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维对比与翻译Y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中英语言翻译对比
句子结构
汉语强调意合,多短句而结构简单;英语强调形合,多长句而结构复杂。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国加强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 Association with the good can only produce well, with the wicked, evil.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Be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and the last to enjoy comforts.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各国的眼前利益,还要考虑全世界的长远 利益。 When we tackl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whole world.
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 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 elegance to audacity.
肯定与否定
汉英逻辑思维差异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话语表达时肯定与否定的运用。
Students, with no exception, are to hand in their papers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学生统统要交书面作业。
中英的逻辑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几种典型差异: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
n n
Especially 关联词
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 原译:即使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改译1: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改译2:你去也白去。 n 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keep on his feet. 原译:风如此之大,以致他发现站住脚很困难。 改译:风太大了,他感到很难站稳。
替代与重复
n
这是英语和汉语的一个重要差异: 英语重替代(即多用代词,包括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 和关系代词,还有表示替代的词 so, do);汉语重重复,重复现 象比比皆是。
Examples review
n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Ours is a great nation/ our nation is great one.
2. 他的不合作态度使这个项目进展十分缓慢。 原译:The project makes less progress because of his incooperation. 错误之处:时态;形容词比较级;名词 改译1:The project is making very slow progress due to his lack of cooperation. 改译2:The project is proceeding rather slowly because of his uncooperativeness. 其他译法: 1. His uncooperative attitude accounted for the slow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2. His uncooperative attitude resulted in the project’s slow progress.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
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
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视角转换翻译对等思维方式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环境中,随着国内外的密切交流,国外纷纷设立了孔子学院,出现了汉语热。
而翻译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是一项基于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而进行人类跨语言文化的转换、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动。
曹青(1995)指出:“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将储存于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而视角转换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翻译的重要手段,是清楚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翻译对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综述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此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
前人时贤在不同的理论、视角、方法下就此问题展开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和翻译对等的理论。
邵卫平在《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入手,通过描述、分析九大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动态与静态、人称与物称、抽象与具体、顺向与逆向、替代与重复、省略、主语与主题、形合与意合,并给予相关的例证与翻译策略。
张勤在《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等值翻译》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正反转换、句式转换、主体转换和词义的褒贬等翻译技巧和方法。
连淑能(1993)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十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式、修辞手段、思维习惯、语体风格、翻译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试图把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中语篇衔接的形合与意合
i o g,如 果) 不努 力 , 大( 要) 伤悲 。 n l ae ( d 少壮 老 就 徒 反之 , 如果 不按 英 语 的 习惯把 汉不 知所 云 。如 : 甚 我买 了五 书, 五本 书) ( 这 一共 ( 了我) 元钱 , 拿 回 花 七 ( 我) 家一 看, 是) 半 旧的 。 uh v ok,hs f e 都( 半新 I gt ebostee v o b i f i
连贯 方式 ( e oe ne , 用或 少用 关联 词 , 子结 构 o rchr c )不 vt e 句 较松 散 。简约 、 济是 意 合语 法 的总体特 征 之一 。徐 通锵 经 对西 语 和汉 语 间 的对 比研究 表 明 ,印欧 语 言属 于语 法 性 语 言 , 语 则属 于语 义 型语 言 , 而汉 前者 重点 研究 主位序 列 及其相关词类 , 后者则多研究 “ 与语义及其相互关系。 字” 在英 汉 互译 时 , 果把 英语 语 篇 全部 译 成汉语 , 会使 译 如 就 文显 得 哕嗦 , 有时甚 至 会产 生原 文没 有 的含义 , : 如
的一 次 重大 突破 , 这一 理论 强 调语 篇 的整体 性 , 张从 篇 主 章 和段落 着眼 、 句着 手 。 调对 语篇 语 法 的研 究 是 系统 词 强 功 能语 法 的一 个 重要 特 征, 其核 心 是 衔 接理 论 , 即各 个 句 子是 通过 什 么手段 实 现文字 通顺 、 意义 连贯 的 。由于受 其 思维 方式 的影 响 , 衔接 手段 在英 语 中 多表 现为 形合 , 在 而 汉语 中多表 现 为意合 。这 就 要求 在 翻译 时必 须作 一 些适 当 的调整 。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作者:杨梦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思维与语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语言表达也就各异。
本文主要讨论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
关键词:英汉互译中西思维思维转换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思维方式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行翻译课程的学习时往往忽略了思维转换的重要性,译出来的文章大多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生硬死板。
所以,了解中西思维的差异并学会在英汉互译中转换思维是翻译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思维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并举例说明,从而探讨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1.形合与意合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言意义和逻辑联系。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理性,语言学研究注重形式结构分析,这种“见形不见意”的方法植根于西方形式逻辑的理性传统,表现在英语里即显示语句拘泥于形式结构,语法呈显性,比较刻板,注重以形达意,主要采用形合法。
如: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开出英语句中多用关联词和介词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
而汉语译文中省略了这些,看起来更简洁明了。
如果我们将这些连词介词一并译出,就违背了中文习惯,令译文可读性大大降低。
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
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
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虑”“泛”“暗”“曲”“隐”的感觉。
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 No news is good news .) 句中absence, 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s。
而汉语则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形”“象”的感觉,如“画饼充饥”(借空想安慰自己)中的“饼”与“饥”。
2、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
例如:英文讲“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CET Translating Skills
(二):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 1.指称衔接: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词,词与所
script), 单音节语素可以自由组合成词,主要 是通过主谓、动宾、动补、并列和限定等关系组 合。
英语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字母组合成 音节生成词
2. 语义关系: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 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analytic)思维 3. 中国人重直觉(intuition),英美人重实证(evidence) 4.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figurative thinking), 英美人重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四、汉英语言对比 1. 词汇对比: 构词对比: 汉语:音节文字(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正确答案]:adapt oneself to the life/liv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
核心谓语动词是“适应”,“不同文化的” 作定语,“生活”作宾语。
第三步:
1.切块对应翻译:“适应”=adapt; adapt to; adapt oneself to;“生活”=life;“不同文化 的”=different cultures
2.重新组合:adapt oneself to the life in different cultures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翻译
2015年9月社科纵横Sep ,2015总第30卷第9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0NO.9一、引言关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当属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 )和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Whorf )三位伟大的美国学者提出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们进行思维的方式是由母语的结构决定的。
该假说有两种表述,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一强假说,是指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是一弱假说,它认为思维方式会随着人和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不同。
“语言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到雪景只会称它为snow,而爱斯基摩人看到类似的场景,会用七个不同的单词来描述雪景,分别相当于英语的falling snow (正在飘落的雪),snow on the ground(地上的雪),fluffy snow (鹅毛状的雪),wet snow (融化的雪)等等,这是因为爱斯基摩语允许人们对所见到的不同雪景分门别类的描述,他们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雪的敏感程度更高、对雪的概念更具清晰的认识。
由此可见,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思维是由语言决定的,那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世界上很多人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些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多个“思维模块”呢?实际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式说过分地强调了语言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影响。
总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英汉思维差异的对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
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王强: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1)英文异常强调细节;2)英文必须表达出细节与细节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必须是直观的,能看出来的,也即细节与细节之间要有逻辑结构(介词)来连接;3)英文习惯于第一时间表达最重要的内容,与汉语的“好戏在后头”的思维方式正好相反;4)英文追求“独特”和“差异”。
从汉、英句子结构看思维方式的不同生长于某种文化中的人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该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人类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则传达着人们的思想。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佩尔(Edward Sapir)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
”也就是说,把握了语言的特征,并加以使用,就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及生活的特点。
另一位语言学家沃尔夫则认为,每一种语言的体系——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会影响思想的形成。
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同时,思维方式还制约着句子结构,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也有异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所以会很自然地把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这是不符合语言交际规律的。
因此,要了解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以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汉英句子的区别,试图探究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上的反映。
一、汉英句子的结构相同,而句子的形成各异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宾,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形成却大不一样。
其中,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即以语义、语序为句子内部及外部连接的手段。
而英语句子却重形合,即以句法及词汇作为连接手段。
英语的句子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也就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层搭架而成,从而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而汉语句的脉络是一种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并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以流水句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张开来。
浅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整刊文本版-> 人民中国 2014年18期浅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字数:2577来源:人民中国2014年18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受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的影响,两种语言又存在诸多不同。
本文笔者就英汉表达顺序、句子结构、语言类型、语言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八大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翻译方法。
希望能对广大翻译爱好者能有所用益。
【关键词】句子结构;意合;形合;主观;客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表达顺序不同一般来说,句子语序会以思维的顺序自然展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是先考虑事物环境和外围因素,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
因此汉语表达一般是先整体,再局部,先次要,再主要;地址先是大地点后是小地点;姓名是先姓后名;日期是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定语性形容词出现时,常按照先大后小、先强后弱、先特殊后一般的原则排列;各类状语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他们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地点是由小到大;名字是先名后姓;定语和状语一般采取后置的形式。
因此,在做汉译英时,应先译句子主干成分,定语状语类视情况后置。
译例:我们今天早上8点在外院有课。
译文:We had a class at foreign language building at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二、汉语“左分支”结构(狮子头)与“右分支”结构(孔雀尾)【1】王志奎教授在《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左分支和右分支”的说法。
他总结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的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
也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汉语的句子扩展模式呈句首开放式,像‘狮子头’,即汉语句子可以向前无限制扩展。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标签:语言思维思维切换模式汉英翻译一、引言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中西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千差万别。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换(连淑能,2002)。
因此研究翻译过程就必须考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汉英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尝试构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切换模式,并以汉语资料英译为例阐释该模式。
二、语言、思维与翻译“言为心声”,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语言。
思维模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被叫作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司显柱(1999)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形式,还要抓住语言的内在机制的形式结构并切换思维模式。
三、汉英思维模式及汉英语言结构思维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都是使用概念对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比较和概括等等,这在全人类是统一的。
因此,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詹朋朋,2000)。
但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因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以散点透视统观整体,用辩证的方法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主观与客观交相融合,知、情、意融合在一起。
由此,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感性、重综合、重意合。
而英语民族在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分析型、抽象型和客观型思维模式。
项目2 英汉语言对比与常用翻译方法之直译与意译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愉快地重新进行这次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
兴。
学习任务
(二)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性 3. 英语是静态(static)的语言,汉语是动态(dynamic)的语言 英语有少用谓语动词或者是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而汉语则多使用动
学习任务
语言对比是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异同 对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在词汇、句子结构、语篇衔接及思维差 异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有助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词汇对比
(一) 词汇结构对比 (二) 词汇意义对比
(三) 词汇表达能力对比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
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语重“形合”,因而往往用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 到语法结构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and、but、so、however等)、关 系词(如that、which、who、what、how等)、介词(如of、to、with、on、about等),特 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句子的外形很严谨。
学习任务
一、词汇对比 (一) 词汇结构对比 2. 汉语词汇结构 汉语的词汇没有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语、词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含
义。比如,汉语中的“老王”和“王老”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丫头”和“丫头片子”的语
气也存有差异;“父亲”和“老爸”也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等。 所以,在英译汉时,一般要通过加词和变换说法的方法来体现英语中的形态变化;而 汉译英时,则应该用英语的各种形态变化来体现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如: In the evening,after the banquets,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e. 晚上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会、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还得起草最后公报。(添加动
汉语思维对比与翻译续
7. 整体与局部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总是习 惯于整体把握对象,因而汉语在于以上具有较高的 整体概括性;而英语思维注重细节分析,在对自然 社会的思考中往往把整体加以局部性、具体性分解。 但是从英汉语言的语法系统,即外在形态来看,英 语的句子往往是以形来统句,一个句子往往是一个 支点,其他的部分围绕着这一支点展开,逻辑关系 明确,语法条理清晰,构成一个形态的整体;而汉 语则是以意辖界,意尽为界,因此有时为了说明一 个事情需要许多独立的句子,这些句子围绕一个意 义的支点而阐发,形成一个意义整体。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 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这是从语言的形态而言, 不是从语言的意义来说的。汉译时要特别注意整体 意义的把握以及英语形态的拆零。
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ing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 思想,而笛卡儿开创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 地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以“主客二分” 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分析型思维明确区 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 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 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 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西方思维的逻 辑性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这是 思维对事物整体加以分析的结果。
从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谈汉英对比与翻译
从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谈汉英对比与
翻译
语言翻译,尤其是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往往需要从整体宏观上
考虑语句,一定要从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个层面去考虑翻译问题。
汉语翻译成英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直觉思维,即要如实反映汉
语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如汉语的传统习惯是“精准到毫厘”,
而在英文中,“精准到毫厘”通常被表达为“accurate to within a fraction of an inch”,用“fraction”这个词把汉语“毫厘”这种
概念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而可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然后是逻辑思维,这里涉及到汉英文在文法上的不同,比如汉语
可以用被动语态表达,但英文只能用主动语态。
因此,当汉英翻译时
要特别留意语序的表达方式,以使句子更加通顺,不至于出现因为两
种语言的文法不同而导致的乱序的情况。
最后,要理解汉英文之间的表达习惯的差别,比如汉语中的“相信”可以表达为have faith in、believe in或believe,在汉英翻译时要根据实际场景判断哪种表达方式更有说服力,以达到最佳的翻译
效果。
总之,汉英翻译不仅要兼顾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还要考虑汉语
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The custom-made object, now restricted to the rich, will be within everyone’s reach.
7. In the end things will mend.
8. He wanted to learn, to know, to teach. 9. These problems are too complicated to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a few words. 10.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2. 褒贬与曲直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对一个事物的褒贬 态度,但问题是,许多场合中,褒贬的含 义并不能从字面或词汇本身中看出来,往 往要通过上下文来决定,翻译时要尽量正 确理解原文,表现真实的含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 irony is that Mrs. Gandhi presides over a nation with a highly promising long-term potential but which is saddled with equally difficult current problems. [译文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甘地夫人掌管的 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大有希望 的国家,但在目前却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 [译文2]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从长远的观点来 看,甘地夫人掌管的国家是大有希望的,但 目前却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分析] 通读全句,这里的irony并没有“具有 讽刺意味的”含义,也不能翻译为“嘲弄人
1. 正反与虚实
[分析] 译文1用肯定的方式“倒是喜欢”来 翻译原文中的双重否定was not displeased, 不如译文2种保持了原文的形式。无论在英 语还是汉语中,双重否定的说法并不等于同 意的肯定,not displeased不等于pleased, “喜欢”也不等于“没有不开心”。原文之 所以不用was pleased而用not displeased, 作者的意思不仅仅是在玩弄辞藻,而是要表 达出“这样的直率是可能令人不快的,但他 却并没有感到不快”的意思。
1. 正反与虚实
A seaman knows that the sea is all-powerful and can,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destroy man and the product of his brain and hand, the ship. [译文] 水手们都知道,大海的威力是势不可挡 的;在某些情况下,它能把人及人所制造的船 只统统摧毁掉。(正说反译) [分析] 句中the sea is all-powerful 如果用肯定 说法直译“大海是最强大的”,便显得很肤浅, 没有从深层理解原文,远不如上面的否定说法 那样生动而能感染读者。
所谓“虚”与“实”并非指虚词与实词。虚 实转换是指词汇抽象概念与具体意义的相互 转换 英式的抽象思维和汉式的具象思维是两种不 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导致 两种不同的用词习惯。英语多用表示抽象概 念的词语描述事物,阐述事理;汉语却常用 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描写事物、阐述道理。 因此,英汉翻译过程中常需要进行词语虚实 意义的相互转换,使原文的内容实质在流畅 自然的译文中确切充分地再现出来。
课内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曲直。
6. With determination, with luck, 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 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7. The Universe is not rich enough to buy the vote of an honest man. 8. It seems that a very difficult decision now faces him. 9. Anger and bitterness covered upon me for weeks.
1. 正反与虚实
“Mine! Mine!” They would shout at the pretty rainbows that are down to the earth, seeming never very far away. [译文] 他们会冲着那从天际弯弯地挂向地面的, 看来好像伸手可及的美丽彩虹大声呼喊: “哎呀!哎呀!”(反说正译) [分析] 句中never very far away若直译为“离 得不太远”就很不深刻,大欠文采,远不如 “伸手可及”形象鲜明。
2. 褒贬与曲直
She was vexed by the persistent ringing of the phone. [译文1] 她被执著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乱。 [译文2] 她被没完没了的电话铃声搞得心烦意 乱。 [分析] 这里的persistent根据句子的意思明显 带有贬义,所以,译为“没完没了”更为妥 帖。
课内练习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体会以下句子的褒贬。
1. 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 believe the reputation was not deserved. 2. He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3. 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4. The film actress appeared in all her glory at the ball. 5. He is always saying the usual polite nothings.
本讲目录
正反与虚实 褒贬与曲直 直率与含蓄 客体与主体
1. 正反与虚实
正说与反说的相互转换是翻译实践中极为实 用的方法。一般认为,正说就是肯定,反说 就是否定。 所以,在英语中从正面来说的,可能在汉语 中要从反面来叙述更加恰当,有些时候英语 的反说可能要处理为汉语的正说才符合习惯。
正反转换与虚实转换都是翻译中常用的技 巧。但是要记住:译无定法。具体到实际 的语境,译员还需要灵活加以选择,避免 机械地套用。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下面的练习来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1. Memory, as time goes on, is a selective thing. 2. The subversion attempts proved predictably futile. 3. The guerrillas would fight to death before they surrendered. 4. We believe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 5. It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tract.
2. 褒贬与曲直
汉语有句古话说:“文如看山喜不平。” 也就是说,一些人说话写文章会故意运用 曲折、含蓄的语言形式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英语也不例外。对于英语中这类曲折的语 言形式,在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 处理,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请看下面的例子
When John was two years old, he was impossible, a typical “Terrible Two”. He was destructive and stubborn. [译文1] 约翰两岁时变得异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 “第二号可怕人物”。他固执,常常损坏东西。 [译文2] 约翰两岁时变得异常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 “两岁魔王”。他固执,常常损坏东西。 [分析] 译文1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二号可怕人物”不知所云,英语 的Terrible Two来自于典故,当然译文没必要全部解释, 如译文2那样用“魔王”来体现也可。
请看下面的例子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译文] 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 井。 [分析] 抽象名词wisdom, folly对于习惯于抽 象思维的英美读者来说,词义明确,措辞 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象思维的中国读者 来说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 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 遣词造句的行文习惯。
Because of the circuitous and directional flow of waterways, railways often have energy advantage over barges. [译文1] 由于水流的弯曲和具有方向性,铁路比驳船 更具有节能优势 [译文2] 由于河道迂回曲折且水流具有方向性,铁路 运输对于水运而言,常常具有节能优势。 [分析] 原文的railways和barges只是一种虚化的概念,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译文1可能会因为缺乏逻辑的连 贯性而难以理解,而译文2将两个概念落实到两种运 输方式,则较为容易理解,逻辑连贯性更强。
第二章
汉英思维对比与翻译(微观)
本讲导入
学英语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叫我们按照英美 人的思维方式运用英语,可是什么才是“英 美人的思维方式”,什么才是“东方人的思 维方式”,这些抽象的概念是难以把握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对比一下英汉的思维方式, 看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左右我们进行翻译 的,并试图找出相应的对策。
3. 直率与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