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思维导图
2020七年级历史下人教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 C )7.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 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 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A.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 B.建立了“大周”政权 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
( A )8.《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 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A.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B.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C.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京城 D.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城
返回
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 络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2.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
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 C )9.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 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在绝望中自缢的明朝皇帝是 A.明神宗 B.明熹宗 C.明思宗 D.明成祖
( C )10.“从陕北发动革命,以‘均田免赋’为号召,转战十 余年,推翻明朝的统治,但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人 所趁,遭受了失败。”上文评述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明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和矿监税吏的胡作非为,使生 存压力极大的老百姓走向了官逼民反的道路。早在万历二 十三年(1594年) 与二十四年(1595年), 山东、河南一带就 出现过严重饥荒,在河南新蔡、沈丘、裕州、叶县、舞阳、 沁阳各地陆续爆发过大规模的聚众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1--21课)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新版北师大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的兴替(新北师大)

1.政治上:皇权的加强。 2.经济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明朝 3.外交上:对外交往的密切。
明 清 的 兴 替
兴 清朝
4 市镇经济的繁荣。
明朝 替 清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
税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 等措施得到农民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结果: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李自成
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后金的建立
时间: 1616年 建立者: 努尔哈赤 新民族: 满族
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 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 作后金。
展示自主先学
第பைடு நூலகம்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1.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 1368 — 1644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 (2)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江淮地区的 红巾军 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 统治。贫苦农民出身的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削平群雄,推翻元朝, 在 1368 年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今南京) ,他就是 明太祖 ,年号 洪武 。 (3)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dì)执政期间,通过废除 丞相 、创 内阁 、 设立 锦衣卫 、迁都 北京 等举措,奠定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基本格局。 (4)明初统治者实施 奖励垦荒 、 轻徭薄赋 、提高手工业工匠身份等政 策,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 2.李自成起义 (1)明朝末年,官府赋税苛重,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1627 年陕西等地饥民相继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2) 1644 年2月起义军兵锋直指北京城下,3月18日走投无路的 崇祯 皇 帝自缢,19日 李自成 率部进入内城,明朝宣告覆亡。 3.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努尔哈赤 满族 。 (1)17世纪, ______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______ (2)在明宁远总兵 吴三桂 配合下, 1644 年5月清兵长驱直入占领 北京 ; 9月清将首都从 盛京 迁到 北京 ,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PPT课件3 北师大版

平江(今苏州),次年,降元。
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
袖刘福通,自称吴王。1367年
施
耐
庵
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 自缢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 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材料一中“红巾万千”是指什么事情?原因是 什么?
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次日, 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进入内城, 明朝覆亡。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 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迁都北京,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崇祯 帝煤山自缢。
崇祯帝绝笔: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朕自去冠冕, 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清朝建立后,尊为 清太祖,谥曰承天 广运圣德神功肇纪 立极仁孝睿武端毅 钦安弘文定业高皇 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1626年,袭承汗 位,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 强中央集权;确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 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 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 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明太祖洪武实录》
重典治吏
严惩腐败
宽以待民 休养生息
软硬并用 宽猛相济
废除丞相
胡惟庸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 个名至实归的丞相。从这个意 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 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 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 中国历史。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 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 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华盖殿、武英 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之后,又置文 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 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思维导图

封建 君主 专制 的发 展轨 迹
明废丞相,设三司 八股取士,文字狱
特务统治 清设军机处
雍正 军机房到 军机处 由皇帝选 派亲信大 臣组成 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 君主专制进 一步强化
设立者 过程 人员 组成 职责 影响
军机处 的设立
文字 狱
统治者认为天 朝物产丰富, 无需同外国进 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主权 受到侵犯,危 及自身关 锁国
文字 狱与 文化 专制
文化 专制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 制知识分子 盛行时期: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 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 、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 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言论,阻碍了思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目的:维护集权统治 措施:大力提倡尊孔读 经,组织人力大规模的 整理文献和编篡书籍 后果:许多珍贵的书籍 被查禁和销毁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思维导图封建君主专制秦朝创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代发展明清强化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大一统特务统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八股取士文字狱科举制清设军机处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文字文化专制文字目的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思维导图
秦朝 创立 西汉 巩固 隋唐 完善 宋代 发展 明清 强化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清初颁布“禁 海令”到开放 四个通商口岸 再到只开放广 州
影响 表现
积极:对西方殖 民者的侵略活动 起到一定的自卫 作用。 消极:中国逐渐 落伍于世界历史 的发展进程
退 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阶段示意图: 北朝(北周)南朝(陈)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隋唐时期特征:繁荣和开放的社会581年,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时);历史作用: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大统一。
时间:605年 特点:纵贯南北的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三点:起点涿郡,中心点洛阳,终点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①贵族李渊(唐高祖)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建立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形成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⑴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⑵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政策措施 ⑶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⑷大兴学校,发展科举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的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 治世局面形成: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逐步增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把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励精为治:任用贤才(例如姚崇);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
史称开元年间的政局为"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907年,唐朝灭亡。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农业 ③蔬菜引进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制成曲辕犁;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最为有名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唐都长安城:城内实行“坊市制”。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

明朝的统治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
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
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思维导图_ ppt课件

目的
机构 改革
监察 特点
明朝的 建立
科举考试 的变化
明朝 的统
治
朱元璋 强化皇
权
经济的 发展
变化
内容:考试题 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文体:由八
个部分组成
局限 性 农业
手工 业
商业
内容空疏,形 式呆板,脱离 实际,禁锢思
想 引进原产于南 美洲的玉米、 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
葵等
棉纺织业从南 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丝织业 中心,景德镇 是全国制瓷中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思维导图
1368年
朱元璋(明 太祖)
应天(今江苏 南京)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巩固统治,强化 皇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 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 守各地,监控地方
废除丞相度和中 书省,将大都督府 分为中、左右前后
五军都督府 设锦衣卫,监视官
民 地方和中央互不统 属,相互牵制,皇 权高度集中,君主
心 商品经济相当 活跃,北京和 南京是全国性 商贸城市,晋 商、徽2商的出
现
7年级下册历史思维

7年级下册历史思维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朝的繁荣
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统治
盛唐气象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民族交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与东亚的交流
与中亚、西亚的交流
与欧洲、非洲的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唐朝的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的兴起
党项族的兴起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辽的建立和统治
西夏的建立和统治
北宋的建立和统治
宋朝的重文轻武
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朝的军事衰弱
金和南宋的对峙
金的建立和统治
南宋的建立和统治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强化统治
明朝的衰落
清朝的统一与巩固清朝的建立和统一清朝的巩固统治
清朝的疆域拓展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抗击倭寇
清朝前期的统治危机政治腐败
经济衰退
民族矛盾激化。
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版新版七下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课件(13张)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368-1644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黑暗,黄河泛滥, 社会矛盾激化。(元末农民起义原因)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民谣
明朝建立
参加元末江淮地区红 巾军起义的朱元璋于 1368年建立明朝,定 都应天,朱元璋就是 明太祖,粮
②连年用兵与天灾,激化矛盾 平买平卖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 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民谚
1644年崇祯帝自缢。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议一议: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能够推翻明王朝?
①明朝赋役苛重、土地兼并、连年用兵、天灾 饥荒、社会黑暗。 ②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获得人民支持。
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 南宋[金] →元→明→清
朝代 明 清
民族 汉族 满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1368年 朱元璋 1636年 皇太极
1644年
都城 应天→北京 盛京→北京
明清更替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
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灭明 清朝建立 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
主要朝代顺序表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东周]→ 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 →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
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 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清史稿》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 ——《清世祖实录》
清军入关
1644年4月,清军在吴三 桂的协助下攻入山海关, 合击农民军。 月,清 军迁都北京,夺取全国 最高统治权。
①严惩贪污腐败
皇丞六
帝相部
加强皇权
②废丞相、创内阁、设锦衣卫、迁都北京
【历史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北师大版)

2.起义的过程
李自成起义
起义军发布《为剿兵安民事》:明朝 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 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 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本营十世务农 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 ——(清)彭孙贻:《平寇志》 思考: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能够推翻明王朝?
一、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二、李自成起义 三、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满族的崛起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 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奇摇其根,要安 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 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 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一、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元末红巾军起义 2.明朝的建立(1368) 3.明朝的强盛
二、李自成起义 三、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满族的崛起
2.山海关之战
3.满族入主中原(1644)
剃发令
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第14课明朝的统治【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生阅读课本67页《明朝疆域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辽阔。
中国历史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史之明朝

明朝建立时间1368统治者朱元璋都城应天府(南京)顺天府(北京)洪武之治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靖难之役明惠宗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清君侧,靖内难”起兵攻南京遂即即位永乐盛世边疆安定著名事件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改革科举制度表现影响考“四书”“五经”,写八股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亲自率兵五征漠北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维持稳定使鞑靼和瓦剌互相牵制安抚女真各部,在归附地区设置卫所扩大东疆,视察库页岛,宣示主权积极外交策略派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朝贡制度巅峰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编修《永乐大典》百科全书厂卫制度恢复锦衣卫设置东厂仁宣之治宋太宗 朱棣明惠宗 朱允炆明太祖 朱元璋明宣宗 朱瞻基德政治国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国力达到极盛弘治中兴明孝宗 朱佑樘更新庶政,言路大开,选贤任能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勤于政事,恭俭有制,减免税赋隆庆新政明穆宗 朱载坖ji 俺答封贡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隆庆开关海上开放民间贸易朱翊钧 九岁即位张居正辅政十年万历革新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方面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方面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戚继光总督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民生方面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社会发展经济农业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进口粮食非农业人口剧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工业民间手工业壮大,官营不断萎缩铁、造船、建筑、丝绸、纺织、瓷器、印刷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商业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外交朝贡体系主要是朝鲜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出使西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著《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等海禁政策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限制合法的私人海外贸易东南倭乱戚继光在浙东抗倭戚继光与俞大猷在福建和广东连续重创倭寇万历援朝两次援朝抗日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中西交流葡萄牙派使团来华,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建交葡萄牙战败于几次海战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文化艺术思想哲学思想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东林党争东林书院常讽刺时政,与当权派对抗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文学小说长篇章回小说短篇的话本、拟话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公安派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明清由盛转衰的表格

明代的鼎盛时期为永宣盛世时期,即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时期。
明成祖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
衰败:
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清政府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及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财政赤字下,“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清末铁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乾盛世”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盛世。
康雍乾三朝把吏治摆在了治国的首位,圣祖“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严惩贪吏,奖励廉吏清官。世宗即位,向全国臣民宣布:“朕惟国家首重吏治。”他针对圣祖晚年吏治有所松弛,又加大了打击贪官的力度,大声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要求各级官员必“以实心行实政。”乾隆朝已进入鼎盛,仍不放松吏治,以“整肃官方”,达到“惠民斯民之至意”。三朝澄清吏治,一脉相承,不计地位与权势,如总督、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朝中高官,连同皇亲国戚,只要犯赃,必予严惩。另一方面,他们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以农业“为国之本”,大力发展经济,实施“裕民”之策,达到家给人足。康雍乾三朝还坚持国家“大一统”并制定若干正确的民族政策,使边疆安宁,长治久安。
永乐元年(XXXX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纂修《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
我的天呐!!第一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历史思维导图,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

我的天呐!!第一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历史思维导图,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
我的天呐!!第一次见到这么完整的历史思维导图,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每一个朝代的重要知识点全都详细整理出来了。家有孩子的,抓紧把这份历史思维导图保存下来,孩子非常难得学习的好资料,让孩子把这份思维导图知识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