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08295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d.png)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长度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如直尺、三角尺等)。
- 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 时间测量。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工具: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v表示。
- 公式:v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5223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8.png)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速度1、物理学中常用的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有效物理量是速度,它的单位是m/s。
2、公式: v=st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公式: v=st=2πn4、速度变化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为: v=at5、方向和大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恒定不变的。
3、重要性: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是矢量。
速度是矢量,则运动状态是矢量,物体的位置变化也是矢量。
而且要求定义域相同,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加速度1、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1)一个匀速水平抛出的石块,从落地瞬间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先到达最高点A,又沿竖直方向继续下落,碰到竖直墙壁后静止于B,同时地面上的人看到石块继续下落并碰到墙壁,然后再向右上方滑落,接着又回到了起点。
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试确定石块的运动轨迹。
(2)如图所示,将石块从竖直上抛至水平位置,连接AB,同时使AB水平向右做匀速圆周运动。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只需要结果)(3)在平抛过程中,设想石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求μ与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
(4)平抛运动的速度v是多少?怎样求?(5)假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且不计空气阻力,已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为4m/s,斜抛角为30。
2、数据处理:不计空气阻力,假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斜抛运动公式可得,其中: V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4m/sV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g/10mV石块所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根据由质量= m*g可得其中: M为石块质量kg石块重力加速度g3、法则: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与位移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进行分析。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v=AT4、推论:当石块作加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57e4f90242a8956bece47e.png)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第二章声现象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三章光现象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光的折射知识归纳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第五章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第五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六章密度与浮力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V= m/ρ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 F浮 G , 上浮 (3) 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6.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7.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初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83c440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b.png)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 ○3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所以又叫汇聚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图四),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凹透镜也有三条特殊光线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下。)
10、凸透镜成像及用:
物距(u) 像距(v)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应用
(1)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 ,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反射类型:
(1) 镜面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属于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 漫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这两种反射都必须遵循 反射定律 。
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正 立的 虚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四、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f5f4b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e.png)
八年级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一单元主要包括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物理量和单位、物理实验、物理数字运算、物理世界的观察等内容,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和它们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统地描述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之一。
而物理学的现代化起源于17世纪的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
2. 物理量和单位
物理量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通常包括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电压等。
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如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等。
3. 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验证物理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实验中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搭建实验装置并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
在实验中要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时注意实验安全。
4. 物理数字运算
物理数字运算是对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包括数据的分类整理、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的计算、数据的图表表示等操作。
5. 物理世界的观察
物理学的研究依赖于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观察。
通过科学仪器的帮助,我们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并了解身边物质的特性和物理现象的本质。
总之,八年级物理一单元的知识点囊括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能,为初中生们打下了物理学的基础,为更深入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fd5c4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0.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9c05a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在现代科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八年级学习物理,第一章理为重点内容,本文将介绍一些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理知识点。
一、物理的基本单位物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
在物理中,有许多基本的物理量,例如质量、时间、长度、电压、电流等等。
这些量的单位有国际单位制,也称为国际标准单位制。
在其基础上,物理学家们推导出一系列物理量的单位。
二、运动的基本概念在运动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
位置指的是物体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来确定。
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位置变化。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
其中,速度还可以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三、物理力学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产生运动的原因。
在物理力学中,有三个基本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的三大定律为物理力学的基础,将在后续学习中加深理解。
四、重力、弹力、摩擦力重力是一种基本物理力,是指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弹力则是一种物体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指的是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是三种常见的力,我们在学习力学时会经常用到。
五、能量与功在物理中,能量是指物体具有的使其产生运动或产生变化的物理量。
功则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位移所做的功。
能量和功在物理学中是基本的物理量,它们的研究对于理解能量的转化和损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理的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至关重要。
只有逐渐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d000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5.png)
第一章:力和压力
1.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力的表达方式:向量表示,包括大小和方向。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
4.弹簧弹力: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产生的恢复力。
5.非接触力:引力和静电力是两种非接触力,它们可以在物体之间产生作用力,而不用直接接触。
6.压力: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除以单位面积得到的值,单位是帕斯卡(Pa)。
7.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单位也是帕斯卡。
8.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浸没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介质的重量。
第二章:杠杆原理
1.杠杆的定义:由一个在固定支点上旋转的刚性杆和施加在杆上的力组成。
2.杠杆原理:力矩的定义是力对固定点的旋转效果。
如果杠杆平衡,杠杆两侧力矩的乘积相等。
3.力矩公式:力与力臂的乘积即为力矩,力矩=力×力臂。
4.杠杆的分类:根据支点所处位置,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同一侧。
-二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5.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杠杆秤、螺钉、门铰链等设备和机械。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加深对力、压力和杠杆原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重点知识点整理(1-11章)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重点知识点整理(1-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eb0f875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2.png)
八年级物理重点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四章光现象2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44e99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5.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2.力的单位3.力的作用三、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原理2.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四、力的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五、力的作用效果1.物体的形变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七、练习与思考正文:一、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力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后续的物理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三、力的测量测力计的原理: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来测量力的工具。
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认清量程和分度值;其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最后,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四、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非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不能相互抵消,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
五、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六、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物体,它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作用,一定受到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
七、练习与思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e7ca3c8555270722182ef767.png)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dc28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2.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 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描述和描述语言- 运动的描述:路径和速度描述法、图形描述法和公式描述法。
- 描述语言:你方向我位置、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矢量量。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这种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所受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力的作用- 质量、重力、表面间的力、杠杆原理等。
第三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势能和动能- 势能: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外力场或内部结构的变化。
-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机械能转化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第四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长波。
- 发声体: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发声体激起空气振动时,周围介质就会向四周形成一圈圈的空气压缩疏波,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传播必须有介质。
- 声源、介质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入射角为90°时,光线垂直于平面,反射角也为90°。
- 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照在物体表面以后,总是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反射出的光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是平行的。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经折射后所遵守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常远小于1,也就是说在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的折射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26215e5acfa1c7aa00cc8f.png)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总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基本概念:1.国际单位制①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
②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③我国法定的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2.长度单位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的测量①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②正确使用刻度尺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4.时间的测量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5.误差①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②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a.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b.仪器本身不准确。
c.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二、重难点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长度单位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③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0后面均为立方)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2.正确使用刻度尺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八年级物理一到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一到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aa9a1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2.png)
八年级物理一到三章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一到三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掌
握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 运动的描述: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掌握如何选择参照物描述物
体的运动状态。
3. 运动的快慢:掌握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利用速度公式
进行简单的计算。
4. 测量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用刻度尺和停表测
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
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特性: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知道影响音调、
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的利用: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掌握超声波和次声
波的应用。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噪声的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
1. 温度: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熔化和凝固: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
3. 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两种方式及其特点。
4. 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f1ed9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e.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第一单元:力和压力
- 力的概念和特点
- 力的单位和测量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机械效应和杠杆
- 机械效应的概念和分类
- 杠杆的定义和结构
- 杠杆的运动特点和计算方法
- 杠杆的应用和例题分析
第三单元:浮力和密度
- 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 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判别方法
- 密度的计算和性质
- 密度的应用和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 速度与时间图像的分析
- 位移与时间图像的分析
第五单元: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和计算方法-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各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六单元: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 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平衡力和力的平衡条件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场景
第七单元:简单机械原理
- 斜面的概念和分类
-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 机械优势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第八单元:热传递和温度计
- 热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 温度计的原理和种类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误差计算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b19f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7.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八年级全册物理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全册物理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5a63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f.png)
八年级全册物理必备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不同种类的粒子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和结构。
3.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态,分子的热运动形态不同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第二章: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可以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重要影响。
3.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后产生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能够产生物体的运动、变形或发热等现象。
2. 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由于运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是守恒的,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总能量不会减少。
第四章:压力1. 压力的定义: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是描述物体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参数。
2. 压力的计算:压力的计算公式为力除以面积,单位通常为帕斯卡(Pascal)。
3. 压力的应用:压力在物体和介质接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液压系统、气压表等。
第五章:电学1.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描述物体带电性质的物理量,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的现象。
2. 电压和电阻:电压是推动电荷在电路中移动的力量,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通过的特性。
3. 电路基本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压和电流分布的基本定律。
第六章:光学1. 光传播的基本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与粒子双重性质,光传播可以通过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进行描述。
2. 光的成像:凸透镜、凹透镜等成像器件可以将光线聚焦形成清晰的像,成像原理是基于光的传播规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f265a7f111f18583d05ade.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3、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um=109nm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
2、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可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以及零刻线是否被磨损。
(2)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4)记录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三、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1h=60min 1min=60s 。
2、在现代生活中,通常用钟、表测量时间;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四、误差1、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叫做误差;2、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尽量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3、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五、国际单位制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2、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3、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者。
二、参照物1、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的、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为研究方便,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3、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d7a83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 s.二、声音的特性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3、乐音和乐器(1)打击乐器(鼓、锣):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三、声音的利用1、回声(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才能听到回声.(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3)应用:回声测距,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时,如果用s表示距离,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声速,则s=vt/22、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2)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了解)(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4)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不可能听见声音);(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6)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立体声: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至少要将两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 3、其他利用(1)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回声定位,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探测鱼群,利用回声测距离,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等等)(2)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细仪器,超声波除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题:1、大雪后,感觉四周寂静,雪多孔,以及会堂,影剧院的墙壁凹凸不平的原因都是: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对原声的干扰.2、敲击腹部来判断是否有积水称为叩诊,利用的是声音的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见课本25页.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防止噪声产生: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
1、 长度 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 2、长度的单位是 米 符号为 m ,其中它和微米的关系是 1m=106 μm
3、 它和纳米的关系是 1m=109 nm 。
4、 3、在测量长度时,为了使测量结果跟准确,记录测量结果时应 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
5、 4、减小误差最常用的办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 5、2.5μm= 2.5x10﹣6 m 4.7nm= 4.7x10﹣
9 m 7、 6、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8、 7、在物理学上,用 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的计算公式为 V=
t s ,国际单位是 米\秒 符号 m\s 常用单位 千米每时 符号 km\h 它们间关系为 1m\s=3.6km\h
9、 8、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0、 1实验原理是 V=t s
11、 2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 缓 一些
12、 9、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秒 ,符号为 S 常用单位有 分 和 小
时 符号分别为 nim 和 h 测时间用 秒表 。
13、 10、物理学上将 速度 不变经过的路线是 直线 的运动叫匀速直
线运动
14、 11、平常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 地面 或地面上 固定不动 的物体做参照物此时参照物省略不提
15、 12、在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认清它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
正确的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或由 准确值 估计
值 和 单位 组成。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