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分析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问题;能够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副插图,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两个人同时拉一根绳子,绳子不动?
2. 学习新知(30分钟)
2.1 动手实验:力的传递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人。让其中两人站立,其他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手拉着前后两个人的衣角。其中两位站立的同学同时用力朝外拉,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实验操作步骤: 1. 分组,两人站立,其他四人围成圆圈。 2. 两名站立的同学同时向外用力拉。 3. 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传递和作用反作用力的存在。
2.2 动手实验:力的平衡
让学生找来一副天平,将天平两边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力的平衡?什么是力的合成?
实验操作步骤: 1. 将天平平稳放置在桌子上。 2. 在左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500g的物体,在右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200g的物体。 3. 观察天平指针的位置,
思考为什么天平没有倾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3 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和表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a.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定义,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b.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c.力的测量: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d.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e.牛顿三定律:熟练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于难点的讲解,可能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其次,课堂上的互动还可以更加丰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提问和解答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改进:
1.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多准备一些直观的教具和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物理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物理观念,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及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力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力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力的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解释。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的理解。
3.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的运用。
2.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黑板、多个小球、各种形状的木块、简单的弹簧
测力计等。
2.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组、弹簧等。
五、教学方法
1. 示范法:通过示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
2. 实验法: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3.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深化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例来引出力的概念,并由此展开对力的基本性质的讨论。
2. 讲解(20分钟)
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讲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例如推拉物体、弹簧测力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小车、滑轮组和弹簧等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力的合成方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和讨论(20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一个物体受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可以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p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才能;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开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施行力的分解?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施行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测――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测――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力》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力》教学设计篇1
1、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争论、
活动、试验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白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需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状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索: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叙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学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同学观看弹簧的长度变化状况。
叙述: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依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备注
待同学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同学观看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肯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看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登记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开挂钩被外壳卡住。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
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第三节《力》。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测量力的工具以及力的作用相互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单位及测量工具,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及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细线等。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细线。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推拉桌子,观察桌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内容讲解: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
(4)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5)力的作用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力的概念、三要素、单位、测量工具。
2. 力的作用相互性。
3. 例题解答步骤。
4.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力》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以往变物理的运动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画力的表示图。
4.理解力的作用是彼此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展现图片,激发先生的学习兴味。
指点先生进行探求活动,让先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探求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先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先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进步先生学习物理的兴味。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想,有些抽象,先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必然的困难。
三、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会利用力的表示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节力
1、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
单位:牛顿(牛)符号:N
2、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形状改变
速度方向
3、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表示图
5、力的作用是彼此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搜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力的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可能因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群体和教学环境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关于力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学习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4.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2. 难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拉弓等,引入力的概念。
2. 新课呈现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6)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4.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图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5.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设计力的教学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2篇
4、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文《力》优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第一册《绪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引言: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力运动是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力大单元是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力学量的教学内容。力运动和力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学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以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 理解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力运动问题;
-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原理,能够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 理解动力学中的力学量,并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力大单元问题。
2. 能力目标:
- 能够设计实验和观察力运动的规律;
- 具备分析和解决力运动问题的能力;
- 能够运用力学概念解决简单的力大单元问题。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 动力学基本概念
- 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规律;
-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动力学实验设计
- 利用斜面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 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方法;
- 利用力传感器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 利用拉力计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成立。
3. 力的合成分解原理
- 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 等效力的原理;
- 利用图示法和分解法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力》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重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
【教学难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
【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
【板书】
第一节合力与分力
一.力与分力:
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 提出问题:
(2) 制定方案:
(3) 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力。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相互性。
3. 讲解力的分类: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分类,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力的类型。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示意图: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能够正确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画出生活中遇到的力的示意图,加深对力的示意图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1.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等过程初步认识力;
2.通过体验性活动和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等。
主题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1.引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2.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教学画力的示意图;
3.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让学生通过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来深化对力的理解。
第二课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3.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加深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
理解。
第三课时:重力与重心
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讲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教学用公式G=mg
进行简单计算;
3.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深化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力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体验法:通过体验性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力学知识;
4.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
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
1.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
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
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力学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理解牛顿三定律;
4.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5.掌握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6.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力和牛顿第一定律
1.引入:通过引入力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
2.讲解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3.演示力的作用过程和力的分类;
4.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5.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6.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7.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1.回顾第一节课所学内容;
2.引入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公式;
3.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4.演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过程;
5.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6.解释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和应用范围;
7.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8.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力的合成和分解
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
2.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3.解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意义和方法;
4.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5.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
第四课时:力的平衡和不平衡
1.回顾前三节课所学内容;
2.引入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的概念;
3.解释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的条件和原理;
4.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
5.带领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力学应用举例
1.引入力学的应用;
2.分享一些力学应用的案例;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并解决力学问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
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示意
图的绘制。具体涉及章节内容为1.1节“力是什么”和1.2节“力的
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
量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
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弹簧测力计、粉笔、黑板、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互相拉扯弹簧测力计,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及力的示意图
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现场绘制力
的示意图。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
状态。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4.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执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Leabharlann Baidu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单位
演示:用大小不一样的力向里压气球问: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力有大小,且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要比较力的大小,首先要规定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2)面对墙用力推(人向后推)
(3)用一只气球去压另一只气球(现象:俩球都变瘪)
(4)把俩磁放在俩小车上,让一个小车靠近另一个小车(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解释“一个巴掌拍不响”
2、解释“火箭升空”或“爆竹上天”
3、课后题处理
参与总结,重点点拨。
听讲思考
体验力
全员参与
知识迁移
小结
讲“神舟七号”飞船及宇航员太空行走问:同学们知道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模拟火箭升空实验引入
一.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学生推桌子、举起椅子等。
体验:(1)用俩手指夹住书本,并尽可能太高手臂;(2)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3)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感受?(酸痛)
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
体验:我们举起俩个鸡蛋的力是一牛;半斤的东西大概是5牛。
四.“力”的三要素
举例打台球、踢球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除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以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演示:推门时,手的位置不同效果不同
说明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景:(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双方的手都感觉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
里的概念
难点
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有关概念
教具
演示
弹簧、钢尺、气球、磁铁、小车、可乐瓶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引入
自主探究构建力的概念
回答
进一步认识
实验
观察
体验
思考
回答
体验
观察
思考
观察
体验
归纳
板书设计
四、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扁静止运动
长形状运动静止运动状态
弯方向
速度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反
思
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十一放假收玉米等
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那位同学能用桌上的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依据是?
两手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