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的趣味性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总第99期)

童声合唱的趣味性教学

浙江省江东区实验小学蒋爱莲

一般的学校都组建过合唱队,那么到底如何组建好合唱队伍,如何从合唱训练的“趣味性”入手,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合唱兴趣,并通过对合唱艺术的热爱,自觉、自愿、有意识地唱好每一部作品,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呢

一、创建和谐的合唱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合唱教学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作为一名合唱指导教师,必须真心地体贴、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师生共创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

2.树立教师的专业威信。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导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演唱水平和高超的指挥能力,让学生觉得老师的知识是如此的渊博,并由心底里佩服老师、敬仰老师,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学生的自信心是从自己的学习效果中获得的,教师的专业水准如果能够尽快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演唱水平越来越高,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使其对老师产生由衷的钦佩。

3.形成幽默的教学风格。合唱训练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有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专业上的问题,如音准的偏离、力度的失控、气息的支撑不够、音色的不统一等。这些问题不仅使我们很多教师在指挥或排练中往往会过于急躁,而且学生也会表现出不自信。这时,如果教师在语态上、教态上表现得过于着急,甚至恶语批评学生,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会因为害怕唱甚至不愿唱等逆反心理,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更不用说享受合唱的美感了。这时,教师如果多搜集一些有趣味性的音乐小知识、小典故、幽默音乐漫画等,适当地插入训练中,并掌握一些幽默的风格、技巧来吸引学生,就可以改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

二、探索趣味的训练模式

1.肢体运动练呼吸。我在给孩子们训练呼吸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再向学生过度强调什么是胸式呼吸、什么是腹式呼吸等理论的传授,而是应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去让他们体会,并加入一些肢体运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双手叉住腰部,做90度的弯腰吸气,(能让学生明显感受腰部的膨胀感)屏住呼吸,停顿2~3秒种,然后站直,慢慢地呼气,(发出丝的声音)做到慢而长。呼气时提醒学生小腹的肌肉有控制地向内收缩,感觉犹如抬较重的东西时那样的感觉,也可用吹蜡烛、轻吹尘土、咳嗽等方式体会。有时也可让两位学生相互叉腰来感受、体验呼吸的感觉,达到横隔膜气息的练习等。这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利于学习、掌握。这种训练,容易使整个人放松,从而懂得怎样呼吸才是最佳状态。通过正确的呼吸训练,来培养学生歌唱时应具有的持久性与控制力。

2.游戏介入练音准。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有很多,如队员的情绪、状态、演唱姿势,以及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呼吸等,都直接影响到歌曲的音准。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准呢?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练习半音阶(旋律音准),让学生用耳朵听辨12个半音c-c’的规则,并运用师生接龙的游戏进行模进训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地掌握音准。在训练和声音准时,从两声部到三声部的训练,提醒学生要注意大小三和弦中三音的变化音,通过各声部之间的音程构唱等,让学生相互模仿、相互倾听。

3.音色统一创和谐。在合唱训练中,发音的练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气息、共鸣等训练结合起来。而“轻声”、“高位置”的演唱正是训练学生音色统一的行之有效的发音方法。轻声唱可以摆脱发声器官不必要的肌肉紧张,有利于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使声音更集中、更加连贯流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再给孩子们灌输什么是“美声唱法”、什么是“民族唱法”等传统的概念来引导学生如何发声,而是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发生练习,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歌唱的状态,如保持气息的支撑、提眉、微笑(露出8颗牙)等的状态来统一声音的位置,并运用比喻、想像、模仿等方法来训练暗淡、柔和或是通透、明亮的音色,以便让学生很自然地达到真假声的混合,以及各声部间的音色均衡等。另外,在训练初期,多给孩子们演唱一些运用轻声的作品,或者演唱一些风趣幽默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训练《花蛤蟆》的歌曲中,我让学生模仿蛤蟆的叫声,用耳朵听辨并体验由远到进、由弱到强,以及各声部间的对话等不同意境,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歌唱的情绪状态,并以夸张的演唱方法,来统一音色、丰富色彩、增强兴趣,达到歌曲应有的效果。长期坚持这样训练,会使合唱的色彩更加和谐统一。

4.喜怒哀乐明变化。力度对比是合唱艺术中最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音量的大小,还与人的

教学新探

2010年第3期(总第99期)教育感言

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在音乐中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它的控制决定着歌曲的情绪色彩,包括mf、mp、f、ff、sf、sp等。在实践中如果理论性地向学生讲解f比p强、sf特强等,学生容易理解但却难以运用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中实际的情感让学生来体验和掌握:mf,即表明人在正常讲话时所需的力度;mp,即表明人正常坐着听时的感觉;f,当某人或生气发火时、或高兴时、或比较激动时所需的自然力度;f f,极端愤怒时所需的力度;mp,情绪最弱时所需的力度。弱声最难,小腹、气息要使出巨大的力量,告诉学生要用最大的力量来控制最弱的声音。把力度生活化,让学生既感兴趣又掌握得快。

速度与力度一样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脱离了速度,音乐整体的表现力就无法很好的体现。从音乐的情绪情感表现的角度看,一般而言,中等的速度多表现于“优美”、“柔和”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快速度则分别与“欢快”、“活泼”、“谐谑”、“激动”等相关,而较慢的速度往往表现“庄严”、“悲伤”、“安详”、“宁静”等。然而在许多作品中,歌曲的速度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这种变化有时是突然的,有时却是逐渐的;有时很明显,有时却不易察觉。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去寻找和处理,用心灵去推动歌曲速度的变化。由此可见,速度是把握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表现的基调。

5.协同合作练倾听。一切合唱训练的技能均离不开耳朵的倾听。在平时的训练中,我经常给孩子们增加形式多样的听音练习,如从单音程——

—和声音程——

—变化音——

—单声部旋律——

—多声部歌曲等,让孩子们通过总、分、总的形式相互倾听,从而丰富听音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演唱的注意力。并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让学生指出他人声部的优缺点,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在训练歌曲时,让孩子们始终形成在演唱自己旋律声部的同时要听到他人声部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合唱的演唱能力。坚持不断地进行训练,有利于加强耳朵的听辨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倾听,能够使其更好地控制合唱时的音准、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等,并使他们学会谦让,知道任何过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声音表现的和谐性和均衡感。并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真正理解合唱里面“没有我而只有我们”的这个道理。

三、搭建展示的实践舞台

给学生建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提高合唱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经常参加各类比赛、演出等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不断增强其舞台表演的丰富经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学校每年的“歌咏比赛”、“十佳小歌星”评选、“庆六一文艺演出”、“元旦晚会”等系列的艺术节活动,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快乐地遨翔,去享受美、创造美。我校合唱团的团员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经常活跃在全国、省、市、区等各级各类声乐比赛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了许多奖项。通过各级比赛及演出,大大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经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童声合唱趣味性教学,不但让孩子们快乐地歌唱,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思想情操、意志品质。通过合唱训练,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在童声合唱中更加热爱音乐,并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丰富了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探究学习≠开展活动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陈华忠

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过度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现象。教师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不这样做,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许多教师未明确新课程的理念,片面地把探究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代名词,好像课堂上不让学生探究就说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落后似的,于是该探究的探究,不该探究的也探究,好像探究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探究学习的功能,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的东西却是不必探究的。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至于是否选用这一方式,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定。

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究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结论。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决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