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治疗咳嗽效果研究
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治疗咳嗽效果研究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症状。
它由小柴胡、黄芩、半夏、人参、芍药、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具有止咳化痰、平肝散郁的功效。
本文旨在探究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治疗咳嗽的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一、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的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的方剂,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清痰而不化,或痰中带黄,胸闷、烦躁等,舌苔白腻,脉浮实。
该方剂通过小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黄芩的清热燥湿作用,半夏的化痰止咳作用,人参的起气健脾作用,芍药的养血生津作用,生姜的散寒降逆作用,大枣的养血调理作用,共同发挥止咳化痰的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湿痰口臭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二、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的药理研究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的药理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抗炎作用研究:黄芩作为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中的黄芩素可以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
这一作用可以减少咳嗽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咳嗽症状。
2. 止咳化痰作用研究:半夏是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止咳化痰作用。
研究发现,半夏中的有效成分半夏碱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咳嗽的传导,减少咳嗽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半夏中的黄半夏素具有抑制痰液产生和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能够改善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
3. 调节免疫功能研究: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中的人参、黄芩等药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黄芩具有抗氧化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减少咳嗽引起的免疫反应,降低炎症程度。
三、小柴胡汤合止咳散化裁对咳嗽的治疗效果小柴胡汤合止咳散化裁治疗咳嗽的效果受到临床广泛的认可。
一项对70例湿性咳嗽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化裁联合口腔清咽颗粒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止嗽散,中医止咳第一方
止嗽散,中医止咳第一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药师 曹 臣在中医临床上,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
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咳嗽等,内伤咳嗽又分痰热、痰湿、气虚、阴虚咳嗽等类型。
对于外感咳嗽,临床有一个止咳名方——止嗽散。
止嗽散由清代医家程国彭创立,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7味药物组成,载于《医学心悟》。
该方为治疗咳嗽的基础方,历经三百年验证,广为后世医家运用。
现代制剂将止嗽散制成中成药止嗽口服液,具有止咳祛痰、疏风理肺作用,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咳出者。
方中桔梗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利咽祛痰、排脓,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能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可消痰止渴,治寒热气结、咳逆上气;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治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白前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再加上陈皮导滞消痰,甘草补气散寒、祛痰止咳。
该方温润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之咳嗽。
止嗽口服液治疗咳嗽,应以咳嗽、咽痒、痰不多为要点,可以伴有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这种咳嗽还要和肺热咳嗽、阴虚咳嗽区别。
肺热咳嗽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阴虚咳嗽以久咳不愈、干咳少痰、咽痒等为特征。
止嗽口服液的使用注意包括:1.痰中带血者慎用;2.阴虚劳嗽者不宜使用;3.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4.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用一周病症无改善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6.服药期间,若患者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到医院就诊。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甘草泡水能养生?喝多了当心浮肿⊙北京积水潭医院 梁登庭/杨 洁甘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药,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功效作用很多,如: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等。
临证活用止嗽散,治疗咳嗽有奇效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止 嗽 散 具 有
咳嗽是指 因外感或 内伤 等 因素 ,导致肺失宣肃 ,肺 气上逆 , 冲击气道 ,发 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肺 系病证。历代 医家将 有声无痰称为咳 ,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抗 病 原 微 生 物 、止 咳 、化 痰 、平 喘 、 抗 炎 、抗 氧 化 损 伤 、解热 、镇 痛 等 作 用 。临 床 上常 用 于 上 呼吸 道 感染 、急 慢性 支 气管 炎 、百 日咳 等 咽痒 咳 嗽 及 咳痰 不爽 者。
r啊
E - m a ; I : w u w a R g q u R r  ̄ j c y y 1 2 0 C O m c n 责编 / 吴 王群
国 医图 I
方 阿 司 匹林 片 后 , 热 退 ,后 又服 用 头 孢
玉 竹 、枇 杷 叶 、川 贝 母 、栝 楼 皮 、黄
壳 、杏仁 以理肺降 气 ,药症相 符 ,获得 良好疗效 。
散 ,肺 气安宁,宜其投之有 效欤 !”
笔者在 多年的临证 中 ,常 以止嗽散 作 为主方 治疗外感咳 嗽 ,并依 实际病 情
加减 :
1 . 风寒 之邪袭 起 症
,
伴
临证活用 ,可得奇效
用 , 并 掌 握 好 药 味 加 减 和
身
,
《 医 学 心 悟 》卷 三 记 载 的 止 嗽 散 量 ,方能 达到 祛病的 效果 。 功善 宣肺疏 风 。化 痰止咳 。主治 外感咳 嗽 ,症 见咳 而咽痒 ,咯痰 不爽 ,或微有 恶风发热 ,舌苔薄 白,脉浮缓。 方 中 紫 菀 辛 、苦 ,温 ,可 润 肺 下 气 ,化痰止咳 ;百部 甘 、苦 ,微温 ,善 温 润肺气 ,止咳化痰 ,两 药入肺经 ,共
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3疗 效标 准
治愈 : 临床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
好 转 : 状 改 善 症
无效 : 临床症状无明显 改善 结果 : 愈 8 治 O例 , 好转 1 2例 , 无效 8例 , 总有效率达 9 %, 2 平均 服药 5剂后 , 症状消失。
1临床 资料
本组 10例患者 , 5 0 男 0例 , 5 女 O例 , 年龄为 3 4 — 8岁 , 病程为一 周一 半个月 , 口服抗生素及抗病毒药治疗后 , 经 症状改善不明显 。从 中医角度辩证参照《 中医内科学》 辩证 标准 , 证属 外感咳嗽 : 一般 外 感咳嗽痰 白而稀薄 为风 寒型 ; 痰黄 而粘稠为风热 型 ; 无痰或少痰 而
粘腻 不 易 咯 出 属风 燥 。
4讨 论
外感 咳嗽常 以” ” 风 为先导, 挟有寒 、 、 热 燥等邪致肺失宣肃 , 肺气 上逆。止嗽散中荆芥 、 桔梗 、 甘草 、 陈皮祛风宣肺 , 化痰利 咽; 紫苑 、 白
前、 百部 止 咳化 痰 , 寒 邪 者加 麻 黄 、 风 增 强 宣肺 散 寒 之 效 ; 热邪 挟 防 挟 者 加 黄芩 、 叶 、 花 、 桑 菊 杏 解 表 、 里 热 、 肺 ; 燥 者 加 桑 叶 、 贝 、 清 润 挟 川
善脑血循 环 、 保护脑细胞 、 降颅压/ ? 肖除脑 水肿治疗 :患者病情无好
转, 向家 属 交 带 病 危 , 时 妇科 医 生杏 胎 心音 正 常 , 家 属 经 商 议继 此 其
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 10 临床疗效观察 0例
苗 果 芳
( 内蒙 古 自治 区巴 彦 淖 尔市 乌拉 特 前 旗 中蒙 医院 , 内蒙 古 巴彦 淖 尔 0 4 1 ) 1 4 5
热 , 之影 像 学 所 示 , 断 : 娠 3 周 , 性 脑 梗 塞 , 予吸 氧 , 加 诊 妊 8 急 给 改
止嗽散的临床应用
辛 凉解 表 , 宣肺 止 咳 , 用 止 嗽散 加减 。处 方 : 银花 方 金 1 g, 5 连翘 、 栝楼 、 梗 、 紫菀 、 百部各 1g 白前 、 桔 炙 炙 2, 陈
余 , 西药 效果 不 佳 , 用 复求 于 中 医 。证 见 咳嗽 痰 多 , 喘 鸣 , 部不适 , 胸 纳差 , 舌淡 、 白厚 腻 , 苔 脉缓 。 辨证 为素体
脾 虚易 感 , 能 化湿 而 生痰 , 湿 阻肺 而成 痰 湿 咳嗽 。 不 痰
治宜先 治其标 , 后标 本兼 治 。先 宣肺 化痰止 咳 , 用止 方 嗽散加减 。处方 : 炙紫菀 、 炙百部 、 茯苓 、 白皮 各 1g 桑 2, 白前 、 荆芥 、 陈皮 、 夏 、 半 枳壳 、 梗各 1 g 炙 甘草 5 , 桔 0, g
3日就 诊 。自述 感 冒 1 , 昏咽痛 , 发热恶 风 , 周 头 微 咳嗽
频频, 口干 , 痰粘 微 黄 , 其 咽 喉红 肿 , 红苔 薄 黄 , 望 舌 脉
浮稍数 。辨证 为风热 咳嗽 。外感 风热 , 肺失 宣降 。治宜
就 诊 。 自述 二月 前 因午后发 热 , 咳嗽 , 经用抗 生素治疗
而收功 告愈 。以健脾 丸调理善 后 。
就诊 。 自述 1 前患感 冒, 寒发 热 , 周 恶 头痛 , 身酸痛 , 周
咳嗽 , 自服 西 药 , 烧 减 退 , 嗽 仍 不 止 , 白 而 粘 , 发 咳 痰 咽
5 伤 食 咳嗽
刘 某 , , O 。 0 4年 3 1 女 2 岁 20 月 2日
皮 、 蒡子 、 贝母 、 芩各 1g 甘 草 5 , 牛 浙 黄 0, g 3剂 。3日后
临床医案之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久咳
临床医案之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久咳王某,女, 45岁,干部, 2022年1月14日初诊。
1个月前患者因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咽痒难耐,痒必呛咳数十声不断,咳则弯腰曲背,面赤气急,痰少色白,难于咯出,曾看西医,打针服药消炎及服用多种中成药,逊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带有浮象。
证属:风寒束肺,失于表散,肺失宣肃。
治则:疏风散寒,,理肺止咳。
拟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味。
处方:炙麻黄3g,杏仁10g ,炙甘草6g ,百部10g,紫菀10g,桔梗10g,前胡10g,陈皮10g,浙贝母10g,僵蚕6g。
2 剂,咽痒咳嗽大减,继服3剂,诸症若失。
体会: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症状。
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
《素问.咳论》指出,咳嗽的成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
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
张介宾《景岳全书·咳嗽》云: “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认为咳嗽病因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咳嗽耗气伤阳,同气相求,易被寒邪所侵。
“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常兼夹风邪。
可见风寒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不利为咳嗽病机的中枢环节。
临床中感冒后咳嗽多为中医外感咳嗽中的风寒袭肺型咳嗽,主要原因考虑为: 外感多为风寒,或者外寒内有郁热,经治疗后,外邪大多得以驱散,但部分患者外邪特别是风邪、寒邪郁于肺经而不解,造成咳嗽不止; 还有感冒后多用清热解毒制剂及滥用抗生素,伤及脾胃,寒湿郁内造成咳嗽迁延不愈。
故临床治疗感冒后咳嗽多采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的方法,基本方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合止嗽散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之三拗汤和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合方组成。
三拗汤具有良好的宣肺解表功能,主治外感风寒而引起鼻塞身重、头痛、咳喘痰多之症; 止嗽散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用治风邪犯肺所致之咳嗽咽痒。
止 嗽 散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
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
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止嗽散治疗顽固性干咳经验
3 讨
论
( 或温补脾 肾) 除湿 、 分清泌浊 、 助运止泻之效 。 现代医学认 为 , I B S是一种 由肠道 功能紊乱 而引发 的 以腹泻 、 腹胀 、 腹痛 为 主症 , 且 反复 发作 的 慢性 全身 性疾
I B S属 中医学 泄泻 、 腹痛范 畴。其病 因 、 病机为 : ① 由
于外感寒湿或湿 热之邪 侵袭 , 使脾 土受损 ; ② 由于 饮食 失 常或饮食不洁 , 致 使 脾 土受 损 ; ③ 由于情 志失 调 , 肝 郁 乘
脾, 或忧思 伤脾 , 致脾 土受损 ; ④ 由于他脏 病 日久 , 或素 体
瓜蒌 2 0 g , 陈皮 1 0 g , 生甘草 1 0 g 。随症加减 : 咽痛 明显加 射干 1 0 g 、 马勃 1 0 g ; 咽干 , 舌红少津等阴虚重加玉竹1 5 g 、
痒, 口干咽燥 , 怕 冷空气及烟呛 , 时有喘息 , 或伴 有鼻痒 、 打 喷嚏、 流鼻涕 , 或晨起发作 , 或昼轻夜重 。常发生在 感 冒初
期或感 冒后 期 , 反 复发作 , 缠绵不愈 , 严重影响 日常 生活及 睡 眠。大多数患者 因外感初期 出现上述症 状或先发热 , 咳
嗽, 咯 白痰或黄痰 , 咽痛 , 鼻塞 流涕 等症 , 经 西 医治疗后 大
部分症 状已缓解 , 血常规及 x线胸 片或胸部 C T检 查均正
葛根 1 5 g 、 龟版 1 0 g ; 阴虚潮热加龟版 1 5 g 、 鳖甲 1 5 g ; 干 咳
作者简介 : 王敏 ( 1 9 6 9 一) , 女, 副 主任 中医师 , 学 士。从事 中 医临
2024年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
2024年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1. 止嗽散加味简介止嗽散加味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传统止嗽散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旨在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更全面地应对外感咳嗽的多种病因和症状。
止嗽散加味不仅继承了传统止嗽散的优点,更通过加减药材,使得方剂在治疗外感咳嗽时,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 外感咳嗽的病因外感咳嗽是指由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引起的咳嗽。
常见的外感咳嗽病因包括风寒、风热、燥邪等。
风寒咳嗽多因受凉引起,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风热咳嗽则由风热之邪犯肺所致,症状包括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等;燥邪咳嗽则因秋燥伤肺,导致干咳无痰或少痰,口鼻干燥。
3. 止嗽散加味的组成止嗽散加味在经典止嗽散的基础上,根据外感咳嗽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加减。
经典止嗽散由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宣肺止咳、疏风解表的功效。
在加味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入疏散风邪、宣肺止咳、化痰止咳、养阴润肺等药材,以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
4. 止嗽散加味的功效止嗽散加味具有疏散风邪、宣肺止咳、化痰止咳、养阴润肺等多重功效。
首先,通过疏散风邪,能够驱散外邪,使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其次,宣肺止咳和化痰止咳作用能够直接针对咳嗽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最后,养阴润肺能够滋养肺阴,增强肺部抵抗力,防止咳嗽反复发作。
5. 临床应用及效果止嗽散加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对于风寒咳嗽,通过加入辛温解表药材,能够有效驱散风寒之邪,缓解咳嗽症状;对于风热咳嗽,加入清热解毒药材,能够清除肺热,止咳化痰;对于燥邪咳嗽,加入养阴润肺药材,能够润燥止咳,缓解口干、咽痛等症状。
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止嗽散加味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辨证施治:止嗽散加味虽然对多种外感咳嗽有一定疗效,但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辨证施治,确保方剂符合患者病情。
止嗽散的临床应用
・ 阳医学高等 专科学校 第二 附属医 院(70 1 南 4 36 ) 2 1 年 7 2日收稿 01 月
本方 加石 膏 5~ 0 , 0 6g知母 1~ 0。若 心烦 咽痛 等热象 过重 , 热 5 2g 发 特 高 者 , 加 银花 , 翘 各 3g余 如 黄芩 、 青 叶等泻 火解 毒 之 再 连 0, 大 药俱 可酌 情加人 ; 弱患 者用量 宜减 , 酌加此沙 参 、 山药 但体 并可 生 等扶 正之 品。
静 身凉而病 愈 。
2 . 热证 : 2风 发热重 , 恶寒 轻 , 汗或无 汗 , 胀身楚 , 微 头 咽痛 口干 , 心 中烦热 , 咳嗽痰 黄 , 苔薄 白而干 或薄 黄 , 舌 舌边 尖红 , 浮数 。 脉 应用
显者 加麻 黄 8 , 活 1g 以增 散 寒之 力 ; g羌 2, 口干 烦躁 夹有 内热 者 , 加知母 1—5克 ; 21 气虚加 党 参或北 沙参 1g扶正 以驱邪 。 2, 典 型病例 : 赵某 , ,2 ,99年 8 2 男 1 岁 19 月 4日初诊 。 患者 发热 3. 恶 风 , 痛无 汗 , 体 困倦 , 流清 涕 , 8 ℃, 2 头 肢 鼻 口不渴 , 如 常 , 舌苔 脉浮 。 此为 一般表证 而无 寒热 特征 , 治宜辛 平发 汗 , 以柴葛 葱 白 投 汤 原方 : 柴胡 1g 葛 根 1g茵 陈 1g荆 芥 1g 防 风 1g甘 草 5、 5、 5、 0、 0、 5 、 白 2 。l , 服 。服 药 一剂 , 退病 除 。 g葱 根 剂 水煎 热 1 . 2寒热 中间证 : 痛身痛 , 等表 寒证 较轻 , 不恶寒 ; 咽 头 恶寒 或 口渴 干, 苔薄黄 、 脉浮数等 风热证不 备 , 热或高 或低 , 寒热二证 交叉 发 或 出现 , 或发高热而唇 舌如常 , 小便亦 不黄 , 非数大有力 。 脉 应用 原方 加减 法 : 同一般伤风证 , 热过高者加 石膏 5 g加强清 解之效 。 发 0, 典型 病例 : 刘某 , ,0岁 , 民 ,00 2 2 初 诊 。患 女 3 农 20 年 月 1日 者发热 3. 畏寒 , 7 ℃, 7 头痛且晕 , 身痛 , 不能支持 , 腿痰 鼻塞清涕 , 心中烦热 , 咽干, 舌边尖红 , 脉浮紧。此证发热不高, 畏寒 , 头身疼 痛, 鼻塞清 涕 , 浮紧 , 表寒证 ; 中烦 热 , 干 , 脉 为 心 咽 舌边 尖红 , 为兼 内热之象 , 表寒证 较轻 , 柴葛 葱 白汤之适 应证 。处 方 : 胡 2g 乃 柴 0、 葛根 2g 茵陈 2g荆芥 1g 防风 1g 秦艽 1g知母 1g 白芷 5、 0、 2、 2、 2、 0、 9、 g北沙 参 1g生甘草 6 , 白 3 。1 , 0、 g葱 根 剂 水煎 服 。 服药 一剂 , 诸
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对照组开展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开展止咳散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的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E (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25%潮气量时潮气呼气流速(TEF25%)高于对照组,功能残气量(FR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的白细胞介素-5(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的IgE水平及EOS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效果确切,可改善肺功能指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IgE水平与EOS,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效果引言慢性咳嗽(持续咳嗽>8周)属临床呼吸系统的常见症状,反复、干咳为该病的主要特征;临床研究调查发现,该病致病因素较复杂,且病程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约15%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慢性咳嗽症状。
临床西医治疗该病主张以止咳、抗感染为主,但西医治标不治本,导致疗效欠佳,且后期极易复发。
中医称之为“顽固性咳嗽”,认为治疗该病需在宣肺降气的基础上联合补益药物,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提升临床疗效。
本研究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程氏止嗽散临床妙用
嗽散加 味:桂枝 1g 0 ,云苓 1g 5 ,生姜 3片 ,水煎服 3剂 ,咳
愈。 1 肺 火 咳 嗽 . 5 患 者 己 ,男 ,5 0岁 ,工 人 ,2 0 0 9年 8月 1 曰就 诊 。 患者 2 形 体 消 瘦 , 自述 咳 嗽 已 5月 余 。现 症 : 咳嗽 气 促 , 喉 中有 痰 , 咳 而 不 爽 ,痰 黄 而稠 , 胸 胁 闷 痛 ,咽 喉 时 时作 痒 , 口干 欲 饮 ,
止 嗽散 方为清代 名医程国彭( 字钟龄 ) 所拟 , 见于程 氏 13 72
年 撰 写 而 成 的 医 学名 著 《 医学 心悟 》卷 三 “ 咳嗽 ”篇 。本 方 有
蝉蜕 6 g润 咽喉、开声音 。水煎服 ,3剂而愈 。
1 痰 湿 咳 嗽 . 4
荆芥 、桔梗 、白前 、百部、紫菀、陈皮 、甘草等 7味药物 组成。
i uy E o eo sp to e i cu h ma l a sso od T ew i rcr u ieet t n o y tmsad s n o me i t n r. x gn u ah gnc o g i y cue fcl. h re a y o tdf rni i fsmpo n i st j n t r ao g dc e a
嫌轻浅 。笔 者在 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多采用汤剂 ,常用剂量为荆 芥 6 ,桔梗 1g g 0 ,白前 1g 0 ,百部 l g O ,紫菀 1g 0 ,陈皮 6 , g 甘草 6 ,并在基础方上辨证加 减用药,广泛治疗多种咳嗽 ,均 g 取得较好疗效 ,现选验案几则 介绍如下 。
1 病 例 与 方 法
止嗽散在顽固性咳嗽治疗中的加减运用
止嗽散在顽固性咳嗽治疗中的加减运用顽固性咳嗽,多见于感冒之后,以咳嗽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为特点。
其多因外感失治、误治,从而导致风寒闭肺、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治疗宜宣散与润养并施,止嗽散为常用方剂。
标签:止嗽散;顽固性咳嗽;加减运用顽固性咳嗽是咳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咳嗽症状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顽固难愈。
多见于感冒之后,为临床常见病,同时也是临床疑难病。
现代医学认为,此种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作为变应原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常用的镇咳药、抗组胺药等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 臨床表现咳嗽持续时间半个月到2个月,甚至多达数月,多见干咳或阵发性呛咳,有的白天咳嗽症状明显,而较多病例的咳嗽则发生在夜间或清晨。
如有咯痰,多为白色粘液样痰,且难以咳出,常通过一阵剧烈咳嗽,痰出方使咳嗽暂获缓解,咳嗽常由说话、饮食及闻异味或油烟而诱发。
部份病人可伴气紧、咽干,声嘶、自汗,畏风寒等症,舌质多淡红、苔多薄白,脉多浮滑或弦紧,部分病例曾有类似咳嗽的反复发作史。
血常规检查多正常,或有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两肺听诊多无明显异常,或有呼吸音增粗;肺部X线摄片多见肺纹理略粗。
2 病因阐析顽固性咳嗽多因外感失治、误治,从而导致风寒闭肺、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
金元医家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言:“寒、温、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说明六淫之邪最易侵表犯肺,致肺气郁遏不宣,清肃之令不行而发为咳嗽。
程钟龄也特别重视风寒为患,提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
此皆说明风寒是外感咳嗽之中最常见的病因。
因而,外感咳嗽的治疗可用辛温宣肺、化痰宁嗽之法而数剂见安。
然而由于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致顽固缠绵者往往有之。
故临床上,经常遇到久咳患者,经多种治疗乏效,而作各种常规化验检查,以及X线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可见,病程少则半月,多则有达数月者。
止嗽散临床应用体会
止嗽傲是临床常用的方 j f 鼍 之一,为清代 名医程 钟萤所创 , 蓑于 《 医学心悟 , 一书 。 奉方为主治风邪
2 §£ | ‘ ’
嚷嗽, 但l 椹 据笔者临证运用体会, 外蒜 内伤均 可以加
减 用 之 。 其加 减方 法 如 下 。 2 . 1 外蒜 咳嗽t 若 为风 邪犯 肺 而 囊 嚷 牟 咳 嗽 者 , 表
舌苔薄 白, 脉 皋浮敦, 证■风热匏尊 , 尊火宣降 , 拉 与止嗽艘、 秉蔫饮台方加 ■ : 桑叶t o g , 蔫花 1 0 g , 荆 芥1 0 g ,桔梗 1 0 g,杏仁 l o g ,莲蠢 1 5 g ,百部 1 0 g , 牛蒡子 1 0 g ,紫菀 1 0 g ,白前 1 0 g , 扳蓝根 3 0 g , 芦根
筒气促 , 心蕊 口福 、 囊黄量多 , 击株皮加l 幸 黄、 吝仁 、
生石膏 、 桑白皮 、 黄 芩、 象 丑 以清 热 化 痰 。 甚 剜加 鱼 腥 草 、蒲 公 英 等 以 增 强 清 热 解毒 之力 . 若 为暑 热 伤 肺 。 肺火肃障 。 兼 见 发 热 、日褥 、 心
I 暂 族嗍 甜馏名 I 去 咔 锻 曼 } 敲砖 嗽
犯肺之喷嗽而设 。 而 咳嗽是 临床 常见 的尊 系症状 。 故
临床常用。 筑车方的组成药性而论, 虽 属偏温, 但 温 而 不 燥 ,只 要加 域 得 当 ,不 论 外 蒜 内 伤 、立 实 寒 热 , 均可运用 。 是笔 者 习 用 的方 j f 鼍 之一。 理 筑 个 人 的 临 证
止 嗽散原方 由桔梗 、j I I 芥 、肇觉 、百部 、白前 、
陈皮 、 甘 草 七 昧药 物 组 成 , 方中紫菀、 百 郝 ^ 肺 经 化 痰 止 咳 。白苗 肃 肺 降 气 、祛 痰止 碱 。 桔梗 、 陈 皮 宣 肺 理 气 以止 咳 消 痰 , j l I 芥琉风■袁 , 甘草调和诸药 , 垒 方 共 奏 蔬 风宣 肺 、化 痰 止 咳 的功 效 . 2 止 t散 的加 曩 运 用 据‘ 江 西 中医 药 , 报道, 用 本 方 加 减 治 疗 经 用 扰 菌 素 及 止 嚷稠 无 效 的 外 感 嚷采 1 3 o倒 ,均 取 得 满 意 效果 , 总有效事达 1 0 0 。 虽 然 该 文 报 道 其用 于 外 感
止嗽散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运用
品 , 龟 甲通 心 人 肾 以 滋 阴 , 甲走 肝 益 肾 以 除 热 , 因 鳖
李素 领老 师在 治疗 乙型 肝炎肝 硬化 时 从湿热 辨 证人 手 , 药 以 活血 化瘀 为 主 , 用 配合 养 、 、 , 脾 通 散 健 扶正 贯穿 始终 , 解毒 驱 邪谨守 法 度 , 肾治 肝治 病求 补 本 。其对 疾病 各个 阶段 辨证 准确 , 药精 当 , 合 阿 用 联 德福 韦酯 抗病 毒 , 患者 坚持 服用 药物 治疗 后 , 常获奇
如水 , 泪怯 冷 , 流 腰酸 。体 检 : 双侧鼻 黏膜 淡 白, 鼻 下
甲肿 大光 亮 , 鼻道 可见 水样 分泌 物 。舌淡 苔 白 , 虚 脉 弱 。西 医诊断 : 敏 性 鼻 炎 。 中 医诊 断 : 鼽 , 属 过 鼻 证 元 阳不 足 , 邪 袭肺 。治 以疏 风 利 窍 、 气 固 本 , 风 益 拟 止 嗽 散 、 屏 风散 、 红 四物 汤 加 减 , 玉 桃 处方 : 荆芥 、 防 风、 白前 、 菀 、 紫 陈皮 、 夷 各 1 , 仁 1 , 花 辛 0g 桃 0g 红 5g 当归 l , 地黄 1 , 芎 1 , , Og生 5g 川 0 g 黄芪 1 , 5g 白 术 1 , 0g 淫羊 藿 、 桔梗 、 甘草 各 6g 。水煎 , E 1 , 每 t 剂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4 月 第 2 5卷 第 4期
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0例疗效观察
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0例疗效观察咳嗽是肺系统多种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临床上运用止嗽散,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加减,分风寒、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阴虚六类,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咳嗽;止嗽散;审证求因咳嗽是肺系统多种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可由肺脏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变及肺引起,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临床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2004年至今,笔者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
其中3~18岁组50例,19~39岁组30例,40~50岁组22例,51岁以上者18例,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1.2治疗方法主方用止嗽散加杏仁,主要药物组成:桔梗10 g、甘草10 g、荆芥10 g、紫苑12 g、百部10 g、白前10 g、陈皮10 g、杏仁5 g。
按以下分型加减。
风寒导致咳嗽,如果表证不著,轻微恶寒,咯痰不利,色白或黏,舌苔薄白,脉浮者,去陈皮加橘红。
表寒显者,加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加炙麻黄。
风热病邪致风热咳嗽,表证不著而咳嗽甚频者,去荆芥,白前易前胡;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痰黏黄难出者,加浙贝母、瓜篓。
咽红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肺热咳嗽者,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清肺热。
咳重者加前胡、重用杏仁;痰黄而黏者加浙贝母、瓜篓;咽红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痰浊咳嗽者,为痰湿壅肺,痰液白湿黏稠,舌苔白腻,脉濡滑,加半夏、茯苓化痰,加生姜、大枣祛湿。
郁火致咳者,减荆芥,加青黛、栀子、黄芩,如痰黏加浙贝母、瓜篓、海浮石、合欢皮。
肺阴虚致咳,有内热者,加地骨皮、桑白皮、白薇、银柴胡,声音嘶哑者,加玄参、地黄、麦冬、玉竹、射干、牛蒡子,鼻塞流涕甚者,加苍耳子、辛夷,咳血者,加白芨、仙鹤草、侧柏叶。
止嗽散在咳嗽病治临床运用论文
止嗽散在咳嗽病论治中的临床运用【摘要】咳嗽总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一类病证。
其治疗方法常用宣肃肺气、化痰止咳。
止嗽散经过适当加减可治疗各类咳嗽病证。
【关键词】止嗽散;咳嗽咳嗽一病,内科中最为常见,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均可染此。
究其病因,不外外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情志。
辨其病机则归纳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涉及脏腑,虽有“五脏六肺皆令人咳”之说,但其主脏在肺。
论及治法,分型可有外感、内伤,外感属实,以祛邪为要,内伤属虚,以扶正为主。
选方遣药,宜用轻清疏散之品,正如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且肺为娇脏,不可过辛过燥,然《医学心悟》之止嗽散正合此意,方中紫苑、百部润肺止咳,桔梗、白前宣通肺气,陈皮理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共奏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
因此,笔者认为该方只要加减得宜,对于咳嗽,无论新感久病,抑或外感内伤,皆可使用。
现将多年临床体会总结于下:1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利肺止咳,再辅佐相应祛邪之品。
1.1病证偏寒者,其临床表现为咳声重浊,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归纳为风寒袭肺,肺失宣肃。
风寒入肺,肺气闭郁,不得宣泄,故咳嗽,且咳声紧闷重浊。
肺通调水道失职,水液停聚,痰饮内生,故咯痰。
苔白,脉浮紧,是病情属寒之征。
治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法,方用止嗽散合三拗汤,止嗽散利肺止咳,三拗汤宣肺化痰。
咽痒者加大力、蝉蜕利咽止痒。
鼻塞者加辛夷、苍耳宣通鼻窍。
头身痛者,加羌活、独活胜湿止痛。
咯痰清稀呈泡沫、背恶寒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1.2病证偏热者,其临床表现为咳嗽频剧,咯痰色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归纳为风热犯肺,肺气不利。
风热入肺,干扰肺之宣肃功能,肺气不利则咳嗽。
热灼津伤,炼津成痰,故咯痰色黄。
苔黄脉数为偏热之象。
治拟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法。
方用止嗽散加桑叶、菊花、薄荷。
止嗽散应用探析
止嗽散应用探析摘要: 从风寒、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痨咳嗽的发病机理入手,探讨止嗽散的医治机理,对临床有必然指导作用。
关键词: 咳嗽;止嗽散;探析止嗽散方出清朝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可治新久咳嗽,不管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该方“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确为临床治咳良方,辨证加减运用,常能取得中意的疗效,为临床治咳的经常使用方之一,现就其应用体会略陈如下。
1 宣散并温润,主治风寒咳嗽《医学心悟・咳嗽》指出:“风寒初期,头痛鼻塞,发烧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防风、紫苏叶、生姜以散邪”,说明本方主治风寒咳嗽。
本方多用于风寒咳嗽后期,风寒表证不著,或有轻微恶寒,或咽痒那么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脉浮者为宜。
应历时,一样以橘红易陈皮,橘红化痰止咳,且对咽痒而咳者成效较好。
假设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加麻黄;咳重加杏仁,与桔梗、白前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气得畅。
方中紫菀化痰止咳,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不论新久、寒热之咳皆可用之。
偏于风寒者尤其适宜,其擅长化痰,止咳力缓,无敛邪之弊。
假设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较强而化痰之力较缓,与紫菀相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
假设痰较多者,加茯苓、苏子。
兼气虚者酌加党参益气。
假设风寒咳嗽郁久有化热之征,酌加黄芩或青黛以清肺。
病例1: 苏某,男,31岁,1999年12月5日来诊。
自述半月前患伤风,恶寒,周身酸痛,咽痒,咳嗽,自服伤风药,病症减轻,但咳嗽至今。
现症:不时咳嗽,咳而不爽,咽痒那么咳,日夜咳嗽无明显区别,痰白量不多,胸闷不适,有时微寒,乏力,苔薄白,脉稍浮而弦。
辨为风寒咳嗽,由于肺气失宣,气逆而咳,咳久兼肺气不足。
治拟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兼益肺气。
方用止嗽散加减。
处方:桔梗15g、炙紫菀20g,荆芥10g、制百部15g、橘红10g、白前10g、杏仁15g、枳壳10g、炙款冬花10g、党参15g、炙甘草6g,3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嗽散皀临床运用
四川省荣县中医院(643100)黄福忠
止嗽散是清·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皀一首名方。
治疗风邪犯肺,肺气不宜,肃降失常之咳嗽。
本方“不寒不热,温润和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可获良效。
笔者不揣愚陋,将该方皀组成,特色,方义,药理研究,加减化裁,临床运用,整理介绍如下:
一、药物组成
《医学心悟》:止嗽散由“百部、白前、紫菀、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组成。
此方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
用于治疗多种咳嗽,尤其适用于外感咳嗽,表邪未尽皀病证,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収热,苔薄白为证治要点。
另对湿痰、湿热、肺热、肺阴虚之咳嗽均可加减使用,故以“止嗽”名之。
二、组方特色
止嗽散构思独特,选药精当。
综析其组方特色如下: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皁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可选用。
桔梗、白前味辛平,入肺经,桔梗味苦辛,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
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
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利咽,以除在表之余邪。
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
综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其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皀特点。
三、方义解析
《医学心悟》:“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已。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去也。
”先从药物性能分析: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皁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収散,又有苦甘相降之作用。
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有下气升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苦甘下降之义。
不论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总之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皀双重功效。
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皀失常。
另外佐以陈皮化痰陈除湿,荆芥散风解表,为“启门逐之去也。
”甘草缓急止咳,并能调味。
总之本方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气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升降出入皀功能。
四、现代药理研究
紫菀:含紫菀癿甙、紫菀酮、挥収油等。
煎剂及提取物有显著祛痰镇咳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百部:含多种甜物碱,如百部碱、原百部碱等,还含糖、脂类。
百部碱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对组织胺所纹皀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松驰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抑制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桔梗:含多种癿甙,主要为桔梗癿甙,另有菊糖、植物甾醇等。
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皀祛痰作用,并有镇咳作用,桔梗癿甙有抗炎作用。
白前:柳叶白前含癿甙,芜花叶白前含三萜癿甙,所含癿甙有祛痰作用。
陈皮:含挥収油、黄酮甙,鲜桔皮煎剂有扩张气管皀作用,抗组织胺等。
荆芥:含挥収油,主要万分为右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
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腺分泌;有微解热作用等。
甘草:含甘草甛素,多种黄酮成分等,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皀镇咳作用;祛痰作用较强,具有抗炎、抗过敏,能保护収炎皀咽喉和气管皀粘膜。
五、加减化裁
1、风寒甚者加杏仁、苏叶、防风、甜姜。
2、表证已解,去解表药。
3、咳仍不好(虚)加沙参、胡桃。
4、兼暑加黄连、花粉。
5、偏燥加川贝母、瓜蒌皮、柏子仁。
6、湿痰重加陈皮、法夏、获苓、甜姜。
7、兼咳血用荆芥炭加丹参、赤芍。
8、咳而胁痛(属肝)合四递散。
9、咳而咽痛(属肺)加大力子。
10、咳而右胁痛(属脾)引背加秦艽、粉葛、郁金。
11、咳而腰背痛(属肾)加附片,久煎。
12、咳而吐苦水(属肝)加夏枯草、法夏、甜姜。
13、咳而矢气(属小肠)加白芍。
14、咳而吐虫尤加乌梅、川椒、干姜,热加黄连。
15、咳而遗尿加山药、益智仁、覆盆子。
16、咳而遗屎(属大肠)加赤石脂。
17、咳而气火上冲两胁加香附、柴胡、贝母、桅子。
18、久咳不止合用异功散加减。
六、临床运用
1、风寒咳嗽本方加杏仁、苏叶或甚者加麻黄、白芍、前胡、金佛草(布包煎)。
2、风热咳嗽,本方去柴菀、陈皮、荆芥,加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芦根。
3、肺热咳嗽,本方去陈皮、荆芥加桑皮、大力子、杏仁、浙贝、冬花。
4、湿热证咳嗽,本方去荆芥、百部,加杏仁、苡仁、白叩、法夏、获苓。
5、温燥证咳嗽,本方去陈皮、荆芥,加桑叶、杏仁、沙参、浙贝、麦冬、玉竹、梨皮。
6、肝经郁火证咳嗽,本方去荆芥、陈皮、加柴胡、黄苓、沙参、法夏、大枣。
7、痰湿咳嗽,本方去百部、荆芥,加法夏、获苓。
8、脾虚咳嗽,本方去荆芥,加党参,白术、获苓、法夏。
9、肺阴虚咳嗽,本方去荆芥、陈皮,加沙参、麦冬、玉竹、扁豆、杏仁。
10、肾阴虚咳嗽,本方去荆芥、陈皮,加熟地、山药、茯苓、枸杞、枣皮。
11、肾阳虚咳嗽,本方去荆芥,加熟地、山药、枸杞、淫羊藿、巴戟。
总之,本方在临床上对外感、内伤所致新久咳嗽皁可使用,辨证准确,随证加减,无不应手取效。
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皁可随证加减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