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力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第七章力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重力两种;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2. 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介绍力的符号“F”和单位牛顿(N)。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有力和重力,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力。

6.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7.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和应用,如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方法、作用效果、分类。

七、作业设计(1)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足球飞出去。

(2)拉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2. 答案:(1)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拉扯弹簧测力计,人对弹簧施加力,使弹簧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易于理解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例题,使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但部分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是我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内容设计的一份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引入、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力的定义,认识力的作用,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会使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力的体验套件,包括小车、小球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力的游戏,如弹力球比赛,让幼儿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2. 互动探究:(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3) 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实际应用:如拉力器可以拉开弹力球,小车需要推力才能前进等。

3. 实践活动:(1) 组织幼儿使用力的体验套件,让幼儿自己发现力的作用和力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力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力的方式拉开弹力球,用力的方式推动小车等,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力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等。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3. 让学生熟悉力的单位,能够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4.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单位。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门、拉窗、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力量。

2. 概念讲解:教师利用挂图和模型,向学生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分类讲解:教师列举各种力的例子,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各种力的性质和效果。

4. 单位讲解:教师介绍力的单位牛顿,让学生了解牛顿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5. 作用效果讲解:教师通过示例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有力就有形变。

()b.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1.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三要素的认知。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人教版 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学生思考,回答
聆听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第一节《力》
教学目ຫໍສະໝຸດ 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那1N有多大呢?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力的表示: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学会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计量单位、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和分解图示、实际例子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合成和分解。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力的合力。

(1)一个5N的力和一个3N的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 第1节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讲授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板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学生思考,回答
聆听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源自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聆听,思考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引导
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
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讲授
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
总结前面说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静止变为运动;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受压弹簧,弹簧变弯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说明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力就称为反作用力。
板书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导小练习,纠正错误
划船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
演示1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
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
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来帮忙。
演示实验
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跑步
火箭发射
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
桌子形变的比较小,不易观察。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那1N有多大呢?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聆听
参与活动,体验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聆听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
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参与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不相同
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聆听
聆听
适当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铁块向前运动,因为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运动
磁铁运动状态也改变了,说明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说明:人推墙,墙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