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释义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前言】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注解【简译】第一章···原文:1、道,可道,非恒道;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4、有,名万物之母。

5、故:6、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第二章···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祸根。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解析:老子通过天地的长久存在,引出圣人的处世之道。圣人不自私自利,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利益。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深邃幽远,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消磨掉锋芒,消除掉纠纷,调和着光芒,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的深沉啊,好像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解析:老子通过车毂、器皿、房屋等例子,阐述了有和无的相互关系,强调了无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乐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味觉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那些外物而选取这些内在的东西。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定义的名,并非永恒不变的名。无,被称为天地的初始;有,被称为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称之为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解析:这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表达。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有则是从无中产生的具体存在。通过对无和有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领悟道的奥秘。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

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

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

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

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

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

^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封起de日子道德经释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释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释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三章释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释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章释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释义》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释义》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释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释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释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道德经译文释义及注释

道德经译文释义及注释

道德经译文释义及注释道德经是一本由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创作的哲学经典。

它探讨了人类的道德行为、自我完善和社会治理的主题。

以下是对道德经的一些译文释义及注释:1.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释义: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或概念化的至高真理。

注释: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超越性和无法描述的特性。

它表示人们无法完全理解和言语化道,只能通过个人体验和感悟去探索。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章)释义:道是生命的根源,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相对性,二者再形成三种不同的状态,最终衍生出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它强调了一切事物都是以相对性的形式存在,且部分一致地表达了道的含义。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章)释义:真正了解道的人不需要通过言语来表达,而善于辩论的人并不真正了解道。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言语的局限性,以及真理是无法通过言语直接传达的。

它呼吁人们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修行,而非纠缠于理论争论中,去实现真正的了解和智慧。

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道德经,第三章)释义:不过分推崇天才和财富,能够减少人们之间的争斗和贪婪行为。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平等和节制的重要性。

它认为过度崇拜某些人物或物质会导致不公正和社会的矛盾,而推崇平等、简朴的观念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通过简洁且富有哲理的语言,探索了人类行为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观点和建议。

这些译文释义和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智慧。

然而,由于道德经的文字古老且晦涩,不同的翻译和注释可能会有所差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背景去解读和探索其中的意义。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生而为人,我们一定要有最基本的道德。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希望有所帮助!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注解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及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
介绍“道”的特性:道是无法被言说、形容的,超越一切概念的
境界。

名可名,非常名。

介绍“名”的特性:名是用来描述、表达事物的,受限于概念的
界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宇宙之始,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名”则是万物
的起源,使得万物能够从无到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如果能够不去追求名利,世间的欲望,那么就能够看到“道”中
的奥妙和深刻。

常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终日追求名利,那么就只能看到表象,而无法感受到其中的
危险和局限。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介绍“道”和“名”的共性和区别,都出自同一个根源,但由于
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因此受到命名,但“道”与“名”是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有无限深奥的含义,是万物终极的真谛,也是追求智慧和
境界的门径。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弘扬经典,启迪智慧(建议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弘扬经典,启迪智慧(建议收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无”中,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观照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发,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彰显,高和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配合,前和后相互依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妄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夸耀,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功劳才不会消失。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们不去争名夺利;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

不炫耀可以激发人民欲望的东西,这样民心就不会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会净化人民的心志,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让他们有切合实际的志向,使他们有强壮的筋骨,始终让人们没有奸诈的念头和非分的欲望。

使那些投机取巧、阴险狡诈之人不敢胡作非为,遵循“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解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道德经开篇便讲明真理无法被言语所表达,因为真理本身是无名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理智思维所理解。

只有超越表象的境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世界的奥妙。

玄妙无穷,而玄妙之门便在于超越了名与欲的束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这个章节讲的是相对地位的概念,也就是指“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对立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互相成就的,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对立的。

因此,理解这个世界必须超越常人的思维认知,圣人行事处于无为,而行为就是他的言传身教,万物都是凭空生长而不让人类去把持和支配。

圣人不会固守功勋而过分自信,他不着意于成功而更不会让功成名就定格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总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的。

知(zhī)我者,谓(wèi)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求(qiú)者得之未必喜,舍(shě)者若(ruò)失之。

是故无(wú)为者多(duō)欲,有(yǒu)为者多(duō)劳。

夫(fú)奚(xī)以知(zhī)此,可以(kě yǐ)得乎?有(yǒu)道(dào)者明(míng),无(wú)道(dào)者暗(àn)。

显(xiǎn)道(dào)者有(yǒu)容(róng),德(dé)道(dào)者备(bèi)至(zhì)。

失(shī)之者,亡(wáng)之;希(xī)之者,得之;众(zhòng)之者,遗之。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

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

无生有,道生一。

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

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

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

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

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

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

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

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

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

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

)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释义(收藏篇)

老子《道德经》全文释义(收藏篇)

老子《道德经》全文释义(收藏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

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

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

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既知过盈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释义】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

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

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

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

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

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释义】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已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

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

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释义】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

“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

“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

无论哪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

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

贫穷虽是福,可它无形中带着福。

人若富贵,为人处世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

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

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亦与此意相通。

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接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中又隐含着兴的因素。

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民生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

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

它将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两重性相互转化之情理概括无遗。

正如《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因之老子还说“冲气以为和”,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时保持“和”的境界为佳。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
小鲜:小鱼。

【释义】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

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

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

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

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

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

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

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释义】
修道者,不论大、小、多、少,于我有怨者,均以德报。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常人不然,不分大、小、多、少,以怨报怨,人由怨而加于我,我以怨还报于他。

你还我报,一来一往,无有止期。

如怨以德报,人必以德感,彼此相化为无事,其怨顿消。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释义】
“道”内含着三宝:其一是仁慈。

天地万物皆在道的慈爱中生长。

其二是俭约。

不造作,不妄为,清静、自然、无为。

顺乎天,应乎人,任物自然。

其三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谦退处下。

不以机诈、强暴炫示于事物之先。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义】
四时运行,有生有杀。

秋冬不争,万物自然凋零而收藏;春夏不言,自然冰消雪融,万物生长。

不须召唤,寒暑交递,昼夜往来。

天道运行,宽缓平易,万物自然而生化。

由此说明天道的运化规律,自然法网的孔虽大,却粒米不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或正或邪,或善或恶,无论大小多少,只要为下,定有所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