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合集下载

法理学知识点整理(44页)

法理学知识点整理(44页)

法理学(整理)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一章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第一节:法学的概念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包括对法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又要研究外部方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

2.凡属于与法有关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的研究范围内。

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都是法律现象,都是法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整体的法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可以分为若干大类,每一类都包括一系列科学部门。

2.①法学与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法理学(法哲学)是对法的本质基础的哲学反思,或者说是根据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法律分析。

②法学与政治学:政治学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法学和政治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③法学与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看书有四点:P6)④法学与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科学。

原因:1.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

(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2.社会学要通过法律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⑤法学与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法学与历史学其中联系(P7到P8有四点)⑥法学与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和规则的科学。

(p9第二三句)第三节:法学的体系与分科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①:从法律部门的划分: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②:从认识论角度:分为理论法学(侧重理论研究)+应用法学(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第四节: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含义: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

法理学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

法理学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法理学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1)注意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是有区别的(意志属性、规范形式、实施方式、调整范围、稳定性与程序性程度方面的区别):第一,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政策的制定在程序上往往不太严格。

第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政策的表现形式往往是表现为宣言、口号等。

第三,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政策调整的要比法律调整的广泛一些。

第四,稳定性也不一样,法律的稳定性强一些,政策灵活一些。

法律以政策为指导;政策依法律贯彻实施。

(2)法律与政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法律以政策为指导,首先表现在立法方面,政策是法律制定的依据;其次在法律的实施方面,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反过来,政策依法律实施。

依法治国下政策的空间相应的就要缩小,但并不意味着依法治国的状态下政策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法理学司法考点之法与政策、文化和科学的关系司法考点之法律文化(1)法律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一般指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包括法的制定、法的实施在内的法律实践,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习惯、理论。

(2)法律文化是法的传统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法的传统更多的是通过法律文化,尤其是固有法文化表现出来的。

(3)法律文化不同因素的差别往往可以成为划分不同法律文化的标准,如按照法的渊源和结构的差别可以分为习惯法法律文化、法典法律文化、判例法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现象的观点、知识、心理态度的总称。

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第一,它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而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二,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意识都与以往的思想成果有着联系和可以继承吸收的关系;第三,它同其他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法律意识可以相对地落后或超越于社会存在,走在经济发展的后面或前面。

法理学练习题集推荐

法理学练习题集推荐

法理学练习题集推荐一、基本概念理解1. 简述法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 什么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4. 简述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5. 法律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二、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1. 简述我国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

2. 分析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 民法与刑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 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5. 诉讼法的基本任务和作用是什么?三、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1. 简述法律解释的种类及其方法。

2.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有哪些?3. 如何理解法律漏洞?简述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

4. 简述法律冲突的解决途径。

5. 举例说明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推理。

四、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 简述法律责任的定义及其特征。

2.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哪些?3. 简述法律制裁的种类及其作用。

4. 分析我国刑事法律制裁与民事法律制裁的区别。

5. 如何理解法律责任的免除?五、法治与法律文化1. 简述法治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2.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

3.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是什么?4. 简述法律传统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5. 如何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六、案例分析1.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法律适用中的解释问题。

2. 某地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请从法律责任角度分析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3. 分析一起合同纠纷案件,阐述民法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4. 一起交通事故案件,请从刑法角度分析肇事者的法律责任。

5. 以一起行政案件为例,探讨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

七、法理学基本理论1. 简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2. 分析社会法学派的核心理论。

3. 简述分析法学派的基本立场。

4. 比较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法学流派的异同。

5. 论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的关系。

八、法律发展与社会变迁1. 简述法律发展的历史类型及其特点。

法律文化的释义

法律文化的释义

法律文化的释义正如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到目前为止,法学界对“法律文化”也没有取得普遍认同的解释,以至法律文化研究仍被释义问题所困扰。

根据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在国外,美国法学家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界定为“人们对待法和法律制度的态度、信仰、评价、思想和期待”。

⑴苏联法学家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社会精神文明”,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法律运行和法律意识达到的“某种状态”。

⑵很多日本学者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理解为以法律意识为核心、包括法律制度和设施在内的社会文化现象。

⑶在我国,有关法律文化的解释或定义大约有二十多种,可归纳为五类:1.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总和。

”⑷2.“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法律艺术等一系列法律实践及其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以往人类法律实践的结晶,又标志着现实法律实践的状态和发展程度。

”⑸3.“法律文化是社会观念形态、群体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制度中有关法律的那一部分以及文化总体功能作用于法制活动而产生的内容——法律观念形态、法律协调水平、法律知识沉积、法律文化总功能的总和。

”⑹4.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对于法或法律制度的观点和态度的形态,包括法律意识及法律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

”⑺5.法律文化是社会群体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某些法律生活方式。

⑻笔者不准备对这些释义作出具体的评论,只想指出,这些见仁见智的释义表明,法律文化没有先验的内涵,其意义是给定的。

但是,给予法律文化什么释义,则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和理论前提,特别是研究者为自己的工作设定的价值目标。

一、法律文化释义应有的认识、理论、价值前提笔者认为,要对法律文化作出一个科学的、实用的释义,必须考虑以下诸种因素:1.选取适当的法律文化参照。

法律文化释义的第一个认识前提是合理地选择法律文化的参照系。

法律文化知识点总结

法律文化知识点总结

法律文化知识点总结作为一个法律专业学生或者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士,了解法律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文化是指与法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了法律精神、法律意识、法律伦理、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掌握法律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意义,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也能够在法律实践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法律规则,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一、法律精神法律精神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指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价值观念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

法律精神包括了以法治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平等、公正、诚信、自由、和谐等价值观念,它是法律的灵魂和文化表征。

了解法律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制度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之心,提升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因此,法律精神是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法律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

它是指在法律制度的指导下,人们具有的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和行为态度。

法治观念包括了法律平等、法律公正、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是人们共同遵从和维护的核心精神。

了解法治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法律制度的实质和功能,还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合理地运用和维护法律规则,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律文化观念。

三、法律伦理法律伦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法律规则的指导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法律伦理包括了守信用、尊重人格、防止侵权、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法律制度的道德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了解法律伦理有助于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法律伦理的尊重和信仰,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风范。

2018-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法理学-随堂练习及答案

2018-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法理学-随堂练习及答案

2018-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法理学-随堂练习及答案第一章导论1.(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法律现象的是()A.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B.法的创制与法的实施C.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D.日常行为和法律制度参考答案:D2.(单选题) 关于法学的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B.法学是有阶级性的,它总是与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

C.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

D.法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法学的客观性。

参考答案:C3.(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A.法哲学的基本问题B.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C.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理论问题D.部门法的具体规定参考答案:D4.(单选题) 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研究法理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只研究法律并排除其他因素的观点。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参考答案:C5.(判断题) 法学又称为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参考答案:T6.(判断题) 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现象。

()参考答案:T7.(判断题) 法学是随着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有了法就有了法学。

()参考答案:F8.(判断题) 法学体系,就是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参考答案:T9.(判断题)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参考答案:T10.(判断题) 由于法理学是理论研究所以不需要社会调查的方法。

()参考答案:F第二章法的起源1.(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原因的是()A.经济原因B.政治原因C.社会文化原因D.科学技术原因参考答案:D2.(单选题) 法与原始习惯的相同点是()A.都有相同的经济基础B.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C.都在相同的范围内起作用D.都有保证实施的相同方式参考答案:B3.(单选题) 下列不是法的继承的依据的是()A.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后承接关系决定着法的继承B.人类文化发展连续性决定法的继承C.法在演进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决定法的继承性D.旧法曾经存在决定其必须要继承参考答案:D4.(单选题) 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A.法的现代化B.法的移植C.法的继承D.法的国际化参考答案:B5.(单选题) 下列关于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A.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的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

《法理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理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56学时/3学分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树立法治信仰。

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在价值,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等,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

课程目标2:掌握法理知识体系。

掌握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关系、法律效力、法律责任等基础概念。

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法律的制定、实施、监督、遵守等环节的特点、原则、程序等知识。

课程目标3:掌握法理分析方法。

形成运用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比较等分析方法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视角。

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 =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6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4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一)教材《法理学》编写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付子堂:《法理学初阶》(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梁治平:《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7。

法律文化法律意识

法律文化法律意识
第二十六页,课件共有30页
三、法律意识和法律的关系
近年来,人们提出了法律和法律意识何者为本原的 问题。法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
(1)法律意识本原说
(2)法律本原说 (3)无本原说
我们认为,上面三种观点都看到了法律与法律意识关系的某 一方面,均有其合理性,但是又都有可商榷之处。那么,法 律意识的本源是什么?法律意识来自存在,这个存在不但包 括法律,它包括全部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界。
(三)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思想体系是对法律思想观 点的理论概括,是思想化、理 论化、系统化的法律意识,是 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
第二十四页,课件共有30页
(四)法律意识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
法律意识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 连续性的变动不居,而是动中 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 化发展的连续性
法律意识与其他意识是 相互渗透影响的
第十二页,课件共有30页
第十三页,课件共有30页
(四)伊斯兰法系
伊斯兰法系概述 《


伊斯兰法系是以伊伊斯兰法
的主要法源为:
(1)《古兰经》(2)圣训 (3)公议
(4)司法实践中运用类比的结论。伊斯兰法由阿拉伯半岛传 到西亚、北非、南亚的许多地区,它的发展从未中断,进入 1960年代以来反而出现复兴之势。现在它们是近10亿人遵守 的法律。
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低级阶段 的法律心理和高级阶段的法
律思想体系
第二十二页,课件共有30页
(二)法律心理
法律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 于法律的零星的感觉、情绪、习性等等。 正因为法律心理来源于日常生活、是自 发产生的,所以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是 表面的、直观的,缺乏理论概括的高度。
第二十三页,课件共有30页
• 有的学者将法律文化分为罗马——日耳曼法 系、普通法系、社会主义法系、非西方法系 四大类。

法律硕士考研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意识

法律硕士考研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意识

凯程法硕,国内领先的法硕法学辅导机构,法硕考研,首选凯程!第 1 页 共 1 页 法律硕士考研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意识1.所谓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2.法律意识的特点(1)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最深层的因素,法律文化一般可分为物化的、制度的和观念的三个层面,观念层面的东西最为深刻和持久,法律意识就属于观念层面。

(2)法律意识在结构上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前者指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结,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直觉反映;后者指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具有系统化、体系化的特征,是法律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反映。

(3)法律意识对于法的演进、法的实施和法律职业者从事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凯程法硕优势:凯程法硕辅导经验丰富,每年都有大量学员考取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政法、贸大、中财、北师大、中央民族大学、社科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院校,在凯程官方网站有他们的经验谈视频,同学们可以查看,相信他们的经验对每位同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法硕参考书、就业、择校、分数线、备考指导等不清楚的同学,可以查看凯程的官方网站,可以联系咨询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解答。

凯程法硕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很多机构说自己考了多少人,亮出来多少经验谈,但是几乎没有机构把自己学员的经验谈视频亮出来,凯程有实力把凯程学员部分学员视频经验谈亮出来,体现凯程的绝对优势。

详细请查看凯程官方网站法硕栏目。

凯程简介: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1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传等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索玉柱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法理学随堂练习及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大学法理学随堂练习及答案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法律现象的是A.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B.法的创制与法的实施C.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D.日常行为和法律制度参考答案:D2.单选题关于法学的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B.法学是有阶级性的;它总是与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C.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D.法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法学的客观性..参考答案:C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A.法哲学的基本问题B.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C.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理论问题D.部门法的具体规定参考答案:D4.单选题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研究法理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只研究法律并排除其他因素的观点..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参考答案:C5.判断题法学又称为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参考答案:T6.判断题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现象..参考答案:T7.判断题法学是随着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有了法就有了法学..参考答案:F8.判断题法学体系;就是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参考答案:T9.判断题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参考答案:T10.判断题由于法理学是理论研究所以不需要社会调查的方法..参考答案:F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原因的是A.经济原因B.政治原因C.社会文化原因D.科学技术原因参考答案:D2.单选题法与原始习惯的相同点是A.都有相同的经济基础B.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C.都在相同的范围内起作用D.都有保证实施的相同方式参考答案:B3.单选题下列不是法的继承的依据的是A.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后承接关系决定着法的继承B.人类文化发展连续性决定法的继承C.法在演进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决定法的继承性D.旧法曾经存在决定其必须要继承参考答案:D4.单选题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方法在法学上一般称为A.法的现代化B.法的移植C.法的继承D.法的国际化参考答案:B5.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A.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的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B.法的继承是新法批判吸收旧法中适合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某些因素;一般都表现出良性效果;而法的移植的效果却有好坏之分..C.法的移植的范围是外国法;而法律的继承只能继承本国旧法的合理因素..D.法的移植以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着共同性为前提;而法的继承则以新法和旧法之间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为前提..参考答案:C6.判断题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参考答案:T7.判断题监狱的建立是法形成的标志之一..参考答案:T8.判断题法的继承是指新法全部吸收或沿用旧法;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现象.. 参考答案:F9.判断题一个国家有选择地取舍同时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为己所用就是法的移植..参考答案:T10.判断题法的起源经历了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过程..参考答案:T1.单选题关于法的词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通用、含义相同B.在秦汉时;“法”、“律”两字合为“法律”一字C.唐律疏议名例称:“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D.现代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参考答案:D2.单选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物质生活条件B.政治、宗教、习俗C.经济基础D.个别领导意志参考答案:A3.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法的本质的是A.统治阶级意志性B.物质性约性C.经济以外因素对法的影响D.国家强制性参考答案:C4.单选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法的阶级意志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B.法对统治阶级内部的违法犯罪不加管束C.法不必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D.法不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参考答案:A5.单选题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是指法的A.预测作用B.指引作用C.评价作用D.强制作用参考答案:C6.单选题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有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这说明A.法律是可有可无的B.法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C.法自身具有缺陷D.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参考答案:B7.单选题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A.他人的行为B.每个人本人的行为C.一般人D.违法者的行为参考答案:B8.判断题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参考答案:T9.判断题现代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参考答案:F10.判断题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参考答案:T1.单选题关于法的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的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人的法律需要和法律现象都是客观的B.法的价值具有主观性是因为法律规范本身与人的需要都具有主观性C.法的价值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对立统一的D.法的价值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互冲突的参考答案:D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法的价值冲突处理原则的是A.价值位阶原则B.秩序优先原则C.个案平衡原则D.比例原则参考答案:B3.单选题 3.下列不属于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表现的是A.法确定权利义务界限;避免纠纷B.法以文明的手段解决纠纷C.法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D.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参考答案:C4.单选题关于正义的种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配的正义就是不论对于什么样的人都要给予相同的对待B.形式正义是关于制定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则来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C.社会正义指一个社会基本制度及其所含规则和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D.法律正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关系参考答案:C5.单选题不属于法对正义实现的作用的是A.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B.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C.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D.法排斥和反对国际正义参考答案:D6.单选题关于人权的错误表述是A.人权作为一种制度是与人同时出现的B.人权概念的核心是强调普遍而平等的尊严和自由C.任何人的价值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D.每个人的基本尊严和自由都应当得到无差别的承认和尊重参考答案:A7.判断题法的价值就是法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T8.判断题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参考答案:T9.判断题司法独立足以保障纠纷的公正解决..参考答案:F10.判断题现代法与传统法均注重保障人权..参考答案:F1.单选题关于法治与法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法制就有法治B.有法治不一定法制C.没有法制;就一定没有法治D.任何法制都是以法治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参考答案:C2.单选题关于人治与法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领导人或统治者必须服从法律B.在人治社会;法律只是统治者实现社会统治的工具C.人治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治也是理想社会D.法治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人治更需要人的理性与智慧参考答案:C3.单选题关于法治与德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证明德治比法治重要B.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法律规范;德治的基本准则是道德规范C.法治、德治、人治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D.力行法治必须大力排除道德因素参考答案:B4.单选题关于改革立法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立法工作成效显着;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空白..B.消除或减少立法空白要靠更加主动、积极、有效的立法..C.基本法律的完善是依法治国的基础..D.要更新立法观念;大胆吸收、借鉴和移植一切法律规范和法律技术..参考答案:D5.单选题关于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B.司法制度的改革;要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不得影响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D.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应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参考答案:C6.单选题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错误的是A.法治是众人之治;不与民主相联系;它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其涵义从表面上看是中性的B.法律、法治的出发点、基本精神、价值取向都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保障民众的权利C.法治要求在全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依法办事D.法制和法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参考答案:A7.单选题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治国的制度和原则;前者强调法的作用;后者强调人的作用B.民主是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价值;但不是现代法治的一个实体基本原则C.现代法与社会秩序不可分;但一定与专制、独裁或无政府主义相对D.法治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参考答案:C8.判断题没有民主政治的国家也可能有法治..参考答案:F9.判断题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参考答案:T10.判断题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参考答案:T1.单选题下列关于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经济基础决定法的产生、发展和消亡B.经济基础是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C.法确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D.法限制、削弱和扫除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参考答案:B2.单选题关于法对生产力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法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力B.法不能直接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调整和规定C.法对生产力的作用只能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进行D.当法服务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法对生产力的发展便起促进作用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的特点是A.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C.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经济D.中国当代的市场经济是国家利益经济参考答案:D4.单选题为了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因此;社会是法律的母体;法律是社会的产物..B.法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反垄断法的实施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C.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反垄断法的出台;这说明;唯有经济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经济之外法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D.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除反垄断法之外;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积极配合..参考答案:C5.判断题经济基础决定法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参考答案:T6.判断题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法将随之消亡..参考答案:T7.判断题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和内容..参考答案:T8.判断题经济基础是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参考答案:F9.判断题中国的法必须服务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参考答案:F10.判断题从身份到契约是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参考答案:T1.单选题法律与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哪一说法没有正确揭示法律与政治的关系A.法律对政治有确认、保障作用;法律确认政治体制;反映政治要求;调整政治运行B.法律对政治有预测作用;法律可以预知政治的发展C.政治可以影响法律的内容;政治也可以为法律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D.政治对法律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政治活动影响法律的产生和运作;政治状况的变化也影响法律的发展变化参考答案:B2.单选题下列不能反映法律与党的政策区别的是A.法律必须向全社会公开;党的政策可以不向全社会公开..B.法律的内容一般比较明确、具体;规范性较强;政策的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抽象..C.法律的稳定性较强;政策的稳定性则是分别情况而定的..D.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违反政策的则由国家机关给予法律制裁..3.单选题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根据党内法规和法律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这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要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B.依照党内法规惩治腐败;有利于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C.要注重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以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D.党规党纪在一定程度上严于国家法律;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参考答案:C4.单选题关于执政党的政策与制定国家法律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在我国;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国人民共同意愿;因此党的政策高于法律规定..B.在制定法律时要贯彻党的政策精神;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党的政策..而是以党的政策为指导;把政策的精神贯穿于法律条文之中..C.只有理解了执政党的政策;才能正确、全面地掌握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执行法律..D.执政党的政策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白..参考答案:A5.单选题关于国家法律对执政党政策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具有一致性;执行了党的政策也就是执行了法律..B.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具有一致性;因此党的政策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C.党的政策通过国家机关制定为法律;便获得了国家意志的属性..D.执政党以国家强制的属性保证执政党政策的实现..参考答案:C6.单选题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该是A.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两者相辅相成B.政策高于并大于法;法必须服从政策C.法高于并大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D.政策与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参考答案:A7.判断题法律在内容上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参考答案:T8.判断题一旦政治要求发生变化;法律的任务和内容就将随之发生变化..参考答案:T9.判断题党的政策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参考答案:T10.判断题法律的活动离不开政策的指导;政策高于法律、决定法律..参考答案:F1.单选题关于法与宗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与宗教都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B.法与宗教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C.国家允许和保护所有宗教活动D.国家允许开展宗教事务的国际友好往来参考答案:D2.单选题关于法律与宗教规范之间的区别;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和宗教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但保证它们实施的力量不同B.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宗教只对信徒具有约束力C.法的内容既有权利性规定也有义务性规定;宗教主要规定信仰者的义务D.法律的实施要靠人们的自愿;宗教规范的实施依靠教徒的内心信仰参考答案:D3.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律所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A.宗教信仰纯属公民个人的私事;国家不得做任何干涉B.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C.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D.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参考答案:A4.单选题关于法与道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法律的产生晚于道德B.法律具有明确的内容;道德不具有具体内容C.法律和道德都以社会关系作为调整对象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参考答案:B5.单选题下列关于法和道德的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法总是合乎所有社会道德B.法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C.道德必须法律化才可推行D.法的规范性程度高于道德参考答案:D6.单选题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特点;表现在 ..A.规范内容相同B.基本要求相同C.指导思想相同D.调整范围相同参考答案:D7.单选题某市是我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且犯罪率较低的城市之一;该市某村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建有一条“爱心互助街”;使其成为交换和传递爱心的街区..关于法与道德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B.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C.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把道德的教化作用放在第一位参考答案:D8.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舆论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也意味着某种国家强制力B.道德仅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而法则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或相互关系C.是否具有外在强制性是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的标准D.就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论;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广参考答案:D9.判断题法律和宗教规范都属于上层建筑现象;都是用来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体系..参考答案:T10.判断题道德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参考答案:T1.单选题2012年以来;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对此;下列哪项评论是正确的A.目前大数据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任何科研活动B.大数据可能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及时立法给予规范和调整C.如因该大数据研究成果发生了民事纠纷而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则法院不能审理D.如果某国为大数据制定法律;则制定出的法律必然是该国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参考答案:B2.单选题关于网络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日趋猖獗..B.网络犯罪行为骗取人们钱财、侵犯个人隐私、威胁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C.网络犯罪阻碍了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D.在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打击网络犯罪时;应限制网络发展参考答案:D3.判断题科学技术可以丰富和完善法律的内容..参考答案:T4.判断题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助于提高执法和司法的工作质量..参考答案:T5.判断题高科技犯罪现象的大量出现证明科学技术对法律只有消极破坏作用..参考答案:F6.判断题法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参考答案:T1.单选题关于法律部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B.法律部门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法律制度;某一法律制度只能体现在唯一法律部门中..C.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D.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社会关系和法律调整的方法参考答案:B2.单选题关于法律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体系是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B.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一国国内法和国际法C.按照前瞻性原则法律体系包括尚待制定的法律D.法的继承决定了法律体系包括一国历史上的的法律参考答案:A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的是:A.宪法与行政法B.民商与经济法C.刑法与诉讼法D.国际法律法规参考答案:D4.判断题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参考答案:T5.判断题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基本要素是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参考答案:T6.判断题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法律部门划分的唯一标准..参考答案:F7.判断题法律部门具有稳定性;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而变化..参考答案:F8.判断题法律体系包含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参考答案:T9.判断题法律体系客观上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 参考答案:F10.判断题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划分部门法的惟一标准..参考答案:F1.单选题关于立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A.立法是特定的主体进行的专门活动B.立法就是法的制定C.立法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D.立法是制定、修改和认可法的活动参考答案:B2.单选题下列对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和其他的基本法律B.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适用于全国的决定和命令。

法学研究中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

法学研究中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

法学研究中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是关于法律的学科,旨在研究法律的原理、规则和制度。

然而,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冷冰冰的规定,它也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意识息息相关。

在法学研究中,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学研究中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法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法律文化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法律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地域和社会范围内具有活力和稳定性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的总和。

在法学研究中,法律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文化是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法律文化反映了社会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和追求。

通过研究法律文化,法学家可以深刻理解法律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为法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法律文化是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法学研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和分析,而法律文化则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通过研究法律文化,法学家可以深入理解法律制度的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特征,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

最后,法律文化是法学研究的创新源泉。

法律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也会对法律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法律文化,法学家可以把握社会变革的潮流和趋势,及时调整法律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从而使法学研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法律意识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法律的认同、尊重和遵从的观念和信念。

在法学研究中,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意识是法学研究的动力来源。

法学研究需要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而法律意识时刻提醒着法学家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意识激发了法学家研究法律的热情和动力,推动他们深入探讨法律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法律意识是法学研究的价值导向。

法学研究需要明确价值取向,指导其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法律意识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法学家在研究法律时,应当通过法律意识来确立研究的价值导向,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法理学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理学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志,是人们在对法律现象有所认知、情
感和评价的基础上,自觉地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
目的的意识现象。
四是依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角色规范,
将法律意识分为公民角色、职业角色、家庭角色。
法律意识 公民角色 职业角色 家庭角色

公民角色,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所能享有又必须
承担的最具有普遍性、又最为基本的社会角色。
一是依据人们法律意识对法律现象认识的发展,
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
系三个层次。
法律意识 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观念
法律心理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
成的直接心理状态。它处于法律意识的最低层。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 成的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识层面。它处于法律意 识的中间层次。
为法律认知、律情感 法律评价 法律意志

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各种现 象所作的感知和认识。

法律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现象所持一定心
理态度的情绪体验。 法律评价,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的 基础上,对有关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是非好坏进行的 价值评判。
一是法律意识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直接服
务于某种生产关系;
二是法律意识涉及对象是法律现象;
三是法律意识具有强制性,对人们的行为有明
确指令性。 第二,从法律心理结构与法律观念两者结合的 角度,使法律意识定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例如,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
象的认识、评价、情感体验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
③独立性;④实践性。

法律文化的结构
法律文化可以归结为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

法理学各章要点解析

法理学各章要点解析

第一章名词:法的定义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1、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⑴法是“意志”的体现;⑵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⑶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⑷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本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的基本特征⑴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⑵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⑶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⑷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的要素有哪些?各要素的特点和功能、主要分类?法的三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特点和功能:法律概念是对法律事实进行定性的,既确定事件、行为和物品等的“法律性质”和“社会性质”,又确定事件、行为和物品等的“法律性质”,从而为人们认识和评价法律事实提供了必要的结构。

没有这个结构,就无法对事件、行为和物品作出法律评价和法律处理。

主要分类: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法律规则:特点和功能:⑴微观的指导性;⑵可操作性,亦即可适用性;⑶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主要分类:⑴从性质上分: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权利义务复合规则;⑵从形式特征上分:规范性规则、标准性规则;⑶按其功能分: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法律原则:特点和功能:⑴较宽的覆盖面;⑵宏观上的指导性;⑶稳定性强。

主要分类: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4、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⑴规则在适用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它或是被遵守,或是被违反。

但法律原则的适用则比较灵活。

⑵在一个法律体系中,规则之间如果互相冲突,其中必有一个是无效的。

而原则交错的时候,原则之间的冲突必须根据每一个原则在既定场合中的相对分量来解决。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理论⑴揭示了法的起源的经济根源。

法理学知识点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点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点框架图政治性基本特征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党的事业至上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至上基本理论(“三个至上”)宪法法律至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一、社会主义实践基础法治地位和作用理念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本质要求:执法为民基本内容价值追求:公平正义重要使命:服务大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法治统一、体系完备)基本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注意重点: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其他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法的概念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法的作用社会作用2法的局限性3种类:秩序自由正义二、法的价值价值位阶原则法的本体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个案平衡原则比例原则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法律规则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4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分类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法的要素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5: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法律原则种类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分类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权利与义务结构上数量上两者的关系6产生发展上价值上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2法的社会作用:涉及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

①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②两个方向即政治职能(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3法的局限性的体现: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②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③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④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

法理学进阶2

法理学进阶2

第二章、法与社会的关系 第七节 法与和谐社会
• 第三,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实现实体法与 程序法的和谐。特别要注意纠正我国目前 多年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和倾向。 树立正当程序和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同等 重要的意识。 • 第四,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在立法中实现 利益与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前 需求与长远发展间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法与社会的关系 第六节 法与法律意识、法律文化
• (二)法律文化 •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与法律有关的物质性要素、 精神性要素与制度性要素的总称,其侧重的内容 是法律现象中的精神部分。 • 法律文化中的物质性要素是指与法律相关的物质 设施、技术手段及支持法律运行的各种资源条件; 精神性要素是指法律背后的指导思想、文化观念、 思维模式及态度、习惯、情感等因素;制度性要 素是指承载或表达法律内容的规则、规则体系和 规则技术等内容。
第二章、法与社会的关系 第七节 法与和谐社会
• 二、实现社会和谐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 通过法律确立公权力与私权利各自的合理空间与边界,是 塑造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 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和谐。 其途径是: • 第一,严格实行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权力只能在法律授权 的情况下行使,法律没有授权的不得行使,即所谓“法无 允许即禁止”。 • 第二,树立“权利推定”的执法理念。对公民和社会组织 而言,凡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应推定其有权利进入。即所 谓“法不禁止即自由”。
第二章、法与社会的关系 第七节 法与和谐社会
• 从法学角度看,和谐是基于制度保障的公平正义。 •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制度要素,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价值要素,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道德要素,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法与和谐社会

法理学(第二版)

法理学(第二版)
法理学(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主编:葛洪义 副主编:张光杰 林来梵 王圣诵 撰稿人:葛洪义 胡玉鸿 孙莉 张光杰 王圣颂 丛广林 魏清沂 张朝霞 林来梵 刘治斌
教材封面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法学及其体系 法理学的对象 法理学的意义 法理学的方法
第二章 法的性质
第一节 法的定义 第二节 法的本质 第三节 法的特征
第三章 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价值概述 第二节 法的主要价值 第三节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第四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法的作用概述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局限性
第五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法与经济 法与政治 法与道德 法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法的现代化的含义 第二节 法的现代化的类型 第三节 法的现代化的条件
第二十五章 法治国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家 法治的概念 近代法治国家的形成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葛洪义教材封面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法学及其体系第二节法理学的对象第三节法理学的意义第四节法理学的方法第二章法的性质第一节法的定义第二节法的本质第三节法的特征第三章法的价值第一节法的价值概述第二节法的主要价值第三节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第四章法的作用第一节法的作用概述第二节法的规范作用第三节法的社会作用第四节法的局限性第五章法与社会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第二节法与经济第三节法与政治第四节法与道德第五节法与科学技术第六章法的分类第一节法的分类概述第二节法的一般分类第三节法的特殊分类第七章法的要素第一节法律概念第二节法律规则第三节法律原则第八章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部门第二节法律体系第九章法律程序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第二节法律程序的类别第三节正当法律程序第十章法的创制第一节立法与立法权第二节立法原则第三节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第十一章法的实施第一节法的生成第二节法的实效第三节法的实现第十二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第三节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第四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第十三章法的执行第一节法的执行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法的执行的种类第三节法的执行的原则第四节法的执行的体系第十四章法的适用第一节法的适用的特征第二节法的适用的原则第三节法的适用的地位第十五章守法与违法第一节守法第二节违法第三节法律责任第十六章法律监督第一节法律监督的概念第二节法律监督的构成和分类第三节法律监督的体系第十七章法律方法与法的渊源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第二节法的渊源第十八章法律推理第一节法律推理概说第二节法律推理的形式第十九章法律解释第一节法律解释概说第二节法律解释的目标和原则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第二十章法的演进第一节法的演进的历史第二节法的演进的动因第三节法的未来第二十一章法的起源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第二节法起源的原因和标志第三节法起源的形式和规律第二十二章法的发展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的法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法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法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第二十三章法的传统第一节法与文化第二节法律意识第三节法系第二十四章法的现代化第一节法的现代化的含义第二节法的现代化的类型第三节法的现代化的条件第二十五章法治国家第一节法治的概念第二节近代法治国家的形成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法理学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理学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10
7
三、研究法律文化的意义 我国学者对法律文化问题的研究始自20世纪 末,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法律文化问题的研究更是 方兴未艾。为什么会在今天出现法律文化研究热潮 ?其意义何在?许多学者论及此现象背景时,大多 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8
(1)我国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 标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促使人 们重新省思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法律 文化的构建途径。这对推动中国现代法治进程无疑 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法律文化的结构 法律文化根据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制度文化三个部分的说法,可以归结为法律制度文 化和法律精神文化两个部分,因为法律制度文化中 的手段特质本身涉及了物质。组成法律文化的法律 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文化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法律制度文化是法律精神文化的制度化形态 ;另一方面法律精神文化则是法律制度文化的反映 和法律制度文化过程的指导思想。
3
第二节

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泛指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的活动中所形成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所反映的是法律生活中群体化的思想观 念、理想人格、行为趋向和情感趋向。法律文化的 形成与特定群体(民族)的社会背景、物质条件以 及价值标准有密切关系。因此,尽管学者们之间对 法律文化的概念理解不尽一致,我们还是有理由认 为: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认 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 4 意识和学说的总和。
1
三、法律意识的作用 人的行为是在人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法 律意识对人们在不同法律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 的。在法的创制中起着直接的指南作用,在法的运 行中对法律精神的实质理解和正确执行起着理性的 保证作用,在社会成员的守法中起着驱动作用。 (一)法律意识在立法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都 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但这种客观需要如果没有被 人们认识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

2015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考点(法理学)法律与文化

2015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考点(法理学)法律与文化

法律与文化: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一)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

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

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

3.从意识主体角度,法律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个人法律意识,是指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趣,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层、民族、政党等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

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

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可以划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

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等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

(三)法律意识的作用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法律制度起着不同的作用。

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其作用又可分为两种: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式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

在法的制定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所形成的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观念、 法律价值评价等法律意识的总现象。 按法律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法律 精神文化和高级法律精神文化;


按法律精神文化的作用地位,划分为主导法律
精神文化和副法律精神文化。

研究法律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法律文化的意义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1)我国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
所形成的思维形式。它处于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
二是依据法律意识的主体范围不同,将法律意
识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
识。
法律意识 社会法律意识 群体法律意识 社会法律意识

个人法律意识,是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法律意识,
是个体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它奠定
群体或社会法律意识的基础。

群体法律意识,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联系或社会 互动而形成一定范围的不同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 识。它处于个人和社会法律意识之间的中介形态。

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
象的意识。它是个人和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 物或者整合的表现。
三是依据法律意识的心理结构,把法律意识分


法律意志,是人们在对法律现象有所认知、情
感和评价的基础上,自觉地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
目的的意识现象。
四是依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角色规范,
将法律意识分为公民角色、职业角色、家庭角色。
法律意识 公民角色 职业角色 家庭角色

公民角色,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所能享有又必须
承担的最具有普遍性、又最为基本的社会角色。
第二十四章 法律意识与 法律文化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律意识
第二节
法律文化
第一节
一 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
法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法律意识下了定义。 第一,从社会观念的角度,把法律意识归结为 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认为法律意识与政治意识、 道德意识有机紧密地组成了社会意识。

其中法律意识与其他意识的区别在于:

职业角色,是指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各种职 业素质。 家庭角色,指因婚姻家庭关系的存在而恒久存 在的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


法律意识的作用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都
(一)法律意识在立法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但这种客观需要如果没有被
人们认识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 其次,制定的法律规范本身就是客观需要在人 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制定法律规范之前就在人们 头脑中酝酿的东西。
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
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 法律意识是伴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以社会法律现象为其特定的反映对象的,它对人 们的行为以及社会生活有着明确的法律要求或法律
调整。

法律意识的结构
法律意识结构指的是法律意识内在构成要素的
排列组合及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系。
为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和法律意志四个
要素。
法律意识 法律认知 法律情感 法律评价 法律意志

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和有关法律的各种现 象所作的感知和认识。

法律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现象所持一定心
理态度的情绪体验。 法律评价,是指人们在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的 基础上,对有关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是非好坏进行的 价值评判。
一是依据人们法律意识对法律现象认识的发展,
将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
系三个层次。
法律意识 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观念
法律心理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
成的直接心理状态。它处于法律意识的最低层。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所形 成的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识层面。它处于法律意 识的中间层次。
③独立性;④实践性。

法律文化的结构
法律文化可以归结为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律精神
文化两个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制度文化是法律精神文化的制度化形态;
法律精神文化是法律制度文化的反映和法律制度文 化的指导思想。
反映
法律制度文化
指导,制度化形态
法律精神文化
(一)法律制度文化
法律制度文化是法律制度自身文化特质的总和。
一是法律意识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直接服
务于某种生产关系;
二是法律意识涉及对象是法律现象;
三是法律意识具有强制性,对人们的行为有明
确指令性。 第二,从法律心理结构与法律观念两者结合的 角度,使法律意识定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例如,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
象的认识、评价、情感体验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
与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促使人们
重新省思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法律文 化的构建途径。这对推动中国现代化法治进程无疑 有巨大的意义。
(2)加强对法律文化面临的形势背景及中国法
律文化自身走向的研究,有利于中国法律文化积极
迎接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抛弃传统法律文化中没落 的东西,保留合理的成分,有利于防范可能出现的 新的法律文化霸权,保持中国法律文化的民族性, 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获得传承与超越而新生。
(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
法律意识在法的运行中起着指导和理性保证的
重要作用。
(三)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 法律规范的过程中的作用
实现依法治国,就要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 即全体公民、社会组织正确理解法的本质和内容, 理解法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一 法律文化的概念
法律文化
文化泛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的活 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是其
法律制度文化包括法律机构、法律工作者、法
律规范、法律制度实用设备和象征性标志等方面的 文化特质。 首先,法律制度文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生 活条件和一定的法律精神文化条件。
其次,法律制度文化的来源还靠不断的积累和
继承。
(二)法律精神文化
法律精神文化一般指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法律
思想、观念等精神因素,以及在法律制度运行过程
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认
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
意识和学说的总和。

对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
一是,法律文化始终要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总
体特征和质的规定性。 二是,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出 现国家和法律制度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

法律文化的特征包括:①创造性;②继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