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设计引言: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生动而形象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一堂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教学课。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学习理解力的概念及其特性;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概念和特性的介绍:通过实例引入,向学生解释力的定义、单位和特性。
2. 力的合成的介绍: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合成多个力的作用。
3. 力的分解的介绍: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分解一个力为多个分力的合力。
4. 合成与分解的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和解答。
5. 应用实例讲解:通过应用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演示或黑板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单位和特性。
3. 合成与分解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或者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操作。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和解答。
5. 应用案例展示: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思考。
2. 练习与作业:布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力的描述》教学设计
3.应用题: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踢足球可以使球运动等。
4.分析题:分析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等。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1.提问: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以及作用效果。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力的矢量性,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作业:
-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力在科技、体育、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之间的关系,并以图表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4.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中提到的力的实例,分析每个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制作成PPT,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归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力的重要性,强调力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力的奥秘,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及作用效果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5.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推门需要用力、拉弓为什么要施加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力的示意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对力的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力的动态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力的动态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动态平衡概念。
2.掌握分析力的动态平衡问题的方法,如图解法、解析法等。
3.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2.难点: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概念引入
通过实例展示力的动态平衡现象,引出概念。
2.分析方法讲解
(1)介绍图解法,通过力的矢量三角形分析力的变化。
(2)讲解解析法,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力的变化。
3.实例分析
选取不同类型的力的动态平衡问题进行分析。
4.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力的动态平衡问题的练习。
6.课堂小结
总结力的动态平衡问题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7.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不同难度的力的动态平衡问题。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2.力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图书和实验器材;3.动画、视频和实物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遇到过什么力吗?”2.让学生讨论各种力的例子,并将其归类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讲授(15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a.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影响的作用,它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2.讲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a.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b.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c.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采用矢量合成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d.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示例和实验(3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或实物示例,展示一些力的场景,如推动物体、拉伸弹簧等。
2.通过实验或观察示例,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3.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
3.教师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和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力的现象,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2.鼓励学生自行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展开,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课目的:1.让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归纳归纳表述力的观点,感觉物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经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成效,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育实验探究的意识。
3.经过着手体验感觉影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归纳卖力的三因素,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领会力现象的美好与和睦;会画力的表示图,领会这类将抽象问题、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方法。
4.利用生活经验,领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使学生对自然有和蔼感。
要点:经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成效;会画力的表示图。
难点:领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教课方法:问题引领、研究、启迪、解说相联合。
教课器械:橡皮泥、小钢球、弹簧、小车、磁铁等(上课前将器械散发给各小组)教课环节教课过程设计企图情境导入研究新知一、力的观点二、力的作用成效三、力的三因素和力的表示图四、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稳固训练小结课外作业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好多与力相关的词)。
物理上力的含义与汉语词组中力的含义有必定的差别,今日我们就研究物理学中“力”的含义。
生:做一做:手推桌子;使劲拉弹簧;使劲捏橡皮泥;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球从磁铁旁边经过。
想想:(1)以上活动中谁对谁用了力?(学生能简单的回答此问题)(2)要有力的作用,一定得有几个物体?(学生简单发现需两个物体)(3)两个物体中,此中一个物体时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时受力物体,你能找出来吗?让学生回答。
小组议论:依据我们对上边问题的研究,请同学们议论归纳卖力的观点。
学生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重申:(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后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力教案改好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器材钢球、磁铁、海绵、弹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看大屏幕:运动员正在举杠铃、小朋友们正在拔河、两个人正在推陷进雪里的汽车。
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们很努力、很费力、很吃力。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二、教学流程【流程一】什么是力?活动一: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每个力涉及________物体,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另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
可见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汇总学生活动结果,并借助课件总结出力的定义。
)【流程二】力的单位是什么?自读课本42页第三自然段回答:(1)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________,(2)多大的力大约是1N?(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结果。
)【流程三】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活动二:(1)手推静止的钢球,钢球会____________;(2)用手拦住运动的钢球,钢球会钢球____________;(3) 让钢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在与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钢球会____________。
(1)(2)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3) 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以上实验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1)用手压海绵,海绵会____________;(2)用手拉弹簧,弹簧会____________;(3)用手撕纸,纸会____________。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完《力的合成》之后的内容。
力的分解一直是力学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掌握好这一方法对解决共点力的平衡及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例子,从等效替代的角度让学生去理解力的分解,并通过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方法,最后通过用力的分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力的分解的依据;(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2)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个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知识储备上来看,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且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的定义和特点,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作图方法,熟知了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数学知识。
但是学生对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缺少感性认识。
2、从学习意识上看:学生刚刚学习完《力的合成》,他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刚学习完《力的合成》,为何又要进行力的分解。
教师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错误认识,会打击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维;(2)提高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事实的需求,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力教学设计
什么是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应用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力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力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问题导向。
力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动手实践。
力教学设计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
3.合作学习。
力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提供反馈和评价。
力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5.培养创新思维。
力教学设计倡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力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和交流,及时提供指导和反馈。
力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力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最后,要注意的是,力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实践活动或动手操作,而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和有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等过程初步认识力;2.通过体验性活动和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等。
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1.引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教学画力的示意图;3.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让学生通过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来深化对力的理解。
第二课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3.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加深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理解。
第三课时:重力与重心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教学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3.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4.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深化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力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体验法:通过体验性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力学知识;4.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4.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体验,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它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
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
值。
学生学习能
我所任教的地方属于边疆少数民族,这里的学生基
力分析 础较薄弱,两级分化严略选 择与设计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课 2、详细讲解知识点,由易到难 3、课堂总结,根据习题反馈查缺补漏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
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
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
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
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 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 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
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
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 兴趣。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 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 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 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 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本节内容是学生第 课例研究综 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 述 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通过 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 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 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 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 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 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