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 著《道德经 释义》——完整版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注释

道德经全文注释

《道德经》全文注释,真是好!2015-10-06江湖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解释及译文哇塞,啊,那可真是一部超级厉害的经典!就好像是一把能打开智
慧大门的神奇钥匙。

你想想看,老子他老人家在那么久以前,就写下了这么深刻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这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但其实里面蕴含着
无尽的智慧呢!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可不是说天地
不善良哦,而是在告诉我们自然的规律是很公平的,不会对谁特别偏爱。

再看看“上善若水”,哎呀呀,这不就是在说我们要像水一样柔和、
包容嘛!水可以适应各种环境,遇到石头就绕过去,多聪明呀!我们
在生活中也应该这样,不要硬刚,要学会灵活应对。

还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简直太有道理啦!好事和坏事
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
灰心,说不定后面就有好事等着你呢;当你正得意的时候,也别太骄傲,小心乐极生悲哦。

我觉得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诵读、仔细琢磨的经典,它能让我
们变得更加智慧、更加豁达!。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第十九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十九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十九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解释如下: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

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

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销声匿迹。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

所以应当使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摒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道德经》原文或相关文献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01~10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01~10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01~10章)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01~10章)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他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

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

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潜动植、人间社会。

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

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

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

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我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

“名”由何起?“名”由实存事物而起。

名至于实。

有物有才有名。

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

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

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

“道”之名实为强名。

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

道德经释义 任法融

道德经释义 任法融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道德经》总论一、引述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

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着称于世。

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蕴。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老子》的人难以计数,有关著述汗牛充栋。

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

各述己见,莫衷一是。

在现代,则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释的。

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

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

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

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

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的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前言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任法融 著《道德经 释义》——完整版

任法融 著《道德经 释义》——完整版

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完整版任法融简介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

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

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垫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5年冬,年已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 龙门洞" 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

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

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

王嗣林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精通道教科仪,任法融虽从师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

他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他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

从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参加全国民主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这3 年中,他利用农作之暇,细读《道德》、《南华》、《四品》。

《阴符》。

《素书》等道教经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任法融辞别师父,离开陇县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现台道院挂衲。

当时楼观台总理为梁宗和道长,颇谙儒、道经籍,赞扬任法融读了不少书,但还必须精读儒家五经,以打好冶学的基础。

于是任法融认梁宗和道长为师,在梁道长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左传》、《尚书》、《易经》。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完整版任法融简介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

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

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垫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5年冬,年已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 龙门洞" 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

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

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

王嗣林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精通道教科仪,任法融虽从师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

他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他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

从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参加全国民主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这3 年中,他利用农作之暇,细读《道德》、《南华》、《四品》。

《阴符》。

《素书》等道教经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任法融辞别师父,离开陇县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现台道院挂衲。

当时楼观台总理为梁宗和道长,颇谙儒、道经籍,赞扬任法融读了不少书,但还必须精读儒家五经,以打好冶学的基础。

于是任法融认梁宗和道长为师,在梁道长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左传》、《尚书》、《易经》。

在习儒学6年之后,任法融觉得儒学虽然渊博,但道教徒还是对博大宏深的《道德经》感到亲切。

从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认真阅读《道藏精华录》中所载60余家高人对《道德经》的注释,这使他大为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深化了对《道德》的理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楼观台道教徒受冲击,大部分殿堂、园林被文管、园林部门占住,大部分道教走被遣散。

任法融时年31岁,仍坚持在楼观台,与道众垦荒种地谋生。

在十年浩劫中,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处境十分危险,但任法融处险不惊,遇难不悲,心胸豁达,信仰虔诚,一直没有放弃对《道德经》的研究,通过十年浩劫,他更领略了世事之艰苦,人生之困苦,从而更深地豁然彻悟《道德》的深玄妙理。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道教义理重新注释《道德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陕西楼观台又重归道教界自己管理。

1980年,任法融担负起了募筹资金,招工维修楼现台的责任。

在尔后的5 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间暇之时,注释《道德经》。

相传楼观台为道教圣地,老子曾在此讲授《道德经》。

楼观台古遗有石刻《道德经》,称之为" 楼正本" ,是此书的一种著名版本。

任法融道长便是以此为底本,从事注释。

5 年间,注写三遍,约40万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写,1987年冬脱稿,篇幅10万宇,1988年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该书" 内容提要" 介绍说:" 任法融道长用数千年来道家真传的正统观点注释了' 楼正本' 《道德经》。

""笔者用无极图和太极图从纵横两个方面、微观宏观两个领域对《道德经》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老子的自然观。

人生观、社会观(尤其是宇宙论、养生论和政治论)之玄理奥义作了深入浅出、与众不同的解释。

" 此书的特色,就在于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全真派教徒,他用道教义理及虔诚信仰的情感来注释《道德经》。

欲知道教徒如何看待和理解《道德经》,就请看此注释本。

任法融喜读道书,且勤于著述,至今已完成4 种。

一为《道德经释义》,10万字,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二为《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2 万字,1986年《中国道教》创刊号发表;三为《阴符经素书讲义》,10万字,已出版,四为《周易参同契讲义》,10万字,拟出版。

任法融不仅是一位道教界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干练的道观监院,自从1984年被楼观台道众推选为监院后,每天忙于管理宫观事务、进行政党宗教活动、依法与占住宫观殿堂房舍的部门交涉落实政策、培养新入道的年轻道教徒、带领道众从事农业生产以谋自养、接待港澳台及国际著名人士来记等等,诸事纷繁,心力均劳。

任法融道长任劳任怨,全力以真诚,办事胸有成竹,井井有条,不几年便使古楼观恢复了原来的风貌,成为道教宫观中道风蔚然的楷模。

由于他一贯爱国爱教,信仰虔诚,作风朴素,办事干练,而且是当今道教界中少有的学者之一,故而他在周至县、陕西省乃至全国道教界中享有良好声誉,受到道教界人士的拥载,1985年被选拔为周至县政协委员,1986年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同年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务,1990年被选为周至县政协副主席,1992年3 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并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第一章“道。

”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

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

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

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潜动植、人间社会。

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

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

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

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为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

“名”由何起?“名”由实存事物而起。

名至于实。

有物才有名。

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

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

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

“道”之名实为强名。

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

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

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

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一是指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的终成之徼。

两者名虽不同,却均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

物之始生之机为妙,物之终成之体为徼;人心静之为性,动之为情。

两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

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

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

第二章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

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

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赵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大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虚空可生出万物,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

物从虚中生,有从无中来。

无可化为有,有可化为无。

有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治国兴邦,举办事业,乃至行万事,必须慎终如始。

多从困难处着想。

不可掉以轻心。

草率从事。

如此,难可化为易。

反之,若只想顺利,只图侥幸,不作好克服困难的充分准备,易也会转化为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对待,相互转化的。

事皆有别,物各有形。

长和短是在相互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无长则无所谓短,无短亦无所谓长。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

无下则无高,无高亦无下。

二者相互对待,相辅相成。

“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亦如前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体现真常自然之道的圣人,他们明晓天地万物之理,深知自然运化之机,而能使自己体性合于大道,因任自然,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浑厚的淳风之中。

大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

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

大道具有如此伟大的品质,法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亦应具备如此品质,造福于人类而不求报。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是指不人为地标榜贤才。

《庄子》说:“在朝廷者,论爵位之高低;在宗庙祭祀时,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乡邻行处者,必以年龄大小而定其称;在承办事业中,则只推崇贤能者。

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为也。

”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