.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对边坡的监测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监测责任。
1. 监测单位,负责对边坡进行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2. 监测人员,负责对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边坡的变形和病害,提出处理建议。
七、监测成果应用。
监测成果应用于边坡的管理和防治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监测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规定在当今社会,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方法和技术以及规范和标准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的水平,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监测对象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工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而人工地质灾害则包括矿山塌陷、爆破振动、人工填埋等。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监测方法和技术也不尽相同。
例如,地震可通过地震监测站点进行实时监测,滑坡则需要利用遥感和GPS等技术进行监测。
因此,在制定地质灾害监测规定时,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监测要求和标准。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技术1.地震监测地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对于地震的监测,可通过地震监测站点、地震仪器和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
(1)地震监测站点:建设地震监测站点,布设地震仪器,对地震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迅速判定地震的发生、规模和破坏范围。
(2)地震仪器:利用地震仪器对地壳运动进行监测,例如,利用加速度计监测地震波的运动情况,进而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源位置。
(3)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震波的短周期特征和长周期特征,进而判定地震的发生与否。
2.滑坡监测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滑坡的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和GPS技术等。
(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滑坡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进行滑坡的监测与划定,及时发现滑坡迹象。
(2)GPS技术:通过布设GPS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滑坡区域的地面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进而判断滑坡的趋势和速度。
3.泥石流监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泥石流的监测,可采用多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式。
(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获取泥石流区域的变化信息,包括泥石流的迹象、规模和流速等,以及监测泥石流堆积形态。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处置预案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处置预案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灾害,制定一份科学、具体的应急处置预案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份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处置预案,详细介绍了应急救援组织、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一、应急处置预案编制的背景和目的为了提高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灾害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灾害监测和预警1.配置灾害监测设备,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2.定期开展灾害监测,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3.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向群众进行预警教育和演练。
三、应急组织和指挥1.成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救援指挥部;2.建立联络机制,确保指挥部和各级应急救援单位及时沟通;3.各级政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应急处置措施1.灾害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紧急疏散群众、转移财产等措施;2.按照预警信息,及时疏散易受灾地区的人员;3.预先划定安全区域和避险路线;4.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5.加强灾后搜救和伤员救治工作,及时转运伤员;6.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保障物资、通信设备的供应和运输;7.加强灾后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社会稳定和恢复1.成立社会稳定组织,维护社会秩序;2.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帮助灾民重建家园;3.通过招商引资、重建工程等措施,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
六、效果评估和总结1.每一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后,对应急处置预案的执行进行评估;2.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和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3.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对能力。
七、预案宣传和培训1.组织定期的应急预案宣传,提高公众灾害防范意识;2.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水平;3.提供相关知识,给予群众应对灾害的技能培训。
以上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应急处置预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制定科学、具体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3)1.1项目背景 (3)1.2建设目标 (3)1.3需求描述 (4)第二章总体架构 (5)2.1系统架构 (5)2.2预警发布 (6)2.2.1发布权限 (6)2.2.2预警发布内容 (6)2.2.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7)2.3预警发布方式 (7)2.4预警发布通信方案 (7)第三章详细实现 (8)3.1概述 (8)3.2系统架构 (8)3.3水雨情监测系统 (10)3.3.1中心监控平台 (12)3.3.2前端采集设备 (13)3.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16)3.4.1预警中心系统 (16)3.4.2预警终端 (17)3.4.3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17)3.4.4预警组网方式 (18)3.4.5相关设备的准备及安装 (22)3.5LED发布系统 (23)第四章总结 (26)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
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
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
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据调查,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中,有75%在山区,而这75%的山区县级行政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
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随着暴雨或冰川融化,极易形成泥石流。
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将面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
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崩塌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山体失稳而形成的。
在高山陡峭、地形复杂的区域,崩塌滑坡常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对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及泥石流工程措施进行探讨。
一、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应遵循“稳定山体、保护人民、利用地质”的原则。
治理设计包括地质勘探、分析评价、稳定构造、拆除危房、恢复植被等措施。
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崩塌滑坡治理设计的基础,应通过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下水、地震、构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崩塌滑坡的形成机理和特征,为后续的治理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分析评价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应对崩塌滑坡的原因、性质、规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3. 稳定构造稳定构造是崩塌滑坡治理的核心,一般包括加固、修建防护墙、搭建遮蔽网、设置降雨互感器等措施。
具体的加固方式包括基础加固、岩体加固、彩钢板加固等方法。
4. 拆除危房崩塌滑坡治理设计应对危害程度较高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减少人员伤亡情况的发生。
5. 恢复植被对于治理工程区域,需要进行适当的植被恢复工作以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并对环境进行恢复和改善。
二、泥石流工程措施泥石流是山地地质灾害中大型灾害之一,对人类和财产造成的危害极大,因此泥石流工程措施尤为重要。
泥石流工程措施包括预防、监测、预警、防护等方面的措施。
1. 预防泥石流的预防工作包括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如建设滞洪池、抽水站等泥石流治理设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率。
2. 监测泥石流的监测工作是预防和预警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置监测点、使用泥石流流速仪、采集泥石流物质的样品等手段,对泥石流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预报泥石流的可能出现。
3. 预警泥石流的预警工作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应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如设置降雨互感器、遥感技术等方式,对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进行预警。
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应急预案模版(三篇)
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应急预案模版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以应对这些灾害的发生。
以下是针对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的应急预案:一、监测与预警阶段:1.及时监测并分析山体地质情况,建立监测体系,确保能够提前预警。
2.利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准确性。
3.建立应急指挥中心,保持与各相关单位的紧密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二、紧急响应阶段:1.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组织相关力量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2.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紧急联系,协调相关救援资源。
三、救援与恢复阶段:1.迅速组织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和搜救工作。
2.及时安排医疗救护,保障被困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3.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四、预防与减灾阶段:1.加强山体稳定性研究,强化山地植被保护,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概率。
2.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工作,提前判定灾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
3.加强社区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
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应急预案模版(二)一、背景介绍山体滑坡及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常常不可估量。
为了应对这种灾害,制定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规范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的紧急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预案内容1. 预案启动条件: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组建: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应急指挥部,负责灾情监测、救援和处置工作。
3. 应急处置流程:(1)协调各相关部门,全力展开灾害救援工作;(2)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确保生命安全;(3)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及时发布警报,避免次生灾害;(4)展开搜救工作,尽快找到被困人员;(5)修复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所致的损毁,恢复基础设施运转。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23—2004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制定本规程。
1 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崩滑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2引用标准ZBD l4001—89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ZBDl4003—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50万)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3 术语3.1 崩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
规模大的称山崩。
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3.2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
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3.3 泥石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
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类型,详见附录。
它们往往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
3.4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体系,主体由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土壤两大部分组成。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地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本文提出了一套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该方案包括传感器部署、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等环节,旨在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
1.引言地质灾害是全球各地都面临的重要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变得尤为关键。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和预警依据。
2.传感器部署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第一步是合理部署传感器。
传感器可以感知地下、地表和大气的各种物理量,如地震波、地表位移、气象参数等。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监测要求来确定。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地震震级仪、位移测量仪、气象观测仪等。
传感器的布设要考虑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监测区域,并遵循密度适中、覆盖均匀的原则。
3.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及时传输给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采集与传输是地质灾害监测方案中的关键环节。
传感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
有线传输方式可靠性高,但受制于传输距离。
无线传输方式的使用范围广,但受限于信号干扰和传输稳定性。
因此,在选择传输方式时需综合考虑传输距离、稳定性和经济成本。
4.数据处理与分析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预测和评估。
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应采用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包括信号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对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来预测未来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5.预警与应急响应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及时可靠的预警信息,以便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应急响应措施。
预警系统应该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和指导当地居民进行撤离和避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系统结构
监测网络架构:在实际部署时,采用分层网络的 架构。每个目前监测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 成一个子网,子网内的节点依靠 无线多跳自组织 协议,通过多跳的方式把数据传递给基站。基站 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后,通过 GPRS网络远距离把 数据发送回中心服务器。 监测系统构成:每个目标监测区域一般由 10~20 个节点构成,可依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整个项目 则由数个监测区域构成,系统构成中的子网数目 和网内节点数目都可以灵活调整。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滑坡泥石流监测方案
2010年12月
舟曲泥石流灾害五大成因
一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 、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 质灾害。 二是“5·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12”地震的重 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 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三是气象原因。今年舟曲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 ,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 质灾害。 四是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点状暴雨和强 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五是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 强。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 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然而一旦成灾,损失很大。
注意保密
谢谢
中国移动物联网总体系统架构
感知层
传感器网络 物联网终端 承载网络
网络层
运营支撑系统
应用层
应用系统
CMNET
(4)
(5) (2) 传感器 读码器
(3)
WMMP-T
(1)
WMMP-A
摄像头
5
1、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是物联网业务运营管理的核心 2、物联网模组是物联网终端标准化的重要实现手段 3、专用通信网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通道服务 4、应用系统是中国移动深度介入行业信息化的手段 内部资料 5、传感器网络的引入对中移动现有网络、管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滑坡GPS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滑坡 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GPS监测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监测单元、数据传输和控制单元 、数据处理分析及管理单元。这三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监测单元跟踪GPS卫星并实时采集数据,数据通过通讯网络 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GPS软件对数据处理并分析,实 时形变监测。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山体滑坡的监测主要依靠两种传感器的作用,液位传感器 和倾角传感器。在山体容易发生危险的区域,将会沿着山 势走向竖直设置多个孔洞,如下图所示。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在每个孔洞最下端都会部署一个液位传感器(红 色)。
由于该地区的山体滑坡现象主要是由雨水侵蚀产生的 , 因此地下水位深度是标识山体滑坡危险度的第一指 标。
在每个孔洞不同深度都会部署数个倾角传感器( 蓝色)。
山体往往由多层土壤或岩石组成,不同层次间由于物 理构成和侵蚀程度不同,其运动速度不同。通过这些 倾角传感器获得的不同层的倾角数据,可以监测山体 的运动状况。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在无线传感网络获取到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后, 通过多传 感器数据融合和专家系统的智能处理,本监测系统就可以 据此判断出山体滑坡的趋势、强度和危险程度。如下图所 示。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滑坡监测项目和方法表
监测项目 裂缝 位移 主滑带( 主滑带(面 ) 地表水 地下水 降水量 宏观变形 迹象 监测内容 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建筑物裂缝 地表位移、 地表位移、地下位移 主滑带( 主滑带(面)位置、位移速 位置、 度 自然沟水、 自然沟水、江河湖库水位 钻孔、井水、泉水、 钻孔、井水、泉水、孔隙水 压力 降雨量 地表巡视 通常指常规降雨观测 异常的种类、位置、范围、特征 异常的种类、位置、范围、 监测方法 固定桩、砂浆片、回家标志、 固定桩、砂浆片、回家标志、传感器 排桩法、三角交汇法、 排桩法、三角交汇法、横向视准线法 、传感器 传感器、位移计、 传感器、位移计、倾测仪 水位、 水位、水量等
太阳能电池板
野 外 系 统
野外监测箱
数据总线 收绳钢丝 裂缝位移 传感器 变形端标杆 地 面 裂 缝 混凝土基础 充电控 制器 野外数 据终端 支撑架 蓄电池
混凝土基础
无 线 传 输
室 内 系 统
监测站计算机
数据总线
室内数据终端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长江委系统介绍 -(一)滑坡监测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泥石流监测项目和内容
监测项目 水源观测 土源观测 监测内容 雨量、土壤水、径 流量 崩塌、滑坡的长宽 、厚、度和体积, 变形情况
容重、泥位、地声 、断面、流速、流 量、总淤积量、粘 度、粒度
监测仪器 自记雨量计、自记土壤仪、三角 堰 常规地形测量仪器
泥石流体观测
容重仪、超声波泥位计、遥测地 声仪、水准仪、遥测流速仪、烘 箱、粘度仪、粘度筛、粘度分析 仪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节点终端
应用无线 Mesh 网络
实现灵活的自组织自愈合 每个节点都可以可靠传递数据
采用太阳能供电
无线节点不需要外部电源设施 便于布署在野外山体孔洞 配合蓄电池可使用6个月
使用外部传感器总线(ESB)
集成了4组通用接口 可以直接连接2或 3线传感器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GPS天线 电缆 滑 坡 监 严测 禁点 破 坏 观测墩
GPS接收机 基座
水Hale Waihona Puke 点 地面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长江委系统介绍 -(二)泥石流自动化监测
泥石流自动化监测系统是由综控中心(控制台)、 地声遥测、泥位遥测、雨量遥测、有线泥位等五 个子系统共同作用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方法
滑坡监测常规方法包括简易排桩法观测、简易地表裂缝变形观 测、建筑物倾斜观测、三角交汇法观测和横向视准线法等;对危害 大、变形明显且有一定规模的滑坡采用先进的滑坡位移监测报警仪 和GPS滑坡位移监测技术等进行定期观测,可提高监测精度,达 mm级。 泥石流监测项目主要有水源观测、土源观测、泥石流体观测 。对泥石流的常规监测内容主要是泥石流运动要素观测、流域 内的气候和雨量观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观测、沟道冲淤变化 观测等。监测方法主要有有泥石流常规方法和先进的泥石流自 动监测预警系统监测。
数据采集系统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数据发布系统
当发生预警时 可通过MAS服 务器给周边居 民发送告警信 息,通知群众 紧急疏散
信息处理平台 数据库
短 短 信
短 信 彩 信
GSM/ GPRS
IAGW-A IAGW-M MAS
IAGW
平时可作为公 众信息披露由 政府定期通知 群众山体健康 状况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冲淤观测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舟曲现有长江委预警系统
现有预警系统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一部分,为长江 水利委员会(水利部直属副部级单位)建设,技术部分由长江委水土 保持局负责。(汶川地震后国土资源部也给舟曲赠送过预警设备) 本次泥石流发生地,四川为长江委责任范围(阿坝,绵阳,德阳,广 元),甘肃为长江委和黄河委责任范围(甘南,陇南,天水)。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于1991年开始筹建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预 警系统,以便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实施有效监测、预警和预报。至 2001年底,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有1个中心站、3个一级 站、9个二级站、58个监测预警点和20个群测群防试点县。 中心站设在长江委总部武汉,陇南市有一个一级站,舟曲县有一个二 级站,三眼峪附近有锁儿头预警点。 预警系统曾多次预报滑坡和泥石流,并于2006年在舟曲成功预报过一 次,但本次泥石流(8.8)系统没有预警,事后8.12成功预警一起。 长江委认为国家给预警系统投入过低(每年300-500万),监督员工 资过低(600元),造成的监控系统老化(系统已工作十年)、监控 点不足和监控失位为本次预警失灵的主要原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 -分区分级管理
短期预报
管 理 中 心 站 站 信息反馈 级 一
业务指导
技术报务
二 级 站
点
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
预 警 减 灾 灾
防
群测群防站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长江委系统介绍 -(一)滑坡监测
1、滑坡变形监测系统 滑坡变形监测系统 滑坡裂缝变形自动化监 测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 相结合,以现场总线结 构方式组建地质灾害监 测网,系统主要由计算 机、裂缝位移计以及供 电、采集、传输等组件 构成。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法 vs 传统滑坡监测方法
传统滑坡监测主要是在现场布置固定的传感器或仪表后, 通过汇总人工定时读取的数据来得到滑坡的安全状况,难 以及时甚至无法捕捉到滑坡临近失稳前的最宝贵信息,因 此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对滑坡状况进行预测报警。 而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得到山体滑坡实时监测数据, 并据此确定出现山体滑坡的危险性。由于采用无线传输的 方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初期的部署,数 据的传输也不会因为地形的改变而中断,因此非常适合用 于山体滑坡现场的环境监测。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系统结构
节点物理距离: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20 至 100 米左右。 节点数采周期:数据采集间隔也可以由中心服务 器灵活控制,在旱季可以调整为每 24 小时采集 并传递一次数据,从而节省能量且避免大量的旱 季冗余数据。而在雨季危险期,其采集间隔可以 密集至 2 分钟一次,从而保证实时监测预警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