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力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力的描述》教学设计
2.填空题:填写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应用题: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踢足球可以使球运动等。
4.分析题:分析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等。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1.提问: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以及作用效果。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力的矢量性,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作业:
-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力在科技、体育、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之间的关系,并以图表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4.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中提到的力的实例,分析每个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制作成PPT,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归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力的重要性,强调力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鼓励: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力的奥秘,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三要素、矢量性及作用效果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5.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推门需要用力、拉弓为什么要施加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力的示意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对力的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预习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

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符号:F3.单位:牛顿(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大小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方向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

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9.8N/kg。

4. 重力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3. 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仪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模型和悬挂重物的绳子,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大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

5.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大小:G=mg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3. 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研究重力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探讨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套电子教案(可直接打印使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套电子教案(可直接打印使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新打造精心汇编)全套电子教案[可直接打印使用]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各单元重点:教学方法和措施:目录目录 (8)第七章力第1节《力》 (9)第2节《弹力》 (11)第3节《重力》 (13)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15)《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18)第2节《二力平衡》 (21)第3节《摩擦力》 (25)第4节《摩擦力》 (28)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 (31)第2节《液体的压强》 (34)第3节《大气压强》 (37)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0)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 (43)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46)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49)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 (52)第2节《功率》 (55)第3节《动能和势能》 (57)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60)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 (63)第2节《滑轮》 (65)第3节《机械效率》 (67)《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重力》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提出问题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

你们见过这类现象吗?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学生猜想请同学们猜想问题的答案,并说出你的理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设问:利用给你们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你需要控制哪些实验条件,观察或测量什么量,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改变变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给出的方案进行评价,汇总得出最后的实验方案⑵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相互评价。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5、分析,得出结论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及播放斜面小车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记录的内容组织文字表述,小组评价等得出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docx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docx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课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凝问,从而促使学生进一地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精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础上的升华。

学生通过对力的概念及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合成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力的平衡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知识的学习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浮力及简单机械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多力平衡、力矩平衡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力的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能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够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分析和讨论生活中物体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作图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平衡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认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教具》两端有滑轮的长方形小桌一个、正方形硬纸片一块、金属钩码一盒、棉线两段、挂盘两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掌握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形状的原因。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节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对于力的合成问题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节学到的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合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2.示范案例讲解–提供一个力的合成的案例,例如:有一个物体同时受到50N和30N的力,这时物体所受合力是多少?方向是什么?提示:合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矢量合成法解决,合力的方向是力的合成方向。

3.概念解释–解释力矢量的概念:力可以用矢量表示,用力的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释力的合成法:力的合成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4.练习与讨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力的合成练习。

每个小组根据题目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示例题目:1.有一个物体受到30N的力向右和20N的力向上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2.有一个物体受到50N的力向左和40N的力向下的作用,求合力的大小及方向。

–每个小组轮流发表答案,并与其他小组的答案进行对比和讨论。

5.概念总结–总结力的合成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三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如何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7.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拓展讨论中的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比答案。

8.作业布置–布置力的合成练习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标明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解题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重力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重力也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力,学好重力会对今后力学的分析与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三要素方面的知识,对重力的了解并不陌生,只是对于重力的产生尚不明确,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够清晰,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重力的相关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教学上要注意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要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分析总结能力等;更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二、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本章在第1、2节介绍了能量与功的知识,未提及能量与功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学习能量、功还有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的有关知识。

而本节是安排在能量、功、功率之后,弹性势能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能量以及功的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学习重力势能,以及探究学习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续学生们学习弹性势能、动能、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学习重力势能的概念以及表达式,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还有零势能面的选取。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他们在物理上都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同时,也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归纳分析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学习了重力势能的概念。

但是未涉及到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也未将重力势能与做功联系起来分析学习。

本节课就是从重力做功出发,结合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得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功能的关系。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的是利用无限分割法求取曲线运动重力做功的大小,学生前面只学习了如何求取直线运动过程中做功的大小,而对于曲线运动做功的大小未有接触。

四、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用“理论推导”研究问题,学会无限分割的物理思维求取曲线运动重力做功的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 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三、难点: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四、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弹弓、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撑杆跳高、跳板跳水蹦极等体育比赛场景。

学生观看,感悟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教学活动一、弹性与塑性指导学生分别用力拉橡皮筋、拉弹簧、压弹簧、捏橡皮泥、折纸等 。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

思考:活动中物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二、弹力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用较大的力拉一根弹簧,使其不能复原,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的引出弹力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重点:激发学生对力学现象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复习和巩固力学知识。
1.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
2.教学过程:
-展示运动员举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所用的力,提问:“这位运动员为什么要用两个力才能举起杠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拉弓射箭的例子同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核心概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巩固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7.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 量。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阅读实验要求。 (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钩码的质量 m/kg
钩码受到的 重力 G/N
重力与质量 之比(N/ kg)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
线 静 止 时 的 的方向。
10.指导阅读课本 11 页图 7.3-5,进一步了解“下”到底 猜想、讨论重 体现“从
指的是什么方向。
力的方向。 物理走向
12.指导学生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体验”竖直方向。 阅读理解。 社会”的
13.指导学生练习画重力的示意图。
体验重力方 课 程 理
14.讲述“重心”的意义。
向 的 在 实 际 念。
15.指导学生找直尺的重心。
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
16.指导学生阅读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 练习。
动手能力
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聆听,理解。 和阅读理
动手。
解能力。
17.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2 页图 7.3-8“想想做做”。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力有哪三要素?
回答
复习相关 知识
进行新课 1.(1)利用媒体播放课本第 9 页图 7.3-1 的视频(图片)。 观看
学习什么
(一)重力 (2)实验:沿不同方向抛出手中的乒乓球(其他物体也可), 学 生 代 表 演 是重力,
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 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上海科技出版社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海科技出版社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上海科技出版社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可以为我们提供动力,也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的阻力。

了解摩擦力的性质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摩擦力,减少摩擦力的不利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知道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实验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滑轮、绳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骑行过程中摩擦力的作用,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类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作用,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摩擦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小自行车骑行过程中的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定义2. 摩擦力的类型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4. 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正压力乘以摩擦系数。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力 1.力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力   1.力

1.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会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教学活动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force)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第七章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根底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4、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

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

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7、课堂小结《第七章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应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根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根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force〕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力是什么?〕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加油站〕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三、稳固练习: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的教学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认知: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根底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答复: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